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三篇)

时间:2023-03-25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三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三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篇一

江南印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美,应该是无与伦比的!那种美,源于斜风细雨、春暖花绽之中;那种美,源于天空的湛蓝湛蓝和一尘不染;那种美,源于江南人声音的和润美和柔软甜;那种美,源于我看到我心仪的油菜花时感觉的妙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但江南的魅力,更在风景之外。

培训印象

3月25-27日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其中王稼伟校长、葛金印教授和卢鹏程校长的讲座印象很深。

一、无锡机电高等学校校长王稼伟的办学理念:“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现在细细品来,真是再恰当不过。

二、葛金印教授解释“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工作和学习的结合,不是工厂和学校的结合。这一解释点拨了我们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困惑。今后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积极探寻合理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导向”的课程体系(就业导向、职业导向、工作过程导向)。

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及实践成果在课程中不断呈现,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全新的理解。

考察职教名校印象

培训研修期间我们在孙校长和张校长的带领下考察了无锡机电高等学校、无锡技师学院、宁波职教中心、鄞州职教中心。其中印象颇深的是宁波职教中心和鄞州职教中心。

宁波职教中心印象来源于那位美丽的女傅校长,美丽而不妩媚、得体无一做作,高雅而又低调,聪智且有内涵。她和她的校园一起成了我心中美仑美仑的风景:校园洋溢着温情。“激发潜能,成就卓越” 八个大字昭示着学校精神,创意灵动的景观,翩跹如蝶的鹅掌揪似在诉说着“破茧成蝶”的美丽传奇,整个校园显得和谐静谧,处处洋溢着人文温情。校园蕴涵着智慧。学校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建设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平台,通过实践和探索,形成一种风气,蕴育一种文化,创设一种促使师生自由、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有技能的学生,建设有智慧的校园。校园储存着感动。学校鼓励同学们将生命中的感动储存起来,因感动而行动,对那些学不来的事迹,学习其精神,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对那些学得来的事迹,学习其行为,把它作为前行的目标。在享受感动的同时,创造感动来回报学校,回报国家。

人文温情、蕴涵智慧、储存感动和传递正能量的校园不管离我有多远,但永远是我心仪的校园,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理想之家园。

鄞州职教中心印象来源于几位介绍重点专业建设的老师,他们专业并敬业,他们的务实、活力和他们的学校一起再次成了我心中难忘的风景。

考察学习鄞州职教中心最主要内容是听取了数控专业、动漫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数字校园评价与管理系统特色项目三个示范建设重点专业和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情况。鄞州职教中心的示范校建设进度快、成果丰硕,在第一批示范校中走在前列,该校的建设经验对我们学校示范校建设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后 记

江南考察回来已有一周的时间,感觉江南离我们很是遥远,但是那份职业教育的使命感确是更加强烈:我们培养的学生决不能跟农民工争饭碗,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靠技术和技能成为收入小康的中产新贵!

“心诚有界,行者无疆”,示范校建设有时感觉真的是任重道远、真的是在艰难跋涉,但是难住的往往是心,若能鼓足勇气,走出围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远方,真的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篇二

很感谢学校对我们参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专业教师团队培训班的支持,我们这次培训为期两天,时间为20xx年7月21日至7月22日。21日上午主讲为教育学院崔万秋教授,崔教授主讲内容为管理艺术。他从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四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艺术等几方面讲述,并就如何从评价的角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老师们进行探讨。21日下午我们去了秦皇岛高级技工学校参观学习,示范校创建办张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示范校验收工作需要提供的资料,对示范校建设项目总报告的写法、典型案例的写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22日上午主讲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闫志利教授,主讲内容为中职学校执行力管理。闫教授从执行力的概念和内涵、战略执行力、目标分解能力、任务完成能力这几方面展开讲述。22日下午主讲为孙景余院长,他主讲的内容是基于中高职示范骨干校建设背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孙院长就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与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的写法给出指导性建议。

在秦皇岛培训的这两天,有几点体会跟同事们分享,不足之处,望指教批评。

近年来,教师的培训考证、拓展专业的知识尤要先行。知识在更新、技术在发展,教师应不断地充电学习,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的水平。培训和考证,其实就是目标化、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年轻的教师较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深度的掌握能力,如何更好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通过学习和考证是很好的方法。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大力鼓励教师们去参加认证考试,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在职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和考证中,专业学科知识一直是学习的重点,无论是何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都是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集团化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重点解决的是怎样与企业紧密联系,怎样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怎样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建立,使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关系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依托企业先进的技术力量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使得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上新的一个台阶。

