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飞雪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对自己思考和成长的回顾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内容,大家不妨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灵感和共鸣。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一

《乡愁》这首诗能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挚爱,那么我们更应该挚爱祖国,即使身在他乡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余光中有首新诗《乡愁》我十分的喜欢,它读起来余音袅袅,韵味十足,它脍炙人口、广受欢迎,在平淡之中见真味。朗诵起来的时候可以将潜在我生命里的激-情被激发起来,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具有普遍性,与中国诗歌史上的乡愁主题诗歌在情感内涵上完全吻合的。

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寄托着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从诗中我们可以提炼以下四个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与时间来了个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表达了作者漫长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之情。第一节中写的是母-子生离之愁,鱼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节中写的是母-子死别之愁,阴阳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不管生离抑或死别,游子乡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对母亲的思念。而《乡愁》中的爱情是如此缠绵悱恻,美丽动人的。

《乡愁》的抒情旨归是厌弃隔离、厌弃分-裂,向往团聚、向往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诗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二

最近,老师在班级里给我们上了《走进琦君》专题阅读。渐渐地,我对琦君——一个温州籍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我在书架里搜寻着,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寻着琦君的书。书架上,《粽子里的乡愁》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等着我去采撷。封面是浅浅的橙色,一下子就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翻开目录,“故乡情怀”、“千里怀人”、“儿时有味”、“浮生小记”、“宠物良伴”一个个章节映入眼帘。很显然,琦君是将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想,对童年的回忆,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这本书里,我对《粽子里的乡愁》这篇散文印象特别深刻。仍然记得,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第一遍读时的那种欣喜。因为,我们可以在文童里读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猪肉粽、灰汤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温州才有那么多种类的粽子,只有讲温州话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妈妈是宜山人,每逢端午节,她总是要回宜山去买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如今我们居住的灵溪的大街上从来看不见白米粽的踪影,妈妈爱吃白米粽,是因为它有故乡的回忆吧。读到这个细节,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画面、情感感动了。琦君,12岁跟随父亲去了杭州,温州对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阅读《粽子里的乡愁》。这回,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美味,还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乡愁。透过隐隐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亲蹒跚着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讨的路人经过,她总会让琦君为他们送上一两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时间流转,岁月交替。六七十年后,远在美国的琦君独坐窗前,她依然会想起故乡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亲。

在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乡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总是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回忆之中,融于叙事之中。比如,《水是故乡甜》,从矿泉水着笔,引发对家乡山泉水深深的怀恋,这样的笔调一下子就带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确,游子在外,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故乡。乡愁,是游子们笔下永恒的主题。对于张籍来说,乡愁是“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犹豫;对于王安石来说,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对于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一路飘摇;对于琦君来说,乡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记忆相册”中的回首。

乡愁,总是藏在淡淡的记忆里……。

对于初中生来说,乡愁是一种过于深邃的伤感,幸好有如诗的文字结集成书,阅读、感怀、思索,于是思乡之愁也就从琦君的笔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乡愁》中情景的描绘,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场景的应和,一只白米粽,既牵着琦君千山万水外的思念,也引着妈妈每逢佳节时的乡情,两相对照,数十年光阴流去,乡愁却依然盘桓在每个温州人的心中,不离不散,于琦君,是数不清的梦回故里,于母亲,是久久盼望的亲友重逢。

从好奇琦君,到阅读《粽子里的乡愁》,再到文末思乡者的佳句集萃,文章意境层层递进,情感渐深,乡愁借着文字之美流淌而出,感人肺腑。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

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

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四

最近,偶然读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觉得甚是喜爱。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短短四句诗,就向读者讲述了诗人小时候就离家求学,与母亲只能书信来往的情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对往昔的追忆之感跃然纸上。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以后,诗人结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却依然萦绕着那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因为,这时的乡愁,又多了几分对爱人的牵挂与依恋。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点评]结合自己的深刻感受,指出对这几句诗的理解与感悟。“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纵观全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简单的时间副词却精确地架构起人生旅程的各个阶段。[点评]概括简洁到位。在诗人的人生中,“乡愁”一直都伴随着诗人左右,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这头是故乡和亲人的翘首以待,而那头则是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是诗人羁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惫和思索。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五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先生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

