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

时间:2023-12-27 作者:纸韵

高二教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掌握好基本的教案写作技巧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很有帮助,以下是一些高二教案的范例。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比较方法深入探讨关于本文的艺术手法。

2、用平等对话的心态解读优秀的文章教学重点:

比喻,在文本中的运用与赏析。

教学难点。

作者在文中议论性的话语的用意与效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这篇文章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美与丑,也许同学们觉得已经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内蕴是深厚的,总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它的语言。

听说,同学们已经欣赏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那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吧。首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更喜欢看电影还是看文章?(学生自由回答)能告诉我理由吗?(学生)的确,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拍成影视作品之后,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更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它们却永远无法完全取代文本的地位,因为文本中的一些语言艺术往往是影视作品通过光影的手段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

今天,我带来了关于这篇文章的影视片断,让我们一起重新来比较欣赏一番。请对照文本,看看文本中的哪些地方是影视作品没有表现也很难表现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描写人物的语言。

二、比较欣赏(初步探讨)。

1、播放影视片段(3分钟)。

2、老师:通过影视片段与文本的比较,你发现什么不同吗?文本中有哪些地方是这段影视还未曾表现出来的?(1)老师举例:

于是那可怜人像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参考1:野兽是有力的却是非人的,处于自然状态,无法挣脱的野兽,是一种本能的愤怒,这也是当时伽西莫多最本质的写照。

参考2:阴云,是愤怒、憎恨、失望情感的积蓄,电光是怒火的迸发,作者把抽象的内心情感写得具体可感。(2)讨论(预设):

第一、对人物的细致描写,特别是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影视作品很难表现的。

第二、文本中作者的看法部分,影视无法表现。

三、具体赏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顺序可调整)。

1、关于修辞方法的运用(重点)(1)找出比喻句,并品味如果删去后的效果。

(2)根据学生回答,ppt补充相关的句子,并讨论欣赏。(学生可就某一句话展开)(基本思路:找到本体,然后,体味它的表达效果)。

他听任人家捆绑,只不过时时粗声地喘气,就像一条牛垂头耷脑地给绑在屠夫的车沿上。参考:生动地写出了伽西莫多任人宰割没有任何反抗的状态。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

落在他身上。

参考:修辞可以使抽象的表达更具体真实,让人物形象的更生动逼真。(4)其它作家的修辞。《围城》(举3例)例1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做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例2假使真把鸿渐的鼾声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的像过了一个峰尖,又安稳降落下来,辛楣被刺激得神经给它吊上去,掉下来,这时候追想起还恨不得要扭断鸿渐的鼻子。(5)迁移:试着用比喻句让小说描写更生动。

(课堂练习)补充小说片段——《蒲柳人家》选段,删去相关的比喻语段,让学生用比喻的形式补充或改写。(分组,每组重点写一句,然后推荐)老师指导(比喻句的要领):

第一、本体与喻体要有相似性。

第二、本体与喻体要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距离越远,常常效果越好。钱钟书《围城》的比喻为例。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2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第三、与整体语境要谐调。

比如,如果中秋月圆之夜,你望着一轮皎洁的圆月诗兴大发,此时,你把它比作大饼就不恰当;但如果这样的语境,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祖孙俩面黄肌瘦,已经断粮好几日了,这天,正是月圆之夜,小孙子指着月亮对爷爷说,你看那月亮多么像香喷喷的大饼啊,就合适。

2、关于小说作者的看法部分。

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些小说《变色龙》《孔乙己》等,都是一个个纯粹的故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加入这些议论是为了什么?你怎么看这些议论的部分?(你认为它们有没有必要存在于这篇小说?)(附:课文片断)。

这就是说,绳子和皮条一直陷进他的肉里去了,何况监狱和囚犯这种传统还没有丢失,脚镣手铐(还有徒刑和断头台)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象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

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

我们已经让读者知道,伽西莫多的确是被大家借种种理由厌恨着,人群里没有谁有理由或者觉得有理由去怜悯圣母院的可恶的驼子,人们看见他出现在刑台上都觉得非常高兴,他刚才所受的酷刑的悲惨景象,不但没有使他们心肠变软,反倒给他们提供了一桩乐趣,使他们的厌恶情绪表现得更为恶毒。

当“公诉”(按照法官们至今沿用的行话)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在这里就象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

(1)人道主义者的雨果,希望借此来表达强烈的价值倾向,让人们理解他的价值观,所以,情不自禁。

(2)这些议论的好处是让人性美丑的对比更鲜明,主旨更显著。

3、深入挖掘:如果去掉这些作者自己的观点怎么样?影响表达吗?(1)比较《孔乙己》《变色龙》相关片段——常常不用作者亲自出现。(2)补充理论知识: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看起来像起哄,让作者的议论显得那么的可笑与教条。

(4)明确: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写作习惯,虽然更能让作者自己的观点得以体现,但实际上,议论常常也妨碍了故事的完整性,冲淡了小说固有的意味,显得画蛇添足。

四、其它欣赏角度。

1、关于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手段,但在影视作品中却无法直接表现,更多的是通过旁白或独白的形式出现。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象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哪。

2、关于人物形象。

文本欣赏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重新在脑中建构艺术形象的过程。而每一个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欣赏习惯4和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深度。所以我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通过想象来再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影视作品常常让我们觉得与文本不符,因为那已经变成导演和演员心中的人物形象。它们用一个林黛玉取代了千千万万个林黛玉,用一个郭靖取代了读者心中千千万万个郭靖,这也让许多影视作品无端遭受了网友们的板砖。

五、小结。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当然有它自己的魅力,但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比较来欣赏文本的语言,尤其是比喻这种修辞的表现力。

通过这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理解文本本身,还要关注文本之外的东西。通过比较,我们能更深入地去解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并且,我们要用一种平视的姿态来看待名著,而不是迷信敬畏权威。记住:“尽信书,不如无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附:《蒲柳人家》选段(刘绍棠)。

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地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装,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地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5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细柳,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脋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选自《蒲柳人家》。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二

一、导入新课:

1、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想到了痛苦、灾难、血腥……还有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

“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是总苦痛的。

你感受到的是清新,有的同学说是恬静,还有的同学说是自然,还有和谐。

本文与战争有关,但同学们却感受却是美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荷花淀》真的被人们称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板书美)。

我们在这节课就来重点赏析文章在哪些方面带给了我们“纯美”的感受。

3、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你来给大家读一下吧。

二、研读文本,品味纯美。

下面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文本,把文本中能给你“美”的感受的地方找出来细品。五分钟。

1、披文入情赏美景。

好,哪一个同学先来说?

