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LZ文人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

通过对范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请大家看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和目标进行参考和学习。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一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2.借鉴本文比较人物的方法,比较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重要代表人物王维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二

[教学重点]。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教学难点 ]。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完成练习一。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训练。

五、布置作业 。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三

二、亮点探究。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四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五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客至。

一、诵读提示。

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三、鉴赏要点。

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无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旬作铺垫,因为下旬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莱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

旅夜书怀。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先将自己的文名和它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

[4][5]。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六

魏华中。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2.借鉴本文比较人物的方法,比较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重要代表人物王维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孔孟》备课笔记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七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备课笔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备课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备课笔记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备课笔记的作用与心得体会。

第二段:备课笔记的必要性(大约300字)。

备课笔记是备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首先,备课笔记可以帮助教师整理和梳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其次,备课笔记可以记录教材中的要点和难点,便于教师查阅和回顾。此外,备课笔记还可以帮助教师筹备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素材、教学活动等。最后,备课笔记有助于教师在备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反思和提升。

第三段:备课笔记的实用性(大约300字)。

备课笔记的实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备课笔记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其次,备课笔记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此外,备课笔记还可以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最后,备课笔记还可以为教师的评估和反思提供重要依据,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段:备课笔记的编写技巧(大约300字)。

备课笔记的编写技巧直接影响教师备课的效果。首先,备课笔记应注重整理和分类,确保信息的有序性和清晰性。其次,备课笔记的重点和难点应当突出,便于重点把握和难点解决。此外,备课笔记可以使用图表、彩色标注等方式,增加信息的可视性和易读性。最后,备课笔记的更新和迭代是必要的,及时修正和完善备课笔记,确保其与实际教学相适应。

第五段:总结(大约200字)。

备课笔记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整理和梳理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行为,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备课笔记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掌握备课笔记的编写技巧,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不断完善备课笔记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进行高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八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教学用具。

运用多媒体教学。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九

备课笔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教师整理、梳理和归纳教学内容的工具,也是教师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备课笔记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体会,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备课笔记心得体会。

备课笔记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备课笔记可以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精准、高效。其次,备课笔记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备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编写成笔记,可以方便日后查阅和使用,提高备课效率。此外,备课笔记还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第三段:备课笔记的要点和技巧。

备课笔记的编写要点和技巧对于备课质量至关重要。首先,备课笔记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彩色标记、加粗字体等方式,使重点内容更加醒目。其次,备课笔记应该内容准确、全面,避免遗漏关键点。我们可以把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的思考整理到备课笔记中,确保有充分的准备。此外,备课笔记还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条理清晰,让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清思路。

第四段:我的备课笔记经验。

在我的备课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备课笔记的经验。首先,我会在备课之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确保对知识点的掌握准确。然后,我会用彩色笔在备课笔记中突出重点,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此外,我还善于总结和归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查阅和复习。最后,为了方便管理,我会把备课笔记整理成电子版本,以便日后查阅和修改。

第五段:备课笔记的意义与展望。

备课笔记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梳理和归纳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备课笔记也是教师自我管理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总结、修正和完善备课笔记,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备课笔记的编写和使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结尾:

备课笔记的编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备课笔记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教学内容,提高备课效率,积累教学经验。在我的备课实践中,我通过彩色标记、分类整理等方式来提高备课质量。备课笔记的编写和使用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备课笔记的编写和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 学 过 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一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一文历来被视为描绘三峡奇观的名篇,专家学者亦多将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作为赏析的重点。教参在课文说明中更是开门见山地强调:《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笔者以为,这多少有些悖逆作者的本意。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固然有不少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其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

总之,全篇文章是122水为纲。因此,准确地说,《三峡》是一篇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带来沿江的壮丽景色的散文。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探究学习: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探究学习: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探究学习: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后世影响极大,李白、柳宗元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请就学过或课外阅读过的诗文,举一例加以说明。

探究学习:

《水经注》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游记,它是后世山水游记的先导。许多诗人、文学家都借鉴《水经注》中的艺术手法,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借用了《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境清等,也能明显地看出《水经注》对其产生的影响。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二

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

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受到以反传统为主的五四运动根深蒂固地影响而产生的。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国民性”。初中所学的《藤野先生》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艺术的介绍,他所写的小说又具体体现了这种思想。表现在杂文上,就是对历史对现实作深入地剖析和无情地鞭挞,这种批判也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而鲁迅先生思维过程中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密切关联,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虽然他也时时表露着失望和愤激。在本文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许在他的头脑中这“第三样时代”还是模糊的,但却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给读者带来了些许的光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鲁迅先生反传统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因为他是在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正来自于他所熟悉的环境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这样从历史的内部去挖掘历史的致命点,这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彻底的原因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还提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我们应该把“现实”当作一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来体悟。“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他是在变迁的历史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延续与重复,正是因为不满于现实这种简单的延续和重复,作者才振臂高呼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二、亮点探究。

