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JQ文豪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

合作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和沟通。以下是一些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大家的合作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一

水利行业具有工科专业的突出特点,不论是水工还是水保,抑或是水电、测量,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在工程的实施中众志成城,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图纸的要求。因此,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在筛选人才时酌情考虑高学历人才和工作在一线的职工相互搭配,在日常的管理中考虑对企业文化氛围的补充、在奖励机制的设立中考虑对一线职工的倾斜,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确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同时在制度建设上创新。

1、学校要坚持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

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因此学校必须做到在教学管理上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向转变,以可以随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顶岗培训计算学分,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

2、学校还要坚持构建多元化的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要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可塑性,而企业也需要让学校知道技术的方向性,因此教师要下基层锻炼,企业也要派遣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实践践指导,这种互动的师资管理体系更有利于双方的协调配合与沟通交流,有助于师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共同进步,使教师与行业技术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使学生和社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大大降低培训后学生失业的风险。

3、坚持纪律严明的鉴定管理制度。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类似测量员、渠道维护工、泵站运行工等各种工种鉴定虽然可能能帮助学生谋得暂时的工作机会,但这种离校前的鉴定多数是不被工作企业认可的,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可能与鉴定大纲相符、而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经常出现已毕业时鉴定过的学生再次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鉴定,这种劳民伤财的鉴定之所以无用,一方面是因为培养方和鉴定方都是学校,总有疏漏之处,另一方面还是因为鉴定的要点脱离企业需求的原因。

因此作为学生在参加培训学习后的鉴定考试应该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在公开竞聘的考试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考试委员会成员中应该包括可就业方向的企业业务能手,职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应首先征求企业的意见并经学校、企业代表协商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而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应该分开计算,在企业里的培训费用应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而学校里的培训费用才应该是学生负担的部分。

4、企业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奖惩制度。

企业需要灵活多变的奖惩制度做支撑。已进入企业的很多学生在选择转行不仅是因为金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认为企业对自我的肯定太少,因此挽留并开发已有的人才同如何吸收新人一样重要,企业在向一线职工奖金倾斜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企业领头羊、骨干人才的肯定与加压。只有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工作始终是有挑战性的,他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必要的企业内部人员岗位流通是保持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激励,不仅有利于培养职工间对彼此的尊重,而且对企业的廉政建设也是有力的促进。

总之,社会的发展对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理论与动手能力都行的人才,可能企业更看中实践能力,象施工方向的报表填写、水电方向的故障查明,但学校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文凭及基本素养,所以,笔者以为,降低理论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在所难免。

随着“双元制”职业培训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水利行业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的深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水利行业的人才培养只有在不断改善创新上狠下工夫,在教学中加强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才能使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确切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我国职教体系的日益规范和完善,有责任、有信心、有实力的新时期水利职业学校,一定是与行业紧密结合、与企业全面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吴志林《理论观察》01期。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二

校企合作虽然是学校与酒店都愿意接受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各自的最终目标和利益是不一致的,这给校企深入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学校希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教学任务后,能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不同岗位的实践能力,并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现实习与就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酒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流动性很大,基层服务人员招聘难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酒店与学校合作,首先是解决补充员工流动造成的缺口,有相对稳定的服务人员进店来源;还有就是高校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加之有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实习学生相对稳定和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选用实习生可以降低酒店的劳动力成本。

(二)学校实习时间与酒店急需用人时间不一致。

学校的实习时间一般要严格按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期安排,并且要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考试之后进行,如果实习时间过长(如半年以上),还要考虑学生的毕业论文、体能测试及四六级外语考试等,这些都难以适应酒店的较稳定岗位工作要求。酒店有较明显的淡旺季,从酒店切身利益方面看,酒店希望在旺季能有实习学生迅速补充,淡季时愿意缩减人力资本,不需要大量的实习学生。这种时间上的不对等给校企合作在时间和效果上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实习不稳定。

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到酒店企业各个岗位实践锻炼,但学生大多是实习前热情高涨,到酒店后没多久就开始闹情绪,不安心实习,找各种理由请假。造成学生实习不稳定的因素各个方面都有。从学校方面看,在选择合作酒店时,缺乏对酒店的考查了解,只注重其规格和学生实习的工资待遇,而对酒店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及学生的食宿条件等方面情况掌握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实习管理制度不严格,对学生没有必要的约束,致使学生无所顾忌。从学生方面看,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考虑简单,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图一时的新鲜感,注重工资待遇,对自己吃苦耐劳能力没有正确的估计,忽视实习就是要转变角色,不能按学校的管理来对待。另一方面,进入酒店一个月左右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新鲜感过去,体力还没有完全适应,面对余下较长的'实习时间感到无望,这就是困难期,要是再遇上困难和挫折更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和借口请长假或想放弃实习。从酒店方面来看,实习生到酒店培训时间很短,很快就要求学生上岗,由于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岗位工作和酒店较长的工作时间及体力支出,致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酒店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各个岗位管理参差不齐,实习生到岗后大多派到人员较缺少或是较为辛苦的部门,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换。

(四)缺乏深入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目前大多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学校是解决实习问题,酒店是解决员工缺少问题,为长久和深层次的合作应该进行探讨定向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往往不注重聘请酒店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酒店亦无暇对此提供建议。即使偶有交流,酒店往往多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学校的社会责任,这就造成双方合作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鉴于在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体会到要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学校必须首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长久,从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本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给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始终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好酒店管理专业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考验,所以要求学生具备能应对各种问题的良好心态。特别是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无论在酒店这个行业中将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做到那个位置,都必须熟悉各个岗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岗位标准,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实习和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

造成众多校企合作模式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合作企业挑肥拣瘦,实习前热情很高,到了实习岗位新鲜劲过去遇上一点困难就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想方设法结束实习,以致中途违约。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员工”与“学生”两个角色转换,思想观念日益复杂,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校外实习期间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实习完成并达到效果,加强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是实现校企合作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酒店行业的阅历和经验,同时还必须掌握酒店各种岗位的工作环节与操作技能,必须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证明,对教师“双师”型提升十分必要,几年来通过进修、培训、挂职、轮岗、参加行业协会等不同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了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师能够将酒店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及操作技能融入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酒店企业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从全方位、深层次上建立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酒店的要求标准,学生到酒店实习才能更快进入角色。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深入酒店学习调研,了解酒店文化、管理理念、岗位职责及业务操作标准,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同时,也要邀请酒店相关部门管理人来学校座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提建议,按酒店岗位实习需要改革相关内容,并在选派实习生时可以酒店来校直接面试挑选。

