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BW笔侠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

范文范本既可以是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品,针对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一

民族文献的研究首先是对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但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又不是简单地求其字义的解释,而是以“理解”的态度去揭示古代的普遍精神。

文字符号的研究不是考据,而是需要研究者进入到整个文本符号的内在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民族文献的发现极为久远,早期的甲骨文、金石文献被发现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是一种暂时无法解读的文字符号。

这种文字符号与所组成的文本在当时所体现的就是远古时期的普遍精神和生命,而对这些文字符号和文本的解释,就要研究者通过“理解”的途径进入到整个文本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内在生命中去解读其中的含义。

最终,才能解释出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体会理解与解释的不同,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前提,解释则是理解的发展和说明。

理解包含两个要素,即领悟个别和综合个别成一整体。

同样,解释也建立在特殊或个别的说明和综合特殊成一统一体的基础上。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解释是作者精神的重构,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乃是对已经被形成的东西的真实的再生产或再创造。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我国文献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但是,由于认识和正确解读等方面的理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例如,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源于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于阗地区的佉卢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系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700年以上,被用于铸币、书写契约及翻译佛教文献。

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

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但是理由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如果现在有一本这样的文献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诠释学去“理解”并最终解释呢?目前,我国虽然收集保存了一批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东巴文、水书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文献,但真正能理解和读懂这些文字的人大多早已故去,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献变成了难解之谜。

如果能把诠释学的“理解”策略,引入到图书馆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去,那隐藏于这些民族古籍中的神秘大门,一定会被诠释学这把理解和解释文本的钥匙逐一打开。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二

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开展有序。

在院里统筹安排之下,事前我学科就在“历史的天空——海之南”上发布培训信息和通知公告。各市县教研培训部门也极为重视给力,组织到位。培训代表们入住的酒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8号下午参训代表基本到齐,后即可吃到丰盛的晚餐。没有人因为吃饭住宿等问题发生不愉快。19号早上八时半培训班准时开班授课。教培院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主持开班仪式,做了简短发言,并强调了培训期间的纪律问题。还组建了专家团队和班委会。班委们负责考勤、传发学习资源、组织讨论、主持在线研讨等工作。各项安排有序,工作开展顺利。

二、活动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多样。

按照活动日程安排:19日上午,人教社张振海主任作了《把握课标精神,提高历史素养》的报告。他从文本形式及其特点入手以新旧课标对比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做了讲解分析。使大家了解到20xx版课标的基本概貌。讲述结束,张主任还就相关问题与培训讲师做了问答交流。张主任的分析精辟透彻,高屋建瓴,解答了许多老师心中的疑惑,使大家豁然开朗,大受启发。

19日下午湖北宜昌王英姿老师做《精讲“点”把握“线”》讲座。王英姿老师认为,在20xx版新课标框架下,要精讲“点”,把握“线”。她从精讲的前提条件和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精讲“点”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线索串起来,使历史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王英姿老师的讲座,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史实丰富,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0日上午,海口市教研员林子齐老师就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问题做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全国珠海历史年会初中展示课引发的思考”的讲座,他以认真求实的态度,详细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吴建红老师结合实例就教学设问问题做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浅析课堂的无效与低效提问及改进的策略“的讲座,两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见平时做学问的功夫,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20日下午,所有参训学员分为两个大组讨论修订后的课标和教材的主要变化及在教学中的基本对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后,大家表示:需要重新认识课标,认真研读,善于整合资源,重视细节处理,根据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学情出发进行设计,注意初高中内容衔接等重要问题。

最后,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从自己以前的培训学习经历和体会导入,引导大家认识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就“我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组织大家进行了探讨交流。如中考是否闭卷和开卷等等问题,纠正了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虑。

这样较为紧凑的日程安排有效利用了时间,也节省了时间。培训内容充实,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培训内容多样化,有讲解有问答有讨论交流互动,这些使得培训不流于形式,不单调枯燥。

三、趁热打铁,在线研讨。

为进一步深化此次培训学习,我们趁热打铁,于26日上午又选派“精干团队”主持了题为“你为新学期做好准备了吗?”的在线研讨,重点围绕谈“学期规划”和“学期开篇”,实实在在谈做法、交流想法。为期2小时的在线研讨,大家就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备课,开展小活动和竞赛等等做了热烈讨论。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评论,最后将整个研讨延续到了第二天,阅读2700次,发表评论2800多条,创历史新高,堪称历史人的历史之最。从此足见历史人学习热情之高涨,态度之认真。在线研讨实际上是对新课标培训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让学以致用,获益匪浅!大家说,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收获,结识新的朋友,坚持学习,把研讨进行到底!

此次培训工作,领导重视,我部安排得当,各单位配合得力,组织有序,认真地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

20xx年8月27日。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听课者,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情绪,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首先教师要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与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评价出他是一个“暴君”,而有人会评价出“千古一帝”,无论对哪种评价,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摆出足够的论据,最后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其次教师要针对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多讲一些历史故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讲述,以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上,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辅助教学,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听课气氛的培养。

2.善听――听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很多时间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学生听的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因此对学生听课能力培养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具体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形成具体的画面或图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有真切的理解,例如对西罗马从形成到最后灭亡的过程,就可以在黑板上用图表表示出来。第二,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比如,通过学习对欧洲殖民扩张以及殖民者干下的滔天罪行的叙述,让学生分析出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却给欧洲带来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第三,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注意历史的纵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中国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理解。第四,教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讲课的语调和节奏。教师在讲授时,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可能采取不同语气和节奏,重点知识可能加重语气,或重复叙述;对某些内容可能采取疑问的口气,引导学生生疑、思考;对某些理论可能有目的地讲半句,留半句,让学生去推导或总结。

3.多想――学习思路的培养。

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结构时,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了解某一历史知识现象大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本质是什么,有何作用”。

4.多问――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课时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或不知问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向学生发问,在无疑处生疑,在疑处发问,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学会发问。比如在讲到丝绸之路时,可向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大秦经商,沿途会遇到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可能会提出来不同的问题:西域人民的生活怎样?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西域的地理环境怎样等。这样一来,学生就锻炼了质疑的能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肯定,让学生自己感到有能力,有机会提出问题。另外,当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太明确或难以回答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这次革命的前途是什么?领导阶级是谁?这次革命和以往的革命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一来,题目思路就明朗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勤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适当记笔记,可以手脑并用,加强记忆效果,并可以为今后复习提供帮助。记笔记是一种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帐,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发生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的速度,为此要教育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处,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还可以记下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记笔记不一定都要记在笔记本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内容,如小标题、序号、对某些词语或概念的解释、对文中某句话的补充等可直接记在书本的空白之处。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君主立宪”这个词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在书上,以加深理解。另外,记笔记不一定每次要用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以节省时间。但用符号表达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的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如果听课、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避免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理解,没有记好的笔记先写下标题或作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

