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JQ文豪

写读后感是一种反思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请看下面这些读者们对作品的读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一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积极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直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来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二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在很早我就曾经拜读过,感觉受益匪浅。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我曾听人这样说过:当教师做的是良心工。读了于老师的作品,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一门值得人辛勤耕耘的职业,有多少人乐此不疲。虽然总有那么一些顽皮的学生让你深刻领会“恨铁不成钢”的滋味,但这也正说明你这个教师还未入佳境,你看于老师,在他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烦心的事,有的只是跟孩子打成一片的快乐。何时我也能进入这样的佳境,人生也该是有价值的吧。

“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区别于工业劳动的产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先生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

三、重积累。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无法挽回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呢?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说到这里,我在想,常听到老师们说上课上不动,推不下去,甚至一节课就上一段内容,是否把“不必解”“不可解”的东西强调、细化了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在于永正先生所带的实验班里,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自从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后,就赶紧和学生一起学习背诵〈三字经〉,还有《百家姓》、《千字文》等优秀古诗文。

四、重迁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先生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呢?先生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三

每年寒假,我都会为自己准备一本书来读一读,这次我读的是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教师的五重境界》。虽然万玮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但带给我的反思却是一样的,让我在未来的语文教育道路上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教师的第一重境界算是达到了,那我就说说作为教师的第二重境界吧。身为学校的一线教师,每班都有80位学生,一整天上完课,一定是叫苦不迭。除了每天的正常教学以外,单单是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作文就已经耗费了工作以外的大把时间,更别说再对一部分差生进行课外辅导了。如何做一名不累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跟书中提到的一样,我想应该是我的二重境界太低,没有学会如何来教方法吧。

具体到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我提炼了几点对我有用的信息。第一,学会“造师”。正如我上边提到的那样,班级那么多,孩子那么多,每天都是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如果能快速培养几个得力的小助手该多好啊。孩子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请小老师解决,既能减轻我的负担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将一个同桌ab,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第三,养成每天预习自学的好习惯。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学生们进行的预习学习不太自觉地,通常鼓励孩子们在自己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一部分工具来进行预习等等。逐步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和读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总结能力也要加强练习。第四,采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此在课下,应该通过一些作业留言、及时鼓励、单独谈心等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们交流。第五,有方法,无期待。这也是这本书这重境界里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既然是在教孩子方法,那就该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和探索的方法,不做那个剪断孩子翅膀还抱怨他不会飞的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四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角色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直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来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么给教师定位,应该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五

自从丁兴良老师2003年开创工业品营销以来,8年时间过去了。工业品营销界,也从寒冬走向了春天。可是,要从春天的憧憬,迈入夏日的绚烂,尚需一段时日。工业品企业自身需要加强营销意识,而专职从事工业品营销咨询师们,更需要对自己的专业功底和理论境界,多做一些反省,快一些长进。在此,叶敦明把自己对工业品营销的一点心得,与诸位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共尽己力以迎接工业品营销夏天的到来。

境界一:死板硬套,实用主义没商量,

管理资料。

8年前,或许吧。一批有志于工业品营销的仁人志士,满怀着激情和梦想,昂首挺胸迈入工业品营销的沼泽地。兴奋之余,却发现自己两手空空。除了梦想,又该拿什么去开展工业品营销呢?手中无物,只好照搬现成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这其中,项目型营销或者消费品营销的某些环节,成了模仿的标的物。

叶敦明发现:这个时期的工业品营销,往往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灰色营销改头换面为关系营销,以操作手法替代理论体系,走的是投机取巧的工具主义路线。另一个极端,就是把工业品营销等同于大客户营销或者项目型营销,以销售管理替代营销管理,走的是结果压倒过程的实用主义路线。

怎么说呢?一个好战士,被推上了将军的宝座。好斗,主宰了好谋。这时候的工业品营销,相当的急功近利,直接从结果抓起,希望通过单纯的销售管理体系,来拯救一个处处出问题的工业品企业。工业品企业的营销管理,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管理。形式上,的确化繁为简了。若是三板斧砍过之后,效果不明显,那就束手无策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六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在很早我就曾经拜读过,感觉受益匪浅。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我曾听人这样说过:当教师做的是良心工。读了于老师的作品,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一门值得人辛勤耕耘的职业,有多少人乐此不疲。虽然总有那么一些顽皮的学生让你深刻领会“恨铁不成钢”的滋味,但这也正说明你这个教师还未入佳境,你看于老师,在他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烦心的事,有的只是跟孩子打成一片的快乐。何时我也能进入这样的佳境,人生也该是有价值的吧。

