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MJ笔神

范文范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实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一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

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二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三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的主体,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进步,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完成职业使命。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途径。

青年教师需要发展,这不但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谋求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而且,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建设。青年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来谋求发展。笔者对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谈谈几点认识。

一、做好个人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这点很重要,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的三、五年内的职业成就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会决定他以后的发展状态和水平。所以,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朝着目标踏踏实实地努力,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青年教师从业、从教时间不长,对职业规划、个人规划都没有概念,其实这时是很需要有经验的导师为他指点的,所以青年教师要请求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对自己进行考查、评估,分析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现在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以后会什么样”,在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帮助下规划好1~5年内的专业发展轨道。在规划期内可以通过这么一些途径充实自己。

(1)青年教师寻求一个短期的发展目标,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如申请参加“一对一”、“帮传带”等传统活动,参加教学小团队、科研小团队等,充分争取得到老教师们的帮助,获得自身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2)年青教师要“找任务”,即主动承担各种教学任务,承担科研项目,落实任务指标,甚至“任务合同化”,把自己置于一种较大的压力之中,有压力才有动力,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尽力去完成指派的任务,增加自己的责任感,能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基础、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所反思、获益,从而会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或适合的发展方向,那自己就是得到发展了;但是所接的任务必须适可而止,不能太重太杂,不能让自己疲于应付,不知所措,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完成任务,还生就了厌恶、恐惧的情绪,造成心理失衡,反而就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3)青年教师要发展,还要敢于“要位子”、“抢位子”,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任某个职位,而是要在领导的允许和支持下,敢于说话,参与建设、决策,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合适自己的空间,这样可以发挥主人翁精神,调动工作积极性,激活工作动力,获得完成自己的任务所需的资源;青年教师要争取多参加各种国内外研讨班、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全面发展。青年教师的发展要争取达到“一年入门,两年成材,三年骨干”的成效,这样不但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储备,有利于高职院校保持充足的发展的活力。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但深谙教育理论、有着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很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就是“双证书”、“双职称”,如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各种行业资格证;既有讲师、教授等职称,又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的职称。其实,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其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为“双师型”人才最为合理,这也势必是最终的趋势,因为高职教育突出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这就要求其从教人员本身具备“双素质”、“双师型”。青年教师要成为“双师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

(1)申请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如同毕业生走出校门一样,青年教师也走出去,投身专业实践,感同身受,一方面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实践能力。当挂职锻炼后重新回到校园执教的时候,必定对高职教育有着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教学会带着更强烈更准确的实践目的,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必定有更大的说服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更能拉近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2)青年教师要争取在企事业兼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观念也不断在更新变化,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单靠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但教师的岗位就在校园里,如何才能将理论很好地联系实践呢?所以青年教师应该争取在企事业兼职,这样能够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技术更新,紧跟学科前沿,及时反馈在教学上。青年教师工作精力旺盛,完全有能力兼顾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不用过分担心其顾此失彼,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在企事业兼职的措施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自身发展都是利远大于弊的。

三、作为教师,授课能力是立足的根本。

虽然高职院校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是要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青年教师要刻苦钻研、潜心琢磨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以后的每一节课,多听课,不但要多听老教师、名教师的课,从中汲取宝贵的授课经验,也要听青年教师、新教师的课,这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青年教师自己授课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诸多不足;还要多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请别的教师给自己多提建议、意见,帮助自己提高授课水平。

四、注重学历学位提高和职称职位提高。

青年教师的发展要不断补充各种知识,除了平时阅读书籍获得外,更好的方法就是参加在职进修,这样一方面自己学习了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或学位。应该说,用人单位一直都是很注重人员的学历和学位高低的,而且在目前的各种社会制度下,高学历高学位始终要更占优势。随着学历学位的提高和工作量的积累,青年教师要及时在相应的年限内评定自己的职称,一方面是工作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可以承担更多适合自己的任务。同时,“教而优则仕”,注重在职位上的晋升,这不但是青年教师发展道路上实实在在的进步,还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创造更好更广阔的空间。

