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飞雪

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探索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一

昨天,市委书记徐立毅主持召开市委会议,传达学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次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研究部署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实质,把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全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耕,市委副书记钱三雄以及其他市委参加会议。市领导葛益平、余梅生等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联系理论和实践、纵观历史和现实,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对我们深化对新常态下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新发展理念深入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更好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会议强调,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理解经济发展面临的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深刻认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会议强调,要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要在思想上确立新发展理念,切实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老旧做法,真正来一次思想大转变。要在谋划上坚持高标准,对照先进地区,提升工作标杆,改变安于现状的心态,打造一批发展亮点,真正来一次理念大提升。要在推进上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短板”问题入手,找到结合点、切入点、突破口,完善一系列政策和机制,真正来一次工作大突破。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实现产品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企业从小而多转向精而强、平台从低小散转向高大聚、方式从单纯制造转向制造服务化、动力从侧重管理控制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加强制度供给,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人居环境供给质量。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全面把握、正确理解。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加大新发展理念学习教育培训力度,更加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切实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二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是在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和重构的背景下形成的。新常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它的到来意味着我们需要调整思维方式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本文将分享我对于新常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250字)。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这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需要更高的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颠覆性创新的竞争压力。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段: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调整(250字)。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在新常态下,我们要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注重精神追求,从简化生活转变为注重品质生活。在消费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调配,避免盲目攀比和浪费。在工作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只有调整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到来。

第四段:新常态下的价值观更新(250字)。

随着新常态的出现,我们的价值观也需要更新和提升。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新常态下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只有从利己主义转变为利他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和谐共赢,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共同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结语和总结观点(250字)。

新常态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求,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调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才能在新常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和突破,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新常态下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三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新年伊始,在重庆调研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是统一思想、引领方向、指明路径、开启发展新境界的指挥棒,也是引领湖北“十三五”发展落脚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上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着力点,推动创新发展,坚持把“双创”作为引领湖北发展的第一引擎。

崇尚创新引领发展,是党中央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创新湖北”,重在建设。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创新实质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要始终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改革突破口,通过出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改革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制度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突出创新改革,必须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科教强省。

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布局、产业发展和软硬实力三个协调。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当今中国,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今日湖北,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建成战略支点率先全面小康。我们要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理顺发展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发展效能。

坚持协调发展,要切实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贯穿的“全面”总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考虑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联系、精神与物质联系、人与自然联系等,实现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要按照支点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深化战略顶层设计,深入推动以构建战略支点为核心统领的“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提升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通过“两圈两带”总体战略统揽全局,覆盖全省,整体推进支点建设。在继续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基础上,全面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协调推动武汉城市圈、三峡城市群、襄十随、宜荆荆城市群发展,努力开创多极带动、多极支撑的发展局面。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做好资源保护、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绿色gdp,让百姓共享美丽湖北、健康湖北的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富裕、湖北富强、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快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以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以江、湖、山、库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治理雾霾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扶持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市县、生态乡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着力点,推动开放发展,强化湖北开放新理念,构建开放新体系,找准开放新抓手。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的湖北,更应强化开放的新理念,找准开放新抓手,拓展开放新领域,打造开放新体系,全方位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内外联动发展。

在区域开放发展上,大力推动省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东接长三角,中与湘赣皖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西连成渝经济区。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加快策划和推进湖北武汉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对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发展。在开放内容上,要把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把优化软硬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举措,加大“大通关”等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在引进的同时放开脚步走出去。在开放举措上,要坚持和完善发展湖北开放型经济政策体系,积极营造亲商、利商、留商的投资环境,形成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着力点,推动共享发展,更大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更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更大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共享发展新理念,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历史的责任,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也明确了湖北在“十三五”时期建设“五个湖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突出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依,健全多层次的社保体系,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疫病防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和救灾应急体系。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大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四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五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决定未来发展路径,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去走新的发展路径,树立发展新理念。

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常态,这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发展社会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跨越。