这位同学。

奥,前三个自然段环境描写感觉特别美,能具体说一下吗?

你看到了一幅图画,什么画面,月下女人编席图。概括的非常好。

这位同学,你也想说?

你感受到了纯美的意境。

把纯美换一个词?

清新明丽,一般而言,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那你能说一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吗?

对,有月亮、苇眉子、云彩、薄雾,意象也是那么唯美。

你喜欢这一部分,那你就给大家读读吧,其他同学可以试着想象画面?

他读的怎么样?

节奏感好,声音很美。的确,我也感觉声音与画面很相配。

同学们,我把第一自然段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小小改动,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

有什么不一样?

感觉像读散文诗。评论家也这样说,因为孙犁小说散文诗般的语言、朦胧诗般的意境,还称孙犁的小说是“诗体小说”。

2、沿波讨源见真情。

荷花淀不仅景美,人也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水生嫂。

谁来结合文本分析一下水生嫂的形象?

好,最后排的这位同学,你来说。

勤劳美丽,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编席的描写中看到的,

还有吗?从大门没有关,端饭看出体贴丈夫、温柔多情。用词十分准确。

谁来补充?

你从他们坐船找丈夫看到水生嫂惦念丈夫,遇见敌人看出她的勇敢,把船划进荷花淀中去,还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很好,这不仅有水生嫂,还有其他女人,只是他们共同的品质。

刚才我们抓住动作细节赏析人物形象之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有一个突出的手法,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对,就是对话,也就是语言描写。

我们来看这三句。

“你总是很积极的。”(投影)。

从这句话,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你读出了嘲讽,嘲讽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吧“就你积极”,再读一遍,换一个词,有点埋怨,对,水生嫂埋怨什么呢?(太危险了,不和家里商量)除掉埋怨,我们还读出了什么,是肯定和夸赞,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

第二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当时出版时句号被改为逗号,孙犁先生不同意,你们看有什么不同吗?

对,句号强调的是我不拦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如果是逗号的话可能更强调家里的困难了。你对标点理解的都这么深刻,可见很会赏析文章。

第三句呢,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中国有句老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对,不可跪着生!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本色。

同学们将分析整合一下,学总括水生嫂形象。

温柔体贴、勤劳淳朴、勇敢坚贞、深明大义、爱家爱国。

这不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地农村妇女的品性,他们像荷花淀里的荷花,有着纯真的的性情,闪耀着纯美的人性的光辉。

3、水到渠成识结构。

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们来看情节,课前让同学们拟小标题,找一个同学说一下。

好,中间这位同学,你来说。

能够抓住主要场景,概括的很好,“送夫抗敌”“探夫遇敌”“助夫杀敌”,情节简单,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曲折离奇,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这也应是本文被称为纯美绝唱的一个方面。

4、疑义相析探主题。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枪战环节,三言两语便被带过,对此提出批判,还有人说,“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人们会这么恬静自得吗?作家这么写是诗化战争,是违反现实的呢?”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组先来说把。

你们认为我们的祖国本就美好,人民本就纯真,所以与现实相符。是支持孙犁先生这样进行创作的。

三组来说。

这样更能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江山如此多娇,岂容外敌践踏。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孙犁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齐读一下,“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荷花淀》是当之无愧的“战争小说的一首纯美绝唱”。

孙犁的创作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虽然荷花淀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但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定当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三、布置作业。

还有一篇小说与《荷花淀》并称现代诗化小说的双璧,那就是茹志鹃的《百合花》。课后请阅读,并完成思考题。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三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答苏武书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幙,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四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问题组。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请看视频《大国崛起》,并同步认真听同步解说文字,感受这段文字的特点: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同学们,请你们分析这段文字应该是属于什么体裁?总体上看,是说明性文字,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因为我们还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有强烈而浓郁地抒情。其实这是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的解说词片段,那么解说词有什么特点,我们能否也写出一篇漂亮的解说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来了解解说词吧!

三、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本文的解说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请写出顺序流程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解说词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四、具体分析:

1、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地球)。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厂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总结:解说词特点1: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

拓展:文中增加了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还将宇宙比做大海,有什么作用?

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所以解说词特点2:还肩负着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但是解说词又不能随意的拓展,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所以解说词特点3:有明确的主体和说明重点。

2、很明显,这几段文字有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与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其实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

总结:解说词特点4: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艺性。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这其实也传达了某些人文精神,具有人文内涵!

如此看来,这是一篇优秀的解说词,(在此插入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正基于此,才有这样优秀的解说词面世。所以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解说词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写写,来感受一下!