总之,非常感谢学校对我们参加培训的支持!只有学校发展好了,作为学校的教师才更有机会外出学习,提高自己。所以,我们教师应当将我们自身的发展跟学校联系在一起,鼓足干劲,努力工作,为把我校创办成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而努力。

示范校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篇三

10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第二批371所项目学校的建设工作全部结束。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作为第三方科研机构,通过系统分析项目学校建设期间的状态数据以及最终形成的系列成果,对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和评价,以期更好地发挥项目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第二批项目学校围绕“做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的目标,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着力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大幅提高了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展,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品牌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效应日益显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带动多元参与,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

(一)拉动多方投入,70亿资金支持项目学校建设

第二批项目学校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下,拉动了地方财政的投入,调动了行业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参与建设、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行业企业对第二批项目学校投入资金总量超过70亿元,为项目学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7.7亿元,占53.4%;,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7.5亿元,占39.0%;行业企业投入资金5.4亿元,占7.6%。

(二)促进教育公平,优质职教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批371所项目学校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布点,其中215所在中西部地区,占58%;107所学校分布在县域,占第二批项目学校总数的28.3%,这一比例较第一批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包括第一批分布在县域内的57所,目前全国164个县拥有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职教资源已经覆盖了全国近5.74%的县域(全国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这些学校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县域人才红利的重要力量。

(三) 提高社会关注,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增强

第二批项目学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吸引了更多学生就读,371所项目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由1,887,580人增加到1,907,614人,其中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增加尤为明显,从218,118人增加到250,346人,增长了14.78%。第二批项目学校建设成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各级媒体新闻报告达到 22596篇,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4631篇,省级媒体报道7436篇,省级以下媒体报道10529篇,校均被报道61次,成为广大群众了解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窗口。

二、推动内涵建设,整体办学实力全面提升

(一) 创新体制机制,职教集团覆盖面达到90.3%

项目学校不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第二批项目学校中有288所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占项目学校总数的78%;牵头组建了351个职教集团,参与的职教集团达818个,职教集团覆盖面达90.3%;参与项目学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达到8685家,增加了77%;参与项目学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的学校数和专业数为3095个和3312个,分别增长了51%和55%。

(二) 聚焦建设重点,形成优秀典型案例百余个

项目学校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强化办学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批项目学校共建设重点专业(点)1435个、特色项目539个,在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创新、内部管理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重点建设内容方面形成典型案例1000余个,经专家评审遴选出最具代表性、能引领中职教育改革的优秀案例109个,成为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样本。

1. 改革办学模式,推动协同育人

办学模式改革重点是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项目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形成校企“双主体”办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数据显示,与第二批项目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达27073家,是建设前的1.6倍;合作企业对第二批项目学校投入资金总额达5.4亿元,是建设前的2.8倍;开设订单班7551个,订单培养学生32.2万人,分别是建设前的1.3和1.2倍;合作企业接收36.3万名学生就业,是建设前的1.3倍;企业参与开发了8461门专业课程,是建设前的2.3倍。

2. 改革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的统一,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项目学校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将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来,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实训车间的同时,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工”与“学”结合,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努力创新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促进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理论学习对接,保证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要求。

3 .改革教学模式,倡导知行合一

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知行合一。项目学校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不断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方式和技术技能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据统计,第二批项目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项目化教学课程由12702门增加到16055门,项目化课程占比由28.3%增加到32.9%。

4. 创新教学内容,促进标准对接

创新教学内容重点是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项目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促进教育与产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数据显示,第二批项目学校对接职业标准创新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课程由13427门增加到19022门,增长了41.7%;主编并公开出版教材2872本增加到6242本,增长了117.3%。

5. 改革评价模式,形成多元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等都需要通过评价得到检验和反馈。第二批项目学校不断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就业岗位从业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和各环节教学评价办法,推动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在传统的师生评价基础上引入过程评价和社会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6 .完善制度机制,实现科学管理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二批项目学校以完善规章制度为基础,大力提升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积极改善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项目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坚持内培外引,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15%

