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文轩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平衡。如果您正在制定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不妨参考下面这些精心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一

知识目标:

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三、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

四、计划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么,既然肯定这是一间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却说“不陋”原因为何?

明确: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

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

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

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昆八中杨丽。

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好像并不容易贴近理想。一堂课上下来,我明显觉得学生对于刘禹锡的敬重,对延伸出来的诸葛亮、扬雄、杜甫(对杨善洲的敬佩感稍微强一些),都只是达到了一种“观望”和“简单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居所简陋,人物业绩可观,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或感触到“居者德馨”使“陋室不陋”!细细思量,一是古代人物距离学生太远,如果只通过事例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少了对比和挖掘!二是文本里对于刘禹锡的塑造,从生活情趣、居室环境到交往人物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这个人物是“一闪而过”,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字词揣摩和对比引申再加强一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对于后来其他人物的类比也是必须而更好的铺垫!

其次,对于作业拓展,仿写和修正“教室铭”,本来以为会是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因为现场发挥,学生特别拘谨,很放不开,有些不够“闪亮”!

最后,因为节奏没有控制好,没有让学生当场背诵,有些遗憾!

封志莉。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铭文。能够流传千古并被选入教材毋庸置疑有它的精髓,我们怎样在一堂课上把它的精髓展现出来呢!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听课教师听完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会得到什么,只不过完成了一堂听课任务。公开课之前我没有急着试上,而是反复的考虑这堂课该怎么上。向其他教师请教,如果他上,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在请教中使自己的思考趋于成熟起来。

到韦林办公室吹牛,无意中提到了上课,他说:“课背好啦?”我说:“对我来说上堂课还不容易吗?这篇课文好上,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他说:“不要狂,《秋词》和《陋室铭》有什么共同点?”“没想过。”“把坏的看成好的。”我说:“心态很阳光!”“对!结尾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自己的陋室。”

这一问题困惑我多时了,真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这堂课我就围绕阳光这一主题来上。老教师就是宝啊!多思考、多求教,多收益!他的精髓就韦林所说的:作者——刘禹锡的阳光心态!这不正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吗!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老教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也要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感受。

“历代文人中我喜欢刘禹锡,更欣赏他的《秋词》,《秋词》中作者就把悲寂的秋天看成百花盛开的春天,这是何等阳光的心态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深入的感受刘禹锡的阳光心态!”学生的热情开始高涨,课堂开始流畅。

这篇文言文读和翻译都不难,教师略一指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重点是扣住阳光来分析课文。

“刘禹锡的陋室到底陋不陋?”“陋!”“不陋!”两种回答都有。何况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学生点点头,认为陋室是简陋的。“作者认为陋室简陋吗?从文中找出根据。”学生开始仔细研读课文,前后开始讨论。

作者以自己的品德高尚,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阳光心态给学生多么美妙的影响啊!千年的时空榜样,这不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阳光心态。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看世界,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好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我们考试不及格,无所谓,刘禹锡住在陋室都没说什么,我们考不及格又有什么呢!”教师适时引导,把问题具体化。“不对!”小a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是要以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更多的阳光面,但该去努力的我们还要去努力,刘禹锡他也努力过,他曾经是朝廷的大官,只不过得罪了权贵才被贬到地方的,他不努力怎么可能成为朝廷的大官呢!……小a说的相当好,该努力的我们要去努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做。”“这种阳光心态中还有些许不求上进,这种不求上进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这堂课中了解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事物,也明白了应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堂课不就是韩愈真谛的体现吗!

学生明确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但具体操作又是如何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往课外拓展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陋室呢?英语默写重默,作业不工整被老师批评,父母不让我们出去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去对待呢?”“是的,英语天天默写,都烦死了!”学生立即有了反应。“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天天帮我们默写,我们怎样看待这些事,怎样去面对!”学生开始沉思。一会学生小b说,“老师帮我们默写是为了我们能学的更扎实些,我们应当好好学。”“经常找家长也是为我们好吗?”小c急着说。看样子小c是经常重默的,而且还被找过家长。“是的,重默可以,但不要找家长!”一些学生附和着说。“老师帮我们重默是为了我们学得扎实些,我们要肯定老师的用心,告诉家长是为了让家长帮助督促,我们可以默写过关,不重默。我们怨恨老师呢,还是自己努力争取自觉地学好呢?”我适时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家长老师都是辅助,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学生沉默。“我们大家都努力学好,老师再怎么默写我们都会,就不需要老师找家长啦!”英语课代表站起来说。学生默默地点头。“今天我们感受了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知道了应该用阳光心态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充满阳光!”

