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是一种经验和智慧,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一

内容摘要:放松训练是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紧张导致的手臂及身体僵硬会直接影响钢琴作品的完成。文章认为演奏时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训练对更好地演奏钢琴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放松钢琴练习聆听。

学习钢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复杂的、正确的技术支持。而放松训练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琴伊始就被老师告知要放松再放松,但具体怎么做到,却是每个学琴之人备受困扰的问题。那么,何谓放松?前苏联钢琴家尼古拉耶夫对演奏者手的状态曾这样描述:“手不应该像木棒那样僵硬,也不能像烂布那样松软,它应该像弹簧那样有弹性。”

放松,是指身体的自然放松,即从肩关节到手腕都完全放松。触键时,指尖能够撑住整个臂部的重量,腕和肘能灵活地向其他方向移动。演奏者能够感觉到肩、腕、肘以及整个手臂轻松自如,弹出的曲子坚实而有力,在快速弹奏时做到均匀、灵活、清晰。所以,钢琴演奏中的放松,是运动中的放松,是积极的放松,是松而不懈。这是掌握钢琴弹奏技术的重要基础。

一、关于手型的问题。

笔者接触过许多学生,在学琴伊始,就被告知手型很重要,一定要将手指第一指关节勾回来使指尖正对琴键,手心是空的,像手中握着一个鸡蛋的感觉,手掌在弹奏时起支撑作用。很多学生为了保持这样的手型,给整个手掌绷住了力量,手型是做出来了,但整个手掌是僵硬的。用这样的手型弹奏钢琴,是毫无音色可言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刻意强调手型的问题。告诉他们让手掌自然放松置于琴上,当手掌处于自然状态时,手型也很漂亮,此时弹奏出来的音色就会很好听,乐句也会很连贯。

二、笔者认为演奏时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问题也应值得认真对待。

大多时候,一些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弹奏时的放松,却很少注意到手指落键之后的放松问题。学生弹奏时,手掌很放松,抬指时也很自然,但随着手指的落键,却将力量紧紧地绷在了手掌的掌面和小臂上,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放松”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只是抬指时放松,落键后却不知道将力量从手掌面和小臂上解放出来,手指还是紧张的。手指落键之后,指尖部位的肌肉及手臂都应处于放松的弹性状态,而非僵硬地死压琴键。指尖恰到好处地把琴键保持在键盘底部,弹出的音色就优美。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一点在钢琴教学中很重要,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尤其是对初学的学生。

放松与紧张,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适度。如何让学生体会放松?笔者认为,一是要进行琴下的练习。让学生坐在琴凳上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告诉学生不要用任何力,老师用手托住学生的左手腕或右手腕,慢速向上抬起,越慢越好,如果感到学生的手臂很轻,说明学生没有放松,老师可以让学生托住老师的手腕,慢慢向上抬起,并启发学生越往上抬感觉老师的手臂越重,抬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把手立即离开,这时老师的手腕会迅速落在大腿上,这种迅速落下的状态说明手臂是放松的。通过多次托腕、上抬、离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手臂、手腕的放松。二是进行琴上的放松练习。学生在离琴状态下,手臂获得了很好的放松后,进入琴上放松训练。在琴上放松训练时,不用要求学生的手型,如果一开始要求学生的手型,会造成手的紧张。学生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教师将学生的左手或右手自然放在琴上,通过反复练习,做到放松。然后教师用手托住学生的手腕,向上抬起,抬到一定的高度突然离开,学生的手迅速落在琴键上,许多琴键同时下键,琴声饱满圆润。如果手臂紧张,收回缓慢落下,琴声发虚,不饱满;如果手腕加力则琴声发硬。教师可以用三种触键法弹奏,比较不同的音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触键法、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琴上的放松。

笔者认为“聆听”对于放松训练是有帮助的。法国钢琴家齐格勒总结成功的钢琴演奏时说:“许多富于才能的人所学习的钢琴奏法秘诀,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的练习,而是借着‘以心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具备符合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她的教学理念是靠听觉,“唯有用耳朵去调整,动作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齐格勒的主张非常正确。动作的放松,首先在于心态、神情,强调肢体,但不能忘记了声音、音乐本身。若全然放弃依靠耳朵,“以心聆听”去调整肢体的放松,也很难奏效。

放松训练要始终贯穿于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何时,这项训练都应进行,正确的放松是弹出好作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晓声.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姜文子.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4).

[3]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钢琴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钢琴教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钢琴课,并大多沿用了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没有良好的界定。因此,设定明确的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目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完善。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同学有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钢琴教育,即使有,程度也不高;其次,高职的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大多数同学只知其然却不能灵活使用,使得学科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虽然一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弹奏部分钢琴曲,但他们也只是在技法上一味地进行模仿,对于节奏和速度的把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作曲中思想的表达也不够完整,对作曲家相关的时代背景也知之甚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对钢琴曲的弹奏选择比较盲目。在钢琴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难度较大的曲目,对于乐曲的表现力往往容易忽略。弹奏过程中,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钢琴的指法及句法练习上,忽略了钢琴的艺术表达效果。一些学生在钢琴的练习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选择高难度的曲调,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际的严重脱离,对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弊端。

