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

时间:2024-05-21 作者:紫衣梦

范文范本是以一定的标准或要求选取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品作品,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些范文范本,看一看其中的优点和亮点。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一

探究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与假设、制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探究、分析与讨论、交流与合作。在教学方法上,探究性教学注意用“分解教材”引导和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概括出重点,总结出历史结论和规律。这就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思维效率空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在教学效率上,探究性教学在师生总结出重点知识后,可让学生当堂默记一分钟,当堂提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记住。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指导自学、讨论答辩、启发释疑、小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教”为“学”。学生要参加讨论就要预先读书、搜集资料、请教他人,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每个学生的想法又各不相同,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变“死记”为“活学”。讨论时每个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进行阅读、思考、表达。讨论中既要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接受他人的评判和评判他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变“死记”为“活学”。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喜悦,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激发动机、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自主总结、延伸拓展、自主练习、评价调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思维的碰撞、整合为核心,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探究、问题讨论、自主学习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教学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者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各自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它们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二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其间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是否积极钻研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三

第一,讲述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

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

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

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五,图示法。

图示法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第六,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有很多种类,如实物、模型、地图、图片、图表等,以及一些电子视听技术如投影、幻灯、计算机所呈现出的各种图像。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是经常性的手段,关键是要目的明确,突出教学重点,讲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学效果,尤其是要与讲述、讲解、谈话等方式紧密结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第七,板书。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四

1.纵向比较。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的,它的出现必然有原因,它的发生也必然会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同样历史事件不是偶然的,相似的事件必然会在不同时期都有发生。因此,将历史事件沿着发展顺序整理出一条时间轴,通过找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内的事件区别,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去理解历史,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历史。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记忆从而强化理解。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类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够了解,而且每一个事件的知识点都多而相似,学生一旦不能完全掌握就会出现记忆混乱。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将这四个事件的时间,领导阶级,发展诉求,指导思想逐个拿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从细微之处发现它们的异同。当学生能够清楚区分这些事件的细节时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因此,教师通过纵向对比历史事件能够清楚地理清事件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2.横向比较。同样的,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全球史观,让学生着眼世界历史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历史事件深化课程理解。横向的历史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的广度,发现历史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比较中国的君主专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差异,比较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差异。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能帮助建立更加宏大的历史格局。同时这样的比较方式还能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可度和探索的热情。

二、利用历史故事发掘历史魅力。

鉴于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对高度精简的历史理论概括不感兴趣,但是却喜爱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的特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的魅力。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许多历史知识和意义都蕴含在故事中,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记,潜移默化之间也就吸收了新知识,学习了新思想。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一直在讲复杂的知识点,课堂缺少调剂,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劳。教师适当插入几个小故事则可以有效缓和严肃紧张的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而学生也可以从有趣的历史故事中挖掘出历史的趣味性和魅力,从而愿意主动接受知识,积极深入探索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的技术可以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了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初中生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发达,借助多媒体集合音,视,图,文多种形式教学信息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辅助播放和讲解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更够在抽象和形象思维之间相互转换,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学习到灿烂的世界文化时,教师可以边讲解内容边展示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图片;学习到抗日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抗战的影视资料。教师通过这些手段以情动人,将学生个人情感和课程情感相结合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观的感受历史的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不断发掘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表演一段情景剧,再现历史风云,激发历史兴趣;根据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丰富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丰富课堂检测方式。

学生学习了知识就要通过及时检测反馈学习状况。但是当前历史课堂检测方式单一,学生应付检测手段简单,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课堂检测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检测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历史知识。

1.提问检测。教师设问提问是最基础的课堂检测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还能延伸拓展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停下讲解思路让学生补充完整,还可以提问以前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此外,提问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也是检测学生对重难点把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提问检测的利用空间很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书面检测。教师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都可以根据考点内容设置题目,形式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限时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观念,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回顾章节内容,对学习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五、学习成功经验,弥补自身教学不足。

