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BW笔侠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

调研报告需要精心组织和撰写,以保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调研报告范文三对某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展开了系统调研,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政策建议。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一

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为您编辑了“居民收入逆周期讨论”

近两年在较高通货膨胀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这一态度差异具有国民收入统计方面的依据。从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周期,企业利润份额顺周期。即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进而导致宏观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信号。然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降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二

对低收入者的救助或保障应当是全面的,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对职工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据了解,在已颁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大部分企业都按规定落实了这一制度,实施情况比较平稳,但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比如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政府只能批准他们暂缓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连这一最基本的保障措施运行起来都如此困难,更不用说其它的社会保障措施了。所以,在对低收入者进行保障方面,政府也做得非常不够,调控乏力成为城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三

本文目录。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目录。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目录。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四

(一)、主要信息:一个简单的工资表,通常包括九个管理项目有工号、职工姓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福利费、住房基金、应发工资、个人所得税和实发工资。

(二)、格式是:单位、制表日期、姓名、标准工资、岗位津贴、效益奖、加班费、工资合计、水费、电费、房租费、其它扣款、医保、住房公积金、养失生险、工会费、扣款合计、实发工资、备注。

(三)、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收入。

从网上各行各业人士所“晒”出的形形色色工资条来看,虽然具体项目各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大同小异,第一部分为月收入,包括各种工资、奖金、补贴等。按照由前往后的顺序,第一项一般为基础工资,有的企业也称之为底薪、月薪或保底工资,它是指员工进入企业后,在特定的岗位上担当角色,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的正常履行职责的劳动报酬,标准由企业自行设定。

当然,各家企业对非基础工资的设定也是不同的,根据自己企业薪酬发放的实际情况,设定工资条“模板”,而同一企业每名员工拿到的非基础工资金额也各不相同。拿媒体工作者的工资条来说,收入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绩效工资上,即稿费、编辑费等。而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工资条则显得复杂些,记者一位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同学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资条,上面几乎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大多数收入项目,从几元到几百元,真是有些眼花缭乱。网上还有一位大学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工资条,他的非基础工资项目中包括科研津贴、博导津贴等。

第二部分扣款。

有很多网友表示,当看到自己工资条上那一系列的扣款时就会感到心痛,所以索性不看。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除了那些如因缺勤、任务不达标、差错等原因被“不幸”和“本不该”被扣的扣款之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险一金”扣款实则是一种“定期储蓄”式的好事,它的背后是企业为员工付出的三倍于此数额的福利。

目前,在北京地区,一般来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为“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于后两者个人不必缴纳,因此,反映到工资条上,个人扣款就只有前三项。

第三部分扣税。

国家规定,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都应该交个人所得税。

第四部分实发工资。

顾名思义,即打到银行卡里,去掉了各种费用,真正可以拿到手的工资收入。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五

1、大山洞社区服务中心:本调查点为老区政府住房,现由于区政府搬迁,多数已经买卖,现住户多为就近的工厂工作人员或个体经营户及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由于靠近中心区域且为路边,个体经营收入较为乐观。

2、艳山红社区服务中心:本调查点70%以上的居民为七冶建设有限公司职工,住户多数已经退休,子女也进入七冶公司就职,工资收入较高,较少部分在外打工做生意。

3、鸡场社区居委会:本调查点为较新建商品住房,大多由贵阳轮胎厂、贵州铝厂、中铝贵州分公司、七冶建设公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外来打工人员购买,工资收入较稳定,但居住人员结构较为复杂,退休人员较少,个体户较多。

(二)家庭总收入基本情况。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12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其中可支配收入1205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占总收入95.9%。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占总收入80.0%;经营性收入8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5%,占总收入6.9%;财产性收入2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占总收入2.2%;转移性收入137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占总收入10.9%。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况。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总支出10042元,其中消费性支出8379元,占总支出的83.4%;财产性支出206元,占总支出的2.1%;转移性支出993元,占总支出的9.9%;社会保障支出464元,占总支出的4.6%。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六