目前酒店行业急需大量掌握专业管理知识、高素质并有实践操作技能专业人才,而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失,没有选择酒店工作除了不适应怕吃苦以外,大部分是因为对酒店各个岗位技能掌握不到位,没有完整坚持顶岗实习全过程,不适应酒店工作而至,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为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针对酒店企业相关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环节。在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提出要求和建议,将行业要求与学校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实训—顶岗—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现酒店各个岗位要求,让学生熟悉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标准。所以,实践训练应该成为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应是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途径。

(三)建立监督反馈与评价体系。

由于校企双方经营特性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学校不断总结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督导,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虽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是由酒店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但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建立社会、企业、学校三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学生培养质量应通过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三

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主动与企业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

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理论实践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基本外语知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本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职教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具有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为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多技能打个基础。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增设。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4、配套的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

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来制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关联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要相关联;培养学生的素质领域的课程要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整改。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 负责解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2015年3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四

摘要:本文就南京工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及共建实训基地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以及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主要是面向机械制造业、电力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省属高等学校。学校的传统一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强调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多年来,我校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校企结合、校企融合等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的有效途径,全力提供和打造育人的优质资源和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高校规模扩张后解决实验设备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各国竞争的制高点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搞好教育、办好学校,离不开好的师资、好的教材和好的实验室设备。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资、教材、实验室三大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是每个高等学校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变革、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企业发生了变革,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也突显出来,这些企业的用人方式和人才需求等均和改革前或改革初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需要的大学生是到企业马上就能胜任工作的那种人才。因此,学校如果还用原来的方法来进行人才的培养,那学生不可能受到社会的欢迎。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资、教材、实验室三大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是每个学校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随着教育的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已显得明显不足,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学校的仪器台套数不够,实验设备陈旧,生均实验室、实习场地面积也达不到标准,实验、实习人员短缺、知识老化,实验内容与当今科技发展相脱节等等,从而使得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要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他们除教学经费充足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条件是非常好的,不少实验室得到了企业的赞助和支持,挂牌共建的实训基地在他们这些国家的学校内也是非常普遍的。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和研究,抓紧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验中心,这是当今高校规模扩大后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双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有利于实训基地水平的提升。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不少硕士、博士来到了学校,其中一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动手能力显得不足;另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或研究所调来的,实践性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然而要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又要有工程师的能工善工的能力。为此,我们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过程中发现,凡是积极参与共建实验室的老师,通过研究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设备,开发实验、实习项目,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不难发现,先后参与建设“西门子数控培训中心”、“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三菱电机fa实验室”、“gefanuc系统集成实验室”和“ug软件培训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等项目的有关老师,上课效果特别好,动手能力也很强,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各种实验室,锻炼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有一批参加建设的老师既是课程建设的带头人,也是科研工作的排头兵。

国内大多数学校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是从教学仪器厂购买的,仪器厂的设备购买到位后,一般要使用几年,若是经费不到位的话,使用年限还得更长。而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企业将免费或特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且企业产品发展到什么程度,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备水平也将同步跟上。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也有利于教师、学生掌握当前最新的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技术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若不通过校企合作,也是很难掌握的。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服务于企业和社会。通过与国际上著名公司的合作不仅将他们企业的设备、产品引进到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科技知识等融入到实训基地之中;不知不觉中,老师、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中感悟到这些世界级企业的文化理念、技术水准和为人处世的诚信态度、办事准则等等。曾在这些实验室进行过毕业设计的同学,他们都能分享到这些公司文化的熏陶,对某一公司的产品、技术熟悉和掌握后,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例如,有些同学在“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做过“液压气动技术课题研究”后,受到流体传动与控制业界的青睐,同时有几家企业要这些学生到该公司工作,且收入也很高。到企业工作后,由于业务能力强,很快提升为技术主管。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6.49%,86,68%.96%。

因此,学生通过在共建实训基地学习和训练后,很快就掌握当前业界最新产品的应用和技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就业,都会得到社会的欢迎。

结语。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现在,我院先后同几十家企业、公司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培训中心、实训中心等,合作金额达到3.5亿之多,大大促进了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和设备水平,促进了学校的资源建设和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影响。且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ka10172),(cjka10253)(gka10300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专项基金课题((gy2010101)。

十一五”教育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bja070035)。

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gy201005)。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五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2015年3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主动与企业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

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理论实践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基本外语知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本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职教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具有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为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多技能打个基础。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增设。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4、配套的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

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来制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关联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要相关联;培养学生的素质领域的课程要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整改。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 负责解释。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六

甲方(学校):

乙方(企业):

为全面实施长沙市政府关于教育强市的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经校企双方协商,就建立“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达成合作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接轨。根据乙方要求,甲方开办个人左右的“威胜班”,学制3年(2+1模式),电子相关专业,实施订单式教育,根据乙方岗位技能要求,针对性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爱岗敬业、操作规范的技能型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2、甲方负责“威胜班”招生工作,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威胜班”生源质量,但不能以乙方名义对外招生,甲方对外招收“威胜班”的正式宣传资料必须经过乙方同意。

3、甲方所招“威胜班”学员的实习安排必须经乙方同意,须优先满足乙方对实习生的需求。甲方“威胜班”学员经考核合格毕业后应首先安排乙方依法进行优先录用。

4、“威胜班”必须保证每届80人以上人员至威胜公司实习就业,实习期由甲方协助管理,每缺少一人向乙方支付违约金200元整。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积极为甲方传递行业信息,搜集教学素材,并参与乙方“威胜班”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办学便利,积极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乙方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担任专业兼职教师,甲方可派专业教师到乙方企业挂职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生教育教学考核由甲乙双方共同实施,实习考核由乙方实施。

3、乙方为“威胜班”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配备优秀指导师傅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