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探究学习:“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呢?请根据课文语句回答。

探究学习:不是。有史以来便是这样。作者说“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指的是将人不当人,甚至不及牛马,当“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探究学习:(1)第一样时代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样时代指“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探究学习: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作者关于人对外在事件内心感受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5.这篇杂文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可以说是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试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学习:鲁迅的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本文也不例外。文中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浓郁的抒情。作者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了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遭遇;“万分欢喜”“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全文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先生虽然把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属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和事,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或课外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研究方法:

鲁迅先生处于特殊的年代,他是为了特殊的需要而对中国的历史加以概括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为改变这两个时代而创建新的“第三样时代”(这可能不同于文中的“第三样时代”)的实践者和空头理论者。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初衷或最终目的,但他们的行动和言论确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

参读书目:

(1)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

(2)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3)吴中杰《鲁迅杂文——吴中杰评点》,复旦大学出版社。

(4)朱晓进《鲁迅文学观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调查。

研究方法:

(1)深入广大农村作调查研究,特别是那些整天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没有第二条收入渠道的广大群众。

(2)收集资料做纵向的比较。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同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相比较,就会发现令我们潸然泪下的故事和事实。

参读书目:

(同“1”)。

3.在这篇杂文中,作家不仅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批判了他们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种视角可以说贯穿了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结合鲁迅文学创作的其他形式,如散文、小说等来谈谈这一视角的体现,并比较不同文体的表现角度和方法。

研究方法:

选取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小说,加以分析总结;有可能的话尽量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或杂文。

参读书目:

同(“1”)。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三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师:我们能不能通过今天所学再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呢?布置一道作业 题:从冯友兰的四种境界看反恐的布什和提倡“和谐”发展的。下课!

附参考答案:布什提倡单边主义,以“反恐”为口号推动单边主义,一切从维护美国霸权利益出发,是功利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得世界各国的人心。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天地间至大的规律,自然的理想状态是和谐,人类的理想状态也是和谐,所以这是天地境界。境界的不同,正是中美两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内因所在。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四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1.放录音,整体感知。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1.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      有感情背诵全诗。

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五

胡素娥(浙江省温岭中学)。

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

教前聚焦:

老实说,《人是什么》这篇文章,并不怎么好,内容庞杂,思路混乱,大量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全文读下来,作者自己的见解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句名家名言。这样的文章,怎么教?怎么学?课堂上如何做到不浪费时间让学生有所得?那就根据本文特点,来一堂“‘名家谈人生’品读”课,让学生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吧!

课堂片断: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找自己最有感触最能产生共鸣的内容时,发现作为即将高考背负沉重学业压力的高三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雨果和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论断情有独钟。好多同学在自言自语:“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就是西西弗斯”……看着他们脸上黯然的神情,我想:“如何让他们在品味人生的同时走出悲观主义的阴影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漫漫人生长路呢?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艰辛,正视人生的坎坷!”

一、失乐园。

师:“你们看过《圣经》吗?谁能给大家讲讲伊甸园的故事?”

生1:“我没读过《圣经》,但我奶奶是基督教徒,我听她讲过‘创世纪’的故事。上帝造了世界之后,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上帝给他们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伊甸园,让他们幸福地生活。上帝告诫他们不可以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但夏娃受了蛇的怂恿,摘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和亚当一起吃了下去,变得和上帝一样有智慧。上帝发怒了,就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让他们从此过苦难的日子。”

师:“因此,作为亚当夏娃的后代,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上帝给我们安排好的乐园,我们从此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受苦。大家觉得很遗憾吧?”

生2:“那当然!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我不吃那果子!”(全班叫好)。

师:“平常做试卷时都说仿写句子很难,这句子不是仿得很经典吗?(全班笑了)请问:上帝为什么不许人类吃智慧树上的果子?”

生3:“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看到自己赤身裸体,就去摘了树叶遮羞,听见上帝呼唤他们就躲起来。这说明他们有了羞耻心,有了文明意识。”

生4:“对了,上帝不希望人类和他一样有智慧。”

师:“说得好!那么幸福的伊甸园应该不是免费的宾馆,居住的代价是什么?”

生5:“服从上帝的意志,永远处于愚昧状态,失去人的自由!”

师:“那么,幸福和自由比起来,哪一个价值大?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你舍弃哪一个?苦难和失去自由必须两选一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许多同学在深思,表情严肃)。

生6:“我想改写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幸福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7:“我想仿写孟子的话:幸福,我所欲也;自由,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幸福而取自由者也。”

生8:“一个自由的人才谈得上幸福,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幸福。上帝意志下的伊甸园根本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与自由,谈何幸福?失去伊甸园的人类虽然面临苦难,但不等于失去了赢得幸福的机会。因为人类拥有了智慧,只要人类在苦难中磨练出顽强的意志,靠自己的双手不愁创造不出人类自己的乐园——拥有智慧、文明、幸福和自由的伊甸园!”