在学生沉思,转变中一堂课匆匆而过。可能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应当扣住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来讲,并有效地分析议论文的知识。但我认为,一堂课上下来就要有它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大胆取舍。

《陋室铭》这堂公开课上下来,让我更加坚信一堂课应该有鲜明的主题。这堂课主题是什么,重点要怎样突出,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堂课我要教会学生那个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怎样去辐射?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这就是一堂好课,而且是一堂优秀的课,是一堂高效的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三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课时。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四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铭文。能够流传千古并被选入教材毋庸置疑有它的精髓,我们怎样在一堂课上把它的精髓展现出来呢!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听课教师听完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会得到什么,只不过完成了一堂听课任务。公开课之前我没有急着试上,而是反复的考虑这堂课该怎么上。向其他教师请教,如果他上,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在请教中使自己的思考趋于成熟起来。

到韦林办公室吹牛,无意中提到了上课,他说:“课背好啦?”我说:“对我来说上堂课还不容易吗?这篇课文好上,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他说:“不要狂,《秋词》和《陋室铭》有什么共同点?”“没想过。”“把坏的看成好的。”我说:“心态很阳光!”“对!结尾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自己的陋室。”

这一问题困惑我多时了,真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这堂课我就围绕阳光这一主题来上。老教师就是宝啊!多思考、多求教,多收益!他的精髓就韦林所说的:作者——刘禹锡的阳光心态!这不正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吗!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老教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也要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感受。

“历代文人中我喜欢刘禹锡,更欣赏他的《秋词》,《秋词》中作者就把悲寂的秋天看成百花盛开的春天,这是何等阳光的心态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深入的感受刘禹锡的阳光心态!”学生的热情开始高涨,课堂开始流畅。

这篇文言文读和翻译都不难,教师略一指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重点是扣住阳光来分析课文。

“刘禹锡的陋室到底陋不陋?”“陋!”“不陋!”两种回答都有。何况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学生点点头,认为陋室是简陋的。“作者认为陋室简陋吗?从文中找出根据。”学生开始仔细研读课文,前后开始讨论。

作者以自己的品德高尚,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阳光心态给学生多么美妙的影响啊!千年的时空榜样,这不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阳光心态。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看世界,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好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我们考试不及格,无所谓,刘禹锡住在陋室都没说什么,我们考不及格又有什么呢!”教师适时引导,把问题具体化。“不对!”小a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是要以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更多的阳光面,但该去努力的我们还要去努力,刘禹锡他也努力过,他曾经是朝廷的大官,只不过得罪了权贵才被贬到地方的,他不努力怎么可能成为朝廷的大官呢!……小a说的相当好,该努力的我们要去努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做。”“这种阳光心态中还有些许不求上进,这种不求上进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这堂课中了解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事物,也明白了应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堂课不就是韩愈真谛的体现吗!

学生明确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但具体操作又是如何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往课外拓展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陋室呢?英语默写重默,作业不工整被老师批评,父母不让我们出去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去对待呢?”“是的,英语天天默写,都烦死了!”学生立即有了反应。“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天天帮我们默写,我们怎样看待这些事,怎样去面对!”学生开始沉思。一会学生小b说,“老师帮我们默写是为了我们能学的更扎实些,我们应当好好学。”“经常找家长也是为我们好吗?”小c急着说。看样子小c是经常重默的,而且还被找过家长。“是的,重默可以,但不要找家长!”一些学生附和着说。“老师帮我们重默是为了我们学得扎实些,我们要肯定老师的用心,告诉家长是为了让家长帮助督促,我们可以默写过关,不重默。我们怨恨老师呢,还是自己努力争取自觉地学好呢?”我适时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家长老师都是辅助,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学生沉默。“我们大家都努力学好,老师再怎么默写我们都会,就不需要老师找家长啦!”英语课代表站起来说。学生默默地点头。“今天我们感受了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知道了应该用阳光心态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充满阳光!”

