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

时间:2024-09-24 作者:笔舞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要求,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学生评价,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一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二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三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特别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生活中蔬菜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种蔬菜随处可见,它们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蔬菜的名称。虽然他们知道的不少,但对蔬菜的食用及其营养价值并不是很了解。有些幼儿出现偏食、厌食现象,因此本次活动通过观察倾听品尝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征的同时,知道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使幼儿对不爱吃的蔬菜有新的认识,加深对蔬菜的喜爱,激发幼儿爱吃蔬菜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因此我觉得选择本次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必要性。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本次活动目标:

(1)、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

(2)、让幼儿简单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

(3)、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蔬菜,并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品尝蔬菜等活动,让幼儿正确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

活动难点: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确每种蔬菜都有各自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3、活动准备:《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两方面的准备。

(1)实物准备:洗净的胡萝卜、黄瓜、西红柿、苦瓜、白萝卜等实物。

(2)教具准备:展示各种蔬菜的多媒体课件。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倾听、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我采用的教法:

1、情景创设法:利用蔬菜国王打来的电话富有童趣的故事,这一情景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到这个主题活动中来,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教师将生活中的蔬菜通过课件制作,使每种蔬菜都能以“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能说话的、可爱的菜宝宝的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欣赏、倾听的同时,自然而然对蔬菜的营养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3、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结果和过程”.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感知让幼儿有新的发现,不知不觉对蔬菜产生了兴趣,更加喜欢食用各种蔬菜。

(一)、童话导入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蔬菜国王来电话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幼儿带到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二)、观察体验说特征:

(三)、品尝交流谈体会:将能够生吃的蔬菜,让幼儿亲口尝一尝,把活动带入一个小高潮。幼儿通过品尝,感知不同蔬菜的不同味道,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相互交流,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通过幼儿亲身体会蔬菜的不同味道。使幼儿对蔬菜有了新的认识。

(四)、动画展示增认识;。

引领幼儿去看蔬菜展示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活动引向高潮。把蔬菜拟人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幼儿对蔬菜多方面的认识,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能使我们每个小朋友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教育幼儿平时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蔬菜展开的,以充分展示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认识蔬菜的兴趣。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的反复朗读,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发音。

2、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由学生讲解领写的方法掌握三个单韵母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发音,可以任意指读。

2、学会三个元音字母的笔顺以及笔画,并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1、分清三个元音字母发音是的口型,做到能根据口型判断读音。

3、能够正确解说三个元音字母的笔画以及笔顺。

三、教学准备。

1、挂图(aoe)或实物投影仪投影书上的插图。

2、多媒体课件(包括aoe的发音,书写方法等)。

3、字母卡片。

四、板书设计。

aoe的书写,笔顺及笔画,重要如a的一竖和e的一横用红笔描出。

五、作业设计。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庆祝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ppt)出示。老师给它们带上小帽子,大家就可以认识它们了。指ppt这就是汉语拼音。从今天开始老师带着大家去认识这些字母宝宝,它们就是汉语拼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字,帮助我们说好普通话,还可以帮助我们读书,打电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认识认识它们,和它们做朋友。

二、图片导入。

(一)o的学习。

1、挂图或者实物投影书第6页的插图。小朋友们,观察这幅图你们知道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吗?从哪里能看出?(早晨,有日出,有大公鸡)。

2、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知道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吗?谁来学一学。(指名回答)。

3、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公鸡的叫声发的短一点就是我们要学的拼音字母o,出示字母卡片。跟老师一起读o,嘴巴圆圆ooo,指名读,小组塞读,再齐读。(正音,强调口型)。

4、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个o像什么。(像零,鸡蛋)那么你认识它了吗?齐读。

(二)学习e。

1、小朋友们,你们在图上仔细找找还有什么小动物,(鹅)那么小白鹅是怎么叫的呢?谁来试一试。出示图片e,小朋友们如果我们把小白鹅的叫声读的短点就是字母e,发音的时候嘴巴扁扁的,跟老师读e,嘴巴扁扁eee。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朋友你会读了吗?指名读。

2、小朋友们真棒,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e像什么呢?(白鹅的翅膀)聪明的小朋友再找找它于我们学的o有什么不同。(e不是一个圆,它中间有一横,而且一横转弯的地方不封口)。

3,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真是雪亮的,还知道怎么读吗。e嘴巴扁扁eee。

(三)学习a。

1、小朋友发现了图上还有谁(阿姨和小朋友)我们见到阿姨打招呼要说(阿姨好)出示a,原来这个拼音的发音跟阿姨的阿很像呢,小朋友能试着读一读吗?(指名读)发a的时候嘴巴要张大,就像医生检查口腔时候嘴巴张大。跟老师读a,嘴巴张大aaa。齐读,分小组读,齐读。