4、为冠名班学生,甲乙双方共同在甲方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5、乙方在甲方设立“威胜奖、助学金”,以鼓励学生更好的学好专业技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资助学校“威胜班”每班每年1万元办班经费。

三、本协议书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本合作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长沙市教育局备案一份,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附件具有同等效力,争议由乙方所在地法院管辖。

甲方:授权代表人:

乙方:授权代表人: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七

论文摘要:现代的就业和企事单位的用人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对于中职学校的优势就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但如果所学习的技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些设想。

社会是进步的,时代是发展的,为了适应需求,中职教育闭门造车已经过时,要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抢手人才”,得另辟新路,不然中职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窄,目前校企合作正悄然兴起,更有待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中职学校受到了热捧中职学校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的.就业水准相对较低.但社会需求大就业更容易。在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今天.技校生之所以脱颖而出原因就是中职学生要求工作的门槛低且具备技能企业更能“拿来”就用。可如今中职学校虽拥有这些优势仍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先总结一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可用这句话来代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出得去。”进入中职学校门槛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受教育少或是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淘汰出来的差生;让学生被学校留得住和学会技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得去”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关口也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我们招生的首要王牌。

近两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开始走下坡路,一个是家长的观念转变,开始走“普高热”,加上国家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中职的收费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初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就业,这就丧失了中职教育的一大优势。我认为,以上两个原因只是外部因素,一所职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简单点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优势和品牌。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曾经单纯地培养一个技工的方式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应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职教育的成果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肯定,要造什么样的车还得看市场有什么样的需要,正所谓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据调查。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下:

1.能直接带来效能的人才。

2拥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忠于企业富有责任心的人才。所谓效能是能够在企业上岗的技术能力,这关乎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生产方向,简言之要融入企业为企业办实事,而这方面只关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训是无法获得的。所谓创新,即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观念、技术,勇于专研。所谓责任,是要以一个感恩的心,火样的热情爱这个团体,从企业利益出发思考,这与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有关,而这不是上班一两天就能培养起米的,需要学校的启蒙教育。

随着“普高热”、“就业难”等对中职之阻碍,中职教育之路越来越窄,无疑校企合作能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又一契机,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另一创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就业出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校师资力量.再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设备、场地,及时更新社会信息,使学校不再“封闭”。

学校必须发展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制:普通专业班和企业班(可以以企业名字进行命名)。普通专业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包括基本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基础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训课)等是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前的岗前教育。企业班是专为某个企业输送人才而开设的班级。学校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社会企业进行考察、选择.对认可的企业把我们学校进行推销,推销自己的特色使其认可,让企业到学校进行考查,合格后,可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门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员工。企业从学校的普通专业班进行选人(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通过面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初步具备所需能力的学生,之后校企双方拟定培养计划、课程,为培养出具有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可将该班选派的老师送入到企业实际培训,感受企业文化,让任课老师思想上有对该企业认识的初步雏形以便于引导学生,培养过程中,可让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实训。参加企业的各种活动甚至拓展,感受文化氛围。对于企业的技术方面培养,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济实力庞大的企业可以为我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对该班学生提供教学促进手段,(如发奖学金,发补助)等,企业之间的有差距才会使学生有竞争有向往的动力,良性循环,学校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学校为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为学校辅助服务,开辟就业出口,校企合作乃社会发展长远之计。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八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职业院校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办企业冠名班,采用订单式培养,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高职院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一、组建职教集团。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作为源头环节的职业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而成立职教集团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由一所特色学校牵头,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旨在于以“大职教”的理念为指导,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以重点学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增强整体实力;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做为“烟台市汽车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学校,在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的特色优势,从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与半岛制造业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开办企业冠名班。

开办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即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与其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双方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式”培养,由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开设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制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由校企双方进行实施。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并对全程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门课程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考评,做出评价;毕业时,企业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情况,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与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烟台)有限公司、得宝数字通信(烟台)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了“浪潮lg班”、“得宝数字班”、“通用汽车班”。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合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毕业生就业率100%,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采用“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订单”不仅是一张企业用人的“预定单”,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来设置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领域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对于拓展领域课程,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比例,按照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两层设计”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设计;落实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课时及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实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5、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担任,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中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高职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了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不仅可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职业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2、林少群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12)。

3、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

4、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主旋律和人们的普遍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酒店业的高速发展,中国酒店业从世界酒店大国面向世界酒店强国的转变,高素质酒店人才是衡量国家酒店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酒店教育水平影响着酒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的重头戏。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酒店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和生力军。为了培养毕业即上岗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重要保障。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企业全面参与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师资互认是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研究依据。

依据广东省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建设,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需与行业内的典型先进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方共同培养,全面的合理的做好实训教学实训,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素质,为培养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符合学院自身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发展特色道路。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行业质量评价意见为辅的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建设、教学效果管理建设。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制度平台建设。我院通过设置校级督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处、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等措施加强“多元循环”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创业教育职能、组建校企合作学院构建宽广而流畅的“多元循环”运行保障平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的合作质量考评委员会,形成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质量保障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模式的有效运行。校企双方共建合作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在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合作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管理规定》、《校企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审定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人才培养规划;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点,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制度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配合学校实现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的监控与评价。

2.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主要参照双证率、起薪水平、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工作能力及素养评价、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来进行。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并确定合乎时代发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和技能共同全面发展,保证校企、行业、学生、家长四维满意程度。以我院酒店管理“订单班”为例,据统计,级-级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例,其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包括旅游企业、酒店、咨询销售服务等相关企业),专业对口率为95%,80%学生选择酒店作为毕业就业单位,其起薪平均标准为4000元/月,远远高出行业平均薪水。根据就业单位反馈,企业对学生在岗满意度为98%,留任率为80%,其中40%同学升为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

3.教学效果管理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要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重要条件,既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管理主要是围绕师资建设、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实践管理经验,拓展教学视野。校企师资互聘,增强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训学时达总学时60%,学生在企业进行10-12个月的顶岗实训,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和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人文素养,能有效培养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有效评价学生的毕业水平手段,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生只有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酒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经验,完成校企双方共同的毕业答辩,才准予毕业。

