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文轩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

良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计划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3)介绍伽利略.。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二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三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桥梁,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遵循的运动规律,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部分同学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使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障碍。也是历来学生在做这部分习题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惯性现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并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根据新课改要求,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以物理史实为线索引导学生得出物理规律。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采用讲授灌输式教学方式,远离科学探究乐趣,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探究式实验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小球、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每3人一组:2人配合实验,1人记录整理)、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知识准备: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计划:1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视频导入嫦娥二号发射过程:将卫星发射到太空必须要有推力强大的火箭。力与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引出本章内容。常识导入(图片)。

2、展示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情景导入动手做一做:用手推桌上的书,然后停止用力,观察书的运动状态变化。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观看、聆听、动手体验、思索、渴望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

历史回顾之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指导学生实验:设计斜面小车实验: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但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你能用桌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推翻他的说法吗?(介绍器材: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提出指导问题:

(1)、如何让小车初速度相同?

(2)、毛巾、棉布、木板的粗糙程度怎样?

(3)、如何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

价值观渗透:亚里士多德说法虽然错误,但他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1、思考、回答问题。

2、设计实验、感受领悟:力并不一定能维持运动,小车停下来正是因为力(摩擦力)阻碍了运动。

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既然有疑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破除疑虑。同时,为提出伽利略理想实验打好伏笔。

历史回顾之伽利略。

指导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重温伽利略理想实验,重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

演示实验: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视频观看: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小结及价值观渗透:

(1)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2)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

让学生意识到:

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推理分析,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但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因此是完全正确的`。

结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摩擦阻力,物体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体会领悟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让学生学习体会前辈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历史回顾之笛卡尔。

指导学生阅读笛卡尔相关内容提醒学生思考笛卡尔说法与伽利略说法的异同: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价值观渗透:科学理论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推进。阅读理解,分析笛卡尔说法的进步性。让学生体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

1、提出终极论断——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继续设疑,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1)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静止的物体会一直静止),提出“惯性”概念。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做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价值观渗透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牛顿的谦虚。

2、讨论交流,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回答引入部分的两个问题:

(1)司机为什么必须系好安全带?(观看视频:汽车碰撞模拟实验)。

(2)柯受良为何能飞越黄河?播放视频(车上抛球),请同学解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现象,并解释。

思考、讨论、观察、推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要能学以致用。

(三)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1、回顾历史,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强调一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意义。

即(1)物体都有“惯性”。

(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整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小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作业拓展。

1、完成本节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djp模式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知识的成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增强对知识的探究的兴趣和爱好。

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

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

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四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五

虽然跟着学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教学就是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公开课上。

学校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学技巧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地举办了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35岁以下的教师们,而我作为去年刚分配来的新人,也抱着向前辈们学习的目的参加了这次比赛。

由于我任教的初二(5)班不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试点班级,所以也没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一直以为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易行,“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当我真正的使用起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才切身的体会到内中的门道有很多。比如说,由于我课前的实验仪器准备不全面,在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时候,我很难做到一个一个小组的帮助,点拨;再比如说,我不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就没办法真正的和他们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上这次是公开课,一紧张,把课前准备的内容说得乱七八糟,所以这一堂课上的是异常辛苦。

虽然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是郁闷,觉得自己真不是个称职的教师,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想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经验累积!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七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会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实例。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凶,和利用结论分析实例。

难点利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具小钢球、磁铁(条形)。

教学。

方法讲授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投影: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思考与讨论。

1.苹果未熟透前为什么不会从树上下落?

2.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3.是什么原因导致苹果下落的?

教师归纳苹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苹果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树对苹果的拉力没有了,苹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苹。

果原来的平衡状态破坏了,物体就沿着另一个力的方向运动起来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

1.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一旦脱手,气球将升空。你能说明气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时,氢气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1)若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汽车将怎样运动?

(3)如果要使停止着的汽车重新启动,则驾驶员应怎样做?此时,汽车受力平衡吗?

