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需要教师持续学习和反思。以下教案模板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可促进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一

苏教版版数学第十一册p50《倒数的认识》。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自然数)的倒数的求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学例7,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

三、说学法。

1、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复习导入。

教学刚开始的口算练习,我的目的是一方面起到练习巩固口算的目的,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知做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一些特征,如乘积是1,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等等。

口算各题:518。

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交流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倒数的概念。

出示例7,提问:这8个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板书:乘积是1)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1。

教师讲述,揭示倒数的概念,这里有三组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的两份数互为倒数,在“两个数”、“互为”下加上着重号),联系具体的题目说一说。

教师在具体的例子中直接揭示倒数的概念,学生在联系具体题目说一说谁和谁互为倒数中能够初步感受倒数的形式。

2、板书课题:认识倒数。

马上揭示课题直截了当,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深入理解倒数上。

(1)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倒数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的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使学生明确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增强其逻辑的严密性。

(2)求倒数的方法。

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5组数,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例7中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初步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得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是: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

5的倒数是多少呢,为什么?

1的倒数呢?

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因为5=1所以5的倒数是;11=1所以1的倒数是1。

5、1、0是比较特殊的三类数,学生需要回到倒数的概念中去寻找方法,使学生牢记倒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练一练,知道学生正确书写一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

想想做做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两题说说怎样想的。

第4题教师逐一板书,后一组一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3)给出的数是几分之几,他们的倒数是整数。(4)非零的自然数,他们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这组题对于学生的能力又是一个理论上的提高,不仅能发现规律,而且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不是这么简单的,尤其对于第二组和第四组来说,所以对于说的不准确的老师引导者的角色要呈现出来,让学生得出真理!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倒数,“倒数”和别的数有什么不同?

2、怎样就能很快得到一个数的倒数?

这两个问题涵盖了学生对倒数概念的理解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回顾之前的经验做一个总结概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二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参加评课人员:李治国焦静徐珍刘勇。

评课记录:

1、执教老师。

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两道练习作好学习倒数的铺垫。第一道汉字的上下结构颠倒引出数学知识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展示乘积是1的乘法算式的练习,也是第二道练习的计算、讨论交流学习。有了这两道练习的铺垫回顾,学生对倒数的上下位置调换的特征、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的基本框架也逐渐清晰,倒数的数学模型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得以高效的提升。在倒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1分钟内进行书写,从而探讨出倒数的意义。在一系列的举例说明下让学生对倒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我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特征,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学生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建立了倒数的求法中的数学模型。

2、李治国老师:

在每个知识点和问题的讨论过后教者都能以相应的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做出相应的讨论与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得以不断的清晰。如一个数和几另一个数乘积1,我们就说这个数和另一个数互为倒数,或一个数的倒数是另一个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容易出现两数相等的书写格式,通过相应练习的及时检测后作出及时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对倒数求法的探索过程中,每一次对知识点的讨论教者都伴随练习检测,以便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及时补救,让学生对知识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3、焦静老师;。

在本堂课的知识点、问题、练习的讨论、交流、竞赛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收到短时高效的学习效果。在导学过程中,由于本人没做到适时的学习评价,导致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交流、汇报各环节的收放不及时,学生的学习进度没得到及时的铺开,最后教学内容只能延时上完,使教与学没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刘勇老师:

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具体评议如下:

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导入环节以口算入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练习设计精巧,有梯度,有特点。一种是对概念的判断,师生互动非常好;可是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如果把这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会非常好。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二课时内容——“读数写数”。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数及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方面读数和写数的过程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百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具体的实物——用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读数的编排层次,这样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渐提高抽象程度,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认识打基础。

从小学阶段数概念的形成看,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是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从本单元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是100以内数的数数及组成,学生学好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而数位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于是如何在理解数位的基础上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便成了这部分内容的难点。

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能说出数的`组成,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根据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有初步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与数的读法、写法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对于“位置值”没有明确认识,大部分学生不认识也不会使用计数器,特别是学生不能建立小棒与计数器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考虑,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读、写任意两位数和100,会用计数器拨珠子。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沟通小棒与计数器的关系,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估算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任意两位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第一,在学习内容上选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从猜到动手数出24根铅笔,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抽象成小棒图,让学生理解图中所表示的几个十几个一,再脱离实物和图像,抽象出数的组成。这三个环节是由具体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

第二,充分发挥了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用小棒摆数,用计数器表示数,根据计数器读数和写数,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对比演示,沟通小棒与计数器之间的关系,理解数位的意义,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教学时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数具体的实物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因此我分三个环节设计了猜铅笔——说组成——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沟通小棒与计数器之间的关系)——读写数——对比认识,理解数位——练习提升等学习活动。

