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8 作者:XY字客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制教学计划。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二

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三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四

我这堂课最先是放在五班上的',学生事先没有丝毫的准备,当我宣布就革命派、保皇派的观点进行论战时,学生立刻来了兴致。我马上指定左边两组为正方(革命派),右边两组为反方(保皇派)。辩论程序是先由正方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反方代表反驳正方的观点,然后,正方就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是教师总结。

由于五班的同学准备得不充分,而我自己对这方面的东西也很生疏,所以在五班的这个小型辩论不是很令我满意,不过,学生的兴趣是得到提高了。

六班是一个很活跃的班级,有几个学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辩论过程中不时碰出思想的火花。然,美中不足的是,秩序有点混乱,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竟起哄,扔矿泉水瓶。

七班、八班是第二天才上的。因此,我及时总结经验,前一天晚上即去教室通知学生次日将辩论,让他们提前去准备。同时,让一名学生抽签决定辩题,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同时,第二天,上课时,宣布了课堂纪律。结果,效果很不错。

在同学的要求下,不久,我又进行了一个辩论课,这一次的辩题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反方)、辛亥革命胜利了(正方)。同时,给予学生以充分时间准备,并且,还选出了主持人、记时员、记分员。这次辩论比以前成熟了些。然而,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女生占多数的八班在辩论时几乎只有几个女生在辩,男生参与率不高。因此,我在想,如果下一次搞辩论,让他们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给男生压力。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不久以后,高一历史老教师刘雯老师也组织了一场辩论,她把她的九班和十班进行比赛,即每班选四名代表,提前两星期通知并决定辩题。选一主持人,评委由两个班产生,时间在下午第三节,地点是校多媒体教室。事后,听刘老师讲,由于地点太小了点,坐后排的同学听得不太清楚。她认为以后可以考虑去科学馆三楼,并且摆上话筒。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认真钻教材、研教法同时,应多请教老教师,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为我所用。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五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六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与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及条件(重点)。

1、根本条件(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2、人心所向: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实力条件: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4、主观条件(个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推行正确的政策(连横)。

5、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

6、诸侯争霸形成了局部性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政治方面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经济方面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b、统一度量衡、货币。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以及统一天下的时间。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半两钱,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社会上流行隶书。

秦朝的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情景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四、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各找到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个途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即歌曲的歌词,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扫六合”的气氛,产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提问:“秦王”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2、新课分享课堂准备。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以及各个官职的职能是什么?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管理军事。

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在全国所通用的字体,货币是什么?

在全国通用的字体是隶书,通行的货币是秦半两钱。

3、快速阅读完成后同桌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再有老师抽查,最后公布答案,并让学生勾画出来。

学习探究。

提问:为什么同一全国的任务由秦完成?

课后辩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作为我国的始皇帝他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其暴政,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使劳动人民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的统治。那么秦始皇的功过与得失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可分为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增加乐趣)。

五、板书设计:秦朝的统一。

1、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a、条件b、过程c、时间d、意义。

2、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a、政治措施(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b、经济措施(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c、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总结与评价】。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朝一统》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知识延伸】。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八

我从__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九

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识记《权利法案》的内容,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运作。

环节一:导入阅读一则新闻,思考:。

首相在英国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与议会的关系?在英国掌握大权的还是女王吗?

环节二:探究问题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起来的?(板书)。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问:为什么叫光荣革命,其实质是什么?)。

历史传统:英国早期的议会传统。

思想基础: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探究问题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板书)。

小组讨论:对比前后两个国王的权力不同。

2.1832年议会改革:上下议院的早期组成?议会改革的原因?议会改革的结果?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政党制的发展:内阁的由来:

责任内阁的形成:(举手回答;小组讨论:梅姨上台的步骤)。

内阁与首相议会的关系:(小组讨论,逐条回答)责任内阁关系图。

(补充总结):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资产阶级政党展开激烈竞争,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阅读历史纵横,总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板书)(举手回答)。

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及影响(举手回答)。

环节三:本课小结(提纲和关系图)。

环节四:课堂练习环节五:布置作业。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到了距今约1.8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1、形貌、体质特征。

