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XY字客最新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导致在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促进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则是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并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较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化战略,关键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概述

所谓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

总的来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还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换而言之,城市的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往往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创新

城市土地利用即所谓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了城市交通源、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与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建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对此,为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创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在老城区,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要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疏导作用,充分结合建成区的人流、物流、商流的特点等进行线路布设,以便于充分疏导交通,形成通达、畅顺的交通骨架,进而改变老城区的交通状况。在新城区,则要注重和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布局和结构的引导作用,关键是要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新城区的规划和发展有机结合,使每个站点周围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以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开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城市交通的规划要体现社会性、经济性以及可达性。所谓社会性就是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要适应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性即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要坚持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并将其贯穿于整体路网规划的始终。顾名思义,可达性就是用最短的时间通达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区、商贸区,贯穿城市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二,规划效益、好建好用、适度超前以及整体协调

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坚持这四个理念的指导。规划效益理念就是坚持从规划入手,贯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的特性,从而尽快形成规模、产业效益。所谓好建好用理念,就是规划要充分实现既好建设又好运营,以尽可能节约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实现良好的运营条件,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度超前理念则要求在满足未来城市需求的前提下,提前做好近中期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而整体协调理念就是要保证各线路之间、城市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之间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之间的整体协调与配合。

其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必须要根据其具有独特的属性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四位一体。

二)城市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的来说,城市交通系统所具有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城市的交通系统,对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性条件,有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的机会,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增加土地的附加值。通过对土地的使用的分布进行重新规划,使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交通可达性,沿着走廊沿线拓展新的城市片区。

其一,影响城市发展历程

现代交通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及舒适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交通已经跟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规划决定了交通发展的前提、依据、环境和条件,但是现代交通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形态、布局、网络和动脉。

其二,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为了避免我国城市出现住宅郊区化现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发展利用现代化交通系统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离心化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的转移,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也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这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城市中心、次中心的重新分布,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及组织更加合理化,充分发挥了各圈层土地的区位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都有着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使之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确处理和协调二者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即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至关重要的矛盾体,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把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规划制定中充分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其次,必须拓宽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路,提出应以交通可达性为核心的新观念,科学制定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城市交通规划。与此同时,应在市场经济下引入市场调节观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杠杆来调控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进而促进城市土地和交通系统关系的协调发展。

目前,针对我国大城市高密度集中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出行规模大及道路设施不足等特点,又部分学者提出应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技术调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及建立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一系列交通政策。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加以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2(8)

[2]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1

[4]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刘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研究[j]。地铁与轻轨,2001(3)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摘 要: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生态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此问题,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着重阐述“生态美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问题; 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 意义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学四讲部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哲学杂志》[j]。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13)。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三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指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iasb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iasb的基础上添加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新会计准则指出,公允价值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信息公开;(2)双方自愿;(3)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拟价格。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一系列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公允价值作为提高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就暴露了不能真实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无法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缺陷。公允价值会计反映当前经济条件下被投资公司资产与负债的价值,更加强调假定交易及其价格的市场属性,要求作为公允价值的交易价格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客观评价,反映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增进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可获取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的变化对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

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主流会计模式即历史成本会计的严重背离,公允价值会计强调相关性但是缺乏可靠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确认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导致企业利润剧烈波动,加剧金融市场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之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其强调的相关性是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股价数据的主观反映,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导致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缺乏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指南。ifrs9没有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与客观环境相匹配,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用经验数据来指导准则制定本质上违背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行事,管理层更有可能操纵报表进行盈余管理。当市场情况演变成螺旋式下跌时,价格严重背离资产价值,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此时如果仍然按照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市场将持续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界和会计界的论战结果虽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不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洗清罪名。