1、第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出示一些铅笔(24枝),让学生“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然后数一数铅笔有多少,交流数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怎么样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枝,突出数出10枝捆成一捆,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出:一捆铅笔表示1个十,2捆表示2个十,4枝铅笔表示4个一,由此得到: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去数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2、第二个环节: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里,先出示计数器,认识计数器,使学生知道计数器上从右边数,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第三位叫百位,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4,引导学生思考:2捆小棒用计数器怎么表示?4根小棒用计数器怎么表示?为什么24用小棒表示2捆和4根,而用计数器表示是2个珠子和4个珠子?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交流,同时通过课件的对比演示,沟通计数器与小棒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计数器写出24并读数,说明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4个一就在个位上写4,使学生初步感受读数、写数的方法。接着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36,交流是怎么拨的,并看着计数器读数、写数,在读、写数的过程中总结读数和写数的方法。然后出示63,学生拨数,同时课件出示36和63的拨法,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交流36和63中的“3”和“6”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课件演示“闪一闪”,使学生体会到数位不同,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最后通过拨数27、65、40、100,进行拨数、写数的练习,特别是40、100这两个数的写法进行重点交流,强调当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拨数、读数、写数的方法。这样通过让学生边操作边数数,配合课件的直观对比演示,加深对100的认识,再次沟通小棒与计数器的关系。

3、第三个环节:闯关游戏,练习提升。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闯关游戏,设计了由浅入深的练习:先是读数,接着写数,写数的练习先看计数器写数,再是根据读出的数来写。这样通过闯关竞赛为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配合课件的演示,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会利用计数器正确的读数、写数,并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法。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因此,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3.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环节一:游戏激趣引入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生活中的小道具扑克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课件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接着引出新课。

环节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代入求值的过程。例二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有了例一的基础,例2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我减少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并把重点放在了数字与字母相乘的简写教学上。对于数字与字母相乘的简写教学,我选用了教师讲述,学生在练习中加深记忆的方法。教师讲述后,课件出示一个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最后让学生自己代入求值。

环节三:分层巩固丰富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锻炼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运用。环节四:全课小结。

先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全课主要内容,然后在儿歌声中结束全课。引导学生回答第一环节中老师提出的疑问,与第一环节相呼应。

四.说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过课后,我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针对自己《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与算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了用字母表示数,使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数学问题都可以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使数量关系的表示简洁明了,更具有普遍意义了,给研究和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本节教材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同时课堂上的生成点、细微处也给我带了启发和思考。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现在诚恳地反思自己在这节课教学中的得与失。

这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点:其一是我的教学设计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其次,根据学生天真好动的特点,成功地营造了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学习氛围。但教学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问题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兴奋度不高,责任在于我课前缺少对学生的调动和鼓励。问题二是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环节略显吃力,虽说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抽象,但如果我能再细致到位的引导和启发,相信学生会有更为主动的思考。

对于这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既是生成的警示牌,同时更是我今后要努力完善的方向。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五

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认知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同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认知,同学将具备配置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同学们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同学们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认知内容。此外,基于同学们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六

教学内容:本节是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分数除法的第一节。 教材所占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石。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女生有34名,男生有29名。学生的智力水平来看,一部分学生是很聪明的,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在平时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成绩优秀,能够达到或经常达到满分或优秀。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力也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开小差、做作业速度慢、偷工减料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爱依赖老师或家长、学习的兴致不高、自信心不足等。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八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试一试”写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境----猜想---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立足“基本”,注重“过程”,不仅使他们“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以课本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为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倒数。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分数乘法中,你觉得应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3、出示口算题(课本24页算一算)

(二)观察思考、感知倒数。

1、观察上面的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2、继续观察算式中的两个数,你发出了什么特点?

总结: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即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 互为倒数。 3

3、让学生说出黑板上另几组数中谁是谁的倒数,谁和谁互为倒数?(指名汇报)

强调:在倒数的意义中,特别注意“互为”这两个字,即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35 4 1 0 42

(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整数的倒数要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写出它的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理解倒数。

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1的倒数是( ) 8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510

9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00的倒数是( ) 4

第二关: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过起来

37251 13626100

13598 100 399

619926 782559

第三关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 143143× × = 1,所以 、、互为倒数。( ) 232232

(3)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343× = 1 ,所以是倒数。 ( ) 434

9(5)9的倒数是 。 ( ) 1(4)

(6)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四)、拓展探究、深化倒数。

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2 0.2 1.75 5

巩固练习:

2第四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3 的倒数是( ) 4

0.3 的倒数是( )

2.25 的倒数是( )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516 ×=1 8×、、、、、、 685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 的倒数是1

0的倒数是0

五、说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按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及倒数的求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出现了以下问题:1、教学环节设计上对倒数的意义入求法上没有分开,导致学生意义与求法混淆。2、提问方式不对,对学生引导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发言不积极。3、对学生全面关注度不够,再加上数学术语表述不清,使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七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互为”这个关键词,所以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如:倒着说游戏,出示的汉字、练习题、倒影图片等,都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投入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自主探究法。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儿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再创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到方法,品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通过学生先计算、观察、归纳、总结,从而引出倒数的意义。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先自己举例说一说,再联系生活对“互为”进行理解,形成共识。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次自主交流活动:如“议一议”小数有无倒数,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1、游戏组织教学,渗透“倒数”。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对数字、甚至数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但事实上,数学课应该是融于生活的,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授新课时,我与同学一起做“倒着说”的游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从汉字的结构特点,杏-呆,吴-吞之间变化规律,导出数学中的“数”也存在“倒”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倒数。

3、观察思考,探索发现。通过学生计算、观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倒数的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并通过课件演示,自主交流,总结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在利用习题巩固新知时,我通过“填一填”、“说一说”、“找一找”等有层次、有梯度、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个体参与率,充分体现了课堂练习的量、度、序。

5、全课小结、自主回顾。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回顾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展示图片,总结全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倒影”,既增强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又感受了现实中的“倒着的现象”。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八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24页《倒数》。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的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自然数等)的倒数的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说教法:

倒数的学习适合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说学法:

1、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本课的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

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教学设计依据“一线四环,以练为线”的教学模式思路进行设计,即:训练发现—训练探索-训练达标-训练发展。应用该模式突出数学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贯彻了“没有训练就没有技能”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体现了该模式的基本特点,强化训练意识,精心设计了训练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保证训练的实效,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自不待言,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积习,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3、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学科特点。数学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熟练使用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技能非训练不能掌握之。所以,以练为主,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真正体现。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训练发现。

1、欣赏倒影,渗透倒数特点。

2、揭示课题。

3、在训练中发现倒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训练探索。

1、自主学习。

2、展示成果。

3、交流小结。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训练达标。

1、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线。

2、判断对错。

3、比较大小。

4、猜一猜、算一算。

5、找规律。

六、课堂小结、强调重点、训练发展。

1、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师小结,强调重点。

3、布置作业。

4、课后拓展。

板书展示了倒数的意义和特点,简介明了,突出重难点。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九

2.教材位置、作用和意义:

11~20的认识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在整个数的学习系统中存在比较主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连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不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在全部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11-20各数的认识”这局部教材是在学生把握10以内数的基本上,通过操作实际,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辅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筹备。教材支配了一幅主题图和3个例题。

分辨从数数,数的涵义,数的组成,数的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加减法六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细化。第一,是先创设一幅公园里热闹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视察思考,建破十根小棒绑成一捆的观点,进而赞助学生树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部门内容的着重点是数的组合,让学生知道11--20的数分离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部署了在直尺上读数的运动,其目标一方面拓展学生对数认识的范畴,另一方面也能形象地让学生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为他们认识数的大小、数的顺序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a常识技巧目的:通过《11-20各数的意识》的教养,学生应当取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1~20”之间物体的数目;充足懂得“10个一组成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晓得11~20这些数都是由1个十跟多少个一组成的,并懂得各数的意思;控制数位顺序,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次序数数,并能根据尺子能够比拟各数的大小。

b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配合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造就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和交换能力,自主摸索中培育其察看、剖析、口头表白能力,以及初步的形象概括才能。

c情绪态度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触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起源于生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与生活的接洽,树立估算的意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立场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从详细的情境中掌握数的绝对大小,能用数来抒发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抉择恰当的算法。新课引入时,老师可以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a初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训为起点,掌握教学的重点,处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程度,对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生疏。

b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组成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是11--20各数的组成,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

1、情景教学法、说教法学法:

上课开端,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加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全部同学一起数小棒和捆小棒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他们强烈的兴趣下坚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取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自阅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施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情势,让学生踊跃自动地学习,领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休会知识的构成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数数,复习1-10的各数,新课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温习1-10的数。然后,数到10当前不会数了,怎么办?根据这一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比10大的数”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引出本课,出示主题图。这一环节可以适当支配时间,因为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数数就可以了。因为一年级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数数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只安排了3分钟。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数小棒的方法首先创设情境出示小棒,让学生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根?然后亲身数一数。通过估算小棒的数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引出数数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数数,让学生数出20根小棒,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触到一根一根的数太麻烦了,因此我又采用了“想一想,有什么好措施,不必数,只有摆一摆,一眼就能看出有20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棒的根数,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1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明白你的请求,这样学生才干清楚本人该做什么。当他们回答问题停止,给予他们确定的回答和激励性的评估。