2、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幼儿教师说课稿是同学们参加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十分需要的东西,在学习和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够顺利的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五、说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一开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袜子引入,并将袜子儿童化,当作孩子们的好朋友,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去感知、去理解、并积极的响应老师的提问和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幼儿复习儿歌,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以下的引导幼儿初步接触儿歌改编这一环节做铺垫。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这一环节设计与第一环节的引导一样,通过师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但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引导幼儿找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同样是一双两只,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将数学和语言进行初次的整合。尝试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师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熊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带领幼儿变换活动场地,由教室外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幼儿散乱和失去活动兴趣。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为鞋垫配对”的游戏,再一次顺利的带领幼儿转换教学地点,由室内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动:

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主动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不间断与幼儿进行协调、合作,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师幼交融互动学习状态中,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活动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学习和了解关于幼儿教师说课稿的信息之后,相信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讲课能力提高,在考试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心愿树》。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活动目标:

1.创设愉快的气氛,鼓励幼儿在集体前大胆说出自己的心愿。

2.引发幼儿的同情心,懂得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活动准备:

会发亮的玩具一个,心愿树及心型的花,戒指花;幼儿听过七色花的故事;事先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电视新闻。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理解词“魔力”

魔力就是有奇异的、神奇的力量,能把想要的东西变出来、(二)理解词“心愿树”

有魔力的xx,住在一座花园里,(出示背景图)花园里有什么?这些花不是一般的花,它有魔力。这棵大树也不是一般的树,是一棵心愿树。

谁知道什么叫心愿树?

你心里有什么愿望,告诉心愿树,它会帮助你实现愿望。

(三)自由说出自己的心愿。

1.谁的心里有什么愿望,可以对心愿树说:“心愿树,心愿树,请你帮我实现愿望好吗?我的心愿是……”

2.请部分幼儿在集体前说心愿。(幼儿说出一个愿望,教师在树枝上贴上一朵心型的花,并以心愿树的口吻说:“你的愿望将来一定会实现或只要是美好的心愿都能实现。)”

3.每人说心愿。

心愿树说:“啊!我听见了,你们的心灵在呼唤,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回实现。”

(四)围绕一个主题,说说乐于助人的心愿。

说:我的花园里,不仅心愿树有魔力,这些戒指也有魔力。戒指花能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怎样才能得到神奇的花呢?你必须说清楚,想帮助谁解决困难,这样就能得到花了。

教师示范:如果我有魔力我想帮助所有的残疾人都能站起来工作、学习、生活。

2.幼儿说出心愿后得到一枚戒指花。

先请个别幼儿摘一枚戒指花,摘后边转边说出自己的心愿。然后其他幼儿也同时上前摘戒指花,套上手指后,边转边说与主题相关的心愿(估计幼儿一般反应:帮助生病的人,灾区,地震区的穷人,残疾人等)。

说,今天我来到大班,心里特别的高兴,因为你们的内心都具有同情心,而且为人善良,乐于帮助别人,我相信,你们只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你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实现!

《小动物的食物》。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活动设想:。

通过前段时间开展《我爱我的幼儿园》主题活动,其系列活动中的《幼儿园像我家》,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已基本了解。近阶段,我们小(2)班的孩子和养殖园里的小鸟、小兔、小猫、小鸡等这些可爱的动物交上了朋友。孩子们非常挂念着这些“新朋友”,每天散步时都要探望它们。

一次,丹丹拿着一根青瓜在和天佑激烈的议论着。我走过去了解缘由,原来丹丹从家里带来了一根青瓜想给小白兔吃,可是天佑说小白兔不爱吃青瓜爱吃红萝卜。于是两人就争吵了起来。往后几天我细心观察小朋友,原来他们经常关心小动物是吃什么的?班上大部分幼儿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就设计了《小动物的食物》着个活动,让孩子了解有关小动物生活习性。

综合活动“小动物的食物”就是在依据幼儿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可选择的环境(让幼儿自由探索不同动物的进食习性),以幼儿自主活动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积极表现自我,乐于交流。从而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常见小动物的进食习性,萌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通过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学会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快乐。

4.提高幼儿的交往自主性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小动物若干(金鱼、小乌龟、小鸡、小鸭、小兔、);

4.录音机、录音带;

四、活动过程:

1.观察小动物,引起幼儿给小动物喂食的兴趣。

1)教师擦考语:“今天小狗带来了许多小动物来跟我们做朋友,让我们瞧一瞧有哪些小动物?”

