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碧墨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安排教学活动和资源的规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宝贵的参考经验。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一

二、【设计思想】。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或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阿波罗11号”登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探索月球秘密、探月历程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一:情景导入。

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二:故事导入。

可以用大屏幕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或讲述有关月亮的传说(古诗歌),导人新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二

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4)……。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三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xx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独立学习】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合作研讨】。

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四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相关网站)  。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3)中国航天。

(5)登月计划(5)阿波罗之旅(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五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相提()并论人迹罕()至椭()圆

休斯敦()铁锹()可望而不可即()

2、词语解释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2、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文中说,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六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  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1、      (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1、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相关网站)  。

2、      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      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2)月球之谜(3)中国航天。

(5)          登月计划(5)阿波罗之旅(6)登月图集。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 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                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                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                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七

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4)……。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八

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报道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报道登月的全过程以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教学步骤]。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小组长检查字词。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三、快速阅读,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再次浏览文本,小组合作画一张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

2、小组合作,分为四个大组,以记者的身份撰写登月过程新闻稿。班内展示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教师给予点拨,学生报道结束给予评价)。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哪些不重要的内容略写了?)。

我们总结,如何把复杂的过程叙述的完整清楚?

顺序不能乱,如果有阶段时间,把各阶段时间注明,重要内容详写,不重要的内容略写,甚至不写。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能反应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加以想象进行写作。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六、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航天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尤其是女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不高。

3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4教学过程。

活动1。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很快就到中秋节了。提到中秋节,你会想起什么呢?同学们说的很好,会想到月饼,月亮,嫦娥。嫦娥奔月代表了古时人民对月球的无限向往.飞天,一直以来是我们人类的梦想。现在,我们这个梦已经实现.同学们知道哪些飞天英雄?大家说的很好.飞天实现了,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登月.同学们想不想到月亮上去看一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记录人类初次登上月球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来重温一下人类初次登上月球的那份激动。

活动2【讲授】目标。

二.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3【活动】自学。

三.自学感知: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0页,大声朗读课文,给文章标上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思考两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了解每个时间段都做了什么样的事。

1)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那么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举手。学生说完后大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两遍,且给一分钟的时间记住。

同学们能不能抓住关键字词,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总结本文内容。

同学们能不能把登月的过程画一张简图,看看能把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师:同学们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1.准备;2.升天;3.登月;4.返航。

5.让我们重温那难忘的一幕。(大屏幕播放视频)。

活动4【活动】合作。

四.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感知登月的意义。

看完视频,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师:齐读11节,思考:

1.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师:回答很好。“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3.关于人类登月的意义,文中有,同学们能否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4.老师指导学生用崇敬和自豪的感情朗读,感受意义。

5.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

6.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

五.迁移延伸。

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师展示图片。

六.想想练笔。

看到这些航天英雄遨游太空,你想不想呢?

那好吧,让我们乘坐“神州十号”飞船到太空去做一次旅行吧!

各位旅客,请坐稳扶好,“神州十号”出发了。此刻,我们正飞行在茫茫的宇宙中,这时,你看到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活动5【活动】延伸。

五.迁移延伸。

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师展示图片。

活动6【活动】练笔。

六.想想练笔。

看到这些航天英雄遨游太空,你想不想呢?

那好吧,让我们乘坐“神州十号”飞船到太空去做一次旅行吧!

各位旅客,请坐稳扶好,“神州十号”出发了。此刻,我们正飞行在茫茫的宇宙中,这时,你看到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活动7【讲授】小结。

七.小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从同学们的笔下,我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随着我国神州九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一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5][6][7]。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二

董政枢在《春觉斋诗话》中说过:“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所以,在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两例。

(一)。

板书:家。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你们还记得课文《家》吗?

学生回忆。

师生齐背: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的家。

师:小朋友,你的家在那里?

生:我的家在妙桥。

生:我的家在横泾。

生:我的家在陶桥。

……。

师:小朋友,你家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

板书:乡。

齐读:家乡。

师:(示图)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哇,真美呀!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师:你能按顺序说说哪些景物美吗?

生:远处山上种着许许多多的茶树,近处粉红色的桃花开了,像小朋友的一个个笑脸。

生:在房子的前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很清澈,一群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

……。

师:你们说得真好。告诉大家,这儿是一个小朋友的家乡,他的家乡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月亮湾。

指导读准课题:月亮湾。

[设计意图]。

(二)。

生:春色满园、春光明媚。

生: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师: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春天吗?