三、结语。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酒店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系统性与和谐性、持续性与发展性、标准化与个性化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办学主体多元化、质量品牌化,工学结合式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新模式。这种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人能够为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目标,借助于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社会的、专业的、方法的全面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做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服务是酒店管理专业永恒的主题。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

1.1就业导向原则。

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人才培养采用订单式模式,在学校招生之前,社会企业或者行政单位就已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毕业生则可以在毕业后进入这些单位。当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扩招后的职业院校,并且社会、科技、发展的变化也使社会企事业单位难以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做出预测,所以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研究与创新具有着紧迫性。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为企业输送一线的机械加工操作人员以及机械加工设备装配人员,从而让人才的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提升面向社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互动来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就业市场来提高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素质。

1.2发展原则。

就业率是职业院校十分重视的问题,职业院校普遍认为就业率是自身办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许多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虽然推动学生就业无可厚非,但是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却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这一根本属性。从整体来看,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合作仍旧在实践阶段与总结阶段,所以许多问题需要做出完善,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处于学习阶段,需要深化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的了解与掌握。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就业率问题,同时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能够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另外,机械制造专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即要求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身素质和内涵的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细节,从而制定出具有特色且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2、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体系。

2.1物质保障。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教学改革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物质来作为支撑,在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实训基地和完善实训设备。校企双方都有必要给予职业教育足够重视并构建合理公平的经费投入机制,让校企双方从物质方面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当前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今年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让职业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具备了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的物质能力,而企业在于学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从而方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国家可以通过对评估等手段的利用来邮件有效机制,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上有必要对如何发挥出《捐赠法》和《税收法》的作用作出研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而在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资金的建立来强化校企合作主体行为,这一资金建立的目的主要在于对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与运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进行奖励,从而对所有行为主体形成机理并强化校企合作工作。

2.2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所发挥的行政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许多国家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都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中,由于企业的付出较多而回报较少甚至没有利益,它们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有效调动。如社会企业参与机械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这将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投入的资金、人力以及场地有限,所以校企合作中的主体所作出的贡献不平衡,这将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实现。而在这一方面,政府能够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和制度保障来实现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形成:第一,政府部门可以指定鼓励政策,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社会企业给予优惠性政策,从而实现社会企业积极性的调动;第二,政府部门可以构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来构建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桥梁,从而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搭建平台;第三,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方面构建管理机构并制定管理制度,在对学校以及企业意见进行广泛听取的基础上,规范与指导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制定能够推动校企合作互信、平等、双赢的指导性文件;第四政府部门有必要强化对校企合作的监督与指导,作为职业院校应当主动对企业需求进行适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来明确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针与目标,这要求学校能够对自身制度体系做出优化,并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而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能够发挥出的监督与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一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多年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有效保障方面还不够完善。现结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实践,对此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1.由自发到自觉。

我院的校企合作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在最初的校企结合项目中,大多是短时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成效参差不齐。近几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得到学院、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逐步成为校企双方的自觉要求。

2.由单一到多元。

初始阶段的校企结合,通常是一企一校合作。现在,我院各系(各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企业与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与多个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在合作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3.由简单到全面。

我院早期的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实习阶段,企业仅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指导教师。现在,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现在已发展到联合举办技能竞赛、为企业培训员工、共同开发课程或产品等,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4.由无序到规范。

在我院校企合作的初始阶段,大多是关系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少合作只有口头上的承诺,没有规定各方的责任和相关的权利义务,没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我院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不断完善校企共育人才工作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等都应该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技能型人才教养的重要意义,克服怕麻烦、认为干扰了常规教学等“困噎废食”思想,只有坚定校企合作的信心,才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出适用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目标。

一是紧密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定企业、定人数、定就业的特点;二是半紧密型,如专业的实习基地,定企业不定岗位,定方向不定人数,选择合适者就业但不包就业;三是松散型,特点是不签订书面协议,双方口头约定相关事项,存在事实合作关系。

一是在办学资源的使用上,以优势互补为合作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办学的职能上,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实行分工合作。三是在办学的管理上,以责权对等为基础,确定双方的责权关系。四是在办学的利益上,以各自提供的资源为依据,分享办学成果。

(1)合法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2)质量第一原则。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学生的实训技能是检验职业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校企合作形式下的技能培养,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展开,努力达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满意。(3)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则。校企合作办学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首先,要从观念上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否则很容易导致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讲信用、定合同,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的成本,共同分享社会效益。(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原则。校企合作办学,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多渠道开辟合作办学途径。(5)为市场服务原则。学校应该努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培养各类专业的、多层次的技能人才,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使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灵活。

6.做好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

(1)慎重选择目标企业;(2)坚持诚信合作;(3)明确合作的约束条款;(4)合理分派学生;(5)。

加强合作管理;(6)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

1.深入了解企业需要,共同完善专业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根据企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采取“订单式”培养,使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2.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实习可以有认知性的参观、体验式的短期实习及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无论哪一种形式,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通过学生项岗实习,企业有机会挑选所需人才。所以,这也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一种形式。

3.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师资队伍。教师走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要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产品、参与生产,同时吸纳企业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为教师学生授课,只有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有执行者,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

5.加强校企文化交流,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有学校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各有特点,也具备相互交流的条件。双方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文体竞赛活动,开展师生员工论坛,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校企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要求,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于仕斌.走校企合作之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j].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傅新民.论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内涵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31).

