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曼珠

教学反思使我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实例,希望对大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有所启发。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一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二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课前准备。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红笔。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游泳、数星星、划船……)。

2.师:你们的生活有点单调,农村的孩子生活可丰富啦!(课件出示图片)看,农村的孩子会——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会——在小河里游泳;会——到荷塘去摘荷叶,顶在头顶当小伞;还会和牛儿在水中戏水。

4.这悠闲自在的生活,你们喜欢吗?在清代,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也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笔把所看见的、听见的写进了诗中,名为《所见》。(课件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5.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并注音)   。

6.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注:“所”是平舌音。)齐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诗人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一读——读准字音)。

2.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带读?(注:蝉是翘舌音。)。

3.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会读吗?(自由练读,开火车认读)。

(1)闭:闭上小眼睛。你闭得可真紧啊!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这就是——闭,闭眼的“闭”。(男生读,女生读)。

(2)立:全体起立。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立,站立的“立”。(齐读“立”)。

(3)捕:谁能用动作来演一演?对,用手捉就是“捕”。它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捕蝉。(齐读)。

(4)蝉:见过蝉吗?

预设:与“蚕”混淆。

这两个字读音不同:一个平舌音,一个翘舌音。字形不一样,指得事物也不同。

我们来看看蝉的图片。(播放蝉的图片和叫声)在夏天,蝉常常趴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所以,它又叫“知了”。农村的孩子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

(6)牧:谁能给它组个词?我们把放羊、放牛、放马的孩子,称为——“牧童”。

(7)“林樾”:谁来读读这个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出示图片)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就是——林樾。(再读)。

5.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谁来读一读?(二读——读通诗句)。

6.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请听朗读录音。(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跟读,自由练读,指名看手势读。(三读——读出节奏)。

8.齐读,想想:诗人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9.交流。(板)。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意。

(播放录像)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走近牧童,一块去感受他的生活。

(一)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指名读)。

2.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

3.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摇篮里,可舒服啦!(指名读)。

4.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5.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大家一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1.牧童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牧童往四周看了看,哇!夏天是迷人的。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美景?(蜻蜓、花、草、树、小鸟……)(引导把话说完整,说生动。)。

2.是啊,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播放:放牛歌)。

3.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

4.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指名读。

5.这歌声太小,再响些。

6.听老师读。(强调“振”)。

7.女生读,男同学加进来一齐读。

(三)学习第三、四句。

1.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他干什么了——(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齐读)。

3.大家都想演,那你就是小牧童,你也是小牧童,我也是小牧童。我们大家都是小牧童。小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缓缓走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走一路唱。有可能在唱——(启发学生唱歌)那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他唱着唱着,(播放蝉鸣)(示范动作)忽然,小牧童闭紧嘴巴,挺直脊背站在树下看着树上的蝉。

4.采访1:哟,这个小牧童捂住嘴巴,站在这儿可真直啊!我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我听到了蝉在叫,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5.采访2: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我想捕蝉)。

6.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齐读——(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

7.请坐!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

8.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

10.谁再来读?

11.(预设:生大声地读。)哎呀,你太大声了,蝉飞跑了。你再读一读。

1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1.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课件出示全诗)。

2.大家能不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试一试。

3.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

4.让我们看着这画面,一起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配乐示图) 。

五、拓展体验,链接古诗。 。

1.诗人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语言流畅。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

2.(课件出示:《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请大家跟着我一块来读读。

3.你们来读读。

4.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桃花映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那牧童不知到哪儿去了?只见牛背上有一只鸟儿睡着了。

5.睁开眼睛,你们猜猜牧童去哪儿了?

1.《所见》我们会读了,会演了,会背了,现在我们再来学写这首诗的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

2.齐读。

3.你们觉得哪个字很难写?需要老师来帮忙?(预设:黄、童)。

4.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右手和电脑演示一起书空。

5.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童”上下结构,上面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黄”:上中下结构,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

6.小结学法:对,我们抓住关键笔画就能把字写好。

7.请同学们在书上先描红,再练写。提醒写字姿势:抬头挺胸脚放平,一尺一拳一寸高。(放背景音乐)。

8.教师巡视指导。对写得快的同学提示:认真对照例字看一看,在写得漂亮的字上画星。

9.展示。师生共同评议。谁来评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七、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所见。

牧童 黄牛。

歌声 鸣蝉。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三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四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六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文档为doc格式。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七

(一)观察课文配图。

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八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一看图导入。

1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9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牧童捕捉蝉鸣闭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自由读古诗。

(2)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划停顿读。

(4)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牧童捕捉蝉鸣闭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自由读古诗。

(2)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划停顿读。

(4)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三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萧、梧”四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一课时

一、美图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哦,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全班一起读课题夜书所见,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2、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4、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5、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6、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7、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团圆的日子。此时的月亮真美啊!

8、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不美。)说说理由。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9、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11、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3、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篱笆下的一盏灯)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5、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6、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齐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五、背诵诗文

(一)、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二)、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三)、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六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牧童捕捉蝉鸣闭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自由读古诗。

(2)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划停顿读。

(4)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那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配乐)。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闭、林”,学生认读。

2、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2、师范写,生跟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演讲稿珍惜青春(通用19篇)

    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段,它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是我们成长和追求梦想的重要阶段。青春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我们应该珍惜它并努力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加精彩。接下来是一些

    党风廉政建设发言稿(实用12篇)

    发言稿是对某一场合或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活动进行有条理地梳理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蚂蚁搬骨头二年级(优质15篇)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请大家欣赏以下作文片段,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一天,小蚂蚁出来找

    家乡美丽的南沙(热门24篇)

    一个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内容,共同感受文学的魅力。南沙湿地公园在我的家乡广

    公安教育整顿党课讲稿范文(19篇)

    党课可以帮助党员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方针,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使命担当意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篇党课教材,探讨其中的精髓所在。。同志们:根据教育整顿安

    喜迎国庆节演讲稿(热门18篇)

    国庆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庆节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这些范文中,作者们对国庆节的意义和庆祝活动

    六一儿童节校长致辞稿范文(17篇)

    在这个特殊的场合,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能够与各位朋友一起度过这个重要时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致辞的写作技巧和应用要点,我们搜集了一些经典致辞的例子和解析。

    业务员升职报告(热门13篇)

    报告范文通常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提供全面的信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类型的报告范文应该怎样组织和呈现内容,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开展谈心谈话方案(通用15篇)

    完整的计划书应包含清晰的目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可行的操作步骤。在阅读这些计划书范文时,请大家注意思考和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节上教师的发言稿(实用18篇)

    通过发言稿的准备,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好逻辑结构,使言辞更加流畅。发言稿是演讲者引导听众思考的桥梁,下面是一些例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