五、参加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一直都很重视产科研,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项目,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发表论文、获得成果,完成学院的科研任务,指导了理论教学,自己还能获益;而且参加或主持科研项目又能对青年教师评定职称、职务很有帮助,所以,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科研开发的兴趣,找到自己科研方面的长处,一方面要保障自己从事科研开发的精力和时间。青年教师应在完成校内教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再拓展参加企事业科研、工程项目,甚至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争取在科研开发领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是和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的,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不是单靠教师个人就能获得发展,也不是单靠高职院校这个集体就能发展,而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希望能探讨出更多的途径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建生.教师发展的校本路径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4).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四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生带来了很大就业压力。毕业生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生存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分析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五

在知识管理中,构建知识仓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模式。比如,在建立健全各类档案材料的过程中,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录入等环节正是知识的获取、整理和保存的过程,也就是构建知识仓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档案资料的新增与变更,即是知识管理中的更新与重组;在对档案信息经过不间断地更新和重组,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这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在被查阅和利用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构建高水准的知识仓库,人的创新精神和集体的智慧需要不断地加强,如果在知识采集和更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差错,都会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在构建现代化知识仓库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更需要在各级档案部门中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科学有序的工作氛围,唯如此,才能承担起构建知识仓库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强化传递知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知识管理活动包涵了以下几个内容:识别知识、产生(新)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其中传递知识是档案管理领域里最有价值的工作环节。据考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有局域网,但是,运用局域网传递知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大量有价值的纸质档案如何迅速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各种不同级别的档案如何做到适度保密而又能良性传递?这都是档案管理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构建知识仓库只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促进知识的传递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命脉,实践证明一个档案部门只有加速知识的传递,才能使本院校各部门获取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转化知识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一般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各类文献中的可识别的信息,比如图书、情报、档案等。其中档案管理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经验或观点,它属于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从而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此外,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如何使传统的纸质知识管理逐步过渡到电子知识管理的状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管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手写办公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无纸化办公,尤其在现代的知识管理数据库中,除了excel电子表格,还出现了各种管理软件。实践证明:电子文档的建立已成为当今档案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不仅便于传递,而且容易识别与读取,是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形式。

四、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追求知识应用的价值。

在档案管理整个工作过程中,其实都在为需要者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流的管理都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手段而已,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提取信息者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从而学习和利用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以便更快更好地使用信息并采取行动,而达到所期望的目的。企业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高校是为了不断提高教科研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知识管理的确都只是个手段,一个服务于多方面发展领域的阶梯。知识管理最终会对我们社会乃至全球的进步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走信息化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一所高职院校能否拥有一支专业化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否拥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系统?是否能为本院校各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及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信息?往往是决定一个高职院校能否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抓住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加速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创新知识产业链的过程中,在锤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的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更好地达到知识即档案材料的收集、传播、更新与再利用。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六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大力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突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重视和成果肯定,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魄力。大力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全面、实践技能较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决定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培养质量。

一、知识管理内涵及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成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知识管理在企业界应声而起,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即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分享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工具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类知识,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知识管理即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转化创新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国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迅速,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视野广阔、探索精神强,可塑性强,并积极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年龄较轻、资历不深,职业理想也不够成熟等,在职业发展和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首先,缺乏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套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重视教师的引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重视岗前培训而忽视在职培训提升。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类似,都有教师岗前培训,以便顺利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但是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普识课程,缺少高职自身特色,因此大多过于形式化,与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此外,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较为缺乏,缺少系统管理和长远规划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不太重视青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缺乏知识分享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激励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发展和专业成长。最后,青年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知识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现在大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到入职工作时有一半已经陈旧过时了。青年教师不应以现有的知识量为足,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或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管理。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其拥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管理有关理论,利用好学校知识这个大仓库,将知识管理融入到青年教师学习、科研和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

(一)转变理念,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积极促进高职青年教师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每一个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自由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用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二)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学校知识管理相关制度。

学校是个宝贵的知识大仓库,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机制、知识分享机制、知识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所有知识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并长久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重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中80%的比重是隐性知识,它包括教学、科研经验、诀窍、技能以及心智模式等,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学校不可忽视隐性知识的作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转化、保存甚至升华,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发挥知识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bbs、qq等等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化。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甚至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七

[摘要]职业院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在全国都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自身课堂实践来论述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途径。

1.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多数为初中毕业,由于农村地区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必须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只教他们专业技能,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辍学。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走上歧途,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职业道德习惯,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发展密不可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有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素质化,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他们在招聘技术工人时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国内一家公司招聘时,在笔试中就有:请问你所在原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答案,只有一个人早早交卷,最后只有这个人被录用。因为他的答案是:这涉及到原公司的商业机密,将其泄露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三星电子某部门主管曾表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以继续培养,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

