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是一种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它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学计划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一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学生交流。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二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日期体长(毫米)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三

“面积的变化”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先让学生猜测——验证出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再研究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故事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1.故事:租金扩大5倍,租地按3:1放大,引思:谁更划算?

(学生可能说出错误的理由,也可能说不出错误的理由,对此,教师都不作判断。)。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

二、提供题材,引导探究。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48页)。

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生1:3:1生2:6:1生3:9:1生4:32:1。

(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

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3.设疑——猜测——验证。

(1)师:把题中的小长方形按4:1比例放大,得到的大长方形的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请先猜一猜,再通过算一算进行验证。

(3)提升。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n2倍。

师:单凭一、两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需要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算一算,下图中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引导生请字母帮忙进行验证,也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

5.回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三、大胆推想,细心验证。

师:如果阿凡提的地不是长方形的呢?你我们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怎么办?

生讨论:要找一些其它图形,按照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方法,继续研究。

1.研究其它图形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关系。

(1)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它们放大后的图形”(见课本第48页中的3组图)。

(2)分组测量——计算——填表。(表见课本第49页)。

小组里分工分别测量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底和高、圆的半径,并写出相应的比。

(3)交流发现。

观察那个表格,同组之间充分交流发现。你能说说为什么放大后的面积是放大前面积的n2倍吗?联系边的放大,与乘法结合律联系起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归纳。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合起来说一说吗?

生: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板书:面积比=长度比2,即n2: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2倍。

四、分层作业,内化规律。

1.运用规律写答案。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也扩大5倍,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小3倍,面积缩小()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4倍,高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4)有一个圆,现在的半径是原来的10倍,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2.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算法)。

(2)一个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按照2:1的比扩大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比例尺为1:1000池塘图上面积5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多少?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入手,通过猜测——验证——归类的方法,找到面积变化的规律。

2.拓展。

把一个立体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立体图形与小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n3: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3倍。

3.研究。

同学们,探索规律可以通过猜想,收集具体例子的数据,认真观察,比较,找出共同特点,归纳出其中蕴藏的规律。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立体图形按比例放大后体积变化有没有规律,大家在课后也可以举例子,找数据,对照比较去研究,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对应边的比面积的比。

3︰19︰1。

4︰116︰1。

n︰ln2︰1。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五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农历下半月由圆到缺。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在模拟的过程中认识月相变化的本质。

圆纸片,剪刀,胶水,半明半暗(半黑半白)的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猜谜游戏: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答:月亮(月球)。

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回答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位置变化。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认识月相并给月相排序。

1、出示几种不同的月相,认识一些月相的名称。

2、学生能说出娥眉月与残月,上弦月与下弦月,上凸月与下凸月的区别。

3、小组(6人一小组)里每位学生在圆纸片上画一个月相(要求6位同学画的各不相同),并剪下来。

4、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5、6个同学把剪下来的月相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时间先后的排列,并贴到黑色卡纸上。

6、黑板上展示每个小组的月相排列,全班讨论并交流:哪些大家觉得可能正确?说说原因。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预设: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亮在绕地球做公转,公转的周期大致为一个月。)。

3、进行模拟实验:

(1)小组里其中5位同学围圈而坐,背靠圆心,围成一个小圆。每一个同学的所坐的位置表示月亮在公转时候的一个对应位置:这里规定,1号同学坐的正前方面向黑板,既对应的是农历三十和初一(看不到月亮);2号同学正前方为月亮在初三初四时的位置(看到的月相为娥眉月),3号同学坐的位置为农历十一十二的位置(看到上凸月),4号同学前面为农历十五十六(看到满月),5号同学为二十二和二十三(看到下弦月)。

(2)把教室里的黑板模拟成太阳,用半黑半白的球当作月球,其中黑的部分表示暗面,白的部分表示亮面;一位同学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围绕着圆圈逆时针走一圈,5位同学把经过自己正前方的月相画到圆纸片上。

(3)每位同学将画好的月相剪下来,并按照顺序依次贴到黑色卡纸上。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4、看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月相变化图,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8、对于我们得出的月相变化规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哪些地方是不妥的?

四、课外拓展:

(答: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张三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课外观察: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白天天空中的月相。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六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日期体长(毫米)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提供小学课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自主探究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1)、先量出书上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2)、先估计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和缩小一定的倍数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是长宽扩大(0或缩小)的倍数的平方。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2倍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列表来证明。

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把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圆的半径呢?

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交流,得出结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应该是n的平方比1。

合作探究。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53页平面图,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图中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交流完成情况。

选择一些建筑物,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测量计算出某建筑或设施的相关图上距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圆的半径再计算出图上面积。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出该建筑物或设施的实际占地面积;也可以先根据图上距离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再计算出实际面积。

当堂达标。

选择一处建筑或一处设施,确定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比较,确定比较合适的方法,全班推广。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八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1)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2)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3)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九

《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范畴。《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在学生认识月球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到貌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跟太阳照射、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找到月相变化的规律,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能尝试解释貌相变化的原因。

(一)科学概念目标。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圆纸片、剪刀、胶棒、一半黑一半白的篮球、汇报卡、课件。

(一)了解知识背景,激发探究兴趣。

2、关于月亮,你还知道哪些常识?

