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时态的教案(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雨中梧过去时态的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过去时态的教案篇一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过去时态的教案篇二

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学习奠定基础的原则,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

现就教学中的语法方面知识谈谈自己的些许看法。

虽然目前英语教学淡化了语法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法部分的学习不可缺少。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出这一时态,主要通过以模仿为主,让学生逐渐掌握主要句型,并尝试着进行实际运用。但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时态,我还是介绍了这种时态的主要用法,主要从两个方面:(1)过去进行时态的含义(2)过去进行时态的结构。特别是在处理时间状语时,对when和while的用法通过比较运用,强调了他们的主要用法和区别,效果非常好。后来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事实证明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特别是语法方面的补充,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课后练习时对时态的运用也轻松很多。目前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常常会碰到这种时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分析短文,事半功倍。实践证明语法教学必不可缺。

过去时态的教案篇三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

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

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过去时态的教案篇四

一、教学困难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

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分析人物描写。

二是分析环境描写。

三是分析细节描写。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进和张乡绅进行比较。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应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讽刺,常用的讽刺手法有哪些。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过去时态的教案篇五

作文遵循“我手写我心”的规律。但大多时候,学生脑海中无法形成细致的直观画面,或者画面一纵即失,导致“流水账”习作屡见不鲜,内容空洞、笼统,叙述粗略,让我们望“习作”而兴叹。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文课程标准》语)呢?在多年磕磕碰碰的教学中,我感悟到――影视画面是一张制“敌”的王牌,因为它直观生动,形象鲜明,情感细腻。把影视和习作链接,会让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变得清晰、丰盈,作文内容自然会具体、丰满。

一、当导演――开篇布局有奇招

“导演”是排演戏剧、拍摄电影的组织者,是影视创作的中心。如果把一篇习作看成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话,那么学生应该成为习作的导演,决定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感情的张驰等。魅力十足的导演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作文教学中设计情境让学生当导演,能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组织详略内容,安排叙述方式,运筹帷幄,开篇布局,落笔之前脑海已构建出理想的“习作蓝图”。

〖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看图作文。

教学片断实录:

……

(创设争当导演的情境)

(播放音乐创设课堂气氛:敌机轰炸声――孩子哭声――凄惨音乐――出现课文作文插图)

生1:在倾诉战争造成的苦难。

生2:在呼唤和平。

生1:我会仔细拍摄图中的内容,因为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内容。

生2:我除了拍图中内容外,还会仔细拍摄小男孩的流浪生活。

师:这也可以是重点!拍摄的重点就是习作的重点。

师:为了让你拍的短片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你灰怎样拍第一个镜头?

生1:我会拍:天空敌机飞过,声声轰鸣,炸响声无情地摧毁一切。

师:先声夺人,好!

师:对比,更能体现战争的罪恶,你真是一个有创意的导演。

生3:我会直接从图中的画面开镜:还未消散的硝烟中,残垣断壁,尸横遍野,一个小孩在孤独地悲泣,再回忆敌人飞机轰炸的火车站的情景。

师:好,这是倒叙,用孩子的无助斥责战争的残酷,更能引起共鸣。同学们,这第一个镜头便是习作的开头!

……

〖评析〗

引导学生当导演拍摄短片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把作文内容转化为正在放映的画面,储存在大脑中,那么“我手写我心”时,学生便会胸有成竹。寥寥数语,既有作文详略的指导,又有叙述顺叙的渗透,还有作文开头的指点。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领悟到了开篇布局的方法。

二、“蒙太奇”――叙述有序一点通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形式,是电影的叙事方式。著名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曾经这样直白地诠释“蒙太奇”:如果我置身于一个活动环境中,我的注意力会引导我的视线忽而转向一方,忽而转向另一方……”“蒙太奇”的原理首先来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习惯,它的“时空顺序性”和作文中的叙述顺序是相通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事物的时候,可以借助他们所熟悉的影视画面的切换顺序,引导他们按时空顺序观察并描写,做到结构有序,言之有序。

〖案例〗

教学内容:改写古诗《清明》

教学片断实录:

……

(课件播放动画片《龙太子》一组镜头,说清拍摄顺序?)

师:这几个画面切换时很自然,根据注意力的转移,由一物引出另一物。这和我们观察、描写事物是息息相通的。

生1:路上的行人长衫湿透了,想起已故的亲人,更觉得凄苦。

生2:泥泞的路上有几棵落寞的小树,路人打着雨伞,满腹忧伤。

师:诗人愁上加愁,仰天长叹一声,他的目光落在腰间――

生1:腰上也许别着酒壶,他拿出酒壶想借酒消愁,可倒不出一滴酒来。

生2:他的腰间有一长笛,他拿出来吹奏一曲,更令人肠断欲绝,悲伤难禁,想喝点酒。

师:当杜牧又一次望向远方时――

生1:他在寻找问路的人。

生2:他看到一个牧童迎面走来。(谈牧童外貌略)

师:他们的对话是重点,说说当时的情景。(略)

师: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1:杏花村隐约可见.

