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薇儿

优秀作文通过独特的结构和逻辑,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和有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一

青团应该是清明前后应时当令的新鲜玩意,在东坡诗里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候踏青,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着新鲜的绿色,吃团,喝寒食粥,若是再应景的下些小雨,尤有韵致,身心一快。怪不得有诗人说:“这是在吃春天”。

青团又叫艾米果,清明稞,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蒸好几摞小笼,一屋子热气腾腾。熟了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皮亦微皱,不软不硬有咬劲,带有清淡却悠长的艾草香气,味甚隽,远胜年糕汤圆,一口入肚,三春不忘,是寒食时节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天然绿色健康的时令食品。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团品类也颇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党皆可满足。虾子冬笋以鲜著称,虾子放的太多,会汪出些许汁水,“鲜得连眉毛都掉了”。豆沙馅心甜而不腻,沙色紫的发黑。红豆水滤去皮,熬烂,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北方叫“澄沙”,南方叫“洗沙”。初期的青团最离不开豆沙。豆沙又最能吸油,故易作馅。

青团历史悠久,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面就专门写了作为糕点之一的青团的作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最好采用清明前的艾,这个时候是最嫩的,嫩绿的样子,嫣然可爱。将艾在开水中略烫,沥去水,碎切,揉进糯米粉内,与糯米粉同抖匀,乃以蒸成,候冷,尤妙。

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顷刻下肚,鲜嫩腴美,不可名状,意犹未足。至于为什么吃青团,众说不一。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后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一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当年跟着晋文公各国逃亡,立下过功勋,后来晋文公发达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回馈封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视介子推的才能,于是在绵山找到他,想让他出山帮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晋文公就索性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最后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悔恨交加的重耳下令举国在他的忌日禁止用火,人们开不了灶,只好吃冷食,提前蒸好的米食成了填饱肚子的首选。

青色寄托着古人助长阳气增长的愿望,寒食小温担任着俗世纷扰的小确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我们这次不讲节气,不讲节日,讲的是节日中的美食——青团。

首先,先把嫩嫩的艾草取下茎,只留叶,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并加入开水煮烂,主是为了让艾草去苦。然后,立刻放入凉水中冷藏,让它保持原本的鲜嫩,煮完后有何用呢?一会儿就告诉你。

接着,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里,并且放入艾草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的食用油,可以让面团更加的丝滑。

这时,准备出我从超市里买来的豆沙,做成球,再把面团做一个小窝,轻轻的把豆沙放进去,最后轻轻的把口封上。这样一个如同小青球似的青团做好啦。

最后,把青团放在锅里蒸12分钟,随后一股“仙气”飘出来,夹着淡淡的清香。

咬一口,啊!青团的皮胚如同齐天大圣在我的口里滚来滚去,随后那豆沙像埋伏好的士兵,全都跑了出来,在我的口里东撞西撞,一瞬间,那q弹、软嫩和豆沙的香气直冲我的天灵盖,让我久久不能回神。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三

我独自一人,徘徊在水乡烟雨迷蒙的小巷,长长的弄堂口,我又一次见到了青团,浓郁的水汽夹杂着淡淡的艾香,把我带回了那久别的故乡。

小时候,我关于青团的记忆,全都来自于我的外婆。外婆烧菜很好吃,做点心的手艺也堪称一流。她点心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青团。

新摘下的艾草,只在水里漂一漂,加一点石灰水上锅去蒸,待到锅盖在浓厚的水汽中噗噗跃动,艾草也就蒸好了。一开锅盖,水汽便卷携着清苦微甜的艾香你推我攘地挤出了锅,散了满屋,满屋便都是故乡艾草的清香。

艾草放凉后,便要用纱布过滤。这是年幼的我被允许参加的为数不多的部分。我把软烂的艾草裹在细纱布中轻轻挤压,青绿的汁液便一点点渗了出来,一滴滴滴落在碗中,绽放成一朵朵转瞬即逝的碧玉做的花。

将艾草汁倒入和好的`糯米粉中,稍加搅拌,艾草汁便在盆中轻轻地流转起来,它和米粉首尾相接,互相追逐着旋转,待到和好了面,外婆微笑着,熟练地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在剂子上用拇指按出一个小坑,在坑里放进一团豆沙,再用手掌并指轻轻揉捏,面皮温柔地将豆沙菓覆,青团便圆圆地窝在掌心。

青团蒸透了,拈起一个放入口中,牙齿微微用力破开薄而柔韧的表皮,滚烫的豆沙馅便迫不及待地流淌而出,活泼泼地在舌尖上流动。它以豆沙温润的甜,卷携着艾草清苦微甜的香,它以故乡的气息,席卷过饱受化学添加剂折磨的日渐麻木的舌尖,席卷过迷醉于城市灯红酒绿而日渐浮躁的灵魂。

