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

时间:2023-11-30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还需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以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一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二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后反思: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三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1课时。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

2、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1、课文中“我”对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针对母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2)针对父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3)针对女儿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2、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庭涌现出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交流一下或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板书设计。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四

1.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继续练习批注和摘录笔记。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五

1、(配乐朗诵)课件显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3、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学生可能答: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2、都有谁为盲人捐献了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文中还写了一个人,她的态度变化是全文的线索,这个人是——(板书:琳达)

4、如此强烈反对捐赠妈妈眼角膜的琳达,后来她的态度改变了吗?(改变了)是什么令她改变了?(父亲的话)课件显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指一人读。引导理解:父亲认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父亲还认为,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你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实话实说。

5、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如——,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同学说最珍贵的东西,如——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别人以后,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如眼角膜(课件显示:眼角膜图)请看,医生镊子上夹着的无色透明的东西就是眼角膜,它很薄很薄,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没有它,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我们也就无法看清眼前的任何事物。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死后把它捐赠给别人,为什么?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有爱心,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人。(板书:关爱奉献)

6、其实,母亲去世后,父亲同琳达一样,也伤心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可是父亲却把一切悲痛深埋在了心里,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琳达说这番话的?(平静)配乐用平静的语气读这段话。父亲觉得用母亲最珍贵的东西让别人重见光明,这样做远比无尽的悲伤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多么——的父亲?(指板书:有爱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父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齐读)

8、听着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播放课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有幸得到像父亲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捐赠的眼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想想,重见光明后他们可能会看见——(参天大树、栩栩如生的马儿、美丽的草原、翩翩起舞的蝴蝶……)备受黑暗折磨的盲童,终于看见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朗读中。(配乐读)

9、在父亲这番话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当初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读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他的角膜(板书:遵从)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被父亲的言行深深感动的句子,指名读,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骄傲。)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指板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骄傲,请读出来。(课件示:这次,……骄傲。)琳达骄傲的是什么?(温迪不但以外公捐献角膜为荣,将来还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2、课文节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看,(课件示内容,全体学生齐读)在父亲去世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她才华横溢的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平静了许多,她抑制住内心剧烈的悲痛,主动捐赠了女儿温迪的角膜。(板书:温迪主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里的“你”指的是——(温迪)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温迪一样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播放课件:大学生及邓小平捐献角膜图片)让我们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吧!(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

15、“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也为所有已经捐献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6、作业:给温迪写一封信。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了,让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好吗?还记得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吗?那你们一定还记得文中的那位盲老人吧?你们知道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这位盲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是啊,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位盲老人的心愿和这份深深地期盼,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二、读中品味、初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句画批出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2、同桌互相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3、读书画批之后、你们知道故事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一)感悟爸爸的捐赠。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琳达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角膜吗?让我们再次走进琳达一家的世界。

4过渡:当琳达长大了,爸爸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自豪),最后,当听到女儿也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的时候,琳达感到非常的……(骄傲),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6、创设情境:我们为父亲的做法而骄傲,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多么希望……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是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师: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真是栩栩如生,女生,咱们一起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的读:“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二)感悟温迪的心愿。

2、合作学习。

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同桌分角色对话。一个扮演琳达,一个扮演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屏幕显示:合作学习。

(1)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3)男生扮演温迪,女生扮演琳达,角色对话。

(4)师: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他们还看不见……。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关心他人。

(7)引导朗读。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奉献品质。父亲的`话永远留在在了琳达的心中,我们也一起牢牢记住父亲的话。

学生齐读文中父亲的这四句话。

四、深化主题。

1、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原文的结尾。

出示课件: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的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师:温迪去世三周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银行的一封信。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封信。

生齐读: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3、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课件出示: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你,……。

五、拓展延伸。

1、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精神品质的永生。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这是――永生的眼睛,这是――永生的眼睛。其实,温迪只是许许多多捐赠者的一部分,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们。

2、课件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你们还知道哪些捐献器官的事例?……。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亲爱的同学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爱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的无私奉献而延续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暖。

七、资料补充。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八、选择作业,发展情智。

必做作业:

选作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赠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七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任务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4、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自读法导读法。

一课时。

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到了,你想说些什么?你想看到什么?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这美丽的春天,真好!一位盲姑娘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带着他美好的心愿,深深的期盼学习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题目就是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生,读课题。

生:自由读课文。

2、师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课文讲了琳达一家三代人都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生:我读懂了,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

3、师:你们真会读书,读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

1、师:让我们走入文中,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如果有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2、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的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互相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

师:谁能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说给我们听听?

