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0-22 作者:纸韵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

环保是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义务。在总结中,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个人在环保方面的行动,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环保总结范文中的精彩之处。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一

论文摘要】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分析,提出“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来改变国人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少开车,特别少在高峰期开车,积极提高环保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使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让城市天空变得更蓝,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完美和谐。

【论文关键词】城市拥堵高油价回补率社会和谐。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这一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民间掀起热论“迁都治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特别是近10年来汽车数量增速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仅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现已超过470万辆。这确实使高收入人群得到了更好的享受,但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却是公共交通日益拥堵造成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影响所有民众的利益来为高收入人群享受买单”的不和谐现象。

高收入人群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既让高收入人群享受又保证全社会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基点,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

交通拥堵在城市的出现,一般表现为单位时间内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听说最近又要出台“拥堵费”等等;这些措施在别的国家有着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认为只有改变有车族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减少开车时间,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有车族的用车习惯呢?根据我国国情,不能单靠政府简单的行政干涉,而必需形成一种长期稳定调控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我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来改变有车族当前的用车习惯,从而让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长期处在正常的范围内。

怎样用“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来进行操作呢?我先向大家介绍“回补率”的概念。例如,有车主购买100元的汽油,相关部门在月末时贴补车主40元,回补率等于车主获得的补贴金额40元除以购买汽油总额100元的百分比,即40%。

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可以实行统一高油价,再根据本地区城市的“回补率”给车主补贴。“回补率”具体要求如下:

以区域划分:一是回补率以地区城市为中心,确定其回补率;城市越发达回补率越低。二是以所在地区城市回补率为标准。各种车辆根据它的用途等因素参考,本地区城市回补率乘以一定系数,就是该车辆的回补率。我们可以推断出,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的“回补率”最高,其次是出租车,私人汽车回补率最低。其它车辆以实际情况而定回补率。

以车程划分:每月行驶的车程不同,回补率不同。除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外,不同用途的车规定每月最高行程。如在规定行程之内参照以区域划分的第二条“回补率”,如超过此规定部分,降低回补率,甚至不回补。以时段划分:时段不同,回补率也不同。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时段:高峰时段(7:00—9:00和16:30—20:00),一般时段(白天其余时间),低谷时段(20:00—第二天早7:00)。除公交车外,其他汽车高峰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低,低谷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高。这就需要汽车统一安装一种智能电子里程表,以方便统计不同时段的车程。

此外,各个城市的“回补率”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调整。在调整之前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来确定是否调整,调整多少,然后才能公布实施。在特殊时期,还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调控方式: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办城市回补率,减少各车辆的当月总车行程等措施,从而达到目的。另外,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汽车也可以采用这一调控机制,以柴油为燃料的运输车辆可放松调控,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运输成本。

在具体实施这一机制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在回补率高的城市购车,到回补率低的城市使用等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就低原则,即使用低回补率城市标准进行回补。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办事,如有违规,必须严惩。

那么,车主又如何按车辆的“回补率”领回补贴呢?

每辆机动机在交通部门都有确定自已身份的相关信息,如:车型号、排量、用途、车主姓名等等。相关部门以月为结算单位,根据当月行驶车程和购油发票以及车辆全部信息,结合它的回补率,计算出各车主当月的回补所得。回补方式可借鉴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通过一卡通或现金的方式回补。

但是有人又会提出疑问:调高油价多出的庞大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呢?如果只是简单的上交给国家财政,即使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我认为也是失败的。资金应该这样予以分配:一部分回补给车主;一部分补贴给城市公交系统,让普通民众以公交系统出行更低价甚至免费;还有一部分补贴给公交车或地铁附近的公共停车场,让有车族从中受益。另外沿海城市甚至可以将补贴链延伸到内地城市长途汽车和火车的旅客普通票价补贴等方面。

此外,为了让这一调控机制更有效的实施,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特别是快速公共交通,如:地铁,brt公交等等,让更多市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其次是在一些城市重要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口附近建一些大型的立体停车场,让更多的有车族把车停在这些离家最近的立体停车场,然后换乘快速公交等代步工具到达目的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如果采用上述的调控机制,除了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外,还有许多好处。下面简单列举4条:

一、可以更有效地打击黑出租车,因为出租车的回补率比其它车辆高,从而规范出租车市场的正常运营。

二、有利于打击黑机动车市场。因为只有正规车辆才能得到补贴,黑机动车主无法承担高油价,黑车就没有了市场。

三、可以更好的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少石油资源浪费,为世界节能减排、改善自然环境作出重大的贡献。

四、通过对公车等特殊车辆当月行程数的公开、公布,加强对公车等特殊车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监管。

总而言之,要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有车族的用车习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让有车族自觉地减少用车时间,养成尽量避开城市高峰期用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最有效的。

采用“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就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码可以慢慢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自觉的增强环保意识。从另个角度来讲,让超时用车的人承担高额的用车成本,更能显示社会的公平,才能鼓励有车族尽量少用车,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完美和谐。

交通拥堵是各大一线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12月23日“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公布,北京治堵最终走上了“摇号”限量的方向。拥堵的交通不仅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还不利于“节能环保”。城市堵车成本最大是油耗,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据统计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要解决“城市拥堵”,落实“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

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更新的年代,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科技赋予汽车更多功能,汽车还可以有娱乐,学习,工作,完成紧急救援等功能。3g汽车应用的远程诊断、远程控制、咨询、娱乐、通信、位置服务六大领域已是必须的领域。

这一切基于telematics(远距离通信的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与信息科学informatics的合成词)技术的进化和应用,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可见的是传统的telematics增值服务项目,另外则是和3g甚至4g紧密相连的各种telematics技术在汽车上的实现。

在技术上,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新一代汽车标榜低耗能、低碳排放,也因此现今汽车产业已经把节能减碳当成最大卖点。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成长,行车时之突发状况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使得标榜绿色环保的新款车辆已经相形失色,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款除了省油节能,也要兼顾安全的智慧车辆。而新一代的汽车与智慧化相互结合,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最终发展趋向。一般人认为智能汽车就等同于高阶车款,但随着关键半导体零组件如感测器、mcu等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目前在许多平价的新车款上,都已经加入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功能,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因此,“智能”已经不是高阶车款的特权,而是逐渐“平民化”与“普及化”,以更平易近人的面貌,进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认为,未来城市交通将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能源消耗、废气排放、行车安全及交通堵塞。针对这些挑战,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变化,加上更多智慧化的体贴驾驶人设计。此外,未来车辆也将进入“车联网”的时代,这主要是把互联网和以行车应用为主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路型态。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处理信息”,而且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车联网是通过汽车收集、处理并共享大量信息,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城市网络实现互相连接,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更有效的驾驶。

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是以移动通信、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移动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依托,基于telematics汽车无线远程技术平台,整合政府、交警、移动通信、金融保险、急救中心、移动传媒、加油站、维修救援、二手车、停车场等汽车后市场资源,为车主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时尚的汽车生活方式,能让未来汽车生活实现零堵塞和零事故,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走在telematics行业最前端的是“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规模、技术、服务上都将为所有汽车驾驶者打开了全面融入互联生活的窗口。其旗下400座席的呼叫中心以及近万家特约服务商组成的服务网络,可以为汽车用户提供包含碰撞预警、红外夜视、出险报警、远程诊断、汽车救援、动态路况及各种信息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对车主的汽车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时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无所不在的ars汽车信息化服务,让更多车主将体会到后装的驾驶乐趣,全新的汽车生活方式。

现今人们开车都尽量避开收费地段,能绕则绕,你在这个地段收费,有些车为了省费就绕道行驶,另一个地段又拥挤起来,顾此失彼,其它地方又拥挤了。另外,收取道路拥堵费必然就要建与之配套的收费站,本来就拥挤的地方,还得停车或者放缓速度交费,显得更为拥挤。

退一步说,假使收取拥堵费能在收费路段起到缓解的效用,那也是私家车为公务车让路,公车无须自个出钱,实报实销,越是收费越疏松越往那跑,更为方便。

诚然,国际上收取车辆拥堵费有过先例,如:新加坡等,他们在此方面确实有不少好经验,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技术规范不同,电子化普及的程度不一样,尤其是公车过多,照搬它国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解决交通拥堵不能把眼光盯在收费上,关键在于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如:错开上下班时间,限号驶行,鼓励上班近的人员改乘自行车,加大地铁建设步伐,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等,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和减少公车的数量。不然,收取拥堵费只能是增加车辆出行成本。