(三)高职钢琴教育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高职钢琴教学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明确的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对于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中技能展示、知识结合以及文化思想的发挥都是随性而为,缺乏严谨性,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果,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高职钢琴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先从集体课开始打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授课,一些接受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可以在个别课上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尖子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人的悟性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学习钢琴技能及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很好地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钢琴学习的有效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演出,培养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弹奏时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钢琴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对钢琴曲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入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对于钢琴教学中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起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聆听,通过聆听别人演奏的曲目,找出差异及自身问题所在,对整个演奏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为今后在实践中展现出更高的演奏水平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的钢琴知识,从欣赏室内乐、合唱以及声乐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体会到钢琴演奏的效果,通过融合多种演奏作品于钢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钢琴艺术,提升自身的综合表达及思考能力。

(三)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钢琴教学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质量及教学培养目标的构成上,高职院校需建立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以教学活动是否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本质。

三、结束语。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综合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将教育视线凝结在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以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谈静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238-239.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三

对口高职是指中专毕业生升入高职大专,使其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之一。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1]”我校自起招收护理专业对口高职学生,目前尚未建立对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回顾,查阅、比较分析国家及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评价探索,归纳整理相关经验,了解最新的前沿知识,以确定符合我校护理专业发展实际的对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和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说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和规格。袁璟婷在《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专业进行具体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检验作用[2]。”近年来,我国在中专毕业生中实行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从而使一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的护理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从20才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护理学生,由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成立时间短,学生差异性大,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目标综述。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专护理毕业生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大专,通过这种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此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由于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职的护理的相关课程,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培养人才层次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强调职教育侧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对口高职教育后更强调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因此“中高职三二分段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衔接,避免教育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错位”[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口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面对对口升人高校的这部分护理学生是中专起点,在中专阶段的学习是以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根据相关实习医院的反馈,我校学生也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突出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书写作都存在问题,因此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双管齐下,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史可可在《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少量的技能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相应的基本知识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硬性知识有精准的掌握,在知识面上的要求比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为广泛与深刻。”

2.2技能目标。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职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而进入到大专学习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与驾驭策略层面的过程的专项能力,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

2.3素质目标。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品质”,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现代护理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护生学会做人,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和长达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技能上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训练,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培养,因此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职业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医疗环境的适应力。综上所述,对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本专业的特色,更要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才能全方面、多角度的制定适合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z].。

[2]袁璟婷.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2014.。

[4]史可可.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四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本功,苦练语言基本功。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歌词创作情感表达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五

专科院校的声乐教学与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当然教学模式也会不一样,为了培养社会上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我们有必要探索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模式,构建适合专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1、学生学习的现状。

专科院校的学生不比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专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也比较低,学生不能主动学习,与高等院校的学生还是有差距的,这些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教学的现状。

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这是跟高等院校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不相同的,对于现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相对于专科院校来说是比较成熟的,现在很多专科院校用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来应用于专科院校,有的完全照搬或者大部分借用,但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专科院校的教学,不符合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科院校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声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不同的培养目标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的,我们要针对专科院校学生的特点、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的综合性,既要有集体课的教学,也要有探讨式的小组课教学,形成比较综合的教学模式。

集体课是在大环境下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一种方式,这个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科院校的基础课以及公共课的教学,对于基础知识稍微欠缺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基础知识的集体课堂有助于帮助学生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基础知识包括发生的基本原理、歌曲的语言以及歌曲的基本知识等,了解人体发声的结构和原理,初步掌握声乐的基本知识。现在很多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艺术歌曲了解甚少,通过这样的声乐集体教学,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艺术歌曲和民歌。这些课程不需要一对一的教学,所以更适合开展集体课,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和时间,为后面的针对性和小组探讨教学奠定了基础。

小组探讨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的,也就是在集体教学结束后开展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及时之后,可以根据声乐的本身特点分出不同的小组,比如可以根据声部、音色分出不同的小组,有针对性的对小组教学。小组教学的规模更小,能更好的于老师进行互动,并能更近的模仿老师的发音,老师的示范和演示学生们也更容易掌握,老师也能更近距离的观察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迅速的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探讨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己,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老师在开展小组教学模式时能更多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做到把握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

3、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模式。

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声乐教学不同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声乐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看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声乐,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高音,有的学生不适合高音,那么对于不适合高音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要着重发展他的高音,可以选择他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发展声乐,强调个性发展,这也符合声乐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和音乐天赋。

4、声乐合唱课。

合唱课时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唱是比较复杂的声部的结合,更是学生们不同声部的完美结合,有一定的难度,在发展了学生每个人的特长,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声部,在合唱中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了,每个人的分工不同,然后齐心协力才能将合唱唱好。合唱不仅让学生发挥能力,还锻炼学生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对学生们以后走向社会是很有帮助的,更有益于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的需要,团队意识比较强。

5、实践课。

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声乐的全部内容之后,我们必须让学生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将学生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过程,因为专科院校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必须让学生有实践的能力,学有所用。在理论学习之余,提倡学生们举办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在各个节日或者活动中,鼓励学生们大胆的举办音乐会,利用自己的寒暑假,在社会中真正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多类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学到的声乐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舞台上体现自我价值,这样既达到了专科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当然,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需要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施配套完善才能有效的开展,专科院校也要不断的完善教学的设施,来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学生的院校,所以,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培养目标,根据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行上述教学模式,既统一教学,又区别对待,针对性的教学,区别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提高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开展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科院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因材施教。这也是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六

[摘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社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能力过硬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也是企业争抢的对象。作为高校,更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之一,所有的教学围绕着逻辑推理和命题演练展开,培养学生传统数学能力的同时,加注素质教育的新方法,让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引言。