总之,学生听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位教师对些都要加以重视。此项工作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将会有大的收获。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四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成绩。

一、讲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

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第三点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学生可饶有兴趣的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残酷性。再比如:《明治维新》这一课,讲到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时,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向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中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很有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所以我顺水推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这个框题时,因为此框题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书,然后快速找出重点,然后把它设计成问题提问给其他同学,同学不会回答的问题,再由老师讲解的方式讲述本框题。以这种方式讲课,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所以看书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想当老师提出问题所以都在积极寻找问题并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个框题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和老师的补充很轻松的就掌握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问题而且记忆很牢固。讲到“辽宋夏的和战”这个框题时,因为澶渊之盟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本框题,让学生讨论两分钟,各抒已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记《芦沟桥事变》可记为:“日军狂叫不管三七二十一(37,7,7)一定要独占中国”。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如“口诀记忆法”,它是把主要的知识变成顺口溜等形式来记忆的一种方法。如记“战国形势图”时可编成顺口溜记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当然记忆的方法还很多,如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只要我们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学方法的探究贵在坚持,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五

您好!

我怀着十分真诚和坦率的心态,向您展示一个学子的心路历程和不倦追求。或许,这短短的几页文字不足以概括我的全部,但是,我期待着您能给我一个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我叫xxx,出生在xx省xx市的一个郊区农村。,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xx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学专业。回首十几个春秋的求学历程,由农村跨入城市,在我的身上既保留了农村孩子的.坚韧和朴素,也经历了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冲击和洗礼,使我养成了自重、自信、自强的性格。

钻研专业,博览群书,一直是我的追求目标。几载寒窗苦读,我收获颇多。在基础知识方面,我重点学习专业课程所需要的知识,翻阅大量的历史书刊,熟练掌握了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我又广泛阅读文史哲书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面对知识时代的冲击与挑战,我还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之中。,我一次性通过了日语国家四级考试。目前,我已能熟练地操作windows、word等软件,并且能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大赛。,我组织历史系舞蹈队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学生交谊舞大赛”,获得了团体优秀奖和个人展示奖。工作上的踏实勤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19我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进入大学后,我参加校内各种协会,多方面发展自己。我曾参加历史系话剧团,担任剧中的主要演员。作为实践活动,曾多次到长春附近的中小学参加“与中小学不断线活动”,课余时间,我又不间断地担任家教,这些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而且也使我了解到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实习期间,我认真备课,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感谢您耐心地阅读了上面的文字,再次期待您能给青年人一个机会,我会用行动、成绩和敬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您的无悔选择!

诚心切切,急盼回音!

此致

敬礼

xxx。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六

诠释学是一个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作用、理解和解释等理由的哲学体系、策略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而中国的民族文献学研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

因而,从诠释学的视野去讨论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对中国民族文献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七

自古以来,文学与历史便具有深刻的联系与渊源。许多重要的历史典籍同时也是优秀的叙事文学,比如《史记》与《左传》等。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小说不断地从史学中汲取营养而发展演变。史传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春秋笔法及纪传体叙事技巧的运用。文学师法历史,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生存发展,这是历史对文学单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学对史学家的叙事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不但善于吟诗作赋,而且在作文方面尤为擅长《史记》不仅具有温润的语言而且在叙事方面张弛有度,且富有诗意与饱满的情感。从司马迁开始,我国史学著作中叙事一般都采用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在这一叙述方式中,文本是以某一人物为叙事中心,围绕这个人物展开叙事讲述这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种富有文学精神的叙述方式。历史作为过往事件的记述,在时间方面保持线性发展,在叙事方面则是事件的客观再现两者交织发展,构成历史叙事的时空构架。纪传体的叙述围绕着人物展开,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因而叙事过程中时间与事件则置于人物的描述范围内。

以鲁迅小说桩人日记为例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历史语境,文学以其独特的话语进入历史的叙事中,共同参与着历史的叙述。在现代,中国发生了历史转型,新的历史主体代替旧历史主体走上历史舞台,采用符合历史形势与文化语境的文学话语,以显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便是诞生于动荡的“五四”时期,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了新历史主体话语权争夺的要求,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

(一)文学对历史的解构行为。

鲁迅在小说中借助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喻为一部吃人的历史。其中叙述主体即狂人所叙述的事件几乎都是对这一历史观的现实反映。不但赵家的狗表现出吃人的信号,而且周围的人都在设法陷害“我”,亲人包括哥哥与母亲都吃过人,最后发现自己也吃人,推测是不是孩子也吃人。小说通篇的叙述都是对吃人这一历史的叙述,构成了对历史的解构行为。解构历史是为了重构历史,探寻一种崭新的历史叙事话语。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这一叙事人称内蕴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第一人称叙事首先是对个体意识的张扬。个人声音的出现意味着摆脱了以往文学叙事中中允、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中国文学中开始出现了一个响亮的个人的声音,这个声音能够大胆地坦陈自我的内心,在诉说着、呐喊着这个作为个体的、独特的我的想法、愿望以及各种情绪与欲念,这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足以令人兴奋的变化。中国历史上人们惯于压抑个人的声音,将个人的个性与心理隐匿在群体之中。而小说中狂人的声音则象征着新的历史主体出现他能够在这一历史舞台上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作为叙述者,主宰着新的话语,也掌控着叙述文本的发展,这意味着新的历史主体同样具有这些对历史话语的主宰权与掌控权。这位叙事者具有清醒的头脑,能够看清历史的真正面目,富有怀疑精神,敢于自我解剖,信奉进化论,相信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文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总有一天这个世界“将容不下吃人的人”。这位叙事者是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与启蒙者。狂人作为小说的叙事者,是叙事的主体,也是可以代表新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人物。

(二)启蒙者的历史叙说。

这一叙事主体兼历史主体,以解构历史为立论依据,叙述历史上的种种吃人表现。小说中主要采用日记体的方式来进行叙说,以内心独白的形式为主。内心独白是一种自我言说,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但是在小说中,以自我言说的方式分明试图在向他人表达,语言与叙述的指涉对象是外部而非内部。小说中具有一些体现出这种对外表达意图的句子,诸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或者“救救孩子”等。这些句子缺少主语,是一种启蒙者的言说方式。这个启蒙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远较一般人更为深刻,不但可以看透历史上吃人的真相,可以穿透其他人的虚伪表象看到内在本质,而且对自己也有极为勇敢与透彻的认识与剖析,清醒地发现“我也吃了妹子的几片肉”。最后,这位启蒙者将历史的真正面目揭开,让所有人看见这一真相,并斩断了人们在精神上的退路。小说以独白的言说方式表现启蒙者的思想,以内敛的叙述方式展现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显示出了鲁迅小说艺术技巧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现代启蒙者高超启蒙策略的成功。

