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准备充分,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一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处于相互联系当中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能够在复杂的事物和多样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图片《蝴蝶效应》。

2.展开新课:

师:前,面对入世的成功,我们高呼“狼来了”;14年后我们却得到了“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师:(幻灯片)a:为什么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b: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a:略;b: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

生:自由发言。

生:总结联系含义。

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师:刚刚我们同学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在这些事例中都存在谁和谁的联系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普遍性!(板书)。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你头上的头发丝和我们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有什么联系?

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具体事务来说,他又是有条件的,因此,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

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这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生:自由发言,导入客观性。

师:那么联系为什么具有客观性?让我们来看一副图片。(云南干旱)。

师:面对这种困境,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解决旱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合适的天气条件来人工增雨。

1问直接发言,2问小组合作探究。

师:由我们同学的发言我么可以总结出联系具有?

生:客观性。(板书)。

生:要尊重联系,抓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师:但。

生:自由发言。

师:这说明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看几幅漫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

生:因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师:对,面对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学会正确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分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总结。

4.课堂小结。

5、创新作业:联系自己,写一份个人发展规划。

课后作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二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事物联系的概念,同学们说说看联系的含义是什么?另外我们也讨论了事物的联系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它们分别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普遍性、客观性。也就是说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这些联系的形式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7页,请同学们说说看有哪些具体形式?(学生回答)联系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等,它们对事物的存在和发起着不同一作用。而在这么多的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呢?我想啊内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事物为什么这样?也就说是因果联系,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一框:

一、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因果联系是人们最常见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联系形式,所以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因果联系,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以及因果联系的特点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样先来看一幅漫画(出示漫画)同学们说为什么这个钓鱼的人钓上来的都是那种鱼呢?因为这个工厂开工,河水受污染从而导致鱼的死亡。这里工厂开工河水污染是一种现象,而鱼的死亡也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引起那种现象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原因和结果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叫因果联系。而引起某种现象本身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知道了因果联系的含义,那同学们说说看怎样才能将因果联系和其他联系区别开来,这就需要我们明白因果联系的特点。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a、先行后续 。

在一个因果联系过程中原因总是出现在前,结果出现在后。如有了万有引力才有粉笔落地,钟只有被敲才会响,敲是响的原因总是先敲后响,总不会倒过来成为先响后敲。那么是不是具有先行后续关系的都是因果联系呢?比如说,我们这节是上政治课,而下一节课上数学课,他们存在先行后续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不是因果联系呢?显然不是的,它们虽然具备了先行后续的特点,但它们都缺少了因果联系另一个重要特点:

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只有当事物之间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因果联系,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因果联系具的先行后续和引起和补引起的关系,那么这两个特点相比较哪个更重要,哪个才是因果联系的本质特征,我们上面分析了光有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有引起和补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所以,它是因果联系的本质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因果联系的知识分析判断经下现象是不是因果联系?

(1)白天过去夜晚到来    (2)、电闪雷鸣   (3)摩擦生热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同时我们还知道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和联系的关系(板书)。

(1)、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首先、含义的不同。同学们来一起说一下原因是什么?那结果呢?(学生回答)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含义不同,这是第一个区别。而第二个区别是时间顺序的不同。在一因果联系过程中,原因总是在前,而结果总是在后,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的河里的鱼大量死亡啊,对是由于人为的作用,没有好好的保护环境使河水受到污染,由于河水被污染在先,所以才会导致鱼的死亡。而第三个区别是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说河里的鱼想死吗?其实它也不想啊,可河水被污染它无法生存下去啦,所以说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而结果处于被动地位,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比如说,有侵略就有反抗。侵略者的侵略是原因而被侵略者的反抗是结果。如果把它们倒过来把侵略者侵略看成结果被侵略者的反抗看成是原因,这显然是荒谬的。可当前日本国内的一些反对分子哦了隐盖其侵华事实采取了这种颠倒因果的手法,说什么日本军进入中国,是哦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当时的中国人太顽固,所以晶本人才不得动用武力。他们这种荒唐的论调受到了我国政府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有力抨击。同学们可不能犯这各颠倒因果的错误。

