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一项工作。高效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为本节课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储备有限,课堂时间也有限,所以本节课按照课本的设计意图将探究实验改为验证碳酸钠的性质,这样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实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纯碱的化学性质,至盐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尝试由点到面的学习知识的方法。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酸碱部分已学过,学生对其反应条件有一定认识。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再引导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从而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微粒观和科学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课包含以下2个内容:纯碱的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纯碱等盐类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不易理解,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本节课由一个小谜语引出纯碱的性质,进而得出盐的性质。在学生进行实验后,由点到面总结出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而得出盐的化学性质。在针对实验中4个化学反应,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后面的习题设计中,试一试里考察的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且所涉及的方程式分别从盐+盐,碱+盐,碱+酸,酸+盐4个方面考虑,考察全面。后面的活学活用与前面的小谜语相呼应,而且还结合生活实际,更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抽查。

最后的习题设计大胆选取中考试题和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第1题是20xx年中考题,考查的是离子共存问题,但实质考查的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第2、3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的实践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

2、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2、渗透化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2、教学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二

核心提示: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边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在练习中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等式的这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三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练习十1—3题。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四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

总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2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五

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六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成功之处。

1.游戏热身,点燃热情。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用身体模仿天平的热身游戏,伸开两臂,犹如人体天平,我用给出天平两边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状态,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他们对天平只要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加深了认识。

2.先扶后放,研究性质。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动态展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3.开放练习,激活思维。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之处。

1.在等式性质的探究中,为了加强对比,我觉得应该再增加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去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这时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从而让学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对“同一个数”的认识,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对于等式的性质应不仅仅停留在说的这一环节,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将等式写出来加以表示,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的思维,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在课堂上我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游戏导入)。

出示卡片“1”,师:老师能把1变大,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师把1变大为10,学生回答怎样变的。

师: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1为什么会变大?(预设:一个一变成了一个十)。

师再变大为100。

师:除了变大我们还可以缩小,师演示。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整数会变大或缩小)。

二、探(自主探究)。

出示卡片0.1指名来模仿。

在0.1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变大了吗?为什么?

(预设出示课前准备的0.1米的纸条,再拿出0.10米的纸条,然后拿出0.100米的纸条说明0.1米=0.10米=0.100米)。

在小组内说一说。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指导看黑板: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2.出示例2的图形:。

刚才我们给这些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利用具体的情境证明了0.1米=0.10米=0.100米。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用彩笔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在小组内说说你涂的小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0.30=0.3。

师:我们又借助图形证明了0.30=0.3。谁能证明15.7=15.70呢?(预设把15.7放在数位顺序表中,15.7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15.70也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

3.讨论归纳。

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三、练(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出示超市的海报,出示平常使用的84消毒液1.00元,问84消毒液多少元?(1元)看来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通过例3的练习你觉得小数的性质中哪几个词很重要?

再次出示超市海报,师:超市里商品的价钱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是几元几角几分都是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和精准。所以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数改写时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四、拓(拓展升华)。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个人摆数,3个人做记录,。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请小组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

五、归(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九

知识技能:1、了解纯碱的物理性质,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判断一些物质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际应用,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和应用。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多媒体展示关于纯碱的谜语,并简单介绍纯碱的一些重要用途。

[过渡]由于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碳酸钠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引导]探究物质的性质一般是从观察物质的外观开始,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现在请大家来观察这瓶药品。

[展示碳酸钠样品]。

[板书]一.物理性质。

[引导]分别叫学生演示。

1.碳酸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结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变红,故碳酸钠虽是盐类,但却称其为纯碱。告知学生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2.碳酸钠固体与酸反应。

结论: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多媒体展示拓展应用问题,并要求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和以上碳酸钠和酸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得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思考:碳酸钠溶液可以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吗?氢氧化钾溶液呢?

4.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溶解。

提示:也可将氯化钡换成氯化钙。

[归纳并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溶液显碱性。

2.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4.与某些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展示]多媒体展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分析,由此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板书]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酸碱盐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过程。

[解释]氢氧化钾溶液不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原因。

[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都有哪些?