现在学校都在改革,倡导素质教学,并有效的结合各个科目联系实际,应用到课堂上,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拓展、以及修养、礼仪、道德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培养。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学指的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数理规则、逻辑变通以及抽象图形和事物的认知和接触辨析能力,不仅包括数学的公式运算,还有相关数学知识、运算方法、分析要领和数学领域的科研方向以及与相关学科相关联部分的桥梁知识,例如,计算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计算机方面学习和知识运用。数学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缜密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精神,一个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当前我国的数学素质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在困境中改革前进,本文简单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问题。

1.对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钻研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乐于探索真理,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在课堂上,围绕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把理论知识学通吃透,在教师的指引和传授下,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对拓展学科进行更一步的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如果没有好的数学基础,会对今后的难度更高的学习造成阻碍。

2.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通过有效的课堂书本知识,而且还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来着重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去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兴趣。在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一项能力。

3.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建模与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抽象与模拟,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对问题作归纳和抽象,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对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1.教师经常给定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的衔接和应用,不能局限与书本的公式、概念和定义,那样就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且完全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毫无专业技能可言。因此,要经常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公式、概念,建立灵活的数学思维模式。怎样把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和教学相结合呢?首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定要注意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发散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给定题目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步骤明显,让学生先是跟随教师的指导方法,逐步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在自己头脑中加深印象,逐渐锻炼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模式,再做其他题目时,灵活的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另外一个途径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这样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对公式、定理的掌握更加深刻而灵活,寻找突破点,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当学生能够用很多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尝到攻克难关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培养起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去思考问题。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培养出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数学就是严谨的、认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难题的一种信心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学会用数学的观念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变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释那些抽象的问题,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专业技术问题层面上,高效的解决事件难题,培养学生那种严谨、完善、精益求精和求实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形成那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对知识的追求过程,高职数学课堂的素质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时,就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教师通过科学的解答为学生们解释难题,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敢于挑战的习惯,培养今后工作中认真、迎难而上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期刊资源网,,(4).

[2]王彩仙,李小纯,郭真望.专科班的高等数学教学中素质培养的思考[j].2003,(12).

[3]赵英丽.谈高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期刊:教书育人,2009,(8).

[4]潘劲松.高职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j].期刊:新华通讯社,,(5).

[5]曾乐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主要是对在人们接收、加工以及记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有效推动人类工作以及学习的顺利开展。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得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科学地应用认知心理学,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听觉能力以及钢琴作品欣赏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作为心理学中一项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谓的认知心理学即为通过对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记忆改变以及信息加工等内容展开的深入分析,从而了解个体在对待外界事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当前,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认知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与钢琴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就会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合理地对钢琴的曲目风格、弹奏模式以及知识理论等展开排序,之后再基于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通常状况下,对于人们的认知而言,其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往往都要经过四个过程,即为“注意、体验、记忆以及思维”。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分析教学点,通过一些充满趣味的教学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教学活动中,进而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钢琴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相关的钢琴知识,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一)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对大学生来说,其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理认知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末期,此时大学生的身体器官发育相对成熟,于是就会对其钢琴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学生的手部发育良好之后,就能够帮助其得到充足的力量。然而,此时大学生的手部骨骼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就会导致其手指缺乏足够的灵活度,于是就会造成学生在弹奏钢琴的时候无法充分地跟上节奏。第二,心理认知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同时也具有相对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而且记忆力也相对较强。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观意识较强,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思维,可以很快地掌握新事物。虽然伴随年龄的增长会造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降低,然而在此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却在不断的增强,其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并且也会慢慢产生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在此情况下开展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要科学地开展钢琴教学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加丰富的钢琴知识.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可知,在开展高校钢琴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其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分析能力,二是逻辑记忆能力。对于这两方面而言,其主要都是通过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从根本上而言,其都是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是在初步成熟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因此,在此阶段钢琴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以及良好的记忆。比如,对于《c大调回旋曲》这部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比较纯粹的娱乐性作品;而对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炫技类的音乐作品。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不同曲目以及所体现出的特征,再充分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基于认知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信息与事物的认知前提即为人们可以对此内容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为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信息,那么首先就要激发人们对其的注意力,在人们积累相应的信息资料以后,那么其大脑就会对这些信息给予加工与处理,最终发展成为人们的记忆,这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认知特点。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某项技能,那么人们就要通过记忆对相关的信息给予提取与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应用,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所以,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钢琴知识,那么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所以,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比较活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认可,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更好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也可采用弹奏演唱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对于比较纯粹的钢琴演奏而言,要求学生要从触觉、听觉以及视觉等方面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非常集中注意力地进行演奏,然而假如弹奏时间相对较长,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比较机械化,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极易发生分散。假如能够将演奏以及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使得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弹奏演唱过程。