要达到一个新常态发展共识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力量,一个政党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价值标准,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就是这新常态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真抓实干,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变”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鼓起来,让人民的“钱袋子”涨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要有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头脑,要有“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胸襟,要有不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新常态,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智慧和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步前进。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十三五”的蓝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机难得,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理念,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调统筹发展,奋力作为,形成新常态,引领社会革新新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要优配新结构,改革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们“十三五”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一要摸准来龙去脉。认识到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深层症结,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优配供需结构,才能实现发展“量”的持续扩大、“质”的真正提升。二要吃透精髓要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点在供给侧,发力点在结构性,突破点在抓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要抓住工作重点。坚持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四要跟进政策手段。把服务和推动供给侧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金融投资、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政策,为资源整合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五要鼓足革新勇气。供给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既要看到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干;也要看到阵痛可以承受,但切不可大意,必须审慎稳妥地干,积极探索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摆脱困境的管用模式,加快工作进度,降低改革风险。

要锤炼新作风,锻造真本领。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最大政绩,盯紧抓牢作风建设这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治“四风”顽疾,树严实新风,为引领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证。一要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结合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拓展充实工作抓手,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严格落实党委的集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推动管党治党加快从宽松软迈向严紧硬。二要强化自觉看齐的政治意识,坚决维护这个核心,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经常、主动、真正地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坚决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三要守住党纪党规的基本底线,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让党员干部在强化教育中明底线、在遵纪守规中筑底线、在执纪监督中敬底线,切实发挥党纪党规这个管党治党重器的作用。四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为政本色,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善养清廉之德,增益清廉之能,厉行清廉之政,做到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养成在公开中行使权力的习惯,得到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安宁。

要彰显新作为,重视专业化。落实“十三五”宏伟蓝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和行动。要锻造专业的素养,着眼形势和任务要求,加强理论和知识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争当善用专业思维、具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的领导干部。要锻造创新的品格,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的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老观念,推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打破前进中的壁垒,用改革创新的理念引领事业的发展。要锻造担当的魄力,既加强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又树立担当的表率和标杆,更注重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锻造抓实的韧劲,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抓落实,在行动上亲力亲为抓落实,在机制上有效保障抓落实,在效果上切实体现抓落实,对重大任务和重要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带头抓、深入抓、持续抓,形成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整体合力和持久氛围,不断开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崭新局面。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六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中,我认为要适应这个新常态,人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适应方式的转变、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团队协作以及调整生活习惯。

适应方式的转变。

在这个新常态下,人们必须改变习惯,适应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例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接触配送、线上贸易等都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这种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它存在的必要性并积极适应。比如我们要学会使用新的软件工具和数字化平台,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尝试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新的价值。

提高信息素养。

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日益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系统,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和隐私问题。因此,对于信息的识别、收集、加工、评价和使用,我们必须具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这样才能够避免信息泄露和网络钓鱼等问题,保障我们的权益和利益,同时也促进数字化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团队协作。

在这个新常态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组织和团队,要保证高效的协作和交流,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职责,以及相互信任和支持的氛围。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线上的会议来促进团队的协作,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和创新的合作模式。这样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提高业务和项目的成功率,实现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

调整生活习惯。

在这个新常态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加以调整。在家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节奏,更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同时注重生命的品质和享受。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体育活动、丰富文化体验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体质和增进情感。

总之,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我们不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同时也有机会去尝试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理智应对,积极适应,调整思维和习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今天和明天的成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积极创造和实践新的价值和成果。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七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2005年美元价格,2014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000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进入新常态,不少同志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但也有一些同志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确,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化认识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但适应一定要雷厉风行、殚思极虑,适应得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深入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使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八

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的出现历经二十多年时间,国际众多经济学家将这段时间叫做大稳定时期。该时期也为难得一见经济增长高度乐观黄金阶段,除日本等为数不多国家,多种经济体经济飞速增长。该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源泉,这种状态一直维系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虽说如此,到两千一零年以后,在诸多人眼中,金融危机迫使经济下滑也只为一个周期过度表现,各国家能够采取积极宏观调控手段,便可有效抵制下滑然后促使经济复苏再回到经济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也意识到以前两位数增长到下滑,其实属于结构减速,当中存在很多新变化,而这种新变化就被叫做新常态,因而本文针对中国经济这种新常态加以研究,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九

当前,南通正值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准确理解与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找准对工业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新举措尤为关键。