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都不是教师闭门造车想出来的,教师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将他人的教学经验拿过来,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改造成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时常和其他教师保持交流沟通,学习他们教学中有用的部分,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善教学策略中的不足之处。在没有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去旁听别的历史教师上课,还要关注最新的历史教学动态,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创新。总之,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乐于学习,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五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晋升学生的糊口聪明,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流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糊口实际和经验背景,匡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熟悉,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题目,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把握准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体例,“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详细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进步能力的题目。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

2、要学会独立思索。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流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索的良好习惯,碰到题目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躲藏在事物后边的题目,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题目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终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当即有学生告诉他,由于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同意了共产党的前提?社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把握着武装气力。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题目,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起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正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新课程固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立场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门教师来说,这只不外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索,这样的教学显著缺乏有效实施的条件――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以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天生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硕内心情感、进步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a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六

新课改的实施,其主要宗旨就是让学生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渠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各种历史知识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进行历史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在课堂上渲染出当时的历史朝代的氛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从而增加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进行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作为人文教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历史学科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发挥出历史教学的综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政治性特点,结合政治理论进行教学,要熟悉历史教学的经济理论,结合数学学科的思想进行教学,要看到历史进程中科技文化进步的步伐,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教学。多学科的结合的创新原则,就是把历史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特点和各学科进行结合,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从多视角、多思维、多侧面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创新原则。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上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建立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良好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学期《巴黎凡尔赛体系》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作为战胜国主权却没有得到维护?”在学生讨论后得出“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师继续引申“那为什么现在我国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创新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实际的教学任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以满足新的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七年级课程有关儒家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孔子的教学思想中领悟学习,并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以及新课改要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学到很多现代教育不能学到的教育思想,可以升华现代教师的思想,可以使现在教师从中学到大爱无疆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创新原则。

教育的宗旨中的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是第一位的,能力次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考试论的教育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制约。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思想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学期《侵略与反抗》的学习中,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发生,了解毒品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让当代初中生树立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生活的人生价值理念。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创新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必须当好“学习指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逐渐自主营造创新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历史,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七

课改后的新高考仍侧重考查查基础知识,但在考查方式上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再认,也就是原来那种直问直答的题目已经不可能出现,而是体现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有效性,复习时我们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二轮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是最关键的一环,本轮复习可以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知识求面、求广不求深,侧重微观把握历史。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复习要避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梳理教材的知识。针对我校学情,具体做法是:一、利用考纲,理解教材中的考点内容并准确记忆;二、借助图片、文献资料去深化,不断变换学习材料,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围绕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加深记忆;五、对学生记忆的理论给予专业的指导,如“如何科学的应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专题讲座等。

除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历史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积累一些文史常识。新课改后的高考要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规定文综历史必考文史常识。这在已经推行课改的省份的高考中已经有了充分体现,如:2008年海南高考历史第1题: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我省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也体现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如“第13题: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___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___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文史常识的考查,要求考生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中国的文史常识浩瀚庞大,若是光靠高中复习时灌输,恐怕难以俱全。因此教师应早提醒,同学早准备,文史常识就得靠平时积累。

二、构建历史知识的基本体系,强化时间和空间概念。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到现在的专门史中外混编的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某个专题,知识点多,且跨越的时空很大。初中中考历史采取开卷考,高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是比较薄弱的。新教材的学习给我们特别是学生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复习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抓住各专题发展的脉络,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侧重注意专题所包含内容间的区别联系,在宏观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基本体系。只有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1纵向联系。理清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其阶段性历史特征。如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小专题就可以整合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顶峰的过程。整理时要注意综合性,注意前伸后移,时间上贯通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时间概念及阶段特征。

2横向联系。从分析各专题的政治、经济、文化阶段特征人手,理清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期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横向联系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在复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空间地理概念显得特别重要,复习这一部分历史要注意中国近代历史的横向联系,脑海里得有个清晰的中国地图,将大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定位。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先学几招中国地图和世界板块分布的简笔画。在复习过程中一旦涉及地理方位的,马上快速画出地图,明确东南西北,以长江、黄河作为参照,标出事件发生的大概位置。如我在与学生复习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___1927—1937年___和抗战时期___1937—1945年___革命中心的变化,以长江和黄河作为参考,结合地图学生一目了然。在梳理中国近代专题时,地图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清晰的呈现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或不同时期相同地点发生的事情,由此学生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又能深刻的掌握阶段特征及变化,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本人认为,如何能让地图有效发挥作用,关键不是用现成地图,而是师生一起动手,利用简图,边梳理边找出相应方位,使眼、手、脑充分有效的配合。

