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笔尘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其中的观点和见解都很独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2022新课程标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行。暑假期间,在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史宁中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22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

一、2022年新课标出台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并且现阶段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到糊了新要求、新挑战。加之2011版课标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使新课标颁布成了必然要求。

二、2022新课标“新”在何处。

2022新课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调整:

1、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

2、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3、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

4、趋向多学科融合,注重实际运用。

5、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新的教学评价,2022版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有了明确规定,建议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

三、《新课标》学习后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中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2、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准则。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清楚新课标中哪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变化,还必须要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掌握了这些,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清楚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进而确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将这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样的层次。是了解还是理解,是熟记还是掌握?比如,之前的教学中涉及到的证明都是几何证明,而新课标要求中不仅涉及几何证明还加入了代数证明。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

3、教学中必须以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评价。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创新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党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二

2022年4月,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继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后,时隔11年,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曹培英教授、史宁中教授先后通过线上活动,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专题讲座,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时代气息。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二、“综合与实践”被赋予具体内容。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中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在主题式学习中,常见的量将以跨学科的内容形式设计在“综合与实践”中。比如: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年、月、日的秘密:认识年、月、日等。

这让我想到在今年5月19日举行的包河区小学数学二片教学研讨线上活动中,来自屯溪路小学的欧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人民币使用手册》一课,欧阳老师采用的就是项目式学习,通过“量与计量领域”、“电子支付社会背景”和“国家主权”三个方面设计项目学习的内容:不扫码,7元可以怎么付?关于人民币,你都知道什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了解什么?《人民币使用手册》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作“我会认”?整节课孩子们乐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国家主权的种子。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重点探究了100元人民币。课后老师分时间段做了具体任务安排,让孩子们继续探究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并给它们做介绍,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认识克、千克、吨、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史教授指出:要注意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传统文化的知识。

回想起2019年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我呈现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我的师傅刘主任评课时就指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墨子就曾说过:圆,一中同长也。说的多好,外国数学家是从感官上感受圆的美,而我们的老祖先是从本质上揭示圆为什么这么美。不仅如此,刘辉的割圆术、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等等,无不彰显我们的祖先对于圆探究的成果,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渗透,这就是文化自信。我想,如何在数学课上更好的呈现数学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去实践的。

2022年新课标已颁布数月有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不断地、反复地去研读,比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增加了尺规作图和计数单位的内容等等。

不禁想起楚大夫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前路漫漫,但我必将砥砺前行,而新课标就是前行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数学教育之路。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三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四

趁着假期,静下心来研读了4月22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

《2022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01版课程标准和2011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比前两个版本的课标:一、关于变化: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新课标还提出了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具体表现在:

一、新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新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新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三、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2022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并且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以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还原数学本色,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把教育视作“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求努力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教育”,从而使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转变教学育人观念。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数学教学不仅教概念、定理、公式;不仅仅是让学生做练习题、考试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及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数学教学不仅要思考——在今天的课堂上教什么样的数学?更重要的,还得思考——学了数学干什么?要把握当下,更要面向未来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深度学习——主动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课堂变革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数学: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素养导向学习目标、促进思维学习活动、确保目标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数学,构建数学体系——抓住数学本质——发展数学素养——感悟数学价值整体认识;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规律从课堂教学做起,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会学习数学。

深度学习适合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并不仅仅是针对具有挑战性或是难学的内容;深度学习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并不是指适合优秀学生;深度学习从记忆、模仿到主动思维,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

习近平主席指出教育“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相应的能力和提高。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六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xx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xx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七

《2022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01版课程标准和2011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对比前两个版本的课标,大家会发现“数感”这个核心词贯穿始终,同时2022版课标中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核心词——“量感”,由此可见“感觉”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数感”“量感”呢?“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围绕这三个问题,我将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什么是“数感”?什么是“量感”?