城市道路网路要有层次(干线、主干线、支路共同组成)同时要有迂回道路来应急,组团(片区)联系一定要主干线(至少是6车道,全互通立交保障转向)来承担。多建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

2、减少红绿灯,(可以减少车辆无谓停滞,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撤出中心隔离护栏,多设调头标志、多设人行横道线。总之,交通要以人为本,要盘活,而不要管死。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至2010年,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

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2.1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要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3.1削减交通总量。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石飞,我国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二

交通拥堵是指一种车多拥挤且车速缓慢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拥堵的社会。

论文。

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计划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min以上为交通拥堵,首都高速公路拥堵量(拥堵时间×持续时间)在15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2000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交通拥堵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行车速度降低,耗油量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严重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进行研究,估算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的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据估计,2000年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耗费的社会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2005年,美国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延误预计将超过110亿小时,预计到2020年,因交通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

据加拿大交通部2005年发布的城市交通运行报告表明,加拿大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加元。在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价值123000亿日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5000亿和50亿——500亿欧元。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等。在美国,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拥堵的加剧,联邦条例规定在一些地区发展和实施拥堵管理系统。

三、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快捷性,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及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的进一步恶化。(职教论文)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交通意识难以跟上形势。由此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耗、环境污染也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与建议。2000年,国家建设部和公安部开始联合实施“畅通工程”,以促进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并且开始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中小城市也普遍出现了交通拥挤现象。2010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的研究成果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交通拥堵还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加。而中国大城市布局主要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中心区的人口、居住区和工商业区密集在一起,出现的发展趋势就是“摊大饼”。道路交通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

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可以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区域内的交通结构。大城市主要是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无法跟上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导致区域交通拥堵。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低速度行驶同时增加了排污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时交通拥堵将呈“灾难性”状态。

目前,北京市城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交叉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nox、co的比例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比例在1996年就高达6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披露,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凶,收取交通拥堵费对减少汽车出行数量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也日趋紧张。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的量化方法,为交通拥堵管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和控制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三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交通拥堵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交通拥堵造成的成本,认为除了时间成本和交通意外成本外,更严重的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同时,本文着重研究不同车辆密度下的出行成本与道路交通流量的关系,交通拥堵均衡点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张攀春认为拥堵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统等,郏国中从人文关怀、宏观调控、普法教育和经济杠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治理交通拥堵。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探讨了拥堵问题,认为是中国人浓重的汽车消费主义情节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常规方法,还需要人文思维。

其次,在分析交通拥堵上学者运用较多的是博弈模型。贾子若、宋守信通过建立交通参与者抢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参与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对双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曾鹦应用合作博弈相关理论对城市道路拥堵网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拥堵成本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博弈,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针对拥堵应如何收费提出的。罗群,黎玉琴也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

再者,王思瑶,李若水,谭克虎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拥堵指数的影响,并针对各因素分别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宋博,赵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了造成拥堵的微观机制,进而从公共视角出发探讨解决拥堵的各种途径。侯幸,彭时平,马烨比较了北京摇号上车牌和上海拍卖车牌两种机制的成本,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出了合理建议。

交通拥堵在增加了额外的耗油费用的同时也理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复杂的需求,迫使社会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时间成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乐意到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人们的需求同步,反而因为人口在某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经高负荷运载的道路更加拥堵,人们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路上。交通拥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时间成本。

(二)环境成本。

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机动车噪音、振动与废气排放问题日趋突出,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由交通拥堵而额外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更是给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为例,2012年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2494元,损失折款约1233万元。死亡人数达到1932人,受伤人数5422人。机动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经济损失。同时,对伤亡者家人的精神伤害同样无法避免。

(四)资源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对资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与消耗。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综合运输通道所处的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蔓延会增加单位机动车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普通汽车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发生拥堵之后,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造成了对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

假设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与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关,如图所示,d为交通出行需求曲线,mpc曲线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驶车辆密度水平下,驾车人所要花费的边际个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驾车人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出行时问换算成本),msc曲线代表驾车人的边际社会出行成本,mpc代表边际个人出现成本,交通拥堵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边际社会成本要高于边际个人成本。当车辆密度小于ka时,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边际个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扰。当车辆密度大于ka时,开始出现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都按照边际个人出行成本进行决策,因此此时的车辆密度为kb,对应的交通流量为qb。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出发,车辆密度最大时对应的交通流量也应最大,而此时的交通流量并未是最大值。这是由于对应社会最优交通流量的均衡点为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出行需求曲线d的交e,均衡车辆密度为ke,对应的交通流量qe为最大。因此,若按照边际社会成本来做出行决策时,可以达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车辆密度为ke。点bce围成的面积就是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

[5]曾鹦,李(li)军.合作博弈视角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1):9-14.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四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交通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城市交通己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本文在综合考虑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通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其他问题的背景下,从多种角度来重新审视交通规划的变革方向,拓展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城市生态交通规划城市空间生态足迹交通结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问题不可能被与处在产生它们同一水平的认知能力所解决。”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跳出对现有城市交通问题认识的框架,重新审视城市交通的发展。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问题,也都有为解决交通问题而量身订做的交通处方与随之发展的交通模式,这些交通问题、处方与模式看似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因为它们都是在各自独特的社会脉络与时空背景中逐渐长成的,但仔细分析实是相似,因为问题产生的本质与经历却是共同的。本节期望通过对北京市交通发展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城市交通的认识。

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

(2)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从北京市区道路网结构看,二环路和三环路虽己改建为半封闭的快速路,四环、五环快速路也已建成通车,但由于环路之间缺乏快速联络线,因而难以成网。

(1)城市布局与形态的发展固然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与发展水平、规划理念与规划实施体制等自然、社会因素相关,然而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与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条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的无序化发展,反过来又必然加剧城市交通需求的畸形发展趋势(例如时空分布的过度集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对交通规划建设决策做出误导,迫使决策者在中心区的交通供给上进行更大的投入,而无力顾及引导外围地区开发所必要的交通设施建设。

上述北京市的交通发展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分析表明,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的认识从开始忽视城市交通的作用到逐渐认识到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并全面考虑城市交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交通,深化对城市生态交通内涵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审视,深化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认识,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需要重新建立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因此,本节通过对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内涵的分析,探讨交通对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影响,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特征勾绘一个大致轮廓。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定义为: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考虑生态极限约束条件,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目标的高效、公平、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城市交通生态交通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间各种有机联系,掌握城市交通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城市交通系统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交通规划方案,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人居环境。

(1)以人为主体的交通系统。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车辆或其它交通基础设施,这是与传统城市交通的根本区别,城市生态交通以提高人的可达性为目标,并引导城市向高可达性演变。

(2)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布局的影响等。

城市生系统的目标是把将城市视为线性、开敞的系统转变为将城市视为闭合回路或更平衡的循环。而城市交通是一个开放的线性系统,应该用输入/输出的观念进行思考,考虑最小化输入/输出量,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系统的循环。

根据上述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其总体发展目标是建立一种合理的交通模式,既能提供快捷、舒适的出行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交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地污染与破坏,真正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成为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的理想人居环境。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描绘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方向和目标。由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与发展目标可知,城市生态交通规划必须考虑交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生态极限约束,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因此,本文给出的城市生态交通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型式;二是中观和微观上,土地利用密度、混合程度和邻里开发型式应以合理的客运交通供应结构为导向。主要是运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思想,通过研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特征(出行次数、出行距离等)的变化及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变化,建立城市人口规模一土地利用布局交通需求总量相关关系分析模型;研究城市规模(人口、地域面积)及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布局、地形条件等)对城市交通用地的要求及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对人口集聚、土地开发的反作用,与城市战略规划相结合,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后,就进入交通供给与需求预测分析阶段。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对居民出行产生机理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居民出行目的、方式、时耗、分布、密度等出行特征的变化。同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方式结构又取决于交通发展政策如交通投资开发政策,土地开发政策,交通市场政策,交通环境政策等,因此交通总体方式结构预测实质上是个决策过程。