相伴而生的。其主要含义是指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和机会实现过程的平等。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个体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提供必要的选择权利和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质量。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七

首先政府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划分贫富界限的规则,多多关注贫困地区,多多关注弱势群体。根据规则制定一套完整的就业税收保障等政策,同时还要给执行政策的人出台相应的措施,规范他们的行为不要跑偏。另外,还要给那些富裕的私营企业家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他们向贫困地区投资和培训贫困地区的人员。鼓励他们提高工人工资,给他们配套的优惠政策。

还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富裕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多数人的富裕。而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社会财富,并按其中的工人的劳动而分配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因此,私营企业的发展,则需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其发展的积极作用。

此外,更要注意保证机会均等,社会公平。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八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九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20为3.55,2010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01-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20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5、政策变化因素多,增收预期不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效应,是增加各类津补贴以及工资福利的政策使然,这些政策虽然可望得到延续,但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间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过高。

分页阅读第1页: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第2页: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将达到29500元和8000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1、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支柱性产业对强市富民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积极推进安康火电厂一期、金属镍产业循环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做好配套服务,带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的关联产业。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以延伸丝绸产业链条、提升生物医药制造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安康丝绸和秦巴医药知名品牌。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建材、无机化工、金属采选龙头企业;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及日化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餐饮、旅游、商贸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着力提升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增加社会福利提供充盈的财力支撑,夯实增收的基础。

2、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就业只能维持温饱,创业才能致富。城乡居民创业,既能增加创业者的财产性收入,又能增加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力构建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自主创业。要把在城镇创办民办创业园区作为推动全民创业的抓手,在各县城以及资源、交通等支撑条件较为优越的村镇,集中规划创业园区,鼓励、吸引和支持有条件的居民在园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和小微企业,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创业大军中来,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营收入,又能使搬迁居民稳得住、能致富,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本着创新和改革精神,全力优化全民创业的管理机制,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和支持个体资本、个体经营实体进入。凡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律不受注册资(本)金限制。允许农民以承包土地或者山林经营权出资办企业,允许普通合伙人以劳务、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出资设立合伙企业,支持投资者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作价出资设立公司或增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可免于提交房屋权属证明,申请人可持市场开办单位、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办理注册登记。鼓励银行和中小企业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并设立政府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以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对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创业项目等给予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市、县区都要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

3、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增收速度。要以既增产又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特色瓜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以福润、阳晨、鸿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构建畜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体系。加大名优水产繁育力度,推广绿色养殖和综合生态渔业技术,推进水产品冷藏、运输、包装和深加工建设,打造汉江渔业品牌。

各级政府要努力搞好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一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技部门,提高基层政府的科技指导服务能力。加大支农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水利、道路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土地山林流转机制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促进土地山林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产品营销主体,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农产品加工支柱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化解增收难题。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源,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与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集中资源,综合开发,实现面上整体推进。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到户方式,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点,有针对性的实施避灾扶贫搬迁、贫困户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式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六大工程,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连片扶贫、鼓励生态搬迁扶贫、推动农民进城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重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使贫困人群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把加快城镇建设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加快发展三产,把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使农民进城创业增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5、努力搞好培训,提高增收能力。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用工需求对接起来,使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在规模、结构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缓解就业压力。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综合开展就业技能、维权法规、劳动纪律等知识培训,推动培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和职教中心相互配合,扬长辟短,共同打造职业培训品牌。加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将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递增。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培训一人、提高一人”的目标。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公平增收。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政策,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积极争取中省出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增资政策和提高福利政策,逐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投入力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要依法加强对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对社会养老基金的运营监督,严肃及时查处企业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积极落实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待遇,逐步实现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唤起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围。

7、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持续增收。各级、各部门要把确保居民增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体现服务人民宗旨的核心内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制定更加系统的、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扶持、项目引导、信息服务等力度,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列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围绕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到城乡居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