语文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语文课文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树立正确教学观与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培养能力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

(2)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懂得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任,身为当今语文教师,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个人知识修养、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便可让它成为现实。

(1)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

在信息时代,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有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如文秘专业应强化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应强化财经类应用文写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学以致用。

(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拓展训练中,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开展课堂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说话”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细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即个人的心理面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细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凭借丰富想象所写下的光明世界,去感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可利用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奋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以及联想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素琼.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进行素质教育.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商玉芬.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国轻工教育,2004,(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八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代发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涂娟娟.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九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付菊,),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孙泽文,,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作为供应商的家庭的讨价还价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收益是影响极大的。高职院校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也就提升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双师素质”教师扩大了高职院校的“进货”范围。高职院校培养了足够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后,就可以按需要开设为了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各种实训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学院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一家庭让他们的子女报考这些院校。

其次,“双师素质”教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时,一个主要的渠道是招聘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的人员,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除了能把专业课上好之外.还能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背景为所在院校增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为学校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再者,“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求职和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相对于其他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对企业招聘、企业用人制度等都更熟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强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求职成功率更高,同时也就加强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三、“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购买商品时,往往都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通过压低价格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果顾客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在买卖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卖家(即企业)就会陷于被动,被逼让利而减少收益。对企业是如此,对高职院校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对于高校的“产品”――大学毕业生,“顾客”即用人单位具有了越来越大的挑选余地。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属于职业性质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更为挑剔,“顾客”具有极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一方面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得到了针对性的培训而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在“顾客”面前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势,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四、行业内现有同行间的竞争。

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15所,因此,高职院校同行之间存在无比激烈的竞争。竞争一般在师资、教学设施、价格、广告、服务等方面展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越演越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前面已经阐述,“双师素质”教师由于非常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和更具实操性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因而比竞争对手更能使“顾客”满意,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强大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些教师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一来可以从信息上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来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和应聘甚至就业的机会,从而使所在院校能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既能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规模,也能及时规避各种风险。

五、“替代品”的威胁。

波特指出,本来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互为替代的,所以在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竞争,这就是替代品的威胁。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是向企业基层提供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自然也会面临来自提供类似产品的替代品威胁。提供的类似“产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面通过参加社会技能培训提升了职业能力,从而可以与高职学生竞争。二是职业中专通过职业资格培训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来抢夺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三是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持续大量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些本来以掌握理论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学生也开始通过第二专业或职业资格考试等强化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为了尽快就业,他们降低身价来应聘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岗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造成威胁。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替代品的威胁:一是实施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挤压提供“替代品”学校的生存空间。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定向班”,在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上进行合理配置,减少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摩擦。二是提供更周到的和质量更高的服务降低“替代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三是通过实施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拉开与“替代品”之间的就业档次,减少“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潜在的进入者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上再分一杯羹,从而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在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最终导致现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与此类似,已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在位优势,但也照样会遭受来自社会其他力量办学的潜在进入威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因为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进入或不敢轻易进入:一是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光是师资的培养需要投入,而且“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所需的教学设施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二是降低了潜在进入者的预期收益。三是增加了潜在进入者的生存风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而使其投资回收期更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风险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起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庆文.特许经营发展加盟商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10(5).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6)。

[6]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一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每年新入职教师逐年增加,迫切需要丰富高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会计教师“双师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双师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指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责任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校企合作工作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专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会计教师在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普遍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学历结构偏低。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仍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甚至把产、学、研对立起来。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素质模型。

(一)“三能型”教师构架。“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1.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会计税法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能教会学生把会计知识学以致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实操练习。

2.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具备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二)“走出去+请进来”即高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跟班研讨等。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组织教师“企业顶岗”实训。积极将会计教师直接下派到企业,并在企业中安排实质性工作岗位,让实训教师变身为企业员工,让高职教师到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打实“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1.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思想,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资金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教学部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自主使用资金,同时,学校通过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依托“会计专业行业专家委员会”,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研讨,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同时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特色课程授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参与教学,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争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会计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二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张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创业机制、制定有力措施、通过课程体系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1]。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2]简单的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自如下几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二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即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具有经济运作素养,即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具有管理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狠抓教师培训。