[练习]多媒体展示。

倾听。

观看。

观察、总结出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个别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观察并思考。

整理实验现象及结论,总结出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归纳。

讨论、总结。

倾听。

回顾与思考。

思考,并完成练习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碳酸钠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突出学习要点。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1。

常温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切割钠的实验,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钠表面的变化。

1、熟记钠的保存方法。

2、完成钠的夹取、吸油、切割,感受钠的质软。

3、观察钠的真实面目。

4、仔细观察记录钠表面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钠物理性质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

归纳整理。

提问:

1.钠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2.新切开钠在空气中有什么变化并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3.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从钠原子结构出发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描述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现象。

3.从分析钠原子结构找出变化的原因。

通过亲自造作,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取最直接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感知钠的物理性质及快速被氧化的过程。掌握物质性质学习的一般规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实验探究2。

在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指导学生做好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及时撤走酒精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细节。

观察钠在空气中燃烧,记录实验现象:钠先融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突然剧烈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为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体会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逐渐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归纳小结。

钠是非常活泼金属,具有强的还原性,易被氧气氧化。

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o2==na2o2。

实验探究3。

钠与水的反应。

提问:

1、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2、思考分析钠与水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3、在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4、由钠与水反应实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探究3,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再一次感受化学实验的精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探究释疑。

教师引导:

1、实验现象。

2、反应生成物。

3、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推理和通过实验验证?

4、老师演示氢气的检验。

小组代表回答。

1、钠浮在水面,很快融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并伴有斯斯得得响声。有些小组还伴有小火花,或爆鸣声;钠球逐渐变小至消失,加入酚酞,溶液变红。

2、生成naoh和一种气体。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推出应该是氢气而不是氧气。可以用点燃法检验氢气。

5、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质软。

培养学生的细微观察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化学用语,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现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小结。

2na+2h2o==2naoh+h2↑。

创新探究。

教师引导讲解: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将水电离的少量氢离子置换出生成氢气。那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呢?

展开思考与交流,得出答案。

反应会更剧烈,生成氯化钠和氢气。

2na+2hcl==2nacl+h2↑。

学会知识迁移,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从而获取新知。

教学评价。

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都能够分工协作,很好完成实验探究,也能够积极展开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肯定自己,树立自信。

作业布置。

1、训练2的题组二。

2、探究作业:如何改进钠与水的反应装置,既安全又合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且相对安全,完全可以分组实验探究来完成,让学生充分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真实感受和获取新知。这远比老师演示,学生观察获得知识更为鲜活与更有说服力。但氢气的检验和钠与酸的反应还是由老师演示更安全些。

2、由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导致课堂时间有些紧,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及现象分析及创新探究有些紧张。下次教学时应注意适当调控学生的实验节奏。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抽象和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情感目标: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目标:《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能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推理思考;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小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2、第二课时目标:《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第三课时目标:《小数的性质》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进行化简及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4、第四课时目标:《小数的比较大小》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5、第五课时目标:《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理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6、第六课时目标:《求小数的近似值》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7、第七课时目标:《整理与练习(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8、第八课时目标:《整理与练习(2)》通过“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认识小数的意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

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一)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一位小数的认识以及日常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说,并通过交流明确“0.05元和0.48”的实际含义;第二,结合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到:几个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二)第二课时《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中进行涂色操作,以及相应的讨论和交流,逐步明确相邻的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适时揭示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图形或联系具体数量进行思考,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说一说。

1、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能正确应用小数的性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熟悉的数量多少的角度得出比较结果,更要启发学生从每个小数中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去进行比较。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化简或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又为后面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

1、教学重点、难点: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素材,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七)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1)、(2)》。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四、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1、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理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规律。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二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三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联系生活与实践来学习数学,经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教学如下:

一、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强烈的要求——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为探究新知,我创设的认识冲突,目的在于迎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引入“未知—已知—未知—已知”的思维境界,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去超市买毛巾和手套。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个超市毛巾、手套的标价分别是6.5元、8元;第二个超市毛巾、手套的标价分别6.50元,8.00元,你能告诉老师该买哪个超市的毛巾和手套吗?既然两个超市的毛巾和手套价格一样,为什么写法却不一样呢?”通过这样设疑,让学生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意境,体现数学自身的乐趣。

二、开放合作式教学过程,主体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第一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米。”

第二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0米。”

第三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00米。”

最后让学生拿出示先准备的米尺小组合作讨论、验证。

学生在上述讨论、观察、感知、验证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数的数位增加了,但小数的大小却没有变。