(四)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而言,其不但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演奏技艺,而且还要有着比较敏锐的听觉能力。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师只是比较重视对学生弹奏技能的培养,然而却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也就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仅仅是基于教师的指示才能够发现其在弹奏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唯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才可以改掉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弹奏水平,这样就会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弹奏能力进行训练,而且要培养其听觉能力,使其可以对自己的弹奏情况进行判断,对其在弹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调整。钢琴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听力展开训练,而且要对其音乐欣赏与分析能力展开训练与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比较优秀的世界名曲,使其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听觉能力。在其欣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中蕴含的弹奏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其学习良好的弹奏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应用在个人的学习中,进而能够使得个人的演奏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音乐作品比较繁多,多种多样。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无法将其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向学生进行介绍。那么,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音乐技能,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以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深入的解读,对音乐作品的指法以及节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弹奏技巧。在完成学习活动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展开深入的反思。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在其他音乐作品当中,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对于《月光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淡然并且安静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对此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5];针对《命运交响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主要表达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比较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情感的特点,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具有的不同风格,帮助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而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将认知心理学科学地应用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合理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推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八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文的理论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对事物或者说信息的认知首先要求人对这项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当人对该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并且贮存了足够的信息时,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记忆组成的一部分,这样每当人需要用到有关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可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师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去注意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钢琴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抱有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边弹琴边演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弹奏一般只涉及到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手指,学生弹的时间长了,手指会下意识地去按琴键,但是这时的注意力却已经分散了,而手口结合的方式,则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九

摘要: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人才市场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和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将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理性而有效的整合,并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着力构建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技能;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具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一、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然而,从目前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来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未能满足这一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职业技能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的现象,二者缺乏有效的理性融合。一方面,受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工作依旧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细致、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另一方面,一些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当前创业教育风气的影响下,盲目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创业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教育不能盲目地满足任何社会需要,而是应该把引领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来审视社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教育主体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技能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载体,创业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着力加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整合,完善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多元化的工作能力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才是今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用人才”培养到后来的“高技能人才”和当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都强调以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为直接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创业教育则是以创业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开展以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培育。正确的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点是优化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也是改革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

一方面,强调人才综合能力,除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兼具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专业技能以及工作能力,不仅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克服和解决一些高水平的难题,还要有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

1.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专业兴趣是技术研究的驱动力。2.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决定知识储备的能力,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助于激发创新灵感。3.严谨的工程化意识是实现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是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4.敏锐的洞察力是正确选择创新研究方向的内因,足够的自信心是从事创新实践的前提,而坚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则是成就创新成果的关键。

(三)创业人才的素质。

一般来讲,优秀的创业人才大致具备以下两类素质指标:1.基准性素质:包括专业化能力、概念式思考、冒险倾向、团队整合及合作、领导力、诚实守信以及责任心等几项内容,这是对创业者的基础素质要求。2.鉴别性素质:包括经验开放性、创新性、决策战略能力、成就导向、自信心和耐受挫折能力等几项素质,是创业者取得优秀业绩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现行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都以“文化素质+基本能力+职业技能”为培养方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观念的'提升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大众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体制内又存在严重的兼容性差,可执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主体应当明确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创业意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独立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创业者具有的能力素质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并且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制年限较长等特点,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其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教研人员科学系统的规划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型、创造型的学习观,主动建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重组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尝试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对自身学习现状和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思考,从主观上渴望成为社会上有用、能用、可用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转变就业观念,把自主创业作为择业的新选择。

四、五年制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五年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全方位整合职业技能教育主体特征和客体优势,构建分层递进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型人才。

(一)建立五年制高职教育自适应、调节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其自身必须建立一种与经济、社会完全接轨的主动适应、自我调节机制。以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科学规划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完善创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政府、社会、院校联动机制。

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深入合作,及时获取准确、详实的就业、创业信息,形成“接近政府、融入行业、进入企业”的政校企合作发展新局面,培养符合社会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创业人才。

(三)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三化”建设。

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或提供参加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支持教师带队实践,对各专业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用企业思维管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用企业的思维模式管理自我。另一方面,吸纳专业知识丰富、企业经验以及社会经历丰富的教师,充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校外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他们的创业实践案例开展示范教学,交流创业经验;邀请优秀毕业生、政府和企业人士参与就业、创业指导,把他们对社会、企业和职业的认识与在校生分享。

(四)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实行创业导师制度,发展创业社团组织。

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其兴趣和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健全、持久专注性较差等状况,教师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扮演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创业培养方面,先尝试选择自我学习能力强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小部分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实行“导师制”进行先期重点培养。创业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业小组中共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建立自信、大胆实践,逐步形成自身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继而发挥优秀成员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创业人才的培养范围。

(五)顺应市场经济需求,构建分层递进的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创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分层级递进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图1所示,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项能力训练课程、拓展项目实践的模块。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强,涉及多方面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雪冬,吴志鹏,王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刘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淑涨.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2012,(1).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

在声乐教学中,听觉能力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良好的听觉能力,能够促进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可见,声乐演唱水平高低与学生的听觉能力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

1声乐演唱的组织与听觉上的整体感。

声音的听觉属性主要可以从音(高m低)、响度(强m弱)、音色及音长(长m短)四个方面来描述。直接来自听觉的声音感受必然是由以上四种要素决定的。音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声音听觉特征,它一般被认为是由声音特有的泛音结构决定的,即泛音的数目、各泛音的强度及出现的顺序等等。协和感是当两音或更多音结合时最明显的听觉感受。协和感的心理本质是“知觉的同一性判断”,声乐演唱是有组织的声音,那么声乐演唱组织的原则是什么?构成这些原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听觉属性接近的刺激易于形成听觉上的整体感。当声音的音高、力度及音色接近时,则使人产生一体的感觉,反之则难以产生声音之间的联系感。这一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远距离音程较少的古典音乐旋律,比远距离音程较多的现代音乐给人的感觉完整性强――音高接近产生听觉上的凝聚力;为什么用钢琴演奏巴赫的复调作品时,不同声部之间要有力度的层次――力度接近产生结构的一体化等等。许多旋律的轮廓线具有拱形的特征,其音高上的结构意义就在于,拱顶两端的音形成了音高上的接近,使人产生结构的凝聚力,而不形成这种音高接近的联系时,旋律的组织就会使人产生松散的感觉。