“姑娘,青团要趁热吃,热着吃才好吃。”阿婆的声音把我从故乡的记忆中唤醒,暮然回首,眼前仍是那异乡的烟雨迷蒙。手中捧着的青团已凉了,舌尖上仍残留着异乡青团的滋味,尽管皮厚馅少,內馅也是西化的巧克力馅,于我却有些太过甜腻了,与记忆中故乡的味道更是相去甚远,但我仍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卑微而贪婪地寻求着故乡的味道。在那些青团、年糕、米花糖前踌躇,在那些水车、瓦檐、青石板旁徘徊,于其中寻求那一丝丝故乡的影子,攫取着有关于故乡的一点一滴,一丝丝在心中缭绕成故乡昔日的梦影。

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我仅希望借食青团缅怀那一处故乡、那一段过往,却仅是聊慰吾心罢了。

人不能忘本。也许,我们也正需要一些像青团一样传统的味道,需要来自乡村纯净质朴的气息,带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们些许心灵的依托,带给我们被遗忘的故乡的感动。

感动,在这样一个秋天,也会在以后的每一个秋天……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四

4月4日,清明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去过节。

到了乡下,我看见爷爷奶奶在拎石灰,哥哥姐姐在拔艾草,姑姑在绞艾草汁,大爸和大妈在煮红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看到这些我就问奶奶我干什么。奶奶说:“你去揉糯米团吧!”说完奶奶就低下头继续忙活了。一听说可以揉糯米团,我可高兴坏了。像揉橡皮泥一样,多有趣啊!说时迟,那时快,我手上抹了点油,拿起泡透了艾草汁的绿莹莹的糯米块,就开始揉青团。

糯米可不像我喜欢它那样的喜欢我,一开始它一点也不听我的话呢!我揪下的糯米太多,我的手又太小了,所以第一个糯米团怎么也揉不圆,最后我只得在砧板上用两个手滚来滚去,好一会儿,一个特大号超级难看的青团终于被我“滚”好了。接下来,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每次只揪一小块糯米,糯米少了,揉起来就容易了。一眨眼的工夫,我又揉好了五个青团,这时盆子里的糯米也已经没有了。我就把刚刚揉好的青团挖一个大凹槽放进了盛有石灰水的锅里。过了一会儿,姑姑让我倒红豆沙。我一看,不由地大吃一惊,糯米团不但由翠绿色变成了青灰色,而且圆球形也变成了铁饼形啦!姑姑在后面喊:“快点放呀!快点放呀!”姑姑一催,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把红豆沙倒了下去,然后就跟哥哥姐姐一起到田野里去玩了。

该吃午饭了,奶奶叫我们回来吃饭。只见爸爸边端着一个特大号青团边喊:“小妞做的特大号青团来喽!小妞做的特大号青团来喽!”哥哥开玩笑地说:“嘿!世上谁都想不出来做那么大号的青团呀!”妈妈在一旁一本正经地说:“张爔文,撒红豆沙要均匀地撒,不能一把丢下呀!”我也不生气,而是不紧不慢地让大妈把特大号青团切成13份,然后自己拿起一份美滋滋地吃起来。大家也都拿起一份吃起来,不一会儿,盘子里的青团就都溜到大家的肚子里去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天气并不怎么好,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是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青团,我的心里一片阳光灿烂。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五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是四月四日,清明节。刚起来,就看到外面烟雨迷蒙。我从窗户往下看,有一家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那家店是卖什么的呀,怎么这么多人排队啊?”“他们是卖青团子的,吃青团子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妈妈回答道。“哦,我知道了,妈妈,我想试试做青团子好吗?”“好的。”妈妈和我向楼下那家店的阿姨要了一些米粉和豆沙馅。其实,这些米粉就是米粉加了一点野菜汁才变绿的。

我和妈妈来到厨房,先洗了个手,然后把袖子卷高,然后才做起了青团子。我先把那些米粉分成五个粉团,因为妈妈以前做过,所以我就去请教妈妈该怎么做。妈妈给我做了个示范:她拿起其中一个我掰开的粉团,然后沾了点水涂到粉团上,就开始揉这个粉团,直到把它揉成一个圆为止,然后又用手指朝粉团的中间搓了一下,搓出了一个洞,再把这个洞逐渐扩大,然后用勺子勺了一勺豆沙馅,把豆沙馅放到那个地方,再把那个口子合拢,再搓成圆,一个青团子就做好了。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个我事先掰开的粉团,把它揉成圆,原本以为很简单,但粉团很软,一揉就扁了,一点也不听话,妈妈说:“你不能把手摊平了揉,要把手拱起来揉,这样子才可以揉的圆啊!”我照着妈妈的话把手拱起来,果然,这个青团子很听话得变圆了。接着,我用手指在粉团的.中间搓了一个洞,把豆沙馅放进去,但是,放进去简单,要把它合拢可就难了。不管我怎么弄,它都有一点豆沙馅露在外面,把这里的豆沙馅弄进去了,另一边的豆沙馅又出来了。我无可奈何,只好又去求助于妈妈。妈妈说:“你不能用露出来的豆沙馅附近的米粉来填补,要拿离豆沙馅远的米粉来填补才可以啊!”听了妈妈的话,我用露出来的豆沙馅对面的米粉,取下一小块来填补露出的豆沙馅,果然,没有再露出来的豆沙馅了。就这样,一个青团子做完了。有了上次的经验,接下来的青团子我做起来简单多了,不一会儿,就做完了。