好,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了,那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请同学们思考48页的小栏)“想一想:有人在办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的原因而无结果?”(学生回答)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我们去办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能说未办成就不是结果,所以说有因必有果。另外,事出必有因,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只知道,虽原因还未找到,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因。如1940年夏天在苏联的高尔基某个地区,几千枚伊凡四世时代的银币哗啦啦地从天而降,使当地的人民非常惊奇,人们都被搞得莫明奇妙。那同学们想想看,这个天上下起钱雨,是不是就只有结果,而没有原因呢?(学生讨论)当然不是,后来经过研究,人们才知道天上下钱的现象和龙卷风有着联系,龙卷风它把埋藏在地里的银币卷到高空,而后又把它降到另外一个地方,因此就下起了钱雨。所以说钱雨它并不仅仅只有这种奇怪的结果,而无原因,因此,我们说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空穴来风”。

另外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一关系用公式可表达为:a      b     c比如,我在师院里的时候因为我雨一位学生,所以我必须认真学习积累知识。而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正是我在了在学院所积累的知识,才能向你授课,成为你们的老师。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公,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用公式表达为:a       b如教与学,就老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的方面来说,教的好坏是因,学生学的好坏是果,以学作用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中提出的意见促使教师改进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说学是因教是果。再如科学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物质文明秘精神文明。那同学们是否分析一下它们这种关系吗?(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因果联系的一些基本知识,它对我们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进行实践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请学生阅读49至50页看看有哪些方法论义意)。

3、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就要求人们应当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1998年夏天,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留给起们的最大教训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大的教训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这一点后,起们必须自觉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说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

另外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的发展结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趋利避害。

再如同学们上网也要预见后果,在网上起们可以看新闻、看评论、看学习资料,也可以聊天、打麻将、玩游戏。对天前者它可以使起们在课余生中多充电,使我们视野开拓,知识丰富,因而对这一方面我们支持同学们多上网,而对于后一种,不仅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而且还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和青春,这是我们极力反对的。因此我们说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到事物的发展的结果,从而做到“三思而后行”。

好,这节课的知识点我们讲完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是:三个含义,两个特点,两个方法论。大家一起来说一下它们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大家做一下下面几道练习:

1、下列属天因果联系的是(ab)。

a、无风不起浪。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白天与黑夜轮流更替。

d、 饮止渴。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理解这句话所体现的哲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三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节讲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是从总体上讲联系,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概念。

2)理解:联系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运用:用事物的联系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的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学生思维缺乏辩证性,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事例的'运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就成为难点。

1、根据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法、导问启发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等。核心观点和难点由教师讲授,使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导问启发法,创造氛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归纳法,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符合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运用了多媒体,以加大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列举生动、丰富的教学事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本节课从导入上教给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和体系上把握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教会学生应用“三段式”法则学习哲学,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实例使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学会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共分为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上引出联系的观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讲述新课: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本课知识分为五大部分讲述。每一部分都以设问连接,使知识环环相连,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部分教学中又运用事例具体分析,以降低理论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

3)课堂小结: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使原理与方法论形成对应关系,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4)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难易结合。

2、板书设计:由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大量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所以黑板上只列举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四

近期,听了姚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三政治复习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感受颇深。姚老师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色。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同时采取实例分析,图片分析,数据分析及指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高三复习课。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做如下浅析。

首先,教学布局结构合理。姚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把握。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从联系的概念到联系的普遍性,再到联系的客观性,最后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每个考点基本从原理、方法论、易混知识辨析、具体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其次,热点把握准确,高中政治课教学复习,离不开对重大时政的关注,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政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教师。时代气息浓郁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姚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入,到位的分析,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再次,情境材料精选精用。

