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HT书生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尽管每个教学计划都有其独特性,但是通过学习范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结构和要点。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一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二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___,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三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四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五

1.课程标准解读:

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在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要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学习的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可启发学生去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会用g=mg的公式来计算重力的大小。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究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重力的知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力如: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压强、功等等的基础,重力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初中学习重力更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重要枢纽。

对于重力的大小,两个版本都用到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教科版在提出重力有大小之后,说到了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是对之前的知识的回顾,再提出可以测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探究质量与重力的关系,在探究环节书上给出的内容不多,只有一个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教科版是前面的描述不多,直接提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关系,之后用实验来探究了这个关系,实验数据则用到了表格和坐标图两种方式来处理,坐标图更直接的反映了数据的特点。两个版本都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公式g=mg,并通过简单的例题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

之后是重力的方向,两个版本都用到了用细线悬挂物体的方法,并都介绍了重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教版提出了思考:地球两侧的人的“脚下”分别是什么方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科版举出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重心的位置的重要性,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有一个制作“不倒的小丑”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能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人教版进行了拓展,简单的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在之后的科学世界中介绍了飞出地球的事迹,激发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知识点介绍:

1)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力,所有在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受力分析时重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力。重力对后面学习到的压强、功、重力势能等都有着铺垫的作用,是认识物理的基础。2)重力的大小(重点):重力与质量之间的计算式是计算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究的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计算重力是后面学习中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的基础。

3)重力的方向(重难点):是生活中对重力应用的一种,可以用来检测悬挂东西是否竖直和水平。竖直向下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意识到重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重力,并且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成正比关系,会使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知道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4)、知道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了解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找法,了解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事实、总结规律。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公式g=mg,先要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质量与重力大小成正比的规律。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重心概念的理解,物体重心位置的找法。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设计理念: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初二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知道基本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重力的方向则先让学生讨论在进行猜想,可能会得出好多不同的结论,仍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克服认知上的错误。作用点则需要先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再来提出重心的概念,降低了学习的台阶,是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结果或验证理论。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探究归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总结重力的特征。(非接触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

二、从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学习。

1、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先进行科学的猜想,通常我们感觉到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就越重,因此提出猜想,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就越大。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了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提供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铁架台一个。

设计好了实验之后,请学生上台完成实验,通过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改变质量,同时读出每一次改变后的重力,设计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束后开始处理数据,请同学们观察数据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重力与质量之比是一个常数,也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处理数据,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并且比例常数g=9.8n/kg。得出公式g=mg。

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可能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成都的g测出来大概是9.78n/kg,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使用公式。

2、探究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现象。纠正自己之前不正确的认识。

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应该是向那儿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请学生回答,可能有学生回答向下、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等等答案。让学生先保留自己的答案,观察实验,在铁架台的夹子上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请同学们思考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可以有什么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圆薄板、方形薄板、球等重力在几何重心上。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根据悬挂法找出。

拓展重心的位置可能不在物体上,它与物体质量分布有关,重心的位置与稳度的关系,并且举例,赛车车身很低、冲浪者要降低重心保持平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建议学生回家完成家庭实验室的实验——不倒的小丑,并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在两只手背上固定两个金属螺帽。

四、布置家庭作业,下课。

教学板书:

实验创新:

实验二:重力的方向:创新之处在于现象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自主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且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资源:

实验一:

实验器材:铁架台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

实验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方,逐个增加钩码的个数,并将每次对应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格中,直到8个钩码全部测完。实验二:

实验器材:

铁架台、细线、小钢球一个实验方法;。

1、在铁架台的夹子上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

2、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仍然竖直向下。

3、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三: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实验器材:

不规则的物块一个,被细线拴住的重物一个。实验方法:

1、把物体的一点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画一条直线。

2、在直线外的任意位置找一个点把物体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再画一条直线。

3、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重心,为了验证可以在除了这两条线的任意位置再找一个点,重复步骤1,发现遮天直线仍然经过重心。即证明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找到。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六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七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八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九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一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章 节 课时周次

第六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 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 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 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 29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 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2 11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 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2 13

复习 1 14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1 15

期末总复习 6 15~17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教师补充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3、字音字形。

生疏教谕琐事溺爱私塾孤苦伶仃万象更新。

椽子蹿房门楣一垄浑浑噩噩。

4、成语积累。

肃然起敬万象更新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家徒四壁浑浑噩噩。

三、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明确: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学法指导:提示同学们怎么找主旨句,提取关键词,学会用一个关键词带动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的疑问就是本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法指导:注意小标题的作用)。