[3]周跃红,王世豪.珠三角地区产学研结合机制与途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34).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二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涉及多个学科内容的医学应用学科,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涵盖全体系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医学检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进取的“创新型”复合人才[1,2]。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正是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检验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医院)、独立医学检验所及高科技生物科技公司作为实践教育承载体,对于提高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等,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深入,现阶段医学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完善的培养基地等问题日益明显[4]。因此,改革传统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建立适应4年制的医学检验人才实践教育方案等,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1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规范化建设一批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育基地,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校企联合为平台,探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强实践、善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优秀医学检验专业人员[5]。具体的做法是:

(1)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确定校企合作基地后,与实践基地相关领导、技术专家等进行论证研讨,最后依据双方工作需求,签定长期的合作协议。

(2)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及有效运转必须有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任命主管领导作为基地负责人,由学校和基地相关成员共同组建实践教育基地专家委员会及行政执行委员会,确立双方的职责和任务,使实践教育基地在筹建和运行过程中有领导机制的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及学生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3)规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按照“突出素质、增强能力、拓展个性、注重人文”的办学精神;坚持校企联合办学,走产学结合之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根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较高职业道德的综合性高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制定切合实际的实习大纲,遴选满足实践目的和要求的基地。建立并完善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实行毕业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职业素质。

(4)企业基地实践岗位建设:为了增加对生物医药行业了解,拓宽就业方向,安排部分同学增加生物高科技公司和独立医学检验所见、实习。以安徽国声生物公司为例:安徽国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相关医疗检测试剂的研发生产和医疗设备的销售、服务,并且拥有多种分子检测相关技术平台。具体的工作岗位有:试剂研发、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分子检测、医用设备维修、培训服务、市场开拓等工作岗位。各岗位接受我院学生实训有充分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规划制定和实践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实训方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内容、校外实践计划书,制定实习方案;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技能课堂与实践基地的一体化,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同样独立医学检验所是医学检验服务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医学检验项目,同时整个运营是商业化的,管理采用企业化,是医学检验人才重要的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机制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与临床实习基地、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等单位研讨带教方法,交流经验,及时修订实习和见习计划。对于少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同时,支持并帮助学有余力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安排学生到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验室中进行科研轮训,组织和帮助大学生专利申请,拓宽学生的科研实验的视野。

2建设与改革成效。

通过校企合作医学检验专业实训教育基地的建设,我院实践教学不断走向规范和高效,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习实训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学生技能培养得到保障;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主要成效有:

(1)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建实践教学课程,打造医学检验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新模式;加快实践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参与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实践,极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为学生们毕业后就业选择打下一定的基础。

(2)召开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研讨会,共同探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完成皖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大纲,编写实践能力培养的专用教材,使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并有的放矢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参加研讨会的实践基地均能积极配合实施实习训练大纲。

(3)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体制和实施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及学生安全保障工作等,切实保障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顺利有序进行。现15个实践基地均能井然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相关工作规范统一。

(4)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学生课外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创新能力,近年已成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

(5)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为本院内临近专业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践教育平台,或提供建设经验;经过不断努力,学科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成功申报了省级特色专业。

(6)建立实践教育网络平台[6]。在学院网站基础上,建立实践教学网页,保证学校与学生、校企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报道实践教学相关新闻、宣传实践教学培养的大纲,及时传送相关通知和收集学生、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建立课程ppt下载,设立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一致的考试系统,供同学学习与自测。

(7)全面构建立体式复合型实践教育体系,提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将传讲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融为一体。融合基础、综合性及创新活动实验,建立专业和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教学体系,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较为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结果证明,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优越路径,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有利于新形势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案的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使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有助于提升检验专业学生的初步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存在问题与对策。

校企合作培养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良好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1)建立完备协议。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乏,校企沟通不足,项目执行难以持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健全及利益共同点不同。不解决此类问题,难以保证培养质量,也缺乏持久的动力。解决以上问题需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明确双方以培养学生为根本目的,互利共赢为目标,达到合作愉快高效。校企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协议,规范双方的责、权、利,以保证项目的监督和顺利实施。

(2)选择合作对象。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机构、第三方检验公司或生物公司的发展良莠不齐。而合适的校企合作基地对学生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合作机构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只有在双方有合作意向、条件能够满足学生实训要求,有足够的高级专门人才,并有完善的管理措施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合作对象。论证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双方的特点、需求和目的。

(3)转变就业观念。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思维定式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就是希望以后到事业制医院工作,因此,不愿意到私立医院实习和就业,毕业后不愿意到企业、医学检验所工作。针对此现象需要教育管理者、带课教师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灌输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就业指导课中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其实习和择业。

4几点思考与设想。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是新形势下培养能跟上社会发展节奏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只有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7]。如何规范我们的教学活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1)加快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8]。以医学检验所、生物高科技企业为合作对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和内容改革;规范实习基地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及学生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实践教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打造实习教学基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通过共建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成功转化,学生实习、技术培训、就业等合作。建立以企业赞助、命名奖学金制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协助式”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实际的无缝对接,力争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广泛的合作。邀请医院、检验公司专家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订实习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及确立实践教育模式等,开设如医学检验导论、检验仪器操作与维护、医学检验综合实训等课程,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实施不同实习模式和实习计划,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具特色。

(3)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校企合作增添后劲。学校和实习基地及企业合作单位,定期安排教师间交流和相互学习,专职教师到临床进修,学习临床操作及应用,临床教师定期参加教学研讨和学校举办的各级理论学习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培育出一批既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临床实践经验,即能理论联系实践、又能开展科研工作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遴选和聘任一批学术造诣高、专业职称高、业务能力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及实训带教工作,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达到“双赢”效果。

(4)学校和企业合做科研项目,开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利用高校科研人才集中、科研实力较强和课题较多的优越条件,同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申请科研项目。高校教师与企业横向联系,与企业一起根据市场需要,设立研究项目并由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成果双方共享。鼓励和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创新。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参与各级各类科研工作,申报专利等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

(5)强化实习实训的管理,规范实践教学内容。鉴于学制的缩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理论课学时及实习周期就要缩短,故新政策下有必要加强实习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临床实践阶段,学生脱离学校集中管理,学生管理的重担转交到各实习基地,临床带教工作过程中,不仅是业务知识的培养,还兼有专业思想的教育重任,如何规范开展学生实习培养工作,强化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9]。实践教学分布在不同单位,统一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必须前期做出相应规定,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我们期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强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优化企业培养途径,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优秀综合素质、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敬业精神的高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探索规范、高效、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路径;总结并推广加快学科建设与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9]王瑞新,田力,孙慧哲,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41.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三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6]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

[7]谷金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9).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四

(一)校企合作德育内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圭臬,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意识的规范、活动及关系的总和[2]。它既是“他律”,更是“自律”。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正能量”。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德育”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化等各种活动。