“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区别于工业劳动的产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先生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

三、重积累。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无法挽回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呢?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说到这里,我在想,常听到老师们说上课上不动,推不下去,甚至一节课就上一段内容,是否把“不必解”“不可解”的东西强调、细化了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在于永正先生所带的实验班里,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自从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后,就赶紧和学生一起学习背诵〈三字经〉,还有《百家姓》、《千字文》等优秀古诗文。

四、重迁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先生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呢?先生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七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审视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从事教师工作,多了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了解,工作起来从容了很多。但是在以下两方面还需努力:

一、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取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我们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就应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忙者的主角。

二、理解学生,内心就要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能永远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那么必须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八

今年,学校为我们挑选和购买的书中有班主任专家万玮的最新教育随笔集《教师的五重境界》。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即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地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笔者对此书认真地读了几遍,对其中一篇《“负数”教育》感触颇深。

在文中,作者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入学一年的军训对自己的影响谈起,说明“好的教育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接着引出了“负数课堂”的概念,即“有些课能带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有效的东西,效果是正数;有些课学生上了等于没上,多年以后全部忘光,效果为零;有些n还不如不上,因为最终负面效果占上风”。这段话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最终受益终生,这就是“正数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什么都没学到、或者前学后忘,这就是“无效课堂”或“零分课堂”;有些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说话打闹,不仅什么都没学到,反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这就是“负数教育”了。

近年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为了改善中职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习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我校教务处会同各系部相关人员通过学习考察、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活力课堂的实施方案即“541”课堂教学模式:“5”指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一节课时长的50%即25分钟,该时间教师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分阶段使用,主要完成复习、新课讲授、布置任务等;“4”指学生主导课堂的时间不低于一节课时长的40%,即20分钟,该时间段主要以学生为主,建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1”指教师课堂小结、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布置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节课时长的10%,即5分钟。

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办法,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安排基础部语文教师玉旖旎讲授公开课《项链》。课堂上,玉老师首先简短地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同学们演示自编自导的课本剧。接着全班分成八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探讨。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学习效果好,契合了我校正在推行的“541教学法”。回顾对照,这就是典型的“正数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从“就业教育”“技能教育”向“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方面转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来说,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二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中职学校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如果说确实像万玮先生讲的,“好的教育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那么,我们对学生讲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遗忘、有可能因为工作变动而无法学以致用,但是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及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是非标准却是伴随其一生、影响其一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养成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教育。

我校在养成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探索,如《河南省工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树立了“教学为主、德育为首、管理为先、服务第一”的思想,使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实施方案采取分年级、分学期、有重点地安排教育内容,方案的实施使我校的学生在“养成教育”上有章可循。又如,我校在新生中进行的素质课教学,主要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强化,把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纪律观念等基本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每次上课确定一个教学主题,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探讨性、研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

拜读《“负数”教育》一文后,我反复对照思考,我们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质,精心打造正能量课堂,力争使每节课都成为“正数”教育,不负教师使命。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九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初上讲台时,就想着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何把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如何透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住这些知识点。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喜悦和焦急。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和讲解。在这样教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的开始反思:同样的知识讲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同学听一遍就能就举一反三,而有的同学则是讲了n多遍也不会。于是我开始去尝试不同的教法。我逐渐开始缩短自己讲知识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负责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本届八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学习习惯都很好。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聪明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不细心,或者不认真听讲等。从这一级开始,我正在学习更好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他的成绩、学习欠缺点,鼓励他不断进步,争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师,还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乐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审视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从事教师工作20年,多了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了解,工作起来从容了很多。但是在以下两方面还需努力:

一、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取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我们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就应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忙者的主角。

二、理解学生,内心就要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能永远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那么必须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必须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用心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

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

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必须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资料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

此刻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

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

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那些强迫孩子放下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附录:

自序。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

我们成为微信好友纯属偶然。她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博客,然后很勤奋地读我的每一篇博文并坚持留言。今年春节期间更是到达顶峰,她在去亲友家拜年回来后就上网读我的文章,每一天读好几个小时,还不时地跟我交流读后感,让我很感动。

我对她说:“就谈谈你有关教育阅读的故事吧,跟大家介绍你是如何废寝忘食地读博客、读文章、读书的,重点讲一讲这其中的心路历程。要想脉络更清楚的话,能够分几个阶段来谈,通常分三个阶段比较适宜。”

“如何划分这三个阶段呢?只说读书吗?”她很疑惑。

“读书是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从而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三个阶段能够根据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来划分。你有过自我否定的经历吗?”我问。

“有。”她回答。

“两个自我否定就是三个阶段,”我说。

她发来一个困惑的表情,我只好进一步举例:“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扮演的宫二对梁朝伟扮演的叶问说:‘我爹告诉我,学武之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到了自己,也算见了天地,却见不到众生。’”

她仍旧疑惑,问:“教育阅读的三境界是否能够理解为‘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进入新境界’这三个阶段?”然后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不学习,不成长,真可怕。”

《一代宗师》里有很多这样的台词,我看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太文艺,不好理解。我决定还是说点儿接地气的话。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本来是帮忙别人梳理思路,却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所以说,教就是学,学就是悟。

“您阐述的这五个阶段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谢谢您!”这位优秀的班主任很兴奋地回复说:“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却很少像您这样分析总结。”

几分钟之后,她理了一个思路给我:“带第一届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当好班主任;带第二届学生是为了学校给的承诺——班级带好了就让我带奥赛班;带第三届学生是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此刻当班主任,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多高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为她击节赞赏!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明白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我并不沮丧,因为我明白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根据五重境界的划分,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这些文章有针对教育事件写的评论,有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写的专栏,有回答网友或教师的提问,有在工作中各个场合的发言,也有身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总体而言,我不能算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写作者,做不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每一天坚持写几千字。我只在有感而发时写,但又怕人性懒惰,长时间无感而发,于是折中一下,规定自己平均每周要写一篇。平时工作中头脑里灵光乍现时便把要点立刻记录下来,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寒暑假时间相对宽松,平时若有欠债便可一并补上,往往还能超额完成。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对自己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感觉很欣慰。随时留下文字的好处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本书最后两辑“教人生”和“教自己”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两三年所写,反映出我在教育思考方向上的转型。《班主任兵法》把“术”做到了必须的高度,我此刻的主角不同,因此更关注教育之“道”。

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科目教师的基本功,回避不了。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况且,这五个境界也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即便我对人生、对自我做了一些思索,仍旧有不少困惑,和其他同行一样,我依然是一个教育的寻道、悟道者。囿于本人的学识见解所限,书中文章难免有粗鄙浅薄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

“早恋”一词大约是中国人的发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恋一说的。不但没有,还视男女生的交往为正常。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的儿子下棋有天赋,已经拿过好几个全国冠军,读高中之后突然发现高中的女生不喜欢下棋的男孩儿,于是放下象棋,改练吉他。在我们看来,这几乎就是玩物丧志,是要痛加贬斥的。这位美国教授倒好,一点儿也不干涉。儿子在棋艺上没有任何进展,却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儿,之后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教授为此很自豪。

还有在我们看来更“过分”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约了同班一名女生周末去看电影,因为地方比较远又没有到驾车的年龄,男孩儿的父亲竟开车送他去,完事了再开车接他回来。经常看美剧的朋友,对这样的情节就应不觉得陌生。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到了跟异性交往的年龄就就应放手让他们去。一位美国母亲说得更直接,一个孩子如果被别人甩过,又甩过别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这个时候让他独立生活,父母亲绝对能够放心了。

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早恋很完美,在教育中,早恋很让人头疼。

教育者首先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这个其实很容易被否定,成年人是否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工作?有人会,但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反对早恋,期望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这是第一种态度;控制早恋,最好使其能促进学习,这是第二种态度。两种态度其实都很功利,目标指向都是学习。如果目标指向变为孩子的成长,就会有第三种态度: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将其视为“早练”。