2.1个一和1个十的认识。

教师要学生理解:1根小棒是“1个一”两根小棒是“2个一”。10根小棒是一捆,一捆小棒里有“10个一”,就是“1个十”里有“10个一”。即:1个十里有10个一。10个一组成1个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10个一组成1个十的过程,并且以开火车的形式强化学生记忆:10个一是1个1十,1个十里有10个一。

3.数的组成。

a认识“11”。

在11-20各数中,最“特别”的就是11了,这不仅是因为11是继10后呈现的第一个数,更由于11的个位和十位都由1组成,假如学生可能理解11的意义,对其余数的生成绩会牵强附会,首先通过课件出示小棒11,让学生看表现几,而后学生在理解1个十的基础上看小棒图问学生一捆是几个十,一根是几个一,让学生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生的答复中标准学生的语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b学习“15、20”,加深理解组成。

对十几的数组成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小棒摆数,也是进一步强固十几的数的组成,在大批的动手操作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也发现了十几的数的组成的方法。

c20的组成。

学生应用10根捆成一捆的办法在很短的时光里就能理解“2个十是20”解决了知识的重点。并请同学们说一下20和我之前学的那些数有那些不同,教师总结。

在这里完整撒手让学活泼手操作,探索数的组成,并相互说一说、猜一猜,通过什物说出数的组成,加深学生对以1个十和1个一的理解,冲破学生学习数的组成的艰苦,让学生由理性认识回升到感性认识。学生在操作探究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自信念都得到加强,贴近了与数学的感情。

4.数序比大小。

一年级学生基础掌握20以内的数,我先让学生顺着数一数,然后倒着数一数。斟酌到学生对屡次反复熟习的事物会损失兴趣,因而,随后我设计开放题让学生坚持学习兴趣。如,出示直尺图,和直尺图填空,通过这两项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对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明白的认识。同时让他们机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事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衅性的。在此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训练题(在课件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色,以富有情趣的亲热的第一人称表述,以满意不同档次学生发展的须要,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愿望。

课外延长:

回家找找身边的数,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猜猜你的谜语。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11-20各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的意义,感想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领会到用数学的乐趣,拉近与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培养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这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负心。

课堂总结以与学生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先引诱学生回想所学知识。最后先生总结。总之,整节课中,我提倡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失掉胜利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20各数的认识。

1个一,

1个十。

1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11。

2个十是20。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一堂复习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写法以及改写,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多位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知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探索。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万一内数的认识,掌握了“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理解相邻想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读会写,会比较他们的大小,这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的紧密,因此对发展学生的数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写出以及改写多位数。

2、能力目标: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读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本课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关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1、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多位数的读法;

2、复习多位数的写法;

3、复习多位数的改写。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复习多位数的读法、写法、改写你有什么收获?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一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读写练习。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地读写大数。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5、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教学难点:

大数中有关“0”的读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大数的读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个月,我们的十一届全运会也在山东胜利闭幕了,关于全运会你们了解吗?”

学生:不了解。

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全运会的一些知识吧!”

出示:消息1:(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赛事,主赛区设在济南市,山东省其他16个地市均设有分赛区,共有10900多名运动员参加33个大项、362个小项的比赛。)让学生读一读。

继续出示消息2:(济南奥体中心位于省城东部新城区,总占地面积八十一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三十五万平方米),让学生写一写。

师:“大数的读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板书:大数的读写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这节课,你们就跟随老师一起去游览我们的数学园博园,首先我们一起进入基础园”

出示练习题:

1、逐个出示卡片,读数,并说一说读法。

53945710100010090003。

194832180095004080006。

指名学生读一读,然后交流读数。特别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小黑板出示)。

(1)、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图书馆有图书一百万四十零五十册,写作: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交流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写数时的方法。

3、做个小医生。

(1)40053000读作:四零零五万三千。

(2)七十万零五写作:70005。

(3)850050读作:八十五万五十。

师:“在读数和写数时要特别注意0,游玩了基础园,让我们进入实践园吧。

1、玩转盘。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想玩吗?

