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应该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便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计划样本,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一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二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1、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参给学生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四则运算的顺序。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四课时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有关o的运算。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三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对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等知识。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结构。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内容以五角星为轴心,外面分成了五个板块,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分别进行了回顾与整理,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综合练习,是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使复习与整理在练习中得到具体落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查缺补漏,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评价与反思。

三、教材解读。

1、中间:对全册内容的简要回顾。两个同学的对话功能各异:“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这是引子,“这么多内容,咱们来整理一下吧!”这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单元中去,也就是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左上角: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1)以解决“阳阳每天上学用12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少年宫需8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为切入点。

(2)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估算、口算、笔算,用乘法算、除法算。

(3)对计算法则的复习隐含在对话中。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法则,教材在新授中是以学生的对话出现,本版块仍采用学生的对话来加以提示“笔算乘法应注意……”,“笔算除法应注意……”,并没有出现法则,其实就是点明要求教师要进行计算法则的复习。

3、左下角: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的知识。

(1)以学生的谈话“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还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切入点。

(2)以“我会算学校草坪的面积。”“我是这样整理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完成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元的复习。

(3)以“关于对称图形我还知道……”来提醒学生进行对对称图形的复习。

4、右上角: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以学生的话“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引导学生对小数进行回顾。通过观察蔬菜价格表,求“1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生姜一共花多少钱”,这一具体问题,系统复习小数加减法。

(2)以“大白菜的价格最低,香菇的价格最高。”这句话引导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进行复习。

5、右边中间: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以学生整理回报的形式引入对年、月、日的复习。

6、右下角:复习统计的知识。

(1)以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变化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为话题,引入对统计知识及求平均数内容的复习。

(2)通过统计和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这一具体内容,系统复习求平均数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回顾。首先让学生对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很重要。然后再以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少年宫需要的时间、计算草坪的面积、一共花的钱数、平均身高等主题情景为素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回顾每一知识板块的主要知识点,并结合“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应用,使知识达到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2、加强对回顾整理方法的指导。

(1)全册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回顾整理时,可以利用回顾整理中的素材为线索,对全册知识和形成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也可以以本册的目录为线索进行回顾整理;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回顾整理。教师应提倡方法和思路的多样化。

(2)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学生获得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梳理归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分类,比较反思,加深理解,使学生学会按知识体系分类整理的方法,但要求不要过高。

3、回顾整理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的空间。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思考、回顾,教师还要注意采取引导、点播、提示等方式,要使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达到纵的成线。横的成片,像渔网似的,形成知识网略。

4、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查缺补漏。

五、综合练习。

本册综合练习共安排了26道练习题,“我都学会了吗”安排了4道练习题。下面就部分练习题作一简单分析。

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求礼堂的座位够不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教师不要过早的提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可以这样解决:35×9=315(人)16×21=336(个)315336够坐。还可以这样解决:16×21=336(个)336÷9=37(人)……3(个)够坐。

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合理都可。

第8题,是一道选做题,这道题目是渗透镜面对称,可以让学生拿面镜子试一试,再来完成该题。千万不要教深了。

第9题,是估计、计算部分人民币的面积。在练习时,为了使学生估计得准确,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做好同人民币同样大小的纸来代替。

第16题,是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的题目。以小朋友出生纪念卡的形式出现,使知识的复习具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从纪念卡上获取有关时间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出生卡,并在小组内交流。在比较谁最大?谁最小时?首先看年,如相同再看月,如又相同再看日,如又相同再看时。

第20题,是以购书的形式复习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作一步的小数加法,也可以作连加。如果用减法做也是可以的。

第21题,是以在海水浴场游泳的情景复习统计知识的题目。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各游泳去水深情况在统计图上涂一涂,并求出海水浴场的平均水深。最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24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完教材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26题,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题的解法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均可。

“聪明小屋”是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学生容易算成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减去正方形花坛的面积,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去掉2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才是草坪的面积。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