生:我找到的感动的句子是: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父亲非常有爱心,他不仅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而且也希望他死后,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能捐献眼睛角膜。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教育女儿,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

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的感受是:父亲他和妈妈决定死后把自己的眼睛角膜捐献出去,他一直在为别人着想。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安慰女儿,当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心情是冷静的,平静的。

师:让我们来平静的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的心中真的平静吗?

生:不平静,因为当时的女儿不能接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也很难过,痛苦,但他要安慰女儿,所以只有这样说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心中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你能找出这句中最重要的词语吗?

生:我找到的是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帮助了别人,别人获得的光明,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师:是的,父亲认为这是有意义的。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妙!说明父亲很想捐献角膜给盲童,让他重见光明,得到快乐。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父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会明白的。

师:父亲这样的举动,也一定让他们自豪的。

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温迪他知道妈妈和外公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盲人重见光明。

师:温迪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个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生齐读)。

师:在这一刻,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

生: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师板书。

师: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不一样了,你们为故事中的人物而骄傲吗?

生:大声说:骄傲。

师:为谁?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感动了一家人,他一心为他人着想,他也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受到了感染。

生:我为琳达感到骄傲,因为他先开始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去做,到后来他也同意父亲的做法,并且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

师:我们为琳达的巨大改变而骄傲。

生:我为温迪而骄傲,因为他在14岁的时候就能理解外公这样去做,真的很了不起,他很善良,懂得去关心别人。

师:我为父亲,琳达,温迪而骄傲。他们一家三代为了帮助别人,捐献眼睛角膜的善举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要有意义。

师:学到这,我们知道永生的眼睛就是:

生: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给他人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生命的延续。

师;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生:深情的齐读课题。

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器官捐献自愿者们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人的身上看到这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我紧紧抓住我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温迪捐献角膜时的态度的变化进行教学。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爸爸的意见时我的表现,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肢解和肢解的后果,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词是我的心情,为后文的遵从爸爸的意愿,做好铺垫。然后,通过反复读爸爸的话,让学生感受爸爸的无私奉献、关爱她人的精神,让学生从爸爸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的伟大的精神,在通过配乐朗读时学生进一步感受爸爸在保全自身的完整和机遇它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他人能恢复健康面前的选择,让学生不由得对父亲产生深深的的敬佩之情,从而较好的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最后让学生抓住骄傲感受温迪对妈妈主动捐献的影响,在通过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带有骄傲的句子、说一说谁为谁骄傲,为什么而骄傲,领悟妈妈为什么会在最可爱的女儿死后,去主动的捐献女儿的器官,同时明白外公的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进而明白了用生的不光是他们的眼睛,还有他们的精神。

最后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产生对这一家深深的敬意,同时激励着学生也做他们一样的人。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八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目标1、目标2。

目标2。

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如其来不由自()不()思索不()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我们的死就是()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并像温迪一样画出()的马儿,那多么()!”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捐赠器官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九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十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2、小调查: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教学指导: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母亲。

父亲   无私奉献。

琳达   大爱无边。

温迪。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十二

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本设计采用“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精思,探究文本——回归主题,升华情感”等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人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让学生升华体验。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由眼睛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对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意思并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能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这一行为看法的转变。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以配乐朗诵导入新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心声,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失明者的同情及对捐赠者的感谢,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爱就是永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人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读文中老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进行多音字的讲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作者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描写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时是怎样反应的有关语句,然后以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温迪的反应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十三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角膜捐献“我”的态度

母亲不情愿

父亲遵从遗愿

女儿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专业14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看图片和资料:

图片一:医生在为患者做捐眼角膜的手术。

资料二: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因角膜致盲的患者至少有200万人,但我国目前因移植角膜而顺利康复的只有6000例左右,也就是说还有100多万人是由于角膜奇缺造成眼睛无法复明。

2、问: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3、是呀,眼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你们都了解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说说琳达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1、琳达十四随时对捐角膜是什么态度?