(三)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双重叙事手法。

《狂人日记》采用双重叙事的手法,一是狂人日记式的白话文叙述言说,一是文言小引式的叙事。在日记体的前面,有一段文言文形式的引子表明叙述人发现日记手稿,表面上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可信度,从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双重叙述。因此,小说便有了双重的叙述人,一个是文言文之“余”,一个是白话体之“我”,双重叙述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叙述的张力,大大地增加了叙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余”与“我”的叙述,建构了一个清醒的世界与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疯狂的世界,这两个文本构成的世界是相互对应并相互对峙的,使得整个叙事呈现出一种复调的关系。这两个叙述世界是整体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其中之一而忽略另一个世界都会造成对文本叙述的误读。在前面的文言叙述中,关于狂人已经病愈并赴某地候补的记述,是对后文精神世界的一种对峙与终结。这段文言叙事似乎在暗示,无论狂人多狂思想有多么深刻,终究都被现实所“治愈”,成为一个正常人,为功名利禄而奔波。这种叙事方式似乎在暗示启蒙者的命运。

—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为例当代文学依然沿袭了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以小说的叙述言说着某种历史的景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图景也在发生着某种改变。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呈现了一个与之前不同的历史图景。苏童将控诉封建淫威的题材建构出一种不一样的文学景象与历史言说。

(一)文学叙事中历史图景的转变。

《妻妾成群》中,文本叙述者围绕着颂莲这一关键人物进行叙事,呈现出一个日渐颓败但却充满了诱惑的旧家庭景观。这个即将没落的旧式大家庭中充满了各种利益的争夺、工于心计的争斗、欲望的挣扎与煎熬。历史被作者推到了文学的背后,作为一个故事展开的大背景。作者故意忽略当时一些富有政治与历史意义的人物与事件,而把笔墨倾注在一些对主题表达有价值的事件上。叙事者采用了聚焦的手法,并且这种聚焦是多层次的,即存在焦点的转移。叙事中的聚焦在对某些人事提高重视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其他一些人物与事件的表现。聚焦的焦点在一些人与事之间进行转换。这不是局限于叙事学方面的转换,而是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意味着一些可能非常重大的历史景观在叙事中遭到忽略,而另外一些不那么明显甚至不为人知的历史景观则在叙事过程中得以凸显出来。小说叙事通过叙事焦点的变化表现出这种历史的转变,呈现出一幅独特的历史图景。

(二)小说叙事与历史图景的审美距离。

小说中的历史图景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渐渐发展,最终促进了市民社会生活图景的产生。在这一历史图景之中,启蒙话语与政治话语都不再作为一种主流的言说,经济利益与欲望及权力的争斗则占据历史发展的中心地位妻妾成群》以一种独特的文学话语方式再现了这种历史图景的一个侧面,但同时又与这一历史景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与其保持了一种文学的审美距离。文本中对这一历史景观的书写,是以一种诗意或审美的态度进行的。比如文中出现的“井”的意象,便是一种象征,暗示着这种生活图景中暗藏的危险性,让人们对其保持警惕之心。陈佐千则象征着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图从年轻女子身上获得新的生命力,使其生殖力得以保持下去。陈佐千这种意图的落空意味着某些古旧的历史存留依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与延续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小说展现出了一种历史颓败的图景与陈旧事物没落的命运。

20世纪文学叙事中既包含对既往历史的解构行为,又具有对历史形象的重新塑造,充分展现出文学与历史相互缠绕与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文学叙事中建构了一幅幅多姿的历史图景,背负着种种历史赋予的责任,起到或启蒙、警示,或娱乐的使命。文学正是在与历史的纠葛与缠绕之中,保持着自身的艺术立场与审美距离,介入历史并言说历史,以文学的话语呈现出历史的图景。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八

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历史小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1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越来越体会到它体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学科间需要打破界限,相互渗透整合。”有人认为历史课枯燥、呆板,听不到欢歌笑语、看不见鸟语花香。其实,历史并不枯燥,而是我们将它教枯燥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是历史学科的总体特点,具体地说,它又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庞大的信息量。同时上述各科也都包含了历史知识。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它真实的、完整的、快速的、便捷的再现给学生,一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梦想。而现在不断进步发展的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媒介和手段。

一文史不分家,利用语文知识来上历史课,让人如饮醇酒,越品越香。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然后将与历史相关的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进行复习:

1、你知道诗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是谁?“秦皇”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2、秦皇、汉武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唐宗是指谁?他在位时的统治历史上称什么成吉思汗的主要功劳是什么?

4、诗中所提到的人物中,你最崇拜的是谁为什么?

这种借用诗句复习的形式,学生既复习了知识又增强了文学韵味,还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效果确实不错。

二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利用当前的政治形势来进行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经常用到的事情。在复习台湾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我下载了诗人余光中《乡愁》,与学生一起感受离别故土时的思乡之情,然后结合当今的某某问题我列出了下列问题:(1):用所学过的历史史实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历史上的台湾曾两次被别国抢占又有两次被收回,请你述说是哪两次?(3):当今的某某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当今有一些死硬分子企图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对他们说一句忠告;(5)我国政府处理某某问题的观点是什么?(6)你对当今的某某问题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用于教学,它融知识、能力、情感于一体,可谓一石三鸟。

三历史表面看来与英语毫无关系,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不难发现,英语中渗透着不同的历史知识。比如:thegiftofnile(尼罗河的礼物)指的是古埃及共和国;menarebornandremainfreeandequailinright。《人权宣言》中的名言(意思是: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力上是平等的)。另外,英语缩写的一些历史专有名词是非常常见的,如: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济和合作组织)等。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英语知识,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与学生单纯的记忆这些历史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用歌声唱出历史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现象都有相应的歌曲来反映和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歌声就是号角,歌声就是士气,歌声就是一个名族觉醒后所发出的怒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多少爱国志士为抗击侵略者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星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香港同胞希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歌颂改革开放的歌声更是层出不穷:《春天的故事》歌颂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伟大壮举,《走进新时代》唱出了三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我收集了主要的歌曲,与学生一起欣赏,然后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一起复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的兴趣也浓厚,学习的效果也比平时高许多倍。比如在复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专题时,我制作了《红色经典——革命歌曲赏析》,我将《松花江上》、《长城谣》、《送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妹妹找哥泪花流》、《南泥湾》、《延安颂》、《毕业歌》、《雁南飞》、《绣红旗》、《十送红军》等歌曲的歌词打印给学生,并在课件中用realplay播放器播放音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唱红歌,引导他们分析歌曲的时代背景,缅怀先烈,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对学生而言,既陶冶了他们的情趣、提高了音乐修养,也增长了历史知识,收效很好。总之,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历史是新课改以来最令人振奋的新鲜事情。