2声乐表演中内心听觉能力。

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内容问题的研究内容问题是音乐艺术特别突出的美学问题,也是不同美学观点争论的焦点。这一问题在音乐美学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是一个心理学的课题:具有非造型性与非语义性特点的音乐音响材料,为什么能够使人产生非听觉性对象的体验。音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途径来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问题,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声乐演唱中之所以能够表现非听觉性对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存在着联觉(或通感)现象,即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其他感觉系统也同时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反应。例如,高音使人感觉亮,低音使人感觉暗,就是很常见的听觉与视觉之间发生联觉的现象。研究证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紧张度及发音速度五个方面可以引起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联觉反应机制是音乐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心理基础。以联觉反应为基础,听觉体验会带动一系列的联想活动,从而产生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情感之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在进行声乐演唱过程中音乐的呈现方式与人的情绪活动一样,都是在时间中发展与变化的;另一方面,音响刺激能够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在联觉对应关系的作用下,音乐的音响直接引起了情绪的活动,而情绪活动的体验,会进一步引起复杂的经验与观念的介入,从而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

声乐演唱的心理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神秘的。在声乐演唱活动中,演唱者的内心听觉能力的强弱可以对非常复杂的音乐音响产生审美反应,而一个内心听觉能力相对较弱的人,则难以从音乐音响中感受到审美体验。音乐专家与一般人在听觉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对声音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别研究表明,在声音听觉能力方面,音乐专家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对此从一个婴儿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母亲与其他女性声音的差别就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听觉审美能力强者能够比常人更准确地把握音与音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且能够在复杂声音结构中分辨出不同音乐结构的组织。在社会音乐生活中,轻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接受者很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从听知觉分辨能力来看,这样的音乐对音响听知觉分辨能力的要求较低,因而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声乐演唱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各种音乐技能的学习,还是音乐知识的学习规律的研究都是很不够的。

3听觉能力可增强审美感受。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听知觉统一性的原则决定了,以一个主音为核心所构成的音乐组织,比起很多不同高度的音无中心地堆砌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听觉上的结构整体感。调式音阶的数量大多在5~9个之间,而这个数字范围恰与人的短时记容量对应。过多的音{使人产生记忆的困难(十二音音乐很难记忆就是这个原因),过少的音则使人产生不够丰富的感觉。由此可见,调式是听觉审美心理需要的自然产物。调性是调式的音高。由于人类听觉记忆能力的天然限制,在一定长度的音乐片段中,使用的音高数量不能太多,否则会给听觉造成太多的知觉辨别与记忆的负担,这是调式成为音乐结构基础的根本原因;反之如果音太少,则使人产生不够丰富的感受。如果说调式在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功能是使音乐音响获得统一的话,那么调性的.变化在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功能,就是使声乐演唱在统一的前提下获得变化性与丰富性。人的听知觉特征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听觉能力可以强化音乐记忆。

在声乐演唱中,音乐记忆能力不仅是一人个人音乐才能的重要表现,而且如何提高记忆、减少遗忘也是音乐表演者特别关心的问题。音乐的记忆符合一般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容量方面,音符记忆与字、词、图形等相同,而组块可以扩大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音乐的组块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组块经验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音乐信息的记忆水平。音乐的记忆遵循消退与强化、干扰、信息加工理论所描述的记忆基本原则。及时强化、避免干扰及深度信息加工有助于提高音乐记忆水平及防止遗忘。声乐演唱中的音乐记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参与记忆的因素不仅仅是音符,还包括动觉与听觉反馈的因素。当动觉与听觉因素发生改变时,音乐记忆就会受很大的影响。音乐记忆的研究在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中更多地属于应用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声乐演唱与学习的效率,提高记忆水平及促进演奏的稳定。

音乐听觉能力问题是音乐学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音乐听觉能力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及选材等应用需要。由于听觉能力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不同的心理因素与技术因素,对音乐听觉能力结构要素的认识是存在着分歧的。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中,声乐演唱技术好的反不如不用功的学生,这种现象很常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才能的差异。声乐的听觉的能力也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能力,音乐听觉能力可以独立于人其他方面的能力独立发展。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一

护理是一门讲究应用的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其中临床护理是护理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教学是实习护士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一直是医护人员较为重视的问题临,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作用。然而,当前护理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先,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带教老师通常是用富有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管理和理论水平欠佳,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管理要求。其次,原有高职护理教学管理实习护士分配过程不是十分恰当,通常只是简单按照实习护士所学专业分配到不同科室,没有进行针对分配,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对实习护士实习针对性培养,使得实习效果欠佳。最后,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缺陷,每个带教老师在面对问题时会根据自身实践经验选择不同则重点,导致实习生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和学习。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遵循护理学科发展大潮流,总结以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变革创新,构建了一套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使护理实习教学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当中注重岗前培训等工作。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二

歌唱中的内心听觉与视觉是演唱者在演唱中的内心活动,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心理状态,它紧密地伴随着我们的歌唱表演,演唱者的内心听觉与视觉的形成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因素。演唱因为有了内心听觉与内心视觉,声音就有了活力,就有了情感,表演就有了依据,但我们却没有重视它的存在与作用。本文就此论题进行一些剖析与论述。