2)教师边带领幼儿观察,边向幼儿介绍动物的名称。

2.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自选饲料去喂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在喂养过程中观察小动物最喜欢吃哪些食物,还吃哪些食物。

1)教师参考语:“你们想不想和小鸡、小鸭它们做朋友?”“小动物们说肚子有点饿?你们想不想给它们喂食呀?”“这里有许多食物,我们来看看它最喜欢吃些什么?”“现在我们一起去喂小动物吧!”

2)教师在幼儿喂养过程中进行指导幼儿正确的喂养方法,并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食物,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讲述。

3.小结: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各种小动物的进食情况,并讲述自己喂养小动物时有趣的事情。教师提问:

1)刚才谁跟xx(小动物)做好朋友了?

2)你怎样和它做好朋友?

3)你请它吃了些什么?它喜欢吃吗?

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它还吃什么?

4.游戏“小动物找食物”,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熟悉常见动物的进食习性。重点指导幼儿能在儿歌结束后能找到与头饰相应的食物,并把食物送回家,看谁送的食物最多。

5.教师小结游戏情况,听音乐,一起把小动物送回养殖园。

《重要的电话号码》。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幼儿园《重要的电话号码》说课稿是教师们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去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将这些重要的信息掌握扎实了,才能够在考试中将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顺利的通过考试。

一、说设计意图:

随着科技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这一通信工具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同时电话也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讯工具,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等条件的限制,幼儿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一现代化的通信手段,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拨打哪些紧急求助电话。因此通过本此活动旨在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特殊的三种电话号码:

110、120、119,让幼儿能够在知道的基础上懂得什么时候利用他们,并培养幼儿沉着、机智、勇敢的品质。同时利用大班幼儿好学、好动和求知欲强这一特点,在本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等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加深幼儿对本次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学会自我保护和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正如纲要中所说: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之中。

二、说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10、1。

19、120这三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的作用,懂得在危机时刻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2.技能目标:

培养幼儿沉着、机智、勇敢的品质。3.情感目标:

引导幼儿正确拨打紧急电话,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对应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

110、1。

19、120这三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的作用,懂得在危机时刻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难点定位于:培养幼儿沉着、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了解庄园的含义;理解庄园土地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认识庄园土地的划分,提高获取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庄园经济的学习,拓宽思维,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庄园的含义。

【难点】。

庄园土地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唐顿庄园》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思考:所谓的庄园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庄园的含义。

教师引导:那庄园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

学生回答:庄园指的是9世纪时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教师呈现关于西欧庄园生活片段的电视剧并提问:在庄园中生活着哪些人呢?

学生回答:庄园里有领主和佃户。佃户中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教师追问:那这些人会做哪些工作呢?这又体现了庄园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思考后回答: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教师补充并总结: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二)土地的分配。

教师追问:我们刚刚提到了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必然涉及到土地的问题,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土地是如何分配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三)领主和佃农的关系。

学生回答: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而农奴则没有自由权。

教师引导:那领主和农民、农奴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史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在土地分配上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农奴也比自由民承担的义务要更为繁重。

教师进一步补充: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下找一些庄园的纪录片进行观看,加深理解。

四、板书设计。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1、课标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主要内容:课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是战争的爆发,概括了南北战争的起因和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劣势的情况;其次以北方的胜利为线索,着重叙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3、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加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本课不仅关系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我国台湾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没有通过网络或图书去更多地了解美国,没有知道美国当时南北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的原因,对于战争的性质也没有认识,对于林肯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因而,教师要适当引用网络等相关资料进行引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进行集体探究。

1、了解美国向西部领土的扩张情况。

2、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战争的结局。

3、分析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战争中北方由失利到胜利的原因及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4、评价林肯,学习他的坚忍刻苦、正直廉洁、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5、借鉴美国历史,讨论中国如何把握好一国两制解决台湾的问题。

1、教学重点: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中采取的措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课题: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