2022版课标中分别对“数感”和“量感”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的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和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p7)。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p7)。

从以上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不管是数感,还是量感,都是一种直观感觉,都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p1),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和“量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二、“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数量”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事物的多少,史宁中教授说:“‘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量’是度量的结果”,也就是说,“数”和“量”本身是紧密联系的,在现实世界中,数与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分割开的。然而,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量感与数感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数感是“一种关于数的直觉”,也就是要抽离具体的量,用符号表达现实世界,更抽象;量感则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度量,用史宁中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数感可以去掉后缀名称(单位),量感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举个例子来说,买西瓜时,瓜农能够根据西瓜重量快速算出钱数,这是“数感”;我们要10斤左右的西瓜,他们能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找到一个差不多重的西瓜,这就是“量感”。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

任何感觉的形成都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

1、创设具体的操作情境。

不论是数感的建立,还是量感的建立,学生必须要经历自主操作,才能实现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内化数感和量感。例如,在张月老师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进位)》一课时,设计了用摆小棒的方法探索26+4的口算方法,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到4根小棒和6根小棒凑在一起是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也就是多了1个十,进而初步建立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数感。

又如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一厘米,观察一厘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1厘米,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用尺子测量手指、铅笔、橡皮、书的长度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量感,然后根据对这些基本量的感知,再去判断铅笔盒的长度、书的宽度等等,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感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对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的理解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联系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量感。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出示了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超市情境,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并提问:为什么生活中的价格常常要用小数来表示?从这一环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进行学习,这对于认识小数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千米”、“平方千米”、“吨”这些较大的单位时,因为很难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感知这些量的多少,因此老师们经常会联系一些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去年听戴燕老师《认识千米》一课时,她就通过举了两个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了1千米的量感,一个是以学校操场为例,围绕学校操场走1圈大约是200米,围着操场走5圈大约就是1千米,另一个例子,是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桐江新村大门口,大约是1千米。这两个生活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共情,并在脑海里建立了1千米的直观感知。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感觉”,就在借助“真实生活”中得到了建立。

2022版义务教学数学课标中指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含数感、量感、符合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p5)在小学阶段“数感”和“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把课标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量感,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八

这个假期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研读了新课标,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化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会”及主要表现: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初中课程内容的四大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侧重培养不同表现的核心素养。

数与代数部分: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空间与图形部分: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统计与概率部分: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

综合与实践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从四个方面诠释了课标修改的前提、内容以及必要性。从教师对课标的认知上的理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还原数学的本质,从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提出恰恰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在数学上有所造诣的根本。而设置问题情境又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前提。

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间的关联,落地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确定初中阶段“图形的性质”主题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设计课堂教学每一细节之处。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细化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怎么教”。

作为教师,先从小处着手学习、落实。细心研读“教学实施”部分提出的“教学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落实课标要求有抓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加强综合实践和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实施给出了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

比如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其中一条就要求“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注意创设真实情境,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教师教学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教材情境的熟悉程度,合理选取问题情境。一句话,学习素材要真实可信,孩子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新知探究之旅,调动孩子强烈的探究热情。课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果理解楚了这一条,就能明白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舞台”了,也就会慢慢改掉教师“一讲到底”的毛病。

学习新课标、理解课标精神,我今后对课标的解读仍会采取听取专家现场讲座、线上视频学习、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边学习边践行边感悟,努力理解新课标的精髓。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九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研读,使我受益匪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感悟。

第一,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必须是对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课堂之内的数学应用来说都重要的内容。

第二,它们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主干地位。

第三,必须能将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初中的“数与代数”领域中,数及其运算、字母(式)及其运算都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整体来看,这可以看成一个大单元,当然,也可以分开来看成两个中单元,它们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初中的数学课程,对于这样的核心内容,我们在理解课程内容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要帮助学生搞清楚运算的对象,在初中阶段运算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数,包括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和初中拓展的有理数,无理数组成的实数,让学生了解在这些不断扩大的数的范围过程中,是运算在追求可逆性和封闭性的结果。另外一个运算的对象就是表示数的字母(式),各种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也可以类比数的概念和运算进行迁移。

(2)要不断理解和认识运算的背景和意义如为什么要做加法,为什么要做减法,为什么要做乘法或除法。等等。只有不断理解运算的含义,才有可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来帮助解决问题。

(3)要理解运算法则。不仅要教给学生运算的法则,而且要帮助学生去体会制定这些法则的意义和合理性。理解运算法则实际上就是运算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4)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恰当运用运算,或者能够找到更为简洁的运算途径。

(5)要能够理解除精确的运算外,还有估算或逼近的概念,学生应该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这样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后,就可以在具体实施中进行单元主题设计了。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充分考虑了本单元内容的学科本质和地位的基础上,将本单元的内容放在更大的范围(数、字母及其运算)内进行考虑,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以期实现深度学习。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

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网络培训,使我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我对课程目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遇到一些较数学问题学着自主理解、分析、解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知识结构。

新课改对老师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小单元知识结构,有大单元知识结构,明白知识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对知识的讲解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好眼中有学生,才能更好地创生课堂。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更应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一