2、朗读1-4自然段,感受“我”的不理解。

3、找出当父亲同意捐出母亲的眼角膜时,哪些句子能反应出琳达的心情和态度,找出来读读。

4、后来琳达有什么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为什么琳达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是谁影响了她?       。

理解父亲说的第一段话。

1、让我们读读父亲说的第一段话,你从父亲的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

2、再次仔细默读父亲所说的话,用笔圈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a、理解“最珍贵”:

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是最珍贵的?

这份礼物对于谁来说是最珍贵的?

师煽情:

知道海伦·凯勒,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在她一岁多一点的时候,一场可怕的病魔夺使她成为成为一名即失明又失聪的孩子,从此,她就在也看不见一点色彩,听不见一点声音。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写出了他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她以一位盲人的视角,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出示《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摘选:第三天清晨,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美景。而这一天,将是我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

让我们把这句齐声读一遍,再读一遍。

b、理解“有意义”:

为什么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意义?

想象:如果一位盲人重新获得光明,他会。。。。。。。?

如果我们的忙姑娘能获得光明,他会。。。。。。

我们的盲老人能获得光明,他会。。。。。。。

(二)、学习父亲的第二段话。

正因为如此,当父亲知道自己不久将辞别人世的时候父亲也希望能捐赠自己的眼角膜,指名读父亲的第二段话:(读出美妙的感觉)。

1、理解“多么美妙”,这里是指什么美妙?

3、如果你就是为他捐赠眼角膜的亲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

(三)、学习父亲说得第三段话:

1、让我们齐读第三段话。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自豪和骄傲吧。

2、从父亲说的这三段话中,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老人?

3、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和钦佩再一次感受父亲的能关爱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受温迪的“骄傲”

1、同学们,除了父亲对我深深的影响之外,还有谁的行为也感染了我?

2、小温迪的什么行为感染了妈妈?

4、师谈琳达的感受。

5、看母女的对话。

6、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到小温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7、理解:这一刻,………….

8、在这一句中,到底是谁感到“骄傲”了。

升华感情。

1、师讲述小温迪的事迹,指名读信。

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2、如果小温迪能重返人间,你们可以写封信给她,表达一下你们的对他的敬意吗?请你们利用两到三分钟时间,写出你们想对温迪说的话。

4、课题《永生的眼睛》仅仅就是指眼睛永生吗?永生指什么?

6、你们还了解了那些有关捐赠者的资料呢?

7、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德而变得永恒。。。。

8、同学们你们看,美丽的春天又到了,盲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安全活动月活动教师工作总结(通用22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和分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一份关于教师工作总结的范文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母爱(通用15篇)

    优秀作文的文字要有感染力,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实与深刻。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赏的优秀作文,它们或让人震撼,或让人温暖,具有强烈

    技术工作个人述职报告(热门18篇)

    在述职报告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工作成果、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进步。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岗位的同事们是如何写好自己的述职报告的。本人自1983年进厂

    营业执照转借合同(精选19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法律保障,它确保买卖双方按照约定进行交易,并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阅读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合同的条款和约定,提高合同起草的准

    签字仪式主持词(优秀17篇)

    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议氛围,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

    科学在我身边演讲稿(模板17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思路,确保演讲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同学们: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读后感(热门21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感受和体验的一个结果,是审视自己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对于这本书,读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和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奥秘。

    建党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范例(通用19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潜能,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帮助。。我们伟大的英

    保险公司领导酒会致辞(实用12篇)

    通过总结,公司可以更好地调整策略和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沟通和协作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示。尊敬的各位嘉宾,女

    基督教圣诞节发言稿(汇总21篇)

    发言稿是演讲者向听众传递信息、分享经验、表达观点和触动心灵的一次机会,它需要进行组织和精心准备。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发言稿,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