五历史与理科知识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科目,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他们是永远不会分家的,反而有许多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了理科常识。比如:美国为什么多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为什么中东战争频频发生等等。学生对于这种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于是我通过网络,收集了一些中东地区的地图和地理常识,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地理常识一起来分析,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地球撬起”,这句话反映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观点;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距离太阳越近,运转越快”观点又反映了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我想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去记忆这些抽象的知识,实在太困难了,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理科知识并且对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础再要求学生记忆,这就非常轻松了,这种先理解再要求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可能还会对相应的理科知识有辅助作用。

“历史”这两个字确实简单易写,但要将这门课程学好、学透、学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必须依赖其他学科,利用其他学科具体形象的特点,来分析、推理、并且有效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充分地将其他学科用进历史课堂,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呆板的文字内容。学生在多媒体提供的其他知识的辅助下,就象回到大自然,到蓝天下学习一样,众多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必然会纷纷进入学生的脑际,这样学生在掌握书本中充分的知识之后,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观点,从而又培养了学生努力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三个转变:课堂容量普遍变大、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变浓;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作为当代的年轻教师,我们有信心,有义务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有决心、有能力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为历史课堂增光添彩!

2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队伍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九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瑰丽的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缔造出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时间长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文献。

但是,随着各族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增长,虽然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与严谨。

但由于学术界学科界定和相关策略论研究不够清晰所造成的认识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为反映中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种民族文献,目前仍就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被开发和解读的尴尬状态,这就使得民族文献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境地,而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献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推广和保护传承,已沦入濒临散佚消亡的命运。

究其理由,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较好地正确指导解释和解读民族文献,特别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策略论。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一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镜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面对着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修饰,男的装饰得英俊潇洒,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镜子让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若是一面古“镜”,让我们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古代的帝王都知道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能理解吗?清朝末年,由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八国联军才会肆无忌惮地一直打到当时清朝的首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前进的脚步,否则历史的悲剧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同样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学海之中,认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经常以考试为标准进行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考试,也可以知道各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分数、以名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的。每次都以最优秀的成绩来看孩子们。但到最后还是少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这也是人的一面镜子及这面镜子对人的作用。

镜子让人更美,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让国家更加强盛。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二

电信二班黄锌201130301153。

艰难历史中应运而生。

观中国风云变幻八十余年的近代史,我想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愤慨和伤感,因为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一段耻辱的历史。在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我们被无数次霸占领土主权,我们被无数次掠夺物质财富,我们被无数次践踏民族尊严„„这一切让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头顶三座大山苦不堪言。中国面临这亡国灭种的危难,有许多爱国仁人志士们开始去探索并践行着救国之道,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改良到资产阶级革命,然而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社会依旧是一片黑暗混乱,百姓依旧民不聊生。

那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开辟新的格局,进入新民主革命时期呢?是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一场启蒙运动,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进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发生翻天覆地的的变化。五四运动——中国的历史从此而改变。

五四留下的精神。

五四运动,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不同含义。狭义的五四运动,主要是指从1919年5月4日开始,以北京为中心,随后扩展到中国各主要城市的;以学生为先锋,随后发展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主要体现了她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是现代意义的民族爱国运动之精神,具有深刻的政治革命意义。广义的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五四”前后,在中国知识界发生发展的文化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请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始发,动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使知识界的文化启蒙向全社会的文化启蒙运动转变,主要包含民主、进步、科学之精神。

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成员是当时的广大青年学生,他们在国家危亡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冲在最前方,这之中不仅仅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体现了那一代青年们的精神风貌:忧国忧民,赤子之心;解放思想,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独立人格;批判迷信,崇尚科学。

共3页。

五四给我们的启迪。

人类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思想从愚昧发展到先进是必然的,而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的思想也是必然的。《三国演义》中开篇即言:“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两千年前,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孔子、孟子、老子等。紧接着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这使得中国顺利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过渡。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各朝代不断更换的封建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繁荣时期,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然而每个繁荣的结果都是衰亡。为什么呢?归根在于封建思想在广大群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具有奴隶性的思想的人们不会走向革命的道路的。他们只懂得一个制度——封建制度。

思想的启蒙,人们的行为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在受压制下苟活,而是勇敢地去追求独立自由,去追求科学与真理。当思想巨人让点点的思想火种在人民群众燃烧起来时,那将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开始。然而如果不添加“新材”,那么这希望之火也会慢慢地减弱,让一个国家走向衰亡。

当1919年,五四运动的掀起意味着中国广大群众的思想之火再次被点燃,人们开始走出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人们开始追求独立与自由,追求祖国的统一。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一大转折点。从此中国开始走上自己的新道路。

一个思想落后的国家就像一潭死水,不知何去何从,只知原地踏步。而一个思想活跃的国家犹如奔腾的大江,为着强国的梦想往前冲。如今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国要持续的繁荣昌盛那就必须不断地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断地以先进的思想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这有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国才能一直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

居安思危传承五四精神。

在和平稳定、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在我们身上却几乎看不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子,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

或许有许多人会说,我们国家现在都那么强大了,还用得着去为国家的安危担心吗?

共3页。

如果同样的问题,我去问1840年以前的中国人,我想,他们的答案大概和上面提到的差不多。他们那个时候都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结果迷梦碎了,他们不知所措,留下了耻辱的百年近代史。

一次历史是一次经验,一次教训,如果我们还不知道以史为鉴,那必将会重蹈历史覆辙。有句话说的好:不懂历史的人永远只是个孩子。我想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历史悲剧重演,所以我们不能做梦,我们必须警惕谨慎,居安思危。

今天,在我们向健全的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作为中国人对祖国与世界,民族与地球村,社会与个人等等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五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

共3页。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三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兴盛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随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不断创作的诗歌体现并传承下来。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着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理性”和“善性”,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含蓄的理想追求,散发出中国古代文人恬静情感。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创作和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具体表现,对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发展的探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对我国的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一)音乐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音乐的产生是文人音乐发展的两大条件之一,因为有了音乐的产生才能对文人所创作的诗词进行文人音乐创作。我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骨笛就是最好的我国音乐发展开端的见证,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器具的发展,音乐器具的产生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促使音乐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乐器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更多乐器选择的同时,也丰富了音乐的内容,使音乐越来越具有欣赏性和娱乐性,让更多的人向往音乐,从而学习音乐。为之后文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音乐文化基础和音乐器具基础。

(二)社会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和发展都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即使在这种分、合的朝代变更历史中,“士”的身份和地位都不曾改变过。追溯历史,“士”的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这是的“士”是一种固定的享有崇高地位的职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士”的作用显现的越来越突出,战争时期,“士”作为军事,出谋划策;和平稳定时期,“士”作为文官大人,制定规范朝廷、管理天下事务的谋划者。在中国古代“士”就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在朝廷和民间享有崇高的地位,“士”就是文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享有较高地位、受人尊重、自身修养极高、素养极高、情趣广泛的优雅认识。“士”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成为音乐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文人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主体资源。

