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一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二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1周2、12~2、18。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三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和田市十小语文组2017.10.27。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理解“悲戚”的深意。

一课时。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品味鉴赏。

(一)诵读感知。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戚。

2、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

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四、课堂小结:

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板书设计。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思想内容。

3、羁旅、离别之悲,

4、孤苦之悲。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理解“奇异”这个词,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设计举行科技博览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这堂课要举行科技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要向参观的人们介绍这种奇异的激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激光。同学们,你们愿意当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吗?”语文课上要开“博览会”,学生们会觉得很新鲜,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

二、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一)学习“最亮的光”

提出学习要求:

1指名朗读“最亮的光”这一部分,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再读这两段话,弄懂不理解的字词,例如“特别”“散射”“集中”的意思。在文章中理解词语,感知词语的含义,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利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激光与其他的光的区别。

3、想一想激光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最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再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子。特别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一部分可以采取一边读一边划出一边写的形式,让学生自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再读课文,加深对激光的认识。出示句子,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结合生活体验,抓住“目眩”这个词让学生理解,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最亮时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变成自己的理解,准备在博览会上讲解。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激光在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1、请同学们总结刚才的学法,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两部分。

2、学生自学。

3 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激光可以“切割几毫米厚的钢板,”还可以“在钻石上打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再带着体会去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举行科技博览会。

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以演定教。”即课前导入时设计的科技博览会的小讲解员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这篇说明文介绍给大家,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讲解,我随机穿插提问学生遗漏疏忽之处,随机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从特点和用途两方面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文中介绍激光特点时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同时训练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充实文本。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知道激光有哪些用途”?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课件总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总结全文,激发学生情感,

今天,我们的博览会开得很成功,通过讲解员的耐心讲解,我们终于知道了激光确实是“奇异”的光。并且从大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也了解了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又进一步学习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 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会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成为行家里手,传出佳音、创出辉煌。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九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郑宏磊。

【说明】。

我校目前所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及其影响。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节课从“一战”的背景、目的、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20世纪的战争发展到新阶段,它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本节内容主要透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的历史真谛,即为了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而大战。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弥漫于欧洲的狭隘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通过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去理解“一战”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影响,而且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等正义感的前提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是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就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例题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战争中的某次战役或某个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大战的性质;整体把握战争过程和结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证问题能力;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前面学习的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下,理解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生自主探究知识。

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图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提问一:你知道画面中的“项庄”和“沛公”指哪两个国家吗?(回答:“项庄”指德国,“沛公”指英国。)提问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的时候就确立了世界霸权,那时德国还四分五裂,长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那统一后不久德国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具有了怎样的力量从而敢公然挑衅?挑衅的结果怎样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幻灯片打出本节课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一张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是连续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出教学目标)。

教师作简要说明后:“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与这样的目的来学习“一战”。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注意两个区分: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而且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而且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定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是我们从传统教学中应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教与学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故此失彼,而应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一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课件。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二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社会规范准则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中考高考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实施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教学目标”逐渐向“多重教学目标”转变,既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要适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需要。

一、问题意识与觉悟。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不明:为了讲课而讲课,为了纪律而管人,甚至教材的作者也不明确。讲教材,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切实际,偏离大纲;毕业班制做习题对答案,无目的。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考试的变革:学在课内,考在课外,命题指向。

教改是实现学校可持续。

第一文库网。

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学校超常规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不改革,学校就没有后劲就没有希望;对教师而言,不改革,教学方法就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变化从而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难以提高。教育方针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实施课程改革与认领改革任务的觉悟(目标教学法的含义)。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教学法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寻求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其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解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的拟定教学目标。

1、目标的来源: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

2、目标的确定、描述与表达。知识层:了解(辨认、知道、复述)理解(描述特征、区别与联系)掌握(迁移、运用)灵活运用(选择、判断、用目标要求的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综合运用)。非知识层:感受、经历和体验。目标的制定:不同的学生智力类型、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爱好,全面、科学、分层次制定目标。

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逐步接近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在目标的驱动下,思索一系列核心问题:对于目标而言,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那条路是捷径?用什么方法最凑效?例子: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及其载体。不可忽略的环节是反馈和矫正。杨思的经验,杜朗口无不体现重视这样的环节。