出示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开展游戏。一个人转动,另一个人记下数字,多转几次,组成一个多位数。然后读一读。两人交换继续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师:“糟了,老师来到这里想找一位多年的好友,可是把她的电话号码忘记了,你们能帮老师猜一猜吗?”

出示已知条件:(1)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

(2)最高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6,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助老师猜出电话号码,老师谢谢你们。”

3、设计会员卡。

师:“现在很多商家都开展了会员制,只要拥有店里的会员卡,就会有很大的折扣,瞧,老师这里就有很多。你们发现了吗,每张卡上都有一个号码,今天,老师想让大家为我们的数学园博园也设计一张会员卡,好吗?”

出示设计要求:

姓名填写自己的名字,卡号要求是一个八位数,并只能读出两个0。

设计完先小组展示,读一读。然后全班展示。特别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0的位置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张。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最后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出色,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园吧”

4、设置密码。

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密码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想自己设计几组密码吗?那大家赶快行动吧!

出示设计条件:

用5、7、8和三个0设计六位数的密码。

(1)只读一个0的密码。

(2)只读两个0的密码。

(3)不读0的密码。

《三》归纳小结。

《四》自主检测。

进入《收获园》,让学生自主检测一下吧。

收获园。

姓名:等级:

一、读出下面各数。

700890读作:

1870000读作:

50050500读作:

二、写出下面各数。

1、山东省的面积约十五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乡镇年财政收入为四百零三万零五十元。写作:

3、一个数由3个百万,5个万和7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三、找一找,连一连。

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读出三个0一个0也不读。

2080604208600428600042864000。

四、用三个“5”和四个“0”组数并读出来。

(1)一个零都不读的七位数。

(2)只读一个零的七位数。

(3)读两个零的七位数。

做完后,同桌互相评价,最后统计学生的检测结果。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二

对于本节,教材设计的是一道“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例题。后面又在“试一试”部分分别设置了“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和“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三课时来完成。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明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一般步骤,同时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或直观图;

2、根据对图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

3、根据思路列出方程;

4、通过解方程进行计算作答。”

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的目的。在通过对例题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三

分析学习目标是教学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晰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2)分析教材;

(3)分析学情。

1、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分析教材。

复数的引入实现了中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次扩充.但是,复数它完全没有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逻辑连续性.实际的需要使实数具有某种实在感.可是,复数的情形却不一样,是纯理论的创造。

3、分析学情。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扩充到实数,也已清楚各种数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但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对数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与理性思考,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对方程解的问题会默认为在实数集中进行,缺乏严谨的思维习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回忆数系的扩充过程,观察所列举的复数能简述复数的定义,并能说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复数归类,并能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复数的分类,会解决含有字母的复数的分类问题。

(3)通过比较给出的两个复数能归纳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的题目。

1、通过课堂检测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例1课堂检测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例2课堂检测3检测目标3的达成。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过课堂效率。同时能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课时,复数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及后继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复数的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2象x=-1这样的方程没有实数解在学生心目中已成定论,负数不能开平方是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虚数单位i的引入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心理上的排斥。故虚数单位i的引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设置问题串,引领学生追溯历史,提炼数系扩充的原则;通过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数学理论自然诞生在学生的思想中。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基于这一理论,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向各位专家作详细说明:

1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串:

问题2你能用包含关系将这些数集“串”起来吗?(n?z?q?r)。

问题3“?”能换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为引入虚数单位“i”埋下伏笔,引入课题。

2建构理论。

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问题5那么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些运算总能实施了吗?

由此,追问:

问题6需要添加什么样的数呢?

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与虚数单位i有关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对i的认识,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每一步的迈出是多么的艰辛!

引入i后,给出问题串:

问题7添加的新数仅仅是i吗?

问题8你还能写出其他含有i的数吗?

问题9你能写出一个形式,把刚才所写出来的数都包含在内吗?

由此,追问:a?bi(a,b?r)一定是虚数吗?

问题10实数集与扩充后的复数集是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复数的分类,进一步深化复数的概念。

3检测反馈。

(1)4(2)2-3i(3)-6i(4)0(5)1i(6)2?2。

并追问:对于复数z1?a?bi,z2?c?di(a,b,c,d?r),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相等呢?从而为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点表示复数提供了可能.并设置了:

4回顾反思(学生的疑问和收获)。

抛出问题:实数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所有的复数也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提炼,深化内容,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过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复数的后续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从概念产生的背景到概念的建立、辨析再到概念的应用,层层深入,最后完成评价检测目标的达成。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此外,复数的概念,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虚数单位i的概念非常抽象,又与学生原有知识冲突,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从而理解复数的概念?学生能否将复数分类并能准确表示?评价方案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如果这些学习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以上是我对数系的扩充的第一课时的构思与设计,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四