歌唱是听觉的艺术,歌唱的听觉,是演唱者赖以创造歌声的重要手段,也是欣赏者赖以聆听的中介。而歌唱者的内心听觉则更是听觉的深化。听觉是有声的,它是对外界音响传播的接受和反应。而内心听觉是无声的,它是歌唱者通过歌曲旋律的有声音响记忆产生的声音表象。这种声音表象正是所唱歌曲旋律的音高、音强、音色、音程等的跃动流程,也是隐藏在演唱者内心的一条旋律线。这条旋律线不仅是歌曲的听觉记忆表象,更是演唱者进行乐感处理的音乐动脉,它通过大脑神经的情感调控,使音响听觉的表象通过有声地抒发而增强它的表现力。许多成熟的音乐指挥家从不看总谱或乐谱,音响的内心听觉记忆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旋律清晰的起伏跌宕的音乐流程,并通过他的手势指挥动作去调控着乐队的有声旋律。而演唱者则是用他的歌喉,通过声音演释出内心听觉记忆的表象,以此唤起听众的记忆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听众从歌曲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比如演唱《牧歌》这首壮景抒怀的内蒙民歌,由八小节的乐句组成了一首简洁的单一段曲式,通过读谱视唱,可以感觉到这首歌的曲调平稳舒缓,清新辽阔,强弱对比的力度变化不大,没有突发性的高低和抑扬起伏,音色基本保持轻柔圆润的情境。演唱者反复吟诵、背熟歌曲旋律的过程也是体验与切磋艺术处理的过程,掌握了歌曲的曲式结构及其音高变化规律,这是加强旋律记忆的基础,然后根据乐曲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语气语势等处理,进一步巩固内心听觉的记忆表象。并经过反复练唱,以及录音审听来提高表现效果,使外在的音响听觉得到内心听觉的音响巩固,这样在正式的演唱中,就可以充分调控呼吸、发声等技巧来释放出娴熟于心的歌唱。同时演唱中还可以通过伴奏的提示,唤起内心听觉的记忆再现。

显然,一般简单的曲式容易记忆,而大段的咏叹调、唱段,或是多段体复杂的曲式就需要加强有意识记忆,使内心听觉得到不断的强化。比如《跳蚤之歌》,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场的插曲,是魔鬼梅菲斯托和一群快活的朋友在小酒店里饮酒时唱的歌。他以皇帝畜养“跳蚤”来讽刺当时德国诸侯豢养宠臣的丑剧。歌中有对国王昏庸无能的讥笑;有对跳蚤装腔作势的嘲笑;有讲故事者轻蔑的冷笑;有人民大众敢于抗争,愤怒喊出“捏死它”以后痛快淋漓爽朗的大笑。对这几种笑要仔细琢磨,反复练习,准确把握,逐渐使不同的语气声调的声音表象储存在脑海的记忆中,并使之成为无声的音响。演唱者通过内心听觉的表象再现音响旋律的流程,释放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对歌曲音响旋律变化的内心听觉越丰富,演唱者的乐感素质和艺术处理的能力和技巧就越高。所以,提高歌唱中内心听觉的作用,不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音乐性,同时还加强了音乐流程的记忆力,是歌唱中心理活动不容忽视的艺术规律。

歌唱的内心视觉,又称为内心视觉表象,也简称为内心视象。内心视象可分为再现的内心视象与再造的内心视象。再现的内心视象是曾经经历或看到过的映象,通过记忆重新在脑海中呈现,而再造的内心视象则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源进行想象的结果。歌唱的内心视象大都属于再造性的内心视象,即主要通过歌词的.语言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比如演唱前面提到的那首《牧歌》,歌词描绘出了辽阔草原上的一幅绮丽的风景画,那蓝天――白云――草原――羊群呈现出美丽的草原形象。演唱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草原的生活,就要通过想象创造同样“历历在目”的“内心视象”,做到进入规定情景,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切的大自然的现实。比如在演唱《我爱你,中国》时,从碧波滚滚的南疆到白雪飘飘的北国,从春苗秋果到森林山川……就像是一组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闪烁着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色。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分析歌词时对所提供的情景进行深入的艺术想象,组织内心视象的具体图画,结合音乐旋律以及情感的变化在脑海中“播放”祖国的森林、山川、河流、田野、湖泊等无限风光。这种流动的内心视象,可以促进演唱者情感真切的自然感受,并通过歌声将这一美好画面传达给听众。

有的歌曲是通过描写人物来表达歌曲的主题思想的,如果演唱者没有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头脑中没有所唱歌曲的人物形象或情景,就要依据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电视、图片中看到的歌词中的提示进行想象,产生对歌曲的内心视象。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表现了年轻人互相鼓励、互相竞争的精神风貌,道出“为四化、为祖国,流过多少汗”,“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对建设四个现代化祖国的亲身感受,已经给你一个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年轻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为祖国、为四化出汗、出力的内心视象。这样,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为唱好这首歌曲奠定了感情基础。

有的歌曲是通过情绪和气氛来表达歌曲的主题思想的,如《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演唱者如果没有经历歌中的这种场面,就要抓住主题充分分析歌词,理解歌词,熟悉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在你的内心视象中假设一个场景,再来确定演唱风格和演唱情绪。根据歌词内容有层次地层开,就像我们看电影或讲故事,要有一个开头、展开、结束。过程要连贯,内心要有景的画面、景的形象,歌唱才会入境、入情,情绪和气氛才会饱满。

