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QJ墨客论语教学心得体会(优秀9篇)

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学习的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感谢各位前辈分享的宝贵实习心得,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一部古代教育学,中心思想是教育广大学子达到“仁、义、礼、智、信”。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教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论语》是一部古代教育学,中心思想是教育广大学子达到“仁、义、礼、智、信”。其中有些论述对怎样做好教师也有很大的教义。比如:

一、教师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教师要庄重严肃,否则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学生学东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离,和学生没大没小,无话不说,虽然一时受到学生的亲近,时间一长,学生就对他失去应有的敬畏,把他的话也视为儿戏,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认真的教态,学生就不敢轻视,老师对于自己的每项指令都说一不二,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念头,执行力会大大提高。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孔子是老师的鼻祖,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而温和,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这给我们做老师的形象上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不是一味的凶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团和气,而是一位长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学态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樊迟请教孔子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这要比有些老师,不懂装懂,生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学生好。老师严谨的态度,给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榜样,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见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渐。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也可以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自己灵敏又好学,还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教师,要有旺盛的学习欲望,善于从自己的周围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别人的错误,也值得自己引以为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作为老师要教育学生,要不唯书、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认识正确,可以向老师直面提出,老师也要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学生,不必唯我独尊。

三、教育方针

子曰:“有教无类。”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学费,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老师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孔子的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细想品德,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对事业、对长者、对朋友忠诚的态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特别聪明和特别智力低下的学生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习语数外、数理化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该学其他的专业。现在很多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成绩时,总是拿班里培养出了多少大学生,竞赛时有多少人获奖作为自己炫耀的业绩,其实这里面有老师的成分,但与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贪天下之功为己有。在教学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适时疏导,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们先在的教育,老师代办的较多,在课堂上还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学生问题时,不让学生思考,而是把解题过程给学生和盘托出。还有些老师,唯恐学生不会,把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比对。还有些老师在不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给学生对答案,等等。这都有悖于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六、学风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学习中要多做少说,勤于行动。培养学生一种务实的学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是一种交互性活动,不但要灵敏好学,还要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重要的知识点要认真识记,默默背诵,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若有余力,则以学文。要不耻下问,还要诲人不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说: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保持谦逊的学风,只要别人做得好,就要认真向他学习,直到自己掌握为止。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意思说:有错误不改,是真正的错误。很多学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对错误不重视,以后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以上是对《论语》中的部分论述的理解,错误和偏颇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优秀教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吧。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传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应该经常考虑“人为什么活着?”,然后明白“人是为追求幸福活着”。如果此生注定不幸,而又有一种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会拒绝出生。笔者认为,《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段话就讲什么是幸福。而且对于教师的幸福观启示尤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有三种幸福:学习的幸福,朋友讲习的幸福,心胸开阔的幸福。在这三种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学习的幸福,因为它在生命成长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笔者读论语的第一句话,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学习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习,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对学习型人生的向往,告诉我们学习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生命成长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物主给了我们什么,二是我们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谓命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互动的结果。先天条件是不能选择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们要尊重它,因为它是后天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决定着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认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知命”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尊重事实,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给自己的发展科学定位。这是科学发展观。“知命”才会“安命”,“安命”的人会把人生的宝贵精力从怨天尤人中解放出来,从而专心致志谋发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气定神闲,所以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桑兰坐在轮椅上笑对人生。安命之后,一个人才能积极从现有起点出发,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担今天所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是生命状态中不仅包括不能改变的现实,还包括可以改变的元素。对于这些元素,应尽到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感谢造物主,他只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给了人类自己。因此,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要忘了造物主还给了我们一半的生命自主权,因此一个人永远都不可消沉。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也别忘了,人不可能无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须量力而为。所谓成长,专指对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发展。而充分发展唯一手段就是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汉语中学习这个词的词源。这句话首先告诉我们学习是“学而时习之”,然后告诉我们学习是是快乐的事情。可是今天很多中国的学习者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这跟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误读关系极大。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把它翻译成“学习完了之后及时温习、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么翻译的。那时感到很奇怪:学习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有什么可乐的?问同桌“你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很快乐吗?”他说“我从来不复习”,我笑了,难怪他学习不好!如果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是很快乐的事情,那么中国还会有学不好的学生吗?尤其是还会有厌学的学生吗?因此,那时觉得孔子很浅,说的话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孔子被现代人误读了。我们怎么能把“学而时习之”中那个“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呢!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习的本意是小鸟学飞,小鸟学飞得一遍一遍地练,因此习的本意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这样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吗?学完了之后就时不时地把自己学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学习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的事情,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原来《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包含着我们中国哲学的一个伟大的命题“知行合一”!

这句话可以破解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很多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人格萎缩?因为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社会实践严重地脱节。学习应是学而时习之,结果成了学而不习,成了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只备考试之需,学习者意识不到考试之外它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学起来索然寡味,学习就成了只有硬着头皮才能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习不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只是为了考试,因此,在考试之前还有动力,考试之后,动力全无。学习与生命成长脱节,这正是中国人感觉到学习是苦差事,而外国人不以学习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国很多的教师都不喜欢学习。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课程和培训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殆,没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学生。很多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书一概不看,几年不读一本正经书,看书看的都是《女友》、《故事会》、市井小说一类的东西。学生课代表给老师往办公室里抱作业,总是看到老师在打无聊的网络游戏。“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如此,学生怎么能在学习方面欢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样,有其师,必有其学生。老师怎么能给学生发挥这种教师影响呢!因此,老师不学习就是误人子弟。

