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QJ墨客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一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二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诗。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描绘的景、时、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法、语言风格。将这样的诗文归置在一个单元里,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激发灵性,陶治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每一篇都堪称经典,可教之处甚多,但实际教学中总要有所取舍。本单元说明中写道:“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段话基本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大意。(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在文章叙事、绘景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3)通过反复诵读,能辨别并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语言朴素而又含有深长的意味”。正是以上这些,点出了《记承天寺夜游》异于本单元其他文章之处。所以本文在本单元应当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基本可以确定为:语言特色、情感或心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中,能辨别、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对自己的回答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绘景、议论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心境。

5.能用简短的笔触将生活的片段记录下来,并在记录中写出自己特定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除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较为陌生。不过之前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两者有共通之处,那就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由于本文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学生之前还没有学过苏轼的作品,对苏轼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所以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来使学生先感受下苏轼短文的用语、语言特色,尤其是刚学过《答谢中书书》,两者的语言特色截然不同,可通过对比朗读两文,一是加深对旧文的记忆、理解;二是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本文的语言特色。此外,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相关的史实资料、苏轼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微妙的情感和心境。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文重要的两个教学目标:语言特色和情感。至于文章大意,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点拨即可。

四、教学准备。

让班级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的生平经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刚学习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咱们先集体大声背诵这篇小短文,注意节奏和韵律和谐。(背毕)现在咱们拿起书本,先跟我读两遍《记承天寺夜游》,然后自由朗读三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语感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或自己总结一些关键词对本文的语言特色作出描绘。

(设计说明:考虑到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本文语言特色的,而《答谢中书书》刚好是魏晋南北朝骈文盛行背景下的典型作品之一,它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的.语言风格和宋朝苏轼本文简淡质朴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加之两篇文章都很简短,且都要求背诵,所以通过学生回忆、大声背诵《答谢中书书》,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写作有个大致的认识,却除陌生化状态;另一方面,使学生带着比较的思考,有意识地注意两文语言风格的不同,进行正式探究前的“热身”。)。

(二)再读文本,读懂文章内容;辨别、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确定它们在文中意义;使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向周围同学寻找帮助,以解决你在阅读中的问题,把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语言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指令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聆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跟读、模仿,通过仿读纠正初读时的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确认本文的语言特色。

5.将全班同学分作四大组,分别由四位诵读比较好的同学引读课文。

(三)补白文本:说出本篇游记叙事、绘景,尤其是议论感概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来。

2.请搜集到与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有利于说明本文作者心境、情感材料的同学清晰地读出所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共享,教师在其中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苏轼以及其跌宕起伏经历的认识。

3.各自独立地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画出能传达作者情感、心境的语句,指出哪些语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暗含着什么样的心境?请说出这样推断的理由。

(四)迁移训练。

1.自读本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辨别确认其语言特色,说出作者在文中叙事及描绘景物中所蕴含的情绪及心境。

2.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片段的场景,让你看到之后生起某种感触,激发某种情感或感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用简短的笔触记录那个生活片段,并写出这个片段中你所产生的情感或感触。

案例反思:

3、补充的材料也是以学习文本为中心,为其服务,都是以文本为阅读的基点提出来的;。

4、整个设计没有“泛人文”的弊病,学生的活动还是紧紧围绕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能力的提升进行设计的,补充材料虽然繁杂,但基本上还是体现了语文这本课程的特点,在尽语文课应尽的责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

1、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梳理重点字词。

三、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附:板书设计。

苏轼。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六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背诵并默写文章。

3.赏析本文写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____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____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_______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________。

背景衔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寝()藻荇()。

4.重点词解释。

念()遂相与()中庭()。

盖()但()耳()。

5.重点句翻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初探。

文章可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课文深究。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景句子美在何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八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九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

一、导入: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一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二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三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四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课时。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苏轼。

叙事:寻友赏月。

写景: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旷达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五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六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背诵并默写文章。

3.赏析本文写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心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____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____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_______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________。

背景衔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寝()藻荇()

4.重点词解释

念()遂()相与()中庭()

盖()但()耳()

5.重点句翻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章可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1.本文的写景句子美在何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七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附:板书设计。

苏轼。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八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9篇)篇十九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句自我介绍(专业16篇)

    自我介绍是向他人展示自己身份、能力、经历等方面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让他人更好地了解你。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引导语:怎么样的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咋写(精选18篇)

    在撰写奖学金申请书时,申请者需要根据指定的要求和评审标准来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论证。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奖学金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撰

    国企财务年终总结(热门13篇)

    年终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和经历,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新的一年制定更好的计划和目标奠定基础。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年终总结,可以给大家一个全面

    学校履职情况报告(热门16篇)

    撰写情况报告可以提高我们的信息整合和传递能力,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情况报告范文涉及到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示了不同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销售代表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4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营销团队每月必不可少的任务,通过总结可以了解销售情况、分析原因,并制定下一步的销售策略。下面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经典范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

    产品体验与用户体验报告(优秀17篇)

    对于报告范文的写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写作的目的和对象,只有明确了写作目的和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撰写,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通过详细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热门18篇)

    教案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下面是一些具备启发性和互动性的初中教案范文,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年度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优质21篇)

    教师工作总结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师工作总结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2015年开学以来,我本着

    年会总经理致辞发言稿(专业21篇)

    发言稿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关注点。下面是一些获得过奖项的发言稿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和演讲的技巧。

    小升初个人简历最好(通用21篇)

    一份好的个人简历能够直观地展示个人的优势和特长,让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产生兴趣。推荐阅读以下个人简历范文,从中了解如何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展现个人的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