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薇儿

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初步阶段教学计划样板,适用于学生初接触某一领域的学习。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一

横林中学高一语文组杨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体会作者把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合作与探究,交换评点,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有关故乡的诗文。

2你对故乡是怎样理解的?

3搜集有关韩少功的资料。

4阅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心得。

(怎样写评点?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学生背诵有关思乡的诗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故乡是可大可小的。到了县城,家乡是一个村庄,是村头的千年香樟,是一味熟悉的菜肴香气。到了省城,家乡是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是淹城的一处古迹。到了国外,家乡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美丽的汉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少功笔下的家乡,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解题。

心归去会让你想到什么?

归哪儿?教师明确:归乡作者写思乡的文字(5--9)节。

为什么会归去?教师明确(1--4)写在法国的生活孤寂空虚。

2、研读文本。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板书: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写作特点:1、对比。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1)、对吊灯的研究。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学生举例。

(2)、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真实的细节才能使事物事件有血有肉。

说说你心中的故乡。家乡的存在,使时间获得了可以捉摸、可以保存、可以复活的形态。

(学生活动回答)。

老师总结:家乡是鞭炮的硝烟,是青葱碧绿的田野,是清澈见底的秋水。拖着鼻涕的孩子,爬树,掏鸟窝。……那里未必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但铺满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为什么是这些句子。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故乡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补充资料: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4、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友情提示: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可是今天,“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无论是以开发的借口还是以城市化的名义。我们只能在故土上想象故土,只能在家园里怀念家园。那么,不妨在投奔那个面目全非之地的时候,用残留的乡愁酿一坛酒,让自己发出醉后的呓语吧:

教学反思:由于兼顾到公开课的完整性,课堂上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太少了。很多问题在学生还未思考成熟时即让他们回答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完全体现。比如细节描写的举例,比如对故乡的描述。甚至让学生动笔写下来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式。这样更能深入理解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且有个实践的过程。和第一次在8班上的过程比,第二课在14班上的时候,更注重了条理性。把写作特点更集中地归纳到了一处,并板书到了黑板上。举例也更丰富。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二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目标】。

二、研习文章【回到课题】。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静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

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板书课文内容,对比】。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板书课文内容】。

……。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三

揣摩作者语言,了解我心归去的原因。

对故乡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导入:乡情萦绕游子心,异乡难忘故乡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来看看他是透过怎样的朦胧泪眼遥望自己的故乡的。

韩少功。

二、远行。

(1)通过早上的预习,相信大家能很快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1、作者身处何方?法国圣纳赛尔。

2、异地环境如何?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雅静奢华。

繁华酥骨。

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

(2)异地的环境如此优越,那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齐读2—4段。

1、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热闹过后总是倍感凄凉)。

2、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拟人,道出孤独凄清)。

3、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反复说“不知道”——陌生感)。

4、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渲染了心中的烦闷)。

5、“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换成“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能换,写出了内心的煎熬和空虚)。

6、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抽象的空虚情感具体化)。

7、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直白)。

8、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夸张,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疑。)。

9、“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反问句,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归去的立场,要读出不屑一顾的语气。)。

板书:人在异乡——冷清、空虚、发疯。

物质上的东西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板书:心无所依,所以作者执着于归去。

(3)除了心无所依,作者执着于归去的原因还有哪些?

1、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注意:第一段和第五段中的家的区别:前者冷冰冰,后者有亲友,有温暖)。

2、回忆和过去。(今生今世的证据留存在那里)。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3、家乡有亲切和激动。

见到亲人想到过往会感到亲切和激动,还有什么原因会令人亲切激动呢?

齐读第6自然段。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的亲切和激动呢?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感悟情感,了解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人固有的乡土情结)。

板书:心归故乡——亲人、温暖、激动———乡土情结。

三、回望。

(4)令作者一想起来就无比激动的故乡的环境如何?

(5)故乡的环境如此之差,可是作者对它的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提示:作者提到舒伯特的独唱曲,还提到了雄浑的男声独唱和悲怆的二胡,都说音乐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透过这些音乐,你读出作者对故乡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深沉、厚重、带泪的笑(说过只能是独自落泪或微笑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无法言表)。

(6)那作者所指的故乡究竟是哪里?出生地长沙吗?

不是?那作者笔下的故乡到底是什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齐读7、8、9.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板书:生命之根。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血、泪,还有汗水。(血、泪、汗水指什么)板书:奋斗之地。

3、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美丽——故乡留存的美好回忆,亲切感,成功的经历。

悲伤——付出过程中经历的磨难;美好与成功是通过奋斗而创造的,必然要经历苦难,因此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4、失血的矫饰(怎么理解这句话?没有奋斗过的地方,人就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美)。

5、那种失望能滴血(怎么理解这“失望”你若对一个地方感到失望,你会有哪些做法——不管不顾;化失望为动力,改造他。

6、正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作者选择了建设故乡,他是怎么建设的呢?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金麦穗,赶车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7、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这里的故乡有特定的内涵,必须是奋斗过付出过的地方,只有如此,才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板书:奉献之所)。

8、那有了故乡的人呢?将会得到什么?(无量的幸福板书:幸福之源)。

四、总结: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过的,奋斗过的,奉献过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皈依之所。