妈妈把荷叶撕成一片一片的放在蒸锅里,然后又把青团子一个一个放在上面,开始蒸了起来。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妈妈把锅盖拿开,香气扑鼻,我和妈妈各拿起一个放在嘴里尝,“嗯,真好吃!”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

做青团子不仅好玩,而且好吃,明年的清明节我还要继续做。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六

在清明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在厨房里切切炒炒,为明天的清明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我想看看奶奶是怎么包青团的。青团,看起来是青色,但上面还有绿色的东西。只见奶奶坐在凳子上揉着面团,面粉变成了绿色,这种绿色的东西是奶奶从山上采摘而来的青叶。把它切碎,并融入面团中,可以使吃青团的口感觉得有弹性。奶奶搓的很吃力头上还滴下豆大的汗珠。搓了一会儿,奶奶就把面粉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放着馅,馅是由咸菜、肉碎、豆腐干和笋组成的,还飘散着一股诱人的味道。

奶奶对我说:“冰晶,你来了就帮我个忙吧,帮我柔青团。”奶奶在我面前放了一大块青团,让我在上面拿下一块青团,揉圆,放在她旁边。奶奶的任务就是往里面撞馅。开始揉了,奶奶先从青团中取出一小块,让我照着这个的大小来搓,我点了点头。当我继续往下做的时候发现面粉像一个黏人的小娃娃总是粘着我的手,奶奶告诉我,用手蘸一下干粉就行了,我试了果然如此。我就这样搓着,做出大小不同的青团,奶奶往青团里装馅的时候很麻利。之间她往一个中心插入手指,用另外四只手指反复地碰着青团的四周。小小的空虚立刻就变成了大洞。奶奶就向里面舀馅,馅满了之后,奶奶就用手把口给往里推,然后捏起来,一个胖乎乎的青团就算诞生了。随着我和奶奶默契的配合,面团就被我们包完了。开始烧青团了,随着从锅里飘来的香味,我流着口水,在锅边走来走去等待着吃青团,妈妈笑着说:“你真是个小馋猫!”半小时过后,青团就烧好了。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我高兴极了。

清明节,既可以思念去世的亲人,又可以吃到美味的青团还可以饱览春天的景色,真有意思呀!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七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活动实践课,内容是做团子。同学们都很兴奋,都期待到底做什么团子。终于等到老师来教我们做了。

老师先教我们把大大的面团分成一小坨一小坨,然后一小坨面粉使劲搓圆,最后用大拇指按一下,一个团子就做好了。看老师做挺简单的,到自己做的时候还是有点难的,有些同学把面团搓到一半的时候,面团就散架了,根本搓不起来,还有的同学团子是搓圆了,但是用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面团也散架了。我想我是不是也会失败呢?我拿起一个面团小心翼翼的'把它搓圆,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不一会儿就挫圆了,我用大拇指轻轻一按,我居然成功了。我还和同学比赛了,我比他多做了十个,我赢了。活动最后,老师把我们的劳动成果都下锅煮了。虽然吃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自己做的,但是都是我们亲手做的,大家都吃得特别开心。

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我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八

春风轻轻地吹过江南大地,万物也在微风中渐渐复苏,焕发着勃勃生机。池塘边的田埂上,几株嫩绿的艾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每当看到它们,我总会想起清香甜糯的青团子。

每逢三四月,妈妈就会去市场上买一些新鲜的艾草回来。看到那些青翠欲滴的艾叶时,我就知道,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吃上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青团子。

等妈妈将手头上的家务活忙完以后,搁置了一阵子的艾草和其他的原料陆续被搬进厨房,我的内心就开始激动起来,迫不及待地随着妈妈进入厨房。看着妈妈将散发着独有香味的艾草洗净,放到缸中不停的捣着,嫩绿的汁液在不断地挤压下一点一点的从艾叶中流了出来,留在了缸底中,不一会儿就积了小半缸。此时,妈妈将汁液倒入碗中,只见青绿的汁液在灯光地照耀下一闪一闪地,看得我如醉如痴。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装着艾汁的碗从眼前被端走,我才回过神来。转头一看,妈妈正用糯米粉揉面呢!只见她双手灵活地上下翻飞,不时添加一点清水进去,动作之快看得我都快要发晕了,直到一条绿色的细流从我眼前溜过,倾入白色的面团中,我才从半晕半醒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再定睛一看,只见原本白的发亮的面团,只十几秒的功夫就换上了一件柔和养眼的青绿色衣裳。这时,妈妈将冰箱中的豆沙馅和芝麻馅取了出来,开始包起了青团子。在她飞舞的双手中,一个接一个的青团子不断成型,圆圆的团子整齐地排在菜板上。妈妈还用干净的毛刷在青团子上刷上了一层油,这些青团子像列队的士兵整装待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油烟机呜呜作响的声音。我想进去看看青团子在锅中的样子,却又没法子进去,只能一边懊恼自己心太急以至于被“请”了出来,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青团子在蒸锅中的样子。