城市交通供给分析包括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分析,主要通过分析主要交通工具的运行特点,研究各交通工具的动态时空消耗模型及对道路网络、停放空间的需求,提出具体城市在具体道路空间和城市交通结构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总体容量。

在交通分析与交通需求预测分析基础上进行交通供需平衡分析后,进入交通系统结构优化阶段,这是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交通结构的优化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包括强约束条件和弱约束条件。强约束条件指规划满足交通需求目标和生态约束等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其中生态约束主要是通过城市生态足迹承载力供给分析与交通活动对自然影响量度计算(交通方式生态足迹分析)来确定;弱约束条件包括其它辅助约束如建设资金约束等,弱约束条件有时为了主要目标的实现而可以放宽。另外,城市总体交通结构、路网方案、交通流量、环境质量、能源消耗、土地占用等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总体交通结构优化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平衡过程,其贯穿规划的始终。

在交通系统总体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供应设施规划包括以可达性为导向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和各单项交通规划。当然这部分内容也要受生态极限的约束,体现在整个交通网络的资源、能源消耗、土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约束上,该阶段是保证宏观交通结构能满足交通需求和生态约束等条件的重要环节,同时要注意进行多次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从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原理,城市交通规划地位的思考三方面重新审视了城市交通的内涵,认识到城市交通发展观念需要更新,城市交通发展理念首先要明确交通的目的是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代价。交通规划不应以机动性为主要目标,交通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达性应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加以强调。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五

城市交通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交通问题俨然已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它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调查统计表明[1]:在拥挤状态下的能耗是最优状态的2倍。如果一辆汽车在7km/h和88km/h之间加减速1000次,那么其燃料消耗比匀速运行时多消耗60升,对于货车则多消耗114升,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的分析,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拥堵,现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交通拥堵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2]:

(3)我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km的状态。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给出的定义就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心理感受。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与危害以及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方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当斯定律表明:新道路的建设降低了出行时间,但同时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

从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交通拥堵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而言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从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节假日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最直接的危害是使出行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从而造成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汽车的低速行驶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使得交通事故增多,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会引发交通拥堵,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给大家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总的来说,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

(3)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据我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估计,北京市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为每天4000多万元,每年高达146亿元,就全国范围而言,损失大约为每年1700亿元,降低了社会总体经济福利水平,每个人在拥堵期间由于拥堵所花费的额外时间和费用增加。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其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由此,各国政府部门与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控制方法。

(1)国内外治堵政策。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对城市交通的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瑞士等地交通拥堵治理经验由为丰富,总结国外拥堵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如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便利,降低了私家车出行量;二是加快城市交通基础配套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根本上降低出行率。

根据国外的治堵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交通情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制定了一系列治堵措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获得部分成效。首先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在交通拥堵治理研究中起到领先带头作用,上海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北京、广州相继在和开始实施小客车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通行。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投入运营,是我国首个采取高架桥式的快速公交系统,20广州brt正式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就达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至底二氧化碳人均减排27%的目标,效果显著;最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道路拥挤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手段,通过征收道路拥挤收费能促使一些在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入非高峰时间行驶[4]。

按照控制区域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局部控制和系统控制两类[5]。局部控制是通过优化局部交通资源提高该区域的交通性能,但局部控制可能会导致其他区域交通性能的降低。troutbeck等[6]、harwood等[7]、al-madani等[8]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此类。而系统控制方法将交通网络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整体交通性能的提升,然而交通系统内部的拥堵交通流演变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且随交通区域的增大,交通系统内的变量增加,使得控制难度增加。yang等[9]、lo等[10]、gao等[11]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系统控制方法。

按照控制时间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静态交通控制策略和动态控制策略两类[5]。静态控制策略主要通过对道路的渠化,降低交通拥堵传播的速率、延缓拥堵传播。静态控制策略的缺陷在于缺乏灵活性,而交通流具有时变的动态特性,因此单一的使用静态控制策略对控制交通拥堵是不够的。动态控制策略则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实时性、临时性交通控制,常见方式包括交叉口信号控制、转弯禁限和交通诱导等。动态交通控制与路网交通流时变动态性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拥堵状况。但是就目前对动态交通控制的研究仍然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在分析交通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菱形控制策略来实现交通拥堵的消散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大城市,我国城市具有人口多、密度大、路网密度低及混合交通严重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上不可盲目硬搬他国经验,需结合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制定切合的拥堵疏导方式。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拥堵范围扩大,拥堵交叉口及路段日益增多,拥堵程度越来越严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h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高峰时段延长。中心区东西向东风、中山路交通走廊,白天12h交通量为34.7万辆,比29.2万辆增长了19%。南北向过江桥隧2031万辆,比1922.9万辆增长了35%。

(2)行驶速度越来越慢,拥堵时间延长。在我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速度已经下降到12km/h,在市中心,机动车时速更是只有(8~10)km/h。交通拥堵发生的高峰时段在于上下班时段和节假日出行,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为早上7:00-9:00以及下午17:00-19:00,这段时间交通出行量大,交通拥堵严重。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北京的早高峰已从早上7点提前到早6点40左右,并一直持续到9点30分左右。

(3)中心城区拥堵最为严重。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区道路交通的紧张局面主要出现在中心区,尤其以内环线以内和内环线边缘外侧地区的道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而城市外围地区道路交通情况较为稳定,运行秩序较好。其他大城市区中心城区拥堵也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

4.结语与展望。

笔者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界定、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的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必将引起广泛重视。现阶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以支撑城市交通的需求,未来城市交通拥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同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更倾向于精细化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道路交通流的拥堵规律,以路网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拥堵交通流的疏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调查报告(版).

[2]朱灿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5]袁绍欣.城市交通拥堵传播机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呈现加剧之势。本文以武汉市交通情况为例,深入分析了路网密度、道路级配、城市布局、出行方式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认为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提出构建小尺度高密度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公交出行结构的对策建议。

交通拥堵路网密度路网结构快速路主干路。

城市交通拥堵愈来愈严重,大都市变成了“大堵市”,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城市病”。产生拥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2010年底,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37万,主城区人口483万,主城建成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约2724公里,道路面积71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区间。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

武汉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过江通道为纽带的主干道上,城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迅速扩散的趋势,其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5000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68个增加到2010年的80个,年均增长6个;高峰小时流量大于1万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近五年来,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呈下降趋势。2010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20.0公里/小时,较2009年下降0.4公里/小时、2%,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时、24%。

从拥堵的节点分布来看,2010年武汉市交通易出现拥堵的80个节点中,主干路上有64个,占了总数的80%。主要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武珞路一线,拥堵点达18个;解放大道沿线拥堵点14个;雄楚大街沿线拥堵点8个。表明车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节点。

对武汉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容易发现,武汉市具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网密度偏低。

国家规范的道路网密度标准为5.4—7.1km/km2,武汉市2010年底主城区等级道路密度仅为3.2km/km2,只有国家规范最低值的60%。国际先进城市均非常重视构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网,如东京、巴黎、纽约、柏林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超过10km/km2。

2、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根据规范,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应为1∶2∶3∶7。2010年底武汉市路网结构比例约为0.7∶2∶2.3∶3.7,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满足规范,但快速路、支路相当欠缺,严重制约城市交通快速运行(不快),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不畅)。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应以公交为主,其出行比例需达30~50%,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则达到了90%以上。目前,武汉市公交出行仅为23.8%,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标准30%尚有较大差距。其中公交设施中最欠缺的是轨道交通,武汉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仅28.5公里,且不成网,与国内大陆地区2010年轨道通车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显著。

4、停车位严重不足。

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而停车泊位仅有31.5万个。按照国际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仅私家车就需要停车泊位59万个,即使现有停车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车,缺口就达50%。而香港现有59万辆机动车,但有63.86万个停车泊位,是武汉的2倍。

5、人、机、非没有严格分离,过街设施缺乏。

武汉2010年三环线内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桥85座,过街通道41座,与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如香港现有1169条人行天桥及人行隧道,北京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也已超过270座。

6、管理措施还需加强。

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影响极大,武汉存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车辆随意变道、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通组织还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

就业岗位与居住的协调分布、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等均能给交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武汉部分区域现状功能较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不能提供相对平衡的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如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等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不仅出行距离长,而且其中机动车出行比例高,高峰时段道路双向流量分布不均匀,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时段易出现拥堵。