1、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

2、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加强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由国家统筹与规划,教育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系列高职培训基地,对现有高职教师进行一系列的、集中的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要求,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学校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提供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

(二)建立创业机制。

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富起来。

(三)制定有力措施。

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管理与制度并举。

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广、专业要求复杂,管理难度明显大于其他教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不能有效的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双师型教师处于行为目标不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业绩大小一个样、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状态中,缺乏素质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可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来完成。有了完善的聘任制度后,还要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

2、独立考核。

对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要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本科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指挥棒下,实际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精力分散。因此,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3、侧重发展。

应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调查表明,“职业道德的拓展性”已成为人们选择工作单位时仅次于“薪水”的第二位考虑因素。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均处于较高层次,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更甚于一般员工,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一些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研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等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四)通过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本身即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4]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变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理念。要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其次,要组织教师对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明确,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当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科研。最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使教师队伍在总体上逐步满足“双师型”要求。

参考文献。

1、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6月版。

2、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期。

3、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二期。

4、余克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第九期。

5、唐林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与重构职业技术教育20第十期。

6、刘春华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成人教育,10。

8、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01,04。

9、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06-1-23。

[1]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第一期。

[2]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年6月版第261页。

[4]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06-1-23。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三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现已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注重于对政府职能的追问,及政府如何提供政策扶持。对校企合作如何落实合作效果,同时对政策导向予以审视考察不多,而推动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以及培育竞争性市场环境应是政策引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依赖;示范建设;校企合作。

1对校企合作成果的认可差异。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包括课程、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使培养的人才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人才培养符合职业人培养逻辑,课程教学理念跟上了时代需求,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内涵得到提升,教学资源得到更新,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方面均得到了积极促进。

从政府引导角度,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现阶段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变革。避免职业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翻版,同时也深化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征。对企业而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双证课程”的开发等;而以“订单班”为标志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则更偏重于企业角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双方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在企业人力需求上得到了满足。在保证实习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基础上,企业能驱动人才培养规格最大化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而言,由于有了更好的求职机会,通过适应工作需求的岗位知识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人的素养,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就业。这一多赢局面目前的尴尬在于,一方面学校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对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推动,另一方面企业依赖学校加强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适用”。同时学生依赖于学校完全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和预定的工作岗位提供。而政府则依赖于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框架中,保证双方达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一致。

这些矛盾因出发于不同的`利益追求,实际减弱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在教学目标上,培养“适用”人才,还是“有用”人才存在争议;在就业竞争力上,学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的规格,与高学历人才存在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追求上,岗位适应性与廉价劳动力存在矛盾;在政府引导层面,无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规格乃至企业需求都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决定的。

2如何理解政府角色。

政府引导始终与其职能定位相关,政府的职能应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同时拥有民主和透明的决策程序。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启动的示范建设计划尽管起到了高职改革的积极作用,但在政策发布上,作为政府引导的政策毕竟不同于由高职院校自发而形成的需求,对此,“外源性的政策借鉴在执行中应保持政策变迁时必要的内部连贯性和继承性,重视对政策学习借鉴中的动机与实效进行评估监控,防患政策执行中目标与中心任务的偏离现象”。

有论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间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规则资源等多个方面,最后显示“目前,学校所能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央的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企业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财政和税收优惠基本没有”。

缺少对社会当前人力资源需求现状的分析,进行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往往意味着在政府引导下的从众行为,尽管“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下降,教学成本提高”,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主管部门毕竟是政府而不是社会或者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惩罚机制未建立以前,深层合作的利益驱动往往还是依靠政府的资金及倾向性政策引导。

3校企合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与在政策层面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同。以示范建设为例,通过中央财政出资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建设,由于从中央到地方两级拨款,对高职院校以项目管理为手段进行约束,管理内容具化为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对示范建设的验收可以简单地从建设方案到任务书,逐项进行核对,而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则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