(二)校企合作德育实施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从学生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助于德育顺应社会的发展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挑选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而传统的理论传授的德育是难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施校企合作德育,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实践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2.有助于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校企合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与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德育计划、德育内容,选配德育导师,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获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民意识、法纪意识。此外,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产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嫁接企业的德育资源,移植企业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3.有助于创新德育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德育,企业可以选派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学生加以指导。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可让学生真切感悟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力量。而且,校企合作德育有利于把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如,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作为导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更具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大,教师习惯了在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培养目标研究不够,缺乏适用对路的硬招实招;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感需求。如此,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尽管教师们也认识到德育结合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学生安全、经费等方面较多顾虑,所以往往造成结合于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难有起色的局面。而且,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等对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认识不统一,校企合作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组织领导、合作途径上,还是在德育范围、支持力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总的来讲,校企合作德育的稳定性、长效性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这一方,它时刻担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从企业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担当上看,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这一方会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为校企合作德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各级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确实承担起相关任务,如积极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等种种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间的德育合作,确定育人方向、目标等,以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健全校企党政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统筹作用。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应成立相关的实施机构,该实施机构应该由校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企业人事或监察部门的领导、学校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等组成成员,以强大的人力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德育。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还离不开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德育工作中,要打破过去的德育教师只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形态。校企合作德育的师资队伍中既要有学校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又要有企业里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另外,要推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共课的教师要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力争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这也就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成为德育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的作风、制度,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尽早转换角色奠定基础。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时,要最大程度地把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纳入学校实训。学校实训室(基地)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应与企业的标准设置相衔接。在实训中要营造企业职场氛围,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特殊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如:强调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让各种细则入目入心入脑;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装,佩戴工卡上岗等。

(五)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企业要把文化育人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模范、优秀员工为学生开讲座;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举办联谊活动、论坛、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是无时不在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六)完善校企合作德育评价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德育评价体制遇到新挑战、新问题。学校、企业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协商、探索及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考评机制。在德育考评机制中,要注重德育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富于实效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学校教师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及示范引领等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履职情况、职业道德、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及创新精神等方面。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五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在兼顾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的理论知识为教育基地、企业为实训基地,对彼此而言,企业为学校提供模拟实践教学,学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上追求深层次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人才要求和培养目标,以特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配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这其中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课程教育模式、教学过程设计和教育方式等主要因素。通过校企合作来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需要通过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是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的层次。

美国学者科尔顿()和安戴尔()在论述美国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时指出,在大学与产业关系开始的最初阶段,二者是各自分开的独立系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和产业两个系统之间有了一些单方面的、偶然的联系,即初步合作;随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变,大学和产业之间逐渐有了一些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计划,两者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到最后,大学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成熟的、部分职能重合的、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以市场为需求和社会为发展的目标下,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长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是最开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个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只是仅仅停留在学校为酒店提供劳动力资源,酒店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场所。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学校按时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工作,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权益有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维护,学校和酒店有时无法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这种低层面的校企合作,学校也不会主动去参与酒店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也不去参与学校的教学规划,三者难以统一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这就导致了学校的教学得不到及时地更新和提高,企业的发展难以得到关键性的突破,学生也难得从实习过程中切实有所学、有所得。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互相参与,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多元化的合作,高度信任彼此,共享彼此的优势资源。深层次的合作是在浅层次和中层次的合作基础上更加加深,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其模式主要有:“订单培养”模式、“学工交替式”、“2+1”式、“双定生”模式、校企联合共同体等。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用人的标准输送“订单班”企业负责接收。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市场导向性、实用性等。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式的形式有很多,如:“2+1”式是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一年在企业实习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形式多样化等,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化发展。“双定生”模式是企业与高校签订协议后定向培养,待毕业后定向就业的学生,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双向定制的培养目标。“双定生”的独特之处是定向培养学生但不一定定向招收学生,其就业率极高。现在很多高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上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并积极改善,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资金上投资较小等,使我国酒店管理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仍处于形式化、简单化、缺乏创新,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本着面向社会拓展办学资源、依托社会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摸索出了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培养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院与企业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怎样学就这样教,怎样做就这样教。”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性能力,包含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能力,是个人与环境相处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学院与企业融合,就是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研发公关项目、共同组建实训基地等,形成利益获得和风险承担的共同体,做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工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无缝对接,培养“三所”满意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教师与技师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职业中的技能高手。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把企业中最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绝活带回学校,及时充实到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指导学生技能实习过程中,不仅丰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熟知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不断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高校教师下不了车间、企业专家上不了讲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师+技师”的.有机融合。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一入校就指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能力特点,确定职业技能发展规划,把本专业的特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熟悉“应该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素质培养环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术的能力、反思革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学、做、练、创一体化的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教边练,边学边做;另一方面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不仅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而且成为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四、教学与竞赛融合。

举办科技竞赛可以将创新意识、科级以上、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深化、能力提升、择业发展,是大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在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技能的自主训练当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技能大赛形式营造大学生学技术、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自觉地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技能技术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大学生的创业来带动就业环境的改善。同时,通过教学与竞赛融合,挖掘学生智慧,积极为企业解技术难题、输送发展的创新火焰。近3年来,学院先后有310名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级奖励27项,获奖学生达135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就业质量名列前茅,85%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

五、教师与学生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扩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及时的调整,学习也就成为终身化、自主化、网络化、开放化。教师与学生融合就是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让学生从入校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之中,通过师生长期相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束缚的创新思维模式;通过让教师担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不断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六、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

在毕业生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就是通过毕业前的技能认证,来检验学生在“教、学、练、做、创”一体化培养体系中效果。“双证书”制度有助于明确实践教学地位,重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是教学课程设置与岗位之业绩要求相适应,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彻底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真正培养学生“一专多岗”的能力,起到“本工种技术上的多面手、技能操作方面的能手、生产技术管理的助手、处理复杂问题的高手、技术创新与革新的行家里手”的作用。同时,实施“双证书”制度对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学院都积极和新乡市劳动局合作,组织毕业生参加车工、数控工艺员、维修电工和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操作考试,84%的毕业生获得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实现双赢的举措。近几年来,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在与新乡市长城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同时,积极筹划与新乡市创业火炬园、新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23家孵化企业寻求进一步的深层次合作。校助企,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实力;企助校,实践平台建设获丰收,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与企业合作“六个融合”的双赢局面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参考,互利双赢必将成为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七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使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王社宁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八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特点和可行性的分析,探讨了在职教中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并辅以具体数据进行了论证。

