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精选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雁落霞2023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精选5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篇一

目前,全国在校中职生有20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全面把握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20xx年联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

整个调研共有21个地级市的69所中职学校和省直属的23所中职学校参与,回收学生调查问卷8200份、教师调查问卷2460份,同时获得各市教育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报告123份。调研组还集体到8个地级市的20多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调研组部分成员利用暑假到18个地级市为德育课教师培训班授课的机会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地级市教育局、中职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学生的座谈会46场,有800多人次参加。

参加抽样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现在为一年级学生的占44%、二年级学生的占49%、三年级学生的占7%;独生子女占17%,来自农村的占45%,来自县城的占19%,来自地市级城市的占9%,来自广州、深圳的占27%;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34%,3000元至6000元的占30%,6000元至1万元的占19%,1万元以上的占17%;生活费主要来源靠父母的占79.5%、来自亲友支持的占4%、来自学校和国家资助的占2%、靠自己打工的占3%、靠借贷的占0.5%、11%靠其他来源;原本想升入普通高中的占49%、想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占51%。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又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热情关爱、真切关心,需要中职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促进广大中职学生顺利就业、努力创业、成就事业。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呈现昂扬奋进的喜人气象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着、贡献着。调查发现,广大在校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表现出昂扬奋进的喜人气象,给人以自信、阳光、可爱的美好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追求进步,热爱国家,拥护改革开放政策。调查显示,71.4%的学生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历史的选择;91%的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充满信心;90.2%的学生赞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注重学习。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占67%),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有70%的学生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78%的学生认同“遵守社会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这些说明学生比较注重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的养成。调查显示,中职学生法律素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长,71%的学生对“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观点表示反对;80%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6%的学生对“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4%的学生对“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点表示反对。

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77%的学生认同“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80%的学生认同“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的观点。广大中职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社会服务中锻炼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坚持常年双休日在社区提供维修家电等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广东粤剧学校为一名患重病的学生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短短两天收到3万多元。汶川地震后,很多中职学生踊跃捐款。

努力学习、钻研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查发现,他们学习起自己喜欢的专业技能非常用功,不少学生双休日、节假日在实验室、操作室度过,渴望早日掌握专业技能,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他们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都很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创造的灵感,技术作品不仅在全省、全国科技大赛中获奖,而且有的申请了专利。仅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有500多人次获得专利证书。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适应能力较强。他们不怕吃苦,做事认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受到学校教师的`赞扬,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如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入工作状态迅速、吃苦耐劳、尊重师傅、团结工友,被称为“标准的小工友”,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很多学生毕业后顺利留在企业工作。

多才多艺,富有个性,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进校后,教师的关爱让他们感动,教师的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潜力得到挖掘。他们的多才多艺得以展露,得到认可,品尝到成功。如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组建的学生百人艺术团,多年来坚持送文化下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东莞卫生学校的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夏令营活动,了解高新技术力量,努力做合格现代人。

一些中职学生存在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问题

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有些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前途渺茫。有些学生理想观念过于现实,追求实惠,择业取向偏重经济利益。有的学生对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有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文体活动没有兴趣,在班集体中做“边缘人”。这些学生大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网络游戏上。调查显示,只有58%的学生能够根据将来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已的职业,有39%的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和稳定,有35%的学生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对自已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的占51%。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

前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他们对全新的课程学起来更感费力,尤其是文化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以致影响到他们对新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有的学生来校读书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厌恶课堂,厌恶学习,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近年来有的学校每学期有10%左右人次的学生补考或重修课程。调查显示,有21%的学生表示学习缺乏针对性,带有盲目性;有26%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老师不断督促才能学好;有21%的学生不喜欢或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说明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带有盲目性,或者根本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还有18%的学生选择了“只要条件允许,能逃的课我都逃”,说明一些学生对学习静不下心、钻不进去。