四、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的特点。

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炼字、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预设问题:

1“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分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合作探究。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学法指导:同学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六、挥洒青春。

围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写一段话。

1教师示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同学们进行文字对话。

流年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再次响起,被雨淋湿的心,依旧化作那绿叶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泪滴。那湖水的丰盈是我蓄满的真情,而时间不会为我停留,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变成了手中的流沙,藏匿在缱绻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最后,泪却随微笑流出眼眶。

2学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季羡林谈人生》。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妙语录》。

2季羡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一时顾不过来,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求这位老人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学生办完手续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3季羡林人生语录。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八、小结。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凄苦的童年贫贱不移。

灰黄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心酸的回忆宠辱不惊。

童年的伙伴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侯晓旭。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三

2.欣赏合唱《大漠之夜》。

3.选听《半个月亮爬上来》。

4.选听《乌夏克木卡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牧歌》,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审美。

2.通过两手合唱作品的欣赏,能了解不同的合唱表演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了解新疆传统民族音乐“木卡姆”这一音乐题材。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牧歌》。

了解混声合唱及无伴奏合唱两种形式。

知道木卡姆这一音乐体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答。

展示蒙古族人文风俗图片。

二、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使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从整体上感受音乐。)。

2.简介《牧歌》。

牧歌。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绵延起伏,节奏缓慢自由,歌词形象纯朴,富有诗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曲调和歌词结合得很紧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词,但它那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草原的美丽画卷。

(设计意图:深入简介作品背景,使学生从文化角度了解歌曲)。

3、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熟悉旋律。

4、学生识读乐谱。

5、做呼吸练习。

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练习,教师可用“闻花香”的方式提示学生,自然缓慢的用腹式呼吸法,有情感的“感叹”。接着,法“嘶”音,小腹控制呼吸,缓慢而均匀的发声。

6、用哼鸣的方式哼唱全区,注意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

7、教师伴奏,学生随乐演唱全曲。

8、欣赏由瞿希贤改编的不搬走合唱《牧歌》,介绍无伴奏合唱这一演唱形式。

三、欣赏《大漠之夜》。

1.聆听全曲,提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生答。

2.简介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与特点。

3.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欣赏引子部分,提问:这段音乐中模仿了什么声音?演唱的力度为何?

生答。

(2)欣赏陈述部a。

提问:音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演唱力度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

(3)欣赏中部b。

思考:乐队的伴奏织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演唱力度为何?

(4)欣赏再现部a’与尾声。

思考:这段音乐是陈述段的完全重复吗?

四、选听《乌夏克木卡姆》。

生答。

2.简介“木卡姆”这一音乐体裁。

五、选听《半个月亮爬上来》。

1.欣赏全曲,思考:这首歌曲运用了哪种演唱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音乐要素上分析乐曲。

3.随乐轻声哼唱全曲。

六、小结下课。

精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汇总14篇)篇十四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民事二审抗诉申请书(案例22篇)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撰写更多申请书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申请书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帮助大家写出优质的申请书

    2023年整体课堂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5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展现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编搜集了一些写作精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第一段:介绍整体课堂的概念

    最热安装工程质量保修承诺书(模板23篇)

    在质量月期间,企业会监测和评估各项质量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阅读下面的质量月总结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到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最热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得(汇总18篇)

    转眼之间大一第一个学期只剩下短短的半个月,如今知识经济迅猛增长源源不断,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学习医学的大学生,我

    最新家庭亲子阅读心得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实践经验与思考的结合,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心得体会的撰写帮助我更好地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举止,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

    精选婺源的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5篇)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阅读以下范文时,请大家多思考和反思,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借鉴之处。

    2023年数学思维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有形证明,也是对他人分享经验的好途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通过阅读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新酒店劳务合同书(汇总18篇)

    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劳务报酬存在差异,这与劳动者的技能和市场需求有关。这里有一些成功的劳务派遣案例,可以帮助您了解派遣流程和要点。甲方代表:乙方姓名:性别:护照号码

    最热房屋装修水电改造合同大全(20篇)

    装修合同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装修工程的具体要求、施工时间和费用等内容。希望以下的装修合同案例可以对大家理解装修合同的重要性和起草要点有所启发。

    热门科研实践总结范文(18篇)

    总结范文可以提供给他人参考和借鉴,以便他们也能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下面是一些由专业人士撰写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思路。走进安静,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