课外拓展阅读:

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

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将由《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另一方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然一声就诞生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天文学家们一再提出的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密度还不足以使其自身的扩张停下来。再过数十亿年之后,所有星系都将会衰颓,但是尚有余烬的星系残骸还将永恒飘荡,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霍金在其最新写就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最近说:“他们声称以某种比其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设想更自然的方式建立了低密度宇宙理论的模型。这是一个变异理论,利用了霍金早些时候提出的某些思想。”他还说,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的理论模型没有给出正确的宇宙密度。“他们的理论已受到天文学泰斗林德的抨击”。

这两种论点都以名为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在宇宙膨胀的瞬间,宇宙砰地一声从无到有诞生了,并以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反引力。但是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引力是负能量,所以这种反引力肯定代表正能量。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塌缩。

宇宙膨胀问题已经让天文学家们着迷了17年之久。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马丁里斯教授说:“这正是林德以及霍金和图罗克试图要弄明白的问题。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得出不同的膨胀结果,使我们能够推导出最终统一的但是拥有负曲线的宇宙。霍金一图罗克论文中的新东西将证明,你也能够更自然地做到这一点。”

霍金提出的新论点,意味着哲学家现在不得不考虑时间有始无终的问题。这可能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马丁里斯教授说:“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滋生新的大爆炸。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起源大爆炸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霍金所关心的初始条件就会消失在比我们所能料想到的更深的宇宙史迷雾中。”

(选自《大家知识随笔》,李绍明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六

和煦的阳光,飘舞的柳絮,翠绿的枝叶,盛开的鲜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假日,我们一家三口驾车去平谷游玩。

可算是征服了平谷峰,站在山顶,俯览众山小,抗击着凛冽的寒风,此时的心情就一个字——爽!

告别东指壶,我便去了第二个目的地——一线天。山路真陡啊!不一会儿脚就痛了,只得边歇边走,终于走到了一线天。一线天还真是一线,中间的缝隙真细,换了胖人可还过不去呢!两旁山石将天隔开一线,犹如一条笔直的海平线。过来之后我们便看见一条小溪,旁边还有一条山间小路。真有种”山中有山路转弯,高山流水向潺“的味道。我们二话没说,便走了进去。路越走越陡,走着走着,便看见前方有一个八边形的蓝边红砖白瓦小亭,我们立刻跑到那里休息,我感受到了坐着的舒适。休息片刻继续前进,只见一个庞然大物进入视野,走近一看,乃是千年迎客松。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它并没有与妖艳的花儿争艳,也没有像它们一样昙花一现,而是静静的在这里,守卫着这座山,十年、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不由地赋词一首:

巍巍山崖,寒风凛冽,飞雪旋挠。望山峰上下,钢显本色;千年古松,褪尽浮华。百年久立,千年不倒。试问谁人能比高?待今日,虽不与争艳,但朝显张扬。

山涧如此婀娜,引无数才子着笔着。惜鲜花绽放,略失。莲荷开苞,只如昙花。一代兽王楚国于莬,最终惨死天王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五一就过完了,回想。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七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应该说,妓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八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接》《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九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备。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作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1课时。

品读法、分析法。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一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高二语文成绩依然保持了在全区的领先优势。年级平均分63.71分,超出了区平均成绩(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了重点中学的平均分),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三位语文老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成绩是可喜的,但是从这次考试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这次考试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

一、试卷难易比例失调。

1、这次语文试卷对于课本内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丝毫没有考查,也就是说客观题的比重下降,从而增大了试题的难度。而名句的考查却演变为10句选5句,分值没变化,考查内容过于简单,课本出现过的和已经接触过的就有9句,难免会导致送分数过当。

二、语文课上什么。

1、题几乎完全脱离教本,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教本的作用还有多大?虽然说课外源于课内,是课本的延伸。但是课本中的内容丝毫不做考查,学生上课还那么认真么?老师怎么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该如何学这门课,作业还要不要完成,种。种问题告诉我,不涉及课内知识的考查未必是件好事。

2、组织学生复习迎考到底如何进行,既然不考查课内知识,我们的复习就有点不伦不类,既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复习,又怕学生过分的“主观能动”;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又担心知识梳理无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不得不想下面一个问题:

三、考试考什么?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全区统一测试,考试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是考查学生在一个阶段知识储备和运用的能力,还是考学生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信马由缰胡乱答题的能力?是想通过这次考试给教师一点导向和启示,还是让教师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是在考教师还是在考学生……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致使我对考试的意义和目的无法领会。

四、对于“二期课改”的。一点理解。

1、以学生为主体。

“二期课改”仍然重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的理解是,以学生为主体,无非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真正获得知识,学到能力,掌握方法。真正的意义还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否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而不是片面强调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学习,喜欢什么学什么,更不是一个观点的对与错无标准可言。

2、创新能力怎么培养。

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像一株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一样,它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尝不遵循这个规律呢?拿语文学习来说,一个学生如果连修辞手法都不能认知,你让他品味词句,甚至赏析诗词,怎么可能做到?所以我认为语文知识还是要强调基础,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创新能力也相应会提高。

3、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二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三

〖知识〗担当使命要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绚丽的人生需要实践来锻造。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教师用书、粉笔、多媒体等。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作业练习法、小结归纳、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教材88页王守仁语。

【提问】这段古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人不可无志,立志是为人之本。

二、讲授新课。

【解说】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只有努力学习,完成好作为学生的任务,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历,当然,也会有努力坚持的事情。

【说一说】。

1、我不能坚持的事情。

2、我不能坚持的理由。

3、我坚持做到的事情。

4、我坚持的理由。

【解说】实现理想,担当使命,不仅要立志,更需要我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奉献就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报效祖国。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应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材料】。

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请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参与关于人才问题的对话,两人分别对什么是人才谈了自己的认识。

李开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

陈章良:创新、执着、自信。

【解说】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

〈学生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出示材料,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想?追求》。

我徘徊在人生的路口。

听秋风和小鸟鸣奏。

我在寻,我在觅。

青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我曾想到月亮上眺望地球。

我曾想去大陆架开采石油。

我曾想使漠漠荒原变为绿洲。

我曾想在海角天涯发展旅游。

多少寒署,星移斗转。

一个个理想都变为梦境。

我知道。

消沉,只会枉过一生。

叹息,只能空白少年头。

我不愿作时间的过客。

来去匆匆,足迹未留。

命运给我们安排了坎坷。

现实给我们留下了怨恨。

我们只能选准人生座标。

去奋斗,去追求。

我走呵,走。

翻过了山头还有山头。

我走呵,走。

跨过小溪还有江流。

不停歇,莫回头。

我要放舟历史的长河。

去发现永无穷尽的真理。

给未来的世界。

留下一点小小的纪念。

课外练习。

某企业在某报刊登了如下招聘启事:

诚聘:(一)运营副总(1名),本科以上学历,6年以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责任心强,富有团队精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区域销售代表(6名),专科学历,2-5年产品销售工作经验,吃苦耐劳,做事踏实,责任心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计算机软件。

(1)这则招聘启事反映了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2)该企业的招聘条件对青少年的成才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四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1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是必修3语文文学常识,请参考!