思想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低,自我约束力不强。调查显示,只有51%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有34%的学生表示不能坚持到底,与占35%的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占37%的学生做到“经常犹豫”相佐证,反映出一些学生害怕吃苦、遇事犹豫、意志不坚定、缺少青春的朝气和勇气。81%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更多尊重,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有53%以上的学生“担心自己的言行受到嘲笑”,反映出部分学生内心顾虑重重,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不太了解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认同“有时用说谎来逃避惩罚”的观点,反映出一些学生在对待学习任务等方面不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倾向和表现。有12%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同时,对今后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只有44%的学生有所了解、3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21%的学生对此不了解,这充分说明了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学生还有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却一切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一些学生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缺乏感恩意识,认为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息息相关。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孤独感较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家长、同伴关系比较融洽,所占比例较高。但是有30%以上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孤独”、10%以上的学生没有“很谈得来的朋友”、10%以上的学生当同学有困难时不愿意尽力帮助。这说明在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比较孤独,有个别学生非常孤独,没有知心朋友,也不愿意结交朋友,自己封闭自己。有18%以上的学生“不喜欢我的班级,更不可能为它付出”,13%以上的学生对教师不太尊重。这说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还存在着不扎实、不深入等情况。调查显示,有13%以上的学生与父母沟通不好,关系不很融洽;29%的学生“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充分显示出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

个别学生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较多。调查显示,考虑到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的因素,仍有超过12%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超过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超过18%的学生“不能处理好我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超过10%的学生“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有超过27%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关违纪处分规定的大概内容”。

加强与改进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构想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是喜悦与忧虑同伴、机遇与挑战同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要破解中职德育的难题需要构建一个“大德育”的建设框架,需要营造“大德育”的环境,需要构建富有实效的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发展构想。

一是明确一个育人目标。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不用。这是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因此,中职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第一要义,坚持这个第一要义就要强调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目标。

二是把握两个育人基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办学要求的育人基点。这两个育人基点的把握情况是检验中职德育工作实效高低重要,也是反映中职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同度、知名度的主要因素。

三是树立三个育人观念。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要强化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践育人观、和谐法治观,用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带动中职德育工作的大发展、大跨越。影响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中职生的不公正、不客观,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包括多元化人才观、差异性评价观、发展性教育观、人性化服务观等在内的正确中职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去开展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育活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教育等,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要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让学生在民主法治、和谐幸福的环境中文明有序地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四是落实四个育人环节。要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全面素质的四全育人环节,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营造大德育工作氛围,实现大德育工作效果。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同时家庭亲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社会各界成员都有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要求在中职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都要加强德育工作。“全方位育人”要求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对中职生实施德育。“全面素质育人”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扬长补短”的原则和“德技双高”的要求,促进中职生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创造力得到不断激发,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五是统筹五个育人关系。要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工作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教学工作渗透,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双向渗透的良性循环机制和态势。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而有度、严而有序,通过多种有效的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养成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收获。要将德育工作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张扬个性、增强才干。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等工作,使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要将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与学校、家庭、社会相关组织和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让广大中职生在学习中无后顾之忧。

六是加强六个育人建设。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使德育队伍能力更强;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使教书育人水平更高;加强管理服务建设,使教育引导效果更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文化育人影响更深;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实践育人作用更大;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使德育工作进展更顺,以促进中职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篇二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体现的是心灵的和谐。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可以说是构筑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支点。教师的好感,犹如吹向学生心灵的种子使其复苏的春风,而爱则是让他们能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在我看来,要能够完成这两个支点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应讲究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然而爱的最高价值在于情感的投入。在学校,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中小学生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学生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后,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学生遇到痛苦或不幸时,教师同情和开导能使其得到安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其恢复前进的勇气。

记得曾有个普通班级优等生,学校要把她调入实验班,她不肯。她说“在普通班中我是优等生,我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得到同学的尊重。在实验班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这说明同学们都渴望“爱”,而老师的“爱”只能给予那些“优等生”。因而,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就在于能否使全班的同学都能感受的爱,特别是那些“差生”。