3、这三个字母你都会读了吗?谁来试试,(指读,开火车读,我的火车就要开往哪开,往这开,齐读)。

二、aoe的写法。

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学习了读音,现在我们来写一写。

2、a先写半圆再写一竖,留个小尾巴。老师边讲边范写,学生书空。谁来学着老师说说并告诉大家怎么写。现在再书上第七页描红,看谁写的好。

3、而e老师也说了。中间有一横,右边不封口,教师范写学生书空,e只有一笔。描红。

三、小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字母,它们都是单韵母,跟老师读单韵母。嘴巴张大是什么(a)嘴巴圆圆的是(o)嘴巴扁扁的是(e),那么老师摆出口型,你们能猜出老师要发的音吗?(教师摆口型,学生猜)。

2,跟老师读a嘴巴张大aaa,o嘴巴圆圆ooo,e嘴巴扁扁eee。

三、作业。

1、请小朋友们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个爸爸妈妈看。明天老师再问大家,看哪位小朋友记得又快又好,不仅会读还会写。

2、请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做三张卡片,aoe下节课带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让学生认识四线三格,通过范写以及观察书本,让学生知道,aoe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通过观察发现,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的四声,对其中的a进行导读讲解,并让学生通过模仿找规律发现oe的四声发音方法。并能正确再四线三格中书写字母及声调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四线三格,并找准aoe的位置。

3、读准aoe的四声,并会写声调符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探究oe四声的读法,以及在四线三格中书写字母及声调符号。

三、教学准备。

1、ppt(四声的读音,以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字母声调卡片。

3、直尺。

4、让学生自制卡片。

四、板书设计、

在黑板上画出四线三格,并在四线三格中范写aoe及其声调符号,声调符号用红色标注。

五、作业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介绍四线三格。

1、小朋友们,老师画的这幅图,数数有几条线,(四条)这就是四线三格,指出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拼音字母都写在这个四线三格里。

3、o跟a一样,写在中格,学生书空,并在自己本子上书写。

4、e一笔写玩,注意也写在四线三格的中格。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在本子上书写,教师巡视指正。

三、四声的读法及写法、

1、小朋友们观察书上第七页,发现a带上了不同的帽子。数数有几个帽子(4)这就是a的四声。第一个,带平顶冒的是第一声读(跟读齐读)第二个带向上帽子的是第二声(跟读齐读),第三个带拐弯帽子的是第三声(跟读齐读),第四个带向下帽子的是第四声(跟读齐读)。(注意读时用手指标明声调方向)。

2、自由读一读,谁来试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4、谁来试试e的四声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5、谁能把这三个字母的四声一起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

6、小朋友们会在四线三格中书写aoe了,也会读aoe的四声了,那么你么知道aoe的四个小帽子应在写在四线三格的什么地方吗?(指名说,上格)并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后,在自己本子上书写。

四、小结作业。

今天同学们非常棒,不仅学会了读aoe的四声还会写了,真是非常聪明。我们下节课再去认识位新的字母朋友,同学们回去要复习今天学的只是,还要预习,跟老师读预习,什么叫预习呢(指名,预先学习,位下节课做好准备)。

注;红色标记为ppt制作内容。

教学反思;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五

活动名称:认识图形(计算)。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和区别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小白兔告诉老师她的房子破了,请老师给她盖一间漂亮的新房子,你们看老师盖的新房子漂亮吗?小白兔对老师说谢谢。

2、出示图片,提问:

师:真漂亮的房子啊!你们看,老师把房子的大门盖成什么形状的啊?

师:真聪明!那这间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又猜对了,那我还想问问你们这间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啊?

活动反思:

在认识图形中,三角形、圆形,孩子能知道,正方形对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都叫它方方宝宝。游戏中,由于准备了一份供孩子操作的材料,所以在孩子操作时显得比较拥挤。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七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

2、找找生活中的角。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八

【导语】本站的会员“snkhntr”为你整理了“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

设计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的优越性,区分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功,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每个小组准备一台计算器。

生:我是从饮料瓶的商标中找到的。

生:我是从小食品袋上找到的。

生:我是从报纸上见到的。

生:我是从衣服标签中找到的。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可真多,无处不在。

师:你知道所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柠檬汁12%”表示把整瓶饮料平均分成100份,柠檬汁占了12份。

生:我认为“酒精度56%”表示酒精占整瓶酒的一百分之五十六。

生:我认为这里的“80%棉”表示整件衣服成分有100份的话,棉占其中的80份。

师: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1.创设情境,体会研究必要性。

师:前几天,万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组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这组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太严重了。

师:是啊,我国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咱班的近视情况怎么样?要不这样,咱们来个现场统计可以吗?来,请眼睛近视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数数,汇报。

生:不一定。因为并不知道两个班的总人数是多少。

师:也就是说要看两个班的近视情况,只比较近视人数还不行。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呢?