(三)统治者的对文人音乐的作用。

由于音乐和文人的产生和发展,文人音乐随之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壮大。再加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人音乐的重视和支持,文人音乐从产生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走向鼎盛时期。西周时期,实施礼乐制度并实行严格的“礼不下庶人”的制度。制度的产生和执行促使音乐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上层文人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未显示其身份地位和素质修养,上层达官贵人积极走向学习探索音乐之路。为之后文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期的模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争先绽放,各个学派对音乐的应用和发展都非常关注,各个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视音乐,将音乐纳入自己学派的学习内容,将音乐更为广泛的传教于世人,培养了大量的具有音乐情操的文人雅士,为文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战乱年代,秦统一天下,社会相对稳定,为满足上层人士的精神生活,秦代乐舞发展起来,并成立“乐府”巩固了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为文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初期,社会安定,“文景之治”之后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大量的西域音乐文化,丰富了汉朝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之路带向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促使上层级中高层人士纷纷学习不同的音乐,并发展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文人音乐家,文人音乐的发展逐步扩大。魏晋时期,音乐挣脱了以祭祀的形式而存在和为统治阶级所以用的束缚,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时,音乐开始作为文人表达其意识和情感的新的形式,文人音乐表现出新的艺术特征。自此,文人音乐的到空前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进入民族融合时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引入为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音乐资源。隋朝末年,统治者机器重视音乐的教育,主要以琴乐为载体巩固儒家的琴道思想。唐代,本民族音乐空前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不断引入。不同种类的音乐不仅受到士大夫及其上层人士的喜爱和追捧,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开始学习和创造音乐,各个阶层的文人雅士纷纷溢出,弹琴作诗,文人音乐发展生机勃勃。宋元时期,文人音乐走向作曲填词的形式,词曲成为上层人士、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聚会必备环节,宋元时期,皇家“阁谱”的出现和实施,给予文人音乐神圣的形象,同时,使得音乐脱离民间群众从导致了文人音乐的衰落。文人音乐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与统治者所实施的音乐文化制度和统治者的支持、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文人音乐的发展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统治者宣传弘扬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只有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在音乐学习和文化学习之上,所以,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或者几句人群大都出现在上层人士、士大夫和达官贵人之处。文人音乐的形成是文学知识和音乐知识融合的表现形式,在需要一定的先天性的诗词歌赋的天分以外,更多的需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和积累。所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文人音乐发展的条件之一。

(五)文人地位的居高性。

文人即“士”,在中国古代,“士”的地位尤为重要,且是中国古代四大阶层之首。“士”在古代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代表人物。他被统治者所重视,并赋予崇高的地位。其与统治者的紧密性也决定了其地位的稳定性和重要性。由于,“士”在中国古代中占有重要的政治位置,所以,文人所享有的资源具有广阔性,其接触的事物具有先进性和时尚性,其所表达传播的思想和实施的行为也具有引导性和价值性。“士”最早的接触音乐,并能够及时的学习和吸收音乐知识,“士”在闲暇之余作诗写赋填词,将音乐和诗词赋融为一体,其创造结果的文学性、音乐性和娱乐性将文人音乐推向高潮,“士”的推崇提高了文人音乐的地位,促使着文人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六)文人音乐是精神寄托的载体。

“士”者有得志者亦有失志者,得志者通过文人音乐写出其得志的高傲,唱出得志的豪气;失志者通过文人音乐写出自己壮志未酬的由于,表达出报国无门的哀愁,唱出希望得到国家的重用或对生活种种不满或寄希望于未来的哀求。文人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更是一种文人精神寄托的载体。

(七)社会风尚的潮流趋势。

统治者的支持和重视,士大夫、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不断创作和推崇,促使着文人音乐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文人音乐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学识的象征和一种情操的具体体现,使得文人音乐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文人音乐的发展成为社会风尚的潮流趋势。

(一)文人崇高的文化素质修养。

“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为金榜题名时,古人苦读诗书,所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全,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种传统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使得文人具备了全面的知识素养,使得古代文人能够创造出表达其情感的富有哲理性的有价值的诗词赋。古代文艺皆以作诗写赋填词为乐;以诗会友,以其才智广交诗友,谈笑人生。其完备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为文人音乐创作提供了经典的内容,成为文人音乐创作的灵魂。

(二)文人基本的音乐素养。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相当重视音乐的教育和培养,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是衡量一个人学识的重要指标,而琴者位居四者之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音乐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作为娱乐性较强的知识,它可以陶冶世人的情操,缓解世人的压力,更是在中国古代排忧解闷的最佳选择方式。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少不了弹琴奏乐以增加柔情氛围,渲染当时的意境。中国古代文人纵情于乐,钟情于乐,学习探索音乐成为必然。处境而作,抚琴而歌,人生之大快。在这样的生活追求、生活向往和社会环境中,中国古代文人要具备丰富的音律知识,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必要的。

(三)文人对极致音乐的追求。

古有成语“高山流水”一词,即比喻知己和知音的同时也比喻了音乐的美妙、柔美;古人也这样描写过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弦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写出了音乐的复杂多变的同时也刻画出了此音乐的似“急雨”的沉重舒畅,似“私语”的细促轻幽,是“珠落盘中”的圆润悦耳……诗歌的发展由最先的随性而述到后来的有感而作,从口头表达走向书面创作在走向最后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人精湛的音乐灵感和中国古人对音乐的喜爱。他们对音乐无微不至、生动的刻画表现了他们对音乐品质的要求和对音乐美感的追求。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这种极致的追求,促使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出经典的文人音乐。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反映着中国古人超越精神的审美意识和中国古人审美追求的含蓄。其恬静平和的审美情趣也创造出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人音乐,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处处的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求静、求善、求稳的保守性的民族文化,也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了这种具有民族性格的特色才促使中国古代传统文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四

第一,由于在古代俄罗斯时期保藏和抄写文献的是修道院的神职人员,因此,绝大多数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都带有宗教性质,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世俗内容的作品,但大多数都失传了,保留下来的基本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三,纪实性也是古代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基本上不允许虚构而严格地遵循事实,其主人公都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公国的首领、国家的统治者、圣徒等。不过,这种纪实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被看成在神灵的旨意下、受神灵支配进行的,这些明显具有宗教思想。

第四,因为古代俄罗斯尚未使用印刷技术,文献皆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而抄写文献的往往是具有较高修养和文化水平的修士,在抄写过程中修士们常常根据实际需要和时代要求及个人的趣味加入一些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同一文本经过不同修士的抄写,就会产生文本的变异,形成多个具有宗教语言色彩的版本。