生:春天到了,大地醒了,小草从地里长出来了,野花也开了。

生:春风吹绿了大地,小朋友们可以去春游了。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神游一个美丽的地方。

板书:湾。

学生拼读。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有水。

生:弯弯曲曲的。

师补充课题:月亮湾,指导朗读课题。

师:你想象当中的月亮湾是什么样子的?

生:月亮湾很美,有小河,河水很清澈。

生:月亮湾还有很多山,很多树,草地上还开满了鲜花。

……。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板书关键字词)。

看图,再次感受月亮湾的美。

[设计意图]。

在这个导入环节中,考虑到课文和彩图描绘的都是月亮湾春天的美景,所以我从说关于春天的词,讲关于春天的话入手,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旧知,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说话中渗透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很自然的,由这样的美景,学生一定会联想到春游,那么,教师就利用这个契机一牵引,就到了月亮湾,“湾”是生字,揭示课题前,板书“湾”,在读准的基础上,从字型上去想象春天的月亮湾是个怎样的地方,加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口中说出的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三

最近,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波先生主编的“琥珀美文丛书”,云南的儿童文学作家吴然的《走月亮》列为“乡土篇”出版读了吴然这部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散文集,感受到主编在编辑出版这套“美文丛书”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要在众多的儿童读物中,通过美文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儿读者,从而塑造孩子们美的心灵。吴然的《走月亮》就是一本审美价值较高的儿童文学品。

吴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几十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直到今天,他仍童心未泯,责任不减。他始终以一种美好、善良的心态去审视他创作的题材,用孩子那种天真清纯的目光去关注周围的一切。吴然的创作天地,是一个无不充溢着美的童趣世界,吴然的儿童散文,也可谓真正的儿童美文。因此,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奖,宋庆龄、冰心儿童文学奖。去年他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天使的花房》在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后,作为云南省的礼物,赠送给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云南民族文化活动中的中外嘉宾。

《走月亮》是吴然创作的儿童散文的一个精选本,是作者儿童文学中美文中的美文,入选“琥珀美文丛书”当之无愧。

《走月亮》是一本写云南之美的儿童散文。作为云南人的吴然,对故乡、对云南爱得很深。他的儿童散文,几乎都取材于这片土地。50年前,著名诗人徐迟一踏上这片土地,就用“神奇、美丽、富”6个字来抒发他的感慨。吴然的《走月亮》,用一根很美的彩线,牵引着小读者的目光,漫游在这片大地上,让他们从作品的形象中,去感受“神奇、美丽、丰富”的内蕴,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云南的美,走进吴然的散文;吴然又用美文,让云南的美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和灵。

《走月亮》较全面地展现出云南的风光美、民俗美、人情美和各民族的心灵美,立体塑造了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真善真美的云南形象。在吴然的笔下,风光民俗、神奇而别具魅力。读《歌溪》,能听到一条爱唱歌的溪流”的奇美歌声;《一碗水》、《珍珠泉》、《月亮池》,如诗如画,美文美景,一片神奇天地;《杨梅会》、《闹春牛》、《抢春水》、《满月儿》、《贺新房》,素朴的民风民俗,涵蕴着几多期盼和浪漫。一些地名入文,如《清碧溪》、《玉带路》、《绿水河》,单看题目,就会神往,顿生读要读之情。读这样的作品,孩子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善美的影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要用美去塑造孩们的灵魂,首先在于儿童文学作家定要有一个纯净善良的美好心灵,作家能否在自己的创作中,保持一份童真,其关键也在于此。吴然总是以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为孩子们写作,以孩子的身份去审视创作题材,神奇美丽的云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也就多了几分天真,几分童趣。于是,花朵可以和他说悄悄说,在作者听来,花鸟虫鱼皆通人性。《走月亮》中的孩子,被妈妈带着在月下的洱海畔行走,海水那么蓝月儿那么明亮。“月亮是在洱海里洗过的么?”一句天真的发问,让我们听到作家的心和孩子们的心,是相连一起的,也是天真而美好的。吴然在最近写的一篇《云南儿童文学的新气象》中说:“儿童文学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读物和心灵相通的伙伴”,《走月亮》中的散文,就是作家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丰美成果。