一、“新常态”在南通工业经济中的具体表现。

“十二五”以来,南通工业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主要指标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也呈现出换挡转型期的一些“新常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运行总体平稳但增速下降。从增加值看,,南通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583.9亿元,是“十一五”末(1722亿元)的1.5倍,年均增长率达14.5%,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从8.1%提升到8.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3%,比“十一五”末(50.4%)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占比1.6个百分点。从产值看,南通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苏州、无锡、南京之后,省内第四家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20达到11352亿元,是“十一五”末(7482亿元)的1.52倍。但同时主要指标增速出现下降态势,年南通规模工业总产值的增幅(12.6%)相比“十一五”末(23.2%)回落了10.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从“十一五”末的16%下降到2013年的12.6%,回落了3.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转型趋缓。从主导产业看,2013年,南通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海工船舶等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0010亿元,是“十一五”末(6739亿元)的1.49倍,年均增长率达14.2%。但六大主导产业增速总体呈逐年回落趋势,增幅从的24.1%回落至2013年的12.4%,与规模工业增长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产业占比分析,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亦呈逐年下降态势,占比从20的90.1%下降至2013年的88.2%。从新兴产业看,2013年,全市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现价产值340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15.8亿元)的2.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8.1%,高于全市平均13.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0%,比“十一五”末(21.6%)提升8.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逐渐回归理性发展,增幅从年的31.4%逐渐回落至2013年的25%。

三是企业规模整体提升但发展受限。2013年,南通规模企业4964家,其中亿元企业2098家,比“十一五”末(1463家)增加635家,增幅达43.4%;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73家,比“十一五”末(87家)增加86家,整整翻了一番。从工业百强企业看,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550亿元,比“十一五”末(2291亿元)增长55%。但与此同时,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融资难、用工短缺等问题有增无减,使得企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窄。具体来看,尽管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较高,综合融资成本超过10%。受宏观调控转向影响,个别企业难以脱身,出现资金链、担保链、债务链断裂现象。

四是发展活力保持强劲但支撑不足。2013年,南通完成工业投入1856亿元,增长14.3%,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比“十一五”末(1530亿元)增加32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从“十一五”末的831亿元提升到2013年底的1269亿元,增长了1.53倍。但同时,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长时间低迷,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减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强,项目招引难、项目源不足、项目建设周期拉长等制约工业有效投入的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5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发展的后劲。

二、“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研判。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上述矛盾与问题,既是错综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的客观反映。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虽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全球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增长动力微弱不足,实现经济复苏、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7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3个百分点;9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别下调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意味着世界经济复苏比预期艰难。在此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各种生产成本上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长从持续高速降至中高速甚至中速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可以预见,伴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已经持续十年左右的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将在“十二五”末期进入尾声。纵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突出压力:一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而由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制造业将出现下滑。同时,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但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决定消费长期增长趋势的根本性因素并未发生变化。二是产能过剩的压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三是区位吸引力下降的压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下降将使得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美日欧等工业强国纷纷通过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效率优势,促进制造业回溯。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增强。四是要素条件趋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4个“更加突出”:劳动人口供给下降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分析经济形势,我们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健康、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基本面没有变,实现稳中求进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济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从南通具体情况看,通过近年来的调结构、促转型,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都在发生积极变化,加之陆海统筹配套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增速换挡、经济转型这一“新常态”,努力在转型升级中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三、适应“新常态”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南通工业经济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推动“新发展”,重点在“挖掘潜力、增添动力、形成合力、激发活力、保持定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挖掘潜力,巩固“稳”的基础。

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的目标取向,深入挖掘增长潜力,稳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健运行,主要指标赶超序时。查漏补缺。逐月逐旬跟踪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密切关注减量因素,分析原因,及时应对,填补缺漏,稳住运行。放大存量。密切跟踪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走势,详实掌握应税销售200强企业以及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企业发展质态,加大推进和扶持力度。扩充增量。紧紧抓牢船舶海工、新材料、机械等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完善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及时会办项目建设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快竣工、早达产。

(二)增添动力,提升“投”的质态。

积极抢抓陆海统筹、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发展机遇,努力化解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矛盾和问题,一切以项目为核心,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后劲。抓好项目储备。围绕培育新增长点,抓紧完善超亿元工业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工业投入导向指标,细化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针对工业投资增长乏力问题,引导各地进一步明确规划定位,加快推进苏通科技园、滨海园区、南通高新区等载体建设,着力招引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谈前期项目,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动力。优化审批服务。加强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各地项目审批时效情况,督促各地精通业务,努力缩短磨合期。引导审批权限承接有力、业务较为熟练的先进地区总结经验做法,在面上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地承诺办理时限缩短。

