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学习是提高写作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写作技巧的有效培养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一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

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

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二、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面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学习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能强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确定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临床医学是基础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者密不可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才是学好临床医学课程的保障,所以从扎实的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开始,为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做准备。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二

摘要: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

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

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

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三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3.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生课程的构建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包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论文书写技能以及沟通技能等。而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大多只是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考核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程度。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形成性评估,能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动态变化,让教师有机会根据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中,目前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方向撰写综述,并进行打分。同时在课程中期,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和问答情况,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面对面的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相应的对策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程反馈中,学生肯定了这种形成性评估的教学效果,并建议增加更多的科研写作方面的练习以及教师一对一的实时评阅和具体指导。因此,研究生课程考核应该注重两个方面: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业的进展情况。这样既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医学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尽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却都是可塑之才,教师只要因材施教,就能为医学科研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加要求课程组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带教意识,肯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付出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心血。课题组也应该规范和统一教师指导方面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管理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的督查,以切实保障研究生教学效果。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整合,并且要以重要医学问题为依托,规范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帮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形式为主,以特定的研究方向为中心让研究生参与讨论,更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考核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还要结合更加灵活的形成性考核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获取前沿进展和新技术,训练其科研课题设计能力、科研论文撰写等科研基本功,以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医学科研人才。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四

当代文学基础课是汉语课程中的必修课,关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中一贯都是以积累知识和识别知识为目的授课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当代文学基础课时,只是机械的应试训练,将当代文学基础课上的知识当成了学习语文的法宝,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文章。但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逐渐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为目的。当代文学基础课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综合能力。随着教学的改革,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提出了,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发现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对于文学特征的把握能力。让当代文学基础课的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能够使当代文学的精髓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将从4个方面展开对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创新的探讨。

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无疑是学生学习文学基础的基本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传统的文学基础课教师往往只是单一的解析文学作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品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这样很难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作品中的众多因素来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对学生文学基础课基本功和专业鉴赏能力的一种考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作品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个与文学作品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是因为当代文学基础课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于作品文学性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文学的体系、范畴、概念、文学现象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文学性的概括和把握能力呢?这是本文需要提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做出精确的点评,能够道出文章的精髓。教师可以进行赏析文学作品的写作训练,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缺失。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赏析与评价,实际上也是学生自己思维的一个碰撞。提倡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理解,鼓励学生写出真性情。

三、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

所谓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是指提高学生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判断力。当代文学也存在着文学边界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辨识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当代文学基础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一种能力,能够辨别出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也能够知道经典作品好的原因。这都是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和沉淀多所得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这便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问题意识,然后去搜寻一系列的参考书籍进行解决。

四、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

学习当代文学基础课,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一些方法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朗诵以及组织一些朗诵比赛,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观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以小组与小组辩论这样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之所以说让学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因为在表达的同时,感性和理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总结。

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主要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这四点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说与创新思维并存。心理学家林崇德曾经说过,创造性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经知道的信息,产生比较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当代文学基础课中,掌握最基本的上述四种能力,然后通过创新性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运用当代文学的知识。当代文学基础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课堂上的创新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五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六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将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主题。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落实到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创新方法、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应用知识的基本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环节的起始阶段。

所以,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本文拟分析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前提性和指导性作用。

我国研究生教育按照一级学科授权,按照二级学科招生并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包括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部分。

其中学位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近70%,学位课程除政治和外语课程之外,其余都是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也是基于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少。

这样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得到拓宽,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较差。

有些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从教师的能力和需要出发。

导师希望上什么课,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设什么课。

还有课程设置偏重研究方向,基础理论知识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因人设课,,按研究方向制定培养方案的现象,这样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极不规范,缺乏严肃性。

导致了开课率低下,有的课甚至只有一个人选,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上课人数少,任课教师会出现任意调停课,影响教学质量。

1.2教学内容。

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因而无法体现出研究生教育应有的高深层级性。

部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等,都很少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这样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3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最佳地向研究生传授知识,而且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教师在给研究生授课时的方法与内容的适切性不强,启发性不够,灌输的问题比较严重。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还是出现“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是被动得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教学和科研相分离是目前研究生教学的主要问题,把教学和科研划分为两个阶段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被严重忽视,教学和科研互动的功能未能发挥。

2改革的设想。

2.1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宽广的专业知识。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要求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课程设置须具有新颖性、前沿性、前瞻性。