(一)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建立数感。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事实,还要了解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于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内容,题目是《数一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生活中有大数,实际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直观感受。

“千、万”的具体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从而为将来学习读大数、写大数以及学习多位数的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其选择依据。

根据学段目标中提出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等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小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数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千、万的具体含义,认识并熟记“千、万”之间的单位关系。正确读出较大的数。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生活中的大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上学的路上,路边每棵树上的树叶大约有多少;每天上间操的时候学生能感受到全校的人数有多少;读一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字数等等。学生对大数有了生活基础,有了大数的概念,所以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千、万“的含义还没有具体的感受,教学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的生活基础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创作的活动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一)教学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数感是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逐步建立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运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中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感知大数、认识大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式学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参与课程的全过程,在研究和探索中,对问题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方式。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发挥性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为本,不仅评价知识与技能,重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主要采用了激励式评价、尊重式评价、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个别辅导、启发、引导、讲解等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使用性。

(五)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好的有关生活中大数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学生常见的关于生活中大数的图片,依次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我国现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引出本课的课题: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大数,接着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大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整体感知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2、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师:老师还收藏了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一张邮票呢,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介绍邮票的封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高度八千八百四十八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部分知识也是本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直观感受、实际探索“千、万”的具体含义。认识新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直观感受一千有多大,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具体的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说出数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发散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组我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数法可能有很多,例如:一个一个数的;一层一层数的等等,在学生认识一千有多大之后,借着这个契机,课件出示10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引导学生认识一万有多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认识完千万之后,让学生通过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以及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10所这样的学生大约有多少名学生?这两个具体的情境来进一步感受一千、一万的含义,以及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中大数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千、万”的含义有具体感受之后,让学生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千、万”之间的单位关系。能看记数器读出较大的数。

(三)巩固应用。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6道题(课件演示:逐一放映,具体解说),让学生通过从直观形象上去具体感知“个、十、百、千、万”的几何模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万以内数有具体感受,通过这几道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一题(课件演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比较大的题,通过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涂出的小方格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二百三十八个,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具体感受。教学时让学生独立的去涂,学生的涂法可能很多,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对于优秀的作品在实物展台上给予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目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受大数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四)拓展延伸。

1、国情教育——(显示)中国骄傲的大数。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人口数量:13亿,世界第一;

淡水资源:28000亿立方米,世界第四;

2、环保教育——(显示)惊人的大数。

全球现在有11亿人缺水,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

造成5万多亿吨水被污染…………。

通过了解中国骄傲的大数和惊人的大数的鲜明对比,抓住时机适时对孩子进行国情和环保的思想教育,把教学自然拓展到课后。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生活中的大数,说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信息窗4《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能”,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中心词“实际问题”,主要指根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分数应用题。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通过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次就是准确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学习,总结解题方法。

《分数混合运算(三)》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通过呈现北京颐和园的信息,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前,我设计了如下调研题进行了解:(课前调研题、前测分析)。

1.÷-×。

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了6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150千米要多少小时?

3.一袋大米,吃了20千克,还剩,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通过课前调研发现,全班40名同学参与前测,第一题计算正确的有36人,正确率是90%,第二题正确的是29人,正确率是72.5%,第3题会做的有17人,大约占一半。

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等量关系。

1.通过学习新知中的1、2环节和巩固练习中的2、3题检测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通过学习新知中的2、3、4环节、巩固练习中1、3题和回顾梳理、总结提炼检测目标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导入环节,我通过创设“抢答”——看图列算式这一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简单的分数除法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进行了温故,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分析题意,自主探究。

首先充分利用复习题中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线段图,对其进行改编,变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看图改编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单位“1”是哪个量?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未知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借助线段图进行数量关系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进行解答。

在学生进行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若发现有的学生独立解决还存在困难,提示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观看微视频中的方法介绍,跟随微视频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解决出这个问题后,提示学生再次观看微视频,借助微视频的辅助作用突破重难点,理解题意,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回顾整理。

解决完问题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归纳方法,提升策略。

4、寻找异同,比较反思。

把本节课解决的新问题与复习题中的题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入新知。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采用了进行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形式进行。

第一关:火眼金睛辨对错。

第二关:我会做。

第三关:慧眼识珠。

四、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自己畅谈收获,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结合板书对本节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还有利于知识建构。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颐和园面积-万寿山面积=昆明湖面积颐和园面积×(1-)=昆明湖面积。

