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十二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一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洁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二

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难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4、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九年级,明年便要迎来中考。在此,老师准备了几句祝福语赠送给大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刚才老师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含有马字的成语,马是人类的朋友,是

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曾写过许多关于马的文章,而韩愈的《马说》被公认为。今天这堂课,我们便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多媒体显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关于文体:(多媒体显示)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 释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

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3、关于伯乐:(多媒体显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多媒体显示)

(1)下列字注音。

祗zhĭ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â

食: 一食(shí)或尽粟 (sù)一石 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读“sì”。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读“cái”。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读yã。

2、学生齐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点拨:文言句子朗读节奏以不破读为标准。

四、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要求用原句回答)(多媒体显示)

(1)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形象?

(2)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3)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4)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6)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7)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2、讨论明确: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7)其真不知马也。

3、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默读课文,通过理解各段内容揣摩文章情感。

讨论归纳:

(1) 第一段:写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痛惜之情)

教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

(2)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愤慨之情)

指名一男学生读,读出愤慨之情。

(3) 第三段: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嘲讽之情)

指名一女学生读,读出嘲讽之情。

五、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1)同学们,韩愈全文说马,议马,就真的就马说马吗?下面,请听我将第一段改读一下,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一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发现。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常有,而伯乐一样的人不常有。故虽有名马一样的人,祗辱于不识名马的奴隶之手,像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由此同学们是否体悟到作者是在借马说人,由此及彼,以马喻人。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千里马不受礼待,不见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所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千里马才被食马者摧残、埋没、忽略。韩愈从小刻苦读书,二十五岁中进士,长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书宰相,四十余日无回音,自己亲自上门询问,却被看门人挡于门外,你说让人气愤不气愤?所以,忧愤之下,韩愈写下了这篇奇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马说》的无比愤慨之情。 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1)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2)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六、拓展探究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七、小结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1、 导语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五

[广州市天河区 华美学园(510520) ]

一、自读作业 。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 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规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3)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

提出论点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

结论棗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 ”4.(2)选择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

(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

附:《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 ”,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 。

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食之不能尽其材

1)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2)“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六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沈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二、上课步骤:

1、                           导语 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 导入  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  法与板书导入  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2.板书课题:齐读注释①,明确文体。

★          (1)可以用另外种“板书导入  法”导入  新课。可以先出示作者的简介画面,让学生对韩愈有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同步进行作者简介,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直接点明他的怀才不遇。提示学生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所遇到的是个昏君,昏君根本就不知他是个人才。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明君,人才只能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施展。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在后面的教学过程 中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此同时播放板书1,加深学生印象。再点明本文讲的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的关系。此时可出现板书2的画面,让学生知道文中的“千里马”其实就是“人才”,即是韩愈这样的人才。昏君就是文中所说的“食马者”,而明君就是文中的“伯乐”。找到了这样的语句对应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自然学生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怀才不遇”的理解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          3.请同学推荐三位声音宏亮的同学来朗读第1.2.3节,其它同学看屏幕上的“字的教学”的内容,注意这三位同学有无将这些词念错。同时来掌握其读音与意义,以及其中的通假字。

附“字的教学”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或dàn)

食(shí)不饱,力不足            食:shí,吃。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sì) 食:sì,通“饲”,喂养。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aí)        材:通“才”,才能。

才美不外见(xiàn)               见:通“现”,显现。

注释:屏幕上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带划线或带波浪线的红色字体,便可以弹出参考答案,5秒钟会自动消失。教师可以任意根据需要来选择进行教学。

4放范文录音,加深巩固这些多音字与通假字的读音。

5、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将自己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字、词、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此部分只可随机应变,而且教师要有备而来,要能顺手拈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6、完成翻译之后,马上提问分析后再板书。

7、在分析完第三节时要出示“省略句的分析”,将“策之”、“食之”、“鸣之”这三句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完成省略填空,并重点落实“之”。在出示“词的教学”,让学生复习“之”的其他用法,带出本文的“一词多义”的练习。

附“省略句的分析”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括号内文字由学生完成)

注释:点击括号中的红色波浪线可弹出参考答案。

[说明]“人”即“食马者”,“马”即“千里马”。前两个“之”指代“千里马”,而后一个是语气词,无义。“食”与“材”是通假字。    ’

附“词的教学1”与“词的教学2”