《走月亮》还是一本有较高审美境界的儿童散文,除了真善美的思想内容外,还以浓郁的诗情画意强化其作品的外延。不少作品不仅语言美,而且有诗的意象和诗的细节。三者相融合,便使《走月亮》充满了一种孩子的诗意美。“清碧溪”畔的那些小水塘,清明洁净,在孩子的心目中,小水塘就成了甜甜的、亮晶晶的小酒窝。诗的语言、诗的联想和诗的细节,便构建了《清碧溪》的清丽而迷人的境界。《那只红嘴鸥》,作者别写了被偷猎者射杀的一只红嘴鸥,“它无力地扇动翅膀,动了动脖颈,向桥下的人们看了看最后一眼。”这是何等顽强又充满着期盼的生命细节啊。作品悲剧的诗美,感人心魄,令人思索。《踩新路》写一条公路在遥远的独龙江畔落成,独龙族同胞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去踩公路,一个“踩”字,几多期盼,几多欢乐,几多幸福,就这样传神地写了出来,同时也使独龙族“踩新路”的风俗有了一种时代的诗意美。

用眼睛种植散文的情致——吴然散文集《天使的花房》读后。

王昆建。

吴然写过很多散文,也得过很多奖项,受到评论界较高的评价。收入《天使的花房》中的作品,除了在总体上体现了吴然散文的惯有特色外,其所显现的作者的发现才能令人叹服。这部将诗情融入风光描绘的散文集承载了作者多重的发现。他不仅发现着云南这块神奇土地上丰富的美,还在自己笔耕的足迹中发现着自己。这种发现,使吴然对他眼中的一切做出了最能体现其主体特征的文学展示,并因之而提升了这部散文集的美学品位,也支撑并坚固了作者的文学地位。

吴然对自然的发现是独特的。在《天使的花房》这本“纯云南题材”的散文中,作者抛弃了一般人善用的大视野观察和大意象表现,也没有刻意于对民俗风情或文化景观做艺术化的陈述和翻新,而是以小视角采撷,用融情于物、渗情于叙的文字去捕捉云南独有的“不可思议的捉摸不定的神秘气息”和情调。《沿着怒江的激流》一文,作者以轻笔点染发怒狂跳的江水、薄雾之中的雪山以及阳光下色彩纷呈的林木花草,用浓墨凸现从山上飞滚而下的巨石,古驿道上赶马人的身影和怒族姑娘的裙袂乃至两岸不时传来的对歌声……跟着作者的游踪,读者自然置身远离喧嚣的古朴世界。《大理素描》包括一组散文,作者将注意的焦点投射于云雾、花色、溪流等自然之物,用非本土独有的物象来展示最具本土特点的风光景色,从而浓缩了大理山之静、路之险、水之情、花之闹等别样的风情。同时,由于吴然对其笔下的每一对象上都融注了其主观化的感悟,因而读者不仅能读出作品美的韵味,更能读出作者非同寻常的感觉与发现。

“发现”造就了吴然散文美与情的叠交,散文家的感觉又驱动着他充分个性化的文学表现,于是这部作品便有了独异之美。在他笔下,普通的青稞架其实是一道承载着希望和苦乐的风景线(《我们在香格里拉》);泸沽湖丰富的蓝色中也包孕着久远的文化(《摩梭人家》);而通向碧塔海的小路上,阳光能从草根上长出(《小路通向碧塔海》);丽江古城彩色条石的街面也布满了四海之客踏出的花纹(《丽江二题》)……这一切,发现于作者心灵的眼睛,它所传达的那种大山深处的淳美和悠远的古风,足以使这部散文集情韵充溢,具有有别于作者其它众多作品的美学品格。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能不以新的眼光去审视、评价作者。