8、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武汉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并存,既有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既有快速路网的建设,也有次支路的建设;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武汉市现有各类工地近5000个,其中在建交通项目约300个。这些项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将占用一定的道路资源,减少实际交通供给,将给原本拥挤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压力。

上述原因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般原因,但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的结构不合理,则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仍以武汉市为例,通过一些典型片区进行对比分析。

1、武汉典型拥堵片区分析。

(1)青年路新华路片区。该片区指青年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华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夹区域。长约4公里,宽约0.8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间距平均300米,最小间距180米,最大1000米,仅有2.5纵和10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是汉口地区典型的堵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范围内有中山公园、北湖、西湖等公园,又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长达300至1000米无连通道路,各小区都像一个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连接到一条主次干道上,同时利用同一条道路出行,导致拥挤。各小区内部道路不对外,利用率极低,致使小区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确,既当小区支路(短距离出行),又当干道使用(过境交通),同时又是步行道和非机动道。这导致公用道路功能混杂,断面过宽,道路宽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条机动车道+两边5米左右的非机动车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为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内部不可能将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居民对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样又导致私人交通工具购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围合的片区。该片区长4公里,宽0.9公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路网最小间距880米,最大2200米,仅有2纵和4横贯通的道路网络,公用路网密度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该片区分布着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洪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均不能对外使用,公用道路贯通性极差。是武昌地区典型的堵区。

2、武汉典型畅通片区分析。

(1)汉口老租界片区。该片长4.0公里,平均宽约1.0公里。该片区面积与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相当,约4.2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平均间距150米,最小路网间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纵18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均匀。

该片区除中山大道江汉路段拥堵外(为商业密集点),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车,且道路断面均很窄,大多2车道﹢两边2—3米人行道,该区域多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公交线路布置合理,交通顺畅。

(2)青山区南干渠片区。该片区长3.3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该片区道路分布均匀,平均间距200米,公用路网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约为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的2倍。该片区道路断面均不是很宽,2车道居多,两边2—3米人行道,公交线路布置合理,整个片区交通畅通,流量分布均匀,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极方便舒适。

3、国际先进城市路网分析。

日本东京都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汽车保有量460万辆,人均0.36辆;北京市域面积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万,机动车保有量480万辆,人均0.25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东京市府面临的难题。尽管现在也经常堵塞。东京都人均机动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决交通拥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网格局,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状况。

东京中心城(区部)621平方公里(与武汉主城区相当),道路总长约1.18万公里,道路总面积983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约16%,路网密度为19.03公里/平方公里,约为武汉主城区的6倍。东京路网主要由街道、小区内部道路(是贯通的)和高速路组成。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均匀,道路平均间距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楼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间的间距为30—40米。

从以上各片区路网和交通运行的差异分析可知,武汉市部分片区内的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大单位自成体系,严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网格局不合理,从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带来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时公交体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号灯转向,容易引发主干道交叉口的严重堵塞。构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这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彻底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城市开发需要统筹安排,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让道路相互贯通起来,形成密集的路网,路网间距应控制在200米之内,路网密度应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够有可能充分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铺,解决就业。减少甚至废除主干道。封闭的小区、大单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号灯的通行方式则是形成堵塞的载体。建议将目前规范规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网体系逐步调整为“快速路+街区道路+街区内部道路”的体系,近中距离出行依靠街区道路,长距离出行依靠快速路、无信号灯。通过路网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由当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车、大量电动车、大量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车、少量或无电动车、少量自行车)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新模式。

[2]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

[3]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4]高明华、张正河: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9(10)。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小康化,方便化。但也出现了一第一文库网系列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变得不方便,例如:交通拥堵就是其中一大问题。交通拥堵是近年频发的城市病,这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能源,还污染环境,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也是广受市民诟病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措施;停车。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表层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症结,从不同层次剖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对于我们缓解或根治城市交通问题意义重大。

1.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太大,而道路设施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出于工作和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汽车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并且随着汽车价格的进一步平民化,这一趋势逐年加快。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23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机动车辆已达350万辆,并且每天还以1000多辆的速度增长[1]。与汽车数量剧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由于受到土地、资金和城市规划的限制,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对于巨大的城市汽车拥有量,道路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

2.城市公交设施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城市交通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个部分,公共交通包括传统的公共汽车、电车和现代化的地铁、轻轨。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并且还要有较大的客流量作保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建设缓慢。传统的公共汽车系统由于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目前仍是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公交主角。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集约型公共运输方式,每小时单向单线载客量在0.3万~2万人次左右,效率较私人汽车高。但是由于受公交线路通达性的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常常也是交通堵塞受害者与制造者的缘故,目前城市公交运输整体效率低下,对于争取时间和注重出行舒适度的人群来说缺乏吸引力。

划定的标准――有房、有车,已然成为中产阶层的简单识别标准。出于彰显阶层地位和对面子的偏好,大量本不需要汽车的家庭纷纷购买汽车。

2出于对安全的需要,城市居民有购买汽车的冲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持续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上近年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治安状况不断恶化。城市居民出行,尤其是夜晚出行的不安全感骤升。城市是一个人情相对淡漠的地方,人们倾向于通过自我保护和防范来获得安全感,那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主动疏远人群,把自己用一个坚固的盒子封闭起来,于是汽车理所当然地成了私人保镖,这也是城市居民偏好私家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城市交通问题已经变成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据报导,自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但仍无法遏制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从们开始的生活、交往都是在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平面生活、平面交通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用高楼大厦解决了居住问题,却把交通问题长期地搁置起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人口大量地增加,增加了对交通的压力。第二,社会的发展又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也对交通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第三,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出行小车化,这对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交通仍然停留在地面上,平面交通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单位面积的交通负荷随之增加,必须采用立体交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1采用轻车高架道路解决小车出行。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小行出行问题。我国销售了1300万辆汽车,其中乘用车占70%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解决小车出行的问题,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专为轻型车辆设置一层轻车高架道路。轻车高架道路主要通行轿子、商务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高架道路。

价大大降低,同时,由高架道路的桥墩大大减小,这样就占用地面道路也大大减少。

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一般采用环线方案,可设环线上架设高架道路,在环线的交叉路口架设高架桥以提高轻车的通行速度。

2.2采用慢车高架道路解决自行车电平车出行。

在轻车高架道路的下面,可设一层慢车高架道路。慢车高架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同时也可以把电平车,摩托车纳入慢车高架道路。

自行车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交通方式。但是,提倡归提倡,真正做起来十分困难,原因是随着车辆的增加、道路的拓宽,骑自行车出行变得愈加困难。另外自行车与轿车相比路权较弱,在与轿车争路权的问题上处于劣势地位。

让自行车出行更加便捷是提高自行车出行的唯一办法。设置自行车专用的车道才能真正建设绿色交通,引导人们增加自行车的出行。

慢车高架道路可建在轻车高架道路的下面,一般在交叉路口处设平交路口即可。轻车高架道路设置在高上层,这样会使轻车高架道路的立交桥建设更加方便。

2.3采用高架道路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是车辆通行的问题,还有停车问题。在大城市里,停车问题比车辆通行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可建高架道路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一般在公共建筑的广场和空地的上方建设高架停车场与高架道路相连接,即可设置两层高架道路停车场,即轻车高架道路停车场和慢车高架道路停车场。对于有条件下的地方,可设置通道让高架道路停车场与公共建筑直接相连。

高架停车场的设立后,人们开车到达目的地后就不用将车开下地面道路寻找停车场。这不仅减轻了高架道路出入口的压力,地面停车的压力更是大大减轻。

采用轻、慢车高架道路即高架道路停车场的方案会大大节省道路的占地面积。

由于该方案对道路的宽度要求不高,因此该方案还特别适用于老城区的改造,不需要拓宽道路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我国城市停车的问题与对策。

3.1停车问题主要表现在:

1路内违法停车现象严重,占用大量的非机动车道停车,侵占了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空间,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占用城市重要干道的机动车道设置路内停车泊位,造成本已紧缺的道路资源被停车占用,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3停车区域性失衡。停车泊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商业区、中小学校,以及医院等地方。