每个学科只设置学位课,且至少按一级学科设置一门学位课。

选修课由各学科提出开设课程的名称,全校统一优化、协调,给出研究生选修课目录,导师和研究生可根据培养需要,打破门类、学科界限,任意选修,这样可以体现学科的交叉,扩大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避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

2.2改革教学内容。

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着眼于研究生创新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尽量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改变把知识传授作为课程教学重点的做法。

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在于对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培养上,要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实际案例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对研究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择内容新颖起点高的外文原版教材。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是为从事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做准备的阶段。

要“创新”,必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

选用内容新颖起点高的英文原版教材,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同时有利于研究生提高专业外语能力,弥补公共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缺陷。

因此,研究生早期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可以为后面的外文专业文献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及时把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新理论和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程内容中。

2.3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从培养角度出发,这种目标表现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开展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

2.3.1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默契配合,否则教学活动就无法继续进行。

另外,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处处想方设法地启发研究生的思维。

2.3.2开展讨论式教学。

在美国和日本的许多高校中“seminar”――即研讨会教学十分受研究生和教师的欢迎。

他对培养和开发研究生的智能、引导研究生独立地学习和研究都是由好处的。

同时把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掌握知识和提高科研思维能力、掌握科研方法的有机结合。

2.3.3进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受到进行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必要训练,不断获取新知识,而且培养和提研究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行研究性教学,使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科研训练过程,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结语。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教育,作为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发展趋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当务之急。

教师有责任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新措施、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廖文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摘要:当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

在音乐教育事业日趋繁荣的今天,音乐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下滑。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师音乐研究生教育的关键。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随着现代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就目前全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反映时代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为当前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的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的稀释,面对现状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成为音乐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

近几年,我国音乐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在校研究生人数达49万人,这个数字到20已经突破100万。

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人众教育的急剧转变。

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

但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研究生教育的贬值,最终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和社会基础。

对音乐研究生招生方式及考试科目和方法的进行改革,高师音乐研究生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高级音乐人才,肩负着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重任,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国家选拔音乐方面的优秀拔尖人才而设立的非常严肃的国家考试。

因此严把好人学考试关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试痕迹明显,直接导致了研究生队伍质量的下滑。

将政治与外语列入考研科目并不科学。

首先,如果不以政治学为专业,则让所有的学生都来考政治是不符合研究生的专业化要求的。

如果要考政治,则就应该只考宪法。

因为宪法是政治的核心。

再次,中国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必修外语,如果到研究生阶段还需要考外语,则除了说明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外语教育的失败,世界上有什么非专业课需要学、甚至呢?对非外语专业的考生来说,外语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业基础课,不应该把外语的位置提得这么高。

修订一个严谨的、先进的音乐研究生培养计划,更新现有的教育内容。

首先,我国现行音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

经调查显示出五个问题: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管理过于集中,均显露出我国现行音乐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阻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享受到科学界不断追寻和探索、从快乐到苦恼再到快乐的循环方式。

音乐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太看重课程,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几本书、多弹几只曲、多唱几首歌而已,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

其次,教学内容的重复性,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形成重复。

很多学生尤其是本校本科毕业又考上本校的硕士生,认为在硕士课程阶段收获不大,对教学内容的陈旧和重复感到失望。

有的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未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衔接。

有些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大,忽视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一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往往面目全非。

强调高师音乐研究生教育中的“高师”特点,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创造性的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

创新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实质,高师音乐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给高师音乐教学、学术、科研等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

如何提高高师音乐研究生学术、科研等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民,杜鹃.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七

终生学习能力是指在医护人员具有终生学习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寻找学习材料,克服困难,通过努力刻苦的钻研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兴趣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习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自身的兴趣获得深入的发展。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的爱好能够促使其不断地探索,并持之以恒。另外,这种终生学习意识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救死扶伤,提高当前医疗水平”的崇高目标。这样,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工作以后能够有比较成熟的思路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医护专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机构的老师,要“学为人表,行为世范”,以终生学习理念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医学难题,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落实终生学习。然后,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不仅要有书面考试,还要加入面试的部分,通过老师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终生学习意识。另外,作为医学类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如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鼓励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需要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建立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某学生在学医期间对于耳鼻喉科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其学习能力、潜质,逐渐引导其进行耳鼻喉相关方向的学习,再为其设计相关的实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等也可以与耳鼻喉科相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上获得深入的发展,就能够自觉进行学习。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在医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需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制定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另外,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供原始研究文献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评。实行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创设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体会知识的运用过程,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并利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八

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

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1、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并以操作性为重点。

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

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

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

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

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四、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

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

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

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

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邵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利弊谈[j].教学与实践周报,2008(10).