“早练”一说来自于著名的性教育专家陈一筠。陈一筠认为,此刻孩子性成熟较早,在成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性待业期”。在此期间,有一些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其实对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大有帮忙。

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期望他们未来有幸福的人生吗?所以,小的时候让他们操练起来,其实是有益的体验。否则,就会有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乖”孩子成年之后不明白怎样追求心仪的异性,屡次失去机会,到时着急的还是家长。

幸运的是,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会**品学兼优,却有一名外校的男朋友。有一天我问她这件事,她也并没有否认,只告诉我:“老师,我已经17岁了,我爸爸说,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孩儿长不大。”

弗洛伊德不是说过,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吗?我只能赞叹,这位爸爸够睿智的。

当然,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显得含蓄一些,在公开场合有亲昵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被广泛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明的。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学生异性交往自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必须的规则,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够有亲昵行为,不能在校园里成双入对,等等。毕竟,学校不能成为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底线。大家将心比心便会相互理解。

早恋并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将之视为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反之,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不越权,不篡权,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参谋身份,早恋可能带来的所有不良结果便根本不会发生。

至于小学生谈恋爱,也许顺其自然结果更好,因为那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关系,昨日两人还好着,后天可能就散了。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瞎起哄,不要低级趣味。我不明白多少人曾有过小学时期的“恋情”,如果有,那还真如同冰山上的雪莲一样珍贵。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

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讲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坚持二十年种苹果的故事。这当然不是一本有关农林的技术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励志书。因为很多人读完之后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书名叫作《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傻瓜”木村秋则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当了上门女婿之后,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又偶然接触了一本名为“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

现代农业对农药已是十分依靠,苹果尤甚。在近代农业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施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木村的苹果树也不例外,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并最终采摘到2个苹果,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唯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他的女儿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

想要放下时,女儿给他打气:“爸爸,必须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不就白穷了吗?”

20年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对此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而东京[转载]寒假阅读推荐!《教师的五重境界》出版啦!的法国餐厅主厨则说,用木村苹果做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的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

不用农药化肥不除草,这样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傻的是,他还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跟苹果树“交流”。

“我是靠种苹果生活的,我之所以这么穷困是因为我让苹果痛苦,是我在折磨这些苹果。”木村说。因此,木村时常轻抚这些果树,向它们道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果树长不出苹果他总觉得是他自己的错。那十年里,他不明白向苹果树道了多少次歉。当然,有时也会有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而在苹果树开花的第一年,喜极而泣的木村带着烧酒来到果园里,浇了些到地上,跟苹果树对饮起来。

在成功之后,应对铺天盖地的赞扬,木村却自嘲:“可能是因为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

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因为他是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

木村从始至终信奉的观点是,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忙它生长,毕竟人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若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

这活脱脱就是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

家长与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除草—没收电脑,禁止读课外书,取消运动,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全部禁止;施肥—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家教,中国家长的焦虑直接催生并壮大了这个全中国最有“钱途”的行业;洒药—各种说教、德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野外培训、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忙孩子排除干扰,扫除杂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场。

如果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有什么不同,那便是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二十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齐捉虫。虫子无穷无尽,每一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园里虫子的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

木村的果园是一个丰富的昆虫世界,各种微生物、蚯蚓、蝴蝶、飞虫,应有尽有。在不结果的时候,果园更像是一个植物园,各种杂草滋生,当然还有木村特意种植的黄豆。

木村种植黄豆十分偶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决定爬到山上去寻死。到了山顶之后,却意外地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得这么好?木村透过观察发现,原先是因为泥土不一样,泥土的松软度、气味、温度乃至味道都不同。他豁然开朗,土壤才是种植苹果的重点,苹果树应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愚蠢的人类却用农药将树与自然隔绝开来。

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他在果园中种植了超多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并让土壤中的微生物变得丰富起来。

“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说。苹果树不能,人也不能。

木村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来降低土壤温度,“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持续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当今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坚持10年等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这样形容: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地做一件事。种苹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时,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做事就是在做自己。在无数次强调客观困难后,我们更要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木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一样:“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木村几乎每一天都会逐个抚摸他那四个果园的800多棵苹果树,并和它们说话。那是苹果树状况最糟糕的时候,有些树已经开始摇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说,木村最后疯了。对此木村充耳不闻。木村的心里满怀愧疚,他觉得是他把那些苹果树推入谷底。当木村摸着苹果树并对它们说话时,明明没有风他却感觉小树枝正微微地摇晃,似乎是苹果树在对他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一个现象可能需要科学家来解释,木村道过歉、恳求好好活下去的苹果树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存活了下来。有一片区域共82棵树,他没有说过话,那些树全部枯萎了。