4停车时段性失衡。与用地性质紧密相连,如夜间、周末办公类建筑配建停车场较闲,而住宅类建筑停车场夜间常趋于饱和。

5配建停车场占挪用现象突出,如将商业区大型建筑的地下停车库挪做商场或超市。

6路内停车不规范。路内停车泊位没有实行规范化管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设置禁止停车或允许停车标志标线。

3.2对策:

1应急措施:加强路内停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场的使用效率;科学调整停车费率;建设新的停车场。

2战略对策远期主要采取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的策略。具体如下:停车法规和机制建设;修订《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指标;我国很多城市制定了本地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规范中规定了大型建筑配建停车场建筑(库)配建指标,但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当时我国的机动车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配建标准整体水平也较低,建议重新修订相应规范,提高配建指标;建立和落实交通影响分析制度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影响分析工作机制。大型公建项目在报建审批时,应由规划部门提出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二是审批、验收时严格把关建筑物停配建车泊位数量。

3停车产业化:从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停车场运营经验看,停车场产。

业化是土地和公共资源稀缺城市解决停车问题的好方法。“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投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建设社会停车场”是解决停车问题所需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机动车路边停车实施停车咪表管理”等项目都可以采取这种资金筹措方式。

4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停车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停车换乘系统;建设停车诱导系统;提高交通意识。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信息网。

2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警官教育出版社。

3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八

湖北武汉投入292亿资金解决交通“拥堵”

其中包括:4月开工的'二环线汉口段及黄浦路至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5月开工的武咸公路改造工程,6月开工的沙湖大桥,9月开工的天河机场3期扩建、三环线东段、江北快速通道、八一路延长线工程,10月开工的机场第二通道,11月开工的鹦鹉洲长江大桥,12月开工的二环线武昌段、地铁3号线汉阳段和4号线2期。

年内将有9个大项目建成。其中,天兴洲长江大桥全线9月建成,三环线南段和东北段、老汉沙公路、文化路、郭琴路年底建成,汉口火车站改造、武汉火车站建设基本建成投入使用,世行城市交通一期项目全面收尾。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九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张攀春认为拥堵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统等。郏国中从人文关怀、宏观调控、普法教育和经济杠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治理交通拥堵。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探讨了拥堵问题,认为是中国人浓重的汽车消费主义情节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常规方法,还需要人文思维。

其次,在分析交通拥堵上学者运用较多的是博弈模型。贾子若、宋守信通过建立交通参与者抢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参与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对双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曾鹦、李j应用合作博弈相关理论对城市道路拥堵网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拥堵成本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博弈,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针对拥堵应如何收费提出的。罗群,黎玉琴也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

再者,王思瑶,李若水,谭克虎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拥堵指数的影响,并针对各因素分别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宋博,赵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了造成拥堵的微观机制,进而从公共视角出发探讨解决拥堵的各种途径。侯幸,彭时平,马烨比较了北京摇号上车牌和上海拍卖车牌两种机制的成本,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出了合理建议。

交通拥堵在增加了额外的耗油费用的同时也理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复杂的需求,迫使社会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时间成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乐意到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人们的需求同步,反而因为人口在某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经高负荷运载的道路更加拥堵。人们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路上。交通拥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时间成本。

(二)环境成本。

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机动车噪音、振动与废气排放问题日趋突出,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由交通拥堵而额外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更是给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为例,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2494元,损失折款约1233万元。死亡人数达到1932人,受伤人数5422人。机动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经济损失。同时,对伤亡者家人的精神伤害同样无法避免。

(四)资源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对资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与消耗。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综合运输通道所处的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蔓延会增加单位机动车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普通汽车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发生拥堵之后,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造成了对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

假设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与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关,如图所示,d为交通出行需求曲线,mpc曲线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驶车辆密度水平下,驾车人所要花费的边际个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驾车人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出行时问换算成本),msc曲线代表驾车人的边际社会出行成本,mpc代表边际个人出现成本,交通拥堵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边际社会成本要高于边际个人成本。当车辆密度小于ka时,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边际个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扰。当车辆密度大于ka时,开始出现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都按照边际个人出行成本进行决策,因此此时的车辆密度为kb,对应的交通流量为qb。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出发,车辆密度最大时对应的交通流量也应最大,而此时的交通流量并未是最大值。这是由于对应社会最优交通流量的均衡点为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出行需求曲线d的交e,均衡车辆密度为ke,对应的交通流量qe为最大。因此,若按照边际社会成本来做出行决策时,可以达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车辆密度为ke。点bce围成的面积就是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

参考文献: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

广州停车费从8月1日起调整,路内咪表、中心城区住宅停车场及商业配套停车场全面涨价,涨幅达60%。目前试水涨价的商场和写字楼在增加,有写字楼昨日起涨价到16元/小时,太古汇10月15日起正式涨价了,天河城、友谊商店也已拿到了“涨价通行证”。

在停车费涨价实施4天的时候,南都记者分析发现,涨价后广州市区交通拥堵指数并没有明显变化,晚高峰指数依然维持在2.5至3.2之间。不过,当涨价已经满月之际,南都记者再度分析指数却发现,8月交通拥堵指数居然不降反升,晚高峰指数变化范围成了从2.5至7.4。指数最高的8月22日,当天因暴雨天河和越秀区拥堵指数超过8,为严重拥堵。

南都记者从7月下旬开始就搜集官方发布的交通拥堵数据,在7月份停车费涨价之前,广州中心城区以晚高峰5时半至7时之间,交通拥堵指数大致在2.5至3.2之间,为大致通畅。

而在停车费涨价实施满一个月之后,整个8月广州中心城区以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变化范围从2.5至7.4,指数明显呈上升的走势,这说明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反而恶化了。特别是整个8月份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最高为8月22日,整个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指数高达7.4(满分为10),几乎为设立交通拥堵指数1年多来的最高值,当天天河区拥堵指数为8.5(严重拥堵),越秀区拥堵指数为8.6(严重拥堵)。

导致当天拥堵指数飙升的原因是下班期间广州城区下了一场暴雨,各区主干道因为积水导致交通几乎瘫痪。不过,即便排除8月22日这个异常值,8月份末期工作日晚高峰基本上数值都在3.5以上,超过了7月末期最高的3.2左右。这些数据说明,8月份工作日晚高峰的交通拥堵比7月份要严重。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一

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计划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min以上为交通拥堵,首都高速公路拥堵量(拥堵时间×持续时间)在15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交通拥堵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行车速度降低,耗油量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严重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进行研究,估算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的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据估计,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耗费的社会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美国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延误预计将超过110亿小时,预计到,因交通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

据加拿大交通部20发布的城市交通运行报告表明,加拿大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加元。在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价值123000亿日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5000亿和50亿——500亿欧元。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等。在美国,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拥堵的加剧,联邦条例规定在一些地区发展和实施拥堵管理系统。

三、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快捷性,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及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的进一步恶化。(职教论文)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交通意识难以跟上形势。由此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耗、环境污染也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与建议。20,国家建设部和公安部开始联合实施“畅通工程”,以促进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并且开始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中小城市也普遍出现了交通拥挤现象。,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的研究成果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交通拥堵还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加。而中国大城市布局主要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中心区的人口、居住区和工商业区密集在一起,出现的发展趋势就是“摊大饼”。道路交通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

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可以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区域内的交通结构。大城市主要是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无法跟上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导致区域交通拥堵。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低速度行驶同时增加了排污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时交通拥堵将呈“灾难性”状态。

目前,北京市城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交叉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nox、co的比例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比例在就高达6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披露,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凶,收取交通拥堵费对减少汽车出行数量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也日趋紧张。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的量化方法,为交通拥堵管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和控制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从不断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发,结合中外治堵经验,从汽车保有量、文明交通、城市公交、城市布局与路网规划、专用校车等几方面入手,对形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几多设想。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