(1)当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时,汽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汽车失去了发动机的牵引力,则汽车会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减速,最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3)要汽车重新起动,驾驶员应起动发动机(汽车受力不平衡),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汽车由静止运动起来。

实验或投影: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改变运动方向(如图2—3—1)备注。

想一想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你能总结出一条什么样的结论?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______作用下发生的。

即:力是使物体_________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1下列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动的汽车b.正在拐弯的汽车。

c.扔向空巾的手榴弹d.正在匀速降落的伞兵。

讨论下而两种情况中他们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1)运动员在繁个自行车比赛中。

(2)滑冰运动员沿着冰道转弯时。

解(1)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运动状态是发生改变的^。

(2)沿着水道转弯说明运动方向在发生改变即运动状态在改变。

例2关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运动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的运动跟物体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无关。而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

体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a。

备注。

板书设计:

四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发生的。

教学。

后记。

(反思)。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八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九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鉴于学生在初中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实验的,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而对惯性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的探究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由现象探本质的过程,克服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如速度大小不同惯性不同的认识。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不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在讲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这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在讲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谦逊和勤奋的优良品质,牛顿认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正是这种谦逊和勤奋是牛顿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二是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但对整个研究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节课中将这一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先对生活实际进行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进行真实的科学实验――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进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抽象思维得到理想斜面实验,再经合理外推得到最终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真正物理的开端。将这一研究过程在课堂上再现,使学生既对研究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理想实验法,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启示。

三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及时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探究意识浓。从伽利略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牛顿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个对立的概念――“惯性和力”统一在一句话中,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到通过一张张图片探究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无不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串链接,步步深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优良品质。

四是利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理论,有充分的说明例证。这节课是一节理论课,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用了较多的例证来说明。如用flash课件模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加深理解;播放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录像得出理想实验与真实科学实验的区别;课堂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使学生明确理想实验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利用大量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用两辆车的实验验证探究结论的正确;用冰壶球运动及气垫导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用扎气球的录像说明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录像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是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生活的思想。课堂中用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是相扑运动员的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最后又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理解惯性不能克服,只能将惯性的危害减小到最小。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上公开课学生较紧张,课堂开始有些前欠活跃。

二是由于给学生较多的生活例证和实验,学生的课堂活动稍有欠缺。

再教时,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所得,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使自己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将每节课按高标准要求,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学设计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一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活?动。

(一)引入。

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

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

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

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

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

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

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着重通过幻灯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探究的艰难。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齐声朗读定律内容两遍。

1、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来?

2、锤头松了,为什么要把锤柄往石头上磕,锤头就套牢了?

3、地球自西往东自转,你向上跳起后,为什么还落回原地?

教师活动:分析定律内容,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分析定律内容,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与不受外力相同,因此,要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例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关系是。

a、当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

教师点评。

3、惯性的学习。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二

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课堂上如何把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更佳向同在高中教学的同学请教,从而为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意外。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首先是演示给学生看,并且让踊跃的同学上来协助我的操作,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实验演示两三次还是比较顺利的!那会不会让学生感到就完成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呢?我作了说明,这是算是带有验证性的探究实验,更多是验证,探究是如何去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效果更佳。这些我在演示前都已经强调,并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写一份改进报告给我。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首先进行的是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拉力作用下,当让学生放开控制小车的开关,应该看到的是拉力大的小车发生的位移较大,可是拉力大物体位移却越小,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我马上说了一句:“这叫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找出问题所在,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就这样我已经发现控制小车的细线陷入开关处的橡皮垫内,我把问题解决,同时向学生抛出如何来改进这个实验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节新授课总体还是顺利的,也让我明白让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充满活力,学得开心。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三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自然科学规律,体会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在太空当中静止的一滴水,我们结合之前的知识,想一想这滴水为什么能够静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学有答案了。来,后排这个女生说一下,非常好,请坐。她说是因为在太空当中的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由于没有初速度,所以就静止在空中了。表达的非常完整。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其实涉及到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