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

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六

对于乡愁,人们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还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耳边却充斥着扰人的车鸣声、重金属音乐的声音。而故乡那连墙皮都开始脱落的小土房,承载的却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

故乡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浓云以及云海里闪烁的星光。从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飞燕到雨过苍茫的满庭绿荫,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间小虫底唱,茂林中老树吐绿,村子里炊烟袅绕,白水青田,记忆的深处始终对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画面。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七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文档为doc格式。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八

妈妈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妈妈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1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1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1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妈妈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4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4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4个阶段各自找到1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4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4个意象把本是1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2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1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1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1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1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1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1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1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九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文学史上常新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他的乡愁诗歌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歌的结尾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白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变的撩人秋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其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的重叠词的连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

1956年,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61年,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6年,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

1969年,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1年,任师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1980年,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携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参观了三峡大学,并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演讲。

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

2011年4月1日,受聘于浙大客座教授。

2012年4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熔铜艺术创始人、庚彩艺术发明者的朱炳仁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诗与海峡的对话”,即朱炳仁《云彩》与余光中《乡愁》会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一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仅仅八十八字,却道出意味深长、意象优美、形式动人的意境,诗中孕含着巨大的民族之恋、祖国之爱、思乡之情。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今年已八十四岁。在1974年写出这首流芳百世的诗歌,拥有众多读者争相阅读。诗人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在继承祖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乡愁情予深厚的历史感,想象中打上时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乡愁具有时空美。乡愁侧重写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少年時是一枚邮票,青年時是一张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坟墓、现在是一湾海峡,这四个方面寄寓诗人绵长深远的思乡情。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情感,使历史、地理的时空感融成现实感。短诗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二,乡愁具有意象美。乡愁本来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诗人却加以提炼,从广远的时空中截取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单纯而不简单、实在而不随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强烈的意象,有旁无斜枝的芜蔓之感;丰富而不短浅,含蓄而不夸张。意象上又是层层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其发展脉络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龄阶段一步步贯串全诗。乡愁总结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前三节似汹涌波涛,掀起尾节层层巨浪。

其三,乡愁具有形式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显得十分美。统一,即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十分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和谐、对称。变化,追求的是活泼、流动,生机蓬勃。长短句的调节,整齐而具参差不齐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乐美,回旋往复,有一唱三叹的美妙旋律。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三次重复。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叠词运用,使诗又有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数量词的运用又表现诗人的语言功力,使诗又有音韵美。乡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带哀思的思乡曲,是宝岛诗人对祖国深深眷恋的浓缩。

总之,乡愁一诗的时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统一在乡愁的情感之中的。诗人赋予乡愁以爱国的意境,从个人情绪上把统一放在心中,真正体现了诗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宿愿。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二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三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体会和收获(精选18篇)

    这几天,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很好看,并且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善良、活泼的桑桑。书中还有许多人物,如漂亮并且会用眼睛说话的纸月、

    分享读书心得(通用23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作为一种对自我提

    地税心得体会和感想(专业15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示例文本十】通过实践和反思,我发现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制定了一些改进

    节俭的演讲稿(热门20篇)

    演讲稿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语言表达要简练、明确,结构要紧凑。最后,希望大家在撰写演讲稿范文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创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护理毕业自我鉴定锦集(热门14篇)

    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与医生、患者和家属密切合作。在中国,护理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优秀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三年前,我们还是刚刚进入xxx

    福州市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文(15篇)

    租赁行为可以涉及各种财产类型,例如住房、车辆、设备、土地等。阅读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租赁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有关规定

    安全家风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审视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随着社会的进步

    幼儿园雪天放假通知(专业12篇)

    通知是一种正式的书面通信方式,用来告知、通告或提醒特定的人或群体。如果你还不太熟悉通知的写作方式,不妨参考一下我们为大家准备的通知样例。您好!根据上级通知精神,

    建团周年团员心得体会(优质16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成长和进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团员建立团立志团结一致,

    女足训练心得(热门15篇)

    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强,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和解决困境。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