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念青松最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模板8篇)

在撰写长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制定一个详细的提纲,以确保文章结构合理有序。提纲可以根据需要分为大纲和小纲两个层次。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制作提纲,我们将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解。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一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类作品的基本特点,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法西斯的残暴,了解悲剧历史。

2.通过分组朗读,以及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分析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以及获奖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体会作者的使命感

2.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

3.通过对比,警醒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南京大屠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及获奖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的嬉戏,这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出现在今天波兰的一个寻常的小镇上,但是这里却被列为国家博物馆,甚至还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图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二、背景简介——初步了解,渲染氛围

1.投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二战期间修建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2.投影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并附相应的解说,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们有三个结局:劳役累死、毒气毒死和实验害死。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多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文本初读——确定主体,明晰重点

这样的悲剧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却远没有结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记者罗森塔尔去看看现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板书“奥斯维辛”)

学生快速阅读新闻,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

2.这部分是围绕什么来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1.课文第6-15自然段,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程

2.这部分是围绕参观者的脚步来写的,主要写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3.学生分段朗读主体部分,并随着参观者的所见附以图片。

整体感知—品读感受,分析细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读文后的感受。

2.谈谈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哪些文段给了你这种感受。

明确:

1.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最让人震撼的大多是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而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的手法。(板书“细节描写”)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四)结构内容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闻的导语部分。

这个导语比较长,写的内容很多。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占领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

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

(五)研讨问题: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六)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领悟情感,学会赏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前我的主要准备工作是备好课,搜集作者和“二战”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并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思考,积累感受。

我由一首来自奥斯维辛的诗《蝴蝶》导入,并用多媒体演示诗歌《蝴蝶》内容,播放相关配乐,我深情朗读后,导入:这是一首感人的诗,它的作者叫巴维尔,是个犹太人,写于奥斯维辛集中营。23岁时,法西斯把他投入毒气室,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陨落了,他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么,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走进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同时,我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介绍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有关背景情况。

我先以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一般新闻的特点,引导他们注意本则新闻视角的独特。

接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我板书生字词,如:毛骨悚然song3、和煦xu4、踉跄liagqiang4、祈祷dao3.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圈点勾画相关句子。学生朗读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发言时,我适时点拨,学生发言后,我进一步明确,多媒体演示相关要点。

我进一步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我来回巡视,适时启发、引导。

(2)本文有许多细节耐人寻味,请从文中找出几例,仔细揣摩品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怎样理解14段中“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我小结明确,并用多媒体演示内容要点。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2)本文有很多精彩之处,透过文中的叙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请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后,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小组派代表发言,我启发、点拨,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我借助多媒体介绍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引导学生就德国与日本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谈感想,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将行文与现实联系,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 请就身边新近发生的事写一篇小新闻。注意要选取有价值的事件,报道要真实客观并学习本文将情感蕴含其中的写法。

重现新闻的事实: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愤懑与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我这样的板书设计层次清晰,它能够系统、直观地展现全文的内容、结构,并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七、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八、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写作,这篇新闻稿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整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所采用的零度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具有文学色彩。本文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诸多表现手法,一方面表现出纳粹杀人无数的残酷罪行,一方面又暗示和平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仍然会笼罩在世界上空,人们的生活将幸福美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章中交代的有效信息。观看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氛围。分析文章中侧面描写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深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崇尚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分析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和对战争的控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图文情景创设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前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5秒)

有这样一个地方,叫做布热津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但这里曾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见证者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整体感知(一分钟)

点拨: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和绞刑室。

品语言、悟情感(三分半)

思考,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类作品的基本特点,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法西斯的残暴,了解悲剧历史。

2、通过分组朗读,以及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分析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以及获奖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体会作者的使命感

2、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

3、通过对比,警醒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南京大屠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及获奖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的嬉戏,这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出现在今天波兰的一个寻常的小镇上,但是这里却被列为国家博物馆,甚至还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图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二、背景简介——初步了解,渲染氛围

1、投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二战期间修建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2、投影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并附相应的解说,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们有三个结局:劳役累死、毒气毒死和实验害死。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多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文本初读——确定主体,明晰重点

这样的悲剧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却远没有结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记者罗森塔尔去看看现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板书“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七

2、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运用自主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想。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1读完课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说明。

2、如果把它作为普通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作者正是传递了一种反差,而这些矛盾的纽结处正是这则新闻的价值,每天数以千计的游览者来到这里,感受同样的恐怖,战栗,震惊,窒息,耻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一个给有的心态每面对这一切,到底什么样的心态是该有的。

通过参观者的感受来表述,无需赘述,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这是旧闻。

看似千篇一律的参观过程中,作者以敏锐的职业目光捕捉到许多极具新闻价值的种种反差。新闻的思想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引导、组织学生寻找反差,分析作用。

预设反差

色彩,环境:

灰色——绿色

阴暗——明媚

毁灭——新生

杀戮——嬉戏

恐怖——快乐

恶梦——美好

人物

灭绝人性——羞惭自省

死亡——微笑

绝望——憧憬

感情

残忍——不忍

无耻——反省

遗忘——铭记

历史——现实

最可怕的是亡国先忘史

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组讨论、发言

同学们找到的种种反差恰恰是新闻的细节,是作者在二战后14年,在奥斯维辛每天接待数以千计的参观者的平静生活中的“发现”,和平年代参观奥斯维辛所带给人的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向人们传达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1、回到色彩的'问题,相信大家会替罗森塔尔说出他的答案。

小结:作为读者,读这样的文字如果没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对意蕴深厚的文句领悟不深那是鉴赏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够受到心灵震撼,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与作者一起延续了这则新闻新的艺术生命。

: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

预设: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忘记、麻木、逃避……)更该(铭记、反思、直面……)

学生展示

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实录篇八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爸爸生日祝福短信(实用8篇)

    青春是一个充满梦想和追求的时期,我们应该勇敢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青春是创造的时光,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是一份关于青春的故事合集,

    2023年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优质8篇)

    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接下来是一些初一教案的示例,相信对大家的教学会有所启

    2023年感悟人生感情的句子伤感 感悟人生感情哲理句子(精选15篇)

    爱国标语可以激励人们勇敢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编写爱国标语时,要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让人们能够有直观感受。看看下面这些爱国标语,或许能够激发您

    生活的励志签名短句(大全8篇)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很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这场精彩的演讲。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开场白呢?这些总结范文的选取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希望能

    2023年八礼四仪班会教案(模板8篇)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和实物道具,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初中教案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八礼四仪

    歌颂妇女节的诗歌朗诵(模板8篇)

    奋斗是一种勇气,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奋斗的路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成功者,他们的经验和故

    化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第二学期(模板11篇)

    顾问工作计划是指顾问在一定时间内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在以下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常见销售工作计划的写作模式和结构,对你的编制会

    取暖器广告文案(大全8篇)

    节日是人们庆祝、纪念、祈祷和祭祀的重要时刻。节日是人们欢庆特定事件、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节日文案来感染读者呢?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节日文案需要充分了

    2023年如何培养孩子演讲能力(大全8篇)

    播音稿的撰写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以适应广播或电视节目的演讲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油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鼓舞和勇气。如何培养孩子演讲能力篇一现在

    2023年读菜根谭有感(汇总8篇)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作用,推动民族团结的进步?下面是一些民族团结的经典范文,它们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