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史记读后感通用

时间:2023-05-14 作者:储xy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篇一

《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从征讨蚩尤到尧舜禅让再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史记》读后感心得初中生,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翻开史记,我们能看到从黄帝时代至西汉初年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领略司马迁卓绝的智慧,惊人的毅力。那些帝王诸侯,文人骚客,像过客一般,在历史这条源源不断的长河里,留下了自己创造的精彩时刻。

司马迁出生于宦官世家,爷爷与父亲都为史官,自幼受到他们的熏陶,自己最后也成为一名史官。也因此有了后来流芳百世的佳作《史记》。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君王的言行,加以整理,最后整理记载史书里,那是必要说记载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篇本纪和围绕帝王生活的表。在本纪中司马迁用客观理性以及正直的态度去记述了百余位皇帝的兴废成败。

首先他便控诉了夏,商纣等无德暴君,并对尧舜禹等圣明君主进行了赞扬。读完这部分我体会到司马迁以为治理国家应以仁德来治,让百姓充满仁爱,相互信任,和谐美好的生活。他还引用了孔子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就是想表明,施政人应怀善,以德服民,而不应用酷刑来欺压百姓。

史记之中记述的帝王有上百位,其中是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汉文帝--刘恒。他是司马迁心中最接近德政服人的明君。而汉文帝给我塑造的形象是以德服民,重视民心所向,体恤天下苍生百姓,谦虚。而最让我深刻的是他时常诏就让我来说他的光荣事迹,据史记记载元后六年,天下大旱,多地又遭遇蝗虫灾害,粮食颗粒无收。他立即颁发诏令减免百姓粮食上供,并且还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汉文帝刚即位,就下诏取消了连坐法和诽谤罪,使百姓们大胆的张开嘴双花,重获言论自由,不必在每天担心说错话而入狱。因内刑太过残忍,他亦将其取消。汉文帝每遇天灾,都会先诏罪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在他即位的二十多年间从未修过皇宫内院,连修建陵寝都是依山而建,尽量节省民力,下葬品也多为陶瓷。

史记,被鲁迅称为“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写书目的就是探索治国之道。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统治史,更是一部为厚实帝王统治提供资料的教科书。

学习古代文学史的时候,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批评家金圣叹对《史记》的评价。我想,金圣叹应当是司马迁的知己了。他在评价《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我虽不是金圣叹那样才华横溢的才子作家,但翻开《史记》也是多有感动。

一段文字流传千古,依旧动人心弦。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时读的时候只震惊于这句话所说的对比,幼时的我难以想象一个人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的人生命像是高耸的泰山,而有的人却是是轻飘飘的羽毛。我不禁去想,我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泰山还是鸿毛呢?后来发现,在我读书的十数年光阴里,太史公的文字从未缺席。小学的《纪昌学箭》教导我们要刻苦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初中的《陈涉世家》让我明白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高中的《鸿门宴》,大学的《报任安书》……

深入的学习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其书之后,我决心要认真品读《史记》。不仅是因为想要学好古文学和古汉语,绕不开《史记》。更是因为司马迁这位历史名人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我想我必须要仔细的阅读《史记》。只有真诚的阅读,能够带领我们透过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一位史学家刚正不阿的文人风骨、经世济民的士人情怀。太史公学通天人,会贯古今,用开阔的视野,描述历史发展的进程,探究历史发展的因果规律。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时也用实践为后世的史学家验证了学兼天人,贯通古今的观念。

这是一本“善善恶恶”之书。太史公在自序里就说“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会褒贬善恶,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继承了孔子“寓褒贬,别善恶”的传统,以笔为刀,惩恶扬善。汉代杨雄也曾评价司马迁说“不虚美,不隐恶”,他赞扬的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为我们真实的记录历史事实,还敢于表达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评价。自从《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这种求实精神就成为了大多数史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后世逐渐形成了“求实直书,书法不隐”的优良的史学传统。

灯下读《史记》,当读到荆轲刺秦的故事时,不禁抚卷长思,感慨不已。

闭上双眼,静静品味着这个千百年流传久远的故事,心潮澎湃,热血烈烈。窗外,大风呼号,偶然夹杂低沉的雷声。一道闪电划进狭小的书屋,灯下的我,瞑目而坐,恍然间走向那遥远的故事中……

天空布满了厚厚的乌云,如同千吨巨鼎系在毫发之上,危悬在我的心头;瑟瑟秋风,如同封存了千万年的寒冰,令我手足冰凉。

我是荆轲,是此番前去刺秦的侠客,亦是拯救大燕国的勇士!

我虽非燕国的子民,却胸怀着一颗报效燕国之心。如今,秦欲亡我大燕,置大燕于岌岌可危之地,大丈夫,岂能坐视不管!