(三)形成合力,加快“调”的步伐。

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创新智造和绿色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和七大新兴产业做优、做高、做强,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从“要素红利”转向“创新红利”,确保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推动信息化发展。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城市经济,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园和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互联网领军企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智慧融合应用。统筹把握,有序推进智慧交通、社区、卫生等民生应用项目,确保在建设中实现共享、共赢,“市民卡”项目争取年底前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服务化发展。积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积极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速聚集。充分利用铁路、航运、空港等枢纽节点,构建集疏运体系,打造重点物流基地。推动绿色化发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深入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和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特色化发展。强化特色打造,把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板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区中园”和配套园、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载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区域特色板块经济的规模。

(四)激发活力,创新“转”的举措。

围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服务,努力构建“强市场、好政府”的新优势。加快服务转型。认真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意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精政简权和服务转型的同时,更加注重搭建平台,建立服务“直通车”制度,力所能及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行政收费,切实提升服务质态和水平。强化政策创新。在抓好现有政策及时兑现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着力解决交叉重叠、使用分散,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等问题。创新政策资金使用方式,逐步转向以补助奖励等无偿拨款为辅,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等有偿使用为主的方式,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要素保供。用电上,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大用户直购电。总结推广重点用电企业电费预结算试点经验,力争更多企业得到实惠。资金上,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增加银行资金供给,挖掘企业有效需求;同时做好企业资金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保持定力,谋划“新”的工作。

20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坚持谋划明年和研究“十三五”并举,一手抓好指标平稳开局,一手搞好“十三五”谋篇布局。保持发展势头。当前,南通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扩量提质阶段。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仍需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充分认清形势,坚持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准确把握区域产业新特征,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正确处理增长与结构、增速与质态、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并进、服务经济与绿色制造统筹发展,着力实施新主导产业培育、新特色载体打造、新增长点带动工程,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平稳开局。着手制订明年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考核导向、任务分解、体系建设等方面紧跟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及早摸排明年全市超亿元以上新开工、结转、以及达产达效的项目,梳理省、市级新增长点企业(项目)情况,为明年工业经济的发展添砝码、注活力。精心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力争在规模培育、项目建设、载体打造、要素保供、政策创新、融合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有所建树,引导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深入开展调研,围绕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围绕技术改造、大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等重点领域,理清思路、及早谋划,抓紧开展“十三五”规划相关编制工作,引导南通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提档升级、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十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xx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20xx年美元价格,20xx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0xx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进入新常态,不少同志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但也有一些同志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确,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化认识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但适应一定要雷厉风行、殚思极虑,适应得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深入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使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十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决定未来发展路径,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去走新的发展路径,树立发展新理念。

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常态,这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发展社会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跨越。

要达到一个新常态发展共识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力量,一个政党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价值标准,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就是这新常态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真抓实干,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变”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鼓起来,让人民的“钱袋子”涨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要有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头脑,要有“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胸襟,要有不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新常态,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智慧和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十三五”的蓝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机难得,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理念,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调统筹发展,奋力作为,形成新常态,引领社会革新新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热门12篇)篇十二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态势,把握经济存量的规模和经济增量的变化,把握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和质量效益。

型反映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看型,应看到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大转型。把握发展方式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把握经济结构的转变,认清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把握动力支撑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把握增长领域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空间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型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反映,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有自觉在塑型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以新方式适应新常态、以新结构引领新常态、以新动力支撑新常态、以新业态拓展新常态,全面打造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在发展机遇上既看“近”又看“远”

所谓近,是指眼前、近期、现在;所谓远,是指今后、长远、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远近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近,又要注重看远。

正视新常态“最痛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看近,应正确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暂时困难、结构调整的“阵痛”,积极化危为机,着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即期经济发展目标。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方向,被清晰地表述在五个词汇当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引领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重磅文件的通篇。

20xx年来,首次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今年2月10日。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这也是中共中央近20xx年来首次向全会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表示,《建议》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建议》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其中,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

根据《建议》,“十三五”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为此,“十三五”期间(20xx-20xx年)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增长底线是6.5%以上。

作为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编制的首个5年规划,《建议》对增长方式、增长目标的考量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区别。根据《建议》,未来5年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就《建议》作的说明,要确保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20xx年至20xx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实际上,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持续放慢是一个规律。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按7%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北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在6.5%左右时,20xx年人均gdp在1.1万美元左右,考虑到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实际中国人均gdp会更高一些,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如果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则等于是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那时还只是高收入国家的下游水平。”蔡志洲说。