以骨干高职建设为例,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要求是“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高职院校主体的多元化作为校企合作改革的初衷,必然存在责、权、利的分配。按照严格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替代市场的作用,而在于增进市场的作用,也就是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示范建设作为项目,由(政府)投资,学院自筹、社会捐助等形式,含有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的初衷。而从企业角度审视,在课程设置上,贴近岗位工作内容的教学内容改革,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师傅带学徒的企业培训模式;在教师使用上,缺少企业灵活的薪酬奖励制度,而受高等教育职称、课酬标准限制,以有限教学资源从事企业高昂的员工培训工作;在实习实训设备使用上,生产性实训的原材料损耗和产品利润对比上缺乏企业追求利润这一自主目标的约束。体现在校企合作中,正是这些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只要政策保证这些做法有助于人才培养,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就能成为校企双方自发的行为。

目前对政府引导的依赖和观望,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都认为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收、奖励方面给予支持,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意见》(中办发15号)中提出“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正是希望改变高职院校“一相情愿”合作的尴尬,但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政策本身的笼统和不具备强制力,因此只是政策摆设,而没有形成政策推动力。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来讲,政府有替代市场的嫌疑。当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为不同院校在办学竞争市场上的重要筹码的时候,政府政策的引导才是正确而有力的。而这一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正是政策缺位的地方。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四

旅游管理专业依教育部新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才从工商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自成学科体系,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明晰。后旅游法时代,旅游市场的的划分越来越细,本科毕业时一般除要求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外,还应能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的实践技能。大学教育的趋势和模式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很多本科院校纷纷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热门专业,市场的导向性促使在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率先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应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双证代替双师。对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有部分本科院校,参照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本科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位,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幽静,学术氛围较浓,教师考证的通过率很高,“双证型”的数量很快会达到一定的比例。表现为以“双证型”教师代替“双师型”。但持证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有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主体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违背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初衷。教师认识偏差。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在我国开设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教师多从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转变而来,长期从事教学并无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高校教师大多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很少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从事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是通过媒介完成。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教师对“双师型”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从而漠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的需求导向,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学校缺乏激励。本科学校的考核和评定一般以论文、课题、教学工作量为依据,部分已经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薪酬如同“鸡肋”,大多数教师觉得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完成著作等硬性指标,也不愿意进入企业从事旅游实践。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严格的双师认证制度,在企业的年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为期限,实践能力提高为考核重要标准。同时,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教师的认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校企合作提供平台。要培养出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密切接触。学校利用教师培训经费、科研经费,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年有组织有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教师既可开展研究项目,也可提高实践能力,还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挂职互帮提高能力。学校应提供突途径和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挂职,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如为中青年教师集中排课,空出更多的时间接受企业培训。对挂职的效果,以调研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考核,确保挂职起到相应的成果。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了解旅游市场,也了解单位用人的需求,学校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学校挂职,成为名誉教授,举办论坛、讲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同时可实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其他专业人员与教师结对互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可穿插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企业的思维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结对互帮的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可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并可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指导学生。挂职互帮即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制度,是专业教育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五

前几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加上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导致大批应往届毕业生沉淀,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对用人单位而言,过剩的人才市场给了他们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对于用人的标准也就节节攀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侧重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人品质。

首要的是责任心要强,所谓责任心,就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心系工作,诚实可靠,不轻易毁约;再就是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仪表整齐,言语礼貌,待人热情等;另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

2.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才华的体现,用人单位往往都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便能迅速容人陌生的集休,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

3.注重挫折承受能力。

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挫折能够使人得到锻炼,压力能够使人成长,一个在危机中能够顶住压力,从容不迫的处理问题的员工必定能给企业创造财富,而这部分人才也是企业重视并将会重点培养的。

4.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课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面临这样和那样的挑战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毕业生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结合新环境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1.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各高职院校都有《学生管理手册》,其中不乏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明显缺少明确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模糊,对于工作流程、工作规则等都只停留在实训课上老师的简单要求和实训室里的操作守则,学校缺少有目的的.、系统的培养。

2.教学方式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接受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进行合作,但是却没有形成规模化,大多数学生由于专业限制还是没有机会在就业前接受职业化熏陶,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校求学,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任务义不容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进行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并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来认识专业的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在竞技中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加深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下社会、到基层、求锻炼、深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理解。