第五,古代俄罗斯文学尚未形成当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有的只是创作时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宗教文学根据严格的等级性划分为以下级别:其一是《圣经》文本;其二是对《圣经》文本的阐释和宗教节日的文学;其三是讲述宗教圣徒、苦行僧、柱头僧、圣愚等方面言行的使徒行传。第六,就文学艺术创作方法来说,象征性、历史性、恪守宗教礼仪或礼节是其根本原则,而这些特征同样与古代人的宗教世界观密切相关。与古希腊人的认识一样,古代俄罗斯人也认为世界分为显现的外在世界和高级的精神世界,显现的外在世界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是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低级的物质世界;与之相对的是永恒的、不朽的、人的眼睛看不到的高级的精神世界。古代俄罗斯人认为,种种反映上天旨意的象征和符号皆隐藏在大自然、历史事件和人自身之中,因此,在古代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比和隐喻比比皆是;古代俄罗斯人相信《圣经》中记述的每一件事件皆取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因此,作家创作时大都会遵循《圣经》传统,表现人类社会中善与恶的较量,文学作品也常常建构在善与恶、美德与瑕疵、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对照之基础上。善的推动力量是上帝,而恶的幕后策划者是魔鬼。以上的六点论述说明:俄罗斯最早的原创性文学作品是在俄罗斯接受基督教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俄罗斯人姓名中的宗教现象。

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相互接触,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加之受^v^的影响,以及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俄罗斯人的名字丰富多彩,带有多种文化痕迹。^v^文化对俄罗斯人名文化的影响是从公元10世纪末罗斯受洗、^v^被确定为罗斯的国教以后,从此,俄罗斯人开始逐渐选用^v^所提供的人名。洗礼是加入^v^的必要程序。按传统,在洗礼时,父母为洗礼者从教会日历中所列的孩子出生这一天的圣人名单中选一个作为受洗新生婴儿的名字,以得到圣人的保护并与之建立终身的精神联系。^v^的名字来源于拉丁、希腊、古犹太、阿拉伯等多种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现在大多数^v^名字已经俄罗斯化了,成为俄罗斯人现有人名的主要部分。^v^的名字进入俄语后仍保留其在原生语言中的意思。有些^v^人名是从其他语言仿译成俄语的。由此不难看出,俄罗斯人的姓名中有许多宗教文化现象。《圣经》是^v^的经典著作。^v^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广泛传播,使《圣经》成为家喻户晓、耳濡目染的经典。许多来自教会斯拉夫语的圣经词语随之渗透到俄语中来。作为俄语词汇一部分的俄罗斯姓氏自然而然地也融进了圣经的宗教成分。在俄罗斯人的姓氏中,^v^纪念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十二大节日的名称几乎都在俄罗斯人的姓氏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v^的宗教文化对俄罗斯姓氏的深刻影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会斯拉夫语是俄罗斯^v^的语言。因此,俄罗斯神职人员的姓氏留下各种各样的宗教痕迹就不足为怪了。而通常,在原本俄罗斯姓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是不可能有教会斯拉夫语成分参与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姓氏的词语有时不一定与教会术语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与姓氏有关的词语往往出自一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罗斯受洗之后,基督教作为国教,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其深刻的宗教思想影响对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语言文化的这种影响、渗透作用很自然地反映到姓名文化中来。人名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民俗、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基督教文化对俄罗斯人姓氏的影响是宗教对整个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一个缩影。

三、俄罗斯民族数字使用中的宗教影响。

人们对数字象征意义的信仰是基督教所代表的西方文化、^v^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及古罗斯文化的重要特点,而且,这种信仰贯穿于人们的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的所有层面,如历史、科学、建筑、艺术、文化、宗教仪式以及^v^之前人们对多神教的崇拜。数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其不同侧面的象征意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于现代人的认知世界里。它们在使用、在发展,并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数字的使用与宗教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密切的关系。俄语数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意义上的用法,表示真正的数量意义;另一类充分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对数字的选择,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特定数字构成的一些概念或事物成为部分人崇拜的对象,例如,萨满文化中的“3”、基督教中的“7”。这种类型的数字,往往在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历史和文化的诠释中,乃至艺术作品中作为结构要素而反复出现。受宗教文化影响,俄罗斯民族对数字的选择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是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思想贯穿于^v^传入俄国之前所有的象征主义中。“三个太阳”的古老祭祀形象和传统建筑中雕刻在房檐上的木制三匹马就是证明。

^v^教义认为,上帝是三个人的联合体———圣父、圣子和圣灵。所以当^v^成为俄国的国教之后,受^v^的宗教文化影响,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数字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具有某种必然性,而且数字的使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象征意义上的数,不仅表达数量,更主要表现思想力量。每一个数字都独具特点。数学意义上的数与象征意义上的数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量的角度鉴别个体,但是丝毫未能揭示出客体的本质,而后者则表达了数与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立了数与其所列举事物之间的神秘关系。数字的象征意义与当代语用学联系得非常密切。在原始的神话和宗教中,数字是具有神通和魔力的,它被抬高到了神圣的地步。在古代,数字常用于一些神圣的宗教仪式中,当时,在全世界数字都被神圣化、宗教化。每一次,当需要的时候,借助于数字都可以再现宇宙的结构,确定人在其中的位置。同样,数字也成为阶段性表现世界周期发展的手段。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和谐、注重团圆的民族,因此,认为偶数是吉祥数,而俄罗斯民族则认为,双数与鬼有直接的关系,是魔鬼的象征。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除了偶数之外,“13”这一数字也有不吉利的象征意义。这个数字源于《圣经》故事中最后的晚餐:在宴会上耶稣的第13个徒弟出卖了他。俄罗斯民族尊崇七德:审慎、坚毅、克制、公正、信、望、爱;忌讳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傲慢、暴怒、嫉妒、色欲、暴食、贪婪、怠情。尤其是^v^的七件圣事:洗礼、敷圣油、圣体血、告解、神品、婚配、终传,也与耶稣基督为拯救世人而牺牲的教义联系在一起,以反映他们的基本宗教信仰及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分析俄罗斯文化现象中数字的语用内涵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文化现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俄罗斯颜色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各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语除了表示颜色本身之外,还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有些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国际通用的,但是,更多颜色的象征意义具有民族性。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俄罗斯,白色多为正面的象征意义,黑色大多只有负面的象征意义。这与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阳光崇拜有关。俄罗斯基本上属于高纬度国家,冬季漫长,冰天雪地,夜长昼短,人们在白天的劳动时间很有限,所以俄罗斯人非常珍视白天,珍爱阳光带给他们的美好、幸福、温暖的生活。白色是古代俄罗斯人心目中“美”的代名词,白色使俄罗斯人产生纯洁无暇的联想。在俄罗斯文化中,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为圣母,尤其是童真、贞操和纯洁的化身。这与俄罗斯民族崇拜的^v^有着密切的关系,在^v^文化中,洗礼仪式后,洗礼者要着白色衣服,带上十字架。白色衣服象征受洗者在洗礼后灵魂纯洁。俄罗斯人不喜欢黑色,他们认为黑色会带来不详,因此,俄罗斯人总把黑色和魔鬼、巫师、巫术联系在一起。19世界末20世纪初,俄罗斯处在文化、政治、历史、社会的巨变时代。