在学生沉思,转变中一堂课匆匆而过。可能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应当扣住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来讲,并有效地分析议论文的知识。但我认为,一堂课上下来就要有它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大胆取舍。

《陋室铭》这堂公开课上下来,让我更加坚信一堂课应该有鲜明的主题。这堂课主题是什么,重点要怎样突出,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堂课我要教会学生那个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怎样去辐射?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这就是一堂好课,而且是一堂优秀的课,是一堂高效的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五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六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一)导语。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七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八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

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九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3、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

备注。

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中,极目远眺,所见皆是高楼大厦,我们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这时给你一间茅草屋我想恐怕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去居住,可是我们唐朝伟大的文学家刘禹锡却不仅住着陋室,还提出“陋室不陋”的观点,为何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介绍相关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帮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又任连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铭》便就此所作。

(二)在学习《马说》时我们了解了“说”这种文体,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认识“铭”这种文体。“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生发言)。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生发言)。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生发言)。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昏庸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生发言)。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生发言)。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发言)。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四)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陋室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业:背诵课文,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致澹泊、豁。

教学后记。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一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

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二

学习目标。

一、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通晓文意。

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仕途不平,屡次被贬。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指的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在朝廷,两个党派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陋室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同时,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三

某日,漫步图书馆三楼文学类的书林(我一直都这么称呼那鳞次栉比的书架)间,偶觅得一本破旧的英译本《论语》。作者倒是让我肃然起敬——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文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辜鸿铭的书我仅因好奇而翻阅了一下《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19在北京首次出版,并很快由德国学者奥斯卡·a·h·施密茨(z)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书中阐述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宣扬了中国文化救西论。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而关于他对《论语》的翻译由下面此例可见一斑。《论语·学而》中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辜鸿铭在翻译中将“谄”字译得尤为精彩,servile远比flatter更能表情达意。而且整个译句简洁明了,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与原句语体风格相互呼应。

辜氏之博学实乃旷世奇才,他恪守儒家传统,又能透彻地审视西学的精髓,从而再把儒学之宗旨淋漓尽致地阐释给西方世界,真非常人之所能为。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四

前北大英文系教授辜鸿铭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现象。他既精通多种外文,又深谙西方文化,对之颇有感情;却信守儒家道德,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身为近代的名牌大学教授,却在民国以后仍拖着稀疏小辫子,穿长袍马褂,甚至提倡纳妾。世称其为京城一景,或誉之曰“文化怪杰”。

辜氏的“怪癖”

自然遭到非议,不过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不但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由于亲历了西方社会列强的混战,看出西方文化的弊病,因而更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故而极力向西方推荐中国文化。他游学西方时就以多种外文写作,在海外出版多种著作,认真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其著述早就为世界所新推崇。

正是出于此种意向,他想到了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主动向后者赠书,把自己用英文写的《当今,皇上们,请深思!论俄日战争道义上的原因》和《尊王篇》两本书,通过俄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勃罗江斯基转递,送交托尔斯泰。

辜氏题赠的两本书如今仍珍藏在莫斯科以南200公里外托尔斯泰庄园的藏书室里。其内容恰恰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优越和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端。《当今……》那本书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从东西方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的冲突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进而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尊王篇》则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权观念和改良派的新思想,宣扬君主主义。

赠书在193月送出,是年托翁78岁。他接书后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便很快作出反应。先是请秘书复信致谢,并让好友切尔特科夫把他在国外出版的违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邮寄回赠辜氏。后又于同年9、10月间亲自写了一封公开的复信,题为《致一个中国人的信》,先后用德文和法文发表在德国的《新自由报》和法国的《欧罗巴邮报》上,在欧、亚两洲引起反响。同时印出俄文版单行本。这封信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已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年纪念版,第36卷),曾于19译成中文,登在我国的《东方杂志》(元月号)上。

那封近万言的长信开头是这样的:

“我收到您(指辜氏)的书,并怀着极大的兴趣将其读完,特别是《尊王篇》。”