1、第1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1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1部词典是:尔雅。

4、第1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1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1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1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1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1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1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1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1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1部断代史:汉书。

14、第1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1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1部国别史:国语。

44、第1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1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1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1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1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1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1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1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1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1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1位女词人,亦称“1代词宗”:李清照。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五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目。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比较普遍的。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并说明“工官”制度的延续,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的范围里,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说明当时丝绸制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劳动人民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商代的青铜器文明高度发达。春秋时期出现铁器,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铁鼓风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说明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中国古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地域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

答案提示:(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议一议]。

1.运用我们从古代诗文、戏曲、民间传说中已经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状况。

答案提示: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

答案提示:译文: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许多诸侯手执玉器和丝帛参与盛会。这说明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国古代丝绸是贵重织物,往往为贵族所专有。

[自我测评]。

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答案提示: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颜氏家训》中的一段话,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消费的基本自给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译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

答案提示: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

[知识链接]“匠户”和“匠籍”

明代学者王守仁设计“十家牌法”,关于“匠户”写道:“匠户则云某里甲下某色匠。”可知匠户管理的形式。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了解学生的历史归纳、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奠定更好的学习基础。

[评价方法]测验法、活动法。

[评价过程]。

在本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就本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验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形式可以是笔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应当重视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的考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作业或制作历史图表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从而有助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如各地有名的瓷窑等。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参观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本课的内容适合用各种评价方法。在此只用了两种,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变化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崔是与《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是,生活在东汉中晚期之间,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出生于当地一个“清门望族”之家,祖驷,父瑗,虽未居显位,然均有文名。中年以前居家。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荐举,出仕为郎。同年转为议郎。不久(约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间),出任五原太守。任内劝导当地人民种麻和发展家庭纺织业,并整顿边防,卓有成效。因病去职,再任议郎。大约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鲜卑犯边,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因母丧未竟就职。以后,大约永康元年(167年)底到建宁二年(169年)之间,被任命为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为官清廉,去世时,“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他是当时与蔡邕齐名的的学者,两次任议郎期间,均参与在“东观”(东汉的国家藏书馆)撰修《汉纪》、审定《五经》等工作。“所著碑、论、箴、铭、苔、七言、祠、文、表、记、书凡十五篇。”代表作是《政论》一书,“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后汉书•崔是传》)。

《四民月令》作为一部家庭经营手册,主要是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实况来设计的,但其中也融会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经济思想。

《四民月令》成书后,流传甚广。

新中国建立后,农史工作者把《四民月令》的整理研究当做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缪启瑜的《四民月令辑释》。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尽量做到不漏辑、不误辑,对所辑原文作了详细校勘和注释,并分别在“附录”和“序说”中分析了崔是的生平、思想和《四民月令》的内容与价值。他们的工作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为对《四民月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反映东汉末年地主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珍贵资料,《四民月令》亦为史学界所重视,视作重要的研究对象。

《四民月令》的主题,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作有秩序有计划的安排。这些家庭事务,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家庭生产和交换;二是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医药养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缮保藏等方面);三是社会交往。

《四民月令》所载家庭事务虽然牵涉面广泛,但有关家庭生产和交换的内容是最多的。在家庭生产当中,大田作物栽培、园圃作物栽培、林木种植和利用、畜牧、采集,都属于广义农业的范畴,其中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种植业占居主导地位。在家庭手工业中,桑蚕纺织是与农业相结合的特殊的手工业生产项目,酿造和其他食品制作也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属于农产品从生产转向消费的重要一环。交换活动主要是农产品和家庭副业产品的贱买贵卖。因此,虽然《四民月令》不是专谈农事的,更没有具体论述农业生产技术的原理,只讲什么时令应该做什么事情,但这些事情大多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有关,《四民月令》整个按月安排的计划中,中心和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农事活动,这与后世专谈节序的月令书不同,所以历来都把它视为农书。

“四民”包括“士、农、工、商”,是指四种不同职业的编户齐民。“四民月令”,顾名思义,它按时令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应该对“士、农、工、商”“四民”都是适用的;从《四民月令》的内容来考察,它的确有普遍适用的一面,并非只适用于哪一个阶层。书中对各项农事的时间安排,如“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六月“趣耘锄,毋失时”;十月“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只要是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当然对所有经营农业的编户齐民都是适用的。其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安排亦然。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他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选集》,第586—587页)。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匠户制度]。

蒙古统治者在其初期掠夺战争中,把从中亚各地和中原地区俘获的手工艺匠人集中起来,加以利用。这些工匠成为元代初期官营手工业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元政府采取拘括户口的办法来控制工匠。工匠的户籍,编入另册,称为匠户。

元代匠户主要有两种,为军队生产,受军队管辖的是军匠;为各局院生产,受局院管辖的是官局人匠,总称系官人匠。此外,还有受各贵族王公直接管辖的,称投下匠户。匠户名义上不再负担其他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领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只供给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过四口的,不予供给。由于长官的克扣,经常还不能够完全领到手。所以工匠们常是“衣食不给,致有庸力将男女质典者”。

匠户的职业是世袭的,非经放免,子孙不能脱籍。官局中的劳役完全是强制性质的,这就是所谓“匠不离局”。

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工匠们经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来进行反抗。由于工匠们的反抗,官局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有时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间工匠到官局手工业部门中劳动的办法来解决技术、劳力缺乏的问题。

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军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匠、军籍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身士流的。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要受工官坐头的管制盘剥,工匠以怠工、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明中期开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无疑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到了清代,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