论文关键词:校企结合,人才,水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行业也步入了人才竞争的轨道。不论是设计的电子化还是施工工艺的机械化,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大力支持,而目前的水利人才培养机制,却依然停留在依靠各级毕业生补充队伍的做法上,根本无法解决水利行业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脱节的问题,这就将校企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培养人才的议题提上了日程。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十九

实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扩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辐射面,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该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以及广告的设计,具有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3.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为加强对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调查与研讨等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考核和评估。学校和企业应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了培养工业设计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业设计专业应在突出的工程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二十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高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岗位发挥骨干作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并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型员工,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笔者就以下几点发表意见。

各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提高企业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德国、法国和韩国等国家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巧妙地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校企合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2、法国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和企业主办,属于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徒培训中心,是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主不仅要支付工资,还要保证系统完整的培训,教学采取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作的工学结合形式。

3、韩国“产学合作”。韩国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0.75%的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员工。他们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4、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以来,基本是停留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这个层面上,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靠关系维系的较低层次合作上,始终没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自觉的整体行动,没有上升到国家行为。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教师下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的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所谓“教师下企业”就是要实施教师下厂实习制度,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特别是要选派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和具有1~2年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深入企业现场进行锻炼。所谓“技术人员进学校”就是把企业中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聘请到学校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3、校企合作的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学校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滨州市技术学院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塑造专业品牌。在强化各专业建设的同时,精心打造了热电工程、机电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数控技术等品牌专业,分别对接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滨州盟威集团等名牌企业,成功探索出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联合办学之路,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拉动了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2]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4)。

[3]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

[5]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技能专业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二十一

今日我们在xx学院召开本地校企校地人才合作暨产学研对接推动会,主要任务是:以党的xxx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探究部署今后一个阶段我市本地校企校地合作工作,进一步推动本地校企校地人才合作、产学研对接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创业创新供应顽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一、提高生疏,进一步明确加强校企校地合作的新要求人才、科技是区域竞争中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xx新一轮创新发展中最关键、最急需、最紧缺的核心要素。本地高校是我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我市创新成果、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推动本地校企校地合作,是xx企业快速猎取人才、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实现与xx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大家确定要站在“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着眼发展,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工作重要性的生疏。

(一)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是我市实施“三个xx”战略、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迫切要求。回顾xx改革开放30年历程,展望新一轮创业创新前景,可以发觉xx的发展始终受到了人才、科技要素资源缺乏的强力制约,此次我市患病国际金融危机正面冲击,经济增速消失下行,很重要的一个缘由就在于此。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假如不能有效突破人才、科技瓶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三个xx”战略、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谋局,必将受到重大影响,甚至关乎成败。这几年,我市几所高校立足xx实际快速发展,已经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储备和累积了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大力推动本地校企校地合作,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释放高校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优势,快速缓解当前我市人才、科技要素资源不足的现状。实施“三个xx”战略、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重视人才科技资源开发,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

(二)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是xx企业推动转型升级,加快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终要取决于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力量。当前,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企业界掀起了一股转型升级热潮,纷纷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的投入,但是我市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底子薄、基础差,独立开展转型升级投入大、难度大风险系数也高。开展校企合作,从本地高校猎取急需的人才,科技支持,是xx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这不但能有效降低转型升级的投入和难度、削减风险,而且能快速提升人才、科技开发水平。为当前计,为长远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都必需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要把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发展的有力举措来抓。

(三)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是本地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壮大的必定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高等训练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转变。中心领导同志多次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训练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高校推动产学研结合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高校融入市场、猎取发展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市高校发源于xx、根植于xx,都始终将立足xx、服务xx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战略。校企校地合作,既是本地高校立足xxx、服务xx的重要载体,也是本地高校猎取本地资源、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平台。全市高校确定要深刻生疏校企校地合作的重要作用,全心全力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在融入xx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宏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二、整体推动,全力实现校企校地合作的新突破。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影响,可以说xx已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的时期。在当前“保稳促调、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地方实际,不断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高校要立足xx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快在专业布局、人才培育上与地方需求对接,切实提升发展内涵和层次。要从xx实施“三个xx”和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动身,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师资结构,使之与xx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与支柱产业相对接,更好地服务xx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实力不足是我市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校企校地合作的关键。要优先发展汽摩配、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和船舶制造等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想法设法快速提升这些专业的科研实力,将其建设成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精品专业。要改革人才培育模式和培育方向,立足企业实际需求,面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育有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要改革管理体制与科研机制,进一步激发老师服务地方的主动性。

(二)不断探究创新,大力拓宽本地高校与企业、地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要拓宽校企沟通渠道,实现高校与本地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当前我市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合作不畅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必需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高校要定期举办合作沟通洽谈会、企业家沙龙、校企高层论坛等活动,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接触和互动。要开展老师进企业活动,实行专业课老师到生产第一线见习和挂职熬炼制度,通过互换、互聘、兼职等多种形式,聘请企业高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授课、试验辅导。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互利共贏是校企双方都应遵守的基本规章。要真正建立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贏的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要建立校地对话的常常性机制,不断探究新的校地合作运行模式,大力推动在发展战略询问、探究机构共建、紧缺人才培育、干部挂职沟通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三)主动加强合作,主动借助本地高校人才科技资源实现企业新发展。校企合作能否推向深化、形成良好态势,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企业的主动性和主动性。目前,地方高校服务企业的愿望特别猛烈,但往往得不到本地企业的主动回应。有些企业遇到科技难题,常常舍近求远,而没有留意到本地高校的地缘优势和成本优势。事实上,本地高校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早已今非昔比,师资队伍已较雄厚,科研实力大为提高,xx产业的很多课题都已经能够解决。企业要加深对地方高校的生疏,理性看待本地高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正确分析与本地高校进行合作的优势所在。要提振对本地高校的信念,有项目合作时可以优先考虑本地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本地高校的合作,主动探究托付研发、联合开发、科技入股、订单培育、智力引进等合作模式,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技术、管理升级。