接着便表达了托翁对中国的一往情深:

“中国人民的生活,过去一向令我极为关注。我曾经尽力去了解我所能了解的中国生活里的事物,尤其是中国的宗教智慧——孔子、孟子、老子的著作及其注疏。我也看过中国的佛经和欧洲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近来,在欧洲人,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俄国人对中国施行了那些暴行之后,中国人的一般情绪,当时和现在都令我特别关注。”

看来,正是基于对列强侵华的强烈愤慨,使得托翁和辜氏有了共同的感情,才能很快亲近起来,以致初次的文字之交竟像是知友之间诚挚的谈心。托尔斯泰晚年以坚决放弃贵族特权、坚定不移走“平民化”的道路、反对侵略和压迫、反对不义的战争著称,尤其同情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命运。如此高尚的人格恰恰为辜鸿铭所敬重。在莫斯科托尔斯泰博物馆里,有一份辜氏签名的贺词,即是明证。贺词里写道:

“今日我同人会集,恭祝笃斯推(按:即托尔斯泰的早期中译名)先生八秩寿辰。窃惟先生当代文章泰斗,以一片丹忱,维持世道人心,欲使天下同归于正道,钦佩曷深……此真千载一时之会也,同人不敏,有厚望焉,是为祝。”

这是199月9日(俄历8月28日)托翁80华诞时,包括辜氏在内的一些中外人士在上海集会庆祝,向托翁致送的祝词,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写成。从中可以看出辜氏(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化人士)是敬重于托翁的,首先是作为“当代文章泰斗”,还有那“维持世道人心,欲使天下同归于正道的”“一片丹忱”,也即维护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赤诚之心。

反过来,托翁的回信中看重辜氏的,也是后者反对列强侵略、批判西方文化的大无畏精神。当然从中也透露出托翁赞同辜氏维护君主主义思想,及其反对中国走“西方化”道路的主张。

不过,对于中国今后的走向,两人的观点似不相同。托翁向辜氏的说教是:

“只要中国人继续像他们过去一样,过着和平的、热爱劳动的和从事农耕的生活,在行为上遵循他们的三种宗教: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三者是一致的,都是要摆脱一切人的权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忍让、爱——人及一切生灵),他们现在所遭受的一切灾难便会自行消亡,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他们。”

而辜氏则摈弃托翁“不抗恶”和“忍让”的说教,坚持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即发扬“国粹”,以战胜西方列强的邪恶。即如托翁已感到的那种抗争的气魄:“从您的书中看到了中国表现出战斗的精神、用武力抗击欧洲民族所施加于它的暴行之愿望。”

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生涯所知,辜氏也是中国人当中最早直接向托翁表达了不同于后者的说教,指出反抗才有出路之见解的。是故托翁看了辜著之后才直言自己是“现在怀着恐惧和忧虑的心情听到并从您(辜)的书中看到”这种精神,担心“如果中国人真是失去了忍耐……那就很可怕了”。

自然,两人不同的主张中也反映了两国之间、两种文化传统的异同。

辜鸿铭卒于1928年。他同托尔斯泰的文字交往已经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具:网络教室。

课时:1。

教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7年。

出生地:南洋马来半岛。

作洋文讲儒道。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天才。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个几辈子惯同西方人打交疲乏的家庭也让辜鸿铭继承了西方人的潜质。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一到英国,布朗先生马上安排辜鸿铭的教育。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他让辜鸿铭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家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9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当另一位圣手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译作:《论语》、《中庸》、《大学》。

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七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四)总结、扩展。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八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与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三、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

四、

计划。

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8、作业: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附:“《陋室铭》赏析”课堂反思昆八中杨丽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好像并不容易贴近理想。一堂课上下来,我明显觉得学生对于刘禹锡的敬重,对延伸出来的诸葛亮、扬雄、杜甫(对杨善洲的敬佩感稍微强一些),都只是达到了一种“观望”和“简单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居所简陋,人物业绩可观,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或感触到“居者德馨”使“陋室不陋”!细细思量,一是古代人物距离学生太远,如果只通过事例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少了对比和挖掘!二是文本里对于刘禹锡的塑造,从生活情趣、居室环境到交往人物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这个人物是“一闪而过”,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字词揣摩和对比引申再加强一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对于后来其他人物的类比也是必须而更好的铺垫!其次,对于作业拓展,仿写和修正“教室铭”,本来以为会是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因为现场发挥,学生特别拘谨,很放不开,有些不够“闪亮”!最后,因为节奏没有控制好,没有让学生当场背诵,有些遗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二十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系列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四步朗读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又小又简陋,但是因为房子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短文《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出示课题。