项目学校不断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大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制度,大力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推动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落地,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第二批项目学校师资队伍条件显著改善,专任教师达到91189人,专业课教师61813人,骨干教师23094人,“双师型”教师54000人,较建设前分别增加了5%、8%、46%和15%。专任教师学历学位明显提升,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专任教师由7929人增加到10611人,占比由9.1%提升到11.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由24979人增加到27756人,占比由28.8%提升到30.4%。兼职教师发挥重要作用,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达到17897人,承担教学任务达到230万学时,比建设前分别增加了45.1%和50.3%。教师培训富有成效,用于教师培养培训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比例由4.98%增加到6.68%,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及出国培训的专任教师由13674人增加到24852人,有27.8%的专任教师在建设期间参加过高水平培训。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累计人天数达到948509人天,人均15天,是建设前的1.3倍。

(四)促进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翻番

项目学校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为抓手,以合作共建为基础,以开放共享为目标,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为主线,广泛参与、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的工作机制,开发、公布和共享了一批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标准化、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的能力,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二批项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网(主干网)带宽均达到1000m水平;校园网节点达到646196个,增长了74%;多媒体教室27753间,增加了53%;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专业达到2689个,是建设前的2倍;数字化专业课程达到16671门,是建设前的1.9倍;网络课程达到8468门,是建设前的5.6倍;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总量达到2605tb,与建设前相比实现了翻番。

(五)增强基础能力,校内实训工位新增1/3

在地方政府和举办方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学校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数据表明,第二批项目学校建筑总面积达到3728万平米,校均突破10万平米,增长了7%;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新增36.9亿元,校均新增设备值近1000万元,增长了34.4%;校内实训室新增7183个,校均新增19个,增长了34.6%;校内实训设备新增34.3亿元,校均新增924万元,增长了33.6%;新增校内实训工位近21万个,校均新增560个,增幅达到1/3。

(六) 拓展交流合作,国际合作培养学生过万人

项目学校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加大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引进的力度,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在学生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方面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并在招收留学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第二批项目学校国际合作开设专业264个、国际合作开发课程602门、国际合作编写教材128本,分别增长了1.1倍、1.7倍和4.1倍;引进国外课程393门、引进国际证书193个、聘请外籍教师269人,分别增加了147%、91%和52%;国际合作培养学生14053人、国外就业3338人、接收外籍学生1054人,都较建设前有明显提升。

(七)强化文化育人,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

项目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起来越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积极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探索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项目学校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打造文化育人平台。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形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服务学生成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一) 职业技能显著增强,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增加7成

第二批项目学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一直保持高水平,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数持续增加,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升。数据显示,项目学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增至96.7%,上升了3.3个百分点。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技能竞赛中获奖数分别达到30104、5345和104个,较建设前增加7成。

(二) 就业水平保持高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4%

第二批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高,继续深造学习的比例稳步增长,毕业生就业呈持续向好的态势。数据表明,项目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突破190万人。本年度应届毕业生超过54.6万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97.1%提升到98.4%;升入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由10.7%增加到13.9%。

(三)就业质量持续向好,毕业生起薪平均增长500元

项目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稳步提升,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明显增长,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向好。据统计,项目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88.3%,较之前提升3.2个百分点;用人单位满意度从92.4%提升了95.2%;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到2100元,较建设前增长了近500元。

四、服务区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一) 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技术服务到款额超2亿元

项目学校紧贴企业需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与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公认的高水平能工巧匠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中小微企业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工艺咨询、 产品制作、管理改良等服务,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两年来,项目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由216个增加到574个,增长了165.6%;开展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由3496个增加到6481个,增长85%;申请专利达到1023个,增长82%;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2.3亿,增长77%。

(二)创造人力资源红利,职业培训规模达2千万人天

项目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所、公共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提高了当地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不仅让没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摆脱了就业难的困境,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人才红利,在解决结构性失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年来,第二批项目学校鉴定工种数达到8256个,较之前增加了32%;职业培训总规模达到20xx万人天,增长了29%;培训企业员工610万人天,增长64%;职业培训总收入达到5.4亿元,增长了38%。

(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学校服务社区超2百万人天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社区服务是职业学校的重要职能。项目学校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面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展了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年来,项目学校面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2.7万余天,增长42%;服务社区超过200万人天,增长49%;培训社区居民42.5万人次,增长27%。

(四) 服务全面小康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攻坚计划

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各地积极教育扶贫攻坚计划,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中职示范学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学校积极整合职教资源,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和调整专业设置,为实施精准扶贫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强化技能培训,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坚强保障;努力加强师资建设,为实施精准扶贫给予支撑。第二批项目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实施面向农村或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农民和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促进劳动力转移,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扶贫攻坚的最有效手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