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随笔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飞雪最新教师随笔反思(优秀8篇)

岗位职责是指在工作中所需负责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针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协同工作。

教师随笔反思篇一

拜读了张厅长的这篇文章,掩卷深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当前的种种教育现象,想了很多......

仔细想一想,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学生实际上成了一些教师手中的工具。当学生的成绩不好的时候,自己首先想到的是会给自己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当学生成绩好的时候,首先不是为学生高兴,而是为自己高兴,想到自己可能会到来的荣誉。于是乎,对待学困生的各种招儿层出不穷。不够80分,卷子重抄一遍;不够70分,重抄两遍......对待不做作业的学生,粗暴的打骂虽然很少了,可是各种软暴力上场了,罚抄10遍、20遍;罚打扫卫生等(这种做法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失去了劳动教育的意义);经常电话通知家长,借家长的手惩罚孩子(据说有一种很厉害的招儿,打电话通知家长,把学生带回家做完作业再到校)在不少学校,加班加点的现象重新出现,音体美课也被挤占......时间长了,大家对这种行为都司空见惯了,可是我们跳出来站在局外想一想,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为自己争光,这样的种种做法实在是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本质。在以上的种种高压政策下,这样做有时候的确能急功近利,短时间内收到效果,可是我们却丧失了更可贵的东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妄想把“百年”改成“一年”或者“几年”,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空中楼阁虽然很漂亮,但是缺乏道德的根基。

想到这里,我不仅头涔涔而心惴惴。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忘掉考试吧,让我们真正地尽到教育的责任!

[读《把考试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有感教师随笔]

教师随笔反思篇二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也被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论语别裁》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以前读《论语》总是囫囵吞枣,大而化之,通过《论语别裁》加深了我对论语的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认知

《论语别裁》纠正了很多我对《论语》的错误认知。以前读论语,有很多地方是根据字面意思,想当然的进行理解。读了《论语别裁》才让我恍然顿悟。如读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时我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理解就是孔老夫子对季氏在庭堂之上舞八佾这件事大发脾气,无法忍耐了。读了《论语别裁》才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说,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说不能忍耐这件事。再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前我对“方”的理解是方向或目的地,就是如果远游了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了,去干什么了……而南怀谨老师的解释的“方”是方法,解释为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我再结合孔子对孝的言论,觉得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深层含义

《论语别裁》使我理解《论语》更深层的含义。以前我对《论语》的理解多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层的体会。如我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弟子们谈心,让弟子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等人先说了人生的政治理想,最后问曾点:“点,尔何如?”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读这段时,我的.理解是曾点对恬淡、归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孔子也同意点的观点。当时就没有认真思考孔子是一个积极“入市”的人,也没对他的“归隐”表示怀疑,经南老师解释,才理解孔子的更深层认识:经历离乱人生才了解只有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才能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再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起初我也只理解为人用来作推托的说辞,是推托责任的挡箭牌,但读了南老师的才更深一步了解,有些不在其位的人,就喜欢乱谋其政,他说越外行的越喜欢谈内行话。比如,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他们却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所以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他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

答疑解惑

教师随笔反思篇三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论语》故事。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做老师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

就说说我们班上吧。在这49人的集体里,就有游泳猛将、绘画能手、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钢琴弹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飞快,还有的阅读能力超强......

我们就应该向身边的这些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我们就像是万绿丛中的小苗,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丰富的`养分,这样才能茁壮成长。

高山,是一块块的小石头堆积起来的。大海,是一点一滴的水珠汇聚起来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那么,就要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教师随笔反思篇四

孔子主要是主张的就是“仁”即“仁者,爱人”。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孔子先生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则中写道: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做一个仁爱之人是很重要的。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教师随笔反思篇五

读《论语》有感1000字--教师的良知与尊严

作者:大冶市刘仁八镇云台中学柯丰利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良知和尊严感动和关爱学生,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良知与尊严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教师随笔反思篇六

今年寒假,我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早知道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个特有才气的人,《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从这本书中我收获颇深,但也读的很艰难很吃力,非常惭愧自己的学识浅薄。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读书就是学问”,有学问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我从《论语别裁》书中“可爱的小学生”一节读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说的是错误的。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