三、精讲精练,重视解题方法指导。

高中学生要做大量的题目,一方面是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高中时间很宝贵,所以对讲和练的关系要处理得当,使“讲”“练”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提高复习效率。我们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必须讲的要精讲:要讲明、讲透;精练就是学生会做的题目坚决不做,不会做的题目要讲透,要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选习题。怎样的题目该做?不同的学情对题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区别。如在我校,选题首先考虑题目考查的知识是否基础,材料是否典型。太难理解的材料即使考查的知识点很基础也不做。其次再考虑习题的层次性,以适应部分优生的需要。怎样做才能让精讲有效呢?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或晚修时间巡回、个别指导,进一步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精讲”有针对性。这样我们课堂上所讲所练的都是必要的,每个学生上一堂课都有所得,这样才算是有效的复习。

现在的高考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加大了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所以“精讲”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第一,要培养审题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平时练习做到原题的机会是很少的。出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其次,审题时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读懂题目,如时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弄清阶段特征;空间:是中国还是西方;是依据材料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是局部还是整体等等。读懂题目才能针对某一阶段历史的背景、特征,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这也是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培养订正试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知其然___即答案的正确与否___、知其所以然___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___,还要知其所以不然___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___,因此引导很重要,老师在讲评习题时“精讲”,使学生知其所以不然,还要通过变换情景、变换问法,多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一题多用,以达到做一道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的目的。做到这一层次,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第三,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根据政治一般原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全面看问题、运动变化等理论。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对做题的一般方法要不断的总结归纳,减少丢分,提高实效性。

第四,强化选择题,重视文字题训练。选择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没有酌情得分的可能。错一道就差4分,两道就差8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后在总分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主观题,而是选择题。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是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保证每天要有一定的选择题训练量,限时训练是高考复习特别是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要求学生6—8分钟做完12道选择题,然后吃透这些题。对于错误率较高,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变换情境、变换设问,在2—3天后的限时训练中再次体现,直至学生彻底掌握。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八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九

1.结合具体案例事实,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充足,对于社会了解不深,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更为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阐述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海战场景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有关甲午海战的影片、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充分把海上军舰的战斗原景展现给同学们。再通过光绪帝的视角,来引出对相关将领的评价,如“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通过这种诗句的评述,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同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打破单一学习模式,倡导分组结合讨论。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割裂开来的,缺乏交流。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通过分组的交流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各方的意见交汇、融合,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承接上文的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出如何评价邓世昌这一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切入面,系统而完整地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例如:邓世昌作为著名的爱国将领,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壮烈殉国。但同时,他作为舰船指挥员也存在着失误,如舰上养宠物、对战场形势预判不足等。正是通过这些全方面的讨论与分析,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邓世昌的形象。

3.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培养同学质疑精神。探究式学习,需要的就是同学自身的积极主动。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带着疑惑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来,并在学习的氛围里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例如:教师在组织同学们观看甲午海战的视频时可以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之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这些疑问去探索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基本史实中的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所提问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探寻。使同学们认识到“一问”未必只有“一答”。

4.理论充分联系实际,知识生活完美结合。学习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例如:当学生在学到古代律例的时候,应该马上与当今的法律体系结合起来。对比分析,通过古今对照看当代社会有哪些不足,它们的区别与相同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曾经的王朝犯过的错误,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对比论证,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将探究式学习发挥到极致。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

:高中历史是详细研究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新课标改革后,高中历史课本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急剧的变化使一些学生和老师很难适应,针对课改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与解决。

