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还能够帮助教师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参考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一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他们是一家祖孙三代,在课件中出现具体人物头像。(儿子爸爸爷爷)。

爸爸有两个身份,爸爸他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二、认识重叠,揭示课题。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2、师问:刚才参加了抢凳子游戏的有几个人?参加了猜拳游戏的有几人?

一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疑问:3+4不是等于7吗?怎么3+4=6呢?再数怎么只有6个人)(体验“重复”)。

3、师: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算式,让我们借助圆圈来看一下好吗?一个圆圈表示一个游戏活动,标上“抢凳子”、“猜拳”。(维基白板演示)。

4、让参加了游戏的学生把姓名分别拖放到相应位置。

学生利用维基白板操作,只参加了一个游戏活动的学生的只能拖放到对应的游戏圈内。(得到“只”{板书})当既参加了抢凳子又参加了猜拳的学生不知自己的姓名怎么拖放时,请其他同学帮忙,共同创造出韦恩图。

5、引出韦恩图。(出示介绍)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出来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方法2:2+1+3=6(人)【说明每个数代表的意思】。

方法3:3-1+4=6(人)。

方法4:4-1+3=6(人)……。

8小结:同学们发现了数学问题,并想办法用这个韦恩图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重叠问题。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试试吧!

四、联系生活,反馈练习。

1、学习例题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一些什么数学信息?

汇报反馈,并要求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图文结合)。

学生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有序的数一数。

3、身边的问题。

同学们真是厉害,有了韦恩图这个朋友的帮忙,真是方便多了。其实啊,像这类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瞧!

4、解题小达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学校乡村少年宫开办了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三年级(1)班一个小组,参加声乐小组的有4人,参加舞蹈小组的有3人。猜猜看,这个小组参加声乐、舞蹈小组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为什么?(利用韦恩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高中还有个名字叫集合)。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疑问?

七、机动练习,延伸拓展(有时间就组织小组合作完成)。

如果有3张表格,至少要几根钉子才能钉住?4张表格呢……?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三

数学广角——优化(沏茶问题)。

主备人。

赵越。

课型。

新授。

时间。

2016.11.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内容。

环节。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二、创设情境。

三、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四、知识应用,扩展提升。

五、当堂达标。

六、畅谈收获,寄语。

总结。

老师每天做家务要用20分钟,听音乐10分钟,做完这两件事情需要多少分钟?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安排,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大大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那今天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沏茶问题》。

1.出示数学书104页例1的情境图。

2.出示沏茶的工序。

怎样才能最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1.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设计方案,完成学习单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设计思路。

(3)选择最优方案摆在黑板上,准备展示。

2.小组展示。

3.师生共同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窍门。

4.讲解流程图。

5.总结。

1.学生独自完成练习。

2.小对子互相说一说。

3.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统计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请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学生自由回答。

引出“同时”

学生自由回答。

引出沏茶的工序。

学生独立用工序图摆一摆,说一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小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选择即合理又省时的方案进行预展。

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窍门。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练习。

用“先……再……然后……最后……”表述。

学生畅谈收获。

顺序。

同时。

时间。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四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且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设计:

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1.猜想:请你猜一猜,这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8只或9只这两种不同的答案。

到底一共有8只大雁还是9只呢?

2.验证:

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验证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先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几只。

摆一摆: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形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该怎样操作。

(2)找两名同学到展台上摆一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课件演示摆一摆。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花雁前面摆几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只?

数一数,这行大雁有几只?

(4)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

画一画:

除了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画一画进行验证:

下面用圆片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画一画,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画法。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下来。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一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验证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小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要求”同时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可以使小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重叠的概念算一算:

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直观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穿花衣服的大雁,从前面数排在第6,从后面数排在第3。数了两次,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6+3-1=8(只)。

从图上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前面有5只,后面有2只,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5+1+2=8(只)。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强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题。

第二层次:综合题。

第三层次:拓展题。

基础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重叠问题”呢?

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五

1.理解“烙饼问题”数学模型,掌握不同张数“烙饼”最优化方案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进行相关的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课件、记录表、饼模型。

准备课前互动:有一个字总是被人们念错,猜猜是哪个字?(错)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三胞胎)

设计意图:舒缓紧张气氛,活跃现场氛围,帮助学生思维“热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

2.煮一个鸡蛋需要5分钟,煮3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

3.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从最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

(2)两面都要烙呢?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引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张饼、1张饼、4张、6张、8张……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1)想一想,你会怎样烙?所用时间是多少?