四、公允价值的推广与运用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达程度等客观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我国的客观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条件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不能盲目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又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严把开放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要求改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实务。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四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国际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自然就得走向国际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而“国际趋同”也成为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关注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需要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业务。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使得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财务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必然会对建立和完善一套全球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出迫切需求。中国加入wto以后,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步伐,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新会计准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和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顺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新会计准则主要有八大变革,分别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突出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更注重公允价值;存货管理办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债务重组方法变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金融工具准则变革。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有利于“走出去,请进来”,有利于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对于新准则的变化,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从而带动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这样又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引发整个社会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且对决策更加有用。“决策有用观”是主要思想,完全贴近了国际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以市场为导向,站在债权人、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的角度来提供有用的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和实施,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学习和施行新准则虽然要付出时间、人力等成本,但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无疑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的资本投资。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面临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要在一年之内实施所有这些准则,对中国各企业来说,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发布新会计准则以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表现在:会计及相关专业技术、实务操作。新准则所带来的变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的影响;更多、更高地依赖于管理层的判断,例如对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的判断;信息披露的要求与过去相比非常详尽,例如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企业分部的披露。

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到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识别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资产减值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原准则已经提出。但是,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允许转回。这是与国际准则的主要差异之一,也是新准则最为突出的中国特色之一。对减值损失做出最为可靠的判断,对管理层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所得税会计与过去相关规定相比,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将是非常大的改变:强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并将这种暂时性差异对企业的影响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加以处理;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将所存在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所存在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准则规定了分部报告的披露要求。相关性会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设置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产生重要影响,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相关性的管理信息,还需要记录并披露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对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进行区分,并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分部负债等。

执行新会计准则时,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需要按新准则的要求进行更新,保证在新准则下能够以有效的、兼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及时的和适合持续操作的方式生成数据信息。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侧重于与投资者、监管者、银行、信贷评级机构建立有效的市场沟通机制,要求企业对财务、人力资源、资金、销售、税务、其他财务与非财务部门的员工及其关键管理人员安排针对性的培训。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准则制定程序

1.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安排准则制定计划

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对会计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处于研究工作的最前沿,合理预期会计问题出现的时间及类型并研究经济环境对准则的影响;还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安排准则制定计划,不使准则的制定出现“救火式”的状况,从而使具体准则制定工作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各方的意见和可能对利害关系人的影响。

2.积极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增加准则制定的透明度

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事前公布议题,讨论结束后迅速发表相关公告。

(二)加强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应将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情况作为财政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

与国际趋同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实务,它的进程需要企业内部全面贯彻、执行一系列的(步骤、系统和人员方面)变化。但是,与国际趋同的目标旨在强化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互相之间的兼容性,它的实施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助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鉴于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进程已经迎来了最佳的契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5篇《2022大学本科会计生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最新》,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五

1.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3.近代会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4.信息技术与会计变革

5.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辩证关系分析

6.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7.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近代会计发展史研究

9.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发展

10.会计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11.转型经济时期会计的特征分析

12.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

13.不同经济体制中的会计模式问题

14.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对会计学科体系的影响分析

15.现代会计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16.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17.企业目标.会计目标与内部会计控制

18.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理论的重构

19.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

20.行为科学与行为会计研究

21.金融危机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22.法律制度与会计监管模式

23.法律制度与会计模式

(二)中国会计法规体系建设问题

1.中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研究

2.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想

3.贯彻执行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方面的问题

4.我国会计法规与其他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

5.会计人员管理法规与规范

6.会计法设计的重大会计理论问题研究

7.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思路与措施

8.影响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

9.会计准则的“政治程序观”与“经济后果观”分析

10.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

1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

12.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

13.试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14.会计理论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15.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进建议

16.试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17.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基本规律

18.从会计舞弊案例看会计准则与制度改进和完善的主要路径

19.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

20.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构建

2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研究

22.对我国xx会计准则的思考

23.试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理念转变

24.损益表现和资产负债表现的比较研究

25.试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26.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

27.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会计准则的执行

28.以真实与公允理念引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29.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30.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研究

31.中美xx会计准则比较

32.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

3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问题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

1.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改革

2.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

3.公司治理与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4.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

5.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会计学分析

6.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理财观念

7.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税务会计

8.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影响

9.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

10.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

11.企业货币资金控制体系

1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的关系

1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14.企业管理创新的会计学分析

15.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16.内部会计控制在xx公司的运用

17.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8.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