“宝贝,吃青团子!”随着母亲一声呼唤,我飞一般地从房子奔了出来,望着正冒着热气,外表上更加晶莹饱满的青团子,我立马咬了一口,哇!外面的面层又软又糯嚼劲十足,里面的馅香甜可口而又不腻。

——我沉浸在青团子的美味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张舒瑞。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到来时,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青团。今天就把做青团的秘诀传给大家。

把买回来的艾草摘去根,只要叶,如果自家种的更好,把叶放入有“忘情”地锅中,下锅时,犹如一条绿色的瀑布直流而下。艾草煮到易碎时乃可捞出。捞出后,把艾草剁碎,如果不想有苦味就撒上一层白糖,倘若下完雪的田园。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油,揉一揉,直到不沾手。

然后,捏成圆形,将弄好的豆沙包裹在里头,把青团放入蒸笼里蒸6到12分钟。好了,可以出笼了。

品尝到的时刻,最让人兴奋的。青团在我嘴中,外面的皮胚像q弹的果冻滑入我的口腔,而豆沙像一层和好的水泥,铺满整个口腔。

杨梓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我们这次不讲节气,不讲节日,讲的是节日中的美食——青团。

首先,先把嫩嫩的艾草取下茎,只留叶,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并加入开水煮烂,主是为了让艾草去苦。然后,立刻放入凉水中冷藏,让它保持原本的鲜嫩,煮完后有何用呢?一会儿就告诉你。

接着,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里,并且放入艾草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的食用油,可以让面团更加的丝滑。

这时,准备出我从超市里买来的豆沙,做成球,再把面团做一个小窝,轻轻的把豆沙放进去,最后轻轻的把口封上。这样一个如同小青球似的青团做好啦。

最后,把青团放在锅里蒸12分钟,随后一股“仙气”飘出来,夹着淡淡的清香。

咬一口,啊!青团的皮胚如同齐天大圣在我的口里滚来滚去,随后那豆沙像埋伏好的士兵,全都跑了出来,在我的口里东撞西撞,一瞬间,那q弹、软嫩和豆沙的香气直冲我的天灵盖,让我久久不能回神。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

今天我来分享一个清明美食——青团。首先,将采摘好新鲜的艾草的“头发”摘下来,将艾草叶放进锅中,加水煮烂,煮烂到易碎,捞出来剁碎,然后加入少量的白糖调味,因为要中和一下艾草的味道,这样会更好吃一些,再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里倒入艾草汁,揉成面团。揉成的面团非常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团结起来,怎么团结起来呢?让我来告诉你吧,拿一小块面团揉成团放入锅中煮,直到它浮起来,接着把它放入没成型的面团中,他们就像士兵一样,行完任务后要马上归队。

再把面团揉捏做成圆形的饼,放入豆沙,把它包好了之后,放入锅中蒸熟即可。

熟了的青团就像一个小胖子非常柔软,咬一口下去,皮胚像个弹力球一样,在嘴里蹦来蹦去,豆沙像个小仙女,在你的舌尖上撒一盘细沙,太美味了。

作者:陈凌婕。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清明节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做那美味的青团了,作文班也追赶潮流,做起了那美味的、可爱的而且绿油油的青团了。

青团怎么做呢?哈哈,这你不用担心,因为作文班的陈老师会教我们的。

这个过程非常考究你的力度,这不,我就发生了一个意外。我发现搓圆的过程中面皮上破了一个大洞,心想:呀,它的屁股露馅了,我连忙从别的地方揪了一小块来填补,可哪知,拆了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西墙”又破了一个大洞,不够补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同学借了一些过来,堵上了那个大洞洞。做好了,见它躺在叶子上,像是一个人在做日光浴,于是给它做上了眼睛和嘴巴,它更可爱了呢!

青团的味道清香又甜蜜,更何况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怎么吃都不够!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一

快要过年了!村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团子,我家也不例外。

团子团子,意思就是团团圆圆。让我们一起来做团子吧!