政治教师也要学会选材用材。用材要用好。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姚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几幅漫画,几段fiash,几个成语、俗语,还有次贷危机等热点问题,这些材料,与本节课紧密相关,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最后,讲练结合,注意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姚老师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做到了讲练结合。通过经典例题和历届高考题目的精选精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牢固掌握。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列,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姚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本节课我觉得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条件下,现行的高考模式是否会影响课堂的生动性。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五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概念;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学习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0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六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又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  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显示胶片)今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将如何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就拿我们温州来说吧,温州本来就与外地存在着联系,而在梧田建立了火车站建成后,更加强化了温州与外地的联系,温州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火车运往世界各地增加了温州的知明度,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地区也铁路地带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在网上发信、聊天也是体现了这一原理。异地人们的交往本来就存在,在以前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的快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说到这点,可能细心的同学就会问了,不对啊,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另一方面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岂不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具体联系,它并不否认事物的联系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事物自身所固的的联系。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如人们发射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形成新的具体联系,而全不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中介,但是要发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如果忽视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那卫星也就不可能发射成功,这种新的联系就建立不起来。其实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好,上面就是人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两个特征。一个概念指的是什么啊(学生回答)联系的概念。而两个特征呢?(学生回答)一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二是指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好为的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做几道练习: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c)。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 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失火的条件下,城门——水——鱼发生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七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又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八

导入  新课:上几节课人们学完了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本身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实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时,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分析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到,首先请同学们看一胶片。

文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无物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这是什么故事?有哪位同学能把故事的大意讲一讲!(学生回答)这是我国有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有人既卖矛也卖盾,他夸他的盾是世界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夸他的矛最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戳不穿。于是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啊?他只好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师: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生: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只有哑口无言。

师:楚人的错误在于对同一事物,同一关系的认识在同一时间内作出了两种对立的判断,违反了逻辑规则,前后自相矛盾。那这是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呢?不是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矛盾”一词源自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古代战争中,矛和盾是战争武器,矛是用来进攻,盾是用不防守的,两者是对立的,但两者双共存于战争中。攻和守是战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攻就无所谓守,没有守就无所谓攻。像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所以矛盾的概念可表述为:

1、                                                                                                                                                                                                                                                           矛盾的含义(板书)。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的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那么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能否举些例子(学生回答)冷与热、干和湿、上和下、难与易、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穷与富、善与恶、错与对等等。

大家都看完书了,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对立面?(学生回答)同化与异化,氧化与还原,作用与反作用,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那在人类社呢?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先进与落后,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以及人民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与错识认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对立面。那在形式多样的对立面中,他们是如何对立的呢?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是贮合并能量,异化作用是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所谓对立: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以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概括了其共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下面的这张图显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胶片显示)。

我们已分析了对的的基本含义,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2)、所谓统一指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在这里我先让同学们看一幅漫画(显示漫画《他敢剪吗?》)。

他当然不了敢,因为甲某乙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甲不想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某掉下支,它们之间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而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拿计算机来说吧,假如没有计算机毒,人们也就不会开发出杀毒软件,而有随着更多的病毒的出现,杀毒软件也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高级了,有跟踪式的、嵌入式的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病毒与防病毒的矛盾双方,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再如疾病与健康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现在:饱尝了疾病的痛苦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假如我们双目失明了,我们才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这美好的世界有多么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战争就无的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等等。但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理解社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更是如此。比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美因也需在中,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美两国能够签署同意中国加处世贸组织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愿望成为现实,这充分说明这点。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依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十分荒谬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在分析这点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大家都认识吧?我想大家也学过他不少佳句吧!我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苏东坡年少时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写了一幅“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得意洋洋的贴在大门上,而在对联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一个老人上门请教,老人指着书上的字,苏东坡竟有好多不认识。最后苏东坡红着脸向老人认错,并把对联改为:“发愤读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听了这一则故事后,同学们能否说一下苏东坡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他从开始时的“妄自尊大”到后来“谦虚认错”进而“决心改进”。