19.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20.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

21.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与方法研究

2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研究

23.会计判断与盈余管理

24.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

25.试论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问题

26.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初探

27.论会计职业道德与内部控制

28.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29.内部控制的执行监管研究

30.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31.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3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

(四)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

1.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2.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3.中外会计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的新特点

5.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

6.会计监督规范化问题

7.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与优化

8.会计委派制的发展与优化

9.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10.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中外比较

11.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透视

12.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革

13.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方法

14.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利用

15.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16.企业信息的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

17.会计监管与审计的关系

18.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19.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20.企业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研究

21.试论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问题

22.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23.表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24.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

25.试论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问题

26.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27.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

28.试论财务报表附注的撰写

29.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30.试论业绩报告的改进

31.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32.会计职业自律机制研究

33.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34.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35.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36.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监管机制创新

37.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38.试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

39.试论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

40.会计监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41.试论会计的。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质量

42.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

43.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企业财务会计问题

1.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3.财务会计目标探讨

4.试论会计计量中的会计估计问题

5.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

6.试论会计估计与会计信息可靠性

7.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8.试论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

9.试论资产的计量理论

10.资产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11.负债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12.收入要素及其特征

13.试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14.费用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15.试论支出.费用.成本和损失的关系

16.会计要素基本关系研究

17.现值会计研究

18.试论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19.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20.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21.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

22.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23.金融工具及其信息披露

24.无形资产会计研究

25.中期财务报告探讨

26.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27.或有事项会计探讨

28.会计计量属性探讨

29.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30.试论公允价值计量

31.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探讨

32.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

33.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与改进

34.公允价值与相关性

35.公允价值与稳健性

36.全面收益会计问题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问题

38.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39.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40.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41.租赁会计问题

42.经营租赁的真实动机

43.反倾销会计研究

44.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4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46.非货币性交换会计问题研究

47.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8.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49.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50.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51.对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认识

52.借款费用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53.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54.期货会计探讨

55.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探讨

56.股份支付的会计问题探讨

57.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58.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59.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60.试论××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61.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62.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63.资产减值内部控制探讨

(六)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会计问题

1.社会保障会计

2.环境保护会计

3.人力资源会计

4.通货膨胀会计

5.养老金会计

6.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

7.小企业会计问题

8.非银行金融机构会计问题

9.基金会计问题

10.证券公司会计问题

11.中止经营会计问题

12.境外子公司外币会计报表折算问题

13.企业集团的若干会计问题

14.企业清算会计问题

15.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

16..股票期权会计

17.反倾销会计问题

18.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

19.养老金制度与养老金会计问题

20.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

21.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22.中美反倾销会计比较

23.政府与非营业组织会计问题探讨

24.现金流动会计探讨

25.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26.知识经济与会计平衡公式改革

27.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28.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探讨

29.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30.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31.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可以具体化)

32.套期保值的会计问题研究

33.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比较

34.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处理问题

35.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36.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研究

37.资本保全与会计模式研究

(七)注册会计师及审计

1.全球金融危机与审计制度变革问题研究

2.现代审计在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含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3.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变革研究

4.中国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

5.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

6.新信息经济环境下的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7.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8.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

9.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探讨

10.中国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执行效果研究

11.产权保护导向的审计法律制度重构问题研究

12.中国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3.国际鉴证业务准则及其影响

14.资本市场舞弊及审计对策

15.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

16.风险导向审计

17.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

18.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研究

19.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

20.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21.中国审计准则的执行问题研究

22.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

23.审计职业判断

24.审计重要性水平

25.审计独立性

26.审计失败与风险控制

27.期望差距问题

28.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29.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30.中国的审计环境研究

31.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

32.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3.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研究

34.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实践

35.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36.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

37.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38.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