[中国早期蚕丝生产]。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传说其发明者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她用蚕丝织造绢帛,使人们有了衣裳。丝织品比葛、麻类纤维织出的粗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把传说与考古加以印证,说明中国蚕丝的出现确实不下五千年的历史。近年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中发现了不少丝绸的物证。如在吴江梅堰袁家棣出土的一件陶壶的下腹部刻有五条头向一致的蚕纹,其形态与现代家养桑蚕酷似,证明当时已经饲养了桑蚕。钱山漾遗址中还出土了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原料都属家蚕丝。丝带宽0.5厘米,是由30根单丝分10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绢片的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可能是先缫而后织,推测是用水平式腰机织成的。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丝织业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家蚕丝又叫桑蚕丝,与野生柞蚕丝、葛麻丝不同,是桑蚕化蛹前吐的丝,颜色洁白,有光泽,手感柔软。一只桑蚕能吐800—1500米天然纤维。现代家蚕个体大,吐的丝也粗。古代的家蚕形体小,蚕丝纤维偏细,所以当时用增加经纬丝数来达到绢织物的密度。桑蚕的饲养及先缫后织技术的发明确实是中国古代一项很了不起的创造。

[西汉的丝织业]。

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当时,长安和临淄(山东淄博市)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临淄和陈留襄邑(河南睢县)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作坊,作坊的织工常达数千人之多。在丝织业发达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贾经营的作坊。农民家庭则主要是纺织自己穿用和缴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有时也出售一小部分纺织品。

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官营作坊以生产比较贵重的锦、绣、纱觳为主。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起毛棉、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反映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件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其重量仅49克,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中已有单锭纺车的图像。特别是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展示了一幅纺织生产的生动情景。

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织布机。秦汉之际,斜织机在南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广泛地采用了脚踏提综的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提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锦是汉代织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织物。经对丝织品的化学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蓝靛作染料,可染成绿、红等色。这比战国时的染色工艺提高了一步。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像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画珍品。另外,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丝麻织品,有许多锦、绮、菱纹罗等精美的提花织物,还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纱以及多次套染与媒染相结合染成的织物,据分析共有三十六种色相,反映了西汉初期纺织和印染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其原书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种。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红铜又称纯铜。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矿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红铜中常含有铅、锡等金属。一般称锡含量低于2%,铅含量低于3%的铜为红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铸成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铅,熔点可降低43℃;加入10%的锡,熔点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锡,熔点可降低193℃。同时,布氏硬度也可以提高。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一7%的锡,布氏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一10%的锡以后,布氏硬度可达到70—100。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

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一件铜器的铸造需要经过以下的工艺流程:(1)制模,即将要制作的青铜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纹的要刻出花纹;(2)从泥模上翻制外范;(3)将泥模刮去薄薄一层,使之成为范芯;(4)范芯与泥模先阴干,然后用高温烘烤;(5)将陶范与范芯组装起来,并予以固定;(6)浇注铜液;(7)拆去陶范与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这时—件金灿灿的铜器就铸造出来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获得一件铜器的称为浑铸法。但有些铜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动的羊头,用浑铸法不能铸成。于是工匠们用分铸法,先铸出附件(羊头),再在铸造器身时,将它们铸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铸器身,再将附件与器身铸接在—起。这种分铸技术在商代已被工匠们熟练地掌握,所以铸造出许多精美、奇特的铜器。泥范分铸方法的应用,开创了与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范铸技术,这是三千年前中国工匠的杰出创造。

青铜文化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接;还出现了锲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古代冶铁业]。

中国古代冶铁业兴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铸铁件大量用于制作农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21年秦统—中国后,设“铁官”管理冶铁业。到公元前119年的汉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的39个郡内的49个产铁地区设有铁官。到唐代,全国共有铁矿104处。公元810年前后,铁的年收入量约为200万斤。到宋代,全国冶铁场所分布于36个州,年总收入量达到550万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台、磁县两地。元明时代,中国官铁收入大幅度增长,元初达到1000万斤/年,明初更达到1800余万斤/年。同时,冶铁业重点南移到江西、湖广地区。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库存铁达3700余万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办官冶铁,让民间自由开采,官府只按2/30的税率收税。至清代,大型铁场集中在广东佛山和陕西汉中2处。佛山的冶铁工人曾多达3000人。汉中铁场有大小分厂几十处,大厂有2000—3000人,小厂有数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国铸铁冶炼技术所以能够比欧洲早1900年发明,并且很早推广应用,主要由于继承和发展了青铜冶铸技术,并运用了长期累积的丰富经验。远在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技术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时代已使用高大的圆锥形炼铜竖炉,高达1.2到1.5米左右,炉缸有一或两个鼓风口,有着鼓风设备,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铁鼓风炉有重大的进步,已能铸造大型铁器用来颁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13年,晋国曾在国都征收“一鼓铁”的军赋,把成文的刑法(即当时所谓“刑书”)铸在铁鼎上颁布(《左传》昭公29年)。

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和冶铁鼓风炉的改进分不开的。由于冶铁手工业积累了经验,扩大了炼炉,加强了鼓风设备,使得炼炉的温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就改进了冶铁技术。当时冶铁炼炉上的鼓风设备是一种特制的有弹性的大皮囊,这种大皮囊的形式和当时一种盛物的叫做“橐”的皮囊相类似,两端比较紧括,中部鼓起,好似骆驼峰。在这个大皮囊上有把手,用手拿把手来鼓动,就可把空气中的氧不断地压送到炼炉鼓风管中,以促进炼炉中木炭的燃烧,从而提高炼炉的温度。这时冶铁的炼炉叫做“橐”。鼓风的大皮囊因为形式像橐,就称为“橐”。那个炼炉的鼓风管的装置,因为和一种称为“篇”的管乐器差不多,就称为“篇”。这种鼓风设备也总称为“橐篇”。