[3]曹文聪.浅谈中职教育cad/cam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1.

[4]方焕明.中职学校cad教学模式[j]职业,2011,23.

[5]刘峻,朱敏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1(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九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就是在依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能力考核上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学习过一段时间,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测试来发现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复习.

作者:董兵波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434020刊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mountain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分级教学分步推进单元测试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功能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中职学生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迫使中职教师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分析。大数据正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中职教学的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方面,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掀起新的教育革命。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含义理解,即是大的数据集。作为一个较为抽象且新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讲,大数据是指庞大的数据量,即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集,也就是大数据的字面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归纳起来大数据有四个特征,分别是:

1.1大量性(volumebig)。

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tb的数量级已经不能满足其数据的需要,而是延至pb以及zb、yb级别。

1.2多样化(variabletype)。

数据的结构类型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变为多样化类型,包括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

1.3高速化(velocityfast)。

数据产生的`节奏与生活的快节奏如出一辙,因此需要高效、及时的数据监测、处理方法。

1.4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highandlowdensity)。

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流,实现360度监测,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2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信息的获取方式直接影响技校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能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给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目前在线学习盛行之时形成的,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教学模式则起到辅助的效果。与限定时间空间、按部就班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将逐步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能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中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减少中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习过程中可避免产生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模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即可得出学习规律,进而判定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复习指导。通过大量的教学数据,对中职课程资源进行反复检验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优质性。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教育活动中,知识是海量的,技校生获得知识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从“网络”中获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技校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也被记录下来。因此,教师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职各学科培养目标为基础,合理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将大数据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将相关的教学问题、应用问题等进行合理配置、分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开放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但能激发技校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还可引导技校生形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对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只注重操作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有效利用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等先进手段于教学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在我国各个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成为了现实。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走的是精兵之路,即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困惑,可暂停、重放,方便个人达成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课程设计上就有很大不同。技校生可先通过微课实现自主学习,如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请教师提供指导,在课堂上则主要通过实验、讨论、作业等活动消化所学的知识点。在充分了解“慕课”、“微课”、“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4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考核评价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更加科学的决策信息,让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科研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以适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是对中职教师对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的新要求。

3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从而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给教学带来真正的变革,让每个技校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步骤和方式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1有效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估。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以往教师存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教师推荐类似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问题解决,调整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从依赖于教师有限的面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完全有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适应性的个性教学,即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并与大数据测试分析系统建立联系,包括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兴趣偏向。通过数据分析,如通过对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有问题,并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补救辅导,如自动推送相关问题知识点的对应知识讲解与测试等,进而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助力于教学改革。大数据使自动发现学生学习爱好、学习习惯和成就评价成为可能。

3.2提升中职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分析的应用可引导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3.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上,可结合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在课外用在线课件、微课等资源预习、复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互动,拓展了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强化学习效果,无形中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需要较长的过程。要紧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一

2010-1-。

1这学期我的。

教学。

任务是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班级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上课时间是12-19周共8周,平均每周6学时,总共64学时。本门课程属于考试课,课程的授课地点全在机房,教具使用计算机机及多媒体。教材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相关的《试题汇编》。

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基础课,主要可以分成四部分:计算机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和其他计算机应用。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包括:word和excel的使用等。

本人是第一次给新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课程相应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授之前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特别是向以前经常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在课间确定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

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技能知识方面的,而是因为没有给新生上过课,所以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学习引导方面做得不是很充分。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大学的学生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和老生相比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课堂上,本人对于这点缺少经验,在授课初期很不适应。好在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考试形式以考ata高新技术证书为主,成绩也由此证书成绩为主。

总的来看,虽然在开学初期,对于学生的基础底子薄有所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这次授课还是有一些遗憾在里面。不过我相信,发现的问题一定会被很好的解决的。所以我有信心在下一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二