39.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40.我国实施独立审计准则的若干问题

41.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问题研究

42.绩效审计研究

43.经济责任审计

44.××公司审计案例分析

45.政府审计风险

46.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47.政府审计准则建设问题

48.独立审计准则问题

49.内部审计准则问题

50.分析程序运用问题

51.审计信用危机治理

52.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53.电子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研究

54.财务信息审核或审阅或执行商定程序的有关问题

55.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研究

56.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

5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8.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与保护措施

59.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

60.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61.网络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62.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问题

63.cpa代理纳税问题研究

64.cpa管理咨询问题研究

65.政府采购审计问题研究

66.集团公司审计问题研究

67.交易循环划分与审计有效性关系

68.小规模企业审计

69.试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

70.试论会计判断与审计判断

(八)会计教育问题

1.会计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3.会计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

5.会计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激励机制

6.会计机制与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

7.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8.会计职业道德

9.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10.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

11.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12.会计本科学习阶段的思考

13.会计与财务教学

14.网上评教体系功能作用

15.会计.审计.财务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问题

16.会计.审计.财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问题

17.会计.审计.财务专业中的实践教学问题

18.构建会计人员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9.大学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途径

20.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冲击

(九)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2.战略财务管理问题

3.债务重组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4.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股票期权制与企业理财

6.资金结构理论评述

7.投资组合理论

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9.资金成本研究

10.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

11.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1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3.财务风险管理

14.收入管理

15.股利政策

16.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17.企业适度负债研究

18.我国××企业实行民主理财的调查报告

19.企业财务控制机制

20.非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

21.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

22.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与体系

23.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24.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背离情况的调查及其协调对策研究

25.行为财务理论综述

26.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及实施

27.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

28.认股权证在投融资中的功能作用

29.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研究

30.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31.公司价值评估模型及其评价

32.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33.信息披露与公司融资成本

34.财务风险管理

35.财务困境研究

36.财务治理模式探讨

37.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8.再融资方式与成本的比较

39.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

40.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问题

41.abc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42.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43.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44.内部资本市场文献评述

45.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比较

46.××国有企业股利支付率分析

47.××国有企业分红案例分析

48.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效率

49.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50.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

51.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5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3.企业并购效应研究

54.基金投资

55.企业融资动机与原则

56.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5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监管

58.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析

59.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十)成本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1.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

2.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企业资本运营机制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业理财

5.行为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6.行为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7.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8.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

9.作业成本会计及其应用

10.建立现代成本控制体系

11.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

12.成本考核与分析指标

13.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14.成本控制战略

15.环境成本管理

16.社会责任成本管理

17.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8.质量成本管理

19.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20.时间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21.成本动因分析

22.价值链成本分析

23.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24.成本管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动态

25.论成本规划

26.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研究

27.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

28.物流成本计算与控制

29.供应链成本构成与管理

30.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研究

31.建设项目审计问题研究

32.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

33.财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研究

34.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探析

35.研究成本支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6.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现状及应用研究

37.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38.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浅析资源消耗会计)

39.资源消耗会计与作业成本会计的比较研究

40.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问题研究

41.成本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方法研究

42.成本战略管理应用问题研究

43.透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44.作业成本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45.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46.企业战略成本控制体系研究

4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研究

48.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十一)计算机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1.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2.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

4.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5.计算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edp会计的控制与审计

7.电算化系统审计的若干问题

8.edp会计实验室建设的若干问题

9.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erp

10.××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11.erp系统业务流与资金流同步问题探讨

12.erp产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

13.投资时机与投资规模分析的excel应用

14.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大家整理的5篇2022大学本科会计生毕业论文优秀范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大学生个人健康促进计划(汇总5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

    最新暑期财务助理实践报告(实用5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

    最新中班美术小青蛙教案及反思(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

    中班动物数学领域的教案 中班动物社会活动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

    最新大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优秀8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

    最新小学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方案(通用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

    区域活动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区域活动教案(汇总9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

    前后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

    2023年出国简历自我介绍(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出国简历自我

    2023年走进高三家长演讲稿(模板5篇)

    演讲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机会,特别要注意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还要注意整篇讲来有抑有扬,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