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曼珠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范文的阅读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三

重新站在小学的水泥道上,望着蒙蒙细雨,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伤在心中弥漫开来。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带给我快乐的天使一般的女孩。

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给我转学了。那个时候我很内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说笑。现在想来,那个时候,那些说笑的同学可能在笑我像个哑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们一起说话。那时候,我感觉世上好像只有我一个人。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却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坐下来,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我的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一会儿,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得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了一张秀气的脸。她有着一头长发,有灵气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称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就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开始和我说话。听着她说话,我的心里忽然感觉很温暖,我觉得她就像个姐姐。一会儿,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玩了起来。我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荡漾的笑容,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梦境。

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突然觉得,其实和别人交谈并没有什么难的,并没有人会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话,然后,嘲笑我,只不过是我自己多余的担心而已。此后,我们就每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我们慢慢长大了,时间改变了我和她,我们彼此之间竟变得陌生起来。

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一个女孩指了指我,说:“那个姐姐哭了!”另一个却说:“不是,你没看见在下雨吗?是雨水,不是泪水。”听着她们的话,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面颊,真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我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让那个远方的她留在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结束了昨天的比赛,1班和2班输了,我们班和3班赢了,今天开始争夺冠亚军了,我十分紧张,但信心十足。

第三节课我整节课都没心思上课,幸好第三节课是综合实践,我的心思都放在大课间的拔河比赛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我们兴奋的走到科技楼广场等待比赛,但太紧张了,我必须上一趟厕所。回来的时候刚要开始。

一开始是2班和3班比赛,比赛十分激烈,我们班站在右边,哪个班站在我们那边,我们就为那个班鼓掌加油。第一回合2班赢了。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也在为他们加油。第二回合1班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把绳扳回来,不出我所料,1班果然赢了第二回合。到了决胜负的时刻了,我们每个人心情都十分紧张,老师一吹哨子,两个班都使劲地拉,脸蛋像两个红苹果,关公的脸,绷得紧紧的。“加油,加油”。大家都在为1班和2班加油。连老师都十分兴奋,一个劲的喊加油。最终还是2班赢了。1班的人也愿赌服输,没什么争议。

终于轮到我们班和3班比赛。去年我们和3班比赛,我们班输了。今年的比赛我们一定要争回一口气。比赛临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信心十足,我从没看到过我们班这么团结,这在我意料之外。不管男男女女都在互相加油鼓劲,一片团结的景象。我们班好几个女孩都在喊:“班长加油,为了我们班一定要加油啊。”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绳子上,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比赛开始了,我们使劲拉,3班的力气和1班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比起和1班比赛,哎。我几乎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脸红得要命,这也许是我最狼狈的样子了,但为了4班,没所谓了。我们使劲拉绳子,绳子似乎很听话,慢慢地往我们这边走。到我们班快赢的时候,又被3班扯了过去,我的脚用力顶住地面,身体往后倾,使劲拉着绳子。

我们班的人都在为我们加油,我们的信心一下子又回来了。我们又使出全身力气,把绳子又扯过来。裁判一吹哨子,我们班赢啦。我们都欢呼起来。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班的男孩都信心满满的。第二回合比赛还没开始,3班好像发威了,使劲拉着绳子,我差点被他们拉了过去,比赛开始了,我站到了后面(绳子尾端的第二位),这次3班似乎比上次要用力,开始的时候绳子好想控制不住,老往3班那边走。随着加油声的扩大,我们的士气也在提高,使劲地往后拉,绳子终于过来了,但我们毫不放松警惕,要知道3班可不是一般的对手哦。我们使劲拉拉拉,随着裁判的哨子声,我们赢啦。我们兴奋极了。在欢呼,在大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高声喊叫。

可是3班输了不服气,她们那些女的简直在指着我们骂,那是什么意思。以为我们好欺负啊,上次我们输了也愿赌服输,没有骂过他们一句,可是他们敬酒不喝喝罚酒,偏要来惹我们。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卑鄙小人。我第一次这么生气的骂人:“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算什么英雄,有什么不服气的就光明正大的说,干嘛要在人别后指指点点,小人。”我们班可不止我一个人生气,连平时不怎么出声的彭洋也生气了,几乎每个人都不开心,本来赢了拔河比赛应该很开心才对,可现在,就因为3班的不服气,造成了这个局面。我心里很不爽,回到教室以后破口大骂,发泄内心的愤怒。

放学的时候,同学们一直在议论这件事。我们出来的时候还没放学,就在芒果树下等老师。议论声越来越大,心中的许多不愤都要发泄出来。突然,在候车的刘想飞奔过来,说:“班长,3班的杨前东输了比赛不服气用篮球砸邓雪彤。”听了以后,我越来越恨3班的人。如果不是要带队,我一定会去和他理论的,气死我了。

学校里的桃花绽开了笑容,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给校园添上了一抹红。

走进桃树,那一朵朵顶着晶莹透明小水珠的桃花,在阳光照射下,全都变成了小精灵,一起眨着含笑的眼睛,向我致意!