不错,苏东坡一开始是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后来由于老人的请教使他醒悟,认识到自己学识用有限。因此他发愤学习,刻苦无读,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由骄傲自满到谦虚攻读,这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种转化是无条件的对吗?(学生回答)不对,矛盾的转化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苏东坡转化的条件就是老人的请教。

可见矛盾双方的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依存,矛盾双方的转化也是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比如说,落后与发达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如今的温州可谓是日新月异,么那我们温州这几年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坐着就自动改变,自动发展的呢?当然不是,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的,它是依靠国家宽松的正确的决策,温州人民的勤劳、智慧、敢闯敢拼的精神把温州从一个沿海城镇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同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由穷到富的变化。其主要条件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了改革开放。

好,老师现在已讲了这么多了,那同学们也应该发言发言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大家可以随意发言(学生回答)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

对,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不过在我们今天学了这一节课后,懂得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学习很苦,但考出好成绩、学到真本事,苦就转化为了乐。对于顺境与逆境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转逆境为顺境。同样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总之,我们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好,我们在上面已经具体讲解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基本含义,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二要明白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如:我们班的学习来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有互助有竟争,同时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同别的班级也有这种关系。因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之间。

最后应明白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我们再次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一幅漫画,甲某乙某处在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维持平衡,保证各自的存在。假如甲某或乙某利用力的作用晃到对方去抓住对方的绳子而离开自己这一端,那么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对,他们将同归于尽。

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性质只有在相比情况下才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是下对立的,大是下小对立的。可以依存只有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另外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上与下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给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大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了。如法制与自由这一矛盾,有人说法制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同学们说对不对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学生讨论)。

自由和法制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上面这个人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自由与法制的对立。否认二者的统一,殊不知,离开法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法律纪律约束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能造成社会的一片混乱。当然只强调法制,否定自由,这也不正确,这也是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夸大了二者的对立的表现。

总之,任何只看到对立,忽视了统一,或者只看到统一而忽视了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对立统一,为了巩固我们今天所学内容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c、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以统一的关系。

e、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有其统一性。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九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联系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2.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从具体上讲,是指每-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从总体上讲,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总之,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的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真实联系。

1.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应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把联系的普遍性仅仅理解为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应当按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来准确理解,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事物的内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同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4.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的不可改变性,从而否认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观点,即否认了联系的可变性。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解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处理问题。(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但人口的过快增长,反而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必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总结:高中的政治知识点: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三)活动过程:

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听,谁在叫?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

师:小兔家有什么?

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

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

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一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节讲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是从总体上讲联系,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概念。

2)理解:联系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运用:用事物的联系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的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学生思维缺乏辩证性,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事例的运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就成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根据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法、导问启发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等。核心观点和难点由教师讲授,使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导问启发法,创造氛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归纳法,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符合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运用了多媒体,以加大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列举生动、丰富的教学事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从导入上教给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和体系上把握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教会学生应用“三段式”法则学习哲学,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实例使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学会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节课共分为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上引出联系的观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讲述新课: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本课知识分为五大部分讲述。每一部分都以设问连接,使知识环环相连,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部分教学中又运用事例具体分析,以降低理论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

3)课堂小结: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使原理与方法论形成对应关系,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4)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难易结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有控制力的声音演唱《我听见你的声音》,表达歌曲情意。

2、能够自信的与同学组织演唱,安静聆听其他学生的演唱。

3、能够发觉歌曲的重难点,并跟随老师积极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柔美,有控制力的声音演唱《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2、能够自行发现难点切分节奏,并演唱准确。并理解其歌曲表达的意境。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同一首歌》。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课《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3、聆听歌曲翻唱。

4、学生轻声跟唱,感受优美的旋律。

5、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歌曲的旋律怎么样?作者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

师:是的,歌曲旋律优美富有时代气息。作者主要也是想表达,青少年健康,积极、振奋又不乏内敛和含蓄的思想感情。歌曲,让人产生兴奋感、自豪感、责任感,认识到将要实现的自我价值,并因此而努力向上。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来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师:先听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大家跟着轻轻的哼唱。

可以先不忙加词。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把第一段的歌词加进去呢?