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为您编辑了“居民收入逆周期讨论”

近两年在较高通货膨胀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以及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很大。这一态度差异具有国民收入统计方面的依据。从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周期,企业利润份额顺周期。即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进而导致宏观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信号。然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降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图2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与名义gdp的增长率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利润份额是顺周期的。这里考虑名义gdp,包含了通胀率顺周期的情况。在不考虑滞后等细节的时候,说到一个变量顺周期可以理解为与真实gdp正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与名义gdp正相关。名义的劳动收入、利润和财政收入都是顺周期的,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利润份额顺周期有更强的意思。财政收入份额也是顺周期的,只有劳动份额是逆周期的。再分配中的变化对这样的周期性没有大的影响。

利润份额顺周期的情况在其他经济中也存在。由于给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一般的工资粘性,以及借贷利率的事先决定,企业利润对于经济景气的弹性一般来说都比较大。中国的情况更进一步加强了利润的弹性。一是很大的国有部门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就业和工资对于短期经济景气的反应很差,再是利率显著缺乏弹性。后者在企业负债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影响更大。

不过,居民收入份额与名义gdp的短期反向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反向变化。后者比前者更强。从前者到后者,需要几个有关的弹性达到一定的量值。这包括通胀率对gdp增长或缺口的弹性,利润和劳动收入对于名义gdp的弹性以及再分配中的一些情况。主要参考工业利润和名义gdp的关系,再考虑通胀率对gdp的弹性,可以认为图1中的情况是可能的。

但是考虑到通胀的滞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同期反向变化关系仍然难以成立。在需求扩张引起高增长的早期,通胀还没有起来,居民收入份额虽然下降,但绝对的增长率仍然上升,这导致了真实收入增长率上升。在晚些时候,cpi通胀率上升,居民真实收入增长率才开始下降。所以应当存在一个滞后的负相关关系。这里,cpi通胀率特别是食品通胀率的变化,与更多的变量有关,难说有一个确定的滞后时间,在一些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同期负相关的结果。

最近几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这早晚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否会影响到利润和劳动收入的份额并不很确定。从其他同类型经济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过程确实伴随着劳动报酬份额的上升。这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很显著的影响以至达到使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率反向变化的结果。最近两年的情况,可能仍然是以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为主,但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趋势可能已经发生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动剧烈的时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缩持续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会下来。所以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顺周期的。

在过去两年,基于较高的通胀,对于宏观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评,而本来就存在的对投资高增长的担忧进一步增强,对2008年底的“4万亿”政策的负面评价也在增加。这样的舆论可能对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尽管很多企业感受到了严重的困难,盼望政策宽松,但消费者更担心政策宽松引起通胀回头。回顾过去,同样的情况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时期也出现过。

这里的分析是希望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界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感受。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巨大。考虑到逆周期的情况,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有助益。当然,与总量上收入份额波动相关的,还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逆周期只是很多问题中的一个。

这样来理解,过去治理通胀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矫枉过正”是有基础的。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如果没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调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选择就是保持一段时间的紧缩,直到有所过度。这或许就是一种被动调整。

在被动调整开始的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长率比较低情况下,调整持续时间太长,对企业和财政收入挤压太过,就可能导致内生的通货紧缩。1996-1999年,在主动紧缩和被动紧缩中,调整后居民收入增长率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导致了企业的很多困难,最后产生了大规模的下岗和银行坏账,居民收入增长率随之降下去了。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一

1、沙文镇新寨村:本调查点位于沙文镇中心村镇,人均耕地面积1.5亩左右,主要栽种玉米、香葱,交通便利,由于征地拆迁影响,大多数居民将土地承包给外来人员栽种,自己收入土地承包金及部分收益,少数人员在临近的工厂打工或自营商店,收入相对稳定,且土地收益款较高。

2、牛场乡牛场村:本调查点位于白云区最偏远的乡镇,交通相对不方便,且人烟稀少,人均耕地面积0.5亩左右,主要栽种水稻、玉米、油菜等,少数人员为乡政府工作人员或外出打工,其余人员在就近企业打工或务农。