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

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

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

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

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教师: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如此。

崇高的地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生活的时代。

(设计意图: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世。

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现代文翻译:周平王即位,东迁到洛邑,来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时,周。

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之间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这些国家很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了。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一:政治上,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

小组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

小组三: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和激烈。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王崛起,周初。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被逐渐破坏,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一些有识。

之士面对这种种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

的政治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对政治、

经济、军事上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

会背景。)。

二、孔子和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1.仁者——孔子。

(1)思想家孔子。

展示:

孔子。

教师: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宋国贵族后裔。他三岁丧。

父,自幼生活贫苦,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后升任鲁国大司寇。晚。

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后来回到。

鲁国专心整理古代典籍,广收门徒,潜心教育事业。

展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现代文翻译: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没有过问马。

的情况。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段材料反映了他什。

么思想?

学生:孔子关心人,而不在意财产的损失。

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教师: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爱人”。

展示: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教师: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学生:孔子主张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法。

教师: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育家孔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孔子在教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孔子创办私学。

展示:

孔子讲学图。

教师: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

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展示:

孔门弟子。

颜回曾参子路。

教师:孔子招收学生不问身份贵贱和家世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

干肉当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商人出身,还有出身于贵族的。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教师:孔子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

现代文翻译: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吧。‛。

教师: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

思想?

学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展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

展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展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学生: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

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教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孔子的学说成为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教师:从汉朝开始,孔子受到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孔子及其后代两千多。

年来一直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孔子也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而在今天,孔子及儒家学说,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示: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通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

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走向世界。)。

教师:在与孔子生活的同一时代里,还有一位智者不得不提,这就是老子。孔子。

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称赞老子“学识渊深”、“志趣高邈”。

展示:

孔子问礼于老子。

2.智者——老子。

展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现代文翻译: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教师: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展示:

塞翁失马。

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老子的辩证。

法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分别反映了仁者与智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迎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古为今用:(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班中存在着个别同学不按时上交作业的'问题。请同学们分成4组,分别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来说出你的‚治班方略‛。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儒家小组:应该多关心、爱护这些同学,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墨家小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帮助那些。

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道家小组: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现在有些同学还小,没有意识到做作业的。

重要性,等升入高年级后,他们的自觉性会得到提高,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法家小组:我们可以制定班规,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惩罚,如果不完成。

作业,就不许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不许参加课外活动等。

教师: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其实每家学说都有可。

取之处,我们要做到“博采众长”,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治班方略”的陈述,既帮助理解了百家争鸣各派的政治。

观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纷争的状况。

展示: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

现代文翻译: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韩非子),与他交游,死也没有遗憾了!

教师:法家学说最终被秦始皇所采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的“仁”、“义”、

“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法家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些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源头,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列举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二、孔子、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不是唯一固定的,但是好的教学成果要予以吸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值得学习,在其中学到闪光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发现学习的乐趣,更加有兴趣的投入其中。

相关范文推荐

    副班长辞职报告(专业22篇)

    一个好的辞职报告可以给离职者留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辞职报告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写作。尊敬的领导:您好!很

    保洁员个人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大全(17篇)

    定期更新和修订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以适应变化的工作环境。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不同行业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以提升工作质

    产说会主持词画外音(热门20篇)

    各位嘉宾、领导、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莅临,一同参与我们的讨论和交流。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

    医院医保会计工作总结(精选18篇)

    医院工作总结需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做出贡献。在这个部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医院工作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校企合作协议书样本(汇总12篇)

    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默契和友谊。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成功合作的案

    定位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是对于所阅读内容的一个精炼的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展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吧。读后感

    校园羽毛球比赛方案(汇总17篇)

    比赛是一种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我们能力水平的挑战。比赛是一种竞争活动,是人们为了争夺胜利而进行的一种对抗性行为。参加比赛可以让人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氛围,体

    小学生感恩老师的演讲稿分钟(模板19篇)

    撰写演讲稿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和修养。如果你正在准备一份小学生演讲稿,这些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灵感。。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某医院半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热门21篇)

    医院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改正自己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

    工作室工作总结(热门21篇)

    工作总结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关键步骤,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发现潜在问题。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