:新课改;高中历史;探索实践。

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的泛谈,它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评价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好高中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历史,同时,历史教学目标也提升为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历史中吸收经验教训。因此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的反应中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内容重点,而不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考试内容也只是单纯地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听课水平。新课改对学生与老师的要求都提高了。新课改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老师学会启发性教学。新课改要求老师起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辩证思考。老师不再将重点知识一股脑全部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区分重点。此外,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评价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与治国经验。高中历史是一个过渡,学生在大学阶段仍然需要接受近现代历史教育,并且在大学阶段老师的讲解会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联系起来,不单纯是讲课本,而是将很多内容联系起来,如果学生没有在高中时期锻炼出这种能力,大学历史学起来将会比较吃力,很难形成完整客观的知识体系。

2.课本内容形式发生变化。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本层次不明显,很多内容浅显易懂,结构相对散乱模糊。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层次清晰凝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本内容增加了专题导读、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资料卡片以及课后自我测试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及认识历史背景的部分。课本编写目标也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中,体验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学会辩证思考。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形式比较新颖有趣,文本构架中增加了很多彩图与历史故事,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也是鲜活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新鲜、灵活,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

1.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改变以往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灵活性学习。即改变老师机械讲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老师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不应像喂婴儿一样将知识一股脑塞给学生。此外,老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方式。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思考方式;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采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比如重大历史事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历史,学会换位思考。同时,避免学生对历史泛泛而谈,重大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要让学生以偏概全,用现代人的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同时,要让学生在历史问题中吸收经验,应用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中。

2.老师对课本构架进行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本各单元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老师只有熟练掌握课本,才能灵活地将知识串联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讲中国历史时,可以联系世界在同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清朝末期,清政府闭关锁国,做天朝大国美梦之时,西方工业革命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政府在为搞洋务运动、而闹得人心惶惶时,西方工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将未来发展目光投向了大清帝国,最终造成了清政府无力抵抗外来入侵者的侵略。这样将历史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同时,对比性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历史是接近生活的,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而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引发深思。高中历史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一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疆》。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二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三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

(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

(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活动1。

王桢:通过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知道了史前时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知道了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更知道了农耕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历史,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亲密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意义。

李垚: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我们今天所演绎的只是这条长河中的几点几滴。让我们凝神静气,穿过那时间的隧道去看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

(刘桥滨、何少华等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故事表演的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五位同学都很尽力,使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

活动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领教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扁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医学名著《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桢:穿过春秋,我们又到了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战国时代。为了城池,为了宝物,为了霸权,为了人才,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归赵。

(马琳、金将柳、吴军、郎吴晓四位同学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们准备了剑等道具。金将柳扮演秦王,马琳扮演唐睢,吴军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吴晓)。

表演过程如下:

旁白:战国后期,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对于安陵,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第一场景。

秦王高高在上,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语气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小的安陵,这样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不卑不亢的语气)。

旁白:听了安陵君的话,秦王很生气,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为难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面见秦王。

第二场景。

秦王一脸傲气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参见秦王(行礼)。

秦王:(不屑一顾)免礼,免礼。(起身走于唐睢面前对他表示藐视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我秦国现已灭掉韩魏两国,而安陵君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是因为我看安陵君是长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敢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拍案,怒气冲冲)。

唐睢:(拱手行礼)秦王,您别生气,并不是像您说的那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胆唐睢,你别以为我想换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气势高傲,甩袖转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么大王你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秦王:平民发怒,哼,真是好笑,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甩袖)。

唐睢:(一脸正色,不卑不亢),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士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现在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迅速拔出宝剑,将剑搁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脸色大变,挺身跪起)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评注:金将柳和马琳两位同学经过了充分准备,台词说得比较流畅,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所表达的情感也比较到位,从他们的表演中能让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严和唐睢的凛然和机智。

(唐淑倩、汪丽君、邵明华等同学表演完璧归赵)。

评注:汪丽君扮演赵王。此角色虽然言语不多,但汪丽君同学很努力,她说话的口气、走的步子,反背的双手,似乎都流露出一个王者的气质。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邵明华扮演的蔺相如也比较好地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和无畏的精神。

活动3。

李垚:二百多年动荡不安的战国结束了,曾经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烟云。经历了“扫六合,挥剑击浮云”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统一后,我们驻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关中之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项羽决心要杀掉刘邦,自己一统天下,于是,设下了鸿门宴。