策之不以其道           久之,蛇竟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填然鼓之

子将安之               公将驰之

人之为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不知马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8、分析讨论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比喻义,揭露“食马者”的三大罪行。在此时再次强调介绍作者身平经历(他25岁中进士,此后一直不得志,得不到重用,他所生活的唐德宗时期,奸臣受重用,忠臣被贬谪,而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往往被埋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注释:此处再出示“总体板书”,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9、出示练习,做当堂练习。

★④请在第三节文字中找出能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语句,这说明了食马者是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文章末尾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此句的看法。

注解:在讲述★④第题时,可出示“板书2”,分析第⑤题可同时进行全文总结。可以弹出“省略句的分析”,点击“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教学。

明确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说明了食马者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实在是有眼无珠,或称之“有眼不识泰山”,是个愚蠢无知者。全文充盈着作者的满腔悲愤。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怒,对马之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明确⑤: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缺少善于相马的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0、出示“题目①”,做古文句式复习练习。

①请选出与例句“马之千里者”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何陋之有?           d、苛政猛于虎。

②请选出下列句子中介宾短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今以蒋氏观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请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成份

a、(    )触草木,(    )尽死。

b、再(    )而衰,三(    )而竭。

c、可以(    )一战。

明确①:选b。  因为a是判断句,b与例句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c是倒装句中的提宾句;d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明确②:选c。  因为a、b、d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而c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明确③  a.蛇,草木  b.鼓,鼓  c.之,即“忠之属也”,也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出示“全文总体板书”。    

马   说

韩  愈

明君         人    才            昏君

伯乐  善相马 千里马 真不知   食马者

重要                 怀     摧残、埋没

不                                                                

全文总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浙江省瑞安市鲍田一中:沈  翔   二ooo年十二月十二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七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八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以下这篇韩愈《马说》和《千金市骨》对比阅读答案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甲】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

(4)鸣之不能通其意( )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九

年级:初二   主备:      审核:               时间: 、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辞色    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神人                    b. 白玉之环

判两人                          缠万贯

c.  右备容                      d. 主人日食

气相投                          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走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⑤余幼时即学 (        )       ⑥ 录毕,送之    (           )

⑦媵人持沃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十

马说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读懂大意,积累重点实词,并能翻译全文。

2、学习与方法:诵读法、加注法

3、情感与价值:揣摩本文托物所寓之意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要点]

1、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

2、读懂文意,积累重点实词,翻译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所寓之意

[自学指导]

自主预习、交流质疑、合作讨论

[自学成果展示]

1、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一事一议,借一件事或一种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托物寓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一文大约作于唐元贞十一年到十六元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是不顺,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但志不得道,于是他便相继投靠在宣武节度使和武陵节度使的幕下。他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很不幸的,于是他郁郁不乐,便有了伯乐不常有的感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积累通假字

抢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出本字及意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才美不外见。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其真无马邪?

4、检测朗读

①第一段女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②第二段男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③第三段全班齐读。

④指出不足之处或特别优秀的地方。

[合作探究]

1、质疑,将预习过程中没弄懂意思的字词句提出来,寻求帮助。

规则:①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将组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实词和难句板书在黑板上;②第一、二小组相互命题,第三、四小组相互命题;第五、六小组相互命题;③如果被抽查的同学回答正确或第二名同学补充纠正了,就为本大组加分,否则就为抽查组加分。21教育网

2、齐读全文,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大意。

3、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

4、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

5、第三段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具体表现在                             。

6、明其寓意。

①题目为“马说”,作者想借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②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食马者比喻                          。

③小结文章寓意。

[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常识,你会怎么做?

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4、对联:无志难成千里马。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积累了通假字。

2、弄懂文意,积累主要实词的意义。

3、理解作者情感,理解寓意。

[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食马者(     )   祗辱于(    )

榜  (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解释加点的字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驰也。(             )(             )

翻译句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翻译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马说》。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识字3教学设计(精选十一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最新小音乐家杨科教案十二篇(大全)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屋顶上的大蘑菇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

    最新贺岁片感悟十三篇(优秀)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

    2023年读书要有选择教案设计(通用十二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最新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备课教案(实用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

    最新积极向上励志的演讲稿(通用9篇)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讲

    202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

    2023年《画家和牧童》教案设计 画家和牧童课文教案(优秀1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

    最新树之歌教学设计及板书 杨树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