“我都学会了吗?”是在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

第1题,检测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数据对学生进行节约矿产资源的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第2题,检测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道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不要只拼一种。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谈谈自己的发现。(面积不变,周长变化。)。

第3题,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4题,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的意义几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借助回顾已学内容加深理解单位间转化的规律,熟练转化的方法。

3、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今天老师想先让大家读一篇日记(出示日记)。

今天是2月29日,清晨6:30,我被闹钟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5厘米的床上起来,穿好衣服,用了大约5秒钟的时间刷牙、洗脸,接着吃了约150克的面包,喝了约250升的牛奶,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飞快的向800千米外的学校跑去。

2、提问:读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3、是的,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多处用错了单位名称。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如果弄不清它们的意义,大小关系,很容易像这位同学一样闹出笑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整理和复习学过的计量单位。

出示课题:量的计量。

二、梳理归纳,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能否按其表示的意义将这些计量单位归归类?

师板书:计量单位: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把各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整理清楚吗?(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完善。)。

2、指小组汇报展示,并指生评价,修改完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仔细观察每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3)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3时=()分。

42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5.8吨=()吨()千克。

学生独立做后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并板书:

乘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

三、综合练习,应用提高。

1、修改前面的日记,并指生完整的读一读。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课本96页第2题。

3、填空:课本96页第3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

4、判断: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2)19是平年。()。

(3)一条蓝鲸约重150千克。()。

(4)2.4时=2时40分()。

(5)3吨70千克=3.07吨()。

五、课堂小测:(略)。

课后反思: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节课用一篇数学日记引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五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第31页第3、5题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六

“回顾整理”部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以学生对话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并以表格的形式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两方面进行整理。下半部分以框图的形式呈现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力凸显了“过程与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及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从知识与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自主完成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

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平时大家喜欢吃的冰淇淋的包装盒认识了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

1、自主整理,初步归网。

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下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吗?。(整理时要全面、系统、有条理而且重点要突出。)。

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3、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4、归纳总结。

老师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一个表格,看同学们能不能填写出来。

电脑出示表格。

图形特点体积公式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圆柱。

圆锥。

5、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建构研究问题的策略。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谈话: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综合练习”第3题。

教师先简要介绍雨量器的作用和构造。雨量器的外壳只有一个底面,内部的储水瓶底部是圆柱形的。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雕成的最大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等于正方体底面内切圆的面积,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然后计算,再集体订正。

5.出示“综合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求组合图形容积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即粮仓的下半部分是圆柱形,上半部分是圆锥形,求粮仓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求粮仓的容积就是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6.出示“综合练习”第8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出的牙膏是一个小的圆柱体,它的底面积等于管口的面积,高就是挤出的牙膏的长度。提醒学生注意单位要统一。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七

混合运算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是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怎么样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

2.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八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立体图形体积的集中整理和复习。教材中的第三个红点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四个红点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再现梳理旧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让学生独立地经历“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

3、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制作鱼缸,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运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小鱼要换新家了,你们能帮它选一选吗?(出示各种鱼缸)。

学生自由选择鱼缸。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复习,所以本课以“为小鱼选择合适的家”为主线,创设了“鱼缸”这一现实情境,将体积的相关知识都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旧知的回顾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达到综合运用,整体提高的目的。

师:看到这个鱼缸,你想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师适时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学生目标明确,直接找到切入点。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梳理。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推导过程,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并把你们发现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交流这四个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观察前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汇报时可以小组选代表汇报,也可以小组四人一起汇报。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汇报推导过程及发现。可以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上来,每人说一种图形。

请学生上台汇报。

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由学生自主回忆知识,教师可以很好的洞察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评论进行奖励。

师:我们来看温馨提示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师:你的眼睛真亮。这些立体图形本身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面。

师:你们和科学家一样聪明。所有棱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今天咱们只是初步了解,进入中学后会具体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习德、巩固、迁移与运用几个阶段,而复习则是后两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三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拓展到所有棱柱体的特点,再由这三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平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2、引导建构。

