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目标(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笔尘螳螂捕蝉教学目标(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教学目标篇一

《螳螂捕蝉》一课是六下第三单元第10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个侍奉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围绕中心小学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首先、学习寓言,明白寓意

文章故事性较强,螳螂捕蝉的'故事说得清楚明白,又配有插图,学生一读就能读明白,重点是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并结合文言文的叙述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并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藏的祸患哪。吴王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

其次、读文质疑,明确重点

课文的难点是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吴王通过寓言故事领悟到的其实就是大臣们劝说的道理。问题就有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同样是劝,少年的劝阻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第三、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

第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少年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问什么要这样讲?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2—4小节,读读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能体会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么?划出有关的词语,组内交流。

第五、展示汇报: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少年

最后,总结提升: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学寓言说寓意,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老师更多的是引导,体现了“让学”的思想。不足之处在于让得还不充分,导得不够流畅,前面拘泥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在汇报交流时时间有些紧,讨论得不够深入。

螳螂捕蝉教学目标篇二

一直觉得,寓言故事主要教什么?就是教它的寓言道理呀!所以,《螳螂捕蝉》一课没有太多可教的,就是能悟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即可。

去年,对教材又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领悟寓意是第一个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是要体会少年的睿智与口才,再者是吴王的固执到恍然大悟这样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翻着去年的旧教材,书上这么写着。今年,读了沙主任的《承载匠心的感叹号》一文,也颇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区区几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独到之心,实在佩服沙主任独特的文本解读,也实在佩服文本的建构,原来最特别的东西就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字中。

今天这节课,我想,学生一定能学到,文章里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标点符号都可以圈出来玩味玩味,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影像:如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的期盼;少年循序渐进如钓鱼似的吊足吴王的口味,最后才揭示谜底等。

螳螂捕蝉教学目标篇三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螳螂捕蝉教学目标篇四

《螳螂捕蝉》一课是六下第三单元第10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个侍奉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围绕中心小学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首先,学习寓言,明白寓意

其次,读文质疑,明确重点

课文的难点是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吴王通过寓言故事领悟到的其实就是大臣们劝说的道理。问题就有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同样是劝,少年的劝阻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第三,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

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

第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第五,展示汇报: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少年

最后,总结提升: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学寓言说寓意,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老师更多的是引导,体现了“让学”的思想。不足之处在于让得还不充分,导得不够流畅,前面拘泥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在汇报交流时时间有些紧,讨论得不够深入。

《螳螂捕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螳螂捕蝉教学目标篇五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网上其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直觉上总感觉不是很好。反复读、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设计好像很热闹,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课堂目标指向哪里?思索许久,我觉得本课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这个故事的简单导致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导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到位。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

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

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

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时,我结合练习册指导学生自学,解惑,并指导复述。第二、三个问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问题驱使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而后进行交流指导。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少年和吴王对话时的心情。抓住“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潜伏着祸患呢”一句,感受少年心忧国家命运、冒死直谏的勇气。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比较大臣们和少年在劝谏方法上的不同。然后,再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会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由此引申开来,教育学生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遗憾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似乎有些沉闷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在课堂上也有所欠缺了,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也没有落实。似乎一堂课的时间还并不够。很是矛盾,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有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解决了。如何让课堂更有效,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在教学中摸索,解决的大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