中等职业院校的硬件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学生们的水平无法得到更大层次上的提高。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素描基础差、造型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无法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抗衡,很难达到更加理想的职业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法,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美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要有很大的差别。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参考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相关课程来设置的,缺少权威范本。作为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并不断向高等学校学习其教学方法和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应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其将来的就业发展和未来出路的将来毕业生的现实出路,为国家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三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有关爵士舞头部基础训练方面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带给您帮助。

a前------后------左------右

b先踩右脚重拍在后踩三下后加一个头部运动再做左脚三下后加一个头部运动依次换头部运动是前、后、左、右。

c头部动作左看、右看再加脚步动作脚步动作还是踩脚后跟三下后加一个头部运动

d头的动作是左甩右甩然后加脚脚步动作同上。

e前---左---后---右、前---右---后---左。向左360度转寰、向右360度转寰。

1前先低头颈椎放松肩膀放松脑袋最中间发力回到原位。

2后不要含胸放松肩膀把腰挺直用脑袋的最中间发力回到原位。

3左往左偏头注意肩膀不要跟着头起来肩膀放松耳朵尽量去贴左边肩膀回到原位。

4右往右偏头注意肩膀放松耳朵尽量去贴右边肩膀回到原位。注意在做头部所有动作的时候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要放松?尤其是肩膀和脖子要放松。

配合中腰及胯部的联系绕头和胯部的动作方位过程是一致的即头部和胯部配合左后右前左五个点绕一圈为一个完整动作中腰和头部配合协调反面动作要求相同。

a左脚迈到右脚后面右脚迈出踩右脚后跟加头。

右脚迈到左脚后面左脚迈出踩左脚后跟加头

a左脚迈到右脚前面右脚和手同时做手五指叉开伸展右脚尖点地手放在右膝盖上低头抬头慢慢收回右脚合脚。

b右脚迈到左脚前面左脚和手同时做手五指叉开伸展左脚尖点地手放在右膝盖上低头抬头慢慢收回左脚合脚。

a左脚迈到右脚前面十字步右脚迈到左脚前向左旁移在旁移的同时脖子往左把右脚拖过去。

b右脚迈到左脚前面十字步左脚迈到右脚前向右旁移在旁移的同时脖子往右把左脚拖过去。

a5度甩头360度转寰加

b45度甩头加转胯。

七合乐练习。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四

摘要:中学生为什么必须开设美术学科,基础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学阶段基础素描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这些都是在教学一线的中学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育;素描教育。

一、美术教育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合,基础素描教学要适时出现。

学生由儿童时代步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也逐步增强,这时候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应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在初中到高中阶段,基础素描适时地加入了美术课程。从儿童时期的想象绘画、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毫无约束的涂鸦创作,到通过科学的观察,理智地表现客观事物,这也是一个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此时的基础素描课,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个别课外美术辅导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这种做法是让人担忧的。首先这一做法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再者,素描学习相对儿童的多彩世界是单色的,不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对于绘画一筹莫展,从此不再喜欢绘画。这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限制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素描教学。

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和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传承。人类的进步需要摄取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影像、表情、动作等多种媒介方式获得的。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中没有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区别,所有开设的课程都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能力的积累而服务的。我们的孩子会观察、能表现,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怎样创造美,我们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通过素描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为今后涉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素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素描之美在于它利用单色线条、块面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可视的、具有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光感的客观形象,它是人们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空间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张好的素描,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大师的素描作品被后世不断地欣赏、传承、摹写,堪称优秀艺术作品的典范。

三、素描教学的方法。

(一)入门很重要,固有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要改变,方向决定速度。

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素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各个艺术门类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素描教学要有严格的理论支撑,其中涉及透视知识、明暗知识、结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难免枯燥,但是必须要学,还要学扎实。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力求方法灵活、机智,语言风趣幽默,范画和讲解相结合,有声有色,给枯燥的知识以声情并茂的表现,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中学生在教师的素描辅导过程中,逐步学习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感受用基础素描语言去表现所感知的物象。尤其要注重整体观察方法的培养,从物象的结构、空间、黑白灰关系、动态、体积,以及画面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视觉关系等入手,变盲目的观察表现(甚至照抄黑白灰)到有法可循且准确生动的表现。

(二)素描没有捷径,基础决定高度。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绘画的法度、规律性知识,以及素描本题语言的掌握。比如教师经常讲的注意轮廓,轮廓是物象的外形,更是物象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边缘,它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简单的线,它是有空间的。这些必须让学生通过感觉和触觉实实在在去理解。再如,明暗交界线是什么?它是物象受光与背光即亮部和暗部两个面的分界线,根据物象形体的变化及空间前后的变化,明暗交界线也产生着深浅、虚实、强弱的变化。还有基本的透视知识,物象前后距离的远近,在素描中表现为透视关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种种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掌握素描的本体语言去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二维空间的素描纸上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象视觉效果。