笔者因为在河南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教学效果好的缘故,因此,经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教师进修校邀请,给中小学教师讲学,深感中小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很多中小学教师不学习。为什么?学习观不端正。把学习仅仅与狭窄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只要不考试,就不学习。把学习仅仅理解为学,而不把学到的东西想办法用于生活、工作,结果生活、工作无起色,也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今天学《论语》,目的就是重树正确的学习观。《论语》中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学习,我快乐;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该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人生快乐、幸福的源泉;学习使我们青春常在。

因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对亲爱的同行们谈谈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想当一个好老师,尤其是想当一个拥有快乐心情从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师,此生必须与学习相半。在古代,秀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不老药,让我们将来免得老年痴呆症;书中自有金钥匙,让我们一生更理性;书中自有好朋友,让我们一生不感孤寂;书中自有好气质,让我们超群绝俗。”教师只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不管他长得是否漂亮帅气,站在讲台上,就会光彩照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站在讲台上就显得比一般人更美丽的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与老师孔子闲聊,子路说,老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如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我会先正名。子路表示惊讶,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请老师指教。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1]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婪,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2]。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给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一致,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于丹谈论语心得》一书讲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虽然社会上褒贬不一,但批评大多是学术上的,我觉得于丹说《论语》,给我很大启发。他围绕各样的心态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讲了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使我受益菲浅。

一、怎样面对遗憾

故事一:一个小女孩曾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妈妈应牙病引发心脏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请来牙医。正当医生准备手术时,她却死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无论是谁总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然后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为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结果不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长期耳鸣。

读了这本书,豁然开朗,今后我要

1、接受这个事实。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课用具,少说话。

4、多学习,多动脑,提高自身竞争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钟。

6、多锻炼。

生活中要多运用90/10法则,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内心就会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会得。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师益友间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离不开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为人要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为人诚恳,诚实,还要见闻广博。我想这与其说是交友之道,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只有做这样的自我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不正直,诚实,对别人无所帮助,只考虑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别人的甚多。给予别人的甚少,别人是不愿与你为伍的。更谈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事可以但决不会长久。要交上好的朋友还要有辨别能力,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则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讨你高兴以便获得个人私利。对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久而久之使人飘飘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当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赞同你、支持你,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中伤,甚至咒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别后是鬼。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时悔之晚以。对这种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应该揭开其伪善的面目使其昭示无处容身。

“变佞”之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谈。巧舌如置却不学无术脯内空空。我们能做到对其了解。敬而远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不是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难时能给你帮助,但不求回报。快乐能与你分享。痛苦时又能与你分担;犹豫时能帮你选择。冲动时又能及时制止;得意时能给你忠告。失意却不会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时能给你坚强,委屈时能给你安慰。苦闷时能为你排解。寂寞时能听你倾诉,烦恼时能为你开导,迷惑时能为你指点,失误时又能直言规劝。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识是一件幸事,会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使你得到一种心灵快乐。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如: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读一遍,就会有心的感悟,今后在与大家分享!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学习从四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

总结一下,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的毛病习气作斗争的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比如懒惰、贪吃贪睡等,老师说,君子见得思义,不占别人便宜,即使是随手可得,也决不沾染。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当后不再造,作一个安分守己、精进好学的人。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更富裕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无私奉献和精神追求。那为何老师们现在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呢?我想这就和于丹老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有关。如果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周围那些拥有香车豪宅和巨额存款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就能够每天从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从孩子的一声老师好,从家长的一句老师谢谢你,从若干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还记得你的生日并送来祝福等许多细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乐并不属于有钱人,而属于心灵富足的人。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人们喜爱品茶,在茶的面前,就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快乐的本性犹如茶平和。茶的确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茶道讲求的是要让人身心愉悦,这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不谋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以平和的性情待人处事,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老师师德修养并不一定有问题,他是没有达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控制自己。一个教师只有性情变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样,与各种性格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其实,教师面对问题学生老想发脾气,这样做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害无益,对于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用平和的心态创造教育的快乐。

论语教学心得体会篇九

听了黄部长关于论语的讲解后,真是受益匪浅,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黄部长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

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

他还说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论语心得教师体会(汇总17篇)

    读书心得能够让我们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论语心得教

    最新希望越来越好的唯美句子 希望越来越好的文案句子(实用7篇)

    意见建议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观察,是对现状的一种改良方案。本文收集了一些成功求职者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希望越来越好的唯美句子篇一2.

    最新春节祝福语摘录(大全9篇)

    每项岗位职责都有一定的职责权利边界,需要员工自觉守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问题的意见建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对大家提供启示和帮助,促使我

    2023年大学建筑专业在校生自我鉴定(汇总8篇)

    提出意见建议要言之有物,表达清晰明了,不仅能够让别人理解我们的观点,还能够让他们认同并采纳我们的建议。做一个自我介绍时,你可以参考以下例句,让自己的介绍更有吸引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大全12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是一些自我总结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与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总结篇一**年,

    文化建设宣传标语 企业文化宣传标语(汇总17篇)

    意见建议是对某一问题或事物提出的个人观点和建议,可以帮助改进和完善。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而不是被动接受。接下来是一些常见岗位职责的实例

    宣传标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宣传标语(优秀17篇)

    在提出意见建议时,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引起关注和改进。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宣传标语文化教育篇一1、精雕细刻出精品

    最新收到女儿祝福的心情说说(实用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自我介绍是一个人展示自己形象和个性的机会,所以要注意在言辞和举止上都保持得体和大

    2023年没有祝福的生日说说心情(精选12篇)

    岗位职责的明确可以避免工作冲突和责任模糊。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岗位职责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没有祝福的生日说说心情篇一两口子

    2023年清明节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稿(优质14篇)

    即兴是指即时创作,没有预先准备的文字或表演。以下是一些比赛中的优胜秘诀和成功经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清明节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