吴然对自己的发现是客观的。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散文家,多年的耕耘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这标志着吴然创作的成熟,确立了他在文学版图上的位置,同时也给他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在艺术发现和艺术把握中突破自己,打造作品的更高境界,以新的成就塑造自己在读者中“熟悉的陌生人”形象?吴然清醒地意识到突破自我于自己创作生命的重要意义,因而他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他在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小霞客西南游》中,就将小说的构思和散文的纪实相结合,对少年旅行文学这一新的文种做出有价值的探索。而《天使的花房》这一散文集,却在多种笔墨中表现出其语言运用上的突破和飞跃。作品中的不少篇什,具有他惯用的叙述方式和直接对话式抒情,更显出其鲜活的文学表现。他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组合优势,自然地给每一个物象、每一处景观注入生命的灵性。因此,他笔下的洱海能“听得见太阳的声音,听得见月亮和星星的声音”;洱海夜色中的水鸟,会“飞鸣啄食月光的花瓣”,而水鸟飞翔的路上“都是月光的飞翔和歌唱”(《大理素描》);他笔下的阳光是欢乐的:“姑娘们每走一步,都掀起一片彩色的阳光”,“老人摇着的转经筒,摇着旋转的嗡嗡作响的阳光”(《我们在香格里拉》);他写秋天的灵气,用“蓝色蒸发所有的水分,浓缩夏天的那些眼泪”《关于秋天·四题》)……这类充满艺术张力的语言所给予读者的,不是刻意的抒情,而是作者对真切感受的捕捉和凝固。在这样的语言世界中,我们随处可以感觉到作者心泉的流动和他融于字里行间的思想的光辉。它们是自然平实的,但又实在因其所放送的那份情致而深嵌于读者心中。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吴然散文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吧。

发现可以找到美,更可以铸造永恒,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从求索的足迹中发现,这将是保持艺术生命永远鲜活的根本所在。吴然笔耕的事实就是做着这样一种追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绕、映”等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绕、映”等十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月亮湾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1、北京最美丽乡村图片介绍:将军关村、南河村、高牌店村……。

2、江阴华西村、三房巷村图片展示。

二、揭示课题:

1、你觉得月亮湾是个怎样的地方?

2、学习生字:湾,指名读,正音。

3、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湾”字?

4、“湾”:本来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这里,“月亮湾”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还有:中国台湾、港湾、海湾……。

5、这个村子为什么叫月亮湾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提出不懂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抽读词语:

倒映 河岸 山坡 月牙 茶园 绕着 不时飘来 采茶姑娘。

美丽的村子   欢快的笑声   缓缓地流着 。

一条小河 一座石桥 一群群鱼儿 一片茶树。

一片(灿烂的)朝霞 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

(2)指名读,说说词语意思:

山坡:山顶和平地之间的倾斜面。

月牙:指弯曲的月儿形状。

绕着:围着弯转。

缓缓地:慢慢地。

倒映:指水中出现岸上事物颠倒相反的影子。

(3)指名分节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湾 像 缓 映 烂 绕 朝 坡  。

二类字:霞 岸。

2、分析记忆字形:

绕 与“烧”“晓”进行比较。演示:绕线团 你知道绞丝旁的意思吗?

缓:与“暖”比较字形。慢,与“快”相反。“缓慢”对“迅速”

映:映照,与“日”有什么关系?

烂:灿烂,说一说 灿烂的(朝霞)(烟花)(彩虹)……。

朝:对夕 朝阳对夕阳 朝霞对晚霞 一朝一夕 朝夕相处。

坡:山坡 坡地 坡度 陡坡。

3、指导书写:

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窄右宽。“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

绕:右部“尧”写法同“晓”右部,注意右上无“点”。。

朝:左宽右窄。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右部“月”体形宜瘦。

湾:上面的“亦”写得宽扁,下部的“弓”上收下放,其中两“折”和一“竖”均略向左斜,以求斜中取正,使右部平稳。

缓:右部写法同“暖”字的右部,左窄右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体会课文中词句的准确、生动、形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2、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抽读生字:湾 像 缓 映 烂 绕 朝 坡 。

2、认读二类字:霞 岸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3、抽读词语。

4、分小节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打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节。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如果你的家就在月亮湾,你会怎么夸赞这个美丽的村子呢?指名读一读。

(读出自豪、欣喜、赞美的语气。)。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图画:美丽的月亮湾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谁做小导游领着我们游览一番?

(3)先让我们来确定一下游览路线吧!

村子的前面:小河   河上石桥   河水  河岸上 过桥。

村子的后面 山   茶树  茶园。

(4)请问导游,你们村为什么叫月亮湾呀?

出示句子: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

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月亮湾”村名的来历)。

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你能学着游客的样子夸一夸吗?

指名读好这句话。

(5)月亮湾的小河真美!出示第二、三句话:

指名读一读: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

你觉得河水怎么样?(河水真清啊……)。

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清清的”,具体形象地写出河中的倒影十分清晰,绿树、青山,色彩是那么明丽。

你能读出小河的颜色美吗?

指名读,齐读。

放眼望去,河岸上怎么样?学习第四、五句。

打出图片,瞧,春天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

“灿烂的朝霞”是什么意思?