(二)整体把握,解读探究。

1.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墓志铭、座右铭。

3.读准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等)。

3.听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4.老师带读。

5.大声地朗读:齐读,男女生读。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明确:一是因为押韵,请用空心圈圈出韵脚字;二是因为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7.齐读课文。(要求将韵脚字读得清晰、响亮,把握好节奏,体会音乐美。)。

4.读懂课文。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集体解决。

2.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读懂课文。

5.读出感情。

要想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还得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写起。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1.从故事中,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住房称为“陋室”了吗?

陋室,陋室,真的陋吗?请将文中描写陋室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

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注意要把握好“上”和“入”的重音,“有”和“无”的轻重对比。

小结: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陋室的有关情况?

2.在这位被人尊称为“诗豪”的作者心中,这样的“陋室”还“陋”吗?

作者在文中用哪句话说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刘禹锡的自信乐观、高雅脱俗呢?

(大声地读,自豪地读,两句语调一低一高,形成对比,强调“德馨”二字)。

文章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其中的“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像这种用相关的比喻来引出写作对象的手法,叫做“比兴”。

朗读指导:要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文章结尾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远大抱负,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接着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包含着“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何陋之有?”反问,读响亮,读出一种豪气。

4.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点拨: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走进作者的内心,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三)课堂总结,作业提升。

1.背诵课文。

2.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的)。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优质21篇)篇二十一

摘要:辜鸿铭和毛姆的会见,为辜鸿铭宣传用儒家思想拯救战后欧洲社会提供了机会。因为文化个性不同,会见对两人的影响和作用不同。两个保守主义者不同的命运,是由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任务的差异性造成的。

关键词:一次大战;保守主义;良民宗教;民族使命。

一.两人会见的社会背景。

毛姆是二十世纪初英帝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他浓厚的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他主张在全球扩张英帝国殖民地版图,维护英国国家财富和殖民利益;他怀有白人优越论的种族偏见,在作品中把中国人描写成愚昧麻木、邪恶神秘的劣等怪人,民族歧视倾向十分明显;在人性论上他相信人性恶,作品中充满对人性恶和恶的惩罚的描写偏向;在对基督教的信仰上,作为一个标准的清教徒,毛姆对传统宗教基本价值观深信不疑。此外,毛姆还拥护传统权威和私有财产制度,对贫富悬殊和穷人的困境毫不同情,认为等级制度和社会分层是自然而然的事。毛姆在19的东方之行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传统文化冲击很大,战后科学主义信念幻灭,传统社会道德滑坡,“唯物论被打碎,唯心论再次复兴,物质主义一转而为精神主义”,[1]西方社会到处弥漫着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许多人对现实产生了悲观的幻灭感。战争对毛姆信念的冲击同样是颠覆性的,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神话破灭了,白人优越论幻觉消散了,对人性恶的偏爱被憎恨所取代,新教传统价值观也失去了神性光环,在他心目中摇摇欲坠。毛姆精神上极度苦闷,产生了浓厚的虚无主义思想,创作上也陷入低谷当中。正是在这种信仰危机、创作艰难的人生困境中,风靡欧洲的东方文化热激起了他认识东方、了解中国的愿望,希望通过东方之行摆脱虚无思想的纠缠,走出创作的低谷和人生的困境,获得新的人生意义和生活信念。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固守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的保守主义者,他虽然年少求学西洋,精通欧洲多国语言和古典文化,但归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推崇君主专制和五伦五德的封建伦常,倡导克己恕人、义礼并重的君子法作为治世之法,认为尊重权威、服从秩序的良民宗教是东方社会的精髓所在。作为具有彻头彻尾的保守思想体系的醇儒,他甚至为中国的小脚、辫子、纳妾、酷刑以及贵族暴君作辩护,他对西方近代启蒙文化非常嫉恨,认为近代西学的输入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动荡的根源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五四运动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宣传科学至上和物质文明的.西方自由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旋律。相反在当时一战后的欧洲,却是科学物质主义破产,悲观怀疑主义兴起,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不安,这种国际形势逐渐传入并影响中国,引起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保守主义抬头,很多学者退回到传统文化的基点上,重新思考未来文化建设问题,甚至于设想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去拯救西方的社会困境和精神危机。作为忠于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代表,辜鸿铭就认为一战起源于商业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是德英列强以“残暴不仁之武力”扩张私欲、疯狂竞力的结果,它标志欧洲文化已经没落,只有吸取义礼并重的中国儒家思想才是出路,对于制止战争挽救西方文明的欧洲人来说,“爱人以礼的良民宗教是一种受益无穷的新宗教”。[2]正值国内保守主义回潮之机,毛姆的约见无疑为辜鸿铭提供了宣传自己主张的好机会,也更加坚定了他儒教救世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