聆听了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题为《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修订总体情况介绍》的线上培训讲座。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解读。通过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感悟颇多。核心素养的提升。史教授从“双基”到“四基”,再讲到核心素养,强调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对我们日常。

教学。

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基本的内涵也可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认识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思维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体现了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新课标给我们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一种自身的潜意识,让学生把数学真正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会数学,应用数学。

二、实现学科融合的。

教育。

要求。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提倡把跨学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理化课程的工具,所以新版《课标》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这也将是我们一线教师今后致力研究的大方向。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纵深延伸。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紧跟课标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二

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三年级三位带《道德与法治》的老师一起研读了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三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见识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四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们几位平顶山市第8批骨干教师们认真聆听、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经过马云鹏教授的解读与答疑,我深刻领悟到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数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作文吧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与潮流,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五

在x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xx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22版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进一步领悟到了教育理念和新的目标,充分认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概括与感悟:

1、十八大、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0xx年教育部提出通过“核心素养”落实,对高中课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标应如何修订落实,如何衔接。

3、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提倡把学科内容、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即数学抽象,体现的是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即数学推理,体现的是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即数学模型,体现的是数学的广泛性。

核心素养的教育特征:使学生拥有某种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使学生拥有某种观念即基于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拥有某种能力即基于实践的掌握。

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低学段基于感官,对知识的要求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学段基于概念,对知识的要求更一般更侧重观念、思想、能力。初中7个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几何直观等几个方面。

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结合xx教授所讲我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并非直接通过学习就能得到,而是在各种概念的理解中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渗透从而在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这样才能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地生根。

学段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课标体例发生了变化:增加一章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中增加内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体例变化使教师更清楚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习什么、学习程度、如何学习)。变化原则:增加代数推理、增强几何直观。

内容方面的变化:初中增加:理解负数的意义、《九章算术》方程篇、近似计算、了解代数推理、韦达定理。

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变化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尤其作为一个新老师要以课标作为导向研究教材才能更精准的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

无论课标如何变化,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涓涓细流”。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就变了,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能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做学习型的“新”老师。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六

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三、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模式多元化。

数学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学的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成为了上课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充当“灌输”的角色,而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理解。实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七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犹如灯塔,为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5月中旬,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观看了xxx教授的专业解读视频,并进行了学科研讨,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再次捧书研读,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

20xx年版课标在20xx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变化与突破。

(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

20xx年版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会”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课标组将核心素养分学段进行表述,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的明确提出,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以及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0xx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总目标以“三会”为统领,体现基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0xx年版课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将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分解为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基于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融入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20xx年版课标虽然在内容结构上保留了20xx年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又进一步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

例如,第一至三学段,将“数与代数”领域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将“图形与几何”领域原有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从而表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融于一体;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原有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意在突出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与主题调整的思路一脉相承,内容的表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

20xx年版课标还对一些具体内容做了增删或调整。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感悟和符号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取消了“简易方程”,强化了“字母表示数”内容的学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将“百分数”的内容纳入“统计与概率”领域等等。

(四)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

20xx年版课标改变了20xx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

例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核心素养达成的要求。

20xx年版课标的教学提示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阐述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指出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强调以跨学科的主题或者项目活动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五)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xx年版课标通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部分阐述与评价相关的内容。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水平的情境和活动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要求。特别注重“四基”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价建议”提出了形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与核心素养一致的命题规划和方法。

重点与建议。

20xx年版课标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切实理解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准确把握数学课程内容本质、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者要全面理解以“三会”为统领、融入“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认真分析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关联的核心素养,创设和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把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在每一个环节。

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

课程实施者要理解20xx年版课标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结构化重组和部分内容的调整是为了使概念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有机结合,有利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例如,小学阶段新设定的“数量关系”主题,增加的尺规作图内容,调整的百分数内容,以及去掉简易方程、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变化等。教师是20xx年版课标的最终实施者,有效的教师培训、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非常重要。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个别知识点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整体研修、整体备课是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清楚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与核心素养是怎样融合的,还应当清楚教学内容与前后年级所学内容的关联。

总之,20xx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八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在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关键词:2022年版义教课标;数学课标解读;核心素养;实施建议。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对于数学的基本性质,2022年版课标除了坚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论述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提升了人们(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基本理念。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活动经验的积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二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三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四是“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提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强调“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课程理念是设计与实施数学课程的基本遵循,体现在2022年版课标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课程要素之中,也应当在各层次的课程实施中起到引领作用。