我愤怒的心如同深埋在火山底滚烫的熔浆,带着大燕子民的满腔热血,带着他们的国仇家恨,带着千万战死沙场的燕兵的英魂冲了出来,冲碎了悬挂在我心头上的千吨巨鼎,融化了令我寒战的万年寒冰!

舞阳手持地图卷,紧跟在我身后。我手捧着将军樊於期头颅的铁函,心情低沉。樊将军,你虽是秦国的叛将,却是大燕的烈士,你为了此番刺秦的行动能够成功,竟不惜拔剑自刎,你用你那沾满了自己鲜血的利剑,宣告世人:你非贪生怕死怕死之辈!你用你的躯壳告诉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身上穿戴着白色衣帽的太子丹等人前来为我送别,那白色的衣帽,在这萧瑟秋景中,格外显眼。我深知,此番无论成败,定是有去无还,他们既是与我送别,亦是与我诀别……

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对我而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但,我也有着血肉,在这生命最后一程,我又何尝无半点留恋之情?我昂首望了望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仿佛同此时我的心情一般,压抑而又惆怅……我感到空气在凝固。

一曲筑音激越而起,方才密布的乌云渐渐被拨散开来,南飞的雁排成“人”字缓缓飞过。我的知音高渐离此时正在河岸旁为我送别。我含着泪,环视着四周为我送别的人,欲言又止。沉默了片刻,我忽然和着渐离的节拍,昂首挺胸,对着秦地的方向,引吭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罢,饱含在眼里多时的泪水夺眶而出,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滴在了燕国的这片土地上,前来为我送别的人也纷纷留下了眼泪,渐离更是痛哭失声,甚至连两岸的悲鸟也同我们一样,对着古木,幽幽哀鸣……

渡过冰寒的易水,我同舞阳来到了河对岸。怀着一份留恋,我回首望了望:天是那么的蓝,两只欲南飞的孤雁在燕城上来回盘旋着,久久不肯离去。远山如黛,遍地霜寒。送行的人群依依相随,白衣如雪。筑音转为低咽,悲壮而凄恻。

我同舞阳带着行李,头也不回地径直朝秦地方向策马奔去,为了这破损的大燕山河,我想:我们只有对强秦奋力一击。我的生命即将如昙花一般,在秦庭短暂而又灿烂地绽放……

翻看《史记》,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能够忍辱负重,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虽饱受命运的捉弄,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文中《鱼肠剑》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故事里吴王的手下公子光想篡位,成为皇帝。于是和伍子胥物色到的一位勇士专诸一起商讨计划。终于,等到了这一年,楚平王逝世,楚国对外戒备有所松懈,吴王就发派精兵攻打楚国,这样一来,吴王在吴国的势力就减弱了很多。公子光叫来专诸,让他去刺杀吴王。这天,公子光把吴王请到家里盛情款待。酒席上,吴王身旁有亲兵手持长矛守护,吴王以为自己很安全,就不停地接受着公子光的敬酒。在吴王醉酒时,公子光就假装脚伤复发,先躲进暗室。后来专诸端上一盘鱼,走到吴王面前,抽出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向吴王,吴王当场毙命。专诸被一拥而上的守卫杀死了。公子光见行刺成功,最后自立为新的吴王。

专诸早就知道行刺基本上有去无回,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一心为着公子光,甚至献出了生命。他十分忠诚,所以我十分喜欢专诸这个人物。

《史记》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主要是司马迁在文中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作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们感到荣幸。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一个有着伟大事物和伟大宝藏的伟大国度,一个有着杰出人物的古老文明。圣贤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古代经典。作为后人的后代,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古代圣贤的踪迹,感受着过去的惊险,思考着过去的烦恼。作为一个中国儿女,看了《史记》,真的感受到了3500多年历史中的豪迈,悲壮,苦涩的情怀。然而,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惧霸王,赞,奉,笑君王,恨,气死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也是一种精神的解读,如苏武牧马的爱国与坚忍,张謇使命的刚毅与无畏,陈胜与出兵的大义与坚忍。尝遍整本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以被形容为英雄——项羽。没错,就是那个被四面围攻自杀的孤独男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从来没有几个失败的英雄,没有几个坚韧的抵抗,也没有几个敢于独自战斗的勇士。但我觉得项羽是个例外。他被汉军围困。一个人杀了上百个敌人,战斗到死。吴江亭长尊称他为英雄,请他渡河东山再起。但是,“颜鹊知天鹅之志”,“宁死不屈”,一个人怎么能苟且偷生呢?于是,他成就了一代霸主的悲情,留下了永恒的仇恨。但刘邦违反gap与和约,成了他一生不可磨灭的污点,不顾兄弟情,做了刽子手。对他来说,项羽只是一个漫长而虚幻的过渡之梦。当你醒来,世界就在眼前。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个为权力而活的枭雄。输赢,战争成了拯救之道。英雄和枭雄在风口浪尖上竞争无数次,一个的失败意味着另一个的成功。但是英雄不管穷富,不求名利。他们所要追求的只是“正义”二字,只是为了黎巴嫩人民和江山之国的安全。姬昌父子揭竿而起反对商业,为了翻炮的惩罚所造成的无辜而悲惨的谋杀,为了不让毕干的绝对忠诚付诸东流,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国家需要一个像周武王这样的领袖。相反,淮南王常陆迷恋权力,不满现存的封地,引发战争。最终,他只是一条糟糕的“河龙”。