(学生回忆讲述自己了解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节的学习基础,了解了一些关于月球的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本课探究貌相变化奠定基础。

(学生描述各种不同的月相)。

课件展示:不同的月相以及月相的概念。

4、月相在一个月当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它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月相变化”

(板书课题)。

5、刚才同学们都描述了自己所见过的不同的月相,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他们画在各组的纸卡上。

(要求:每个小组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出示汇报卡,讲解使用方法。)。

6、请各组同学将本组的8个月相粘贴在汇报卡的相应位置上。

(将各组的汇报卡粘贴在黑板上)。

(二)明确目的,推测成因。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印象中的月相图。比较一下各组的汇报卡,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说明存在的问题)。

2、亮面大小不一样,亮面的朝向也不一样,究竟哪个组画的对呢?月相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边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找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点上月相不一样?月相在一个月里是怎么变化的?变化有规律吗?月相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月相亮面大小如何变化,月相亮面的方向如何变化。

(三)制定计划,模拟探究。

演示课件同时讲解实验方法,请学生演示正确操作动作。要求学生将看到的月相画在纸片上,并贴在汇报卡上。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前必须制定严谨合理的试验计划,学生要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模拟实验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如果学生心里没数,实验中就会漫无目的的玩,而不是关心实验现象和结果,更不会发现规律。教师要对实验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让每个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了然于胸,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科学、严谨的实验过程,得出正确的现象,从而发现规律。

(四)解释现象,揭示规律。

(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师板书:上半月,由亏到圆,右亮;

下半月,由圆到亏,左亮)。

(五)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时间继续持续的观察月相并认真记录,完成一个月的月相记录表。验证我们今天发现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希望同学们注意观察身边各种事物的变化从中发现规律,科学就在你的身边。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三、练习。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天的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道德认知目标。

1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道德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道德行为目标。

1、努力学习,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2、制止破坏家乡环境的人和事,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

五、教学准备:

1、下载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及图片等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灿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媒体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几名学生说说)。

3、自学课文,说一说课文从那些方面说了家乡的变化?(环境、街道、楼房、衣、食、住喝水、烧柴、用、人们的观念、交流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师述: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课文中也赞美了家乡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变化大吗?

2、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可按环境、街道、楼房、衣、食、住喝水、烧柴、用、人们的观念等方式进行)。

(1)自由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表格、照片、图片……)。

师述: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许多照片、图片,我也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我们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课件出示图片)。

1、虎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美如画;

2、官桥铺村新农村外景;

3、官桥街超市;

4、旋耕机、收割机田间操作画面。

1、人人都夸我们家乡美,我们为之而感到骄傲、自豪,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说一说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吧。

(1)请王慧同学朗诵她在荆门日报上发表的习作《奶奶的心》;

(2)可以写一首诗或一句话;

(3)可以画一幅画;

2、小组交流、汇报美的一角。

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家乡的变化真大呀,家乡在变,家乡人也在变。这些变化反映了家乡的发展和进步,赞美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从现在起,应该努力学习,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三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四、全课小结。

教师活动。

活动一:

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

活动二:

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设学生行为引发思考。

(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b、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c、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活动二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活动三的规律: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四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

2、教师将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拿出来,再次敲击,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观察发现相同材质的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发橡皮筋,让学生研究音高与发生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文字进行记录。如果学生不会画简图,则示范画图方法。(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皮筋收缩变粗声音低)。

4、汇报交流:

低振动物体大、长、粗。

5、辨别应用:

提问:没有这么多的试管,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荐一种制作吸管乐器的方法。出示ppt图片,制作过程图,让学生来试试,能否吹出乐音。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前,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这课录像,于是就借鉴了喻的教学思路,引用了喻老师的“拍手”游戏,让学生搞清楚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由于学校仪器室只有一个示范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只能做演示实验。于是我就先做简单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的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测七根试管里装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试管发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敲和吹发声体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虽然借鉴了喻老师的部分设计,使得课堂较为饱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想要上一节好课,必须要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五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请举出例子。

2.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统计图:

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导学案上,然后再在组内汇报说明。)。

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5.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1判断:妈妈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也一定会花钱。()。

请说说哪两个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那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人的长相与身高。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

我学到了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优质16篇)篇十六

教学理念:

1、写什么——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也常常为写作材料的“无米下锅”犯难。作文来自生活,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所以,课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的变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家乡的今天,了解家乡的过去,可以查阅资料,可以采访有关人员,可以实地考察,总之,要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受。搜集到的材料有文字、图表、照片??其实每一次作文题材是广泛的,只要善做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就地取材,随手拈来。