生:在两个班的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

师:那告诉我,咱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31人。

师:(板书31)可是,我们班只有26人。现在总人数不一样,那么该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注意:组长把你们的研究思路写在报告单上,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计算器。

2.研究汇报,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

师:现在到了展示大家集体智慧的时候了,哪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组2:(质疑)如果我们需要比较10个班的近视情况呢?通分是不是也太麻烦了?

师:那你们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组2:我们是利用计算器直接计算出小数,再进行比较的。10÷。

31≈0.32,9÷26≈0.35。因为0.35大于哦0.32,所以六年级(2)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

生:......(不好解释)。

师:来看这里,(出示百格图)想一想,如何在图中表示出小数0.32?

生:从中选择32个格子涂上颜色。(师涂颜色)。

师:还能用哪个数来进行表示呢?

生:32/100.

师:现在能说说这32/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们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2/100.

师:0.35还可以写成哪个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5/100,表示六年级(2)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5/100。

师:像这里的32/100与35/100都表示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几,它们就是百分数。百分数一般不写作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的`后面直接加上百分号。注意看(板书:32%)读一下。来,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下一个35%,先写——35,再写——%。

师:看一下,哪个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一些?为什么?

生:六年级(2)班,因为35%比32%大。

师:为什么刚才9和10不能直接比较,到了现在就能比较了呢?

生:因为现在两个班的人数统一了。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便于比较。

生:第二种,这种方法更直观。

师:正是由于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便于人们去比较和分析,所以人们才会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

3.丰富感知,

总结。

师:再来看看刚才的百分数,现在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表示柠檬汁是整瓶饮料的12%。

生:表示酒精含量是整瓶酒的56%。

生:表示棉的含量是整件衣服成分的80%。

师:那你们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学生互相说手中百分数的意义。

师:谁能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板书)。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出示农夫果园饮料)看看,这里的果蔬汁含量是多少?

生:30%。

生:还是30%。

生:不是。

师:那30%表示什么?

生: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的一种关系。

师:你说得太棒了!也就是说,这里的30%并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而是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间的一种倍比关系。正是由于百分数仅仅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完善板书)。

4.深化理解,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我们两个班的近视情况,那么全国学生的近视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继续关注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感觉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保护自己的眼睛。

生:大学生的近视情况是在是太糟糕了,每100人中就有80人近视。

课件出示: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生:是。

师:刚才信息中有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想一想:哪些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来进行替换?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谁想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可以替换成百分数,因为在这里它们都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不可以,因为它带着单位名称,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师:大家同意吗?这正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

课件中把表示两数之间关系的分数替换成百分数: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快要下课了,今天的知识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自认为已经学会的同学举举手!嗬,都举手了!如果用一个百分数表示应该是多少?

生:100%。

师:那可不可能超过100%?

生:不可能超过。因为我们只有31个人,举手的不可能超过这些人。

师:那是不是说明100%就是最大的百分数了?

生:不是,还有更大的!比如说某公司今年营业额比去年增长了120%。

师:老师也见过。

课件出示:

师:谁能说说这个百分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女教师太多了,男教师太少了!

生:女教师人数都是男教师人数的5倍了。

师:说得是啊,那大家此时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幸福啊?

生笑。

师:既然没有最大的百分数,那有最小的百分数吗?

生:没有。

师:1%不是吗?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九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大小不等的圆纸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角。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2、谁能指一指它的三个角在哪?(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

师:我把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师画一圆点)。

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这是一个点)。

3、“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导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知识的冲突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角。)。

(二)实物抽象,初识角。

1、从自己周围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大家从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找角”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生比划从周围物体上找到的角)。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出示:钟表、相框、红领巾)。

你能在这些物品中找到角吗?(生指,课件抽象出角)。

4、刚才你找到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呢?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5、判断角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也找到许多的角,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按点一:判断)(指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找角”的活动初步认识角,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观察找共同点,从而了解角的构成,并会读角和记角。另外再以一组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初识角的成果,并加深对角的构成的认识。)。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的优越性,区分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功,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每个小组准备一台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交流,感受百分数的意义。

生:我是从饮料瓶的商标中找到的。

生:我是从小食品袋上找到的。

生:我是从报纸上见到的。

生:我是从衣服标签中找到的。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可真多,无处不在。师:你知道所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柠檬汁12%”表示把整瓶饮料平均分成100份,柠檬汁占了12份。

生:我认为“酒精度56%”表示酒精占整瓶酒的一百分之五十六。生:我认为这里的“80%棉”表示整件衣服成分有100份的话,棉占其中的80份。

师: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体会百分数产生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研究必要性。

师:前几天,万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组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这组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太严重了。

师:是啊,我国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咱班的近视情况怎么样?要不这样,咱们来个现场统计可以吗?来,请眼睛近视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数数,汇报。

生:不一定。因为并不知道两个班的总人数是多少。

师:也就是说要看两个班的近视情况,只比较近视人数还不行。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呢?

