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JQ文豪

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一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约两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约七分钟)。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约八分钟)。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约三分钟)。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约两分钟)。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约五分钟)。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约五分钟)。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二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三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一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生字卡片、课件。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村居。

草莺飞醉春烟儿童学。

拂堤杨柳早春竟放纸莺。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四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五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六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七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八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小黑板、录音机。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一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2、读《村居》。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朱熹和陆游的材料,相互交流。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示儿》。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

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

(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四、自学《观书有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三

1、熟读古诗并背诵。

2、初步了解诗意。

一、揭示课题。

《菊花》这首诗是唐朝元稹写的,他是河南人。

二、范读古诗。

你听懂了什么?

师介绍:这是一首咏物诗,抒写了对菊花傲霜斗雪的勇气的赞赏。

三、

朗读理解。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4、理解:

秋丛:丛生的秋菊。

舍:家院。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篱:用竹子或数枝等编成的围墙。

5、理解诗意:丛丛怒放的秋菊围绕着家院,争奇斗艳;使人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园中。我细细的观赏着篱笆下遍植的菊花,不知不觉中已是日影西斜了。不是我独独偏爱这菊花,只因为在这百花凋谢的秋天,唯有菊花迎着早降的秋霜,傲然挺立。待到此花开过之后,这一年中便再也不能欣赏到别的鲜花了。

6、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四、出示课题。

《马》简介作者:李贺----字长吉,河南人。

五、读诗,理解。

1、师示范读,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

络脑:罩在马首上的笼头。这里指鞍具。

清秋:清爽的凉秋。

3、老师介绍诗意:

4、自由读。指名读。

5、试背,找同学背。

6、全班齐读,背出的同学站起来背。

六、

总结。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马的赞叹,表现了壮士的昂扬斗志和豪放气概。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四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诗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五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j*)——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sh8)——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t2o)——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pi1n)——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c!)——此花,这个花。

尽(j@n)——完。开尽:开完。

篱(l0)——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相关范文推荐

    领航新时代学习心得大全(22篇)

    学习心得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收获、感想等方面。推荐大家阅读以下学习心得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

    行政前台的转正申请书(精选16篇)

    行政是管理和组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负责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行政工作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入党群众评议报告(专业17篇)

    入党需要经历严格的组织程序和思想考验,只有通过选拔并合格,才能成为党员。这是一份入党志愿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了解入党志愿书的写作和重要性有所帮助。通过群众评议,

    十二月校园广播稿(精选16篇)

    广播稿具有时间限制,需要紧凑有力地表达观点和信息,以适应广播的特点。广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观点和促进沟通的重要平台。赵婷婷:当清脆的鸟鸣声划破校

    两个妹妹的小学生(优质24篇)

    优秀作文是以生动的语言、贴近的观点和精彩的结构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让人读后赞叹不已。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行政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热门21篇)

    在撰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应该客观地梳理这个月的工作内容和进展。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一)制度修订在xxxx年上

    我想对小鸟说小学(优质21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心灵雕琢的艺术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多样化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小鸟能够不受约束地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

    百科知识竞赛活动策划(汇总13篇)

    活动策划需要进行前期调研和市场分析,以了解目标受众和竞争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进入大三,同学们学习节奏越发紧

    微商外宣心得体会(优质22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作业检查情况总结大全(18篇)

    情况汇报是向上级汇报本单位或个人工作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让上级了解到具体的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