(2)指名学生汇报(借助手直观演示),预设出现两种情况。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3分钟。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3)原因分析。预设:锅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张饼,只有空着。

2.探索4张饼的烙法。

(1)同桌之间用手当饼,尝试验证。

(2)交流汇报:用老师的饼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认的结果。

3.全班分4组,分别探究烙6张、8张、10张、12张饼的最优方案。

(1)集体研讨。

(2)交流汇报,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当要烙的饼的张数为双数时,最优化方案所用时间是饼的张数乘烙单面的时间。(板书)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会感觉到轻松得出结论。同时探索过程中的直观方法、模型思想为后面探究更难的烙3张饼问题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4.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猜测烙3张饼所需时间。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3)挑选至少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饼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时呈现记录表。预设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4)对比发现3张饼的最优烙法。

5.小结: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原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在前面探究较为简单的烙饼张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能更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探究5张、7张、9张、11张饼的最优烙法。

(1)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烙饼的经验推理出烙单数张饼(不含1张)的最优烙法。

(2)学生小结。设计意图: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是推动学生后续学习数学最宝贵的财富。

三、练习巩固,提升应用

1.(例题中情境)如果有1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2.(例题中情境)如果有23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需要几分钟?

4.一口锅一次能同时烙3张饼,两面需要各烙3分钟,烙6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完成巩固和应用。

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时空。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六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人重复报名)

3、教师追问:重复是什么意思?哪几人重复了?到底有几人参加比赛(12人)

4、过渡:刚才我们在观察报名单,研究参加比赛总人数时,有同学说15人,有同学说14人,还有同学说12人,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份报名单上没有将重复报名的3名同学清楚地表示出来。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加直观的办法,让我们一目了然就能知道哪些是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哪些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哪些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出现具体要求)

二、自主探索,对比设计方案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第一组:标注记号法

第二组:分类记录

第三组: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4、对比交流,选择最佳方案

(1)出示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直观,也更简便。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3)过渡:看来,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利用这样一幅图表示报名情况,不仅简便,而且还能从中获取这么多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将方法重新呈现在黑板上。

三、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2、思考汇报:

3、进一步巩固理解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课件分别出示)

4、教师讲解韦恩图的来历。

四、多种方法列式解决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几名同学将方法写在黑板上。

3、学生汇报各种思路方法。

(1)“4+3+5”教师评价:把不重复的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

(2)“7-3+8”

(3)“8-3+7”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7+8-3”: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减3?请结合图示说明。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就这么一个问题,借助直观图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弄明白了每一种方法的意思,看到你们收获的一个个学习成果,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我们今天解决的这类有重复的问题在数学被称为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五、拓展应用

1、出示三年一班报名情况(跑步5人,跳绳7人)

2、提问:参加这两项比赛可能有几人?

3、请学生利用点子图分别演示几种情况。

4、猜一猜:最多几人?最少几人?

5、课件出示集合图的几种不同情况。

6、想一想:如何在含有交集的集合图上表示三年一班的全体同学?

7、想一想:三年一班没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图中哪一部分表示?

六、总结延伸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七

《重叠问题》的设计新颖,我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来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任妮《重叠问题》教学反思。为了便于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本节课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游戏来展开。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有一下特点: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式、文字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教学反思《任妮《重叠问题》教学反思》。,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把让学生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调整为: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沟通已有知识经验间联系,来让学生感知“韦恩图”价值、作用以及运用“韦恩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基于该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基础上的。首先,学生在一到三年级都没有接触过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如线段图、表格等,学生较多接触的都是一些实物图片,在学习新知时自然也不会想到用两个抽象的集合圈来表示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而更多的是用文字或创造一些文字加图的形式来表示,其次,学生在一二年级积累的经验往往都是计算和数数,更何况问题情景中是让学生“算”人数的',学生自然要用到以前的计算方法了,同时学生在这之前也初步接触过一些统计表,而统计表所用到的数据也都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包含的,直接用加减法就能解决的。而今天要用加减法解决两个量中出现互相包含关系的题时,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了。

