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五篇(优秀)

时间:2023-04-11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篇一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篇二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任何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细胞作为生命的结构基础,对于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就作为高考出题的要点。下面就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复习思路。

一. 细胞壁

1. 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植物,几乎所有的真菌,原核生物中的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2. 细胞壁的成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成分为葡聚糖、几丁质等,不同的真菌其细胞壁成分也有所不同;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3. 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新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植物细胞工程进行体细胞杂交时,首先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

(3)植物细胞壁的存在与细胞的质壁分离有关。

(4)在基因工程的导入重组质粒这一步骤中,用 处理细菌,以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5)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青霉素可以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二. 细胞膜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及其流动性、选择透过性之间的关系:

膜的选择透过性

1. 细胞膜的成分

磷脂分子:①是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②是使脂质、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蛋白质:①参与膜的组成和物质运输;②作为跨膜物质的载体具有专一性,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糖类:与某些蛋白质构成糖被,有识别、保护、免疫等作用。

2. 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磷脂和糖类,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这三种物质的含量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代谢越旺盛的膜中蛋白质的含量越高,如线粒体内膜;在所有的生物膜中,红细胞膜的糖类含量,这与红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

3.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体现膜流动性的例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时,细胞膜中央向内凹陷;细胞的融合;细胞的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以小泡的形式间接联系;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4.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判断主动运输不能以物质是否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移动为依据,而是要分析物质通过时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为依据。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载体与遗传性有关(载体属于蛋白质,其合成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主动运输的例子:植物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矿质离子;人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等。

三. 细胞质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比较:

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的整个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可以合成atp,而叶绿体基质中消耗atp。

2.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共同点:

①具双层膜结构。②含有少量的dna。③都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线粒体中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转移形成atp;而叶绿体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实现了由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变,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④两者都能产生水。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化[h]产生水,而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 时有水生成。

四. 细胞核

1. 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两种形态。在有丝分裂间期,以细长丝状的染色质形式存在,到了分裂期前期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细胞核中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篇三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程 预习回答:生态系统的信息可分为哪些种类啊?

学生讨论回答:

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

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①声信息声信息的特点有:多方位性;同步性;瞬时性;多变量。

②电信息

③磁信息

(2)化学信息

化学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动代谢产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种内信息素(外激素)和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之分。种间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苷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3)行为信息

动植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如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3.将烟草、 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

4.是。

5.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程 6.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信息传递在能业生产中的应用

两方面: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⑵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

板书设计:

一、信息种类

二、信息的作用

1.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信息传递在能业生产中的应用

两方面: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⑵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

2、例题精析:

〖例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 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解析: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业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有关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传播的信息、情报 b.许多指令、数据

c.很多信号等 d.人的想法

2.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动物蛾类具有趋光性

c.狗通过尿液找到来路 d .孔雀开屏

3.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4.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必须接受光刺激才能萌发,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信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生命活动的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6.下列哪一种是物理信息( )

a.光 b.乙烯

c. 蜜蜂跳舞 d.生物碱

7.下列不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孔雀开屏 b. 蜜蜂跳舞

c. 蝙蝠的回声定位 d.鸟类发出的声音

8.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从环保的角度你认为的防治措施是( )

a.生物防治 b.化学防治

c.机械防治 d.人工捕杀

9.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 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10.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非常独特,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雄鸟在传递什么信息(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 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答案:dcbacadaad

记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上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设计的初衷,并通过教师在其中的引导而使整堂课显得很顺畅自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学习习惯,更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对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本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现了许多学生所熟知的画面,使课堂有声有色,气氛和谐,课堂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是实例展示,实例分析,反复强调,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活学活用,让学生利用刚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缺点也有,如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问题没有设计好,许多同学在讨论时觉得无法找到答案,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一个问题,以后在设计问题时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阶段性,使学生有杆可爬,以便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篇四

《认识土壤》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学具准备:铁锨、小铲、小桶、酒精灯、玻璃杯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课 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总结

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 、 、 、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人教版篇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