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当我作曲时,在我的心中总有一幅画,并按照这幅画去工作”,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演唱者。演唱者就要运用内心视象对歌曲进行想象,设计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并按照拟定的画卷,运用科学的发声,去获取声音的美感。再把这一美感展现给听众,使听众随着你的歌声进入歌曲的意境中去,达到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好象自己就是歌曲中所指定的对象,只有这样你的歌声才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歌唱中的内心听觉与视觉在实际的演唱中是相互融合并同步进行的。歌唱的审美过程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它是随着音乐本身的运动过程而进行思维的过程。而审美内心听觉的思维正是对歌曲旋律――乐音与语音融合音响的思维过程,是在依字(语音)行腔(乐音)中进行歌曲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语音是基础,乐音是发挥,内心听觉的记忆实际上是依字行腔的音响表象,而审美内心视觉则主要依赖于歌词语意所概括的具象特征,它以鲜明的内心视象既提示了演唱者栩栩如生的感觉,也有助于在歌唱中唤起具体形象的生动表达。因为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象在歌曲演唱中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的。正如当我们看到“广茂的田野”“黄澄澄的稻穗”“收割的人们”,就会想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当我们听到《大海故乡》这首歌曲就会联想到“大海”“沙滩”“白云”“风和日丽”这些景象,演唱者的内心听觉与内心视象越敏锐,才有可能产生美好的声音,内心听觉与内心视象若迟钝,声音也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有了内心听觉与内心视象,演唱者还必须能够想象出种种富于表情而感人的声音效果,并能产生各种表现形象、情景和美好理想所需要的声音音响,通过它使作品的演唱得到完美的效果。

歌唱的内心听觉与视觉,前者促进了音乐性的抒发,而后者提高了形象性的显现,为使两者互为作用,关键在于演唱者对歌曲要有深入的情感体验。比如前者提到的演唱《牧歌》或《我爱你,中国》,演唱者形成了有组织有层次的内心听觉与内心视觉,还要有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才可能有真情的抒发。人们常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指只有从歌者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才能流进听众的心灵。

歌唱中的听觉与视觉,这种内心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情感的抒发过程,它使歌唱的审美心理进入了一种对音响的感知的特殊的审美注意状态,以及捕捉不断衍化又不断发展与消失的音响过程,使内心听觉形成了依照歌曲旋律而运动的流程。在加强了富有情感的审美联想或想象而达到了在口头演唱中的情感愉悦,从而提高了听众的审美效应。与此同时,内心视觉的思维过程与其他艺术欣赏的审美状态一样,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思维的过程始终伴随着语音与乐音融合音响的具体感性因素。或者说通过音响的联想类比与通感,唤起演唱者的“形象”记忆,以诱导他们通过思维活动获得鲜明生动的内心视象。

歌唱中的内心听觉与视觉是演唱者的心理现象,是人们未经意识到的内在心理思维活动,而当人们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的存在并积极运用和发挥它的作用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它在歌唱的艺术感染魅力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三

摘要:新课改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更好地适应改革的变化,寻求创新,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室内设计专业是与社会接轨较为密切的专业,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寻求创新化的教学模式。笔者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创新;高职院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当中的主要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质量要求也明显提升,这就增加了社会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笔者就对该专业的创新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论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创新化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来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创新,要注重内容的应用性。为此,学校需要和市场接轨,深知市场需求,学校需要与相关的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和实训课时,并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中心,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被课本知识局限,而是更好的突出了实用性的原则。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变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科学的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增加其对本专业的深入理解,提升学习的兴趣;第二,互动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创造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课下的交流和互动。当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学生能够利用专业展示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习的质量;第三,项目情景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这样能够通过参与提升自身对于设计方案的认识程度和设计能力,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便与其今后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技术之上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的特色,且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完整的室内设计项目是从招投标工作开始的,之后需要和甲方进行沟通,然后进行现场的勘察测绘,根据勘察数据结合项目特点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并做好预算工作,这一系列环节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每个学科都需要涉及,且要分清主次和轻重。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首先自身要明确,室内设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学科和知识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对于次要学科,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解,否则学生一知半解、通而不精,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创新化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

四、实现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同发展。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深入实践当中,才能够提升其设计的能力,为此,学校需要根据这一专业的特点,建立起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要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必须要满足实训基地具有相应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装饰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展示室和作品展示室等,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则需要寻求和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的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的目标,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五、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同时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实践应用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工作,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发展。

作者:余安琴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5(2).

[2]杨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网友世界,2014(8).

[3]马晓利,孙学凯.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研究[j].大舞台,2010(11).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四

摘要:开展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人文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目前实践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失效等问题,急需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职人文和社科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对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仍然缺乏重视,本文是课题《高职院校人文和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人文和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多角度思考。

一、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认识的重要性有待提高。

现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仅仅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部分或辅助环节。

相比一些其他专业课程,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只能作为业余课程,

2、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涉及的课程门数和学生人数都较多,需要一套人、财、物等方面健全的保障机制,但事实上,没有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依然存在。

3、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体分为课外和校外。

这是一项开展范围大、参与人数多、程序烦琐的工作,仅靠从事理论课的老师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学校各个部门应该一起通力合作,要有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组织,这样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目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没有建立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社会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机制。

4、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失效。

每一次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展开后,要对活动展开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这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事实上高职院校缺乏这一环节,主要表现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标准,无法对活动进行公平、有效的评价;在具体评价方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没有可以参考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方式,只看重最后的报告结果,忽视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

1、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高职院校因为地域、研究方向、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同,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不同。