总之,我溯本求源,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寻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导入环节寻找出新知生长的结点,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感知新知的生长点就在此而生。在探究环节,让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助力器。课前需要知学、然后再知教。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情。知道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方知该怎样去教!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八

重叠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工作中的时间管理重叠,还是学习中的任务安排重叠,这些问题常常让人感到头疼不已。然而,通过对重叠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一些应对方法和心得。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对重叠问题应有清晰的认识。重叠问题是指多个任务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需要同时完成,或者一个任务的时间跨度与其他任务冲突。认识到重叠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本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其次,理性规划时间是解决重叠问题的关键。合理地安排时间,是解决重叠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来设定任务的优先级。将高优先级的任务安排在前面,确保其在最佳时间完成。其次,要利用时间碎片,灵活安排安排任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排队等待的时间,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必要的工作,将碎片时间变得更加珍贵。

再次,学会合理分配任务是解决重叠问题的关键。合理分配任务,既可以减轻个人负担,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无论是同事还是家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帮手。通过分担任务,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有时候,一个任务可能比预期需要的时间长,而另一个任务可能完成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资源,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

此外,对于临时不可避免的重叠问题,要学会妥协和适应。有时候,我们虽然做好了计划和安排,却难以避免一些突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妥协和适应。首先,要接受现实。有时候,我们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计划,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其次,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临时的重叠问题,我们不要过分焦虑和紧张,而要冷静地思考解决办法。

最后,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是解决重叠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重叠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归纳问题的共性和规律。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外部的变化和发展,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新的工具和技术的出现,可能会给我们解决重叠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重叠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然而,通过对重叠问题的清晰认识,理性规划时间,合理分配任务,妥协和适应,以及不断总结经验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在解决重叠问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九

当我请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在选拔5名同学踢毽子和6名同学跳绳时可能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有些同学开始想到了重复选择的现象,从而初步对总人数是11人这个答案产生了初步的怀疑。接下来出示三(1)班的学生名单,让学生观察。从而找出重复的运动员,再问:现在你还肯定是11人吗?学生从当初的毫不犹豫到了犹豫不决。而我此时也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次任务来引出韦恩图,在通过认识韦恩图各部分来计算总人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我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再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还有一些同学用一部分减去重复人数再加另一部分。在这里我采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的方法。特别留意算法很特别的学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龚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抽查6名同学的兴趣爱好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抽查本班6名同学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两个内容获得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巧妙地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

2、创设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喜欢音乐和美术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学生试着解答,却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学生发现刚才计算时有重复的。此时老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急于探究的心里,提出“怎么调整就能一眼看出有8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时学生就自然想到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放到中间。这样就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出现了。当学生已经建立韦恩图的模型时,老师接着自然地出示规范的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3、练习设计层次清楚、新颖、精巧,体现了老师独特的用心。拓展练习趣味思考题计,既能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关键因素,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的思想渗透以及解决问题时要有有序的思维。

4、真实课堂缺憾美。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完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对如何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陈老师在课堂上渗透的不是很深。这是我听课后的一丝遗憾的地方,不知对否,望指教!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一

重叠问题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学内容,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黄素女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

老师通过闹经急转弯,让学生想到生活中的重叠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花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摆一摆学具。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献计献策,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摆出了韦恩图,但教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王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二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新教材数学广角新增加的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是,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第二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根据参加语文、数学活动小组的人数,及两个活动小组都参加的人数这三个数据计算总人数。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借助直观图”呢?课堂初出示了“喜欢玩碰碰车”和“喜欢玩旋转木马”两组同学的信息,要求学生说说喜欢玩碰碰车的和喜欢玩旋转木马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发现有几个名字是重复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贴一贴”的游戏,通过帮同学找找位置,引起思维冲突“两种都喜欢的小朋友应该放在哪里呢?”,再通过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可以用符号,数字,文字)小朋友喜欢的游戏情况,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再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就环环紧扣,教学效果也扎实有效地达到。

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三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从而掌握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实施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解决参加两个课外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由于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都回答出有17人,而教师适时指出不是17人,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通过报名表让学生发现冲突的矛盾点,再让学生设计图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收集学生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站一站——圈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本节课上有2次重点解读了韦恩图,第一次是韦恩图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韦恩图后。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数学兴趣养和提高。