秋冬季节,北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大堵车,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以致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当坐车不如步行快的时候,交通拥堵与停车难也就成了摆在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此交通拥堵也成为两会期间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如今,这种“城市病”,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面临的难题,而且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相对于1685.9万的居住在北京的城镇人口来说,烟台市六区常住人口仅为222万,但在20春节前,烟台市也开始施行市区主干道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以缓解拥堵不堪的交通流。其实,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如何解决这一病症,北京的限牌摇号,上海的高价车牌,单双号限行,上调停车费,甚至拟收取城市拥堵费,上演了一幕幕我为车狂的无奈,加剧了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的心理落差和求富预期。以单双号限行为例,在公共交通没有达到需求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可能就会考虑提前实行第二辆车的购买计划,限行不仅没有抑制机动车的增长,反而刺激了汽车消费,交通不堪重负,治堵成了添堵,可以看出仅通过限制百姓的行为来治堵只是治标不治本。形成这种交通拥堵局面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十年以前,拥有一辆汽车是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不可企及的事情,而在今天,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拥有汽车已不只是梦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拥有率已达到60%;年通用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23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67%,比在华销量增长253%;2010年本田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64.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2%,比20在华销量增长153%;2010年福特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58.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0%,比年在华销量增长165%。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汽车在中国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像电视、冰箱一样大有普及之势。但是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相对滞后的公共设施等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二、缺少文明交通理念的培养。

在国内开车需要很谨慎,经常有的车鸣着喇叭呼啸而过,有的车频繁换车道并线加塞,有的车违规逆行,很多司机等不及、素质差,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方法,日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拿出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改善了混乱的交通状况,从小学生开始进行文明交通理念教育,让孩子们小时候学习交通规则,回家后监督家长,长大后成为自觉的执行者,让文明交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深入骨髓,从娃娃抓起,形成有序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

三、城市公交发展相对滞后。

在社会大交通的框架体系下,发展城市公交是解决交通拥堵的直接手段。但是城市公交已错过发展的良机。早在本世纪初,私家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普及,人们日常出行主要以公共汽车或自行车为主,但公交路线设计和车次间隔大都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交通高峰时间公交车上人挤人、人贴人,车厢内拥挤不堪。那个时候,为顺应人们出行的需要,公共交通系统理应全力发展,实现无缝覆盖,但是却一味追求市场化运作,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出行线路满足不了需求,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们不得不买车,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城市公交失去了发展良机,这也是私家车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对于限制私家车上牌,宜采用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市场经济中买方行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百姓觉得出行不方便才要买车,如果公共交通很方便,不需要走出家门很远就能坐上车,不需要途径两三次换车就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在如今高油价、停车难、行车难的情况下,谁还愿意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呢?国务院法制办2010年10月就《城市公交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倡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只有规划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车主在经济效益与方便出行中做出明智选择,而不是现在的单双号限行,强制车主不开车。

四、城市布局与路网规划存在缺陷。

在北京,一般人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平均需要2个小时,当每天回家都要披星戴月的时候,大城市生活的不方便显而易见。从德国卫星小镇设置经验来看,应避免建设超大型城市,城市布局可以遍地开花组团发展,只有在小城区内建立包含学校、医院、商业在内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实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才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城市路网规划中,还要避免城区主干道过长,同时也要避免公路两侧的住宅区、商业服务设施分布过于集中,以烟台为例,地形狭长的芝罘城区有三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三条主干道向东西两翼延伸,绵延几十公里,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出行大多要经过这几条主干道,交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烟台市近些年在城市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另辟贯穿五区的五区连接路,打通山脊修建了魁星楼、黄金顶等多处隧道,打通断头路,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城市道路和住宅区、商业区也随着市场化的需要进行重新布局,出现了东部、西部、南部新城的城市大框架,打破狭长城市道路的交通瓶颈,不断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从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治堵的经验来看,公路也并非越宽越好。有专家解释,一条单向4-5车道的公路其实没有2-3车道的通行效率高。原因是车道越多,车辆间的并线、超车、减速也就相应增加,导致相互影响。相反,那些拥有多条岔道的交通干道,在前方堵车的时候,车辆能以最快速度自觉转入岔道,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而有效疏导了交通流。因此发散型或是田字型密集的公路网更能适应大流量交通的需要,拥有众多平行道路和十字路口的街道能提供给司机更多的选择,车流得以迅速分散,有助于消除拥堵。

五、专用校车另辟蹊径。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买车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实践证明,学校周围是早晨、傍晚堵车的源头。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英国政府出资400万英镑开展了“校车计划”。因为有了校车接送孩子,从制度上不再允许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交通拥堵现象有所好转,家长们也能更加安心地让孩子自己上学,可谓一举多得。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已提出发展专用校车的倡议,其实不用完全实行免费计划,如果由政府或学校出面安排舒适、安全的专用校车,由家庭承担相关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省时省力,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形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这一顽症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应该逐渐放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策略,从深层次挖掘问题,方能形成完善的交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李灵珊,《南方人物周刊》的《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2、张荣忠,《世纪图书馆》的《欧盟国家公路交通拥堵解决办法》。

3、宋传平,《世纪图书馆》的《道路拥堵问题分析》。

4、胡席贤,《市场与发展》的《关于解缓成都市内交通拥堵的思考》。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三

做好城区道路交通及管理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市城区道路交通仍然存在着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在个别路段、重点区域、特殊时间内拥堵现象尤为突出。为此,市政协以“城区交通拥堵”为题进行调研。调研采取了发放问卷、走访、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相继对5个相关的市直单位(市规划局、建设局、公安局、交通局、城管局)、2个运输企业(市公交公司、中达运输出租公司)、168名市直政协委员和150名出租车司机及公交车司机进行调研,了解到我市目前城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城区交通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交通管理、建设及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xx年底,全市驾驶人保有量106629人,较上一年度增加7722人;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57010台,较上一年度增加8730台,现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4%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见附表1、2)。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较快,使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需求、出行时空分布以及方式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交通供需矛盾日渐突现。

目前城区大部分道路交通总体上处于饱和状态。市区内部分路段狭窄,人、车流量大,拥堵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胶州路:其设计最高通行能力为963辆/h,根据调查现在胶州路通行量为1221辆/h,超过其最大承载力。

(二)城区道路现状

我市近几年针对城区道路的建设整治,相继实施了“八路四管网两河道”工程和“七路三节点”工程,城区道路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市民出行方便。目前我市城区道路主要是由“三纵”、“四横”为主干路,“九纵”、“十二横”为次干路组成(见表),基本覆盖了城区全部范围,城区道路共计47条,道路总面积341万平方米,总长度170.2公里,其中路面宽度在20米以下的有33条。

市区主要道路

(三)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目前,市规划局与上海一家著名的城市交通规划机构联合编纂了《胶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该规划通过对交通整体规划、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政策引导和综合管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以构建更为高效的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引导与支撑。现该规划已经完成,正等待专家评审。

(一)路网结构不尽合理

1、路网密度不够。从道路交通工程学上来看,路网密度国际推荐的标准为5.2~6.6km/km2,按我市建成区45平方公里计算,其规划道路长度应达到270公里,而我市目前道路总长度为170.2公里,路网密度仅为3.26km/km2,低于国际推荐标准要求,路网密度严重不足。根据规范要求,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我市现有道路面积率仅在5%左右,而我市合理的道路面积率应在10~12%左右。

2、城区路网分布不均。主要呈现出南北向道路相比东西向道路数量较少(东西向主次干路16条,南北向主次干路12条)。城区主干道所占比例较高,次干道、支路的比例较低,数量不足,分布不均,里程短,“半截路”多,商业、娱乐、公用设施等只能沿主干路修建,造成主干路开口过多,城市道路“微循环”不畅,车流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区部分道路未打通,目前作为连接新老城区、贯穿城区南北交通主干路仅有福州路一条。广州南路、杭州南路等一些道路至今未能贯通。

市区内需打通的道路

(二)城区部分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不很完善

一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人行道有待完善,目前城区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均不能正常使用。停车场地严重匮乏,整个老城区仅有4处公共停车场,各商业中心、大型公共场所缺少相应的停车场和停车诱导设施,停车信息化程度低,任意停车现象较为严重,容易造成局部区域的停车混乱。公安部、建设部规定的百辆汽车停车位为30—35个,据统计,我市现有停车泊位与汽车保有量之比约为0.53:1,近50%的车辆处于随意停放状态,城区车辆停放的供求矛盾突出,因此市区大部分道路均存在机动车违规停放的问题,如苏州路、惠州路等商店较为集中的路段和在特殊时间内有关学校周边,许多违规停放的机动车占用了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造成了交通的拥堵。同时配建停车场挪作他用和摩托车、电动车等占用小汽车泊位等现象,使得停车泊位进一步短缺。