《建议》涵盖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建议受益股大盘点。

xx届五中全会闭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也出炉了。根据各大券商研报,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龙头股。

美丽中国。

环保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之一,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相关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已经写入五年规划,环保产业链也愈发引人注目。太平洋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广证恒生、东北证券、东吴证券、中投证券等十多家券商发布了关于环保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报告,力挺环保产业链投资机会。

粗略统计,蒙草抗旱成为近期环保产业链表现最好的个股,10月以来涨幅高达79.3%,成为该行业龙头股。此外,大禹节水、福建金森、永清环保、丰林集团、万邦达、中电环保等个股涨幅也超过30%。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列出的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以此推论,农业信息化、农机板块两大概念是较为确定受益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农业信息化概念股在a股市场还较为稀缺,目前智慧农业、神州信息两公司确定有农业信息化业务。农机板块方面主要有一拖股份、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个股。

健康中国。

继“美丽中国”概念去年横空出世以来,健康中国概念也在近期得到了热烈响应,相关标的近期股价暴涨。专家表现,健康中国有望写进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论,医药医疗产业成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概率也不小。

统计,九安医疗成为该概念板块龙头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127%。另外乐金健康、蒙发利涨幅超过80%,健康元、宝莱特、华邦健康、海虹控股、仟源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40%。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包含3d打印、机器人等两大概念板块。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民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数据显示,金自天正、博实股份、赛象科技、gqy视讯、沈阳机床、海源机械、华丽家族、三丰智能等个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50%,领涨概念板块。

数据中国。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辞都或多或少与科技有关,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有望受益“十三五”规划。

数据统计,大数据概念股中,同有科技、拓尔思、天玑科技等个股概念较为纯正;云计算概念股中,超图软件、国脉科技、紫光股份等个股近期涨幅较大;信息安全板块中,北信源、蓝盾股份、任子行、美亚柏科、启明星辰等个股近期走势较强。

二胎概念。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已得到xx届五中全会确认。二级市场上,频频收购幼教资源的威创股份无疑受益二胎放开,婴儿保育设备龙头戴维医疗、奶粉生产商贝因美等,受益最为直接。

国企改革。

“改革体制机制”也是“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之一,国企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要有军工领域的改制整合,央企层面的整合以及地方国企的改革。

此外还可关注电科四大天王国睿科技、卫士通、杰赛科技、四创电子;以及内生外延高成长、低估值的军工平台型“民参军”公司的银河电子和军工测试龙头,工业4.0新宠东华测试。

央企改革概念股,市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身上。

新能源汽车。

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来已久,近段时间更是频频发布各种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产业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

锂电池产业链方面,多氟多、国轩高科、欣旺达、沧州明珠等个股是龙头;下游充电桩,上海普天、动力源等个股表现最佳;整车、汽车部件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江淮汽车、万向钱潮等个股龙头效应显著。

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和华光股份。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电信试用期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例,你可以从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和思路。中国电信改革是指

    初中入学申请书及(实用19篇)

    更多申请书是我与对方沟通的桥梁,能够让我向对方详细阐述我的意向和目标。这些申请书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和职位,适用于不同的申请者。尊敬的校领导:您好!我叫徐xx,性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辞(实用23篇)

    好的致辞能够打动人心,让听众对事情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保持团结拼搏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并为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豆子发芽记豆子发芽记(实用19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今天,我买来一大把黄豆,往盆子里倒

    植树节中队活动教案(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沟通,共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家可以借鉴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和改进。“我为我家增点

    写快乐的旅游(汇总16篇)

    优秀作文通过音乐般的语调、画面般的描写等手法,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写作,不断提高。今天,阳光明媚,我

    教育孩子家长会讲话稿大全(18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同研讨和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小编整理了一些家长会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家长会

    廉洁从我做起(通用15篇)

    优秀作文可以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引导读者进入文学的境界,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我们从大量的优秀作文中挑选出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工伤索赔的申请书(优质17篇)

    这是一个重要的申请书,需要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以下是一些更多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和精彩的申请书。地址:法定代表:x

    初一我家的温情(精选15篇)

    优秀作文是以优雅的文字表达和精妙的结构展示出的一篇独特的文学作品。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承受压力的主要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