(朝霞就是早晨天空的云霞,灿烂是鲜亮的意思,“灿烂的朝霞”是指早晨太阳出来时被阳光染得通红鲜亮的云)。

那么“一片”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图画,感受一下“桃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谁来把这么美的桃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你还会怎样来形容这么美丽的桃花?

第六句说了什么?

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一个“绿油油的”,写出了农田碧绿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说明农田的庄稼长势非常好。

男女生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6)月亮湾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赞美她吧(齐读第二小节)。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欣赏完村前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到村子的后面去看一看,听一听。

指名读。

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欣赏采茶舞曲。 。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齐读第3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

1、这篇课文描写了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丽。

四、作业。

1、当一回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月亮湾的美景。

2、画一画、拍一拍、写一写家乡的小河、公园等景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1、今天上课开始老师先和你们来做个游戏,游戏名叫:心随耳动。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句话,请我们一组小朋友开火车来重复老师的这句话,看谁能把老师的这句话说的正确,说得有感情。(老师说,生重复。)。

2、表扬、奖励说得好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3、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相机板书:月亮湾美丽。

4、“湾”字原来是指水流过的地方,这儿指的是一个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那么,月亮湾到底美在哪儿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作者的描写中去领略一番月亮湾的美吧。

1、打开书本,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月亮湾的美?(2----3)。

2、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那些景物?

用:在(什么地方)有来说说看。

3、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理清思路。

请你们选自己喜欢的景物读一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5、交流。

(1)月牙一样的小河。

“月牙”是怎样的月亮?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用“因为……..所以……….”说说月亮湾名字的由来。

指名读,齐读。

(2)河水(2-----3句)。

指名读,齐读。

第3句:为什么喜欢?

比较句子: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3)桃树:(4-----5句)。

这桃花为什么象朝霞那么美?(许多、开满)。

指名读,评读、女生读,男生读。

春天的桃花这么美,请同学们想一下,要是到了夏天,这些桃树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4)农田。

比较句子: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哪句话?为什么?

(5)这小河、石桥、桃树、农田等都在村前,要是住在月亮湾,走出家门就能欣赏到这些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番吧。

(6)茶树。

为什么喜欢?

相机理解,采茶姑娘为什么而笑?

指名读,女生读。

月亮湾可真美啊,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参观游玩,现在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怎样来向人们介绍月亮湾呢?先练一练,待会我们来个小导游招聘会,看看谁能成为月亮湾的合格小导游。

指名说,颁发合格证。

2、小朋友,你的家乡一定也很美吧!你的家乡哪儿最美?把它画下来。班队课上,再向同学们介绍,看看谁是自己家乡的小导游。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六

生:像月牙一样。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书上写着“有一条像月牙一样的小河”。

师:月牙一样的小河可真美,一定要画的美美的。

片断二:

当小朋友们说到河里的鱼儿时,我便请小朋友一同参与绘画。

师:谁会画鱼儿呀?

(小朋友们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我请了几位小朋友上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请这么多小朋友都上来画呢?

生:因为河里的鱼很多,一个人来不及画。

师:你怎么会知道河里鱼很多呀?

生:因为书上写着“一群群鱼儿”。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片断三:

师:小朋友们,桃花长哪里呀?

生:河岸上。

(师在河岸边画上了桃树。)。

师:要画多少呀?

生:画许多许多。

师:桃树上还要画什么呀?

生:桃花。

师:你们知道桃花是什么颜色的吗?

生:粉红色的。

(师边问学生“桃花够不够多”,边画桃花,直到学生说够了为止。)。

师:为什么要画上这么多桃花呀?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开满了桃花”。

师:你能形容一下这些桃花吗?

(有的学生引用书上的文字来说。)。

生:这些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也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形容。)。

生:桃花开满了村子,真美呀!

生:桃花一片粉红,整个村子成了粉红色的海洋。

生:这粉红色的桃花,味道真香,我也想去月亮湾看一看。

……。

课文上完了,但是小朋友还是难以忘怀月亮湾的美景。他们围在我的。

身边,你一句我一言地发表着自己的“高见”。

生:老师,老师。我觉得月亮湾那的桃花就像我们的笑脸,也是红红的。

生:老师,你画得真好!太美了。

……。

生:(异口同声)好!