1953年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出土大批铁质铸范,包括六角梯形锄范、双镰范、斧范、双凿范、车具范等,大多数是复合范,构造复杂,制作精美,说明这时铸铁的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从六角梯形锄范使用铁内芯来形成锄柄孔的办法(即通过锄范壁插入一根铁芯子)来看,说明当时冶铁手工业工人已掌握了相当熟练的操作技术。铁范本身是白口生铁的铸件,又是铸造铁器的模具。这样用铁范来铸造铁器,可使铸件形状稳定而精致,并可连续使用,不致像一般陶范那样用一次就要毁坏,其生产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战国时代开始广泛使用铸铁的工具,但是早期的铸铁,是质脆而硬的白口铁,很容易折断,不耐用。因此,当时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两种柔化铸铁的技术:一种方法是铸铁件的可锻化热处理,经过氧化脱碳并析出部分石墨,使成为白心可锻铸铁。到战国晚期,出现了黑心可锻铸铁,是经过长时间加热退火而成,韧性比白心可锻铸铁高。

另一种方法是经过加热氧化,对铸铁进行脱碳处理。在脱碳不完全时,铸件外层已成为钢,内层还是铸铁,成为一种钢和铁同存于同一工具中的复合组织;在脱碳较完全时,白心组织消失,铸件组织全部由铁变成钢,但还保存有铸件的特点(具有缩孔、气眼等特征)。

当时还利用控制退火办法,创造了表面为低碳纯铁、中心为硬度高的钢质复合铸件,使用中把表面层磨损,露出中间层作为刃口,解决了某些工具要求有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而又具有韧性的矛盾,这种方法在战国后期,北起燕赵、南达楚国的范围内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铁工具的功能。

我国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要比外国早2000多年。欧洲到18世纪才有白心可锻铸铁,19世纪美国才开始熔制黑心可锻铸铁。我国这项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对于当时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规模的采炼工场。这个遗址长2公里、宽1公里,发现有古矿井、冶炼遗址和炼铜炉。古矿井分为竖井、斜井、水-三种,深入地下40至50米,坑道用木架支撑,井下有排水系统和通风设施。在不同期的井内出土的开采工具有:木质的锤、铲、锹、钩,船形木斗,铜质的斧、锛、凿、锄,铁质的斧、锤、锄、耙等。古矿井附近的冶炼遗址,地表覆盖着大量炉渣,总重量约达40万吨左右。炼炉则为竖炉,它由炉基、炉缸、炉身构成,有风沟、风口、金门,作鼓风、排渣和出铜液使用。炉壁各部位用不同的耐火材料建造,矿石被碎成3至4厘米的球状,加入溶剂配料后入炉。模拟试验表明,炉温可高达1200℃,铜块含铜91%一93%,炉渣含铜量0.7%。为研究古代冶炼技术提供了可靠资料。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六

教学。

工作总结。

使孩子们和教师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二语文必修五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我承担的是高二(9、10)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欣赏》和《现代诗歌和散文欣赏》,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现在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把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

选修教材的处理和教法应与必修教材区分开,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们一直处理不好。只有教过了才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安照以前的老路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发现这样不行,一是讲的慢,二是讲得大面全。这学期我们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做讲古代诗歌散文教学了,但结果并不理想。老师讲的不得法,学生学得不扎实。走过来后,现在想想,教材的处理可以交替进行,一个单元诗歌,一个单元散文。一定要有主题意识,人教选修每一个单元是有主题的,围绕主题而教,不要围绕内容而教。突出重点。适当做一些练习,练习一定要有。另外,一定要抓住这一阶段的早读课,有所准备,要有检测。

二、阅读教学的突破。

本学期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我对阅读课找到了一点感觉。这一点要得益于一本书的学习,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我几乎是第一讲都读了好几遍。这本书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多年的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问题,使我豁然开朗。我把学到的一些东西,广泛地运用平时的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一些我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我与理想中的课堂更进了一步。在教学设计上,力求简化头绪,优化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课堂活动充分,让语文课堂积累丰富。以此为前提,设计课堂学习卷,努力推行板块式教学思路,力求做到课堂提问精粹,品读细腻,使学生学有所得。一学年来,这种教学方式和处理教材的思路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许多学生说在我的课堂上学得轻松,有所收获,这是对我的最好的评价。我会更加努力地进行这主面的探索的。

三、作文教学的突破。

本学期作文教学进行的较少,这指得是大面积的作文教学,但在局部我们做了一引起有益的探索,我们训练的主要是议论文,重点是结构的教学,讲了并列式,其中包括论据和论点并列式,进行了两次作文训练;讲了对照式结构,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讲了递进式结构,进行了两次作文训练。办进行了四次大的作文训练。由于时间的关系,后两次没有进行点评,这是一大遗憾,一是时间紧,二是批改量大。但现在想来,这一切都不能构成作文不点评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自己的责任心,以后我决不允许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要对自己从严要求,高标准要求。作文的突破之处在于,我在局部的小范围内进行了几次作文试写活动,把高一高二的作文试写了一遍。通过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努力创新教学设计,探索完成了高一高二的作文创新教学设计序列,为学生学和教师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样本。由此形成了两部书稿,将近二十五万字的文字材料,下学期可能做为校本教材出版,这是近些年我不断探索的结晶。

四、关于考试和学生的成绩。

语文学科是一个强调积累的学科,成效很慢,有时你下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并不一定取得你所要的成绩,这是一个事实。但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学,如果你不追求成绩,各方面都说不过去。我认为课要讲得扎实,另外学生练得也要扎实,这样有助于成绩的提高。还有就是应关注梯队内的学生,这是成绩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3、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

名言。

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成语。

等。

4、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一学年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不同之处,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能按照高中要求进行写作练习。本学期要进一步强化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大面积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三、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树立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前两篇是精读散文,其余是略读散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觉课时不够,所选的不一定全都要讲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阅读小说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是这几篇课文都要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师,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形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础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本册教材教学时应该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课文后附有一些小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

