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

时间:2023-12-27 作者:琴心月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一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思维拓展】。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牛刀小试】。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自我评价】。

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二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三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五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

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六

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新知教学)。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xx问题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xx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识与郡县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这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中,哪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从这套制度对当时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讨论回答,并说明今天我国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用。

6.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5.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资料。生互相补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等。

6.为什么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7.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会是怎样一种社会状况?生:畅所欲言,思想活跃。

8.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归纳: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过渡: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强思想控制。

4.“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样?

生答师补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许多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

师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

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

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生:畅所欲言,归纳长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灵渠。

6.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

生答师补充:灵渠的开凿对桂林有着重大意义,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意识。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

生:展示有关秦朝疆域的口诀或示意图的小制作。

(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七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希特勒与纳粹党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二、二六兵变,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七大”,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和发展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史料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而演变的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英法美的绥靖政策是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两国反法西斯失败的主要原因。

重点和难点重点: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犹狂潮难点: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讲授新课一、纳粹政权的建立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的严重局面。利用这样的条件,墨索里尼在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墨索里尼加紧了世界范围的武力扩张。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代下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威斯计划后大量流入德国的英、美资本。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美抽走大量资本,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德国成为首批牺牲者而很快卷入危机。另外,由于德国是战败国,既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思考《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又乘机向对他夺取政权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垄断资产阶级靠拢。对于政权武装力量的支柱——国防军,希特勒也极尽争取拉拢之能事,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二、反犹狂潮。

德国法西斯政权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最后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爱因斯坦)。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1931年经济危机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日本政府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同时,无论是经营电力、化学、飞机等行业的新财阀,还是生产钢铁、煤炭和造船的老财阀,都更加依靠国家政权和军事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与军事有关的新工业新产品,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四、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在扩张过程中,三国相互勾结,相互承认掠夺的成果,于1937年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八

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新知教学)。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xx问题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xx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识与郡县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这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中,哪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从这套制度对当时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讨论回答,并说明今天我国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用。

6.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5.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资料。生互相补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等。

6.为什么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7.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会是怎样一种社会状况?生:畅所欲言,思想活跃。

8.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归纳: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过渡: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强思想控制。

4.“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样?

生答师补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许多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

师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

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

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生:畅所欲言,归纳长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灵渠。

6.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

生答师补充:灵渠的开凿对桂林有着重大意义,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意识。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

生:展示有关秦朝疆域的口诀或示意图的小制作。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九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二

能力目标综合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等。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学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等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导学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没有解决的问题。

3、整理导学案,记忆重点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并解答下列问题,解答的同时要划在课本上,并尽量记住。)。

1、战争后,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___________,这些人被称为___________。

6、标志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2、结合现实,谈谈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

上课前要提前预习好历史知识,上课时要仔细听历史老师讲课。历史课结束后要仔细复习。

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高考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四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五

基础知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的措施,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战争。

思想认识:

通过对法国__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步入深入事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等的功过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法国__爆发的原因.教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碍,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政府财政危机等方面说明法国的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必然爆发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法国革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了解法国__爆发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及其评价.

2.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__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__的成果,尤其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经济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拼死抵抗,甚至勾结外来势力反扑。在这种力量对比下,资产阶级需要更强有力的人物通过强权来维护其统治,军事__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至于谁充当了这个角色则是偶然现象。

重点突破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解决。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这样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提示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四个方面思考。适当降低难度,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典型代表放在工场手工业这个大环境中去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某种力量的严重阻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或外来势力的压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难点突破方案:。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当今大综合的形势下。使学生把历史史实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结合法国__后,法国的国内外环境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18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法国__爆发的原因是重点。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的头像。拿破仑在军事和政治上暂露头角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请问: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如下:

1.经济上,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但受到阻碍。

2.首先是思想上,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

3.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4.波旁王朝统治腐朽,财政出现危机。

资产阶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在革命中充当了,而工人、农民、市民等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总之,专制制度在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等方面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陷入绝境,__的爆发成为必然。

二、__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3.《人权宣言》的颁布。

颁布《人权宣言》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重要贡献。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出现在《人权宣言》中,说明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这些主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维护人权。从反封建角度讲,《人权宣言》有进步性。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权宣言》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建立共和国和处死路易十六。