(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提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继承和发展。2022年版课标阐述了核心素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不仅继承了2011年版课标“核心词”的合理内核,还从内涵上将核心素养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贯通,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和阶段性表达。

“三会”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课标组将核心素养分学段进行表述,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观念,即基于概念的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能力,即基于理解的掌握。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的明确提出,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以及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022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总目标以“三会”为统领,体现基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四基”自2011年版课标提出后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共识;问题解决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面育人教育方针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将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分解为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基于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融入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2022年版课标虽然在内容结构上保留了2011年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又进一步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例如,第一至三学段,将“数与代数”领域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将“图形与几何”领域原有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从而表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融于一体;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原有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意在突出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与主题调整的思路一脉相承,内容的表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例如,第一至三学段“数与运算”的主题是由原有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个主题组合而成,表明数与运算存在密切联系,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通过计数单位予以表达;而小学阶段每种运算的算理都涉及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强调这样的关联,使得整数、小数及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具有一致性。2011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不涉及具体知识内容,为了适应跨学科学习的需要,2022年版课标通过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并凸显了跨学科学习,学生将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第一至三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将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方向等内容融入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中,设置“营养午餐”“水是生命之源”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活动,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度量衡的故事”等主题活动渗透与数学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设计使得“综合与实践”既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又融入部分知识内容,更有助于在实践中落实。2022年版课标还对一些具体内容做了增删或调整。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感悟和符号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取消了“简易方程”,强化了“字母表示数”内容的学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将“百分数”的内容纳入“统计与概率”领域,等等。

(四)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

2022年版课标改变了2011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例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核心素养达成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的教学提示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阐述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指出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强调以跨学科的主题或者项目活动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了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对代数推理的重视,2022年版课标强调的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的教学理念,与《高中课标》一致,体现了现代数学借助几何建立直观、通过代数予以表达的基本特征。

(五)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22年版课标通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部分阐述与评价相关的内容。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水平的情境和活动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要求。特别注重“四基”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价建议”提出了形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与核心素养一致的命题规划和方法。

2022年版课标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切实理解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准确把握数学课程内容本质、与核心素养的关联。第一,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者要全面理解以“三会”为统领、融入“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认真分析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关联的核心素养,创设和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把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在每一个环节。第二,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课程实施者要理解2022年版课标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结构化重组和部分内容的调整是为了使概念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有机结合,有利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例如,小学阶段新设定的“数量关系”主题,增加的尺规作图内容,调整的百分数内容,以及去掉简易方程、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变化等。小学阶段的这些变化将会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影响,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例如,小学阶段去掉简易方程后,初中阶段如何统筹和表述方程的内容?小学阶段增加尺规作图之后,初中阶段如何开展尺规作图的起始教学?第三,做好2022年版课标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做好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校本研修、教学评价等工作,是2022年版课标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是2022年版课标的一种转化形态,教材编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结构,认真研究并落实教材编写建议,选择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是2022年版课标的最终实施者,有效的教师培训、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非常重要。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个别知识点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整体研修、整体备课是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清楚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与核心素养是怎样融合的,还应当清楚教学内容与前后年级所学内容的关联。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形成并推广有效果、可借鉴的优秀典型教学案例。

总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专业19篇)篇十九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相关范文推荐

    游西安兵马俑(精选18篇)

    写优秀的作文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展示出的高超技巧和独特见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同体味其中的魅力。尊敬的女士们、先生

    读第猎狗有感(汇总19篇)

    优秀作文是在对所写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后,能够准确表达出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列举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今天我读完了《第七

    我的姥爷姥姥学生(精选23篇)

    优秀作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能够反映作者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快看看表几点啦?”唉!姥姥是个

    消防安全委托书(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取得写作突破的法宝,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受托人:身份证号:我

    驾校理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个人提高和进步非常重要。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文章。

    元旦登山活动方案(实用18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团队合作和多方沟通,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顺利进行。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活动方案范文,并挑选适合自己活动的参考。为丰富我校教职工的课余生活,促进教

    土建年度个人总结(优秀21篇)

    通过总结个人的收获和不足,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策略。接下来是一些通过多方面角度进行总结的个人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本人于2011年6月7日加

    生产一线员工年终工作总结(通用18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一种评估和归纳,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记录和思考。小编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从进入公司制造部担任

    女生节主持稿大全(17篇)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莅临参加今天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接下来,您将看到一些经过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度金融市场基础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自己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