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制定实践计划,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2、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注重实效性及目的性的原则。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3、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形式上多样化的原则。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局限于传统的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上,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缺乏积极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要不断地对高职院校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只有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师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能够全身心投入,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不断进步变化,授课老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把最新的素质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2、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人文和社科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一个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大力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效实践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载体,它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实际参与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基地,再由学校组织,与社区、农村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把地方建设发展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结合起来,建立一批有不同特色的实践基地。

(2)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学校应该积极对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培训,让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通过实践,他们能够获取到相关经验,能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3)学校应该建立一笔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社会实践教学。

学校应将其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资金保障,对其应与专业教学实习一视同仁,同等重视。

3、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学校要制定一套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展开的行动纲领包括社会实践各项参与人员的职责、经费的使用、后勤保障等。

4、建立合理的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主要是考察教师的课堂的教学能力。

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包括整个实践活动的策划能力,如何确定实践考察内容,制定详细计划,指导实施过程的效果和质量等,并且将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各种评优评先等相关荣誉进行挂钩,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人文和社科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更加热情、用心地来指导活动。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多元化,整个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包括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生实践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实践活动参与人员的评价情况等。

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反思能力,还能充分地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实践活动能够富有生机,长期进行。

参考文献:

[1]朱红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0).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探讨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五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从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双师团队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机械化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1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围绕工程机械设备展开。通过与企业专家交流研究,召集课程教学团队校内外成员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有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对比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提供依据。经过优化的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化施工技术、机械化施工组织、机械化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主要施工设备的作业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选择及机械化施工方案的确定,具有对机械化施工设备及施工机群合理配置和运用的基本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文本资料(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配套练习指导书)、电子课件、单元自我检测题库、试题库、素材资源库(音视频资料、动画库等)。建设有“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网络课程,连续3年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使用,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课程标准、课程电子课件、课程单元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试题库、素材资源库等已实现网上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在长期教学中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编写了配套校本练习,师生评价良好。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专业培养要求,从培养工程机械的施工作业、维修与维护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该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并结合社会和工程企业的需求,开设“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课程,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增强了专业适应能力。经过该课程建设和反复研讨,在课程教学中由知识结构确定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将知识点总结为若干个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决定教学课程体系。这样既减少了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又做好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入与扩展,实现了课程的最优配置。在教学中,不断精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学理念;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将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和适应新环境提供坚实基础。第二,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参加全国、全省性的科技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使学生有了将实际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相结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课程的考核方法,改变原来单纯的试卷考试方法,实行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实训成绩以及科技活动、研究论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现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思路,尽可能多举一些公路机械化施工工程实例,使得同学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双向交流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和录像,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适当补充课程前沿知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等。这对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成效显著。

4课程评价模式改革。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实现考、教分开。实行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经过多年积累,编制了《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实现了教考分离。流水作业、统一评卷保证了考试考核的客观公正。改革考试内容,改变过去“期末考卷定成绩”的单一方式,由期末理论考试(70%)、平时实践、作业、平时出勤和测验(30%)二部分按不同权重计入,作为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不但考查学生对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拥有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近年通过不断努力建设,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利用、改造及新建实践教学场地及更新、充实实践教学设备上取得了巨大成效。课程依托工程机械实验室、模拟驾驶操作实验室、机电工程实验室等,不断拓宽视野,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实验室现有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10余辆,总价值6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工程机械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为了在课程教学中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程采取了学前认知实践与学习,分别与南京利星行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南京三一重工有限公司、柳工集团南京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前深入企业认知学习,初步了解工程机械设备的特点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同时邀请企业技术核心来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双师团队建设。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需不断加强对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使教学为生产服务。开展企业调研活动,校企双方参与本门课程的建设,共同开展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优化;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各项培训学习,大力提高“双师”素质,积极参加下企业顶岗锻炼,丰富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专家交流分析及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建立一支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朝气蓬勃和锐意改革的“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潘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j].中国校外教育,(33):85.

[4]谢俊清.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分析[j].同行,2015,9(下),2015:1.

[5]王军,张建超,王海花,张银彩.《工程机械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2):165.

相关范文推荐

    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优质16篇)

    通过情况汇报,能够对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进而推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况汇报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根据渝人社保基治办发〔

    幼儿园大班月总结(实用14篇)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和知识内容,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大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20xx即将划上句号

    学校封闭管理应急预案(专业16篇)

    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和参与。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在实际的应急演练中得到验证和提升。根据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示,为贯彻落实

    从此我不再退缩初一(实用15篇)

    作文要具备独特的个人观点和深度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从此,我不再躲避未经历坎坷泥泞的难处,

    骆驼祥子高中生个人读后感(精选12篇)

    读后感是高中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后,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形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高中生读后感,小编整

    幼儿园教学比武活动心得体会(优质21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挖掘和思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长的钥匙九年级(汇总19篇)

    优秀的作文必须具备准确的事实依据和有力的论据支撑,以及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检票处并不是很忙,

    镇第一季度驻村工作总结(汇总1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参考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局成立了一把手

    读书乐趣多(模板23篇)

    在二、三年级时我不怎么爱看书,作文也当然不好,我爸爸那时还经常说我,让作文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秋天来了》为题的作文,我顿时脑袋就晕

    幼儿园开学典礼小朋友发言稿范文(15篇)

    开学典礼是迎接新学期的重要活动,标志着学生们正式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接下来是一些开学典礼的成功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尊敬的园长,亲爱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