2、怎么写——每一次作文辅导都是一次心理历程,在同一个地点,把自己所得的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一起分享,在说中感悟,在论中升华,在写中沉淀。本节课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说或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如此引出主题:在昨天与今天,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找到家乡的变化;然后集体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的汇报中逐步梳理出有价值的东西,如写作材料、写作思路等等;接着提升感情:记住家乡的昨天,是为了珍惜家乡的今天,感受家乡的现在,是为了更好地展望与建设未来,请同学们展望一下家乡的未来吧,你希望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变化呢?最后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家乡有这些变化?不期待学生的回答,只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与线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把你们搜集到的材料和同桌交流交流,我期待着你的精彩。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有文字,有图表,有照片,有实物,有说的,有唱的,有表演的,教室里成了他们快乐与自由表达的空间。

生:我感受到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家乡有些方面变好了,有些方面倒差了。

师:是吗?这很正常,但也是一个好的题材,等会儿听你的细说。(板书:好坏)。

师:家乡的昨天记载了我们蹒跚的脚步,家乡的今天承载着我们增重的身躯,让我们一起回忆家乡的过去,走进家乡的现在。(板书:家乡的变化)。

二、自由交流汇报。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出写作素材与思路。

写作材料:住宿条件。

家庭收入。

人民精神面貌。

绿化环境。

城市建设。

娱乐设施。

教育保障。

医药卫生。

交通安全。

拓展思路:

如:

生:我知道家乡的人民以前都穿补巴衣服,吃红苕青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我奶奶讲的。

师:哦,是你听到的,你的耳朵也会观察啊!真灵!(板书:听到的)。

如:

生:我们学校门前的水泥路铺好了,上学放学都很方便了。

师:有谁也想说说学校门前的路。

生:以前的路是泥巴路,还铺了些石头,凹凸不平,一点都不平坦。

师:这是你怎么到的?

生:是我看到的。

师:你的眼睛也发挥了作用。(板书:看到的)。

生:那条路上只要一有车子过去,就会腾起几丈高的灰尘,每天回家身上都满是一身灰,妈妈每天都唠叨个没完。

生:特别是下雨后,路就变成了稀泥,暴泥就有两脚深,还很滑。有一次,我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滑倒了,全身都是泥,还是老师给我找的衣服换了。一点儿也不方便。

师:很好,你用你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了一下那条路的不方便。(板书:亲身经历)。

师:你们还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经历了一些什么变故?感受到了什么?

如:

师:刚才你说你们家变了,那其他同学家里有很大变化的举手?有彩电了吗?安电话了吗?添置了电脑了吧?还上了网?真不错。你们都说了自己家的变化。(板书:自己家)有没有想说说别人家发生的变化呢?(板书:别人家)。

如:

生:甘宁镇。(板书:甘宁镇)。

师:如果你到了重庆市其他地区,你会说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呢?

生:万州区。

师:能说说你发现的万州区的变化吗?

师:如果我再到了其他的省份,向别人家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你会说自己是哪里人?

生:重庆市。

师:对,我们是新重庆直辖市的一员,我们每时每刻感受着重庆的变化,也每时每刻期待着重庆的变化。它是三峡上的一颗明珠,必定会发出熠熠的光辉。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你所知道的重庆的变化吧!

三、写作立足点。

师:我们的家乡如此美丽,发展如此迅速,想不想把它写下来介绍给别人?

生:不是,是每一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家乡。

师:对!不光是你们每一个人,还有我们家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岩石,每一池水,甚至青龙瀑布也都在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也都为着家乡的变化而欣喜,或者担忧。所以你们作文时既可以用自己的口吻,也可以站在树、石头、水等等的角度去观察家乡,去亲近家乡,如此也许更有趣一些。

四、展望未来。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畅想、建议,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想建设家乡的拳拳之心,所以在作文中我们可以深情地祝福:我们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五、深层思考。

师:给大家一个问题,不需要你的回答,你只要想一想,我们家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不告诉我,也可以在作文中回答。好了,大家动笔吧!为我们的家乡喝彩,我们的家乡祝福。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绿色军营梦(实用15篇)

    优秀作文常常展现出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作文是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火花,给人以启示和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

    飞到宇宙教案(实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如果你想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不妨看一下下面这些范文。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四单元)。四单

    工程总承包合同书(优质14篇)

    承包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工程承包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承包合同范本,希望能对您起到指导作用。发包方:手机:(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

    最简单个人委托书范文(18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能力。乙方(受委托方):___

    中班音乐好朋友教案(通用15篇)

    在编写中班教案时,教师会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设计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教学活动。教师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中班教案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总结示例(模板21篇)

    通过安全工作总结可以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保障员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部分安全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校制作了食品安全

    擦香香小班教案(模板14篇)

    小班教案应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身体、艺术等各方面。在小班教案范文中,教师可以借鉴不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法。1、认识几种常见蔬菜。2、知道吃

    画影子大班美术教案大全(23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这里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的优秀大班教案供大家参考。设计意图:幼儿先前已在生活活

    字研究生思想汇报(汇总15篇)

    研究生思想汇报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研究生思想汇报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敬爱的党支部: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时间过得如

    初三教师学期教学计划(优质22篇)

    制定学期计划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让自己的学期更加有规划和目标。现在是一份学期计划的收集,希望对大家在制定计划时有所启发和帮助。新的一年开始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