生:能。

师:好的,很好,让我们试一次。

师:通过第一段的演唱,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到,跟老师或是录音带里的演唱不一样呢?生:是的。

师:好,那我们赶紧找一找,哪一句演唱的不准确呢?

生:在看见世界,还有第二个我的时候……。

师:对了,我们把这几句单独拿出来唱一唱,教师板书。

节奏型:xxxxx---x。

师:用钢琴带着学生反复唱几次,知道唱准为止。

师:再用同样的方式把第二段和第三段加词演唱准确。

师:刚才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歌曲走心的演唱一次吧。

6、歌曲互动。

生:齐唱。

师:对了,那么我们现在开动一下脑筋,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好的有创意的方式方法来演唱这首歌曲吧。

师:同学们,老师把你们分成三组,但是,在三组的里面,我们再自行组织,组队来汇报演出好吧。

生:好。

7、课堂小结。

歌曲既传统又现代,表现出青少年健康、积极、振奋又不乏内敛和含蓄的思想感情,让人产生兴奋感、自豪感。责任感,认识到将要实现的自我价值,并因此而努力向上。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三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的不可改变性,从而否认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观点,即否认了联系的可变性。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四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联系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2.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从具体上讲,是指每-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从总体上讲,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总之,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的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真实联系。

1.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应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把联系的普遍性仅仅理解为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应当按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来准确理解,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事物的内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同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五

导入新课:上几节课人们学完了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本身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实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时,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分析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到,首先请同学们看一胶片。

文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无物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这是什么故事?有哪位同学能把故事的大意讲一讲!(学生回答)这是我国有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有人既卖矛也卖盾,他夸他的盾是世界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夸他的矛最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戳不穿。于是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啊?他只好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师: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生: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只有哑口无言。

师:楚人的错误在于对同一事物,同一关系的认识在同一时间内作出了两种对立的判断,违反了逻辑规则,前后自相矛盾。那这是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呢?不是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矛盾”一词源自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古代战争中,矛和盾是战争武器,矛是用来进攻,盾是用不防守的,两者是对立的,但两者双共存于战争中。攻和守是战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攻就无所谓守,没有守就无所谓攻。像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所以矛盾的概念可表述为:

1、矛盾的含义(板书)。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的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那么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能否举些例子(学生回答)冷与热、干和湿、上和下、难与易、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穷与富、善与恶、错与对等等。

大家都看完书了,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对立面?(学生回答)同化与异化,氧化与还原,作用与反作用,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那在人类社呢?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先进与落后,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以及人民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与错识认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对立面。那在形式多样的对立面中,他们是如何对立的呢?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是贮合并能量,异化作用是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所谓对立: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以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概括了其共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下面的这张图显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胶片显示)。

我们已分析了对的的基本含义,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2)、所谓统一指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在这里我先让同学们看一幅漫画(显示漫画《他敢剪吗?》)。

他当然不了敢,因为甲某乙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甲不想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某掉下支,它们之间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而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拿计算机来说吧,假如没有计算机毒,人们也就不会开发出杀毒软件,而有随着更多的病毒的出现,杀毒软件也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高级了,有跟踪式的、嵌入式的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病毒与防病毒的矛盾双方,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再如疾病与健康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现在:饱尝了疾病的痛苦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假如我们双目失明了,我们才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这美好的世界有多么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战争就无的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等等。但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理解社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更是如此。比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美因也需在中,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美两国能够签署同意中国加处世贸组织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愿望成为现实,这充分说明这点。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依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十分荒谬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在分析这点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大家都认识吧?我想大家也学过他不少佳句吧!我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苏东坡年少时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写了一幅“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得意洋洋的贴在大门上,而在对联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一个老人上门请教,老人指着书上的字,苏东坡竟有好多不认识。最后苏东坡红着脸向老人认错,并把对联改为:“发愤读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听了这一则故事后,同学们能否说一下苏东坡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他从开始时的“妄自尊大”到后来“谦虚认错”进而“决心改进”。