本册的“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分别是:“源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作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作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写什么”,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实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字、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2、《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知识在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必修课中也有涉及,但那都是分散在各章节中的;虽然也有部分串讲,但总的看还不够系统。大家知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中学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目标,因此专门开设一门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梳理一下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一方面这样的课就并非“重起炉灶”,而要充分注意与初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出现过的相关知识的衔接,这正是这门课程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这样的课也就不是“炒冷饭”,而要补充新的内容,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也正是这门课程的落脚点。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语文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要特别注意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上、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前一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联系,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应该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文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目的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应该进行记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写作能力,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研究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

教学工作计划。

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由于高二阶段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生经过高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对学生的潜力进行进一步的开掘。计划如下: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在自主学习上,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在合作学习上,主要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习惯。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一分钟让每位学生写出一句名言或诗句和大家分享。此外,每周还以作业形式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训练。

3、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在本学期中打算安排四次课堂大作文,此外还有一些随堂做句段的练笔,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本学期除了要求学生写8篇大作文还要求和每周写一篇周记。

4、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

手抄报。

参加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5、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以此为基础,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新课改,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总揽全局,面向全体,注重信息反馈,搞好试卷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争取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

6、注重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充分挖掘本地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领略民族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8、努力探索学生评价体系,搞好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生受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诣、王一凡、王洁成、王通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郭奕江、申梦雪的、董阳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2、对教学重点的困惑。

现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要求都很少,这一方面是扩展了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对教师来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七

朋友,若我问上面两种哪个更具意义?或博学或深沉的看官们想必都不屑于第一种。但待我问更想过哪种生活时——看官们犹豫了、彷徨了,但心里都想做第一种:多么舒服的日子!

上述现象说明了人们观念里的“意义”与“现实”的分裂。大多数人知道什么更有意义,诸如献身科学、研究艺术等等;但付诸实际情况,更多的人耽于物质,与高谈阔论“人生的意义”时判若两人。譬如提到作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版权赚好多钱呢。这种“意义”与“现实”的分裂,就是所谓“活出个样儿来”与“活出味儿来”的对立。践行哪种的争论从古至今已进行多年,仍无结论。

我的家长和我就有过与此有关的有趣的论争。譬如他们曾经对我说:“现在若不好好读书,进入一所好大学并获得高学历,将来在社会上几乎寸步难行。”我反诘道:“好好读书固然不错,但难道就是为了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如此过完一生——仅此而已?”他们反驳:“漂亮话是这么说,但说到底谁不是就为了有个好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呢?”“还有很多更高远有趣的目标,哪能这么枯燥?”“现在你想那些虚的有什么用?好好读书就行了。”他们又补充一句:“你还没真正踏入社会,不懂。”

因此,你的观念里,意义是什么,就该如何活,即为了自我的意义而活。喜欢艺术,就尽情雕琢艺术;热爱文学,就当一个作家。也许旁人当你是西西弗斯,可精卫填海也曾成功。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浪费。起舞就是为了自我的意义而生活,跳的当然是属于自己的舞。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八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十九

我听过许多爱老敬老的感人故事,不久前的那一幕更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照着大地,偶尔有一缕缕的微风轻轻掠过耳际,让人感觉十分惬意。我和妈妈沿着滨江公园散步,在途中遇到一位个子高高瘦瘦的叔叔推着轮椅,上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从人行道到河边要下一段台阶,只见叔叔先把老爷爷背到背上,下了台阶,把老爷爷放下在河边的石凳上坐好,再回到人行道把轮椅搬下去。他把老爷爷重新抱回到轮椅上,才在旁边坐了下来。这样一来一回,叔叔的脸上已经微微地冒汗了。

我和妈妈也在离他们不远的的地方欣赏风景。旁边的叔叔指着河对面向老爷爷慢慢地介绍着。他边说边给爷爷捶背按摩,那个样子显得非常熟练,非常专业,一定是经常做才会做得这么好。老爷爷眯缝着眼睛,有时点点头,有时一动不动,静静地享受着。

妈妈悄悄说:“好一幅美丽的亲情画呀!儿子,妈妈老了你也会这么对我吗?”我高声回答:“一定会的!”

隔了一会儿,叔叔拿出一个苹果削起来,老爷爷无意间与我们目光相对,慈祥的一笑:“小朋友,来吃苹果吧!”

妈妈微笑着说:“谢谢啊,叔叔,您儿子可真孝顺啊,您可真有福气啊!”

老爷爷满足地笑了:“是啊,我有福气啊!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我有这世上最好的儿子!”语气里充满自豪。接着老爷爷讲述了他的经历:几年前他因为中风瘫痪在床,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在外地做生意的儿子,回到老家来边开店边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一有空就推他出来晒太阳,并积极地陪他做康复训练。听完爷爷的话,我们不禁对叔叔肃然起敬,妈妈直夸他。叔叔礼貌地对我们点点头,说:“孝顺长辈是应该的。有一天我也会老,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对我好。”喂老爷爷吃了苹果,便推着爷爷朝前走去,他们的背影在明媚的春光里定格成一幅美丽的亲情画卷。

我伏在妈妈耳边认认真真地说:“妈妈,我现在就要好好地孝敬你。”妈妈把我搂在怀里,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二十

凤庆县第二中学查文兰。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晋代文学家李密的这篇作品,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感人至深,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悟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同时,对学习下一篇课文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及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目标:熟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进退两难的情感,加深对“孝”的认识。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词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的法。

2、教学方法:多读、互动、探究、总结。具体是指反复诵读课文,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最后是课堂总结,背诵课文,布置作业。

3、说学的方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4、教具准备:录音机、自制多媒体课件。

计划课时:2课时。

五、说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投影本课生字词,主要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后播放朗读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再听录音,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读错的字词的音纠正过来,并能很好的断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五遍)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及错误的朗读节奏。

3、提问: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那么,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设计意图: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李密的孝心,亲情的可贵。

(四)分析课文。

(五)1、齐读第一段。

(六)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领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闵凶之一:父丧母嫁;

闵凶之二:幼弱孤苦;

闵凶之三:家门衰落;