二是交通管理设施不足。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和交通隔离设施的建设缺乏计划性,设臵的规范性、科学性不够。主要表现在现有交通标志、标线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规范不够。按照“畅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市区每公里标志牌达到9—19块以上方能达到一等水平。目前,我市市区的交通标志牌仅700余面,按照20xx年底我市城区道路长度170.2公里计算,要达一等管理水平至少需要标志牌1532面。红绿灯设臵方面,市区现有主干道交叉路口121个,已安装红绿灯路口仅36处。已安装电子监控抓拍系统的路口仅有16处,受驾驶人员自身素质影响,在没有闯红灯抓拍系统的路口,仍有部分车辆闯红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三是路口渠化率偏低。城区主干道交叉路口121个,应全部渠化。目前城区已渠化路口11个,渠化率仅为0.9%,且渠化路口多为标线或环岛渠化,对路口交通流的控制效果不佳,路口通行能力没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部分路面破损严重。胶州路、广州路、杭州路、兰州路、惠州路、苏州路、太平路、寺门首路等部分路段路面破损严重,直接影响车辆通行速度;少数道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坑洼不平,绿化隔离带占用大量道路面积,行人和非机动车被迫绕行机动车道,干扰了机动车的通行。

五是城区部分道路状况较差,承载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城区北部的福州北路、老北外环路,路况普遍较差,外来车辆只有通过广州北路、胶州路进入市区,造成广州路、胶州路超负荷承载大量的车流人流,这导致本来就不均衡的城区交通流难以实现自我调节而均衡,使市区内个别路段交通流量过大,易出现拥堵。城区内部分路段道路狭窄。特别是上下班及节假日等时间段内人、车流量大,拥堵现象较为严重。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四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而在我国,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影响,使得这种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些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百花争鸣的局面。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性话题,也是严重困扰和影响着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难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西安等一线城市,其交通拥堵问题更是尤为严重。

1、城市交通概述。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城市交通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社会各界人士所熟知,成为一项众所周知的话题。就目前的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在于城市交通系统、道路以及客运流通的路线,但是因为受到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结构的影响,使得各地的城市交通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特点,但是其总的来说都是以客流量的运输为主要重点的,都是在上下班为客运高峰时间段的一种发展模式。

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之一。新世纪以来,这种问题在我国各个地区都逐步显现了出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和模式。一般来说,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已经成为一种定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来说交通拥堵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个路网的关键部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交叉口,但是这种现象随着车流的增加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延长和变动,有些时候甚至是蔓延到城市的各大交通要道。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交通拥堵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规律性:一般来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段,由于这一段时间人流量大,因此在短时间内会形成车流和人流的高峰期,这就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同时每年的国家法定假日也经常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若无其他影响,那么这个规律就表现在年年如此。

其次、波动性:这种波动在通常情况下都表现在一周之中周一到周五的拥堵时间段是一致的,而周末由于休息的原因则表现得波动较为缓慢。

最后,周期性: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经常都是呈现出一定周期的,这种规律主要可以体现在周律性和月律性两种。

二、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措施。

1、出现原因。

1.1城市用地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长刺激了汽车消费(对家庭而言,汽车消费其实是仅次于房地产消费,第二大消费项目,汽车消费的繁荣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西安市区城市道路汽车承载量急剧上升,已经超出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是不能因为目前道路出现拥挤就否定居民购车这样的行为,更不应该认为这是造成问题的原因而剥夺更多的市民拥有汽车的权利。

1.2办公建筑过渡集中。

繁荣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西安市区人口数量急剧加大。以高新区为例,每日早上9点之前,来自西安东、南、西、北主要城区的市民需要选择私家车或公交车前往高新区工作,下午则需要以同样的方式返回,这就对高新区主要进出道路干道(集中在高新路和唐延路的南北方向)提出了最为基本的通行量要求。为更形象的说明问题,以高新路(从光华路十字至高新路高新区入口)这一段为例,距离大约200米长度,双向3车道,平均车辆占有道路长度为6米,那么由南向北,此段路最多承载100辆车辆以10km/h的时速通过,一旦来自各个方向的车流都汇集到这一路段,数量超过了100,甚至几百量级,那么通行情况就极端恶化了,即使在十字路口布置4名交警甚至6名都无济于事(况且,由于个人原因,多名交警在一个路口执勤还存在一个协调一致的问题),因为,超出了道路客观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只能让车辆以极低的速度缓慢挪动通过。

2、应对策略。

2.1城市用地不合理改进建议。

加大西安城市基础建设。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大对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投资,改扩建主要干道,在主要路口全面实现立体交通枢纽。

西安主要路口仍然停留在地面环岛方式水平(在德国,上个世纪70年代,环岛立交就被认为已经不是用于大流量通行,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立体化立交),效率低下(南北、东西通行仍然需要绕行环岛半圈才可以通过),应该对我市各主要十字路口进行立体化改造,不仅提高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向的无障碍通过能力,而且保障左转和右转车辆的无障碍通过能力。

2.2发展协调城市。

“十一五”期间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而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支持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利好影响,西安居民汽车消费十分活跃,各类排量汽车销售量快速增加。但是,与之配套的停车位建设却没有赶上步伐。这就导致大量机动车白天停在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晚上依然如此,只是换成小区周围的道路两侧而已。交管部门对此进行了处罚也是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应该加强对停车场的建设,以公共停车场为主,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停车场建设。新建停车场决不能以地面空旷地为主要形式,而应提倡立体化建设,提倡建设地下、地面、地上多层立体化建设方式,在最小占地面积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使用率。

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不按规定在非机动车道非停车位上停放的机动车进行处罚,特别是在高峰时间段,处罚力度加大(每天都需要交警巡视,发现一辆处理一辆,持续一周,情况就会不一样了)。这一点很重要。不处罚就不会有让人遵守的规矩。

目前通过接听交通广播路况播报的方法有局限性。路况播报不是实时的;大多数私家车司机思维上并没有全局道路概念。因此,建议在主要道路增设道路状况实时指示牌,显示前方道路及其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提前告知机动车司机,做好提前分流。

三、结束语。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尤其在大城市,交通拥堵及由此导致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空气和噪声污染加剧等,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与优化至关重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隐患的关键所在。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开进了马路导致城市交通堵塞情况。交通堵塞是一个必须重视的严峻的社会民生问题。

司机,上班人员以及上学坐车的同学常常受到堵车的困扰。准备满怀高兴去上学,结果被半个小时的堵车弄得一塌糊涂。因此,我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交通堵塞的.问题进行了一个调查,提出一些建议。

我想对以下线路进行调查:公交车站—二十七中—维多利商场—火车站—内蒙古大学本部。

在调查中,我采用了自编问卷调查确定交通堵塞问题的基本研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进行实地调查。

堵车主要地点,时间及堵车状况描述:

(1)二十七中,中午12点左右和晚上5:30左右学生下课走人行道,各种汽车无法前行。

(2)维多利商场,周一到周五不算太堵,周六,周日维多利商城,还有它附近的满达,宝马等挑选衣服的商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因此维多利商场那一带早上10:00点开始到下午7:00点公交车和私家车多的像一条巨龙布满整条商业街。

(3)公交车站—出租车的乱停乱放造成堵车的原因。公交法例规定,公交车站前后10米是不能停靠出租车的,而现在出租车是多拉快跑,看到车站有客人,什么都不管直接停在公交车站,造成大型的公交车不能进站。

(4)火车站—我觉得火车站附近每时每刻都在堵车,去送站和接站的公共汽车和私家车严重造成长时间的堵车。

(5)内大本区有段时期南门修路的时候,造成的堵车现象。

分析:

(1)维多利一带整条商业街吸引了许多女性。游乐场所,麦当劳是很多小孩们的最爱,因此,车流量较多,容易造成堵车。

(2)上下学造成堵车高峰期,学生们来往较多。上下学的堵车现象在周一到周五比较严重,而那些商场,游乐场所还有各大饭店的那几条街是周六,日比较严重。

调查结论及建议。

1.希望放学回家的学生要有序上车,不要拥挤,灵活一点,不要一头树上撞死,实在不行再等一辆车。

2.加强运营管理。

3.尽量减少私家车,提倡坐公共汽车。(我跟一位私家车司机谈话时听到:“在再贵的车又能怎么样,还不一样堵车。”)。

4.增强公众交通意识。

5.希望交警能有效制止“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群。

6.也不能少了法制管理,应进行积极地正面引导宣传。

7.还有就是交通部门修道路时应在学生放假期间尽快实施,不要到学生开学就开始修学校附近的道路。

8.望一些私家车记住右边行驶,不要横穿马路中间,堵住后面的车辆。

9.短的时间里改善堵车问题是不可能的,在这改善这段期间,交通部门应给那些赶时间的人们提供免费的自行车。

10.对于那些过“中国式”马路的人们和部分出租车司机,我们应要求他们提高道德素质。

11.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完善交通网络,增加道路的长度和质量。也应设立专门的公交车道,特别是借鉴上海的做法。马路上划分公交车专门车道,其他车辆在公交车行驶时,不能挤公交车道。

实用交通拥堵论文(通用16篇)篇十六

城市交通拥堵愈来愈严重,大都市变成了“大堵市”,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城市病”。产生拥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武汉市交通现状。

2010年底,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37万,主城区人口483万,主城建成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约2724公里,道路面积71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区间。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

武汉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过江通道为纽带的主干道上,城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迅速扩散的趋势,其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5000辆的路口从的68个增加到2010年的80个,年均增长6个;高峰小时流量大于1万辆的路口从20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近五年来,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呈下降趋势。2010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20.0公里/小时,较下降0.4公里/小时、2%,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时、24%。

从拥堵的节点分布来看,2010年武汉市交通易出现拥堵的80个节点中,主干路上有64个,占了总数的80%。主要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武珞路一线,拥堵点达18个;解放大道沿线拥堵点14个;雄楚大街沿线拥堵点8个。表明车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节点。

对武汉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容易发现,武汉市具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网密度偏低。

国家规范的道路网密度标准为5.4—7.1km/km2,武汉市2010年底主城区等级道路密度仅为3.2km/km2,只有国家规范最低值的60%。国际先进城市均非常重视构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网,如东京、巴黎、纽约、柏林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超过10km/km2。

2、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根据规范,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应为1∶2∶3∶7。2010年底武汉市路网结构比例约为0.7∶2∶2.3∶3.7,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满足规范,但快速路、支路相当欠缺,严重制约城市交通快速运行(不快),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不畅)。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应以公交为主,其出行比例需达30~50%,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则达到了90%以上。目前,武汉市公交出行仅为23.8%,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标准30%尚有较大差距。其中公交设施中最欠缺的是轨道交通,武汉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仅28.5公里,且不成网,与国内大陆地区2010年轨道通车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显著。

4、停车位严重不足。

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而停车泊位仅有31.5万个。按照国际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仅私家车就需要停车泊位59万个,即使现有停车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车,缺口就达50%。而香港现有59万辆机动车,但有63.86万个停车泊位,是武汉的2倍。

5、人、机、非没有严格分离,过街设施缺乏。

武汉2010年三环线内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桥85座,过街通道41座,与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如香港现有1169条人行天桥及人行隧道,北京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也已超过270座。

6、管理措施还需加强。

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影响极大,武汉存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车辆随意变道、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通组织还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

就业岗位与居住的协调分布、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等均能给交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武汉部分区域现状功能较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不能提供相对平衡的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如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等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不仅出行距离长,而且其中机动车出行比例高,高峰时段道路双向流量分布不均匀,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时段易出现拥堵。

8、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武汉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并存,既有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既有快速路网的建设,也有次支路的建设;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武汉市现有各类工地近5000个,其中在建交通项目约300个。这些项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将占用一定的道路资源,减少实际交通供给,将给原本拥挤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压力。

(1)青年路新华路片区。该片区指青年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华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夹区域。长约4公里,宽约0.8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间距平均300米,最小间距180米,最大1000米,仅有2.5纵和10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是汉口地区典型的堵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范围内有中山公园、北湖、西湖等公园,又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长达300至1000米无连通道路,各小区都像一个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连接到一条主次干道上,同时利用同一条道路出行,导致拥挤。各小区内部道路不对外,利用率极低,致使小区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确,既当小区支路(短距离出行),又当干道使用(过境交通),同时又是步行道和非机动道。这导致公用道路功能混杂,断面过宽,道路宽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条机动车道+两边5米左右的非机动车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为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内部不可能将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居民对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样又导致私人交通工具购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围合的片区。该片区长4公里,宽0.9公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路网最小间距880米,最大2200米,仅有2纵和4横贯通的道路网络,公用路网密度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该片区分布着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洪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均不能对外使用,公用道路贯通性极差。是武昌地区典型的堵区。

2、武汉典型畅通片区分析。

(1)汉口老租界片区。该片长4.0公里,平均宽约1.0公里。该片区面积与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相当,约4.2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平均间距150米,最小路网间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纵18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均匀。

该片区除中山大道江汉路段拥堵外(为商业密集点),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车,且道路断面均很窄,大多2车道﹢两边2—3米人行道,该区域多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公交线路布置合理,交通顺畅。

(2)青山区南干渠片区。该片区长3.3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该片区道路分布均匀,平均间距200米,公用路网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约为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的2倍。该片区道路断面均不是很宽,2车道居多,两边2—3米人行道,公交线路布置合理,整个片区交通畅通,流量分布均匀,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极方便舒适。

3、国际先进城市路网分析。

日本东京都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汽车保有量460万辆,人均0.36辆;北京市域面积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万,机动车保有量480万辆,人均0.25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东京市府面临的难题。尽管现在也经常堵塞。东京都人均机动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决交通拥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网格局,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状况。

东京中心城(区部)621平方公里(与武汉主城区相当),道路总长约1.18万公里,道路总面积983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约16%,路网密度为19.03公里/平方公里,约为武汉主城区的6倍。东京路网主要由街道、小区内部道路(是贯通的)和高速路组成。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均匀,道路平均间距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楼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间的间距为30—40米。

四、对策建议。

从以上各片区路网和交通运行的差异分析可知,武汉市部分片区内的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大单位自成体系,严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网格局不合理,从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带来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时公交体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号灯转向,容易引发主干道交叉口的严重堵塞。构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这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彻底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城市开发需要统筹安排,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让道路相互贯通起来,形成密集的`路网,路网间距应控制在200米之内,路网密度应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够有可能充分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铺,解决就业。减少甚至废除主干道。封闭的小区、大单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号灯的通行方式则是形成堵塞的载体。建议将目前规范规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网体系逐步调整为“快速路+街区道路+街区内部道路”的体系,近中距离出行依靠街区道路,长距离出行依靠快速路、无信号灯。通过路网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由当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车、大量电动车、大量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车、少量或无电动车、少量自行车)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武汉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蓝皮书)[r].2011。

[2]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

[3]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1)。

[4]高明华、张正河: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10)。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三尺戒尺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种客观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接下来是一些实践者分享的培训心得,相信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近年来,戒尺制度在学校

    专业举办活动的总结心得(案例18篇)

    学期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想写一篇完美的考试总结,不妨参考一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

    专业经济数据分析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军训心得是通过文字记录和分享军训经历、军事训练感想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心得范文三:学习心得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计算机数据分析,可以

    实用集体申请书(模板16篇)

    在转学申请书中,申请人需要陈述转学的原因,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这是一份低保申请书的范例,希望对正在申请低保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集体户口迁入申请xxxxx

    热门保密协议承诺书(模板14篇)

    宣传语要易于理解、引人注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宣传语要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让人感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专业房屋财产保全申请书范例(模板15篇)

    在填写离婚申请书时,需要准确详尽地陈述双方离婚的事实和情况。以下是一些劳动仲裁申请书的成功写作经验和实用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房屋的财产保全及手续如果

    实用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案例14篇)

    辞职报告旨在通过书面形式向公司详细说明自己辞职的原因和想法,并与公司做好交接工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就我村而言,农村社会秩

    最新加强国防建设的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能够培养个人思考和表达能力。范文中的工作心得总结了作者在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对我们的工作时常提醒和警示。老师返复叮嘱吩

    2023年幸福工作感悟(模板13篇)

    奋斗是心中火热的梦想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奋斗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

    实用与党员同志相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培训心得是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段,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我觉得是时候写一篇培训心得了。以下是一些教师通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