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研究性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曼珠最新语文研究性报告(汇总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研究性报告篇一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语文研究性报告篇二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新的学习方法。笔者把它分为社会化和校园化两种类型。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改变。教师的指导作用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之中,只有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本文以笔者所先后指导的六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例,着重阐述学生在确定选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及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正文内容:

9月中旬,河南人民出版社《作文指导报》主办的“南阳市第八届作文颁奖暨语文教学报告会”上,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在其所作题为《我的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中,讲到自己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及诸多好处。会后,笔者也不揣浅陋,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于春期至今,在所任教的班级先后组建了六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来有过不少的体会和感受,现笔录于后,以抛砖引玉、惠及更多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或课堂、教材、课外图书中选择、确定所感兴趣并有研究价值的可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有长期的研究(二三年)、中短期研究(半年至一年)和短期研究(一周至两三个月内),相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研究似乎不太合适,初中生更宜于做短期研究。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属于社会化研究性学习,从课堂、教材、课外图书中选择研究专题属于校园化研究性学习。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后者似乎更适合一些。笔者所指导组建的六个小组均为校园化短期性研究小组。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最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适时转换自己的指导方式。笔者在该教学实验中着力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指导学生恰当选取研究课题。

进行课题研究,选题极其重要,它是研究的“核心”和“命脉”,直接关系到今后研究的方向、进程、成果和效益。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是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名称应当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能够画龙点睛地反映整个课题最为主要的特征,简明扼要地揭示课题的主要论点,它也好似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说,好的选题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一半。

在研究的最初阶段确定课题时,学生往往只凭兴趣、感觉和爱好进行选题,常常存在着范围过大,内容空洞,研究指向不明确等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下手,而盲目地将某种临时想到的问题作为选题的依据。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加以否定或指责,应当和学生讨论交流、共同研究,直至所选课题达到目标清晰、指向明确为止。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共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提高选题的能力和技巧,在其今后选题时避免或减少不该出现的问题。

综合前后六个小组一年来的研究情况,笔者将选题过程归纳为两个阶段:

1、感性认识阶段。我们平常所做的理化生等学科教材中的实验常常是将实验的目的、材料、方法、过程甚至结果等全部在教材中呈现给学生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的是没有新鲜感、缺乏探究价值、重复性的“验证”工作,且个别实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动手的兴趣,不得已而为之,只好消极被动地接受,失去了学习本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性学习将学习的权利完全还给了学生,由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行确定可研究(包括研究的难易比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从前后六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的选题都密切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极大地诱发了他们探究的动机。在选题的同时,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可贵的思维过程。黄玉峰老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校训也称:“我不要求你做出什么,我只要求你想做什么。”充分证明了这一经历的可贵性,实际上,它也确实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理性认识阶段。研究课题是在问题中确立起来的,但并非任何问题都可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必须考虑到它有无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确定课题的同时,应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体规划。最初选题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只凭兴趣所在,忽视必要的背景知识、忽视问题的可研究性,即研究的价值和难易比值(以通过努力可以较轻松的完成为宜)。选取课题是否科学,如何开展研究,预期结果如何等都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告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综合考虑可操作性、研究价值等因素后,重新审视最初的选题是否合理,最终确定研究课题的题目。

二、指导学生制订研究目标及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性学习活动要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方案制订得是否周密、细致。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可以使研究过程刚一开始就做得合理、有序、方便可控。

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像盲人走路一样习惯于让老师牵手领着。现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选课题,刚开始学生会感到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指导他们及时制订研究的目标和方案。因此,在他们每一次的研究课题选定之后,我都要求他们每个小组上交一份详细的实施方案,写明拟采取的研究模式,研究所需的技能,搜集信息的方法、途径,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预案,乃至各个阶段的预期成果等。事实上,学生在写实施方案的同时,也理清了思路,为下一阶段开展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另外,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对所确定的选题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刻的反思,对提高其选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三、督促学生实施研究方案、达到研究的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程、遇到的困难,以及有哪些帮助性的需要,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在这一阶段里,教师要与学生定期沟通,随时了解、督促和指导他们目标、方案的实施。另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研究小组内每位组员参加研究的情况,指导研究小组负责人做好小组内组员的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有研究的责任感,承担起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尽可能使每位组员都能充分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

四、指导学生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在对学生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在选题、设计、实施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此时要及时指出,帮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对于报告中的思路混乱、语义不清等文理方面的不足,教师要及时帮助、指导学生修改。另外,内容重复可能是学生研究报告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教师此前应注意指导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培养和发展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最终都能根据需要取舍资料,产生一个科学、完整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

最后,笔者认为,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应努力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变“指导”为“指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剥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权利;二是变“指导”为“不导”,完全任由学生行事。在研究性学习模式刚刚开始阶段,特别是在这种学习方式尚为新生事物的今天,学生的惯性思维还未完全扭转过来,如果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学生从研究性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使之流于形式而使学生一无所获。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网友来稿)]

语文研究性报告篇三

xxxx年12月开始,我担任了08级6班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研究的课题是关于禁止中学生吸烟问题的活动策划。这是一个关于项目策划的研究性课题,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活动,我自学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和各地的经验介绍,并认真请教其他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即可,从这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远远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这次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资料的搜集、活动策划两大个模块,在学生为课题做资料搜集以及活动宣传的准备时,我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具体做法,只是提醒他们尽量按计划完成任务,收集到必要的资料,及时进行活动宣传并且注意收集反馈结果。在明确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之后,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研究过程当中,他们不仅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出禁烟活动的海报并制作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查阅资料发放问卷回收问卷以及问卷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来查阅文献。

在取得资料之后,我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删减和总结,由于资料的取得并不容易,所以在材料的删减环节中学生很难抉择,无法尽快确定有意义材料,所以对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只有围绕主题的材料才属于有意义材料,而无关材料尽管精美动人也不会突出主题,甚至导致干扰和淡化主题。明白原因之后学生对整理后的材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并最终成功完成了活动的宣传以及实施。在报告过程中孔令前同学充分展现了她应对突发情况的才智,在其他成员的协助下将整个课题清晰的展现给大家,整个课题报告虽然不完美,但却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再一次了解了青少年吸烟的危害,并在五四运动的纪念日来临之际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更多的同龄人,与此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成员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活动的安排以不干扰正常学科的学习,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比展现自己更重要,学会了如何从繁琐的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且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悄悄地发生了转化,由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无一不说明他们的变化。作为他们的老师和伙伴,我的收获不仅仅是熟悉了如何去帮助学生,而且发现原来只要方法得当,被学生抱怨的枯燥无味的学习其实也可以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这就提醒我,即使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咨询特点、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报告篇四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程。2000年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语文研究性报告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