3、麦架镇下堰村:本调查点位于紧邻白云城区的麦架镇中心,由于大力发展房开建筑业、工业企业等原因,下堰村已经几乎没有农用土地,少数自留地只用于自己食用蔬菜的栽种,交通便利,居民主要为个体经商、企业就职、出租房屋和包建筑工程、物料运输等,收入较高。

(二)现金收入基本情况。

上半年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59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其中工资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占总收入53.2%,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19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3%,占总收入32.9%,财产性收入5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8%,占总收入8.9%,转移性收入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占总收入5.1%。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况。

上半年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支出6131元,其中生产费用支出93元,占总支出1.5%,生活消费支出5938元,占总支出96.9%,转移性支出100元,占总支出1.6%。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主要特点。

(一)个体经营成为城镇收入新亮点。被调查的30户住户中,住户共计87人,其中就业人口数49人,无就业人口2人,退休人员7人。其中5人为批发零售、仓储运输、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自营人员,自负盈亏,收入普遍较高,成为该区城镇收入的新亮点。

(二)物品丰富,食品支出持续增长,但较上季度有所回落。交通便捷,又逢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食品丰富,活跃消费,上半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共计2688元,占总支出的32.1%,但较上季度的35.3%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等重大节日消费对全年整体影响缩小。

(三)学校开学、假期集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高涨。上半年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共计1786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21.3%,一方面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且城镇居民学龄儿童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另一方面短途自驾旅行、家庭娱乐设备购置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二

(一)加大培训力度,争取省、市专家指导,为调查夯实基础。继续加大对辅助调查员的培训,争取省、市领导莅临指导,制订月度入户情况统计表,通过加大入户次数,更好的与调查户沟通,夯实调查基础。

(二)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点,适时开展督查。根据工作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点,抽样督查,到现场了解辅助调查员工作情况及调查户的配合程度和业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为调查工作夯实业务基础。

(三)加大学习力度,实时掌握程序汇总变化进程。加大与省、市调查队的联系和沟通,掌握程序更新、权数变更等第一手消息,并学习程序汇总相关知识,做好数据分析比对,保证数据衔接合理。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三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四

(一)调查帐页仍然存在漏填、漏记。帐页仍然存在漏填漏记情况,特别是期初手存现金、期末手存现金、家庭成员在外用餐次数等指标,指标的漏填将会导致汇总数据中居民手存现金和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与实际生活情况有所偏差,影响汇总结果。

(二)帐页编码存在错误。城镇和农村居民打工工资编码有所不同,由于城镇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故城镇居民打工工资应编码自由职业劳动所得,而农村居民打工工资应编码其他劳动所得,编码不当会导致汇总数据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非收入所得、借贷性所得六个分项指标数据相应的此减彼长,影响统计监测。

(三)生产费用支出和生活费用支出混淆不清。根据调查制度,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所调查的为调查点生活现金和实物收支记账,由于居民居住、出行等方面存在生产与生活共同存在的情况,不易分清,若帐页数据混淆将违反调查制度,对最终数据的汇总评估产生影响。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五

1.赵姨家:叔叔是县里医院的外科医生,年收入约3.6万元,阿姨是一名普通公务员,月收入约2500元左右。

2.张伯家:伯伯经营一家私人公司,月收入10000元左右,伯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月收入2000-3000元不等.还有一做外企白领的姐姐,月收入大于等于4000元。

在农民家庭生活的代表:

1.孙叔家:一家四口,三个人是农民工,月收入都非常有限,一年忙到头,供养读大学的哥哥都非常的吃力,更不用想他们闲暇时能去旅游了。

2.钱大爷家:有两个不是特别出息的儿子,虽然没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是由于要娶妻生子,更是让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一家人犯了难,几乎已经负债累累了。