桃花猩红的热烈,粉红的妩媚,如点染了的胭脂,红得耀眼,美得醉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枝头,有的藏在叶子底下,它们都耐心地等待着根的喂养,叶的抚育,时刻盼望出人头地的一天,它们又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半开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走进桃花丛中,恍若置身于铺满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之中,微风掠过,桃花呢喃细语,让我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心情一下子愉快了起来。

桃花足有一人多高。虽然不是五彩缤纷,但是却显得那么端庄,淡雅。桃花的花瓣嫩嫩的,像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小的花跟指甲一般大,大的花却和粉板擦的一半差不多大。在同一条枝干上,开满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桃花,仿佛要把梅花鹿一样的枝头压垮了才肯罢休,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但奇怪的是,这桃花只开桃树的一半,难道今年桃树都流行这种头发,真搞不明白这样有什么好看的。

凑上去闻一闻,一开始有点臭,慢慢地就变香了,真是能够和臭豆腐媲美了!桃花的叶子火红火红的,总是躲在桃花后面,好似一个腼腆的小姑娘。花儿好美,使人摘不得,叶子好红,使人碰不得。她的美,永远都说不完,道不尽。

这就是校园里的一抹红!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四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多媒体课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五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一、情境引入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六

教学内容:p2~3: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七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55846+7646=、6908×7=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九

冬爷爷吹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图画。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经过阳光的普照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绽放于天地间。

我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始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校园里的桃树光秃秃的桃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粉红色桃花,它们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池塘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拖着那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飘动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纤纤细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场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花坛哪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兰花,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在玉兰花旁边的米兰花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它油绿清新,谁能不喜欢他呀?还有一朵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这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态优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韵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啊!我万紫千红的春天。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主题图练习本。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1、媒体演示复习题。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第6、7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42+6×(12–4)=。

2.42+6×12–4=。

总结四则运算。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5、教学过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0÷5=0。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一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二

1、从个位起,第七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2、6006006最高位是()位,右边的“6”表示6个(),中间的'“6”表示6个(),左边的“6”表示6个()。

3、三个千万,三个十万,三个千和八个一组成的数是(),约是()万。

4、比99999多1的数是(),比1000少1的数是()。

5、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六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是()。

6、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9000000=785000≈509000≈。

7、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00000000=995800≈7421305678≈。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个、十、百、千、万……是()。

a、计数法b、数位名称c、计数单位。

2、在49□438≈50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a、0~4b、0~5c、5~9。

3、在5和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能成为五亿零六。

a、6b、7c、8。

4、用三个7和三个0组成的六位数,读数时,一个0也不读出来,这个数是()。

a、777000b、700077c、707070。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三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购物小票、购物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3.66-1.25=2.41。

1.253.66。

+2.41-1.25。

3.66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四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法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 1.11表示( )元( )角( )分。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小数的意义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五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1、初试本领。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30x18=。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程)。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干什么用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到计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2、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如果想快速算出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小结]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3、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究竟哪一个对呢?计算错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看谁能办法来指挥它?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2)认识“m+”、“mr”、“mc”功能键。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mr”有的计算器上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键有什吗?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39x21“m+”(记忆)。

2000-“mr”(提取)=“mc”(删除记忆)。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mr”、“mc”这几个功能键。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游戏:挑战30秒。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出示题目:9467x567x0=。

45÷5=。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解决问题。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战题目:

111111111×11111111=。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1x1=1。

11x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1x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生动,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最热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单元大全(16篇)篇十六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天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平。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2、再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45-()=345-()。

三、解释运用。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论文感谢致辞(通用22篇)

    致辞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场合,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篇经典的致辞范文,感受其中的真情和魅力。但恕之言,整篇论文在我心目中最重要,

    热门高职人生规划(汇总21篇)

    人生是一场浩渺无边的大海,我们需要航向目标并顺应潮流。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希望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参考。充分了解掌握当下的就业市场,进行科学的就业

    最新青年教师自我介绍有趣(汇总16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展示自己特点和能力的机会,要有条理地组织好自己的介绍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园长及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最优在内科的心得体会(模板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从实践中汲取的智慧财富,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普内科作为医学领

    最新三八妇女节演讲稿题目范文(13篇)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思想观点和感情的文本形式。请大家留意接下来的演讲稿范文,也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朋友们:上午好!我想你对于“一个成功的男人背

    专业教师竞聘上岗演讲稿三分钟(通用17篇)

    教师演讲稿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用典型案例、展示实践经验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教师演讲稿,也是我们撰写教师演讲稿时

    最热做好纽带的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8篇)

    在写总结范文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明了,避免冗长和模糊。下面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首段:引入主题,说明做好工作的重要

    精选学生毕业鉴定表自我鉴定(汇总18篇)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总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特点和规范。接下来是一些范文的展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和指导。开始了四年的大学

    最新感恩感恩父亲范文(16篇)

    感恩是一种人生的财富,能够让我们体验到人情世故的真善美。下面是一些感恩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感恩的写作技巧。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最新心得体会材料提纲报告(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事物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