总量-部分量=另一部分量总量×(1-已知分数)=另一部分量。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七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公平的比较》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节课重点探究认识了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懂得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实际经验认识了考试作弊的错误和危害性;本节课将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作弊不仅仅关系个人的诚实品质,而且也有损公平的原则,引导学生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追求公正。它是上一课《诚实的检验》的延伸扩展,是第五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能运用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以上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在参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维护公平公正。

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能正确处理好“友谊”与公平之间、“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的关系。

知识:知道作弊不仅关系个人的诚实品质,也有损公平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本着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行为实践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集体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教学重点:认识作弊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友谊”与公平之间、“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公平公正原则、诚实守信准则的小故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课件出示:

环节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环节二:共话考试,考出真我。

环节三:真诚待人,讲究公正。

环节四:关爱集体,真情永驻。

环节五: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环节六:深化总结,体验收获。

环节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2、如果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3、如果我们班上有5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4、如果我们班上有20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5、如果我们班上全班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温馨提示:考试作弊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它不只是涉及到个人的事情,而且关乎社会的秩序和公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知识链接:从某种角度看,考试也是一种公平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分数代表个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目前的升学和就业制度中,考试仍然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鉴别和选拔方法。

环节二:共话考试,考出真我。

首先课件出示作弊图片,学生看后思考。

教师:这些作弊现象是个人的事吗?

学生再小组讨论。

温馨话语:作弊现象实质上是用不正当的和不公平的手段获得了不应该得到的利益,这不仅违背了诚实的准则,也破坏了公平的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敢于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从课程内容上看学生在前面已认识到了考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鉴别和选拔方法,考试也应是一种公平的“竞赛”,那么再使学生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是有损公平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三:真诚待人,讲究公正。

有时,作弊行为就发生在我们关系很好的同学或朋友身上。

课件出示:我和小明是好朋友,平时我有什么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忙。一次考试中,我发现他不断地向我递眼色,原来他有一道题不会做,希望我告诉他。

提问:我自己不作弊,但。

(1)考试时,好朋友要看你的考试答案,你会怎么办?

(2)看到好朋友作弊了,你又该怎么办?

温馨提示:

1、讲友情也要讲原则。

2、当作弊与友谊纠缠在一起时,需要我们做出理性的分析和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组织学生辩论,旨在通过辩论能够解决同学们之中非常普遍的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友谊”与公平的冲突,其中关键是辨析每一种选择的理由与后果,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以此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四:关爱集体,真情永驻。

在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各种竞赛活动中,也存在着分数、成绩与诚实、公平的关系问题。

课件出示:

身边的故事:赵里和杨小刚是学校初中部乒乓球队的搭档队员。在全县初中生乒乓球比赛之时,赵里生病了。球队临时找了本校高中一年级乒乓球打得最好的蒋剑飞代替他。比赛开始前,裁判问球队的杨小刚:“蒋剑飞是不是初中生?”

提问:

(1)杨小刚该说实话吗?

(2)杨小刚说实话是不是损害了集体利益?

(3)杨小刚不说实话又会怎么样?

(4)那么,如果你是他的话,你该怎么做?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以身边熟悉的实例,通过一连串的设问,调动其积极思维,引起学生解决公平与维护“集体利益”的冲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确实有模糊认识,而且还存在一些学校、班级为了“集体利益”而弄虚作假的现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具体情境当中去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辨析每一种选择的理由与后果,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在“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坚守“公正”的原则,这恰恰才是关爱集体的表现,突破了本课的又一教学难点。

环节五: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课件出示:

(1)小明是大队部干部,同学让他给我们自己的班级板报多加点分。

(2)学校小路上,李元同学边走边吐瓜子皮。学生会干部上前制止,李元怕给班级扣分,就撒谎说是某班的张明。

(3)运动会上只能报两项,但小刚有多项特长,一定能给班级多得分。

请你对以上三个生活场景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环节六:深化总结,体验收获。

设计意图。

这种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很好的体现教材的知识要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八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39页的例8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及试一试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并完成相关习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和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8以学生感兴趣的宇宙空间为背景,向学生介绍地球月球和地球、太阳间的平均距离,同时分别要求把其中的两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试一试解决改写后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问题。

1、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2、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具体情境练习中接受环保等教育。

: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当原数数位不够时改写要用0补足。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

出示宇宙空间图,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宇宙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素材让学生获得相关科学常识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1、出示地球与冥王星相距20000000千米。

让学生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简单回忆改写成整万或整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知识间的迁移,整万或整亿的改写是本节课的基础。)。

2、地球月球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00千米。

1、学生读读这句话,你想把这个数改写吗?(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感觉不便,从内心激发改写的意识,渗透改写的意识。)。