(三)临摹是提高基础素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临摹不是简单的摹写,更不是对一幅作品的简单黑白灰的照抄。它是一种带着观察、带着思考的临摹。首先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最适合每个学生基础水平的、最适合各个学生素描特点的,并且是最能够针对学生的素描问题的优秀的范画作品。这样的临摹才不盲目,更能对学生素描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多问些个为什么,“这幅作品为什么要这么画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是怎么处理的?”“画面的空间关系是怎么拉开的呢?”“为什么范画的形体很结实而我却画得很松散很平呢?”这样,从起稿到铺大关系,再到进一步深入刻画和整体调整,用观察、思考、整体、结构、空间等带动着临摹活动,这样的临摹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经过适当的临摹、写实、再临摹、再写生,反反复复,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基础素描的不断进步。

(四)基础素描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素描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作范画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而误入素描教学的标准化,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多元化,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素描感受及对素描语言的感知能力,从其对特定素描语言的偏爱和侧重加以辅导,开发学生素描语言的潜能。基础素描教学属于视觉传达造型领域,教师做范画时不能光动手不讲解,还要将自身感受到的结构关系、视觉效果以及如何去观察、物像的远近大小、黑白灰关系对比、强弱虚实等因素在画中加以解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培养感知能力。根据每个学生对物像感知能力的侧重,有的擅长写实表现,有的对物像在光照下的光影对于形体的表现更感兴趣,有的更注重画面整体的粗旷效果,有的更加细腻。这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相应的辅导,并根据学生素描学习的进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组做范画,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让学生既能够掌握科学的素描方法又保持自己的个性。甚至在给学生提供临摹范画的时候,范画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中外大师的作品,教师再加以分析和辅导。

(五)开拓眼界,多读画多思考,素描的高度源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即使是在学习基础素描阶段的美术生,也不能闭关在狭隘的画室空间里,遇有好的展览,素描的、油画的等都要去学习观摩,更多地了解优秀的素描或其他绘画作品。如果没有好的展览,就需要教师搜集图片、照片等资源,制作幻灯片,定期给学生上鉴赏课,这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延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去选择,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艺术领域驰骋。经过欣赏和分析后,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学生难免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一些还有些幼稚的问题,更不要紧张学生会提出超出范围的、甚至跟教师意见相反的看法或意见,任何的问题都说明了学生的思考,这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要耐心解释,用绘画语言、手段去阐述他们的问题,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这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力。教师不可以搞“一言堂”,不能硬性地规定学生就这样画、那样画,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形成,还会让学生对绘画失去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素描虽是“基础”,但是绝不简单,教师要充分重视基础素描教学对于学生绘画生涯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扎实这个基础,为学生艺术大厦的构建打好第一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美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武彦君.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3,(6).

[2]石荣艳.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27).

[3]田建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成才之路,2013,(32).

[4]李小钒.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4.

[5]杨爱霞.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2).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五

这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进一步加强转型,认真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诲人不倦,有一定奉献精神。

下面是本人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教育教学方面:

1、课前认真做好“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虽然同学们的底子较差,但是在积极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也得到了转变和提高。

二、教学研究和继续教育方面。

1、按时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平常多向前辈们学习,积极听课并参。

与评课;继续坚持到校外听课,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2、认真学习电子电工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为完成课改目标,我们电子电工备课组团结协作,发扬刻苦钻研精神,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课改新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优质16篇)篇十六

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广大大学生,对基础课科目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

一般基础课都是一个专业一起上,有的大专业可能教室里会挤下一百多号人。

嘈杂、无纪律等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利用人数多,经常逃课,即使上课也不认真听讲。

教师也因为学生人数实在过多,又要兼顾教学,分身乏术。

对于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等也都只能容忍。

一般这些教基础课的教师都是其他学院的,不愿多管也是情理之中。

而学生也因为刚步入大学,不了解高数的重要性,不认真学习。

(二)课堂效率低下。

高数教师讲课一般都很认真,然而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课堂纪律涣散。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非常严重,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因为玩手机而无心听讲。