(李垚、王桢、邵华江等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几位同学很努力,很认真地进行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活动4。

王桢:“鸿门宴”之后,项羽攻占咸阳,火烧秦宫。但是后来,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过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中国进入了新的大一统朝代。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史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倾尽全部生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看《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

(洪雯、徐鹏超、郎玲芳、王静等同学进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马迁)。

评注:郎玲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表演还是比较充分的,她用比较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司马迁面对逆境时的那种犹豫、彷徨和奋起。

活动5。

王桢:被鲁讯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我们可以不知道汉武帝时的那些高官大臣,却不能不知道这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是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榜样,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

李垚:西汉结束了,历史的车轮又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并起,群雄割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桃园三结义”、“隆中对”等故事。

(汪欢、周永华、金剑等同学表演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评注:金剑同学扮演张飞。虽然金剑个子不高,但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欢平常看起来文质彬彬,扮演的关羽倒也有一些气宇轩昂,英雄豪气,真让人感到有点惊奇。

(王涛、何雷彬、缪李静等表演隆中对的故事)。

评注:何雷彬扮演的诸葛亮一出场便受到了同学的欢迎。手执羽扇、端坐桌前,面对地图,与刘备共商三分天下之计,很有诸葛亮的感觉。)。

活动6。

李垚: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增强,后建立蜀国,与曹丕的魏、孙权的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王桢:三国之后,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后,又陷入了长达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统一。在隋统一的基础上,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唐朝。作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请看孙瑛玲、金立强、黄素丹等同学的表演。

评注:孙瑛玲扮演魏征。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魏征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为一代谏臣。

活动7。

李垚:创业难,守业也难。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位时,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如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从而使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

王桢:唐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历经了五代十国后,中国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权。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坐稳皇帝位子,便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杯酒释杯权》。

(钟子依、邵增辉、吴仙君等5位同学进行)。

评注:吴仙君扮演赵匡胤。虽说平时吴仙君同学平时话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说着台词,还真是不错!

活动8。

李垚:北宋之后,中国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开创了600多年统一的局面。

王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悄然翻过,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

合:我们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却不会结束。“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了解历史,借鉴历史,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四

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有效的输入知识。教学应该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然而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投喂食物给婴儿的保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拥趸。教学实则是一名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如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都是需要一名教学不断学习的。本文將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一、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自我教学素养。

反思是从结果出发360度地思考问题,它往往要借助两个东西,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内化的标准。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通过对自己行为和学生行为的重现来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内化为教学的手段和标准。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不满意,也正是这种不安现状的教学心理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针。因此,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对自我有一个不满意的状态,进行自我评估。然后采用一些手段得到反馈信息,帮助自己教学成长。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和探索。

(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有一个审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正确的评估取决于教师的自尊,具有较高自尊的教师对于自我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较为满意的状态,对外界的评论更愿意接受正反馈。而自尊较低的教师对于自我教学水平处于忽视状态,对外界的评论处于一个消极状态。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保持平衡的自尊,对外界评论和自身的教学采取一个务实、谦卑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地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的教学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个良好、积极的自我效能往往会促进教学地有效进展。自我效能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主观判断,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建立正确、健康的自我效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正循环。

(二)获取反馈。

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后,教师要获取一些有效的信息来形成反思。首先,教师必须对信息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自我审视只是教学反思中的一个反面,它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学会从客观现实中获取反馈,比如,学生的考试状况,学生的评价,学校的反馈,其他教师的评论中敏感的获取信息。其次,教师要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具有一个高度的辨识,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学,即返回到以上所说的自我认知中。另外,反思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的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严密而又有逻辑地整理,获取一定的教学经验,反应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之中。教学反思有时候会矫枉过正或者无济于事,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重塑和重现,重新进行一个思考。反思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成,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它将极大地促进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坚持提高学习兴趣与培养综合能力并举。