现在,我们也许不能深刻体会那种远离故土,魂牵梦萦的切肤之痛,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会成为将来异乡之途的回忆和思念。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四

一、导入。

二、速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板书】1~4段,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具体是怎样描述的?由此生发了怎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雅静难耐的冷清。

“家”宽大感受囚禁的监狱。

环境优美比深谷还空虚。

让人发疯。

四、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描写家的?对于这个家,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贫瘠而脏乱。

浮粪四溢激动不已。

家拥挤不堪感受甜美的回忆。

连日阴沉生命的一部分。

五、找出文中(主要是7~9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加以体会,交流。

六、总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的心要归到哪里去?对,祖国,在这里,祖国就是他的故乡,就是作者的精神归宿,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所在。联系学过的《采薇》和《奥德赛》,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思乡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它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故乡情结”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身上印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五

韩少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1、6)。

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

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6、7)。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二)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有我之境”的探究:“听舒伯特的`歌”,触景生情。

补充资料:

1、阅读韩少功的《听舒伯特的歌》。

2、《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三)总结:冰冷的“弃”与“家”温情的想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作者心灵的空虚。作者在法国之“家”实是监狱,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个“家”并不认同。

探究:家是什么?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五、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一)剖析原因:血、泪、汗水(有无之差)。

补充资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总结。

1、整体把握:(1-4)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5、6)正面写家园之思;(7-9)探讨文化概念的故乡,完成主题升华。

2、对比手法。

3、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总结全文,在李娜《我依恋的故乡》歌声中品位作者的情思。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六

《我心归去》是“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第二,引导学生反复研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第三,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

1、揣摩作者饱含情感、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之思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回家的感觉真好!”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头,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人长沙人。作品有《爸爸爸》、《马桥字典》等。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此处对作者的介绍不易过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

(一)走近文本。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

再次自由阅读文本,围绕“我心归向何方”,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可在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点评)。

(二)走进文本。

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

问题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法国的“家”以及他的故乡的?

“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

法国的“家”与故乡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一个是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一个却充满了贫瘠与脏乱。(在异国与故乡的强烈对比之下,学生们自然会生出疑问:这样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问题二:从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作家怎样的心情?

“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难耐的冷清”“只有虚空”“移民的日子是让人发疯的”。

作家用夸张的细节渲染了寂寞、孤独与空虚。细节在散文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蕴藏于字里行间的难耐冷清任谁都看得出。而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家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

发散性问题:

然而在法国,在作者的耳朵里,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

提示: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熟悉的语言会引起你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的认同。如崔颢的“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等等。

问题:“我心归去”的原因之一是难耐冷清的寂寞,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再次引导学生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的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对游子来说,不仅是一片物理的地域,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时时引他回望。故乡有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过去”,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作为重点。)。

结合上一课学生点评课文过程中的疑问,带领学生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对话。

1、与文字对话。

问题二:既使没有亲人,人们也“没法不时常感怀”,因为故乡有“他的过去”,结合文本思考这里“过去”包含什么?(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问题三:“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他赶车谣”,什么是“血沃之地”?为什么生长出来的是“金麦穗和赶车谣”?(参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耕耘的土地,如果把我们的爱都奉献给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一定会收获收获富裕和美丽。“金麦穗”代指有价值的丰裕的物质收获,“赶车谣”代指代劳动中收获的精神创造。)。

2、与文化对话。

问题一:由上文的分析,可见“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这是否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乡”的含义。

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但在本文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看法――“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可见,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是无法真正拥有这个故乡的。

发散性问题:依照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没有付出的人是没有故乡的,那么他在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中或现实中找到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乐不思蜀的刘禅。等等。)。

问题二: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一无所有”,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身后”一词应如何理解。(参考: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问题三:至此,请同学们思考“故乡”一词的文化内涵。(参考:不仅是人们的生息之地,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1、积累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收集有关故乡之思的诗词文,在分析理解其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故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建议)。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七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八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九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自然、厌*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自然,讨厌*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一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_,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_,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_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_。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_。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二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三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四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五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六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七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优秀18篇)

    在综合实践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和失败经验,供大家警示和借鉴。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度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方案完整文档(热门21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活动的可持续性,即活动结束后,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延续和成果的输出。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方案的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活动策划提供一些思路和灵

    六年级我懂得了感恩(汇总13篇)

    感恩是一种培养谦逊和善良品质的方式,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恩的小故事,为大家展示了感恩的力量和魅力。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

    大班社会活动说课稿(优质21篇)

    教案模板应该具备灵活性,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希望对您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1、教材分析:我们都知道,目前正是夏季

    高中生宿舍晚上吵闹检讨书大全(20篇)

    检讨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行为的规划和自我要求的提升。检讨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改进提供得力工具。尊敬的老师:您好!还记得在开学的时候,

    妇女节酒店促销方案(实用16篇)

    有效的促销方案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果,还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满意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实用的促销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阳春三月,暖意融融,绿上枝

    度幼儿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完整文档(模板17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管理能力,找到进步的空间和提升的方法。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报告范文(16篇)

    写报告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报告范文,涵盖了市场调研、项目评估、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幼儿教师音乐培训个人总结(精选14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借鉴他人的思路和经验是写个人总结的一种好方法,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度学生会演讲稿三分钟(精选14篇)

    学生演讲稿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信心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训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彩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参考。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