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矫正深化达成目标等几个阶段。

目标教学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强化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质量和素质培养,能够大面积。

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在科学的教育制度下,他们将以现代人的素质去接受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五、目标教学法的特点:1、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从板书教学目标开始,到以目标测评终止,全过程以教学目标为“纲”,以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为“目”,纲举目张。2、目标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单元教学前,需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对学习目标的心理准备,从而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盲目性,。

3、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反馈性测评与矫正补偿教学相结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4、目标教学法先有展示目标的导向,中有提示性板书的控制,后有“启示”和“小结”的压阵。从而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6、堂堂课,堂堂清,不会形成知识的负积累,一般没有必要再布置课后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目标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七.“目标教学法”教改的其它相关问题。

注意:

1、要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集中表现在活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能力上,而且,更要表现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塑造人格上。

2、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科学拟定教学目标。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前科学正确地拟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好目标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制定科学、全面、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3、另外,目标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活动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会增多,非预见性因素层出不穷。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4、提倡“目标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必须同其他教学法一起灵活使用,不是只要“目标教学法”就可以了。

5、“目标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包括教法和学法。以往的教学实践比较强调教师的教法,少关注或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其实,没有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目标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努力让学生明白目标教学的要求,把目标教学模式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变革作为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课题提出来。

6、必须实现“目标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实现目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目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整合。

7、现在人们已经超越了对“目标教学”的认识,提出了“目标教育”的思想,这的确为目标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但这一认识仍然偏重于“教”,而没有给“学”应有的考量。同时,必须超越对“目标学习”的认识,超越仅仅把“目标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看待,而应该把“目标教学”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观念的更新上来。

八、深化拓展脚色内涵的觉悟。目标教学法追求结果,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达到目的,这也正是我们太大附中提倡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需要责任心的支撑。学校有学校的工作目标,中层有中层的工作目标,课堂教学有课堂教学的目标。日常管理有日常管理的目标,只有为了实现目标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地使命。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造就相应的文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责任的完成、对目标的实现和完成。脚色是一种责任,不是地位和摆设,责任是一种使命,不是理性的计算与权衡。正是责任,让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已,还为了别人。教育需要一颗成熟的童心,找到自己的教育潜力,让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脚色中放出光芒。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四

小店街道二中攸丽芬。

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八年级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2、认识或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三国鼎立》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东汉末年,群雄中曹操为什么能逐渐强大而统一北方?

2、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三个问题着眼于情感和价值观。

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我们可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历史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阅读识记。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想一想”、“活动建议”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讲解、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小店街道二中。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新课标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密切相关的。这三个目标是有梯度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层层深入,并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体现。

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廓;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历史本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所谓教学。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存在于传统的重分数、重结果而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首先要遵循程序问题,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遵循原则问题,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再者要遵方式问题,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我认为新课程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个理论创新点就是三维目标,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从新课程来看,就是落实三维目标。就历史教学来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有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

一﹑参与有效化,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助。

3、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历史体验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教师可能最关注的是教学评价了。因为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和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有效保障。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小店街道二中。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五

有老师给我留言说道:“我看了课程设计的录像,也看了一些专家的文章。可是,当我打开课本时,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我该怎么办?”这位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这种感受让我想起思维转换的艰难。

每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会这样的感受吗?在听我们的讲课后,他们还是没有记住史实或没有掌握相应的能力,我们就会做一些简单而错误的判断:“你们怎么没有悟性?你们是不是没有集中注意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句话不是口号,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视角。当我们将教学的中心放到学生那边时,我们的思维转换就开始了。但要完成这个转换,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从课本转移到了学生发展。过去,一个好历史教师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说会道。现在,教师如果仅仅能说会道只能反映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并不能体现新课程对教师的全新要求,这个全新要求就是: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机智、个性化指导、多样性评价等等专业能力,这是很多老师感到适应新课程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素养。如果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不甚了解,对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态度一无所知,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如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呢?与新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理论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是心理学的新进展,教师的心理学基础还应当有三部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三,新课程的学生观所指的学生不仅仅是作为整体的学生,而且还有作为个体的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清晰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情感态度倾向、价值观取向、能力倾向等等。同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教师再也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对待学生,“别人为什么做得好,而你却不行?”“大家都能够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秦始皇,你为什么不能?”这些语言都是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我们应该用尊重个体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第四,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灌输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教师适应新课程那么难?这是因为教师不是听过专家的`讲座,就能够去课堂上的。教师必须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并在“做中学”,才能逐步体会并掌握课程设计能力,这需要教师有很大的耐心。同样,学生能力的形成也不容易,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有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掌握得快,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教师不能说:“为什么人家行,你就不行?”