奶奶是一位做团子的高手,她娴熟地把米粉和白开水和在一块,再用力反复地揉,没过多久,米粉便升级为了米粉团。奶奶把米粉团搓成条儿,我当时就纳闷起来:“奶奶,为什么要搓成条儿,不能直接做一个超大的团子吗?”“小傻瓜,蒸笼里放不下,再说,那么大的团子怎么吃呢?”“哦,对呀!”我恍然大悟,“那您现在在干什么?”奶奶一边把搓好的米粉条分成一块块小的胚子一边对我说:“把它变小,这样就好包了!”很快,一切都准备好了。奶奶搬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豆沙和萝卜丝馅。只见做团子的高手非常敏捷地拿起一个胚子并将它捏成很光滑的团子皮。我也拿了一个米粉团,学着奶奶的样子,用手把米粉团转动起来,我当时就觉得特别不顺手,等奶奶都做完一个后,我还在那里按,并且按得都是手指印,那样子比一开始的米粉胚子还要难看,唉!“这可怎么办呢?”我一边想一边直冒汗!奶奶看到了我着急的样子,很快将那已经很难挽救的皮子接了过去重新按了几下,咦!很快,那怪模怪样的团子皮竟在奶奶的手下“复活”了,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就这样,团子皮很快又回到了我手中。奶奶又耐心地教了起来:“下面把团子皮变成碗状。”“喔!惨了,这可是最难的了。”我心想。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做了,我依葫芦画瓢,照着奶奶的样子将两只手的'大拇指挨紧了,下面的手指使团子皮转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把我弄的皮子给奶奶看,只见她点了点头:“这次做得不错!”我听了开心极了。最后,我把萝卜丝馅按一定量放进团子皮内,再把团子皮小心翼翼地“封”好口,做出一个小脑袋,整个团子就大功告成了!我看着自己亲手做的团子,虽然样子丑了点,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一家人围在一起做着,说着,笑着……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二

青团是一种民间小吃。它的颜色是绿色的,外形是椭圆的,它是用糯米与艾草的.汁混合后在蒸煮形成的,它的口感软糯,一口咬下去,艾草的清香在口中能游荡,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虽然青团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是关于它还有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李秀成为了逃避清军,请了一个农民帮他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添兵设岗,防止他人带吃的给李秀成。那个农民心生一计,采了艾草回家,用艾草的汁与糯米混合做成了团子。青色的团子混在了青草里面,躲过了哨兵并带给了李秀成。李秀成吃到了团之后,安全返回了大本营。之后,李秀成下令要太平军团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青团就这样流传开了。

关于青团,我自己也有一段经历。

没吃青团之前,我非常抗拒。青团那绿色的样子,我看到就会犯恶心。就算大人们把青团放在我嘴边,我都不会去吃,反而还会神情厌恶地推开。那段时间,我看见青团都绕着走。直到有一次,我中午没吃饱饭,肚子饿得呱呱乱叫,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吃,无奈之下我拿出青团一脸嫌弃但又无可奈何地一口咬了下去,香甜软糯但又甜而不腻,糯又不黏的青团被我咬在了嘴里。我尝到了味道后,三五除下就把一个青团给消灭掉了。吞下去后,嘴里还留着艾草的清香,让我回味无穷。

从此以后,我对青团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现在,青团变成了我最爱吃的零食了。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三

清明节有许多习俗,平时一到清明节,爸爸妈妈都会到商店里去买现成的青团,一个个青团圆圆胖胖的,惹人喜爱,下午,老师带我们亲手做青团,亲自感受清明节的习俗。

前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买了几根黄瓜,把它们一起放在榨汁机里,那嫩嫩的黄瓜被榨汁机慢慢地”吞”了下去。

今天我们组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原料,你瞧,王枣枣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馅儿,张泽龙带来了碧绿的青汁,尹株文带来了做得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大家一边忙着摆放用具,一边交头接耳地交谈着该怎样做,一个个兴奋不已。

开始和面粉了,老师向盆里倒了点水,然后把面粉倒进了里面,还请了几位和面高手—-几位同学的妈妈,奶奶来和面。陈冠宇的妈妈拉起袖管儿,把自己纤细的手放进了面粉中,顿时,面粉象散了队的队员各向自己的`外面逃去,阿姨用手来回搓着,面团象一个个孩子乖乖就范,任凭她的揉搓,随着搓的节拍上下翻飞,老师把青汁倒入面团中,不一会儿,面团娃娃就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一身碧绿的燕尾服加上胖胖的身体,更显得可爱。

老师把面团一点一点地分给我们,说了做时的注意点,不一会儿老师就开始宣布做了。我先请教了陈冠宇的妈妈,然后拿起一些面粉,搓成”小圆子”再把中间部分捏凹下去,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圆的底部,把左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圆的顶部,用力捏凹下去,一下子,面团被捏变了形,我拿起一点芝麻放进了里面,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可是这调皮的芝麻一下子从里面逃了出来,呀,这下子青团了”大花脸”,外面一黑一白,可真有创意!我不灰心,继续搓着,我把捏好的青团往芝麻里一放,顿时,青团一身黑,成了”黑团”,我一边看一边笑,把它放进了盆里,…我环顾四周,只见旁边的同学都做的热火朝天,有的同学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同学老是做不起来,愁眉苦脸,还有的同学跑前跑后,着急得直跺脚……看着青团被送进食堂,我心里痒痒的,非常想吃。

在等的这段时间里,我心里万分焦急,想着想着,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青团的美味。

过了一会儿,青团上来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赶忙咬了一口,滚烫的青团在我的舌尖上上下翻飞,再咬一口,美味的芝麻一口流入我的嘴,哇,真是好吃呀!