2.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从校外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育人的根本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慎独修养、为人诚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品格;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胸豁达开朗、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4.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配备上都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而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例如,选修课设置就应该多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科目,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相应职业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毕业前就掌握未来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同时要注重师资的调整,引进“双师”人才,让企业技师来校讲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的捷径。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保证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职业活动等领域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5.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按照思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就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来说,由一定的职业品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职业品德行为,必须经过职业品德情感、职业品德意志这两个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促媒作用才能实现。品德是由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职业品德不是孤立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堆积,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另一要素的变化。因此,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培养优秀人格的过程中,应同时强调大学生职业行为养成认识上的笃信、养成感情上的陶冶、养成意志上的锻炼和养成行为上的践履。德育工作者也应考虑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如何符合品德的心理形成过程规律和结构的构成,使学生情理一致、言行一致,使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行之有效。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六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2.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专业17篇)篇十七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本质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是关乎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在考核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校企合作;高职。

0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1]。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绩效较容易考核认定,对于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正处于探索阶段。

1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校企双方合作工作的开展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职院校,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事业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在目前学校以工作结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原则驱动下,教师为了校企合作工作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的绩效考核中经常无法被认定,从而削弱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动力。

1.2考核内容多样化。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训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进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等类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含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接收企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设备资源,进行产品外加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校企共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校企合作工作是一条线,这条线穿起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学、人事(教师培训)、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工作是一个系统,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考核和认定,难度可想而知。

1.3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看能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对量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校企合作项目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对大部分项目难以量化考核,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考评打分。在定性的考核时,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1.4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属于开拓型的工作,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基于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形式和层次,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合作项目,究竟这些合作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来佐证,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在整体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对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校企之间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这部分绩效对于教师个人的影响不大,相应的对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和认定就更加不重视。

2.1考核目的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将其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和满足培训的需求。校企合作工作费时费力,短时间内往往难以看到成效,需要参与方的持续投入,对这类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就不能仅仅看短期的成果[3]。

2.2考核标准不科学。

目前从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交材料,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来集中判定的方式,仅仅考核材料的数量,为了量化而量化,对材料所反映的工作的内涵,基本没有进行考核和甄别。因此这样的考核方法缺少公正性、考核标准也不科学、针对性也不强。

2.3考核程序不规范。

考核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绩效考核程序缺少稳定性,随意改变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教师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也是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结束后不及时分析和反馈考核结果数据,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因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3.1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明确校企合作绩效考核的目的,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3.2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4]。例如:把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看作一个大系统,根据工作开展的流程,设置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按该级指标所属工作的特点设置相应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可以按照该级工作的全流程,也可以仅设置主要工作为考核指标。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可以酌情设置3级指标,以开展更细化的考核。每个末级指标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赋予具体的量化分值和权重值,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总积分,并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实际情况。

3.3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流程。

考核关乎教师的个人利益,在依法治校的要求下,制定科学的考核流程,可以保障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的权益。高职院校应在每学年初,由学院与教师共同制定该年度的个人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计划;学年工作开展时,学院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学年末进行绩效考核,待结果出来后,要由参与绩效考核的部门领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反馈交流,听取教师个人意见,使考核结果更“人性化”,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孔繁正,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颜彩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丁玉萍.浅析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47.

作者:芈隽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

    树和草不一样教案(热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教学任务和作业,以及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读城南旧事有感读城南旧事有感(实用14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作者才华和思维深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天上的星星:星星在天上闪烁,它们就像是上天给我们的小小的祝福。《城南旧事》这本书

    五年级难忘的春节范文(21篇)

    每年的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每个人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共度这个特殊的时刻。春节是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节的笑话和趣图,让我们一起笑一笑吧。

    新媒体编辑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9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工作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请大家阅读以下月工作总结范文,查找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编辑部年终工作总结公司企业内

    二年级母亲节感恩(实用16篇)

    感恩是一种责任,让我们回报社会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后,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关于感恩的文章,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是她—妈妈。当我们学习不好的时候

    劳动标准合同(实用20篇)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电话、电报挂号、电传)。乙方:中国____________公司。法定地址:____________(电话、电报挂号、电传)。

    幼儿园经济困难申请书(汇总18篇)

    编写申请书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行文流畅、态度诚恳等要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你们好!我是班的学生,来

    那一低头的温柔(优秀14篇)

    优秀作文是对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它可以展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观察力。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小学语文论文改革评估方法(优质15篇)

    优秀作文通过精炼的文字,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他们的共鸣。这些是一些获得优秀作文奖项的作品,通过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

    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通用18篇)

    活动总结是我们对活动整个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多个实际活动的总结范文,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借鉴。根据〔xx〕9号文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