知识与信仰、进步与反动、革命与^v^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艺术流派争论的焦点,探索和革命的浪潮席卷俄罗斯全国。“色度”这一最能体现社会变迁和人们情感的艺术手段引起了众多现代派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关注,红白黑三种颜色成为他们表达和反映社会矛盾的象征性颜色。梅列日科夫斯基作为这一时期俄国象征主义的急先锋,是最早捕捉到新时代的倾向,并用美学手段加以表达的文学艺术家。面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危机频仍、灾祸不断、充满动荡和转折的俄罗斯社会,梅列日科夫斯基不仅在自己的心灵中敏锐地感觉和意识到两个世纪的“交战”和新与旧的“交战”,同时他还准确地猜测到这一矛盾的巨大世界性特点。他把周围现实的一切方面都归结为两种绝对因素———基督和反基督,这种哲学世界观的“最高纲领主义”将他变成了世纪之交的真正“英雄”。正是这种对绝对性、对物质和现象的神秘本质的执着追求,使梅列日科夫斯基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坚决反对一切偶然的瞬间因素,反对极短促的印象。在《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中,梅列日科夫斯基的“二元对立”诗学原则正是通过这种色彩观的对比得以体现,并构成三部小说的调色板。红白黑是其中的主要三种颜色,它们或彼此对立,或相互映照,或相互交织,不仅与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也与世纪之交的整个俄罗斯社会氛围交相呼应。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三部曲中,白色和黑色一直是作家表达其“二元对立”美学思想的主要色素,它们可以替代光谱中的所有耀眼色彩,产生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可以说,白色和黑色是整个作品主题“基督与反基督”的象征性代名词。作家有意强化这两种颜色的对比含义,使其达到极限,获得至高的哲学含义。梅列日科夫斯基始终坚信俄罗斯的未来必须通过宗教才能得到拯救。宗教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作品里之所以获得如此重要的意义,是来自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他强烈地期待着人间天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他希望通过《基督与反基督》的象征主义叙事进行一种新宗教哲学思想探索,为整个俄罗斯甚至整个人类寻找一条永恒的发展道路。

五、俄语语言文化中的宗教价值观。

^v^信仰是决定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基本因素,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均受^v^的影响。以^v^为依托,历代俄罗斯知识人都走上了精神漂泊之路。灵魂和精神是他们永恒的话题,在不断地拷问生的意义和死的真谛中,他们的追求指向终极,是一种存在朝向末世精神复活的向度。随着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的^v^精神复兴现象,俄罗斯出版物中开始大量使用《圣经》词汇。《圣经》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是无需赘述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宗教而范围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范畴,从而成为历代学者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和艺术宝库,这些与其语言中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是有很大关联的。俄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成语来源于《圣经》,这些成语除了发挥语言功能之外,还承载价值导向功能,这些词汇是复活的语言与永恒真理的完美结合。俄语中来源于《圣经》中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俄罗斯人宗教信仰的价值观:第一,信仰之爱的价值观。对上帝的信仰,对基督徒来说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爱,是神人之伦的根本。俄语中有很多反映上帝万能信仰虔诚的成语,这是笃信论在语言中的沉淀。第二,公义、善恶之道的价值观。在^v^中,因为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所犯之过,故而,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罪人期盼重生,进入新天新地。《启示录》向人们发出的重要信息是: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新天新地必然要实现;代表善的力量的羔羊,最终必将战胜恶势力撒旦;上帝的审判是必然的,行善的得永生,作恶的被定罪。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天国在你们心中”,内在的公义和善行是通往天国的必由之路。俄罗斯人特有的悲悯善良之心与^v^善恶观有很多契合点,这在以《圣经》为语源的俄语成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第三,人的生存之道在于灵性和精神的价值观,在^v^价值观中往往强调灵魂高于肉体,精神高于物质。这种价值观在^v^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苦行主义是^v^的重要传统。重精神轻物质、遁世禁欲、弃绝私利、无视钱财、将贫穷视为正义等,都是俄罗斯^v^传统价值观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在俄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第四,仁慈与怜悯之爱的价值观。^v^伦理中爱的内涵很丰富,对上帝的爱是一种信仰之爱,是敬畏与谦卑之心;对人的爱是仁慈之爱,是怜悯与宽容之爱,是要求一种从心的真诚。源自《圣经》的很多俄语成语反映着人人之爱。

六、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宗教影响。

俄罗斯人性格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宗教性。俄罗斯人的思维是倾向极权主义学说和极权主义世界观的。只有这类学说在俄罗斯能够有所成就。这里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宗教气质。俄罗斯的未来有赖于三个根源:基督^v^文化;欧洲文明和地理环境;俄罗斯巨大的空间对俄罗斯人性格的进一步的影响。从988年到20世纪初,俄罗斯都是一个^v^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在俄语里,^v^就是正确宗教的意思。宗教世界观在俄罗斯国家、社会形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无私心、同情、奉献、忍耐、怜悯、恭顺、友善、禁欲主义,所有这些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特点都是在^v^影响下形成的。俄罗斯人把耶稣看成是一个完美的人,因此真诚地向他祈祷、求教。^v^对俄罗斯人性格的影响很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v^是更加家庭式、人民性的宗教,很少发生极端的^v^行为、宗教对抗和宗教战争。

与许多其他国家的新^v^不同,俄罗斯人向基督耶稣祈祷时,牧师们不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或古犹太语进行祈祷,而是使用斯拉夫语进行布道。在俄罗斯,牧师和尼姑并非必需学习古老的语言和科学,这也是俄罗斯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现在的俄罗斯^v^已经是更古旧和传统的宗教,它用古斯拉夫语进行祈祷,甚至连有教养的人都听不明白。^v^保持着严格的规定:不能穿不体面的衣服进教堂,不能化妆后进教堂,妇女不能穿裤子,只能穿裙子进教堂,头上必须戴帽子或头巾,在任何炎热的天气,妇女的身体必须有遮掩。男人进教堂时则必须脱帽,不能只穿短裤进教堂。不能亲吻圣像的面容,否则会被^v^视为亵渎神圣。此外,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v^^v^是吃素的。在复活节前的7个星期里必须特别严格地遵守斋戒。很多俄罗斯人不仅从^v^的角度,而且从食品卫生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2.^v^给俄罗斯人的第二个影响是对俄罗斯人优良品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强调农民共同富裕、互助、忍耐、克己、热情好客和帮助弱者。可以说,西欧从罗马继承了个人主义和唯物论,而俄罗斯则从拜占庭继承了兄弟团队精神和顺从意识。