如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呢?在班级管理中,首先我经常进行家访,但主要不是家访家长,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家里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在学校进行效果更好,更可以让学生真正敢受到你对他的关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班级设立了求助箱,确确实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对待“差生”应该分类对待。“差生”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学习差的,这一类同学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设立的互助小组来帮助他进行学习,在班级中设立进步奖,以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有成就感。其二是表现差的,这一类同学主要是帮助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在这个班级的重要性,让每个同学都成为他们的朋友。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负疚感,就懂得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改正。总之当教师的热诚情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并努力学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与情绪体验有关。罗森塔尔曾做过“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际并未实验,只是随意从学生簿子中抽出一些名子,宣称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八个月后重返该校,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智力发展平均超过其他学生。原因是学生尝到爱的温暖,激励了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成人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儿童成了被动的.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的老师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另外,老师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高一些。

因而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处理班级的事务,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当然这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在班级中设立了班委会、小组代表会、全体代表会,通过这些组织,让同学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并且互相监督。例如:有一同学反映有许多同学上网,有的上到很晚,有的在qq上聊天、互相攻击。在班会上我把这件事提出来,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了上网的危害性,有的同学说了它的好处,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最后,我总结了上网的利和弊,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共识,应该合理上网,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服务。最后通过班委会、小组代表会制定一套上网的规定,并在qq上建立一个群,使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像这样一些规定都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的,因而同学们都能较自觉的遵守。而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说这不行、那不对,而应该怎样怎样,同学很多都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

虽然老师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老师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这样,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对他们来说,仍然遥远。因此,当老师们对他们讲要遵守一米线、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乘电梯靠右行等等,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

在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更注重于学生的体验教育。例如:进行安全教育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交通事故的纪录片,让学生亲自体验血淋淋的场面,然后再讲应注意拿些事项,这时学生就不会再把你所讲的话当成耳边风了;再如:有一次了解到有一个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的家长得了一场重病,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捐款活动,还组织了一部分平时乱花钱的同学,到该同学家的田地进行帮忙,等到他们的累的不行的时候,我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元钱,同学们都感觉很奇怪,我说“这是你们今天劳动的工钱”,同学们说“我们做了这么大半天的事,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帮助同学。但老师也太小家子气啦,要给也不止一元钱啊。”我细细的算给他们看,其实他们今天的劳动报酬还没有一元钱。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教育学生劳动的艰辛,父母工作的不易,让学生懂得珍惜每一分钱。同时让学生懂得有劳动就可以得到回报的道理。总之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关系着未成年人的人生道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因而时代呼唤着更多优秀班主任的出现。而我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全心全意爱学生的老师,能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给学生更多空间的老师,并懂得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真知的老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篇三

当前,部分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再者,受社会影响,部分学校教育在增强未成年人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从而弱化了学习的动力。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独生子女群体日益壮大,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一些家长关于职业和人的等级观念、盲目崇洋心态及奢侈摆阔的生活作风,都直接污染了学生纯洁的心灵。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校园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统一思想坚定目标,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加大教师立德树人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统一思想还要力求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更要从教育细节入手,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学校确定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一定要有梯度、有高度、有深度,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同时,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要因地制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杜绝“假大空”,避免形式主义。

面对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特点,学校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方面工作要与时俱进。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广大青少年在家长的陪伴下,力所能及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践行雷锋精神,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教师要引领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进学生心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和困难帮助。

要群策群力典型示范。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主动和家长沟通争取配合帮助。学校要善于运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服务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如可以依托当地或区域内的传统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校园特色办学等有利条件,创造性开展活动阵地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帮扶有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由政府带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以影视、报刊等媒体为依托,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让未成年人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社会的温暖、他人的友善、舆论的鞭策,从而产生向上的活力。

(三)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环节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未成年人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是来自家庭的,所以提倡家庭和睦、互爱互助,以文明、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是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家长要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进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教育其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另外,家长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社会、家庭、学校一定要克服困难履行职责,紧扣责任,用实际行动引领示范青少年学生茁壮成长,尽心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篇四

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国际的`形势复杂多变,大量信息涌入校园,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指引与导行.

作者:唐笑寇全强孔磊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4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总结篇五

“环境道德”的溯源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如果说已出现了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由于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公平地享有地球,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强调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平

[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