不错,苏东坡一开始是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后来由于老人的请教使他醒悟,认识到自己学识用有限。因此他发愤学习,刻苦无读,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由骄傲自满到谦虚攻读,这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种转化是无条件的对吗?(学生回答)不对,矛盾的转化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苏东坡转化的条件就是老人的请教。

可见矛盾双方的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依存,矛盾双方的转化也是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比如说,落后与发达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如今的温州可谓是日新月异,么那我们温州这几年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坐着就自动改变,自动发展的呢?当然不是,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的,它是依靠国家宽松的正确的决策,温州人民的勤劳、智慧、敢闯敢拼的精神把温州从一个沿海城镇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同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由穷到富的变化。其主要条件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了改革开放。

好,老师现在已讲了这么多了,那同学们也应该发言发言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大家可以随意发言(学生回答)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

对,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不过在我们今天学了这一节课后,懂得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学习很苦,但考出好成绩、学到真本事,苦就转化为了乐。对于顺境与逆境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转逆境为顺境。同样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总之,我们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好,我们在上面已经具体讲解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基本含义,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二要明白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如:我们班的学习来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有互助有竟争,同时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同别的班级也有这种关系。因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之间。

最后应明白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我们再次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一幅漫画,甲某乙某处在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维持平衡,保证各自的存在。假如甲某或乙某利用力的作用晃到对方去抓住对方的绳子而离开自己这一端,那么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对,他们将同归于尽。

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性质只有在相比情况下才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是下对立的,大是下小对立的。可以依存只有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另外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上与下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给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大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了。如法制与自由这一矛盾,有人说法制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同学们说对不对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学生讨论)。

自由和法制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上面这个人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自由与法制的对立。否认二者的统一,殊不知,离开法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法律纪律约束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能造成社会的一片混乱。当然只强调法制,否定自由,这也不正确,这也是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夸大了二者的对立的表现。

总之,任何只看到对立,忽视了统一,或者只看到统一而忽视了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对立统一,为了巩固我们今天所学内容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c、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以统一的关系。

e、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有其统一性。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六

1.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

2.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意识的能动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3)人可以能动的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来源:考研教育网)。

(中国大学网考研)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七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联系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2.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从具体上讲,是指每-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从总体上讲,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总之,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的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真实联系。

1.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应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把联系的普遍性仅仅理解为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应当按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来准确理解,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事物的内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同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4.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的不可改变性,从而否认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观点,即否认了联系的可变性。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处理问题。(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但人口的过快增长,反而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必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关范文推荐

    产科医师年度总结(模板13篇)

    年度总结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各个领域的成长和进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年度总结范文中所分享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于x年xx

    泰山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模板15篇)

    编制教案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运用彩色

    原来我也很棒原来我也很棒大全(18篇)

    优秀作文需要在语言运用上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歧义和错误,让读者沉浸其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届高中毕业典礼演讲稿学生代表(通用16篇)

    演讲稿的练习和演讲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速、语调、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方面的控制和运用。通过学生演讲稿,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父亲的信初中(通用15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读者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将优秀作文与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他是一名厨师,很

    阅读经典好书心得体会(优秀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生写的真实心得体会,其中有很多有趣和感人的故事。

    茶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16篇)

    报告是一种客观描述和分析的方式,需要利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持对某一问题的解释和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一)工艺设备选型。(

    职业形象礼仪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心得的归纳和总结。下面是一些关于写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

    中班迎新年主持词(热门17篇)

    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主持这个重要的活动。这是我们团队为大家准备的项目总结PPT,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背景音乐:新闻联播,主

    村干部个人原因辞职信(汇总23篇)

    辞职信可以是表达感激之情,也可以是理性说明离职原因的机会。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在这里工作了多年,沐浴着公司给予的滋润与关怀。尊敬单位领导:您好!我很遗憾自己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