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

(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

(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

(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

(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

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二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三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四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六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七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二、合作探究。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九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一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过程。

复习导入  。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cm)。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设计。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点评:

导入  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二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引入。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曲别针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积木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发散练习。

七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三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

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了解。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突破】。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长度的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纸条。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快乐学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

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

来看一下吧。

二、研讨学习,动脑思考。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

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讲解学习,动手实践。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

么?和同位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

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同学们读一读(生自由读)。

生:数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

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

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加深认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食指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

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最长。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

10是几厘米?(课件展示不同长度,让学生说出长度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

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

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

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

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

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

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

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

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

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

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蓝纸条,不知道他们的长度,你们可以帮老师量一下。

吗?(两人一组测量)。

生积极测量,回答,然后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

(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

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

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

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七、评价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积极回答)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课后作业】。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四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复习导入  。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五、布置作业 。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导入  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量课桌用的东西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课桌的结果一样呢?

(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新课教学,我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知1厘米。分3部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有什么发现。不同的数,长短不同的竖线,以及厘米(cm)。(在学生回答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告之学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叫刻度数,最小的是几?(0)我们又可以叫刻度0。刻度0表示起点。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你们看一看刻度线之间的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的?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国际上也用cm表示厘米。)这样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让学生了解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并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实际长度,闭眼感受一下,再到尺子上比划一下,加强1厘米的感觉。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引导学生总结出其实一大格就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自己在直尺上探索2厘米、5厘米有多长,汇报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2厘米里有2个1厘米,5厘米里有5个1厘米。

第二阶段:学习测量方法。分4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2)量数学课本的宽度。

在学习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不急于让学生测量,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宽多少厘米,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测量方法。(即要把刻度0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使直尺和物体保持一致的摆放位置,在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从而得到结果。)。

(3)矫正测量方法。

(4)画线段。

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交流,明确方法。提醒学生及时标出线段的端点。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分三个层次来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1,2,6。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完成练习3,4,5。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出示断尺量小刀。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个性设计: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以身边的例子来教学.让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同样的长度用不同的物体来量,量出的结果却有可能相同。深刻的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后记:

教学是我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测量水平,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后,出现很多种错误.

如:(1),用刻度尺的顶端对准物体的一端,

(2)一些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几厘米的位置.

(3),学生对直尺的认识不够.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植树节演讲稿(优秀17篇)

    撰写演讲稿范文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语和短语。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读查理九世读书心得(汇总18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评论和评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小时候不经常看《查理九世》

    研读史记的心得大全(13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梳理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想要写一篇生动有趣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标准版钢材买卖合同(通用22篇)

    买卖是市场经济中个人和企业之间自愿行为的体现,具有自由选择的特点。阅读一些买卖倡议书或买卖策划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买卖过程和策略选择。卖方(以下简称甲方):法定代

    生活中的趣事(优质20篇)

    优秀作文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深入展开主题,并丰富文章的内涵。如果你对优秀作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太了解,以下是一些范文可以让你有更

    人教版口算除法教学设计(优秀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详细安排。请看下面这些教学计划的示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灵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

    人性的光辉大全(15篇)

    优秀作文的核心在于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被感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人性具有无比强悍的力

    贴面砖合同(通用13篇)

    合同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当事双方的权益,防止潜在的风险和纠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发包人(全称):(以下简称甲方)。承包人(全

    公司员工奖金方案(汇总17篇)

    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对于实现良好的工作效率和员工合作至关重要。阅读下面的公司总结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完美的总结。因公司生产需要,人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