什么是专业?木村的回答是: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

有人比较木村苹果与普通苹果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有情感的。或者,像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那是富含“生命”的苹果。它不仅仅仅是苹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虫子看得懂,人会看不懂?在木村面前,那些抱怨学生难教的教师该有多么惭愧!我们用心了吗?我们专注了吗?我们尽力了吗?我们坚持了吗?我们自以为聪明,且慢,还是尝试做一回傻瓜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一

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故事保存好。第二步是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第三步是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第四步是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二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三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一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四

有幸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万老师将自己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这样的划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来介绍一下万老师对着五个阶段的划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五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必须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用心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

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

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必须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资料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

此刻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

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

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那些强迫孩子放下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附录:

自序。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

我们成为微信好友纯属偶然。她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博客,然后很勤奋地读我的每一篇博文并坚持留言。今年春节期间更是到达顶峰,她在去亲友家拜年回来后就上网读我的文章,每一天读好几个小时,还不时地跟我交流读后感,让我很感动。

我对她说:“就谈谈你有关教育阅读的故事吧,跟大家介绍你是如何废寝忘食地读博客、读文章、读书的,重点讲一讲这其中的心路历程。要想脉络更清楚的话,能够分几个阶段来谈,通常分三个阶段比较适宜。”

“如何划分这三个阶段呢?只说读书吗?”她很疑惑。

“读书是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从而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三个阶段能够根据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来划分。你有过自我否定的经历吗?”我问。

“有。”她回答。

“两个自我否定就是三个阶段,”我说。

她发来一个困惑的表情,我只好进一步举例:“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扮演的宫二对梁朝伟扮演的叶问说:‘我爹告诉我,学武之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到了自己,也算见了天地,却见不到众生。’”

她仍旧疑惑,问:“教育阅读的三境界是否能够理解为‘开阔眼界、反思否定自己、进入新境界’这三个阶段?”然后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不学习,不成长,真可怕。”

《一代宗师》里有很多这样的台词,我看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太文艺,不好理解。我决定还是说点儿接地气的话。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样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之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潜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此刻工作了才发此刻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以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本来是帮忙别人梳理思路,却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所以说,教就是学,学就是悟。

“您阐述的这五个阶段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谢谢您!”这位优秀的班主任很兴奋地回复说:“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却很少像您这样分析总结。”

几分钟之后,她理了一个思路给我:“带第一届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当好班主任;带第二届学生是为了学校给的承诺——班级带好了就让我带奥赛班;带第三届学生是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此刻当班主任,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为了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多高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为她击节赞赏!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明白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我并不沮丧,因为我明白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根据五重境界的划分,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这些文章有针对教育事件写的评论,有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写的专栏,有回答网友或教师的提问,有在工作中各个场合的发言,也有身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总体而言,我不能算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写作者,做不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每一天坚持写几千字。我只在有感而发时写,但又怕人性懒惰,长时间无感而发,于是折中一下,规定自己平均每周要写一篇。平时工作中头脑里灵光乍现时便把要点立刻记录下来,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寒暑假时间相对宽松,平时若有欠债便可一并补上,往往还能超额完成。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对自己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感觉很欣慰。随时留下文字的好处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本书最后两辑“教人生”和“教自己”中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两三年所写,反映出我在教育思考方向上的转型。《班主任兵法》把“术”做到了必须的高度,我此刻的'主角不同,因此更关注教育之“道”。

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科目教师的基本功,回避不了。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况且,这五个境界也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即便我对人生、对自我做了一些思索,仍旧有不少困惑,和其他同行一样,我依然是一个教育的寻道、悟道者。囿于本人的学识见解所限,书中文章难免有粗鄙浅薄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没谈过恋爱的孩子长不大。