生2:看到一丛丛一簇簇的杏花在雨中静默,花丛中掩映着几栋房子。

生3:还会看到房顶上的酒旗迎风飘扬。

师:你们太有才了,都是出色的摄影师。

……

〖评析〗

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当“引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片子拍摄的顺序,为模仿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中,学生的观察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适时展开想象,让脑海中的画面一张接着一张,情节一环接着一环,然后进行细腻的描述,让作文远离杂乱、粗略,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具体生动!

三、仿“特写”――细致描写真功夫

“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从而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突出主题,使影视更富有感染力。比如电影《少年雷锋》中:雷锋回到静悄悄的家,伤心地哭――特写晶莹的泪水先溢满眼眶,再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喝水的碗中,发出一声脆响。比如武打片中的高手对决――衣襟飘舞,双方专注的眼神高度集中,听辨的耳朵微微颤动,从而渲染了打斗的紧张气氛……影视画面直观形象,学生十分熟悉,讲起来津津乐道。引导学生把要写的作文内容转换成影视画面后,再帮助他们围绕重点选择一些特写镜头进行细致描写,会使学生的作文细腻真挚,像影视作品那样富有感染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悟到作文的方法。

1、选择“特写点”,抒发真情感

〖案例〗

教学内容:写夏天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饭的情景,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爱。

教学片断实录:

……(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影视特写镜头,营造氛围。)

师: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一阵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怎样一幕一幕出现在你眼前?

生1:厨房里热气腾腾,妈妈正在忙碌。

生1:我会特写妈妈额头密密的汗珠。那晶莹的汗珠顺着流海淌下,落在前襟,流海早已湿透了。

师:你很细心,细微处见真情。

生2:妈妈的背影特写。透过推拉门的玻璃,我看到妈妈消瘦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着,时而切菜调味,时而挥动炒勺……妈妈忙碌的背影定格成一幅画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师:情真意切,好!

生3:我会特写美味的菜肴和妈妈的微笑。妈妈用袖子拭去汗水,看着精心烹饪的菜肴,嘴角微微上翘,绽开了笑容,眼中满是期待。我知道那是妈妈只为我准备的.爱的盛宴,等我品尝。

师:你真懂妈妈的心。看到妈妈这样辛苦,你心中油然而生什么感情?

生:感动!(感激、想好好爱妈妈、母爱真伟大……)

此时此景此情,你会做些什么?再拍摄你最想拍的特写镜头,抒发你的感受。

……

〖评析〗

从以上的教学互动中不难看出“特写”镜头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由一个场景辐射开,从不同的角度找准“特写”点,用“摄像头”――眼睛拍摄下最细致的点点滴滴,会使要写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尽收脑海之中。从想到写,作文内容就会更具体更细致,字里行间便会自然流淌着浓浓的真情感。

2、切换“慢镜头”,“细节”细描写

“慢镜头”也是一种经常出现有影视画面中的表现手段,比如:主人公赛跑即将达到终点时;比如两主角擦肩而过时;比如篮球比赛中决定胜负的最后一球……这些“慢镜头”时常让我们心灵震憾,真切地感受到情节中最微小的变化,与主人公共喜同悲。把“慢镜头”引用到作文教学中,其实就是为了给学生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习作画面添加“慢化剂”,使画面消失得慢一些,停留得久一些,让学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把人物的动作、画面的变化进行分解,然后去细致地描写“细节”,让习作内容更充实。

〖案例〗

教学内容:写自己学自行车的过程

教学片断实录:

……

生:我骑上自行车慢慢地往前行驶!一圈、两圈!我会骑车了,真高兴呀!谁知车轮突然一滑,我摔了个四脚朝天。

生1:我双手扶住车把,左脚用力踩着车左侧的踏板,右脚蹬地,顺势骑上车座。

师:真棒!把“骑”分解得这样细致(板书:扶、踩、蹬)

生2:前面还可以补充:我咬着牙,眼睛平视前方,深吸了一口气。这样可以表现“我”十分紧张。

师:好!表情的“特写”体现了骑车的心情。放慢心情变化的脚步,再具体说说。

生:表情由紧张转为喜悦再到得意。(板书:喜悦、得意)

师:有句说话“乐极生悲”,请说说“摔”。

生1:自行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冲进沙堆,只觉车子一滑,前轮一歪,我和车一起摔倒了。

师:多么细致的描写呀!动作分解棒极了!(板书:冲、滑、歪、摔)

生2:说时迟到时快,我紧急刹车,但自行车却不听使唤,像个醉汉一样歪歪扭扭冲进沙堆“哐当”一声,我已躺在地上了。

生3:我补充摔后的感受:一阵钻心的痛从脚上传来,我哭了,心情跌进了谷底。

生4:我强忍着疼,勉强支撑起,狠狠地跺几脚那罪魁祸首――沙堆。

师:对,摔后的表现也是“摔”的一部分,要细致描写(板书:忍、撑、跺)

……

综上所述,可以说“影视”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参照物,是学生写作的方向标。适当、巧妙地运用它,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有序、具体、生动、细腻,情感饱满。“影视”来源于文字却又超越文字。而我们借助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形象的画面,然后用文字细致表述,这本身又超越了影视,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感悟。这个过程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真正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