2、学生比较以下与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设想一下,改写后的数是整数还是小数。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新课标提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放他们的思维。)。

4、小组汇报方法、结果。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比较不同的方法优化方法。

5、学生小结方法。并让学生明确几点改写的细节。

6、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7第一题(目的在于方法后的及时巩固、效果的反馈)。

3、出示:地球和太阳间的`距离。

1、学生读一读,觉的应改写成用什么做单位的数。

2、学生独立改写。(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一题应放手让学生完成,让学生自觉的将第一题的方法进行迁移)。

3、学生汇报小结(引导学生表达)。

4、回顾小结: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4、试一试:(主要解决当改写时位数不够,要添0补足,这是这节课的难点)。

1、学生尝试,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要学生去找到问题,体会难点,激发他们的思维)。

2、同桌交流:没有亿位怎么办?

3、学生扮演交流小结。

4、追问:如果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只到百万位,怎么办?

5、小结方法。

1、基本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由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中注重反馈,关注差生,抓住一些错误资源讲解)。

2、综合练习。

练习7第三题(这一题要注意两点:

1、同一题要用两种方法同时做,让学生比较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不同点,相同点。

2、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数适合用万或亿作单位。)由学生独立练习,并交流小结方法。

3、拓展延伸。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注重学生从知识、情感方面去想。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十九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选修1-2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大纲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包括数系概念的发展简介,数系的扩充,复数相关概念、分类、相等条件,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

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复数以后,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要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在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学生首先能知道数系是怎么扩充的,并且这种扩充是必要的,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而复数就是一个实数加上一个实数乘以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学生能清楚的知道一个复数什么时候是虚数,什么时候是纯虚数,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活动后,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变被动地“接受问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深化学生对复数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数系间的关系、和几何表示。

3、掌握复数的分类和复数相等的条件。

4、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认识i的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条件。

复数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复数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复数的概念是整个复数内容的基础,复数的有关概念都是围绕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展开的。虚数单位、实部、虚部的命名,复数想等的充要条件,以及虚数、纯虚数等概念的理解,都应促进对复数实质的理解,即复数实际上是一有序实数对。类比实数可以用数轴表示,把复数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就得到了复数的几何表示,这就把数和形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复数的概念如果单纯地讲解或介绍会显得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讲解已学过的数集的扩充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各种数集中之间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虚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分类。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不熟悉,对了解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有困难,也就是对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的.引入难以理解。另外虚数单位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和实数进行四则运算也不容易接受。复数的相等和复数的相关概念(比如实部、虚部、虚数、纯虚数等)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

本节课我采用设问“n、z、q、r分别代表什么?它们的如何发展得来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公开课《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说课稿没有实数根、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虚数单位的引入打下基础,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设疑、提示、观察、类比、练习等活动启发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以努力把类比、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等方法贯穿到课堂中去,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已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但个人仍感觉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数系扩充的发展史是否应该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复数的分类是否再讲解细致一点,提问的范围是否再扩大些,教学语言是否再简练一些,新课程教学理念怎样做才能落实得更好些等都是值得反思的。通过本次公开教学活动,我希望各位同仁多提些教学建议,多让我分享大家的智慧,使得个人和在座的所有老师从中受益,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读数与写数说课稿(实用20篇)篇二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压岁钱里的祝福(实用17篇)

    3.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论据支撑。通过阅读优秀作文范文,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观点的积累。1、云,有天空呵护才更逍遥;花,有雨露浇灌才更艳

    幼儿小班美术课教案可爱的糖宝宝(热门17篇)

    教师制定小班教案可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些小班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共同提升教学水平。1、通过观察小鸡让幼儿说出小鸡的外形特征。

    动手保护环境(精选21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考验我们的逻辑思维,还要求我们有丰富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妈妈,您们的节日

    幸福的大桌子大班教案(精选19篇)

    大班教案是为适应大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而编写的教学指导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1、引导幼儿根据课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

    健康小猎人小班教案(实用23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与家长或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下小班教案范文的作者都是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

    年度总结读后感(模板19篇)

    年度总结的写作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过去,为未来制定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分享经验,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随着我们的整理工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班主班班务工作总结参考范文(19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月工作总结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想法和启示。由于班干部是否得力,

    学校广播站的工作心得(通用17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我们可以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一、指导思想:广播站是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

    青少年做时间的主人班会方案(汇总18篇)

    计划书是一份规范和完整的文档,它包括了工作背景、目标、步骤、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工作全局性规划的具体呈现。接下来是一些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计划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