作者举的例子是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这一节中,南老先生还表达了对尊师重道精神的呼吁。原文很有意思,“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四十几年前,台湾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向家长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初中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点个头便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笔触很犀利。但又实实在在。说实话,自己感觉比较庆幸的是教的还是比较天真可爱的小学生,正是对老师最尊师重道的时候,让我们老师也感觉到了浓浓的温暖和爱意,工作起来更加有劲头,同时,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倡导尊师重道精神,为扭转这样的风气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其实通过《论语别裁》我们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南怀瑾先生的治学态度等等,虽然我阅历太少,很多学问不可能一下子理解到位。我会慢慢体会,这很有趣。

[读《论语别裁》有感教师随笔(苏教版)]

教师随笔反思篇七

寻找遗失的幸福翅膀--读《瓦尔登湖》有感教师随笔(人教版高二选修)

安徽阜阳铁二处学校胡付彪236041240649232@

现在人越来越让人想不通了:工资待遇越来越高了,房子车子越来越好了,穿着打扮越来越美了,健康指数却越来越低了!幸福感越来越少了…….

这个时候,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许我们就明白了许多。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题词道:“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

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说:“我必须承认,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了什么作为,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我实在寒酸得很。无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的,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着把我的生命的财富献给人们,真正地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我要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我要阳光转射到公共福利上来。要没有财富要隐藏。我没有私人的东西。我的特异功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

读着《瓦尔登湖》,我就来到梦中的瓦尔登湖旁,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纤尘不染。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徐迟语)时阅读。我想,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所以我穿着草鞋,不停地在寻找。让鞋沾一点湖水的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让灵魂接近湖水,与它融为一体。这已不是时尚,而是必需。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祈求神灵,一定是虔诚地拜祭。

有时仿佛来到了桃花源,行走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土地上,触摸“良田美池桑竹”,和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趟过这里的小桥流水,来到碧水蓝天、鸟语花香、袅袅炊烟的胜境,只觉腿脚无力,不想挪移。

但是,梭罗不是陶潜,也不是列子,大多数读者喜欢把这些人归为一类,其实没有真正的理解梭罗。梭罗从来就不逃避!

梭罗告诉我们要走在殷实的土地上。他努力指引人们自力更生,它敦促人们活出真我、勇敢地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信仰。只有读懂了这些,我们才不罔读,才叫善读。

走在殷实的土地上,我们的脚从来都不怕弄湿,湿了反倒增强它的耐力;也从来不脏,不怕破旧,拍拍上面的尘土,就还会洁净如初;不用打磨和精心呵护,只需亲近土地,那是粗糙的可爱的原始生灵,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

于是我坚信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

于是我明白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幸福的解释。“幸福是指生活状况称心如意,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感觉快乐;一个家庭的美满。”原来幸福从来就是简单的,她没有躲藏,没有飘忽。她也无需打造,无需刻意,只要感觉回到最初的简单,就是幸福。所以怀有赤子之心的人们往往是最幸福的。我忽然间理解的在承天寺夜游的东坡,何以唱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顿悟喜悦;理解了为何痛苦之下的贝多芬依然能谱出《欢乐交响曲》;理解了沈从文为什么有那有如水一般的博大胸襟;理解了张兆和何以98岁高龄仍浑身洋溢着青春。

幸福,是扑面而来的清风,会随时抚摸你的脸;幸福是小女孩手中的棒棒糖,虽然简单但融入的味道永远是甜蜜;幸福不是风雨过后的彩虹,停留的只是一瞬间的美。幸福只需要一双翅膀!一双能够接近阳光的翅膀就够了。

炎炎烈日,手捧《瓦尔登湖》,一股清凉溢满全身,心清气爽。感谢《瓦尔登湖》,它让在城市里面喧嚣的我们找到一片干净的、安静的、清净的地方。更让我们明白生活从来就没亏待我们,幸福一直在我们身边。

胡付彪

教师随笔反思篇八

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