师:结合学生的整理进行梳理。可以先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进行整理、梳理、归类,就可以将零乱、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串,以后我们再来回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串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3、综合应用,掌握策略。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生产商,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有几种方案?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鱼缸。

(2)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及各自的思考过程。

2、学生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3、小组内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概括出学生经历的“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

4、同学们,通过这道题,你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要勇敢的退,让学生先说话,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三、实际应用,整体提高。

1.开放题。

出示右图: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2.趣味探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特意选择了有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并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四、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我也有很大的收获,认识了这么多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好孩子,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你会收获更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收获、谈感受,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探究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知识再现。

在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给小鱼找家的情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那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回忆、再现。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便于形成学习的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在师生共同回顾了各个知识点后,进行了整理归类,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青岛天水路小学李明)。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九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一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二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三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课件、练习纸。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27×4×2527×(4×25)。

125××8×3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五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其中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的加减运算: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整式的乘除运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个单项式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六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七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4或4×25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

(2)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4=4×25。的位置,积不变,因此,可以得出25×。

像这样,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b=b×a。用字母表示为:a×。

随堂练习:

小明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2元,小红买了2只钢笔,每支12元,两个人谁花的钱多?

答案:小红12×2=24(元)小刚2×12=24(元)。

答:两人花得钱一样多。

探究新知2:乘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参加植树的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理解题意。

师:要求25组共要浇多少桶水,就是把总的棵数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组要浇的桶数求出再乘以25组。

2.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种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多少:

即:25×2)(5×。

=25×10。

=250(桶)。

3.发现规律。

2等于10,所以运算简便些,但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后面5×号相连。

5)×2=25×2)可以写成等式(25×(5×。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些,就利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叫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板书:乘法结合律(a×。

活学活用: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2×5)(24×。

=2×120。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商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先和被除数相乘,再除以除数,或用这个数先除以除数,再和被除数相乘。

例:16×8)(128÷。

=16÷8×128。

=2×128。

=256。

举一反三:。

32×4)(112÷。

=32÷4×112。

=8×112。

=896。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八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80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五1~5题。

1、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的运用,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2、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这个节日吗?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5、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应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展开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2)谈话:这两道算式你能尝试计算吗?(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是先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3、引导:从两个不同的算式,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

1、做“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问: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你是怎样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计算。

提问:你是怎样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2、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用运算律时,常常是先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提问:做这几道题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各自计算,比一比谁做得对、做得快)

4、做练习十五第5题。(先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让其说说每步要求的是什么,再共同评议)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略)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大全(19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相关范文推荐

    幼师学前教育自我鉴定大全(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优秀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随后,小编将向大家推荐一些高分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四年的学生活即将过去,面对

    七一演讲比赛主持词大全(24篇)

    主持词还需要关注会议的时间安排和流程,以确保活动的高效进行。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范文,并思考其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合:大家上午好!男:又是一个金色的年轮,女:

    六年级毕业座谈会学生发言稿(通用14篇)

    发言稿是对特定主题进行讲话的一种书面表达,能够提前规划好演讲内容,让演讲者更有条理地进行发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发言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

    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专业20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自己作为班级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篇优秀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三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热门21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评价自己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小编搜集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写作时可以加以借鉴。

    学校校长防溺水责任书(优秀21篇)

    学校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我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学校学习APP,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在每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

    物业承租合同(通用18篇)

    在商业领域,合同协议是确立交易关系和规范商业行为的重要文件,有利于减少风险和保护双方权益。若有需要,可以参考下方的合同协议模板,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修改。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实用18篇)

    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评价的依据,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各位老师:《爱莲说》是繁花

    班组长转正自我鉴定及总结(实用20篇)

    转正自我鉴定是一次重要的经验总结,通过它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试用期内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工作能力。转正自我鉴定是一种对自己在试用期内工作表现加以总结和评价的重要环

    师德师风自查报告个人总结(优秀14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在写个人总结时,有时会遇到困惑和迷茫,不妨参考一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或许能为你解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