第五,从能力的内核来看,学生能力的发展之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记忆型的,具有封闭、稳定的特征。现代的思维模式推崇独立思考,完全是能力型的,它具有开放、活跃的特征。从能力的外在行为来看,自学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如果把自学能力培养好,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第六,从教师的知识观来看,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结论性知识的灌输,这是稳定的计划经济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今天,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市场经济需要个人独立面对很多困难。那些多少年固定的知识所起的作用正在降低,不断吸收新知,不断更新知识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这个要求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学习新知的能力。此外,教师过去叫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经过不断咀嚼,逐步形成的结构两良好的、封闭的知识,而社会需要的是学习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读书很多却不能适应社会,而有的人读书不多,可是在社会上经历磨难后却能形成很强适应能力的原因。

第七,从教师的思维模式来看,传统教学因为重视讲授,所以不注重过程性、操作性。历史教师大多知道中国人在古代就不重视技术,对操作层面的知识不仅缺乏,而且鄙视。这是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现在新课程的难题摆到了我们自己面前,当我们面对操作性极强的“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时,老师们都很难适应,这也很正常,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尽快转换我们的思维模式。

新课程需要新思考,新课程需要新体验,新课程需要新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六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夸”“夺”两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读、书写生字,熟悉课文。

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夸”“夺”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交流。

一、激趣导入。

4、齐读课题:25成功的路。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标号自然段序号。

2、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是谁走向成功的路了吗?

3、小朋友们都听得很仔细,那么你觉得老师刚才读得怎么样?

5、出示学习提示:我能在6分钟内完成。

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看谁的方法简单又巧妙。

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互相检查,教师深入小组内了解情况。

三、全班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将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我们大家认识?指名上台挑选自己熟悉的生字卡片,在全班孩子面前拼读。读完后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

1、学生齐读生字。

3、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现在,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又来到了咱们的大屏幕上,请看,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指名读后齐读。

4、指名读,集体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然后齐读、小组赛读。

5、分别出示以下三句: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是三个亲兄弟。他们长得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只有红马驹毫不松懈,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坚持锻炼。

在运动会上,红马驹奋力奔跑,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终于夺得了金牌。他成功了!

四、指导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田字格中的“夸”“夺”字。

小朋友们看,这两个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认,还要写漂亮。比比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师范书写,学生评议。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5、学生写几个后,跟同桌互相比一比,写得好的表扬,不好的就帮他指出来,然后再写几个更好的。

6、学生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评议。

五、当堂训练。

小朋友都希望成功,那么我们从小就要掌握很多的知识。你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吗?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训练卡,赶快拿出来,以最快的速度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作业,做完后小组长收起来)。

六、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朋友,还学会了正确、流利地讲《成功的路》这个故事,大家都学得很成功,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你们一定都会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七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奔丧狼藉妥帖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簌簌变卖典质惨淡赋闲迂腐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东奔西走交卸大去之期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八

着围绕音乐课程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为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案例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教学目标(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唱和欣赏感受歌曲的过程中,用心体会《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表达的悠悠思乡情。

2、欣赏器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歌曲《月夜》,感受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作品。

表现不同感情色彩的“月夜”意境。

3、乐意参与活动“听乐、吟诗,赏画”,感悟音乐与文学、美术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跟唱、随录音默唱、键盘带唱、乐段比较分析,逐渐学会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通过聆听、品味、感受和想象,体验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夜月》的意。

境;欣赏《二泉映月》,分析对比管弦乐与二胡诠注该作品不同的艺术特点;通过聆听、感受、试唱重复主题音乐,初步理解音乐重复的艺术手法。

3、拓展目标:搜集关于月亮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通过比较筛选,尝试为朗。

诵和赏画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并作交流展示。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朴实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月之故乡》,能自然轻柔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2、通过欣赏《月夜》,初步了解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烘托补充的作用;