师:“对啊!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中丧失拼搏的勇气。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同上帝一样的聪明智慧,就一定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创造人类意志下的伊甸园!悲观的雨果,他其实并没有屈服于上帝的意志,而是以其奋斗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的精神财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想,我们也一定能直面人生的苦难吧?”

生2:“看来我得改写先前的那段话: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并不在意,等到失去时也并不后悔。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谢谢你,劝我吃那果子!”(全班笑了)。

二、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说‘我就是西西弗斯’,你也在推巨石上山吗?”(有同学在笑)。

生1:“何止是我!我们大家不都是西西弗斯吗?‘高考’难道不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块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拼命推它上山吗?”

生2:“我们与西西弗斯并不完全相同。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会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我们这一块‘高考’的大石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推上山顶了,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这位同学不要那么悲观嘛!”

生1:“你这么乐观,我真替你高兴!不过,不幸的是,我说的完全是事实。‘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当我们现在反反复复听着各科的老师们鼓励我们的话语时,会不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什么时候我们也曾听过这一样的鼓励话?”

生3:“对啊!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复习也很紧张,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老师们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挺住啊!咬紧牙关,考上温岭中学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支撑了我的初三复习生活,我真的如愿以偿了。”

生4:“我家在乡下,我的5年小学都在城里读寄宿,那时我真想回家啊!每次放学后看到校门口挤着那么多的等着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我都想哭,多么希望那人群中也有我的父母!可是,妈妈总打电话安慰我:‘乡下教育质量差,你在城里认真读,争取在比赛中多拿奖,初中能到三中读就好了!’后来我读三中了,后来我读温中了,再后来……”

生5:“‘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啰!现在父母跟我说:‘孩子,好不容易考进温中了,你可要认真读啊!咬咬牙,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好了!’不知道以后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生6:“老师,你是过来人,你说,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师:“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们已是成人了,家长、老师不可能再在你们耳边唠唠叨叨的了。你们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要努力,不能前功尽弃啊!眼看着就要大学毕业了,这么多同学考研究生,我考不考啊?要为将来的工作练好本领啊!工作后,你们会对自己说:‘要好好干哪!争取干出点业绩来,千万别让人家小瞧咱!’这时候,你的老父母、以前的老师反倒会劝你‘悠着点,别把自己累垮啰’!”

生7:“看来,我们命中注定同西西弗斯一样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8:“我们能不能不推这块巨石?西西弗斯是得罪了众神以致受责罚,我又没得罪谁,我不推,罢工行不行?”

师:“你们说行不行?比如说,大家目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学业这块沉重的巨石了,行啊,我们不推了。看看你们那些不在学校的同龄人,他们的日子很潇洒吧?你们的父母,有些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推学业这块巨石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生意做得很红火吗?”

生9:“可是,他们还是在推着生活这块巨石的!我曾和以前的同学聊起过,他们很羡慕我能考大学,他们现在到处找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他们只能与外来民工竞争就业机会,工资非常低,供自己开销都不够,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有些因为家境富裕不工作的同学,则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有些甚至因吸毒而被送进了少年戒毒所。”

生10:“我父母小学没毕业,由于他们肯吃苦,走南闯北将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因为没文化,他们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没文化,他们现在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迫切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能帮他们一把。”

生11:“我刚才在想,只有街头的乞丐,可以不推巨石吧!”

生12:“可是为了活命的一顿顿残羹冷炙,为了在雨天找个躲雨的屋檐,为了在冬夜找个藏身的街角,他们也要去四处乞求,甚至与野狗争夺!他们怎么不推巨石了?”

师:“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肩头没有一份责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只要活着,谁不在用力推着巨石?这既是人生的责任,不也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希望吗?当我们挥汗如雨推着那巨石一点一点上山的时候,内心不是涌动着成功的喜悦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就体现在这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吗?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压力,但生命照样有不能承受之轻!我记得巴金曾经在《灯》中借朋友之口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我们还要靠什么活着?”

全班:“我们还要靠推巨石活着!我们是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是的,人生是永远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缪的一生,歌德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剧,因为他在被迫推着一块自己并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义的。我希望我们大家的一生能像雨果、加缪、歌德、爱因斯坦等伟人一样,自己去寻找一块想推的巨石,推出生命的奇异的色彩!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全班:“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师:“那就好好把握你们明年的高考志愿吧!记住:寻找一块适合自己的想推的巨石!”

