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琴心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教学计划需要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科和学生的发展变化。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思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一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二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节课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三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文档为doc格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四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五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邹忌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众人下场)。

文档为doc格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六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理解五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美(我)私朝。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3、归纳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明日。

5、解释四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第1课时。

一、课前检测,感知新课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谏朝服期年窥镜昳丽间进孰视之。

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各一个。

(学生在检测本上完成之后,同桌交换,老师一边指明同学来回答,一边指导同学来批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由讲检测题导入新课。导语如:有个同学刚才提到了魏征,很好。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自学自悟,彰显个性

1、解题

(1)“讽”是什么意思?

(2)“谏”是什么意思?

(3)题目是一个什么句式?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4)题目涉及的两个人物,谁能介绍一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介绍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交流互动,展示风姿

1、指明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第一段文意。

方法:先读一个句子,然后解释这个句子里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交流学习成果,老师点拨。

五、教师点拨,引领达标

学完了第一段,我们来探究第一段是由哪几个“三”组合而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七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2、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文档为doc格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九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

《战国策。齐策》。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特殊字、词、句,掌握重点实词。

学习邹忌巧于进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加学生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准备复述原文大意。

第一课时。

导如课文:

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入。

请学生复述原文大意:

《战国策》简介: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形貌i丽熟视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朝服衣冠皆朝于齐燕、赵、韩、魏闻之。

2、解释下列隶体字:

教师通译全文:

请学生再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有特殊用法的字词,并指出其用法:

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皆以美于徐公。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过者。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种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忌不自信。吾孰与徐公美?

与坐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与徐公。

八、文章的结构: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分部分,写大意: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依据。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3、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b、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

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九、小结:

十、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达标手册》。

2、背诵全文。

十一、教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一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二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

教学主导。

1.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2.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三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四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五

师:常听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多媒体演示)

1、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我们一起听一下名家范读,感受一下文章意境。请认真听,能不能听出你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听完,学生指出几处发现(问之;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2、师:你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1、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学生一一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可根据文题归纳故事内容。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哪两个?齐王是个兼语,应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只要把“讽”和“纳谏”解释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此时一位演妾的女生加了个给邹忌捶背的动作,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同时加了一位学生读叙述的语句。)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5、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师:对,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请学生一一回答。

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投影: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

生: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三比。

7、师: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投影:推王之蔽)

8、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9、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设喻讲述道理)

生: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10、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11、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此时,提醒学生“善”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面对邹忌的委婉进谏他为什么惜字如金,不大肆赞美?在学生偏离文本轨道时,师又及时引导:齐王的激动只是一方面,可激动的人或许更会滔滔不绝呀,作为一国之王,他还会顾及到什么?)

生:三赏。

13、师:对,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4、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15、师: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1、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学生可分别从邹忌或齐王(领导者)或其他方面回答。

归纳:看准对象,抓住时机,敢于进谏,善于提意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提建议;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等。

2、小结: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六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七

谁不爱听别人对自己赞赏的话?有些话语是出自说话者对你真实地欣赏,也有些纯粹只是好听的话罢了,却也能使你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

翻开《战国策》,打开历史的长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古文里去了。古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齐,在照镜子。他问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还是城北的徐公美?”他们都说是邹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过了几日,徐公拜访邹忌,邹忌仔细端详徐公,自觉不如。等徐公走后,他再照镜子,觉得相差甚远。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回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朋友偏说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邹忌终于恍然大悟:“妻子说我美,是因为他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她害怕我,朋友说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向齐王请见,告诉齐王昨日发生的事情,并劝谏齐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赞扬的好话所蒙蔽双眼。

看完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发觉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这样“赞扬”的话。回想起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哄我开心罢了。

有一次闲来无事,仿照古文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就发到了网上。大部分网友都说写得好,甚至还有一个网友说写的比古人写的还好。这句话使我差点没有飘上天花板。竟就认为我是骆宾王第二。可当我将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对比时,我低下了头。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并论呢?这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啊!我这才明白。网友们看我是个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请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颗明珠般夺目,包括他的孙女。客人的目光没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孙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说他的孙女漂亮、可爱,即使她不怎么漂亮、可爱。有人说他的孙女声音甜美,即使她的声音不怎么甜美。

所以,当别人赞美你时,你需要一双能辨别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认清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九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板书设计:

《战国策》。

“战胜于朝廷”――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私事――国事。

妻私、妾畏、客有求――宫妇私、朝臣畏、四境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

自知之明、尽职尽责、胸襟气度、明辨是非。

远见卓识、能言善辩、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二十

《邹2113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5261,是古典4102散文中的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1653子、史之间的古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但作为历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实性就颇值得研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田因齐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相关范文推荐

    职工健身走活动方案(优秀20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以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活动方案九:主题为“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参与者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通过开展绘画比赛、音乐会

    工厂述职报告(优质19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找到改进的方法。3.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写述职报告的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启发。

    操作事故心得体会(优秀12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挖掘和思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

    软件测试年终总结报告(模板20篇)

    年终总结不仅可以概括工作上的经历和成果,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接下来,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是技术部、测试组xx,20xx年即

    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集锦(模板18篇)

    编写活动方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对活动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下面是一些针对不同类型活动的方案,希望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和目标。比赛规则:1、小学课

    初中让我心存感激的人大全(20篇)

    优秀作文能够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传递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并引起读者的共鸣。范文中的观点和思路独特,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每当看到孤零零的雨伞是

    职员个人退休申请书范文(17篇)

    在编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以便让对方能够清楚地理解我们的申请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和范文示例吗?下面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一

    城市规划专业应聘(优质13篇)

    通过规划计划,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规划计划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大学xx系城

    工作励志心得体会短句(汇总20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请大家仔细阅读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够为大家在工作中提

    古人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示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