3、简单了解《月之故乡》《二泉映月》中的重复(原样重复、变化重复)和再现;能体验西洋管弦乐丰满的层次美,二胡如歌似泣的细腻美。

3、通过听乐、吟诗、赏画,捕捉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点。

案例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西洋乐话”(3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欧洲300年间有代表性的曲目,愿意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

乐、印象派音乐、20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简单特征,初浅了解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

2、欣赏器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惊愕交响曲》《欢乐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

行曲》《斯拉夫舞曲》、声乐作品《哈利路亚》《摇篮曲的》,细心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文字介绍,文字描述,观看音乐家图像和老师简要补充说明,结合学过的知识,了解各代表作曲家。通过课后搜集莫扎特、贝多芬作品,对作曲家进一步了解。

2、通过聆听感受、试唱主题旋律,粗略分析作品结构,体验欧洲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的艺术魅力。

3、采用跟唱,模唱的方法,学唱歌曲《摇篮曲》及《哈利路亚》8个小节的乐句。

4、通过回忆旧识和新学的知识,尝试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作品,对各代表作曲家有一定的认识,对个代表作品的风格和音乐特点有大致的印象。

2、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能用雄壮的声音演唱《哈利路亚》。

3、能基本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案例三。

人教版第四单元“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歌曲《鼓浪屿之波》,体会歌曲的思乡之情。

2、欣赏《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乐意感受人们对大海的赞美与热爱。

3、参与竖笛吹奏《大海啊,故乡》、音乐创编,愿意尝试音乐表现和音乐创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唱,重点乐句反复练唱,键盘弹奏带唱、整段跟随录音轻声摸唱等方法逐渐学会。

歌曲《鼓浪屿之波》;通过体验感受、音乐联想、画旋律线,简单讨论分析歌曲的音乐特。

点,体会起伏摇曳的海波形象。

2、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进而欣赏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

乡》,结合谱例简单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及基本结构。

3、欣赏作品《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通过聆听感受、放飞想象、演唱歌曲,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内涵,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

4、逐句慢练《大海啊,故乡》的主歌部分,难点乐句反复练习突破,逐渐学会吹奏;发挥。

想象,选配或创编音乐与影像、诗歌,舞蹈相结合表现大海不同的景象。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抒情优美地演唱《鼓浪屿之歌》;能简单画出特性乐句的旋律线。了解鼓浪屿地理风光。

2、能初浅体验作品《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海滨音诗》的音乐情绪,并能简单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和结构。

3、能把乐曲《大海啊,故乡》或其中的几句乐句基本吹准;基本能够合成创编作品拿出来交流分享。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十九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这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描述。使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教案(专业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申请书大全(16篇)

    我们经常需要撰写更多申请书,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申请书的写作指导和实用技巧,希望对大家的申请之路有所帮助。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

    新整理助残日国旗下演讲稿(实用18篇)

    在国旗下,我们庄严宣示,展望美好未来,携手共创辉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国旗下的名人名言,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思考。亲爱的同学们: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我国法定

    幼儿园消防安全预防火灾总结(优质19篇)

    范文范本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下面是一些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为了提高幼儿抗击突发

    大队委员演讲稿(热门16篇)

    演讲稿的结尾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用总结观点、提出建议、表达祝福等方式收尾。以下是一些娓娓道来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件高兴的事小学(汇总14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良好的结构和精准的措辞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给读者带来思维的冲击和深入的思考。优秀作文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示才华的有效方式。优秀作文是艺

    欢快春节小学(热门16篇)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款适合春节期间穿搭的时尚服装,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过春节的时候,我很快乐。除夕的时候,

    电商采购员述职报告(优质21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专业能力。在阅读以下的述职报告范文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少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尊敬的xx各位领导,同

    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优质21篇)

    优秀作文需要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官的享受。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不妨阅读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从中学习他们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

    酸甜苦辣谈军训(优质17篇)

    优秀作文通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入思考的力量。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当我走进少年军校总部,看着

    七年级本不同书籍读后感大全(17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