以上4个家庭虽然不是整体的代表了农村与城镇生活的极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真的极具代表性。处于社会不同的阶层,收入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贫富的差距。

正是由于家庭收入的悬殊,导致了他们生活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贫富差距这一矛盾,集中力量解决这一矛盾,从而避免矛盾其本身造成更大更难更深的问题与影响。

我此次实践的目的就是能够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的真正,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从而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并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是问题能够更快更好的得到解决!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六

“五险”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基数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有的企业在发放时有基本工资,有相关一些补贴,但有的企业在缴纳时,只是基本工资,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具体比例要向当地的劳动部门去咨询。各地缴纳比例不一样。

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个人1%;

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xx%。20xx年下半年起,全市统一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按工资的12%办理缴纳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都是工资的12%.目前北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其中17%划入统筹基金,3%划入个人帐户),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xx%,个人2%+3元;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个人0.2%;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单位0.8%,个人不交钱。

公积金缴费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300%的xx%。20xx年下半年起,全北京市统一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按工资的12%办理缴纳住房公积金。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七

在过去两年,基于较高的通胀,对于宏观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评,而本来就存在的对投资高增长的担忧进一步增强,对2008年底的“4万亿”政策的负面评价也在增加。这样的舆论可能对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尽管很多企业感受到了严重的困难,盼望政策宽松,但消费者更担心政策宽松引起通胀回头。回顾过去,同样的情况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时期也出现过。

这里的分析是希望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界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感受。消费者对于通胀的厌恶,对于gdp的冷漠,对于投资的担忧,与企业界的态度差别巨大。考虑到逆周期的情况,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有助益。当然,与总量上收入份额波动相关的,还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逆周期只是很多问题中的一个。

这样来理解,过去治理通胀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矫枉过正”是有基础的。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可能带来通胀的上升,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引起公众的情绪和对宏观政策的负面评价。如果没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调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选择就是保持一段时间的紧缩,直到有所过度。这或许就是一种被动调整。

在被动调整开始的一段时间,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长率比较低情况下,调整持续时间太长,对企业和财政收入挤压太过,就可能导致内生的通货紧缩。1996-1999年,在主动紧缩和被动紧缩中,调整后居民收入增长率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导致了企业的很多困难,最后产生了大规模的下岗和银行坏账,居民收入增长率随之降下去了。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八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10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居民收入调查调研报告(热门19篇)篇十九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xx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xx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2000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国旗下讲话主持词幼儿园(热门19篇)

    国旗下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寄托了无数人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在国旗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团结和力量的融合,让我们一起向国家致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

    办公室工作会议讲话内容(优质19篇)

    演讲稿范文是一种重要的写作形式,需要结合主题和受众特点来进行创作。感恩与奋斗,让生命更有价值——关于人生观的思考与梳理根据会议安排,我发言的题目是“创先争优推动

    服装店计划书详细(通用13篇)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民族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精选了一些明星的服装造型,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时尚品味和造型秘籍。由于资金有限,

    房地产销售简历自荐信(专业15篇)

    房地产调控是指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和管理的措施。我们带来了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关于如何在房地产市场中取得成功。尊敬的贵公司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给我这

    一分钟课后反思总结(模板17篇)

    一分钟,对于决定命运的选择来说,可以是关键的分水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分钟英语口语练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一分钟》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

    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书(汇总19篇)

    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工作目标,合理安排工作步骤和时间,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

    安全工作阶段性总结(专业15篇)

    范本的写作水平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此次全国安全生产月

    中班冬至活动方案(热门12篇)

    制定活动方案时,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测量指标。每个范例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灵感。“冬至包饺子”亲子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越

    派出所社区民警述职报告(通用20篇)

    述职报告是一个对自己工作进行剖析和回顾的过程,有助于形成自我成长的反思。这是我今年的述职报告,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关心。大家好!欢迎各位代表百忙之中来到新

    大班社会闹元宵教案反思(通用20篇)

    编写大班教案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明了,重点突出、难点详细解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大班教案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