二.两人会见的内容和状况。

在两人会见中,辜鸿铭始终以主人身份驾御着谈话的内容与氛围,整个会见几乎成为他的独白式演讲。谈话主要涉及五个话题。第一,辜鸿铭批评了欧洲殖民者傲慢无礼的蛮横态度。他认为白人仅从物质的贫困、黄色的皮肤和环境的破败,就断言黄种人是落后民族,完全是一种肤浅的观察,白人更应看到在贫困衰落的外表下,中国人有着高尚的内心修养、伦理道德和良民宗教,这种内在生活是高贵美满的,是傲慢无礼的欧洲人难以理解的。其次,辜鸿铭以一串凌厉的反问句,提出了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更高更强的论断。他认为中国人以智力德行统治四方,几千年来是成功的,中国人有远比西方人古老发达的文字文化,有更繁丽精细的哲学艺术,“当你们茹毛饮血的是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3]近代白种人对黄种人的征服,靠的是武力和机关枪,而不是以德服人的高贵形式,因此这种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不会持久,最终会被觉醒的黄种人推翻。第三,辜鸿铭批评了英美的实用主义、重商主义哲学。他指出英国人不适合搞哲学研究,因为英美文化是实用主义的商业扩张文化,它只能使人人作恶、寡廉鲜耻,为放纵私欲而各自为战,导致文明的堕落、人性的退化,“实用主义,只是信仰不可信东西的无奈逃避”[4]。真正的智慧哲学和人文信念,只有在中国儒家典籍中才能找到,它对道德心性、伦理秩序的重视是英美物质主义不能比的,它克己节欲、想人所想的同情心,尊崇权威、服从秩序的良民宗教,是帮助战后欧洲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第四,辜鸿铭通过对历史上儒家思想兴盛状况的回忆,含蓄地表现了对今日传统文化衰颓状况的惋惜。第五,辜鸿铭以传统文人不羁的方式,向毛姆生动展示了东方文化的悠闲雅趣。他临别题赠毛姆一首风情诗,当毛姆要求翻译解释时,辜鸿铭认为“给它翻译就是给它伤残”,[5]说出来的东西往往遗失了东方文化最精髓的特征,只有以敬仰的情感、无功利的心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它婉约隐晦的整体美。与辜鸿铭酣畅淋漓的宣教气势相比,毛姆在会见中只是个被动的聆听者。他始终不动声色的观察着,偶尔提出几个问题,或者略表异议,立刻会引起辜鸿铭辛辣的嘲讽和反问。所以他把辜鸿铭看成能言善辩的斗士,是个固执己见的哲学家。作为擅于观察人性的小说家,毛姆对辜鸿铭的独特个性非常着迷,同时他认为辜氏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入手,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切中了要害,用儒家文化作为疗救欧洲病症的药方,也让人兴趣十足、很受启发。

