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XY字客

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教学计划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如何编写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教学计划范文,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请大家阅读一下教学计划范文,领略不同教学风格和优秀教学设计的魅力。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二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朗读——理解——讨论

多媒体课件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三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多媒体电脑、投影。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解释字词。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五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六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略)。

红队代表发言:(略)。

绿队代表发言:(略)。

蓝队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七

课题:(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

所在年级:七年级下册。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4][5]。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八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九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仲永。

神童凡人众人。

荒废利益。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十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十一

1.掌握文学常识,及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你对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交流反馈,补充,板书)。

3、课题探究: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题目,“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哀怜)课题“伤仲永”又该怎样理解呢?(为仲永而哀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二)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包括读音和解释。

2、自由朗读,解决字词,要求会人会读会写。

3、交流反馈。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

(那么在仲永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

(1)出示板书,注明仲永三个阶段的年龄。

(2)请同学们找出仲永在每个时期的特点。

3、反馈交流。

仲永生五年:“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四)交流探究。

1、作者认为仲永沦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王安石认为他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才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即使天赋很高的人,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学习,否则就会变的和常人一样)。

(五)拓展延伸。

2、交流。

(六)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作业。

附:

字词: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利其然:

伤仲永:

故事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伤仲永》。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专业12篇)篇十二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东坡传有感读后感(优质1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是一种对自己思考的总结和回顾。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和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感悟。

    高兴的小学生记事今天我很高兴范文(14篇)

    高质量的作文要能够展现作者的独特创意和深入思考的能力。3.这些优秀作文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今天我真高兴呀!因为我长大了也

    幼儿园消防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大全(17篇)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

    心事我的心事四年级(专业17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让读者能够明确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这些作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改进思路。以前,当我们还

    体育实施方案(优秀15篇)

    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和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施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读后感(优秀18篇)

    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对作品的评价和思考,更是对自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不同读者的读后感可以展现出多元的思维和理解,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一本书。

    我的铅笔盒(热门20篇)

    优秀作文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这些作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改进思路。作文教学网uem。

    安全宣传志愿者倡议书(专业22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广大同学:火灾对于我们来说

    最新自强自立美德少年事迹材料大全(19篇)

    事迹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成绩,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事迹材料范文,它们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绿色环保家庭先进事迹材料(优秀24篇)

    事迹材料可以用来回顾和总结某个人或团队在特定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请继续阅读下面的事迹材料示例,它们会给你带来关于写作和表达的新思考。“绿色环保,从我做起”,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