通过这次活动,既让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又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清明的习俗,真是一举多得啊!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四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们四年级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清明时节、青团飘香。

下午一点钟到了,我们班同学迫不及待地将教室里的桌子以四个为一份,搬到了一起。我们组八个人小心翼翼地把各自带来的材料放在桌上。我们组同学带来的材料可真不少:有一次性手套,有一次性围裙,有塑料盆,还有芝麻和豆沙馅儿。

一些和面的高手---请来的家长,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只见他们麻利地把面粉、生粉和青团汁放在起,使劲和了起来。不一会儿,面团和好了。随着老师把注意点简单地说了一下后,同学们就有条不紊地做了起来。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从青团上用力扯下一小块,把它轻轻揉成圆形,再把它使劲压成扁圆,仔细地把一小勺芝麻倒在了上面。可是,刚倒上去的芝麻却一骨碌从上面滑落下来。我想:只要把面团的四周做成凸起来的样子,馅儿就不会滑落下来了。说干就干,我急忙把面团四周捏成凸起来的样子。果然,芝麻滑不下来了。接着我轻轻地把面团四周凸起来的部分往上捏,搓成圆形,这样,我做的第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最后,我用同样的方法又做了许多大小各不样的青团。班上同学们做青团的场面好不热闹,同学们有的在使劲压面团,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往面团里增馅儿,有的在用力搓面团,还有的同学在捏面团……场面热闹非凡。第一课下课了,我们把做好的青团放在托盘里。瞧!我们做的青团的.样子可真不少,有北极熊,有火腿肠,有水枪,还有火箭……随着我们啧啧的赞叹声,老师和家长开始颁奖了,我们组得到了心灵手巧奖。

老师让几个同学把托盘送到食堂里去煮。我们在教师里等待着,在这四十分钟里,我们班同学个个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有的同学急的上蹦下跳,有的同学急的坐立不安,还有的同学甚至把没用完的馅儿放在嘴里了。突然,听见“砰”地一声,门被人打开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抢青团。我拿了两个青团去送给英语老师,又拿了一个自己吃,这青团香喷喷,热乎乎地,在甜味中还包含着蔬菜的清香,真是美味极了。

通过了这次亲手做、吃青团的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清明的喜爱之情。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五

又是一阵淡淡的艾叶气息萦绕在我的身边,一个个绿绿胖胖的小团子展现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丝丝香味沁人心脾。

没错,这就是青团。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每当清明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外婆是无所不能的。每当清明清晨,外婆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用来给糯米“上色”。

艾叶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广了,它是我童年时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记得每当酷暑来临,外婆就会骑着她那早已生锈的`自行车去买艾叶。回家后把艾叶洗干净,烧一锅水,水开后把艾叶放进去。煮好后的艾叶水掺和着洗澡水一同倒进我专属的洗澡盆里。你可别小瞧那艾叶,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头扎进盆里,那滋味凉丝丝,又飘着艾叶独特的清香,令我抛去了一切的暑热。

我的妈妈一直被我称之为“甜点达人”,这次她将和外婆强强联手,制作出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团——没有之一。只见妈妈先把艾叶榨成汁,当然外婆也没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搅和,就成了一个大白胖子。妈妈把艾叶汁倒进并没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团里,并加上一点最重要的调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为了让青团的颜色更鲜绿。

接下来的一步——调馅。妈妈先把黄油放入锅内,再把肉松和咸蛋黄一同放入锅内翻炒,炒好后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方形,馅料就调好了。

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妈妈负责来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婆负责把馅包进去,我呢,只能在旁边看着,几次想帮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给拒绝了,因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见心灵手巧的外婆把小剂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样,那大拇指犹如电钻,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薄厚适中的“小碗”。

上锅蒸完,我们家的门似乎快成了扇“假门”,街坊邻里都知道我们家做青团了。隔壁王阿姨说:“哟,顾姐,又在做青团呀,人老了手艺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几个青团分给邻居们。

我爱我家乡的青团,我爱我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我的家人们!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临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团。虽然青团在江南地区非常普遍,但是,我的家乡——临海的青团却有它的独到之处。每年清明节快到时,外婆都会拿着篮子去田埂里找一种野菜,那种野菜叫做“青”。它们在田埂里非常多见,叶子圆圆的,略带一些毛,非常矮小。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青”。回到家后,外婆会把这些“青”放在灶头上煮熟,然后再捣成汁,接着把这些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渐渐地,糯米粉从纯白色变成了翠绿色,非常可爱。然后再把一团糯米粉做成一个个碗的性状,像玩橡皮泥一样,这就是我家乡的青团雏形了。