历史,这个世界,一次次模糊了我的视线;一百遍,人情冷暖,思绪一点点冻结。但我从未怀疑过这个多彩的世界。重耳流亡生活了19年,但他最终登上了王位,名垂青史。勾践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满脚写《孙膑兵法》;流放蜀国,留下《吕氏春秋》。生与死,正义与邪恶,战争与和平,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我相信上帝的正义。古今多少事都是笑话买单。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篇二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看完史记,不如写一篇史记读后感纪念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中生史记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没错,今年暑假,我就品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巨著。

《史记》这部书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发生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它逐一记述了夏、商、周、秦的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堪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收集素材。在他47岁时,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也终于名垂于青史。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字眼不谁都能配得上的,而在这本书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大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鸿门宴时放走了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邦,在告别了虞姬之后,他突围失败,被困在了东城,也损失了700余人,到了乌江,一位亭长让他渡船前去江东称个王,但是项羽婉言拒绝,并把他的乌骓马赠于亭长,然后,他让仅剩的二十多人拿着短刀,跟汉军打肉搏战,在杀了几百名汉军之后,拔剑在乌江自刎。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不敢说我真正的读过它,我只能说我浏览过这本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130篇,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史记》以客观的角度来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能写好这本书的关键。他敢于用笔写出汉武帝的迷信鬼神等缺点,是作为一位史官最可贵的精神。

司马迁受尽折磨,用了二十七年在狱中写出了《史记》。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承受了他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作为一个史官,他放下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正直的记录者;作为一个作家,他写出经久不衰的绝美好作。

《史记》不是只有实用价值,《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真实,生动,性格鲜明。比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和聂政,有着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传》中侯赢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侠义;《陈涉世家》里陈胜和吴广,尽显起义英雄的豪情壮志,书中的帝王将相,市井之民写得活灵活现,看完之后回想一番,就像是电影一般的展现出来。

书中我最爱看《陈涉世家》,陈涉只是个种地的农民,但他不同于其它的壮丁,他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唤醒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那种敢于打破陈规,不怕列强的精神让我佩服。书中司马迁也给予陈涉高度的赞扬,这是在史记中少见的片段。最后成为了皇帝的汉高祖刘邦也安置了三十户人家看守陈涉的坟墓,定时杀牲祭祀他。可见,无论在是谁的眼中,陈涉都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史记》是一本充满文学色彩的史书,它积聚着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寒假,我上了学而思短期班在线直播课“体贴入微读《史记》”,里面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仿佛打开了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我找出了家中的《史记》。这本《史记》已被翻译成白话文,原著是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翻阅沉甸甸的书本,我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来到兵荒马乱的战国、秦朝、西汉年间,蓦然发现,那一位位英雄,带着坚定无畏的表情,披荆斩棘,向我走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与挫折能催人奋进,与人力量,安逸与保守却使人堕落,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挫折,敢予接受挑战,否则只能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史记》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还没有读完,但已受益匪浅。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史记》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还没有读完,但已受益匪浅。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领略成功的秘诀要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也要以过去的失败为鉴,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著名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篇三

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极高的评价,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是多么的出色。

但是,《史记》是文言文,像我这样大的孩子,有点看不明白。however,令人高兴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读史记》这一系列书籍,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简明易懂的白话文,让我们能够轻松的读懂《史记》。

这一个个小故事,都表明在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为了让我们悟出更多的隐藏含义或道理,《少年读史记》每个章节都会有"三分钟读懂历史关键"这一栏。用一些古人对人物的评价,透析人物形象,并且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告诉大家关键点,对故事进行解读。最后,还会告诉大家通过这件事得到的道理。

每个章节还会有史记原典精选,就是用《史记》中这章的一些原话,让我们读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会有注释,后面还有这段话的翻译。每一章最后一栏,就是词语收藏夹,有的是文章中出现的词语,有的是对文章事例总结的词语,紧随的有这些词语的例句,让我们学习掌握好词好句,希望我们能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史记名著读后感600字左右十篇(通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

    史记名著读后感600字初一 史记读后感650字(六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

    2023年史记名著读后感800字(六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优质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

    最新初中生史记读后感大全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

    初中生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高中史记读后感800字通用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

    高中史记读后感600字左右模板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

    最新中秋活动总结文案通用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

    中秋活动总结幼儿园中班汇总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