“早恋”一词大约是中国人的发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恋一说的。不但没有,还视男女生的交往为正常。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的儿子下棋有天赋,已经拿过好几个全国冠军,读高中之后突然发现高中的女生不喜欢下棋的男孩儿,于是放下象棋,改练吉他。在我们看来,这几乎就是玩物丧志,是要痛加贬斥的。这位美国教授倒好,一点儿也不干涉。儿子在棋艺上没有任何进展,却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儿,之后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教授为此很自豪。

还有在我们看来更“过分”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儿约了同班一名女生周末去看电影,因为地方比较远又没有到驾车的年龄,男孩儿的父亲竟开车送他去,完事了再开车接他回来。经常看美剧的朋友,对这样的情节就应不觉得陌生。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到了跟异性交往的年龄就就应放手让他们去。一位美**亲说得更直接,一个孩子如果被别人甩过,又甩过别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这个时候让他独立生活,父母亲绝对能够放心了。

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早恋很完美,在教育中,早恋很让人头疼。

教育者首先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这个其实很容易被否定,成年人是否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工作?有人会,但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反对早恋,期望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这是第一种态度;控制早恋,最好使其能促进学习,这是第二种态度。两种态度其实都很功利,目标指向都是学习。如果目标指向变为孩子的成长,就会有第三种态度: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将其视为“早练”。

“早练”一说来自于著名的性教育专家陈一筠。陈一筠认为,此刻孩子性成熟较早,在成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性待业期”。在此期间,有一些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其实对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大有帮忙。

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期望他们未来有幸福的人生吗?所以,小的时候让他们操练起来,其实是有益的体验。否则,就会有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乖”孩子成年之后不明白怎样追求心仪的异性,屡次失去机会,到时着急的还是家长。

幸运的是,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却有一名外校的男朋友。有一天我问她这件事,她也并没有否认,只告诉我:“老师,我已经17岁了,我爸爸说,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孩儿长不大。”

弗洛伊德不是说过,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吗?我只能赞叹,这位爸爸够睿智的。

当然,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显得含蓄一些,在公开场合有亲昵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被广泛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明的。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学生异性交往自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必须的规则,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够有亲昵行为,不能在校园里成双入对,等等。毕竟,学校不能成为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底线。大家将心比心便会相互理解。

早恋并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将之视为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反之,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不越权,不篡权,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参谋身份,早恋可能带来的所有不良结果便根本不会发生。

至于小学生谈恋爱,也许顺其自然结果更好,因为那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关系,昨日两人还好着,后天可能就散了。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瞎起哄,不要低级趣味。我不明白多少人曾有过小学时期的“恋情”,如果有,那还真如同冰山上的雪莲一样珍贵。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

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讲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坚持二十年种苹果的故事。这当然不是一本有关农林的技术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励志书。因为很多人读完之后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书名叫作《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傻瓜”木村秋则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当了上门女婿之后,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又偶然接触了一本名为“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

现代农业对农药已是十分依靠,苹果尤甚。在近代农业引入农药之后,所有的苹果品种都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一旦停止施农药,对苹果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木村的苹果树也不例外,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并最终采摘到2个苹果,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唯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他的女儿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

想要放下时,女儿给他打气:“爸爸,必须要坚持下去,否则我们不就白穷了吗?”

后,木村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对此专家连连摇头称不可思议。而东京[]寒假阅读推荐!《教师的五重境界》出版啦!的法国餐厅主厨则说,用木村苹果做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他的苹果太好吃了,全日本的人都在疯抢,“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

不用农药化肥不除草,这样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傻的是,他还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跟苹果树“交流”。

“我是靠种苹果生活的,我之所以这么穷困是因为我让苹果痛苦,是我在折磨这些苹果。”木村说。因此,木村时常轻抚这些果树,向它们道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果树长不出苹果他总觉得是他自己的错。那十年里,他不明白向苹果树道了多少次歉。当然,有时也会有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而在苹果树开花的第一年,喜极而泣的木村带着烧酒来到果园里,浇了些到地上,跟苹果树对饮起来。

在成功之后,应对铺天盖地的赞扬,木村却自嘲:“可能是因为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

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因为他是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

木村从始至终信奉的观点是,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忙它生长,毕竟人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若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