第三层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小数的性质,我设计了两个基础练习:一是有关小数性质概念的判断题;二是思考一些具体的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与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着眼知识的应用过程,完善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发生、发展中认识真理,在应用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此,我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小数性质的作用,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围绕小数性质的内容,我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运用。最后,我让学生玩一个游戏:每位学生手中都发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不同位数的小数;老师宣读数,持有与宣读的数相等的卡片数的同学们互为朋友,一同去操场活动。

通过离场的游戏,我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结束新课,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享受到不同的成功。

这一节课,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理解和掌握了小数的性质,并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猜测、观察、实践等活动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和艰辛,获得了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获得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一些活动,能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4,例5。

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

(2)从左往右观察0.3和0.30这两个相等的小数,你又能发现什么?

3.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2.说说为什么橡皮的单价和铅笔的单价相等?

要点:

(1)用具体钱数解释,都是3角;(2)用图表示;。

(3)结合计数单位理解。

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4.学习例5。

(1)先看图填一填再全班校对。

(2)比较0.100、0.10、0.1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怎样?

初步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观察例4和例5的比较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拨: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从右往左看呢?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6.学习例6,并完成“试一试”。

组织交流,校对和订正。

明确小数化简的方法。

知道小数改写的方法,特别是将整数改写成若干位小数的方法。

这些物品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在书上填一填。

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小数中的“0”是否都能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

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三)练习。

【基本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思考:数轴上的各个小数是怎样得到的?

2.“练一练”第2题。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3.练习六第1~5题。

直接将答案写在课本上,后进行集体交流,逐题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第1题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创编练习】。

(1)只动三笔,变成三个相等的小数。

602060260200。

(2)写几个和30.200相等的小数。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24页上第1、4、5、6、7、8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就比原来的数大324,原来这个整数是多少?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六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编排特点。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专业17篇)篇十七

知识目标: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发生氧化反应3.发生消去反应)。

美育目标:学生自学发酵法制酒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通过酒对人类社会的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科学思想: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

科学品质: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和羟基的特性。

难点:乙醇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法:这节课在网络教室,其最大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力。这是本节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学习化学的重要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由乙醇的结构推测乙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特点。结合这两方面的特点,教师精心在网络课件中准备了大量材料。在实施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乙醇的结构,大胆对乙醇可能发生的断键位置进行推测。然后学生带着他们的推测进入到乙醇化学性质中的学习。学生们带着他们的推测、假设和疑问,在阅读中、实验中、协作学习中、网络讨论中、师生讨论中努力检验他们的推测是否正确。推测正确的同学就好比得到了鼓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而推测不对的同学认真反思,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既起到了学习乙醇的结构的目的,又可以牢牢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2课时。

多媒体网络课件、投影仪、试管、无水乙醇、钠、火柴、酒精灯、铜丝、小刀。

1.利用乙醇的用途引入乙醇的这节课。请学生汇报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结果。后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或者在线进行交流)学生学习完以后,利用某些典型例题和学生一起总结交流。

3.指导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设计。

1.以分组的形式汇报乙醇的用途。(这一信息收集工作学生在课前已经完成)。

2.进入到乙醇结构的学习中,并对乙醇可能的断键位置作出推测。

3.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在线的交流。学习完乙醇的化学性质,一起思考讨论某一些典型的例题。

4.进入在线检测系统,检验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排球比赛新闻稿(通用18篇)

    学校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包括各类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们对学校生活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启示和指导。10月7日,学校2022年教工

    二年级苹果大全(16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得体的词汇和句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吧。在我们家的院子里,种了

    装满昆虫的口袋说课稿(优质20篇)

    教案模板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引导,使教学更加有效。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模板,通过学习这些范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

    我的爸爸三分钟演讲稿(模板17篇)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何利用好三分钟,则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决心。以下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三分钟演讲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的地方。本站发布我的梦想三

    浣溪沙晏殊教案大全(19篇)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

    职校教学工作计划(优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具备可操作性,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化石吟的教案(精选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开始之前,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希望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

    小学生我爱跳舞(精选18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还能够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我叫唐欣悦,我在中大附小

    校园的大花坛(汇总19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为小学生童话(专业23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富有深度和内涵的文章,通过精确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述,引发读者的共鸣。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从前有一只笨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