(一)立足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方案。

在初中阶段,教学方法能否与教学环境相适应是关系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指引,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谈何容易?历史知识大多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透过历史现象,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提高文字的分析能力,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其历史成绩才会有所提高。而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教师引导的,尤其是历史这种知识体系庞大的学科,单靠学生个人力量,很难在学习上有实质性的突破。由此,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学科特色来看,需要教师对教学有足够科学有效的安排,立足教学发展全局,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教学方法之前,需要教师对充分考察教学环境,掌握其发展动向,考虑到教学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其近期学习状况,以此为立足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课堂质量提升带来的改变,学习体验也会得到优化与提升,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培养综合能力。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繁多,部分历史事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就连史学家对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观点明显,可以用于辩论的历史事件,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具体实施的话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初中生思考问题的出发角度始终有限,看待事物也不尽全面,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在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时就需要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了,而合作学习就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不错选择。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注意进行小组分配,成员组合的力量尽量均衡,不宜出现学习能力差距千差万别的情况;在进行辩论材料准备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查阅资料的途径以便学生参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在进行辩论时,需要教师仔细听取学生的辩论观点以及其运用的支撑材料,便于结束之后对辩论结果进行点评。点评方向主要从其运用历史材料的对论点的支撑力度以及学生的表述情况两方面来看。

通过进行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有助于前后知识的疏通与连贯;在进行辩论表述时,对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一定的训练;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查漏补缺,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看似困难重重,无法逾越,实质上有很多教学方法可循。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所需,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不断摸索,敢于尝试新事物。除此之外,需要教师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为基本教学宗旨,才能有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五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六

: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同学们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同学们民族的自豪感得到增强。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的课堂却并没有得到实现,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不高,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导致历史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由此可见,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育中,老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本文我将对新课程变革的环境下,对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出相关的对策。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影响下,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趋势,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实现,同学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导致历史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老师应该保证教学的手段的创新,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力的提升。

在高中教育中对同学们进行历史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促进同学们的价值以及人生还有世界三种观念得到全面、正确的发展。由于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拘束,致使大部分老师对同学们书面的考试成绩较为重视,且忽视了同学们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就阻碍了同学们学习历史自主性的提升,并使理论知识的掌握脱离了生活实践,无法提升同学们的素养。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有力的提升,同时使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得到调动,并提升学习历史的质量。此外,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还能够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相融合,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既可以获取理论知识,又能够提升个人素养,推动同学们的全方位发展。

(一)对教学的思想进行转变。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拘束,因此,导致其教学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有很多历史老师会认为,将传统历史知识讲给同学们,并使其了解和掌握,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但是不然,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只会使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强调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然而,同学们是否具有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同学们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应该对教学的效果给予重视,并以同学们作为教学的核心,仔细研究教材上的内容,创新教学的模式。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关《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进行辅助。老师可以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么?”然后让同学们带着疑问,观看有关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讨并总结出答案。

(二)创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创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提升,但是在运用问题教学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有助于问题教学的实现,同时可以促使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其次,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建,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超高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透彻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对问题的设定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此类问题可以拓展同学们的思维,且保证同学们的自尊心不会受到打击,使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生活在当时的时代中,希望政府能够做出怎样的变革呢?”然后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汇报给老师。

(三)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相融合。

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有两种。首先,老师对教育资料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出发,多找一些身边的例子加入到教学中。也可以从现实的情景出发,增加同学们知识的代入感。例如,在学习历史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古建筑、人文文化等进行描述,通过两个时代的建筑与文化的对比,让同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同学们的学习要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历史的学习中有很多教育知识都具有代表性,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去理解运用,例如,老师在课堂中讲解关于爱国知识的时候时,老师就可以列举一些经典的爱国运动等活动。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通过教学评论机制进行检验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要以同学们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法太过于片面且不具体,无法对同学们进行全面具体的评价,不利于同学们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历史老师应该多注重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多方面地评价同学们,将笔试考试和课堂表现及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相结合,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让同学们对学习充满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和文化与道德的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作用下,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及教学的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想要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得到创新,就需要老师转变自己教学陈旧的理念,创建问题教学的模式,并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合,构建出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力的提升。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七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使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实用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基于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受过教育的人生活的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而历史教学正是以人类历史来丰富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人类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以升学为标准衡量学科作用,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注入生命的含义、时代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价值所在。其次,学校还应提高历史教师素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历史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使历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运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通过对历史故事情感的培养,对历史史实横向的比较,对历史人物正确的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习历史,为我所用的目的。