如果你喜欢吃甜食,那么可以在青团里塞入豆沙;如果你爱吃咸味的,那么就可以放入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等。无论什么味的,味道都非常鲜美。包好的青团再用鲜楮树叶垫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青团子就做好了。什么时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笼上,不一会儿,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清明时节,当然要上坟。这时,在我的家乡青团便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把对先祖浓浓的思念寄存在这供给先祖青团里了。上完坟,多余的青团可以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让他们即使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乡气息;小孩子们还可以把它用于作野餐的'佳肴,在春天的田野上,看着四周美景,吃着美味青团,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玩累了的时候当做点心,一边休息,一边慰劳自己的胃哦!每次一想起家乡的青团,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圆圆的、可爱的模样,又似乎闻到了它的香味,尝到了它的味道。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七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清明虽然是祭祖的日子,但是也有它的特色小吃——青饼。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跟着爷爷去了做青饼的地方。这一趟,可真是叫我大开眼界。几个阿婆在哪里把采来的青洗干净,再放到切板上切碎,接着又倒入蒸桶里,放在灶上蒸;另外几个阿公把蒸熟的糯米捣碎,等阿婆把煮好的青倒进搅拌的机器里,就打开开关,一边把青和糯米捣在一起。雪白的糯米和墨绿的青,做出了青色的青团,一个阿婆把青团压成饼,撒上一层面粉,便交给爷爷来切。

爷爷用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板压在饼上,沿着直线用小刀切下来,再把一条条青条递给另一个阿公,把它们切成匀称的正方形,然后整齐地叠在一起。我在一旁看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也不禁手痒起来,想亲自做做,便缠着爷爷让我试试。我照葫芦画瓢,先把模型摆好,便动手切了起来。可这青饼放久了,硬邦邦的,我便使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力气,终于切开了,刚开始切还好好的,可模具却一点一点的斜下去,我自己竟也没注意,等切好后拿起来一看,原以为会很完美,谁知竟成了一边细、一边粗,看得我哭笑不得。爷爷还逗我说:“哟,都切成这样了,再加几个齿儿就可以当锯子了。”我很不服气,又试了一次。这次,我左手用力压住模具,右手不是靠着磨具切了,而是稍稍离开1㎝左右。切好后,我拿起来一看,yes!我终于成功了!

中午,我提着两大袋青饼回家,嘴上品尝着青饼的清香味道,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八

我们家每年都少不了吃青团的环节,临近清明,厨房里就会多上一盆青团馅。奶奶先是剁好馅,再和些面粉,艾草碾碎后掺进面粉里,原本洁白无瑕的面粉变成了鲜绿色,用勺子上馅,就可以放进锅里蒸上一会儿了。

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煎过的东西,特意把青团放到煎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再让我慢慢品尝,咬一口,外香里软,一股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扩散开来,再往里咬一点,就能品出五香的气味了。

青团不仅可以充当主食,还可以当点心呢!学业繁重的六年级自然会有数量惊人的作业。每当我结束白天的学习,一脸倦意地回到奶奶家吃完了饭,奶奶总会拿着两个热好了的青团走过来,对我说:“回家作业写累了,别忘了吃点心哦!”这时的我,手里捏着热腾腾的青团,心头也会突然一热,啊,奶奶!您为我无私地付出,该让我如何报答啊?夜里,我做完作业,顺手拿起那两个还有余温的青团,忍不住大口吞下去,要知道,这可是奶奶对我的爱呀!

贴心的'奶奶知道,我不喜欢长时间吃同样的一种食物,就不断地变着法儿更换花样,有时是蚕豆青团,有时是红豆青团,甚至还有虾仁青团……奶奶不愧是我的“知已”在各种方面上都尽可能地使我满意,不愧是我的“私人厨师”啊!

奶奶做的青团,在亲戚好友之间也是出了名的一道美味,每当扫墓时亲戚们对青团赞不绝口时,最高兴的还是我,原来奶奶做的青团这么好啊!我真幸福!

这就是牵动我情思的青团,奶奶的青团,让我终生难忘……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十九

迂回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墨绿的青苔,那凹凸不平的褶皱就像老树身上脱落的树皮,长在岁月的光辉里,却注定要在岁月里失去光华,在喧嚣中被掩盖真容。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小巷依然是那么悠长,墨绿的叶子,落下几点细碎的阳光,那座小屋披着午后的光韵,默默守候着,将这美好品质传承下去。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二十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做香喷喷的青团,我家也不例外。

这天,看着大人一边冲洗着艾青叶上的杂质,一边又把艾草放进搅拌机里搅拌成汁,忙得不可开交。我心想:每年都是妈妈做香喷喷的`青团给我吃,今年我也要包一回青团,不能继续再当“吃货”了。

说干就干,首先我把绿油油的艾草汁倒入米粉里,使劲揉搓。糟了,我这细皮嫩肉的小手被面团给包围了!我用力地甩啊甩,再往手上洒了一些面粉,青团子终于从我的小手中脱落下来。然后我慢慢地揉,直到艾青汁和面粉合二为一就可以包了。

我把大面团分成了一个个小面团。接着拿起一个小面团,把它揉得圆溜溜的。再把大拇指插入面团中间,让它变成小碗的形状就可以包馅了。我蹑手蹑脚地把豆沙球放进“碗″里,然后赶紧把它包起来,免得馅从里边掉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青团也快要大功告成了。“终于做完了!一个,二个,三个……”我兴奋地数着,“一共有十五个,刚好每个人分三个!”说完,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把这几个青团蒸熟。