3.^v^对俄罗斯的第三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影响是弥赛亚学说,即“救世主”学说,意为上帝派遣来人世间的救世主。

这是由拜占庭帝国传统带来的影响。“弥赛亚”一词原为古犹太语,意为“膏油”,后来就指“受膏者”,一个人头上被涂上“膏油”,这个人就成为被选中的人,成为负有某种使命的人。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民族就是这样一种负有某种责任感、某种使命感的民族。罗马教廷分裂后,^v^逐渐在欧洲占了上风,基督教被迫转向拜占庭,就是当时的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是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v^会就自封为^v^的首脑,宣布俄罗斯^v^承袭自罗马帝国,为“第三罗马”。“第三罗马”学说是俄罗斯弥赛亚这一意识形成的标志性文本符号。从此,它在俄罗斯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一直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到了19世纪,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和宗教意识的勃发,弥赛亚这一意识也随之走向高扬。20世纪,“苏联是全人类的解放者”的口号再次唱响俄罗斯弥赛亚这一宗教思想的主旋律,弥赛亚这一意识以世界革命等社会实践的方式贯穿了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人也就是全人类的人。俄罗斯的使命是世界性的,俄罗斯不是封闭的自我满足的世界。俄罗斯民族是带有神性的民族,世界性同情是俄罗斯民族的特征。俄罗斯人的弥赛亚宗教意识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俄罗斯人的性格。

七、俄罗斯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宗教活动复苏现象。

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罗斯^v^会拥有1亿^v^,76个教区,54000座教堂,1000余座修道院,从事教会的神职人员5万多人。莫斯科曾号称有1600座教堂。“十月革命”后,俄罗斯新^v^同宗教进行斗争,限制其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左倾思潮进一步泛滥,苏联政府认为,各种教会组织是“合法存在”的^v^力量,所以,全国多数教堂被毁,神职人员遭逮捕、流放和镇压。到1939年,俄罗斯^v^教堂仅剩100多座。1983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v^开始逐步复苏。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政治的多元化和苏联的解体,苏联宪法赋予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取消,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骤然崩溃,出现了可怕的信仰危机,这时宗教便以强大的力量填补了人们的思想空白,俄罗斯国家出现了空前的“宗教热”。1988年适逢俄罗斯接受^v^1000年,俄罗斯^v^会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许多^v^出席了庆典,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现在救世主基督大教堂成为莫斯科最重要的^v^活动场所之一。每逢^v^重大节日,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俄罗斯总统、总理等领导人都来出席这些仪式活动。叶利钦总统在1996年总统选举前夕,来到莫斯科一个^v^大教堂参加仪式,以争取^v^选民的支持。2000年和2008年,普京、^v^竞选总统时,也都去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参加仪式活动。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中规定,俄罗斯联邦是世俗国家,任何宗教都不能被确定为国教或必须信奉的宗教;宗教与国家分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还规定,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民信奉或不信奉宗教的权利、传播宗教并据此进行活动的权利。1997年9月,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团体法》,不仅重申了1993年宪法中规定的条文,而且对其作出了详细的诠释和补充。文中指出,俄罗斯联邦承认在俄罗斯历史上、在俄罗斯精神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v^所起的作用,同时尊重^v^、^v^教、佛教、犹太教和其他成为俄罗斯人民历史财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各派宗教。现在可以说,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延续千余年的宗教传统。

八、结语。

1000多年来,由于受^v^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俄罗斯社会文化中的宗教成分是多层面的。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文化的根源就是千年来生长在^v^文化土壤里的宗教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源于^v^文化,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必将回归^v^,因此,^v^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受其深刻影响的有俄罗斯建筑、传统、礼仪、哲学、绘画、文字、文学、节日等诸多的文化领域,首先受其影响的是俄罗斯日常文化生活。^v^团结了俄罗斯人民,为俄罗斯的领土扩张打下了基础。只有更好地解读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宗教现象,才能全方位、深刻地了解俄罗斯。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五

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2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

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能够学习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还要能够通过史料知识的应用来拓展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先阐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史料知识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知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兴趣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对教学内容起到丰富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史料知识本身是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相应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当时清政府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认识到虎门销烟的意义。对于我国历史来说,虎门销烟是一次戒赌行动。在讲解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从当时的背景知识讲起,将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感悟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史料知识的融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历史相关知识内容,将学习的知识纳入到自身知识结构中,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中离不开史料知识的应用,但是史料知识的应用一定要适当,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较少的史料知识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如果采用过多的史料知识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在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史料知识才能够达到认识历史规律和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对清朝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时,可以利用史料知识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体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时间概念,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历史年代的计算以及认识历史图表的相关技能。此外,要让学生具有对历史知识进行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相应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表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也都有自己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能够正确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认识、评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史料学习中能够获得历史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能够对其整理、判断,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一)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本身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在文字部分会用一些图片作为装饰之外,其他辅助性材料就是音像制品。教材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应用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对史料知识的应用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对史料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对其有一定的重视,例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相关知识内容时,除了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还要能够借助一些历史图片或者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青铜文明。但是如果对史料知识过多的应用也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史料知识的应用就是能够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材料对其进行学习,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史料知识的应用要注重学习需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个阶段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还是习惯应用具体形象思维,对问题的表面进行认识不能很好的认识其本质内容。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形象生动的事物,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借助学生在当今生活中的需求来结合进行知识的学习。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知识内容时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史料的应用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的十年》中,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

文革。

的十年进行梳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文革。

发展的过程,并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注意史料的应用,注重通过史料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史料知识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在对史料进行应用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度,此外,还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史料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实用近代历史论文参考范文(17篇)篇十七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消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做所学的评估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一篇关于创业经验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业历程,总结出了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品

    最新工程制图实验心得体会大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大二下半学期临至期末,在老师的指

    2023年书香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1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与感悟。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

    最新学校广播台申请书大全(15篇)

    学校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场所,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学校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2023年参加主体教育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梳理思路,加深对学习或者工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里有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写作的你。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后,通过学习、交流、互

    热门幼儿园新学期教师发言稿小班(通用17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展开,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小班语文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尊敬的园长、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小朋

    最优学习资环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平时的琐碎经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提升自我反思和思考的能力。下面是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些

    2023年交警文明城市创建表态发言稿(汇总13篇)

    每一篇发言稿都是我们思考和总结的结果,它是我们在演讲中表达自己的桥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发言稿,供大家参考。这些发言稿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和演讲实践的成果,

    优质卫生外包合同(通用20篇)

    合同协议可以为双方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在下面的部分,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合同协议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乙方(承运人):签订地点:浙江天盛

    最优不忘初心励志演讲稿大全(15篇)

    5.励志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勇往直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励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鼓舞。每个人最初都有梦想,可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