生:在两个班的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

师:那告诉我,咱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31人。

师:(板书31)可是,我们班只有26人。现在总人数不一样,那么该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注意:组长把你们的研究思路写在报告单上,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计算器。

2.研究汇报,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

师:现在到了展示大家集体智慧的时候了,哪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组2:(质疑)如果我们需要比较10个班的近视情况呢?通分是不是也太麻烦了?

师:那你们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组2:我们是利用计算器直接计算出小数,再进行比较的。10÷。

31≈0.32,9÷26≈0.35。因为0.35大于哦0.32,所以六年级(2)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

生:......(不好解释)。

师:来看这里,(出示百格图)想一想,如何在图中表示出小数0.32?

生:从中选择32个格子涂上颜色。(师涂颜色)。

师:还能用哪个数来进行表示呢?

生:32/100.

师:现在能说说这32/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们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2/100.

师:0.35还可以写成哪个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5/100,表示六年级(2)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5/100。师:像这里的32/100与35/100都表示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几,它们就是百分数。百分数一般不写作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的后面直接加上百分号。注意看(板书:32%)读一下。来,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下一个35%,先写——35,再写——%。师:看一下,哪个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一些?为什么?生:六年级(2)班,因为35%比32%大。

师:为什么刚才9和10不能直接比较,到了现在就能比较了呢?生:因为现在两个班的人数统一了。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便于比较。

生:第二种,这种方法更直观。

师:正是由于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便于人们去比较和分析,所以人们才会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

3.丰富感知,总结百分数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刚才的百分数,现在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表示柠檬汁是整瓶饮料的12%。

生:表示酒精含量是整瓶酒的56%。

生:表示棉的含量是整件衣服成分的80%。

师:那你们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学生互相说手中百分数的意义。

师:谁能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

生:30%。

生:还是30%。

生:不是。

师:那30%表示什么?

生: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的一种关系。

师:你说得太棒了!也就是说,这里的30%并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而是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间的一种倍比关系。正是由于百分数仅仅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完善板书)。

4.深化理解,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我们两个班的近视情况,那么全国学生的近视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继续关注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感觉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保护自己的眼睛。

生:大学生的近视情况是在是太糟糕了,每100人中就有80人近视。

师:其实,我们同学中大部分的近视还属于假性近视,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保护进行矫正的。还有一点,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生:是。

师:刚才信息中有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想一想:哪些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来进行替换?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谁想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可以替换成百分数,因为在这里它们都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不可以,因为它带着单位名称,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师:大家同意吗?这正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课件中把表示两数之间关系的分数替换成百分数:

课件出示:

三、及时运用,升华对百分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快要下课了,今天的知识你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请自认为已经学会的同学举举手!嗬,都举手了!如果用一个百分数表示应该是多少?

生:100%。

师:那可不可能超过100%?

生:不可能超过。因为我们只有31个人,举手的不可能超过这些人。

师:那是不是说明100%就是最大的百分数了?

生:不是,还有更大的!比如说某公司今年营业额比去年增长了120%。

师:老师也见过。

课件出示:

师:谁能说说这个百分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女教师太多了,男教师太少了!

生:女教师人数都是男教师人数的5倍了。

师:说得是啊,那大家此时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幸福啊?生笑。

师:既然没有最大的百分数,那有最小的百分数吗?生:没有。

师:1%不是吗?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二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四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五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七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八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十九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二十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二十一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最新认识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2篇)篇二十二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花开那时初中范文(17篇)

    作文是一种能够展示作者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写作形式。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居住的小院,有颗桂花树。每到秋天,小院都氤

    最优党员上讲台讲党课心得体会(案例13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在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总结,是党员思维的深度思考和内化的结果。下面是一些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的党员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2023年农行监控心得体会大全(12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农行监控作为保

    专业疫情期间学生返校申请书(通用16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种书面材料,用于申请转换学科专业或从一所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的过程。通过转专业申请书,我们可以向相关部门阐述自己的申请理由和动机,以期获得通过的机

    2023年文明实践五个一活动心得感悟(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基层税务人员个人总结大全(21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应该客观、深入地分析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年以来,我

    写申请延迟来上班的申请书(专业21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清晰地表达出转专业的原因和目标,以及支撑这些理由的具体论据和证据。最后是一些写转专业申请书的注意事项和建议,希望对大家的申请有所帮助。

    最热排球训练的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者工作实践中对所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一些成功经验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篮球场上的激烈对决,足球比赛中的紧张氛围,

    专业武装部长培训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在书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以下是对培训心得体会的一些整理和归纳,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2023年学雷峰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给他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分享,能够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