三.两人会见的影响和作用。

辜鸿铭与毛姆的会见对双方的影响是不同的。辜鸿铭由于始终坚守着保守主义信念,坚持用五德五伦的良民宗教和儒家君子法,作为医治一战后西方道德滑坡、社会衰颓的方剂,所以在同毛姆的会见中,他始终以输出观念的拯救者自居,没给毛姆任何表达观念的机会,更谈不上向毛姆请教西方人的中国观及改进策略,所以会见只为他提供了展示保守主义的机会,丝毫未撼动他的任何旧观念,更谈不上思想的更新改造与提高了。这种固执己见的封闭心态,使他不能适应五四运动后的新形势,很快被社会潮流边缘化,成为新时代的障碍和封建传统守护者。他晚年倍受舆论的漠视冷落,自称是时代落伍老朽的人物,“是神经有毛病的不受重用的人”,[6]过着清苦落寞的生活。相反毛姆的东方之行收获巨大,同辜鸿铭的会面思想上更受震动。首先他修正了白人优越论偏见,减弱了对东方人的冷漠和傲慢习气,在他的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中,对下层人民的困苦表现出善良的同情心,对贪婪邪恶、残民害民的官员给予贬抑嘲讽,对批判欧洲文化的辜鸿铭十分佩服,承认他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辜鸿铭的机智博学、自尊自重和民族气节,赢得了他真诚的尊敬。其次,他受东方思想启发,出现了创作上的第二次高潮,发表了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创作出长篇小说《彩色面纱》和剧本《苏伊士之东》。他的后期创作几乎都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描写了融入群体、克己助人、反省体验、崇尚灵魂的新生活,摆脱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困扰,找到了新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信念。因小说迎合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使作品在欧洲成为热卖的畅销书,毛姆也跻身于畅销作家行列,成为欧洲社会名人和获利丰厚的富翁。第三,毛姆还改变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与辜鸿铭的会见改变了他人性恶的成见,他接受东方人性善的观念,在后期作品中减弱了对人性恶及其惩罚主题的描写,更多转向对人性弱点的同情和人性善的期盼。作为同时代倾心于东方文化的保守主义者,两人在东西方却遭到相反的社会对待和人生命运,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形势和民族使命造成的。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在推翻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的革命大潮中,面临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任务,民族使命是彻底清除群众思想上封建意识形态的残留,树立起科学与民主的新观念,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反倡导三纲五常、心性道德和王权主义的儒家思想,成为革命的主要对象遭到各界猛烈批判,在这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背景下,辜鸿铭的命运遭际就不难料想了。与之相反,一战后的欧洲社会经济萧条,基督教信仰失落,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遭到冷落,虚无主义和民族仇恨蔓延滋长,人们反思这场由资本主义文明和竞争带来的战争灾难,迫切需要新的信念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安抚精神的创伤,毛姆由东方借鉴的新思想,迎合了欧洲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了大众对新观念的渴求,从而顺利跻身名作家行列,积累了丰厚的家底与财富。同样的保守主义却遭受不同的命运与对待,这是由中西方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民族任务的差异造成的。

参考文献。

[1]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28.

[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5.

[3][5]黄兴涛.闲话辜鸿铭【m】.海口:海南出版社,:71.112.

[4][6]高令印.辜鸿铭与中西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5.209.

作者:王文明何超平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

    无悔的青春初中(实用21篇)

    青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为自己的未来铺路。青春是一个我行我素的时期,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青春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段战争硝烟与政治变换

    一年级大还是小教案范文(17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是一些授课经验丰富的老师整理的一年级教案,可以作为教学参考。教学目标:1.认识点横头、

    教师不参与有偿补课承诺书范文(18篇)

    范文范本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或作文,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

    勇于担当担当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涉及到的内容广泛,既有个人成长的思考,也有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体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热门20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促进教师持续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观点多样,可以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花木兰初中(模板17篇)

    作文不仅是展示我们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的窗口,还是培养我们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和

    军训个人自我鉴定(热门20篇)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写作,还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直接阅读范文范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写作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范例。

    半年工作计划(优质23篇)

    在工作计划书中,我们可以明确工作任务、设定时间表和制定实施步骤,以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果。如果你正准备编写工作计划书,不妨先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华师九上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8篇)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到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技巧和经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写景(汇总21篇)

    优秀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共鸣,对读者的情感和思维产生积极影响。精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一声响亮的鸟叫,在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