剩下的还有一些会在课上睡觉,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多大作用。

学习氛围差,使得更多的学生受到影响,渐渐地认真听课的学生所剩无几。

(三)师生默契度差。

教师与学生相互不熟悉,默契度差。

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一一认识,其次一周就上一两次课,学生见到教师的机会很少。

这些都有碍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熟悉,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无法抓住教师的讲课重点。

另外高数作业的批阅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上百份的作业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很难详细地修改每位学生的作业,留下很多问题。

(四)作业完成情况差。

抄作业的情况在高数教学中非常普遍,很多学生纯粹是为了敷衍教师,完全不动脑子的照搬照抄。

现在网络普及率高,从网上找到答案非常方便。

教师也是实在分不出精力去管学生的作业,只能做一些口头的叮嘱。

为了图方便,不独立完成作业,养成恶习,再加上课上的无心听讲,很多学生完全荒废了高等数学学习。

二、大学高数教育的改革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

在开学之际,召开年级会议,向学生灌输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了解基础课程对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帮助,直接点明这层利害关系比反复叮嘱学生认真学习更为明智。

大学生已经成年,心智较为健全,明白了高数的重要性,自然不会怠慢了高数课的学习。

可以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这样更有说服力。

例如,高等数学中涉及到的微积分,在电工学、机械设计、大学物理等计算中都有体现,不学好这章内容,往后的其他科目解题会出大问题。

学生轻视高数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高数与高中的数学差别不大,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

这和教材的编写有关,确实教材初始是函数方面的知识,和高中接轨,差别不是很大,难度也不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

事实上书本中有很多难度很大的内容,像《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应用》等,都加入了大量高中数学没有的数学概念,需要认真对待才能掌握透彻。

(二)严抓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必须整治,这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学风,影响整个专业的高数学习。

上课时多提问学生是最基本的措施,让学生无暇分心于与课堂无关的事物。

经常进行随堂检验,出一两道题让学生解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次上完课或课前进行点名,防止学生逃课。

这些强制性的督促措施可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辛勤付出有所回报,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上课本就是严肃的,学生应端正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也要负起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学生主动配合教师。

学生配合教师主要是做好课前预习,事先了解书本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在听课过程中着重注意这些内容。

比如《中值定理与倒数的应用》这章内容,几个中值公式需要做一些初步的了解,包括拉格朗日(f(b)-f(?琢)=f'(?着)(b-?琢))、柯西中值(=)洛必达(==a),它们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等都需要搞清楚。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学生应主动适应自己的教师。

默契程度是双方决定的,但完全可以通过单方面的努力改善。

学好高数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自己,所以学生理应主动配合教师。

(四)改变作业取材。

现在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全都来源于教材,这给了喜欢投机取巧的学生可乘之机。

教材的作业答案在网上都能轻而易举得找到,抄作业非常方便。

不妨根据教材,教师自己编一些题,给学生用作课后练习。

即使题型相似,也可以避免学生照搬照抄,完全没有思考过程。

要使用书本中的题时可以改几个数据,再给学生解答。

虽然能找到相似度很高的题,但也强制学生仔细地把题了解清楚,对解题步奏也能留下一部分印象。

结语: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需尽早做出改变。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中坚力量,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王雅楠.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活方案(实用22篇)

    编写计划书有助于我们明确目标、规划步骤,从而更好地实施计划。以下是一份经过精心整理的计划书范文,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该计划从目的、要求、

    幼儿园中班教师期末总结(模板15篇)

    幼儿园中班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幼儿园中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本学期我们根据

    财务会计岗位工作述职报告(优质17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眼镜店开学活动策划(汇总21篇)

    活动策划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制定计划和方案来组织和实施各种活动的过程。小编整理了一些活动策划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活动策划有所帮助。一、促销目的:1、提升本

    车间组长个人总结(精选12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绩、成长、困难和经验,使得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个人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从世界看中国(通用17篇)

    作文需要有个性化的观点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节日安全教育工作总结(优秀21篇)

    安全工作总结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安全工作有所启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安全工作是一项

    小班教案苹果聚会(汇总14篇)

    教师在编写小班教案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小班教案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紫藤萝瀑布说课稿(热门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框架,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和布置。借助以下教案模板范文,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如何制作一份高质量的教案。《紫藤萝瀑布》是部编版

    学校保安的年度工作计划(精选23篇)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到了知识,也学习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学校总结是一个对学校生活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一、配合人力资源部门把好本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