(四)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努力打造校企校地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校企校地合作,除市场机制发挥基础配置作用外,还需要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连续探究搭建新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为校企双方建立越发常态、稳固的合作对接渠道。今年,要重点实施好“十百千”行动方案,建立10所大院名校xx高层次人才实践基地,推动百所高校、千名教授与企业合作对接,做出声势、做出影响、做出成效。要连续探究出台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要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的嘉奖制度,对校地校企合作中成果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及相关人员进行嘉奖,激发合作活力。要加强对校企校地合作的宣扬引导,加大对合作意义、合作成果和本地高校的宣扬力度,努力打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狠抓实行,主动开创校企校地合作的新局面。

大力推动校企校地合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困难的任务。我们确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科学推动,不断开创本地校企校地合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构建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后,市里和各地要把大力推动校企校地合作作为人才、科技、冈训练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将该项工作纳入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中,与人才工作一并探究、部署和实行。各县市区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责任部门,不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近日,市委组织部将全面部署校企合作“十百千”行动方案,各地要主动协作,抓好实行。

(二)加强协作,形成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的工作合力。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训练、经济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探究建立校企定期联系机制,做好对这项工作的挺直指导和推动。人事、科技部门要探究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实时动态地向高校、企业供应合作意向的供需信息。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主动向校企双方传递供需信息和合作意向,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各高校要结合企业、地方实际,大胆探究合作的新模式,实行有力措施,多形式、多途径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工作。各企业要把校企合作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主动走进高校寻求合作。总之,要把各方面力气分散成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深化地推动本地校企校地合作。

(三)明确责任,确保校企校地合作项目落到实处。推动校企校地合作不是简洁的签个协议,更实的工作和更重的任务在于真正抓实行,在于取得互利共贏的丰硕成果。期望各有关高校、县市区、部门和企业切实抓好签约项目的实行和实施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相互协作、支持,确保项目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各高校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为签约项目供应服务,保证必要的条件支持。相关企业要依据合作协议,为高校供应经费、场地、人员等应有的条件支撑。有关部门要留意检查实行和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这些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同志们,校企校地合作已经结出了丰硕成果,已经展现出越发宽敞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同心协力,再接再厉,不断把校企校地合作工作推向深化,做得更好,为校企双方的发展,为xx实现新一轮创业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实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2篇)篇二十二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有效实现高效生产目标,企业对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适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不仅能够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提高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招贤纳士,引进一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

作为一种可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今,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大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没完全达到。可见,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当中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完善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市场缺口,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设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以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可行,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小组,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要求,及时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同时,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而应当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重,确保课程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免因课程种类和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找不到发展重心,难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达不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例如,学校可以将校企项目设计、模拟实训方案、企业岗位标准等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适当增加文案策划、品牌策划与设计、设计管理、企业实训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项目设计的兴趣和课堂活跃度,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分析、投标方案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了解工业材料的特性,熟练掌握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灵活运用造型设计的法则与原理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二、加强校企对接。

首先,学校要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对接工作,适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为此,学校要加强和周边优秀企业的沟通、交流,试图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充分保证实习效果,在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锻炼、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在企业现场设置教学课堂,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例如,当学生进入某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后,在设计人员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完成关于便携式车载设备、智能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系统等的设计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造型设计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而如果教师在企业现场设置了教学课堂,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掌握知识迁移、运用的诀窍,从而在积累设计经验的同时,逐步提升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要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搭建多个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业设计平台,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有序完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尝试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创建实训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在这里上课、培训,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例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与欧普照明、四维卫浴等多家单位挂牌合作,该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实践教学、职业素质训导,也可以用于职业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还能够在此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3]。如果学校的'场地有限,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可以和企业共同出资在校外创建实训基地,然后在结束阶段性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并在企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完成工业设计项目。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按比例出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便与重庆市浪尖渝力科技设计有限公司合作,适时安排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设计流程,全面掌握设计方法,等到培训课程结束后,再由合作企业的设计师带领学生进行产品设计。

三、提高师资力量。

师资团队和力量是影响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倘若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落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做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师资团队建设,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力。首先,学校要适当提高工业设计教师的纳入标准,在选拔教师时,既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也对其职业素养、教学水平等进行考察,以确保选用的教师不仅具有较多的工业设计知识储备,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较好地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参加知识技能培训,教授教师先进的工业设计理论,向其介绍当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工业设计方法和技巧,以提升教师的工业设计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再者,学校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设计师来校授课、开讲座,或者适时输送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励工业设计教师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四、优化考核机制。

首先,学校有必要加强教师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束培训课程后、在企业顶岗学习期间,定期对教师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综合素养、顶岗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和教师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以激励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能力和设计水平[4]。其次,就学生层面来看,学校要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改进。现阶段,学校多重视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考试,忽略了实践测试的重要性,以至于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成绩单上的数字学习,没有很好地实现知识内化,设计能力不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平衡二者的考核比重,尽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为此,学校要在做好书面考核的同时,根据学生在技能比赛、日常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抓好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活跃度和设计成果进行记录,并将其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测评内容。

五、结束语。

当前,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许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对接,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设计能力,全面优化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建筑心得感想大全(20篇)

    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审美趋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和思考的参考。一个建筑诞生在一个特定

    2023年广告营销策划方案(汇总17篇)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和支持。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策划方案分享,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思路。公益广告,是社会的一盏灯。它通俗又

    最新国税党建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篇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启迪。

    最新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怎结束语(汇总20篇)

    述职报告可以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决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不知不觉,在护理的工作岗位上,

    热门初到医院工作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检视和总结。小编精选了一些别人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本人在院长的正确领导下,严格遵守执行院

    2023年燕子的读后感受大全(20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读完一本书籍后,根据书中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悟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性的笔记或小作文。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

    专业创业辅导心得体会(汇总19篇)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而在于感受和珍惜每一天的快乐。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直播

    优质护士新生儿重症工作总结范文(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是从不同行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充分体现了个人工作经

    最热七年级生物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或某个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写作

    实用募捐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