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牛顿总结归纳得出的,那为什么牛顿总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好,现在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好,现在很多同学已经坐直了,想必已经是完成了。那谁能来分享一下,好这位同学。嗯,非常好,请坐。他是根据人物来进行梳理的。他说先后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尔、最后是牛顿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顿才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对于这几个人物来说呢,我们详细地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观点和言论。首先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那运动就会立即停止。那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嗯,不正确。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那他说什么呀?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物体会持续的运动下去。物体运动停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来笛卡尔将这个言论的推广到更加理想化的情况。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嗯,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板书:一、发现历程)

【模块2】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谁能来尝试说一说?嗯,好,你来说。嗯,不错,请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了。当时探究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嗯,好,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一说,非常好,请坐。这个男同学说,之前探究时,是让小车或者是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滑块滑行的距离,会发现阻力越小时,滑块滑行得就越远。

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在高中阶段,这个实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应该怎样去改进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学有想法,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她说想尽量减小阻力之后,然后给小车一个初速度,此时观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来进行验证。嗯,好。根据这样的想法,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当中的实验器材是气垫导轨,在启动的时候,导轨会向上喷气,在滑块和导轨之间就会形成空气层。此时就会大大减少滑块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果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他到底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好,现在实验播放开始。嗯,好,视频播放结束了。从刚才的显示屏当中的数字来看,滑块的运动时速度发不发生改变呢。好,同学们都说是不改变的,确实是这样。当物体运动的时,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他将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

【模块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准确表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现在老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去考考大家。刚才在牛顿第一定律当中,我们说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此时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他的受力情况一定是怎么样?对,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合外力怎么样,嗯,很好,是为零的。好,怎样才能算是合外力为零呢?同学们思考两分钟,老师找人来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有答案了,这个男同学你最积极,你来说一下,非常好,请坐。他说合外力为零,可能是这个物体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时合外力就为零了。那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这位同学。好,请坐。他说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力。但是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说得非常的好。这个其实就是合外力为零的两种情况。(板书:二、牛顿第一定律、1.合外力为零)。

【模块4】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

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想去问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一下,物体在处于某种运动情况时,它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现在老师在多媒体上了展示一幅过山车的图片。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时刻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镜的男同学,来跟大家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说,如果这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化的时候,说明合外力为0。但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说明此时合外力一定是不为零的。所以根据大家说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大致的去推断受力情况。(板书:2.运动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内容,通过刚才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于牛顿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完成书后的习题。好,下课。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惯性定律的内容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二.正课。

1、历史的回顾.

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热爱。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若阻力非常小,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呢?

课件演示实验: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设计时速430公里/小时.

若阻力减少到零,情况又会怎样呢?

计算机模拟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体物体动起来,不推物体就不动,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对伽利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1.3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讲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五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六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个人或自由结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个人或自由结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七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八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九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三、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热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二十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红色党史心得(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当然,

    专业新上任校长的讲话(案例18篇)

    演讲稿是一种能够有效组织思路、提炼观点、精辟表达的文学形式。这些演讲稿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实用关注时政写心得(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

    精选新疆政治心得体会篇(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思考与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优质疫情期间党员感悟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奋斗目标、职责使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领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党员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

    优质酒水供销合同(汇总14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法律约束,具有高度的法律效力,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保障。在商务合作中,合同协议的范文可以提供给双方参考和借鉴,以减少纠纷的风险。

    热门评估报告书大全(18篇)

    报告范文是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某一主题进行客观准确的陈述和解读。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好的报告范文,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优质打包承包协议书(案例19篇)

    承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共赢。以下是一些承包项目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专业抽烟消过申请书(通用20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学习背景。鉴于转专业申请书的重要性,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系主任院内领导人:你好,我是xx

    精选小学交流老师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自己。推荐给大家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样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技巧。在小学阶段,老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