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边吃着美味的青团,一边看着电视,别提有多高兴了!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二十一

在时间的长河里,华夏悠悠五千年文明,沉淀出了许多宝贵文化遗产。勤奋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出了许多奇迹。

立夏快到了,在我的记忆里,立夏总是飘着一股清新悠远、挥之不去的艾草香。每逢这夏日伊始,春季接近尾声的美好节日,一大家子人总是齐聚一处,一起做“米鸭蛋”。立夏做“米鸭蛋”,是家乡的风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流传不衰了。

做米鸭蛋的第一步自然是取材,当雨季来临,春天拉开帷幕,就可以去田间采摘新鲜的艾草。我总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剪足满满一盆的艾草。这可能需要在田埂上蹲上好久,可是却别有一番趣味。剪艾草也是有讲究的,手法要恰到好处,不然就会影响米鸭蛋的质量。拿着一把大剪刀,经历了一次次地实战,我才学会熟练快速地剪艾草。无论艾草隐蔽的有多深,都无法逃出我的眼睛,摘着摘着,看着盆里的艾草越来越多,最后满载而归。接着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把这些艾草清洗,烧熟,冷却,再切得细碎,和和好的面团揉在一起。开始艾草和面团还很分明,用力搓揉一阵后,就逐渐变色,淡绿色溢着清香气味的汁液融入了面团中,直至两者合一。这看似简单机械,可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外行的我只搓了一会儿,就觉得双手发软发酸,面团似乎没什么变化,而我再也没有力气了,只好甘拜下风。

面粉和好了,一旁的妈妈也将馅料拌好了。最常见的馅料莫过于咸菜笋馅和黑芝麻白糖馅,配置的过程都很简单。而包米鸭蛋的过程更是全家一起动手: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我,甚至是六岁的小妹妹都吵着要一起包。我用双手轻轻拈下一块面团,把它揉成扁平状,再往中间倒上一勺馅料,最后小心翼翼地搓成椭圆形,一个米鸭蛋就初具雏形了!刚开始,我包的米鸭蛋总是“露馅”,而且相貌奇丑,奇形怪状。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再加上我的小心谨慎,终于能包出像模像样的米鸭蛋了,馅料也终于听话地藏在里面不再流出来。把一个个带有我们汗水和笑声的'米鸭蛋放进锅里蒸一会,待到出炉时,满屋都是艾草独具的清甜而悠远的香。

至今回想起那一锅大小、形状不一的米鸭蛋,也像回想起了那段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又糯又香,甜而不腻,余香袅袅,经久不忘。

米鸭蛋以及它的制作过程,都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它象征着浓浓的亲情、乡情,是家的味道。愿这份艾草香在我的心里,在奉化这块土地上经久不散!也愿这份亲情、乡情镌刻在每一个奉化子民的心中。

清明节做青饼(优质22篇)篇二十二

我身处烟雨江南,有数之不尽的美食小吃,可这么多年来,我却独爱他——青团。

与北方人富有浓烈文化气息的高粱红、玉米烧比起来,江南一带的青团真的不算什么,或许,淡出人们视线的青团,才是四月真正的味道。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记载青团的'制作:“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 ,色如碧玉。”青团是以柔软细腻的手磨米粉做原材料,取艾草之叶捣碎,在石灰水里腌渍后,过滤出汁液,再兑入由七分糯米,加三分粳米的米粉中包为团子。

馅分为甜咸两种,甜馅一般为豆沙馅,咸馅一般为鲜肉馅,无论甜咸,包馅时,均放入一小块猪油。蒸熟后的青团,视觉看起来色泽青翠、光亮细结;嗅觉闻起来清香自然;味觉尝起来细腻香甜、糯韧绵软。

记忆最深的是在三年前。我和父母划船去周庄,一路上吃着青团,哼着小调,好不自在。

寻访前人的足迹。青团早已被岁月冲刷去了,但也只有远离尘世的喧嚣,重返这片土地,才能领略这一美食。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汇总21篇)

    在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之际,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公司工会工作计划报告范文(20篇)

    工会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请参考下方提供的工会工作计划案例,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灵活运用。20__年2月—3月,成立__公司工会,在地区

    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高中(实用20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一学期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回顾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非常阶段,

    学校学期中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专业19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重要沟通平台,在家校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家长会中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一、教育教学工作:我

    邀请阳光来做客(专业13篇)

    通过写作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些许灵感。宽容。这个词很常用,也很常见,但又有多少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专业13篇)

    应急预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危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阅读应急预案范文可以使我们有条不紊地应对和处理。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优秀22篇)

    报告范文是对某个事件、情况或主题做出详细阐述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有所帮助。根据《关于开展20xx年度项目和部门整体支

    以美丽为初三(实用14篇)

    优秀作文要求作者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要有独立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在一个溽暑蒸人的酷夏,在一个燥耳

    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万能(模板18篇)

    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指导思想:人类社会

    教育共同体工作计划(专业16篇)

    拥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和修正工作计划。这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和实践验证的工作计划书,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