闵凶之四:内外无亲;

闵凶之五:祖母卧病。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设计意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课堂上的双向、多项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悲苦的境遇。

(五)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保留名节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五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他会不会认为李密是不想为他效力呢?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第二段后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2、让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并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3、(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范读第四段。

4、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4、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5、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6、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7、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8、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9、(四)分析艺术特色:(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投影订正)。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设计意图:学习并把握以上几种艺术手法。

(五)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逐条投影)。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现象:

4、成语:

5、修辞方式: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设计意图:这样落实了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课训练练习册中的第4题。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巩固所学知识。

何云。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二十一

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老师,或许,我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但我也仍然觉得老师这个职位很神圣。

小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全都听老师的,没有半点违抗的意思,总觉得老师是对的,我那个时候想当老师,或许是看上老师的威风了吧。

当我长大一点儿的时候,我就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那么神圣,也有一些缺点,有时也会犯错,但我仍然坚定地认为,当老师绝对行。

在大一点儿的时候,我明白了更多,懂得了一些事理,知道了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老师就好像一杯水,杯子里的水是老师的学识,老师教给我们的只有一滴水,而知识无穷无尽,要靠自己探索,所以老师教给我们的是方法。我此刻还认为老师是伟大的,我还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但经历过这件事后,我真真正正地要做一个老师。

那一次,下课时,我在操场玩耍,可是玩了一会,上课的铃声就打响了。我在操场的另一端,我赶快跑回教室,可已经来不及了,老师快进教室了,我心里着急,摔了一跤。腿受伤了,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这时正好被老师听到了。老师亲切地走过来,扶我起来,安慰我说:“不要哭,你是男孩子,要勇敢。”我停止了哭泣,一歪一歪地走进教室,老师开始上课,下课后,老师问起我的伤,幸亏只是擦伤而已,老师把我带到办公室,给我擦了一些药,我对老师非常感谢,我回到教室后就想:我以后也要当一名老师。

但是这老师可不是好当的,当老师也需要本事,当老师很难的。

之前,我四年级时,老师让我当一天小老师,去教一年级的小朋友。

我刚进教室,里面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那些小朋友非常难管,老师刚走,那些小朋友就吵了起来,我怎么管也没用。就在这时,老师又回来了,小朋友又安静下来。之后他们听话了一点,我教他们写字、读书。可是没当一会儿有败下阵来,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老师那么难当。

虽然老师很难当,但是我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会向着目标前进!或许我在途中会遇到困难,也许会遇到挫折,但我绝不,绝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悠悠秦韵,浩浩华夏,巍巍华山,渺渺清水。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数年来渭南人怀揣梦想,不断前行。

而今,创建文明城市,喜迎十九大,渭南人再将梦想之旗高举,数个梦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筑成一座熠熠生辉的城,涌现出了一个个先进的模范人物。

有一个梦想,是“橘色”的梦想。

清晨,街道旁边树木苍翠,鲜花点缀着草地,露珠在枝叶上跳起圆舞曲。一位身着橘色马甲的阿姨出现在那里,细心打点着路旁的装束,她就是肖梅英,被称为“诚信环卫人”。在“创文”工作中,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双手贡献着小小力量。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起的这么早时,她只是答到:“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给人民起模范带头作用;因为我是一名环卫工人,要给城市增添美丽;因为我是渭南人,要为“创文”做自己的努力。”

有一个梦想,是“绿色”梦想。

黄墙红瓦,长亭方池,参天大树。在这里,有一群不辞辛苦,终日坚守岗位的人民教师,他们放弃寒暑假,放弃更舒适的工作机会,只为坚守一个“三年的承诺”。寒来暑往,春风斑驳了记忆,夏阳晒醒了诺言,秋雨陪伴了坚守,冬雪散落了青春。人民教师,以自己的青春浇灌了青年的希望,以青丝换取民族的未来。他们说:“我们不后悔,因为我们有梦想,有希望;因为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时代的先锋。”于是,才有那一代代青年,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渭南沃土上,生根,繁叶。

有一个梦想,是“彩色”梦想。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唱响共青团团歌,我们是共产党未来的接班人,点燃希望,我们是“创文”的预备军。当今渭南少年,传承秦韵,砥砺德行,发扬文明,创造活力。我渭南少年,当自立自强,勇敢迈出步伐,接过接力棒,奔向未来。

和谐是最宝贵的社会财富,文明是最靓丽的城市风景。吹响创建文明城市的胜利号角,每一个人都是文明的推手和拥有者。无数个梦想,无数个织梦人,汇聚成一个渭南梦,共同追求着一个彩色的梦。

带着梦想,我们继续前行,不忘初心!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实用22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严三实严以律己心得(热门2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所得到的宝贵财富,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涉及到的内容广泛,既有个人成长的思考,也有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体会。

    参观六年级范文(17篇)

    优秀作文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今天是正月初四,天气比昨天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有哪些(实用17篇)

    演讲稿的开头应该引起听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吸引他们继续听下去。在下面的演讲稿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和语言运用,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演讲水

    瓦屋山春天的描述(优质20篇)

    锻炼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篇作文都是一个进步的机会。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和思考,颇具开拓思路的效果。天气温骤降,刚刚换下的羽绒服又穿

    我最喜欢的昙花(实用17篇)

    优秀作文要有深度,要有独特的观点,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近年来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不一

    五年级手工制作笔筒(专业18篇)

    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一些写作常见问题的解答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哇,这个蓝莓味的

    期末高中语文知识重点总结(汇总21篇)

    期末考试是我们奋斗一个学期的结果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检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期末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

    写景的到优选(热门15篇)

    优秀作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准的用词,把读者带入到作者的世界中。这是一份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合集,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2月10日,森林之王老虎宣布:“3月5日

    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馆(热门18篇)

    北京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教育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见解。70年前,国军战败,狼狈

    努力演讲稿全新(优秀19篇)

    演讲稿可以在演讲活动中起到引导、激励和感染听众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作为一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