这活脱脱就是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

家长与教师费尽心机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除草—没收电脑,禁止读课外书,取消运动,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全部禁止;施肥—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家教,中国家长的焦虑直接催生并壮大了这个全中国最有“钱途”的行业;洒药—各种说教、德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野外培训、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忙孩子排除干扰,扫除杂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场。

如果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有什么不同,那便是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二十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齐捉虫。虫子无穷无尽,每一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园里虫子的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

木村的果园是一个丰富的昆虫世界,各种微生物、蚯蚓、蝴蝶、飞虫,应有尽有。在不结果的时候,果园更像是一个植物园,各种杂草滋生,当然还有木村特意种植的黄豆。

木村种植黄豆十分偶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决定爬到山上去寻死。到了山顶之后,却意外地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得这么好?木村透过观察发现,原先是因为泥土不一样,泥土的松软度、气味、温度乃至味道都不同。他豁然开朗,土壤才是种植苹果的重点,苹果树应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愚蠢的人类却用农药将树与自然隔绝开来。

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他在果园中种植了超多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并让土壤中的微生物变得丰富起来。

“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说。苹果树不能,人也不能。

木村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来降低土壤温度,“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持续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当今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坚持10年等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这样形容: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地做一件事。种苹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时,我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做事就是在做自己。在无数次强调客观困难后,我们更要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木村与苹果树之间的对话一样:“实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木村几乎每一天都会逐个抚摸他那四个果园的800多棵苹果树,并和它们说话。那是苹果树状况最糟糕的时候,有些树已经开始摇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说,木村最后疯了。对此木村充耳不闻。木村的心里满怀愧疚,他觉得是他把那些苹果树推入谷底。当木村摸着苹果树并对它们说话时,明明没有风他却感觉小树枝正微微地摇晃,似乎是苹果树在对他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一个现象可能需要科学家来解释,木村道过歉、恳求好好活下去的苹果树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存活了下来。有一片区域共82棵树,他没有说过话,那些树全部枯萎了。

什么是专业?木村的回答是:心和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

有人比较木村苹果与普通苹果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有情感的。或者,像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那是富含“生命”的苹果。它不仅仅仅是苹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虫子看得懂,人会看不懂?在木村面前,那些抱怨学生难教的教师该有多么惭愧!我们用心了吗?我们专注了吗?我们尽力了吗?我们坚持了吗?我们自以为聪明,且慢,还是尝试做一回傻瓜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六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积极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直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来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七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优质18篇)篇十八

初上讲台时,就想着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何把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如何透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住这些知识点。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喜悦和焦急。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和讲解。在这样教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的开始反思:同样的知识讲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同学听一遍就能就举一反三,而有的同学则是讲了n多遍也不会。于是我开始去尝试不同的教法。我逐渐开始缩短自己讲知识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负责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去探究。在本届八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学习习惯都很好。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聪明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不细心,或者不认真听讲等。从这一级开始,我正在学习更好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他的成绩、学习欠缺点,鼓励他不断进步,争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师,还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乐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题目及(热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对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检验,它需要作者积极思考和不断的反思修改。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思想深刻、表达精湛。

    计生协会活动方案(精选23篇)

    活动方案能够提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和难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小编精选了一些创意十足的活动方案,希望可以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根据县计生协会的工作安排并结合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优秀22篇)

    读后感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也可以是中立的,我们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看看他们的观点和评价。

    学生音乐活动方案(实用21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和行动的安排。它是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指导活动的开展。我们需要为即将到来的活动撰写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了吧。活

    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大全(19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和切实性,能够落地并产生实际效果。下面是一份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

    企业军训心得(热门13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所获得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军训中的表现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同学们写的军训心得,他们的观察和感受或许能给我们

    江苏高省高考(优秀18篇)

    江苏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沿海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请看以下精选的关于江苏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抚一曲高山流水,聆听花开花落;奏一

    习作小学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教学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的具体操作和组织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1.《阿q正传》是千

    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范文(20篇)

    大班教案是在幼儿教育中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是一份集合了多位经验丰富教师智慧的大班教案范文,相信对您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部门全体大会发言稿范文(20篇)

    发言稿的背后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实践,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演讲来提高自己的发言能力和表达水平。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在各类场合下的发言稿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或许能够给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