请大家从土地政策、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和军事措施四个方面考虑。

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是国民公会。雅各宾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请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和第91页的相关部分。雅各宾派的措施稳定了秩序,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土地,打退了外来干涉。是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潮。当然雅各宾派某些过激的措施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罗伯斯比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的统治结束。在这之后,人们希望看到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局势依然动荡。历史给了拿破仑机遇。

三、拿破仑帝国。

1.政变夺权1799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师:拿破仑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大家说说资产阶级为什么会选中拿破仑?(提示同学:此时资产阶级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资产阶级要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击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拿破仑恰恰具备了这些。

1799年11月,在大资产阶级资助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担任过第一执政官,终身执政官,1804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加冕》图片)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拿破仑对内措施的作用之一就是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如《民法典》,拿破仑自己为之骄傲:"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作用之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养人才,为竞争提供法律规范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

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伦在俄国惨败,之后在反法同盟的步步进逼下,法军节节败退,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巩固小结】。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巴黎人民的推动下,革命走向深入。即便在雅各宾派专政结束后,拿破仑运用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__的成果。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六

1、掌握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实质及表现。

2、分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展示的这两幅图片,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又有一片愁云笼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头。请看,这是当时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话语:

(课件展示)。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教师引导)这两位人物一位是美国的总统,一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第七单元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件展示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及苏联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美)社会主义阵营(苏)。

政治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军事。

(二)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帮助西欧和土耳其度过难关。因此,丘吉尔称此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可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这种政策以何事件为开始标志?

4)材料二中所说的“此计划”是指什么计划,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这是什么组织的规定?此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及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冷战政策的含义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可谓一箭双雕。)。

[二]两极格局的对峙。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繁荣、苏联改革失败)。

第二阶段:70年代,_____处于优势(占领阿富汗),美国转攻为守(越南战争,美国由于石油价格问题,导致出现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80年代,两国实行相对____战略。(美国债务加重,苏联改革失败)。

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三个阶段美苏互有攻守,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所变化,下面请前三组的同学面对面两人一组,北边的同学是美国的代表,南边的同学是苏联的代表,第四、五小组的同学是中国的代表,请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来展示两国争霸的特点,我请咱们的小记者随机进行采访,看各位对两国对外政策产生的变化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第一阶段。

(学生表现出美国掰过苏联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苏联方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二阶段。

(学生表现出相反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国方面:

(向美国总统尼克松)。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三阶段。

(学生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苏两国方面:

(向苏联民众)。

(学生回答)。

(向美国民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两极格局结束。

小记者现场采访。

(向中国民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争霸此消彼长。

(中国民众1)你认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2)你认为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3)你认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中国民众4)面对全球的这种形势,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了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苏竞争,归要结底是实力的竞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通用17篇)篇十七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自学——问题——讨论”

2课时。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作业: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班务工作计划书大全(20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和衡量自己的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份实用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包含了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等要素,希望能

    简单门面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文(20篇)

    租赁合同对租赁物的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了双方的合作与配合。希望这些租赁合同的范例和指南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租房愉快、顺利签约。。一、场地租赁情况。

    师德工作计划优选(热门16篇)

    师德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名人名言,它们都展现了伟大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_中

    春节开学安全工作计划(汇总24篇)

    执行安全工作计划,可以有效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并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安全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校团委和中

    在外企面试时的自我介绍(精选22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社交礼仪,能够让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更加自信和舒适。在下方你可以找到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样本,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2f、面试时自我介绍内容应强调应

    员工辞职申请书辞职信范文(20篇)

    一份恰当的辞职申请书不仅可以向上级传达我们的决心和理由,也能给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加分。以下是一些辞职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能给您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

    班务工作计划与目标范文(12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一个动态的文档,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工作计划,适应工作变化的需要。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范文,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导

    三分钟英语面试自我介绍(精选20篇)

    在不同场合下,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我介绍的内容和风格,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以下是一些创意独特的自我介绍样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创作灵感。不少面试者总想给评委

    贫困家庭材料认定申请书(汇总20篇)

    贫困申请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帮助,以改善当前的困境情况。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贫困申请书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学生通过申请得到改变的可能性。我家有四口人:爸

    品管圈开展情况总结(汇总18篇)

    情况汇报是向上级或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汇报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提供信息、解决问题和推动决策。我想我们需要做一次情况汇报了吧。以下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