一支画笔点亮了课堂,感觉真好!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七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接受美育熏陶。

图片、生字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春季里,大自然景色美丽,生机勃勃,农村风景更加。

迷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描写春天农村美景的。

二、揭示课题,结合学习生字,解题。

出示生字卡片:湾w6n,前鼻音,韵母是an,不是ang。(领读。

两遍)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部是三点水,右部是弯曲的弯。

湾的意思本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这里,课题月亮湾是一。

个村子的名字。(书空记字形)。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画面。

(1)图上画的是哪个村子?村里的房子怎么样?

(3)村后山上怎么样?

(4)天空中有什么?

(5)小结:这是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月亮湾这篇课文。

主要就是写这个图景的。

2、教师范读课文。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

鼻音、后鼻音和三拼音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山坡、月牙、绕着、栽着、河岸、石桥、缓缓地、清清的这些词语的意思。

(3)读顺课文。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绕朝霞。

倒映河岸缓缓石桥。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

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山坡:(指图讲解)山顶和平地之间的倾斜面。

月牙:指弯曲的月儿形状。

绕着:围着弯转。

缓缓地:慢慢地。

倒映:指水中出现岸上事物颠倒相反的影子。

(4)抽读字词卡片。

(5)指名试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坡:左右结构。左部提土旁和右部皮'的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右结构。左部日字旁写法同前;右部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全字左窄右宽。

绕:左右结构。左部绞丝旁写法同前;右部尧写法同晓宇右部。注意右上无点。

朝:左右结构。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右部月体形宜瘦。全字左宽右窄。

湾: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上面的宜写得宽扁,下部的弓上收下放,其中两折和一竖均略向左斜,以求斜中取正,使右部平稳。

缓:左右结构。左部绞丝旁写法同前,右部写法同暖字的右部,全字左窄右宽。。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每个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默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二、细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话是说我。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农田()的河水。

()的村子()的桃花。

()的小河()的朝霞。

一()小河一()鱼儿。

一()石桥一()茶树。

家乡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3)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该读出自豪的语气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六句)第一句写了什么(村前。

有条小河,河上有石桥)?月牙一样的小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来点题,表示月亮湾得名的由来)。

(3)第二、三两句写了什么?(学生答)。

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得具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4)第四、五两句写了什么?(学生答)灿烂的朝霞是什么意思?(朝霞就是早晨天空的云霞,灿烂是鲜亮的意思,灿烂的朝霞是指早晨太阳出来时被阳光染得通红鲜亮的云)你说得很好!那么一片表示什么意思呢?(一片是表示从较大区域划分出来的较小的一块)对,下面课文中还用了两次一片,也是这个意思。请齐读四、五两句。

(5)第六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绿油油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显示了农田的具体色彩,第一句缺少这个意思)?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景色很美)那么这一自然段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该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8)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二、复述课文。

1、揭示板书内容,结合看书上插图,练习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2、指名两人复述课文。

三、背诵练习。

1、放录音。

2、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4、各人轻声背诵。

5、全班齐背。

6、指名背诵。

四、书面作业。

1、辨别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相关范文推荐

    工勤人员个人总结表格(精选19篇)

    个人总结是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下面是一些写作专家总结的经典范文,对于写作个人总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x年x后勤工作在x党委的

    包村工作心得体会(专业17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工作的发展路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五一劳动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专业18篇)

    活动方案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制定活动方案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活动目的:1、知道5月1日

    积极心态积极教育心得(专业1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若是对于心得体会写作感到迷茫的话,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相信一定能帮到你。段落一:引言(200

    三下乡总结报告的格式及(专业17篇)

    撰写报告范文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对这些范文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报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安防承包合同(通用18篇)

    承包合同的签订可以确保工程进展按计划进行并保障质量达到预期要求。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承包合同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创作思路。甲方:乙方:为了更好地开拓甲方的外贸

    计划生育法心得体会(优秀20篇)

    子女少、家庭小,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教育和医疗资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划生育总结的要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计划生育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落实好一岗双责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心得体会,可以阅读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指导。一、引言(200字)。全面

    企业销售年度工作总结(优质23篇)

    销售工作总结要注重数据分析,通过对销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销售瓶颈和潜在机会。接下来是一些优秀销售工作总结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10已经悄然过去,

    公司换岗申请书(优秀19篇)

    公司的发展与组织文化、经营策略、市场竞争等因素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公司总结的参考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指导。尊敬的公司领导:首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