教后拾零:

阅读教学,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对话!在课堂上寻找一切机会,展开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老师、作者、文本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最终让学生走出课堂、文本,走进生活,思考人生!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的消极,应该鼓励他们倾诉他们的消极,从而因势利导,化解他们的消极,使他们最终能在品味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顿悟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培养他们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堂对话,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实际功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

作者邮箱:

教师备课笔记(模板16篇)篇十六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一些饱学之士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策略。为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他们往往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因为通俗易懂,又有对生活漫画式的夸张,虽是杜撰虚拟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孟子参透了执政者的心思,讲究说理技巧,做到了听众能听、爱听,治国方略就轻而易举地“贩卖”了出去。《短文两篇》同样具备上述特征。现略述如下:

1.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2.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二、亮点探究。

1.几个修饰词的妙用。

探究学习: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2.妻妾、良人、鸿鹄的反义效果。

探究学习:孟子反复叮咛,人除了牟利之外还应该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并且一定要注意行为、手段的正当性,不能行“妻妾之道”。丈夫(齐人)公然行着“妻妾之道”,“施施”而行,“骄其妻妾”,反不如妻妾深明大义,能“泣”“讪”丈夫的行为。看来,行“妻妾之道”也好,行“丈夫之道”也好,价值目标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并非由人的性别所决定。作者转换了“妻妾”与“丈夫”的.行为角色,造成读者视觉与思维上的反差。

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天鹅,上飞三千尺而迁移,是心存高远志向者的象征。一学童,拜“通国之善弈者”为师,以实现鸿鹄之志。有良师的指点,为成就鸿鹄之志提供了条件。但鸿鹄能远飞三千里,凭借的是自身力量的积累,依托的是自身的努力。“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听课是假象,心早追随鸿鹄去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专心致志,不持之以恒,最终只落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世人讽刺也在情理之中。欲成就“天鹅”之材,最终只落得“癞蛤蟆”一样的结局,反讽意味强烈。

3.分析对比手法。

探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奕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差异的对比上,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探究学习: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三、选题设计。

1.孟子寓言特色管窥。

研究方法:

(1)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与产生寓言故事的时代背景。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孟子运用上述寓言故事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思想。

(3)结合实例,通过对几个寓言故事的分析比较,探讨jl于寓言选材、洋略和语旨上的特色。

(4)阅读文学史中有关孟子的知识介绍,了解孟子寓言的特色。

(5)撰写相关小论文。

参读书目:

《孟子集注》《中国文学史》《中国大百科辞典》等。

2.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

研究方法:

(1)了解孟子与庄子的生平与思想。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的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寓意。结合行文的脉络,了解孟子寓言语言犀利、感情强烈、思想精到的特点。

(3)阅读《庄子》中的《逍遥游》《人世间》《德充符》《秋水》等篇章,了解庄子寓言选材、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4)阅读研究孟子与庄子的寓言故事,从选材、遣词造句、详略安排与寓言在说理中的成分比重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读书目:

《中国文学史》《庄子》《中国大百科辞典》《历代寓言赏析》等。

3.中外寓言故事比较。

研究方法:

(1)研读《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出处及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

(2)研读西方部分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色。

(3)比较东西方寓言故事创作目的、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异同。

参读书目:

《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外国文学》。

相关范文推荐

    篮球联谊活动方案(实用22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应该注重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活动方案,希望对你的活动策划有所帮助。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茶馆创业计划书大学生版(汇总18篇)

    创业计划不仅是对创业者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过程的梳理,也是对外界展示创业项目价值的窗口。以下是一些成功创业项目的案例分析,帮助创业者认识市场机遇和问题所在。

    农贸市场托管协议(专业18篇)

    合同协议的缔结需要双方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合同协议范文可以作为起草合同时的参考,帮助我们避免漏洞和纰漏。出包方:xx镇政府

    培训心得体会题目命名范文(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篇文章。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对参加培训课程后的感想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国资国企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9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思考问题,还能够帮助他人获得启示和借鉴。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初中语文家长会老师发言稿(专业14篇)

    家长会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决策和合作,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改善。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组织家长会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工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范文(16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改进。希望以下这些范文能给你写心得体会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职工命运共同体

    初中音乐教师教学计划(精选18篇)

    教学计划包括整体计划和详细计划两个层面,确保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浏览这些教学计划范例时,大家可以借鉴和吸取其中的一些优点和亮点。。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音乐

    村妇女主任转正申请书(专业16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份向学校提交的书面材料,旨在向教务部门表达转专业意愿并解释转专业的原因和动机。范文的写作风格和结构都非常符合转专业申请的要求,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好

    电力买卖合同(汇总21篇)

    在市场经济中,买卖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通过买卖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以上是一些买卖的实例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甲乙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