3.更新历史教学设备,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历史课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历史教学的改革,为了更好的教授新课标,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自我出题、抽选答题、自行评卷、共同总结。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在答题的过程中检查所学知识,在评卷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在总结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2)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是从历史背景出发,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置身其中有利于深入讨论,充分理解,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历史教学改革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处理历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历史丰富生动的直观体现出来,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历史理论和内容,有利地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

4.注重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地理、文学及一些政治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品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与兴趣的增强。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千万不能因为赶进度或者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划划、背背,虽然在考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自身成长。所以,笔者建议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学贯中西,博采古今,从而吸引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同时要渗透教育的意识,把历史教学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八

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同时存在。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疆辟路,通过大量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必然的。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例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特殊原因、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所谓时势造英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人物、在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因此,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只有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2.分析历史问题应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如中国历史来看,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在土地改革以前实行奴隶制度,土地改革以后进入社会主义制度。这在表面看来,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在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其奴隶社会制度就已经开始解体,他们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封建制度。也就是说,被改革的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搭起了一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

3.处理教材要使内容与形式统一。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特点来确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明澈了,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法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重要的节点采用图表法方便学生记忆,学习民族英雄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或参观相关历史遗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教法方法要博采众"法"之长。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有故事有情节,情境教学法运用自如,无人能及;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逻辑推理,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多媒体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分析、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长避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学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及心理、生理差异。对七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八、九年级学生就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思维深度,侧重于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即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发让朗读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法。

5.指导学法应明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二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其实所谓教法,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达到"会学、要学"的境界的教法才是最好的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历史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们的教法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优质19篇)篇十九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拓展自身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在历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身素养、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忽视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深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为关注点,片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和重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对历史进行深入和有效的学习,以至于学习效果不甚理想。(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动性较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3)教学手段落后、单一。鉴于高中历史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手段,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弊端日益暴露,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一方面,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历史课堂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目标。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中,对历史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2]。

(一)革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实现历史知识的传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时候,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从“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培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以历史知识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积极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使所有的学生均可以得到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对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1.情境教学法鉴于历史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遥远的、陌生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时候,必须充分借助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出一定的科学的历史情境,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实现时空对话,并对历史进行更好的感悟。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像资料,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2.合作教学模式高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对其进行机械记忆。而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时候,鉴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合作和团结意识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并实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例如,在“大一统与秦朝xx集权制度的建立”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习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大胆表述,进而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究活动[3]。3.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所以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时候,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借助生活实践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与现代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另外,在实现历史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其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进行“爱国行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社会中的爱国行为进行阐述,进而在完成历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三)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教师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片面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基于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平时笔记记录情况、日常作业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在这一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的了解,进而对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峰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21):64.

[2]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7.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新闻编辑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新闻编辑是一项与

    教育研究人员的支教心得(通用18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种特定文体的写作规范和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美好教育,是每个孩

    学生的心得体会与职业规划(热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感悟。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给大家一些指导和参考。10/15/2015我很高兴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模板20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计划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师工作总结(汇总20篇)

    教师工作总结能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能力。如果你正在写教师工作总结,以下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我国古代许多的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三年级(优秀16篇)

    我重看了一遍格林童话的名篇《青蛙王子》,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感到最深刻的不是小公主的美丽,不是青蛙王子的神奇,也不是童话中体现的丰富的想象,而是国王所说的几句话

    大学生校园生活感言大全(19篇)

    在写感言时,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感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虽是和平与发展,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

    优秀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分享(精选19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样例,供大家参考使用。一、教材分析:20xx年

    志愿者参与社区端午节活动总结(优秀18篇)

    活动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选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汽车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职责(精选19篇)

    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保养维修知识,希望对大家保养爱车有所帮助。游戏测试工程师需要自由展开对游戏产品以及