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后,发现集合里面的重复问题,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合的重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际,体验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叠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重叠问题主要指的是城市中过度开发、用地滥用和公共资源浪费等现象,这些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切实解决重叠问题的过程中,我深感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挑战,并领悟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重叠问题的影响与原因(约300字)。

重叠问题对城市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重叠问题导致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造成城市用地成本过高,阻碍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其次,重叠问题使得城市空间布局紊乱,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影响的背后,是一系列原因的共同作用。发展过程中的利益驱动、政府规划不到位、市场监管不严等因素都是造成重叠问题的关键原因。

第三段:解决重叠问题的策略和措施(约400字)。

为了解决重叠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和措施。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重叠发生。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居住和产业布局。其次,应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收治、绿地建设、改善住房条件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重叠问题的发生。最后,应加强市场监管,遏制重叠问题的滋生。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打击非法占地、房地产开发违规等行为,保护良好的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

第四段:重叠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约200字)。

解决重叠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应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环保行动,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公众也应加强对城市规划和用地利用的监督,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第五段:总结(约200字)。

重叠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科学的策略和措施,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作为每个公民,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解决重叠问题中来,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美好、更繁荣的城市。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5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对集合图的理解,并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集合图各部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我们三(2)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老师想给大家来脑筋急转弯,你们敢不敢挑战?

(二)、设疑,探索新知。

1、设疑:

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的有9人,三(1)班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7人,并板书算式)。

2、新授例1:

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课前对三(1)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情况进行调查,请看统计表。

出示例1、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名单。

(1)看清楚了吗?哪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底有几人?(14人)刚才不是17人,现在只有14人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统计图看出有三个人是重复的,要减去)。

(2)同学们,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表来表示不是很明显,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

教师边说大圈图边说意义,我们可以用红圈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蓝圈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把3位重复的学生点成红色,再抛出问题,那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我们该怎么表示呢?(重叠起来)。

(3)弄清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现在你能说说这幅图中每部分表示什么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指,并区分清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只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把参加语文小组分成两部分。谁再来说一说图中表示的意思。同桌也指着练习纸上的图来说一说。

大家都能说了吧,指名说一说边说边写出相应的数量。

学生把算式列在练习纸,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其中第一个-3直接写成红色。

再指名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其中第一个算式请2~3位学生说一说,并说说下面两组算式共同点是参加一个小组的人数+只参加另一个小组的人数。

(5)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就是数学中的重叠问题。(指板书)这些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就是重叠问题的重叠部分。

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问题,最早是由一位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想出来的,后人就把这样的图称为韦恩图。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

(三)、练习。

1、其实像这样的重叠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看:

你从题中得到那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反馈不同的解决方法。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表扬圈出来的学生,这样先把重叠部分圈出来,看起来更加明显,算式也不会列错了。

其实这样的题用韦恩图来表示会更清楚。(课件演示)。

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也通过画图来理解。(练习纸)。

反馈后师问:这几道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总数=两部分之和-重叠部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想说学生较多,就同桌说一说。

(五)拓展题:

同学们表现那么出色,我们再来挑战一题怎么样?

出示课件,说说有哪些信息?同桌讨论讨论,拿出自己的文具摆一摆。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并课件演示。

如果刚才的例题为: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语言虎和兔教案反思(专业18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动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精选的大班教案示范,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水是一个能引发

    告别老师的小学生(实用15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是文字准确、结构完整、观点独到、情感真实,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共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毕业生毕业调查报告(热门15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系统、客观记录和描述某一事物或问题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框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班画春天教案大全(15篇)

    教案不仅提供了课堂活动的安排,还能引导教师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下是一些中班教案的实例,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1.欣赏散文故事,理解春天是在自然界的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总结(精选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提升自己的方向。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2009年是公司成功改制后

    六年级班主任年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1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而进行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

    元旦晚会结束主持词(模板19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主持这次活动。作为主持人,欢迎各位来到今天的活动,请允许我作为主持人向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在这个美好的时刻,

    主体责任承诺书(通用18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参考。

    公司篮球比赛通知大全(14篇)

    比赛是一种切磋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交流。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比赛总结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各乡场镇、市直各单位

    同学聚会老师演讲稿(通用19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演讲中传递正确的信息和理念。从这些范文中,你可以学到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如何通过语言和情感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